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京城内。
豫王正望着眼前高大的含光门,一言不发。他的身后,则站着左右骁卫两万大军。
方才刚刚派了人去宫内交涉,豫王留在宫外等待结果。
大军逼宫,只差一步便可登天。
走到这一步,他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样兴奋,反而是隐隐地有些不安与害怕。
二月份的傍晚仍有些凉意,烫得发红的落日远远地挂在城墙边,直叫萧承祥睁不开眼睛。
年近而立的皇子将目光收回,转向身旁的将军。
“去了多久了?”
“回殿下,有半个多时辰。”
话音刚落,就看见远处一个人影匆匆跑出来,跨过含光门的时候跌了一跤,又手忙脚乱地向前爬了几步,才到豫王跟前。
正是先前被萧承祥派去,与宫内之人交涉的副将。
“禀殿下,陛、陛下说,让您见一个人。”
说着,副将侧身让开,只见宫墙拐角后缓缓走出一顶二人抬的小轿。轿帘掀开,豫王看到,轿中坐着的,分明是自己的生母,昭仪方氏。
方昭仪显然已经哭了不知多久,双眼肿得像两个桃子,手中的锦帕也是湿的。
这位孕育了今上之长子的嫔妃,被人搀扶着从小轿中出来,缓缓走到了豫王面前。
豫王在看到自己母亲的一瞬间便愣住了,迟了一瞬才下马。他站到方昭仪面前,嗫嚅道:“阿娘,你怎么来了……”
话音未落,就听见颊边一声脆响,豫王的头偏向了一边,他才反应过来,是母亲方昭仪扇了他一巴掌。
脸上传来火辣辣的疼。
身边的人拥上来,担忧地道:“殿下!”
豫王却举起一只手,示意自己无事,待副将等人退后几步,他才红着双眼,重新看向自己的母亲。
“阿娘……为什么?”
他不解又委屈的样子,让方昭仪想到了儿子小时候。
那时,尚未成为豫王的大皇子萧承祥还在文晖阁读书,一同读书的有故临川公主萧容照,如今的太子、三皇子萧承祐,还有几个世家子弟。
萧承祥在其中最为年长,又经常跑到宫外的军营中去,比其他人都要见多识广,博士讲授的知识,萧承祥往往是最快理解的,交上来的课业也是最好的,因此经常受博士夸赞。
方才十岁的萧承祥在文晖阁得了博士的夸赞,欢天喜地地跑回到母妃的寝宫,期待着阿娘欣喜的神情和温柔的鼓励。
可小萧承祥没有想到,迎接他的却是一顿打。
一向温柔软弱的阿娘,将萧承祥按在榻上,打得从屁+股到大腿都红肿渗血。
她边哭边打,边打边说道:“我有没有告诉过你,不许在外面出风头!你就这么喜欢哗众取宠吗!你这样子,会给我们娘儿俩惹来祸事的,知道吗!你要记住,什么是你该得的,什么是你不能肖想的!记没记住?!”
萧承祥先是梗着脖子不肯说话,亦不肯哭。只是听着阿娘伤心痛苦的哭声,才不情愿地哭道:“记住了!记住了!”
自那以后,他便经常逃课,去宫外军营中随舅父练武。博士们深感惋惜,将此事上奏皇帝。
但彼时皇帝悲痛于惠妃的逝世,无心理会此事,于是便也只能由着萧承祥去了。而自那之后,文晖阁学堂中最耀眼的人,就变成了三皇子萧承祐。
而大皇子萧承祥,则日日混迹于军营之中,于一群草莽军汉为伍。慢慢地,他以武力和德行收服了这群人,让他们可以为自己所用,并发展出了自己的势力,甚至可以与世家出身的三弟斗得有来有回。
可是,他没想到的是,下一次去探望母妃时,迎接他的,又是方昭仪的一通训斥。
很长一段时间,萧承祥都不明白,同样是父亲的孩子,为什么萧承祐可以坦然地接受所有人的赞美与祝福,可以光风霁月,雍容华贵,成为备受期望、万众瞩目的储君,自己却只能收敛锋芒,当一个平庸鲁莽的豫王。
后来,他知道了门第之别,了解了世庶之争。
他明白了,想要身居高位,登临紫宸,单是课业做得好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世家的支持,上至丞相下至平民的人脉,还有,无尽的财富。
所以,他选择了与朝中势力最大的赵氏合作,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大皇子,走到今日。
今日,他萧承祥站在宫门口,身后是禁军重兵,眼前的含光门,是他对父君最后的敬重。
只差一步,他就是天下至尊。
而此时,他的母亲,他的阿娘却并没有替他的大业将成感到欣喜,而是用一种失望、痛苦、无助的目光看着他。
那目光仿佛一柄利刃,深深刺入他的心脏。
“萧承祥,你到底要闹到什么时候?!”
她低吼道。
豫王的脸上浮现出一丝诡异的笑意,他看了看面前的含光门,然后又深深看向自己的母亲,问道:“阿娘,你想当太后吗?”
他问这句话的语气,轻松得就好像在问今晚想吃什么一样。
方昭仪面色一白,怒道:“休要再胡言乱语!还不速速撤兵,然后跟我去你父皇和太子面前请罪!”
“撤兵?”萧承祥指着身后严阵以待的数万士兵,和翘首以盼的几名副将,笑道,“阿娘,事已至此,您觉得我还有退路吗?”
“那你到底想怎么样!你要做一个不忠不孝的逆臣吗?”
“不忠不孝”一词从方昭仪口中喊出来,她自己也愣住了。这罪名太大了,无论是她,还是萧承祥,都承受不起。但事实便正如她所说的,无论她是否承认,豫王谋逆的罪名已经是板上钉钉。
方昭仪小心谨慎了一辈子,最后养了个儿子,却是个胆大妄为、逼宫谋反的罪人。
她还想再说些什么,却看到豫王突然脸色一变,警惕地望向四周。豫王的手下们显然也听到了那异常的响动,纷纷摆出防御的姿态。
“祥儿,怎么了?”方昭仪慌乱道。
豫王看了身边的母亲一眼,默默将她护到自己身边,安抚道:“没事,有人来了。”
此时,后方传来传信兵的报声。只见一个穿着骁卫制服的小兵,从后方挤到萧承祥身边,通报道:“启禀殿下,南城门突然出现一股骑兵,看衣服似乎是……是……”
“是什么?有什么可吞吞吐吐的?”一旁的副将急道。
“似乎是夏州军。”
“……”
萧承祥沉默不语。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竟会是夏州军前来支援。
而此时,那股子令人不安的异响又开始了,萧承祥等人不自觉地重新握紧了刀,望向四周。
他表面上虽然面不改色,心中的不安却更甚,心跳得越发急促,手心冒出的细汗沾在刀柄上,微微打滑,这种不受控的、握不住刀的感觉,直叫他后脊身上一股子麻意,直冲天灵盖。
一阵令人窒息的寂静过后,一个身穿黑色铠甲,脸上覆着银色面具的男人,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他就在含光门内,骑在一匹威风凛凛的高头大马之上,与萧承祥遥遥相望。
“那是……昭肃君?!”
“天啊!是昭肃君来了!”
“这个瘟神,他不是不在咸京吗?”
“昭肃君来了,我们怎么办啊?”
萧承祥听见,身后传来阵阵窃窃私语声,其中夹杂着的慌乱、绝望,不断在军中蔓延,不过几息之间,军心已然溃散。
与此同时,士兵们还绝望地发现,四周的墙头,不知何时已经布满了摇光的黑甲军,无数泛着寒光的箭头直指着他们,负责四周警戒的士兵竟然丝毫没有察觉。
宫门前上演的这场闹剧,因为摇光和昭肃君的出现,局势陡然逆转。
萧承祥在看到昭肃君的那一瞬间,就明白自己大势已去了。
只是,他起事之前,明明花重金打听到,昭肃君去了琼州平乱。琼州与咸京相隔何止万里,昭肃君即便日夜兼程,也要花费至少两个月才能赶回来。照他的设想,到那时,他早已稳坐龙椅,即便这个男人再强,也是于事无补了。
萧承祥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个男人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咸京城内,出现在自己面前,却不走露一丝风声的。
“殿下,跟他们拼了!”
“是啊殿下,只要能将您送上皇位,兄弟们不怕死!”
“对!”
萧承祥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几个副将,还有那些面容尚且稚嫩的年轻军士,不顾他人的劝说,慢慢放下了刀。因为他知道,此时的反抗,不过是垂死挣扎,徒增伤亡罢了。
远处的昭肃君见状,举起一只左手,微微晃动。
含光门后,一队黑甲军鱼贯而出,将所有人除去武器,尽数收押,包括仍在死死盯着昭肃君的萧承祥,和哭喊不已的方昭仪。
就在一片狼藉之中,萧承祥听到昭肃君清冷孤傲的声音,朗声道:
“圣上有旨:逆犯萧承祥,除去一切职务、爵位,押至昭狱,严加看管。副将方伦、于迁等六人,即刻斩首示众。叛军中,校尉及以上衔者,一律收监,其余人等听候处置。”
一群人在诡异的安静中纷纷被带走,萧承祥也被反绑双臂,押至昭肃君面前。
“殿下还有什么想说的吗?”他听见昭肃君问道。
萧承祥不假思索道:“我想见太子一面。”
昭肃君面具下的浓眉微微挑动,似乎非常意外他的这一请求。萧承祥似乎已经认了命,他并没有要面见皇帝,乞求从轻发落,而是请见那位,与他斗了许久的太子。
昭肃君沉吟片刻,说道:“我会转达圣上和太子,至于他会不会去见你,就要看太子自己了。”
萧承祥点点头,没有再说话。
至于方昭仪,则是从昭肃君出现,便被吓晕了过去,直接被一副担架抬到了昭狱的女监。
·
含光门附近的叛军,皆被昭肃君兵不血刃地处理妥当。与此同时,城门和京郊各处则由顾煦收复失地。
本次豫王逼宫叛乱,虽然没有成事,却已经给了皇帝一个万分确凿的整治朝堂的把柄。
豫王母家势弱,多年来均是靠赵氏扶持。
当朝宰相赵锡章身为赵氏家主,对豫王多有提携,故临川公主亦在双方之间穿针引线,为豫王的狼子野心和赵氏的贪赃枉法提供便利。
几个月前临川公主逝世,不仅牵出了汝南侯府的案子,更是让豫王心烦意乱,他这才会情急之下,下定决心起事。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查封豫王府时,公差不仅找到了豫王与赵家人的往来账目,更有豫王与青州那位庆王的往来密信。
信中提到,豫王在咸京起事之时,庆王也会在青州遥相策应,趁机造势,并替他牵制北方兵力,阻止其南下支援咸京。
读过这封书信的人都不不免心惊。
如果真的像他们计划的那样,豫王在咸京逼宫谋反,由庆王在青州同步起事,京畿附近各营中的将领见不到虎符不敢出兵,唯一得到密旨奉命支援的夏州军被青州庆王所牵制,那么单凭咸京城中的那八百黑甲军,还真不一定能护住宫中的皇帝和诸位大臣。
是的,咸京城中,一共只有八百黑甲军,其余人皆被派去了琼州。
琼州平乱一事并非是为了迷惑豫王,刻意伪造,而是被昭肃君委派给了手下最信任的副将,由他带队前往平乱。至于昭肃君本人,则是在出京不久后,便金蝉脱壳,悄然返回了京城,在豫王面前唱了这一出空城计。
只是,按照庆王和豫王书信中说好的计划,庆王起事的消息应该早就传到了咸京城。可如今的青州,不知怎的,却似乎仍是一片祥和,未生波澜,丝毫没有音信。
也不知是庆王摆了豫王一道,压根没打算与他一同起事,还是临时出了岔子,未能成功起事。
·
萧懿龄带着礼部等一众官员,还有各府女眷回到咸京城时,已经是三日后了。
城中一切秩序均已恢复如初,就连贺家的学塾都已经复课了。
贺知盈听说萧懿龄回京,也带着一两金回到永兴坊的荣惠公主府,为她接风洗尘。顾定安也准备在濯园蹭一顿饭,再回京中的顾府。
再加上住在府中的向玉楼、一同经历了波折的费潜等人,除了近日格外忙碌的萧承禃,萧懿龄重开玉山堂,坐了满满一屋子的人。
上一次和他们一起宴饮,就在不久之前,可萧懿龄感觉,似乎已经隔了许多年一样。
最近发生的事实在太多了,每个人都绷紧了精神,一刻也不敢松懈。如今局势平稳,众人皆是骤然松快了下来,不免多饮几杯酒。
萧懿龄亦然。
将近三更时分,萧懿龄才回到环涛馆休息,可不到卯时,便迷迷糊糊地被舒意芳唤醒。
“殿下,醒醒,出事了。”
“太子殿下,薨了。”
豫王正望着眼前高大的含光门,一言不发。他的身后,则站着左右骁卫两万大军。
方才刚刚派了人去宫内交涉,豫王留在宫外等待结果。
大军逼宫,只差一步便可登天。
走到这一步,他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样兴奋,反而是隐隐地有些不安与害怕。
二月份的傍晚仍有些凉意,烫得发红的落日远远地挂在城墙边,直叫萧承祥睁不开眼睛。
年近而立的皇子将目光收回,转向身旁的将军。
“去了多久了?”
“回殿下,有半个多时辰。”
话音刚落,就看见远处一个人影匆匆跑出来,跨过含光门的时候跌了一跤,又手忙脚乱地向前爬了几步,才到豫王跟前。
正是先前被萧承祥派去,与宫内之人交涉的副将。
“禀殿下,陛、陛下说,让您见一个人。”
说着,副将侧身让开,只见宫墙拐角后缓缓走出一顶二人抬的小轿。轿帘掀开,豫王看到,轿中坐着的,分明是自己的生母,昭仪方氏。
方昭仪显然已经哭了不知多久,双眼肿得像两个桃子,手中的锦帕也是湿的。
这位孕育了今上之长子的嫔妃,被人搀扶着从小轿中出来,缓缓走到了豫王面前。
豫王在看到自己母亲的一瞬间便愣住了,迟了一瞬才下马。他站到方昭仪面前,嗫嚅道:“阿娘,你怎么来了……”
话音未落,就听见颊边一声脆响,豫王的头偏向了一边,他才反应过来,是母亲方昭仪扇了他一巴掌。
脸上传来火辣辣的疼。
身边的人拥上来,担忧地道:“殿下!”
豫王却举起一只手,示意自己无事,待副将等人退后几步,他才红着双眼,重新看向自己的母亲。
“阿娘……为什么?”
他不解又委屈的样子,让方昭仪想到了儿子小时候。
那时,尚未成为豫王的大皇子萧承祥还在文晖阁读书,一同读书的有故临川公主萧容照,如今的太子、三皇子萧承祐,还有几个世家子弟。
萧承祥在其中最为年长,又经常跑到宫外的军营中去,比其他人都要见多识广,博士讲授的知识,萧承祥往往是最快理解的,交上来的课业也是最好的,因此经常受博士夸赞。
方才十岁的萧承祥在文晖阁得了博士的夸赞,欢天喜地地跑回到母妃的寝宫,期待着阿娘欣喜的神情和温柔的鼓励。
可小萧承祥没有想到,迎接他的却是一顿打。
一向温柔软弱的阿娘,将萧承祥按在榻上,打得从屁+股到大腿都红肿渗血。
她边哭边打,边打边说道:“我有没有告诉过你,不许在外面出风头!你就这么喜欢哗众取宠吗!你这样子,会给我们娘儿俩惹来祸事的,知道吗!你要记住,什么是你该得的,什么是你不能肖想的!记没记住?!”
萧承祥先是梗着脖子不肯说话,亦不肯哭。只是听着阿娘伤心痛苦的哭声,才不情愿地哭道:“记住了!记住了!”
自那以后,他便经常逃课,去宫外军营中随舅父练武。博士们深感惋惜,将此事上奏皇帝。
但彼时皇帝悲痛于惠妃的逝世,无心理会此事,于是便也只能由着萧承祥去了。而自那之后,文晖阁学堂中最耀眼的人,就变成了三皇子萧承祐。
而大皇子萧承祥,则日日混迹于军营之中,于一群草莽军汉为伍。慢慢地,他以武力和德行收服了这群人,让他们可以为自己所用,并发展出了自己的势力,甚至可以与世家出身的三弟斗得有来有回。
可是,他没想到的是,下一次去探望母妃时,迎接他的,又是方昭仪的一通训斥。
很长一段时间,萧承祥都不明白,同样是父亲的孩子,为什么萧承祐可以坦然地接受所有人的赞美与祝福,可以光风霁月,雍容华贵,成为备受期望、万众瞩目的储君,自己却只能收敛锋芒,当一个平庸鲁莽的豫王。
后来,他知道了门第之别,了解了世庶之争。
他明白了,想要身居高位,登临紫宸,单是课业做得好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世家的支持,上至丞相下至平民的人脉,还有,无尽的财富。
所以,他选择了与朝中势力最大的赵氏合作,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大皇子,走到今日。
今日,他萧承祥站在宫门口,身后是禁军重兵,眼前的含光门,是他对父君最后的敬重。
只差一步,他就是天下至尊。
而此时,他的母亲,他的阿娘却并没有替他的大业将成感到欣喜,而是用一种失望、痛苦、无助的目光看着他。
那目光仿佛一柄利刃,深深刺入他的心脏。
“萧承祥,你到底要闹到什么时候?!”
她低吼道。
豫王的脸上浮现出一丝诡异的笑意,他看了看面前的含光门,然后又深深看向自己的母亲,问道:“阿娘,你想当太后吗?”
他问这句话的语气,轻松得就好像在问今晚想吃什么一样。
方昭仪面色一白,怒道:“休要再胡言乱语!还不速速撤兵,然后跟我去你父皇和太子面前请罪!”
“撤兵?”萧承祥指着身后严阵以待的数万士兵,和翘首以盼的几名副将,笑道,“阿娘,事已至此,您觉得我还有退路吗?”
“那你到底想怎么样!你要做一个不忠不孝的逆臣吗?”
“不忠不孝”一词从方昭仪口中喊出来,她自己也愣住了。这罪名太大了,无论是她,还是萧承祥,都承受不起。但事实便正如她所说的,无论她是否承认,豫王谋逆的罪名已经是板上钉钉。
方昭仪小心谨慎了一辈子,最后养了个儿子,却是个胆大妄为、逼宫谋反的罪人。
她还想再说些什么,却看到豫王突然脸色一变,警惕地望向四周。豫王的手下们显然也听到了那异常的响动,纷纷摆出防御的姿态。
“祥儿,怎么了?”方昭仪慌乱道。
豫王看了身边的母亲一眼,默默将她护到自己身边,安抚道:“没事,有人来了。”
此时,后方传来传信兵的报声。只见一个穿着骁卫制服的小兵,从后方挤到萧承祥身边,通报道:“启禀殿下,南城门突然出现一股骑兵,看衣服似乎是……是……”
“是什么?有什么可吞吞吐吐的?”一旁的副将急道。
“似乎是夏州军。”
“……”
萧承祥沉默不语。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竟会是夏州军前来支援。
而此时,那股子令人不安的异响又开始了,萧承祥等人不自觉地重新握紧了刀,望向四周。
他表面上虽然面不改色,心中的不安却更甚,心跳得越发急促,手心冒出的细汗沾在刀柄上,微微打滑,这种不受控的、握不住刀的感觉,直叫他后脊身上一股子麻意,直冲天灵盖。
一阵令人窒息的寂静过后,一个身穿黑色铠甲,脸上覆着银色面具的男人,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他就在含光门内,骑在一匹威风凛凛的高头大马之上,与萧承祥遥遥相望。
“那是……昭肃君?!”
“天啊!是昭肃君来了!”
“这个瘟神,他不是不在咸京吗?”
“昭肃君来了,我们怎么办啊?”
萧承祥听见,身后传来阵阵窃窃私语声,其中夹杂着的慌乱、绝望,不断在军中蔓延,不过几息之间,军心已然溃散。
与此同时,士兵们还绝望地发现,四周的墙头,不知何时已经布满了摇光的黑甲军,无数泛着寒光的箭头直指着他们,负责四周警戒的士兵竟然丝毫没有察觉。
宫门前上演的这场闹剧,因为摇光和昭肃君的出现,局势陡然逆转。
萧承祥在看到昭肃君的那一瞬间,就明白自己大势已去了。
只是,他起事之前,明明花重金打听到,昭肃君去了琼州平乱。琼州与咸京相隔何止万里,昭肃君即便日夜兼程,也要花费至少两个月才能赶回来。照他的设想,到那时,他早已稳坐龙椅,即便这个男人再强,也是于事无补了。
萧承祥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个男人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咸京城内,出现在自己面前,却不走露一丝风声的。
“殿下,跟他们拼了!”
“是啊殿下,只要能将您送上皇位,兄弟们不怕死!”
“对!”
萧承祥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几个副将,还有那些面容尚且稚嫩的年轻军士,不顾他人的劝说,慢慢放下了刀。因为他知道,此时的反抗,不过是垂死挣扎,徒增伤亡罢了。
远处的昭肃君见状,举起一只左手,微微晃动。
含光门后,一队黑甲军鱼贯而出,将所有人除去武器,尽数收押,包括仍在死死盯着昭肃君的萧承祥,和哭喊不已的方昭仪。
就在一片狼藉之中,萧承祥听到昭肃君清冷孤傲的声音,朗声道:
“圣上有旨:逆犯萧承祥,除去一切职务、爵位,押至昭狱,严加看管。副将方伦、于迁等六人,即刻斩首示众。叛军中,校尉及以上衔者,一律收监,其余人等听候处置。”
一群人在诡异的安静中纷纷被带走,萧承祥也被反绑双臂,押至昭肃君面前。
“殿下还有什么想说的吗?”他听见昭肃君问道。
萧承祥不假思索道:“我想见太子一面。”
昭肃君面具下的浓眉微微挑动,似乎非常意外他的这一请求。萧承祥似乎已经认了命,他并没有要面见皇帝,乞求从轻发落,而是请见那位,与他斗了许久的太子。
昭肃君沉吟片刻,说道:“我会转达圣上和太子,至于他会不会去见你,就要看太子自己了。”
萧承祥点点头,没有再说话。
至于方昭仪,则是从昭肃君出现,便被吓晕了过去,直接被一副担架抬到了昭狱的女监。
·
含光门附近的叛军,皆被昭肃君兵不血刃地处理妥当。与此同时,城门和京郊各处则由顾煦收复失地。
本次豫王逼宫叛乱,虽然没有成事,却已经给了皇帝一个万分确凿的整治朝堂的把柄。
豫王母家势弱,多年来均是靠赵氏扶持。
当朝宰相赵锡章身为赵氏家主,对豫王多有提携,故临川公主亦在双方之间穿针引线,为豫王的狼子野心和赵氏的贪赃枉法提供便利。
几个月前临川公主逝世,不仅牵出了汝南侯府的案子,更是让豫王心烦意乱,他这才会情急之下,下定决心起事。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查封豫王府时,公差不仅找到了豫王与赵家人的往来账目,更有豫王与青州那位庆王的往来密信。
信中提到,豫王在咸京起事之时,庆王也会在青州遥相策应,趁机造势,并替他牵制北方兵力,阻止其南下支援咸京。
读过这封书信的人都不不免心惊。
如果真的像他们计划的那样,豫王在咸京逼宫谋反,由庆王在青州同步起事,京畿附近各营中的将领见不到虎符不敢出兵,唯一得到密旨奉命支援的夏州军被青州庆王所牵制,那么单凭咸京城中的那八百黑甲军,还真不一定能护住宫中的皇帝和诸位大臣。
是的,咸京城中,一共只有八百黑甲军,其余人皆被派去了琼州。
琼州平乱一事并非是为了迷惑豫王,刻意伪造,而是被昭肃君委派给了手下最信任的副将,由他带队前往平乱。至于昭肃君本人,则是在出京不久后,便金蝉脱壳,悄然返回了京城,在豫王面前唱了这一出空城计。
只是,按照庆王和豫王书信中说好的计划,庆王起事的消息应该早就传到了咸京城。可如今的青州,不知怎的,却似乎仍是一片祥和,未生波澜,丝毫没有音信。
也不知是庆王摆了豫王一道,压根没打算与他一同起事,还是临时出了岔子,未能成功起事。
·
萧懿龄带着礼部等一众官员,还有各府女眷回到咸京城时,已经是三日后了。
城中一切秩序均已恢复如初,就连贺家的学塾都已经复课了。
贺知盈听说萧懿龄回京,也带着一两金回到永兴坊的荣惠公主府,为她接风洗尘。顾定安也准备在濯园蹭一顿饭,再回京中的顾府。
再加上住在府中的向玉楼、一同经历了波折的费潜等人,除了近日格外忙碌的萧承禃,萧懿龄重开玉山堂,坐了满满一屋子的人。
上一次和他们一起宴饮,就在不久之前,可萧懿龄感觉,似乎已经隔了许多年一样。
最近发生的事实在太多了,每个人都绷紧了精神,一刻也不敢松懈。如今局势平稳,众人皆是骤然松快了下来,不免多饮几杯酒。
萧懿龄亦然。
将近三更时分,萧懿龄才回到环涛馆休息,可不到卯时,便迷迷糊糊地被舒意芳唤醒。
“殿下,醒醒,出事了。”
“太子殿下,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