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病了!
这个消息可谓是平地惊雷,炸得这咸京城一时间人心惶惶。
原本只是朝会那日,怒火攻心,回紫宸殿时又淋了点雨,着了凉。可谁也没想到,皇帝这一病,竟连续七日都未愈。
皇帝刚刚年过不惑,应当正是鼎盛之时。他平日里身子也一向强健,这几年都从没生过这么重的病。因此,皇帝这一次生病,着实是把后宫和朝臣都吓到了。
就连皇帝自己也没想到。
起初他只是觉得脑袋胀痛,喉咙也有些肿,本以为喝两次药,躺下休息一会儿就好了,谁知这一倒下,便几日都没再起来。
皇帝原想着,这点小病,没必要搞得人尽皆知。可身为皇帝,连续数日既不上朝,也不面见大臣,这消息自然也就瞒不住了。
萧懿龄在得知此事的第二日,便匆匆进了宫。,却在紫宸殿外,与端王萧承祐撞了个正着。
端王也是前阵子才刚刚解除了禁足。这几日皇帝一生病,他便被谢贵妃叫进了宫里,到皇帝面前侍疾尽孝。
“三哥。”萧懿龄规规矩矩地行了个礼,神色淡淡。
萧承祐也回了一礼。
谢贵妃向来是知道自己儿子同小五关系好的,此时见二人如此生分地互相见礼,不免心生疑窦。
——退一万步讲,她也从未见过自家出了名人缘好的儿子,与谁相处得如此尴尬。
谢贵妃打趣道:“几日不见,你们兄妹俩怎么如此生分了?闹别扭了?”
萧承祐闻言,却有些臊得慌,拉了下谢贵妃的衣袖。
萧懿龄从第一眼看见他的神色,便明白,他已经从谢明澈处知道了那天的事,也知道,她已经知晓了当年的那场交易。
萧承祐也觉得尴尬。
只是,他尴尬的不是利用了五娘又被五娘知道,而是,当初只觉得是利用了一个小姑娘,可这些年过去,他却把这个小姑娘真的当成了自己人,甚至还会对利用她这件事心生不舍。
萧承祐说:“阿娘,我想与五娘单独说几句话。”
谢贵妃点点头:“行,那我先回承仪殿等你。”
待谢贵妃一行人走远了,萧承祐才讲萧懿龄带到了不远处的回廊上,高良和赵云袖远远地候在路口。
“五娘,怀清将那日公主府的事情都与我说了。既然你都已经知道,那三哥便不瞒你了。怀清虽不是端王府属臣,但他也是听我命令行事的,你想知道什么,可以直接问我。”
萧承祐这话说得义气,可萧懿龄听了却只想发笑。
她说:“这么说,你并不否认,与我舅父辛将军曾有交易了?”
“是。”
“舅父已经给我看过,你们这些年来往的信件。我只有一个问题,最初提出条件的那封信,是谢怀清的字迹,是你授意,还是他自作主张的?”
萧承祐愣了愣,似乎是没有想到,她最在乎的竟是这个。他艰难地咽了咽口水,说道:“是……是我授意他写的那封信。”
萧懿龄深深地看了他一眼,说:“好,我明白了。”说完她便转身离去。
可没走出两步,她又折返回来,对萧承祐低声道:“父皇这一病,京城之中恐怕再难太平。三哥,以往您对我多有照顾,懿龄承情。我可以保证,绝不会对端王府和谢家的人出手,但那日谢怀清来我府中说的事,就不必再提了。”
这一次,萧懿龄是真正头也不回地离开,进入了紫宸殿。
萧承祐站在原地,望着她的背影。半晌,缓缓呼出了一口长气,他垂头静立片刻,才转身走向承仪殿。
·
萧懿龄被薛怀贞领进紫宸殿寝殿的时候,已经整理好了心情。
此刻,她正饶有兴趣地打量着这帝王寝殿的结构和装饰。
以往皇帝几乎不生病,作为女儿的萧懿龄便也从未侍过疾。再加上她十年不受宠的宫廷生活,更是没有机会到紫宸殿来。
所以,这还是她第一次走进父亲日常起居的地方。
帝王的寝殿,并没有世人想象中的金碧辉煌,反倒是十分低调,甚至因为与想象中的场景相去甚远,而让人觉得有几分简陋。
皇帝此时正半坐半靠在床上。床头的小几上还放着药碗,看起来是刚喝完。
他一见到萧懿龄,肉眼可见地高兴起来。
萧懿龄微微一笑。见到父亲病得并没有传言中那样重,她这才放心下来。
“父亲。”
“宝善来了啊。”
萧懿龄坐到了床边的绣凳上,问道:“父亲感觉如何了?”
“放心吧,早就没事了。都是这个老杜小题大做,非要我继续在床上躺着。”皇帝伸出手,隔空点了点站在一旁的太医院正杜元敏。
萧懿龄却道:“杜院正眼中只有病患,但父亲这几日会乖乖躺在这里,也不全是因为医嘱吧?”
“哦?那你说来听听。”
萧懿龄莞尔一笑:“以逸待劳,静观其变?”
皇帝倚在靠枕上,笑而不语。
萧懿龄又道:“儿听说,这几日紫宸殿的案上,除了请安折,便都是进谏请父亲早日立储的奏折了。”
皇帝显然是也看过了一些,他听到萧懿龄提起那些奏折,不悦地眯了眯眼,说道:“是啊。朕老了,他们也长大了。”
萧懿龄似乎没有听到皇帝的叹息,继续说道:“如今朝中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支持豫王,主要是兵部、左右骁卫和左威卫;另一派则支持端王,主要是刑部、大理寺,还有户部。”
皇帝的注意力,也被朝中隐隐开始冒头的储位之争所吸引,不再自怨自艾。他追问道:“嗯,其他人呢?”
“六部中,其他几部尚书的态度暂时还不明朗。至于四大世家,原本我还听闻过,豫王与前鲁国公过从甚密,不过这次李家下狱,豫王却没有丝毫动作。谢家自然是与端王同进退的,周家依旧是不理政事。而赵家……”
萧懿龄顿了顿,道:“您是知道的,信国公的立场向来坚定。只是如今的赵家,太大了。”
“那你觉得,赵家人是更倾向于去哪边?”
“嗯……”萧懿龄犹豫了一下,“其实,以儿的愚见,倒是觉得,比起豫王和端王,赵家人更希望立临川为储。”
这话说出来,连萧懿龄自己都觉得离谱。毕竟,算上大景往前数,有史可查的历朝历代几百年,也没有出过一个女储君,更别提女皇帝了。
皇帝却没有笑:“但是,他们应该也能看得出,临川并无半点治国之才。”
萧懿龄恍然大悟:“那便是了!临川素来与豫王交好。半年多以前,我就曾偶然听到过,豫王与赵家人有往来。”
·
父女俩就这样谈论着朝中形势,一聊起来,便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多时辰。
薛怀贞在不远处站着,听候吩咐。
每次他听到这父女二人议论朝政,总觉得有一丝莫名的诡异。大概是因为他们的语气太过轻松而客观,就好像谈论的是千里之外的他国政事,而不是近在眼前的波谲云诡。
皇帝则是觉得痛快欣慰,因为终于有一个人来看他,不是劝他好好休息,给他端些汤汤水水,而是能与他说些有意义的话题。
虽然嘴上说着自己老了,可谁又会真正服老呢?
皇帝见萧懿龄有些累了,还反过来劝她要好好休息,随即吩咐薛怀贞送她。
薛怀贞跟在萧懿龄身后,走出紫宸殿的时候,正看到两个门下省的官员过来送当日的奏折。
皇帝虽然病没好利索,但自认精神还不错。他不愿将奏折都堆在那里等病好了再看,便每天少看一些,以作消遣。门下省则是仍如往日,每天将当日收到的奏折整理过后,派两个官员送到紫宸殿。
“孟常侍,今日又是您来送奏折了啊?”薛怀贞对着来人寒暄道。
“薛内官,”年轻俊美的孟常侍温和地笑着,点了点头,又问道,“这位是?”
薛怀贞介绍道:“这是荣惠公主。”
“原来是荣惠公主,下官无礼,还请公主见谅。”
“无妨。”萧懿龄道,“既然门下省的人来了,薛内官便先领他们去书房吧。荣惠还要去一趟蓬莱殿。”
“是,公主慢走。”
·
打发走了薛怀贞,萧懿龄这才看向身边的赵云袖。
方才她便察觉到了。
赵云袖在出紫宸殿的时候还是好好的,可一见到那两个门下省官员,她便不对劲了。说不出是厌恶、怨恨、还是悲伤,总之,是一些令人不舒服的情绪,从赵云袖身上爆发出来。
她从未见过赵云袖这样。印象中,她一直是进度有度,温和有礼,对谁都是笑呵呵的。这样一个人,却对一位朝中大臣有这样浓烈的感情。
而那位孟常侍,则是在看到萧懿龄身后的赵云袖时,也有一瞬间的面色不自然。
一个是宫中女官,一个是朝中大臣,两个本该没有任何交集的人,到底有什么过往?
萧懿龄百思不得其解,便直接问了出来。
“你与那位孟常侍,认识?”
赵云袖陪萧懿龄走在宫道上,低眉点了点头,声音沉沉道:“他叫孟预,现任散骑常侍。”
“这么年轻就做了散骑常侍?京中……哪家姓孟的?”
赵云袖回道:“没有。他家中世代务农,无人做官。他是建和六年的进士,考中科举后才做了官。”
萧懿龄点点头:“也算是年少有为了。不过,能做到如今这个位置,也不容易吧。”
“他是赵云熙的夫君。也曾是我的未婚夫。”
这个消息可谓是平地惊雷,炸得这咸京城一时间人心惶惶。
原本只是朝会那日,怒火攻心,回紫宸殿时又淋了点雨,着了凉。可谁也没想到,皇帝这一病,竟连续七日都未愈。
皇帝刚刚年过不惑,应当正是鼎盛之时。他平日里身子也一向强健,这几年都从没生过这么重的病。因此,皇帝这一次生病,着实是把后宫和朝臣都吓到了。
就连皇帝自己也没想到。
起初他只是觉得脑袋胀痛,喉咙也有些肿,本以为喝两次药,躺下休息一会儿就好了,谁知这一倒下,便几日都没再起来。
皇帝原想着,这点小病,没必要搞得人尽皆知。可身为皇帝,连续数日既不上朝,也不面见大臣,这消息自然也就瞒不住了。
萧懿龄在得知此事的第二日,便匆匆进了宫。,却在紫宸殿外,与端王萧承祐撞了个正着。
端王也是前阵子才刚刚解除了禁足。这几日皇帝一生病,他便被谢贵妃叫进了宫里,到皇帝面前侍疾尽孝。
“三哥。”萧懿龄规规矩矩地行了个礼,神色淡淡。
萧承祐也回了一礼。
谢贵妃向来是知道自己儿子同小五关系好的,此时见二人如此生分地互相见礼,不免心生疑窦。
——退一万步讲,她也从未见过自家出了名人缘好的儿子,与谁相处得如此尴尬。
谢贵妃打趣道:“几日不见,你们兄妹俩怎么如此生分了?闹别扭了?”
萧承祐闻言,却有些臊得慌,拉了下谢贵妃的衣袖。
萧懿龄从第一眼看见他的神色,便明白,他已经从谢明澈处知道了那天的事,也知道,她已经知晓了当年的那场交易。
萧承祐也觉得尴尬。
只是,他尴尬的不是利用了五娘又被五娘知道,而是,当初只觉得是利用了一个小姑娘,可这些年过去,他却把这个小姑娘真的当成了自己人,甚至还会对利用她这件事心生不舍。
萧承祐说:“阿娘,我想与五娘单独说几句话。”
谢贵妃点点头:“行,那我先回承仪殿等你。”
待谢贵妃一行人走远了,萧承祐才讲萧懿龄带到了不远处的回廊上,高良和赵云袖远远地候在路口。
“五娘,怀清将那日公主府的事情都与我说了。既然你都已经知道,那三哥便不瞒你了。怀清虽不是端王府属臣,但他也是听我命令行事的,你想知道什么,可以直接问我。”
萧承祐这话说得义气,可萧懿龄听了却只想发笑。
她说:“这么说,你并不否认,与我舅父辛将军曾有交易了?”
“是。”
“舅父已经给我看过,你们这些年来往的信件。我只有一个问题,最初提出条件的那封信,是谢怀清的字迹,是你授意,还是他自作主张的?”
萧承祐愣了愣,似乎是没有想到,她最在乎的竟是这个。他艰难地咽了咽口水,说道:“是……是我授意他写的那封信。”
萧懿龄深深地看了他一眼,说:“好,我明白了。”说完她便转身离去。
可没走出两步,她又折返回来,对萧承祐低声道:“父皇这一病,京城之中恐怕再难太平。三哥,以往您对我多有照顾,懿龄承情。我可以保证,绝不会对端王府和谢家的人出手,但那日谢怀清来我府中说的事,就不必再提了。”
这一次,萧懿龄是真正头也不回地离开,进入了紫宸殿。
萧承祐站在原地,望着她的背影。半晌,缓缓呼出了一口长气,他垂头静立片刻,才转身走向承仪殿。
·
萧懿龄被薛怀贞领进紫宸殿寝殿的时候,已经整理好了心情。
此刻,她正饶有兴趣地打量着这帝王寝殿的结构和装饰。
以往皇帝几乎不生病,作为女儿的萧懿龄便也从未侍过疾。再加上她十年不受宠的宫廷生活,更是没有机会到紫宸殿来。
所以,这还是她第一次走进父亲日常起居的地方。
帝王的寝殿,并没有世人想象中的金碧辉煌,反倒是十分低调,甚至因为与想象中的场景相去甚远,而让人觉得有几分简陋。
皇帝此时正半坐半靠在床上。床头的小几上还放着药碗,看起来是刚喝完。
他一见到萧懿龄,肉眼可见地高兴起来。
萧懿龄微微一笑。见到父亲病得并没有传言中那样重,她这才放心下来。
“父亲。”
“宝善来了啊。”
萧懿龄坐到了床边的绣凳上,问道:“父亲感觉如何了?”
“放心吧,早就没事了。都是这个老杜小题大做,非要我继续在床上躺着。”皇帝伸出手,隔空点了点站在一旁的太医院正杜元敏。
萧懿龄却道:“杜院正眼中只有病患,但父亲这几日会乖乖躺在这里,也不全是因为医嘱吧?”
“哦?那你说来听听。”
萧懿龄莞尔一笑:“以逸待劳,静观其变?”
皇帝倚在靠枕上,笑而不语。
萧懿龄又道:“儿听说,这几日紫宸殿的案上,除了请安折,便都是进谏请父亲早日立储的奏折了。”
皇帝显然是也看过了一些,他听到萧懿龄提起那些奏折,不悦地眯了眯眼,说道:“是啊。朕老了,他们也长大了。”
萧懿龄似乎没有听到皇帝的叹息,继续说道:“如今朝中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支持豫王,主要是兵部、左右骁卫和左威卫;另一派则支持端王,主要是刑部、大理寺,还有户部。”
皇帝的注意力,也被朝中隐隐开始冒头的储位之争所吸引,不再自怨自艾。他追问道:“嗯,其他人呢?”
“六部中,其他几部尚书的态度暂时还不明朗。至于四大世家,原本我还听闻过,豫王与前鲁国公过从甚密,不过这次李家下狱,豫王却没有丝毫动作。谢家自然是与端王同进退的,周家依旧是不理政事。而赵家……”
萧懿龄顿了顿,道:“您是知道的,信国公的立场向来坚定。只是如今的赵家,太大了。”
“那你觉得,赵家人是更倾向于去哪边?”
“嗯……”萧懿龄犹豫了一下,“其实,以儿的愚见,倒是觉得,比起豫王和端王,赵家人更希望立临川为储。”
这话说出来,连萧懿龄自己都觉得离谱。毕竟,算上大景往前数,有史可查的历朝历代几百年,也没有出过一个女储君,更别提女皇帝了。
皇帝却没有笑:“但是,他们应该也能看得出,临川并无半点治国之才。”
萧懿龄恍然大悟:“那便是了!临川素来与豫王交好。半年多以前,我就曾偶然听到过,豫王与赵家人有往来。”
·
父女俩就这样谈论着朝中形势,一聊起来,便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多时辰。
薛怀贞在不远处站着,听候吩咐。
每次他听到这父女二人议论朝政,总觉得有一丝莫名的诡异。大概是因为他们的语气太过轻松而客观,就好像谈论的是千里之外的他国政事,而不是近在眼前的波谲云诡。
皇帝则是觉得痛快欣慰,因为终于有一个人来看他,不是劝他好好休息,给他端些汤汤水水,而是能与他说些有意义的话题。
虽然嘴上说着自己老了,可谁又会真正服老呢?
皇帝见萧懿龄有些累了,还反过来劝她要好好休息,随即吩咐薛怀贞送她。
薛怀贞跟在萧懿龄身后,走出紫宸殿的时候,正看到两个门下省的官员过来送当日的奏折。
皇帝虽然病没好利索,但自认精神还不错。他不愿将奏折都堆在那里等病好了再看,便每天少看一些,以作消遣。门下省则是仍如往日,每天将当日收到的奏折整理过后,派两个官员送到紫宸殿。
“孟常侍,今日又是您来送奏折了啊?”薛怀贞对着来人寒暄道。
“薛内官,”年轻俊美的孟常侍温和地笑着,点了点头,又问道,“这位是?”
薛怀贞介绍道:“这是荣惠公主。”
“原来是荣惠公主,下官无礼,还请公主见谅。”
“无妨。”萧懿龄道,“既然门下省的人来了,薛内官便先领他们去书房吧。荣惠还要去一趟蓬莱殿。”
“是,公主慢走。”
·
打发走了薛怀贞,萧懿龄这才看向身边的赵云袖。
方才她便察觉到了。
赵云袖在出紫宸殿的时候还是好好的,可一见到那两个门下省官员,她便不对劲了。说不出是厌恶、怨恨、还是悲伤,总之,是一些令人不舒服的情绪,从赵云袖身上爆发出来。
她从未见过赵云袖这样。印象中,她一直是进度有度,温和有礼,对谁都是笑呵呵的。这样一个人,却对一位朝中大臣有这样浓烈的感情。
而那位孟常侍,则是在看到萧懿龄身后的赵云袖时,也有一瞬间的面色不自然。
一个是宫中女官,一个是朝中大臣,两个本该没有任何交集的人,到底有什么过往?
萧懿龄百思不得其解,便直接问了出来。
“你与那位孟常侍,认识?”
赵云袖陪萧懿龄走在宫道上,低眉点了点头,声音沉沉道:“他叫孟预,现任散骑常侍。”
“这么年轻就做了散骑常侍?京中……哪家姓孟的?”
赵云袖回道:“没有。他家中世代务农,无人做官。他是建和六年的进士,考中科举后才做了官。”
萧懿龄点点头:“也算是年少有为了。不过,能做到如今这个位置,也不容易吧。”
“他是赵云熙的夫君。也曾是我的未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