走出图书馆,杨舒力脑海里浮现出刚才目光短暂交汇的一幕。
这不是两人第一次目光交汇,而是多次交汇。
是在学校正门斜对面的公交车站。
每天下午放学后,杨舒力独自一人回家,有时张有路会跟他一起,但两人坐的公交车不同路。
这个女生和张有路一样坐的路公交,往市中心开去,而杨舒力坐的是路车,在四方井下车。
她也是经常一个人,很独立的样子,从这点来说,气质有契合的地方,但也仅限于目光碰撞一下,没有更多交集。
女生的穿着比较讲究,款式比较传统,但质地很好,家境应该不错,五官不仅标致,还能称得上灵气,是个沉静的美女。
对这样的女生,杨舒力知道离自己生活很远,没有在意。
女生在阅览室肯定是注意到他了,也认出是一中的学生,在公交站经常见到的那人,估计她在想:他在报纸上抄什么玩意?
不过,这次在图书馆碰到,杨舒力也感到意外,不知道她在期刊阅览室看些什么。
凌江市的文化生活是比较乏味的,要看书买书的话,有个新华书店,里面的书大多有点过时,还有几家小书店,有一些畅销书,像京、沪的大型人文书店如万圣、单向空间、西西弗斯等,是绝不可能在凌江市出现的。
在离凌江市几百公里的省城锦城市,今年月才诞生了该市第一家大型书城——西部书城。
互联网虽然已经开始运用,但离普通人的生活还很远,市面上卖的联想天秤、天琴台式电脑一万多块钱一台,内存只有m,硬盘只有g或g,装个幸福之家软件,其实干不了什么事。
所以,女生愿意到图书馆翻看杂志,说明是有精神追求的,这点杨舒力很欣赏。
月日,星期四中午,杨舒力肩挎书包,走进一家邮局,开始给报纸投稿。
杨舒力对稿子比较满意,经过多次修改,保留了字,只要读者被标题吸引,开始阅读第一段,就会被故事吸引,一看到底。
故事情节上,杨舒力也比较注意分寸,没有制造太过突兀的情节,让编辑产生怀疑和反感。
文笔则是这篇稿子的优点,也是杨舒力的核心竞争力,语言流畅优美,人物对话口语化,很是接地气,从小学四年级到大学教授,都能一口气看完。
对于投稿笔名,杨舒力考虑很久,选择了“舒泥”这個名字,和本名有一点联系,这样在某些时候可能有点用处。
由于对稿子有信心,杨舒力一共选择了全国各地家报纸投稿,于是复印费就成了大头,一份稿子七、八个页码,复印份,总花费不是个小数。
希望这次“投资”有回报,不然再投两次稿,杨舒力就没有钱付复印费了。
由于是复印稿,编辑一看就不是独家投稿,会影响刊用,所以杨舒力在稿子外另附一张纸说明,此稿在你家报纸市场领域是独家,不会与同地域其他报纸撞车,请放心刊用。
进入年代,市民报、市场报获得快速发展,同一个地区出现多家市民报,比如某某都市报、某某商报、某某时报,是同质竞争,杨舒力会在几家报纸中选择一家投稿,而不是把同一地区的几家报纸一网打尽。
这种地区报纸,只要不在同地域撞车就没事,特稿编辑也希望找到一个写得好的、能够不断提供作品的作者。
由于邮件多,邮局的女工作人员打量他好几眼,显然,这样操作的人还没有在这个邮局出现过。
据说目前在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能写特稿的不超过人,杨舒力感觉自己找到了一个小小的财富密码。
对于收款和邮寄样报地址,杨舒力有些为难,留家里的地址不大合适,杨升元和秦华玉收到一堆样报和汇款单,肯定会对他“严刑拷打”,交代来龙去脉,这门“生意”就做不下去了。() ()
想了很久,还是留凌江一中的地址,样报和汇款单都送到校门口的传达室,传达室的老陈很认真,汇款单都写在小黑板上,领汇款单还要签字,样报自己经常去看就行了,传达室的杂志报纸还是挺多的,各个班级都有。
先就这样吧,万一汇款单太多,可能还得转移阵地,不然一个高二学生,凭什么收那么多汇款单?
下一篇特稿已经想好,写两个男孩,出生时在妇产科因为工作疏忽,被交换了父母,两家虽然在同一个城市生活,但距离较远,平时没有交集。
巧的是两个男孩成绩很好,中学时都进了同一所重点学校,更巧的是他们分到了同一个班级,还成为好朋友。
有一天一个男生到另一个男生家拿体育用品,在屋里呆了一会,这家的奶奶一直盯着他看,还问了几个问题。
奶奶把她的疑虑讲给儿子听,于是,其中一个家庭的父亲开始跟踪另一个家庭的孩子,希望了解到一些信息。
高潮来了,跟踪另一个孩子——其实是自己亲生儿子的父亲,在跟踪过程中和另一个父亲碰面了。
碰面的那一刻,两人都惊呆了。
因为对方和自己的儿子更相像。
如果是一方的父亲和另一方的儿子相象,可能会引起愤怒。但双方的父亲都和另一方的儿子相像,引起的就是巨大的迷茫。
后面又经过一些波折,真相终于揭开。
怎么办?
是让两个男孩回到亲生父母身边,还是继续在原家庭生活,对两个家庭来说是非常艰难的选择……
也是一篇能让读者从头看到尾的家庭故事,比第一篇更有力度,但杨舒力没有马上动笔。
休息两天,再把几个小细节酝酿一下,星期六晚上在自己小屋里开始写作,一旦写起来就很快了。
星期五下午放学后,杨舒力打算不忙回家,先到百福广场那个报刊亭看看,那个报刊亭是市里最大的,报纸种类多,想买几份上次在图书馆没有看到的,再增加几个投稿地址。
和张有路一起上了三路车,挤到中门位置,后面陆续还有人上车,在司机吆喝下都往中门走动。
一个女生挤了过来,杨舒力扭头一看,女生也看了他一眼。
正是那天图书馆碰到的女生。
总觉得这次目光交汇内容比以前丰富,一方面距离比以往都近,另一方面经过上周末在图书馆的经历,双方可能有新的认识。
公交车中门处抓不到吊环,但边上有一根金属立柱,可以用一只手抓着保持身体平衡,杨舒力的左手抓在立柱的中间。
女生所站的位置也抓不到吊环,于是她也伸出一只手抓着立柱。
突然,杨舒力感到右腿有什么东西拍了一下,右边是张有路,只能是他。
他扭过头,看见张有路朝他挤了一下眼睛,还努了下嘴,不知道什么意思,好像和旁边的女生有点关系。
杨舒力没说什么,转过头,在车子的颠簸中陷入沉思。
慢慢地,他的目光转向立柱,女生的手在他的手上方,只隔着两指宽的距离,而且在车厢的摇晃中微微滑动,那只手会不会滑下来,和自己的手肌肤相触呢?
杨舒力被这个悬念吸引住了,脸上面无表情,实则盯着立柱,只见那只手小巧匀称,五指葱茏。
公交车上坡转弯时来了个大的颠簸,车厢内一片惊呼,只见那只手松开立柱,灵巧地往上抓去,离杨舒力的手更远了。
这不是两人第一次目光交汇,而是多次交汇。
是在学校正门斜对面的公交车站。
每天下午放学后,杨舒力独自一人回家,有时张有路会跟他一起,但两人坐的公交车不同路。
这个女生和张有路一样坐的路公交,往市中心开去,而杨舒力坐的是路车,在四方井下车。
她也是经常一个人,很独立的样子,从这点来说,气质有契合的地方,但也仅限于目光碰撞一下,没有更多交集。
女生的穿着比较讲究,款式比较传统,但质地很好,家境应该不错,五官不仅标致,还能称得上灵气,是个沉静的美女。
对这样的女生,杨舒力知道离自己生活很远,没有在意。
女生在阅览室肯定是注意到他了,也认出是一中的学生,在公交站经常见到的那人,估计她在想:他在报纸上抄什么玩意?
不过,这次在图书馆碰到,杨舒力也感到意外,不知道她在期刊阅览室看些什么。
凌江市的文化生活是比较乏味的,要看书买书的话,有个新华书店,里面的书大多有点过时,还有几家小书店,有一些畅销书,像京、沪的大型人文书店如万圣、单向空间、西西弗斯等,是绝不可能在凌江市出现的。
在离凌江市几百公里的省城锦城市,今年月才诞生了该市第一家大型书城——西部书城。
互联网虽然已经开始运用,但离普通人的生活还很远,市面上卖的联想天秤、天琴台式电脑一万多块钱一台,内存只有m,硬盘只有g或g,装个幸福之家软件,其实干不了什么事。
所以,女生愿意到图书馆翻看杂志,说明是有精神追求的,这点杨舒力很欣赏。
月日,星期四中午,杨舒力肩挎书包,走进一家邮局,开始给报纸投稿。
杨舒力对稿子比较满意,经过多次修改,保留了字,只要读者被标题吸引,开始阅读第一段,就会被故事吸引,一看到底。
故事情节上,杨舒力也比较注意分寸,没有制造太过突兀的情节,让编辑产生怀疑和反感。
文笔则是这篇稿子的优点,也是杨舒力的核心竞争力,语言流畅优美,人物对话口语化,很是接地气,从小学四年级到大学教授,都能一口气看完。
对于投稿笔名,杨舒力考虑很久,选择了“舒泥”这個名字,和本名有一点联系,这样在某些时候可能有点用处。
由于对稿子有信心,杨舒力一共选择了全国各地家报纸投稿,于是复印费就成了大头,一份稿子七、八个页码,复印份,总花费不是个小数。
希望这次“投资”有回报,不然再投两次稿,杨舒力就没有钱付复印费了。
由于是复印稿,编辑一看就不是独家投稿,会影响刊用,所以杨舒力在稿子外另附一张纸说明,此稿在你家报纸市场领域是独家,不会与同地域其他报纸撞车,请放心刊用。
进入年代,市民报、市场报获得快速发展,同一个地区出现多家市民报,比如某某都市报、某某商报、某某时报,是同质竞争,杨舒力会在几家报纸中选择一家投稿,而不是把同一地区的几家报纸一网打尽。
这种地区报纸,只要不在同地域撞车就没事,特稿编辑也希望找到一个写得好的、能够不断提供作品的作者。
由于邮件多,邮局的女工作人员打量他好几眼,显然,这样操作的人还没有在这个邮局出现过。
据说目前在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能写特稿的不超过人,杨舒力感觉自己找到了一个小小的财富密码。
对于收款和邮寄样报地址,杨舒力有些为难,留家里的地址不大合适,杨升元和秦华玉收到一堆样报和汇款单,肯定会对他“严刑拷打”,交代来龙去脉,这门“生意”就做不下去了。() ()
想了很久,还是留凌江一中的地址,样报和汇款单都送到校门口的传达室,传达室的老陈很认真,汇款单都写在小黑板上,领汇款单还要签字,样报自己经常去看就行了,传达室的杂志报纸还是挺多的,各个班级都有。
先就这样吧,万一汇款单太多,可能还得转移阵地,不然一个高二学生,凭什么收那么多汇款单?
下一篇特稿已经想好,写两个男孩,出生时在妇产科因为工作疏忽,被交换了父母,两家虽然在同一个城市生活,但距离较远,平时没有交集。
巧的是两个男孩成绩很好,中学时都进了同一所重点学校,更巧的是他们分到了同一个班级,还成为好朋友。
有一天一个男生到另一个男生家拿体育用品,在屋里呆了一会,这家的奶奶一直盯着他看,还问了几个问题。
奶奶把她的疑虑讲给儿子听,于是,其中一个家庭的父亲开始跟踪另一个家庭的孩子,希望了解到一些信息。
高潮来了,跟踪另一个孩子——其实是自己亲生儿子的父亲,在跟踪过程中和另一个父亲碰面了。
碰面的那一刻,两人都惊呆了。
因为对方和自己的儿子更相像。
如果是一方的父亲和另一方的儿子相象,可能会引起愤怒。但双方的父亲都和另一方的儿子相像,引起的就是巨大的迷茫。
后面又经过一些波折,真相终于揭开。
怎么办?
是让两个男孩回到亲生父母身边,还是继续在原家庭生活,对两个家庭来说是非常艰难的选择……
也是一篇能让读者从头看到尾的家庭故事,比第一篇更有力度,但杨舒力没有马上动笔。
休息两天,再把几个小细节酝酿一下,星期六晚上在自己小屋里开始写作,一旦写起来就很快了。
星期五下午放学后,杨舒力打算不忙回家,先到百福广场那个报刊亭看看,那个报刊亭是市里最大的,报纸种类多,想买几份上次在图书馆没有看到的,再增加几个投稿地址。
和张有路一起上了三路车,挤到中门位置,后面陆续还有人上车,在司机吆喝下都往中门走动。
一个女生挤了过来,杨舒力扭头一看,女生也看了他一眼。
正是那天图书馆碰到的女生。
总觉得这次目光交汇内容比以前丰富,一方面距离比以往都近,另一方面经过上周末在图书馆的经历,双方可能有新的认识。
公交车中门处抓不到吊环,但边上有一根金属立柱,可以用一只手抓着保持身体平衡,杨舒力的左手抓在立柱的中间。
女生所站的位置也抓不到吊环,于是她也伸出一只手抓着立柱。
突然,杨舒力感到右腿有什么东西拍了一下,右边是张有路,只能是他。
他扭过头,看见张有路朝他挤了一下眼睛,还努了下嘴,不知道什么意思,好像和旁边的女生有点关系。
杨舒力没说什么,转过头,在车子的颠簸中陷入沉思。
慢慢地,他的目光转向立柱,女生的手在他的手上方,只隔着两指宽的距离,而且在车厢的摇晃中微微滑动,那只手会不会滑下来,和自己的手肌肤相触呢?
杨舒力被这个悬念吸引住了,脸上面无表情,实则盯着立柱,只见那只手小巧匀称,五指葱茏。
公交车上坡转弯时来了个大的颠簸,车厢内一片惊呼,只见那只手松开立柱,灵巧地往上抓去,离杨舒力的手更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