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 关上门来(3000)
渭水以北,有一大片沙草地,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名为沙苑。
沙苑之中生有茂密的芦苇丛,桓熙途经此地,不禁有些恍惚,后世的记忆涌了上来。
不由让他想起,在南北朝末年,曾有一位环保标兵由蒲坂入关,途经此地,明知芦苇丛中藏有伏兵,却不愿采用火攻之策。
最终,沙苑的植被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空气也不曾受到污染。
唯一的遗憾,便是他自己遭遇伏击,二十万大军被人俘虏了七万。
一时间,桓熙感慨万千。
他对左右亲信道:
“我若能全取关中,必当在此栽树记功。”
宇文泰在战后带头植树,为沙苑的绿化作出贡献,桓熙又怎能落于人后。
遥想诸葛武侯与高王,二人穷其必生之力想要入关,然而至死都未能看一眼长安城。
相较于他们,桓熙自觉受到了上天的眷顾。
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还得对手配合。
如果给后赵一个司马懿、宇文泰坐镇关中,他又怎能如此轻易的入主长安。
将杂念尽数抛在脑后,桓熙督率诸军走出沙苑,前方,已经距离冯翊郡治大荔县不远。
冯翊郡隶属于雍州,其治所大荔县,位于渭水、北洛水、黄河三河交汇之地,东濒黄河与蒲坂相望。
如今县中无主,仅有当地士人出面维持治安。
原来,麻秋劫持石苞途经此地,听闻晋军北伐,赵军大败,已然丢了长安,而三辅豪杰纷纷杀官响应。
羯族官吏又怎敢继续留在城中,纷纷追随麻秋,前往河东避祸。
桓熙入城抚慰军民,留下桓伊率领一千将士镇守冯翊,主持分田,随即马不停蹄的继续向黄河进军。
来到黄河西岸之时,浮桥早已被赵军烧断,但桓熙并不为之犯难,因为他麾下有不少南方将士,不同于北方,南方水网密布,因而架设浮桥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仅仅一天时间,三座浮桥又重现出现在黄河之上。
桓熙看向沈劲,大声问道:
“沈将军,可敢作为前军,先行渡河?”
沈劲唯命是从:
“有何不敢,还请主公静待佳音!”
在攻拔子午道关隘时,沈劲部曲阵亡过半,桓熙夺取长安,以沈劲为首功,赏赐他许多钱布,沈劲分文未取,而是恪守承诺,将赏赐一分为二,一份用作剩余五百将士的赏赐,另一份则留给阵亡将士的家属。
随后,沈劲又在长安招募了五百部曲,补足千人。
沈劲不在乎赏赐,不吝惜生死,从军只为洗刷宗族耻辱。
此前,桓熙在向建康报捷时,一并上表,请求为吴兴沈氏解除禁锢,不再列入刑家之列。
沈劲有感于桓熙的恩义,早就下定决心,誓死追随。
他新招募的五百人,并非乌合之众,沈劲将赏赐尽数分给将士的义举传扬开来,在他招募部曲时,许多人前来应募。
若非沈劲目前财力不足,只能养得起一千私兵,只怕他麾下突然爆出数千兵马,桓熙也并不惊讶。
而新招募的五百部曲,自然也都是精挑细选的敢战之士。
沈劲最先踏上浮桥,带着一千部曲,在桓熙等人的注视下,经由三座浮桥,向对岸杀去。
将士们在沈劲的激励下,无不奋勇争先,很快就将对岸的守军杀溃。
眼见部曲杀红了眼,自己的队形已经散乱,不少人甚至还想要继续追杀溃兵,满身血污的沈劲喊道:
“背河结阵!不得追击!”
部曲们听见呼喊声,纷纷止住了脚步,背河结成阵型,保卫三座浮桥,等候晋军主力过河。
不多时,桓熙麾下八千将士有序来到河东。
他本想让沈劲的部众稍作休息,沈劲却主动请缨道:
“我军新胜,士气正旺,而溃兵逃入蒲坂,城中必然人心动摇,末将请为主公夺取此城!”
桓熙看着他浑身浴血的模样,不由感叹道:
“世坚还是要爱护身体,将来有的是大战需要世坚出力,又何愁没有机会立下功勋。
“我既以上表朝廷,必能使吴兴沈氏洗刷耻辱,你无需这般心急。”
沈劲大受感动,但他坚持道:
“末将精力未竭,仍有余勇,主公为何不用!莫非是认为末将不能为主公攻城拔寨!”
桓熙拗不过他,只得叮嘱沈劲小心行事。
沈劲兴冲冲的带着部曲杀奔蒲坂。
蒲坂守军听说晋人北伐,占据关中,如今已经渡过了黄河,早已是人心大乱,城中汉人听得这一消息,奋起争夺城池,恰逢沈劲率部杀来,里应外合之下,晋军成功夺占蒲坂。() ()
桓熙在后方得到捷报,随即下令加快行军速度,赶在天黑之前,进入了这座由河东入关的桥头堡。
当夜,桓熙在蒲坂为沈劲摆酒庆功,就在诸将以为桓熙将会止步于蒲坂的时候,翌日,桓熙继续率众东出。
权翼以为他是被接连不断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匆匆下马,拽住了桓熙坐骑的缰绳,苦谏道:
“主公,此前西征成汉、北伐关中,能以一万精兵成事,已属万幸。
“再一再二,岂能再三,若是孤军深入,必为羯赵重兵所围剿。
“主公尚且知道劝说沈将军爱惜身体,如今又怎能立于危墙之下,还请主公就此止步,回师蒲坂。”
桓熙无奈摇头,他又没疯,怎么可能在关中未稳的情况下谋取河东,桓熙指着前方的汾南高垣(今山西运城稷山县以西),说道:
“我渡河东出,并非是为了夺取蒲坂,更是要经营此地。”
......
汾南高垣濒临汾河,其东、西、北三面皆为深沟巨壑,地势突兀,险峻天成。
眼见三面绝壁环绕,只有南侧一条道路通行,诸将无不感慨于地势之险。
桓熙置身于汾南高垣,环顾四周,与众将说道:
“若能在此修筑一城,倚仗地势,阻绝道路,敌军纵有千军万马来犯,亦可保蒲坂无虞。”
众人无不深以为然,在他们的脑海中,甚至已经构想出一座坚城坐落在汾南高垣,而使关东兵马望城兴叹的一幕。
桓熙看向沈劲,说道:
“我欲留世坚在此安设营寨,守卫高垣,待民夫抵达,为我监造城池。
“念及世坚兵少,我愿再分三千将士,世坚可有把握为我阻敌于国门之外。”
沈劲见地势凶险,纵使敌军来势汹汹,可只有南侧能够通行,也摆不开阵仗,有三四千兵马足以守卫营寨,他朗声应道:
“末将必为主公建起一座坚城,以保关中安宁!”
桓熙大慰,当然,建城的图纸还得交由专业人员去设计。
沈劲又请示道:
“既然要在此地筑城,还请主公为城池赐名。”
桓熙心中早有定数,在南北朝末年,汾南高垣曾立起一座坚城,名为玉壁,桓熙自然是打算以玉壁为名,讨个彩头。
但他并没有急于道出自己的想法,而是想看一看麾下将佐们能有什么好提议。
众人苦思冥想之际,却听权翼沉吟道:
“主公修筑此城,是为深壁高垒,拱卫王业,不如将其命名为高王城如何。”
诸将闻言,无不交口称赞。
桓熙微微颔首,内心却惊诧不已:
好啊!你这厮生得浓眉大眼,居然也会是高王的黑粉!
转念一想,又发觉不对,高王还没出生,权翼又怎能知道玉壁战神的鼎鼎大名。
如果不是权翼道出‘深壁高垒,拱卫王业’这八个字,而非单纯是在玩梗,桓熙真要把他当作穿越者。
实际上,这八个字也完美的贴合了桓熙的设想,确实是要比玉壁更为合适。
桓熙压下心中的狐疑,拍板道:
“既然如此,将来城池落成,便取名为高王城!”
当天夜里,桓熙将权翼唤来帅帐,与他彻夜长谈,纵论天下局势之余,趁机旁敲侧击,听得权翼不明所以。
桓熙终于确定,这一切只是巧合,所谓高王城,不过是权翼灵光乍现而已。
翌日,桓熙分给沈劲三千将士,留他严守营寨,随即率众班师,不再留恋河东之地。
另一方向,奉命攻取武关的邓遐也没有辜负他在后世的盛名,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取蓝田、峣关、上洛等地,尽取商於,夺占武关。
相较于顺风顺水的桓熙,坐镇淮南的征讨大都督褚裒却遭受重创。
朝廷下诏,不许桓温出兵中原,却以褚裒统率三万大军北伐。
当消息传到河北,汉民们无不欢欣鼓舞,扶老携幼,渡河南下投奔王师之人,竟有多达二十万。
然而,当这些汉人来到河南的时候,褚裒的北伐大军已经被后赵李农所击败,狼狈退回广陵(今江苏扬州)。
东晋西中郎将陈逵闻听前线战败,连夜焚毁囤积在寿春的辎重,弃城而逃。
汉民不知真相,渡河前来投奔,可王师已经退走,他们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而后赵也注意到了这股南下的流民,派遣军队截杀,二十万汉人百姓死伤殆尽,至死也不曾盼见王师。
沙苑之中生有茂密的芦苇丛,桓熙途经此地,不禁有些恍惚,后世的记忆涌了上来。
不由让他想起,在南北朝末年,曾有一位环保标兵由蒲坂入关,途经此地,明知芦苇丛中藏有伏兵,却不愿采用火攻之策。
最终,沙苑的植被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空气也不曾受到污染。
唯一的遗憾,便是他自己遭遇伏击,二十万大军被人俘虏了七万。
一时间,桓熙感慨万千。
他对左右亲信道:
“我若能全取关中,必当在此栽树记功。”
宇文泰在战后带头植树,为沙苑的绿化作出贡献,桓熙又怎能落于人后。
遥想诸葛武侯与高王,二人穷其必生之力想要入关,然而至死都未能看一眼长安城。
相较于他们,桓熙自觉受到了上天的眷顾。
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还得对手配合。
如果给后赵一个司马懿、宇文泰坐镇关中,他又怎能如此轻易的入主长安。
将杂念尽数抛在脑后,桓熙督率诸军走出沙苑,前方,已经距离冯翊郡治大荔县不远。
冯翊郡隶属于雍州,其治所大荔县,位于渭水、北洛水、黄河三河交汇之地,东濒黄河与蒲坂相望。
如今县中无主,仅有当地士人出面维持治安。
原来,麻秋劫持石苞途经此地,听闻晋军北伐,赵军大败,已然丢了长安,而三辅豪杰纷纷杀官响应。
羯族官吏又怎敢继续留在城中,纷纷追随麻秋,前往河东避祸。
桓熙入城抚慰军民,留下桓伊率领一千将士镇守冯翊,主持分田,随即马不停蹄的继续向黄河进军。
来到黄河西岸之时,浮桥早已被赵军烧断,但桓熙并不为之犯难,因为他麾下有不少南方将士,不同于北方,南方水网密布,因而架设浮桥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仅仅一天时间,三座浮桥又重现出现在黄河之上。
桓熙看向沈劲,大声问道:
“沈将军,可敢作为前军,先行渡河?”
沈劲唯命是从:
“有何不敢,还请主公静待佳音!”
在攻拔子午道关隘时,沈劲部曲阵亡过半,桓熙夺取长安,以沈劲为首功,赏赐他许多钱布,沈劲分文未取,而是恪守承诺,将赏赐一分为二,一份用作剩余五百将士的赏赐,另一份则留给阵亡将士的家属。
随后,沈劲又在长安招募了五百部曲,补足千人。
沈劲不在乎赏赐,不吝惜生死,从军只为洗刷宗族耻辱。
此前,桓熙在向建康报捷时,一并上表,请求为吴兴沈氏解除禁锢,不再列入刑家之列。
沈劲有感于桓熙的恩义,早就下定决心,誓死追随。
他新招募的五百人,并非乌合之众,沈劲将赏赐尽数分给将士的义举传扬开来,在他招募部曲时,许多人前来应募。
若非沈劲目前财力不足,只能养得起一千私兵,只怕他麾下突然爆出数千兵马,桓熙也并不惊讶。
而新招募的五百部曲,自然也都是精挑细选的敢战之士。
沈劲最先踏上浮桥,带着一千部曲,在桓熙等人的注视下,经由三座浮桥,向对岸杀去。
将士们在沈劲的激励下,无不奋勇争先,很快就将对岸的守军杀溃。
眼见部曲杀红了眼,自己的队形已经散乱,不少人甚至还想要继续追杀溃兵,满身血污的沈劲喊道:
“背河结阵!不得追击!”
部曲们听见呼喊声,纷纷止住了脚步,背河结成阵型,保卫三座浮桥,等候晋军主力过河。
不多时,桓熙麾下八千将士有序来到河东。
他本想让沈劲的部众稍作休息,沈劲却主动请缨道:
“我军新胜,士气正旺,而溃兵逃入蒲坂,城中必然人心动摇,末将请为主公夺取此城!”
桓熙看着他浑身浴血的模样,不由感叹道:
“世坚还是要爱护身体,将来有的是大战需要世坚出力,又何愁没有机会立下功勋。
“我既以上表朝廷,必能使吴兴沈氏洗刷耻辱,你无需这般心急。”
沈劲大受感动,但他坚持道:
“末将精力未竭,仍有余勇,主公为何不用!莫非是认为末将不能为主公攻城拔寨!”
桓熙拗不过他,只得叮嘱沈劲小心行事。
沈劲兴冲冲的带着部曲杀奔蒲坂。
蒲坂守军听说晋人北伐,占据关中,如今已经渡过了黄河,早已是人心大乱,城中汉人听得这一消息,奋起争夺城池,恰逢沈劲率部杀来,里应外合之下,晋军成功夺占蒲坂。() ()
桓熙在后方得到捷报,随即下令加快行军速度,赶在天黑之前,进入了这座由河东入关的桥头堡。
当夜,桓熙在蒲坂为沈劲摆酒庆功,就在诸将以为桓熙将会止步于蒲坂的时候,翌日,桓熙继续率众东出。
权翼以为他是被接连不断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匆匆下马,拽住了桓熙坐骑的缰绳,苦谏道:
“主公,此前西征成汉、北伐关中,能以一万精兵成事,已属万幸。
“再一再二,岂能再三,若是孤军深入,必为羯赵重兵所围剿。
“主公尚且知道劝说沈将军爱惜身体,如今又怎能立于危墙之下,还请主公就此止步,回师蒲坂。”
桓熙无奈摇头,他又没疯,怎么可能在关中未稳的情况下谋取河东,桓熙指着前方的汾南高垣(今山西运城稷山县以西),说道:
“我渡河东出,并非是为了夺取蒲坂,更是要经营此地。”
......
汾南高垣濒临汾河,其东、西、北三面皆为深沟巨壑,地势突兀,险峻天成。
眼见三面绝壁环绕,只有南侧一条道路通行,诸将无不感慨于地势之险。
桓熙置身于汾南高垣,环顾四周,与众将说道:
“若能在此修筑一城,倚仗地势,阻绝道路,敌军纵有千军万马来犯,亦可保蒲坂无虞。”
众人无不深以为然,在他们的脑海中,甚至已经构想出一座坚城坐落在汾南高垣,而使关东兵马望城兴叹的一幕。
桓熙看向沈劲,说道:
“我欲留世坚在此安设营寨,守卫高垣,待民夫抵达,为我监造城池。
“念及世坚兵少,我愿再分三千将士,世坚可有把握为我阻敌于国门之外。”
沈劲见地势凶险,纵使敌军来势汹汹,可只有南侧能够通行,也摆不开阵仗,有三四千兵马足以守卫营寨,他朗声应道:
“末将必为主公建起一座坚城,以保关中安宁!”
桓熙大慰,当然,建城的图纸还得交由专业人员去设计。
沈劲又请示道:
“既然要在此地筑城,还请主公为城池赐名。”
桓熙心中早有定数,在南北朝末年,汾南高垣曾立起一座坚城,名为玉壁,桓熙自然是打算以玉壁为名,讨个彩头。
但他并没有急于道出自己的想法,而是想看一看麾下将佐们能有什么好提议。
众人苦思冥想之际,却听权翼沉吟道:
“主公修筑此城,是为深壁高垒,拱卫王业,不如将其命名为高王城如何。”
诸将闻言,无不交口称赞。
桓熙微微颔首,内心却惊诧不已:
好啊!你这厮生得浓眉大眼,居然也会是高王的黑粉!
转念一想,又发觉不对,高王还没出生,权翼又怎能知道玉壁战神的鼎鼎大名。
如果不是权翼道出‘深壁高垒,拱卫王业’这八个字,而非单纯是在玩梗,桓熙真要把他当作穿越者。
实际上,这八个字也完美的贴合了桓熙的设想,确实是要比玉壁更为合适。
桓熙压下心中的狐疑,拍板道:
“既然如此,将来城池落成,便取名为高王城!”
当天夜里,桓熙将权翼唤来帅帐,与他彻夜长谈,纵论天下局势之余,趁机旁敲侧击,听得权翼不明所以。
桓熙终于确定,这一切只是巧合,所谓高王城,不过是权翼灵光乍现而已。
翌日,桓熙分给沈劲三千将士,留他严守营寨,随即率众班师,不再留恋河东之地。
另一方向,奉命攻取武关的邓遐也没有辜负他在后世的盛名,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取蓝田、峣关、上洛等地,尽取商於,夺占武关。
相较于顺风顺水的桓熙,坐镇淮南的征讨大都督褚裒却遭受重创。
朝廷下诏,不许桓温出兵中原,却以褚裒统率三万大军北伐。
当消息传到河北,汉民们无不欢欣鼓舞,扶老携幼,渡河南下投奔王师之人,竟有多达二十万。
然而,当这些汉人来到河南的时候,褚裒的北伐大军已经被后赵李农所击败,狼狈退回广陵(今江苏扬州)。
东晋西中郎将陈逵闻听前线战败,连夜焚毁囤积在寿春的辎重,弃城而逃。
汉民不知真相,渡河前来投奔,可王师已经退走,他们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而后赵也注意到了这股南下的流民,派遣军队截杀,二十万汉人百姓死伤殆尽,至死也不曾盼见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