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唯有……杀!
及冠,对于一个汉人而言是大事。
有了字,也就代表着是真正成年,且有资格独立主事了,外人也不该再将孙策视作少年郎一般看待了。
尤其是孙坚身亡之后,如今偌大的孙府全是孤儿寡母的,急需孙策及冠后站出来主事。
因此,即便孙策恨不得当场不管不顾地跳出去请战,但又被理智强行地摁在席间不知该如何是好。
下意识的,对于周瑜的大脑已经相当认可的孙策,急声地对着身旁的周瑜开口道。
“瑜弟,瑜弟,我也好想出战,可有良策?!”
与其他不同,周瑜迄今都还没有反应过来。
高产粮种的意义自是不用多说,周瑜所震撼的是刘备麾下的海船居然拥有远征林邑的能力。
这让周瑜大为震惊,且几乎是转瞬之间就明白了这代表着什么。
今日刘备可以远征林邑国,那么只要刘备有这个想法,随时都能在冀州、青州、徐州等沿海地域神兵天降般出现。
这在战略、战术上的意义,是尤为恐怖的!
以至于,周瑜脑子都还有些晕乎乎的。
明明周瑜记得曾经随父亲离开庐江前往洛阳之前,扬州可未曾有过如此的海船技术。
尽管扬州世家不乏掌握着一定造船技术的,但主要都是用于河运、江运等扬州内部水网的。
怎么似乎在短短的几年间,吴郡居然不知不觉就将海船技术发展到了这种程度?
看着周瑜似乎还没有什么反应,孙策的声音忍不住拔高了些许。
“瑜弟?!”
这一下,陪坐于末座的周瑜反应了过来,却也是吸引了其余人的注意。
李基见状,顺势也给了孙策一个机会,开口道。
“策儿、周瑜,莫非也有什么高论?”
在李基看来,这一次攻伐林邑,大义在我不说,所能捞取的功劳与名声都是极大。
所以,李基同样也想给孙策一个机会。
孙策闻言,顾不得周瑜是如何想的,连忙就站了起来,高声道。
“老师,我也请战……”
至于理由……
孙策的脑子飞快转了一下,脱口而出道。“灭国,我有经验!”
啊?!
最为怔住的是周瑜,侧目看着身旁年龄相仿的孙策,满脑子的不解。
灭国……有经验?
好冷的笑话。
自家兄长为了请战,都已经口不择言了吗?
为了尽可能封锁瀛洲之事,一众知晓内情的将士都被勒令不许泄露,而绝大多数随李基远征瀛洲的士卒,只知道跟邪马台国干了一仗,然后就是扶持倭国重新入主瀛洲。
惟有类似孙策这等亲信,才真真切切地知晓了邪马台国是完全覆灭在李基的手中,倭国也不过是李基手中的提线傀儡罢了。
至于瀛洲的矿脉信息,持续不断地大量产出金银且输送往吴郡,同样不是普通士卒所能知晓的。
唯有留在了瀛洲监督矿脉以及控制倭国的士卒,或许知晓得多上不少,但消息也完全没机会传回大汉。
因此,在外人眼中,李基此前率军远征瀛洲,所为的便是如李基不久前所出的书籍《以德服人》中所说,是协助了大汉附属国倭国复国而去的。
灭邪马台国,那也是协助倭国所为。
且在其中显得李基之所以协助灭国,也是被辱后为维护大汉所为之,完全就是迫于无奈的受害者嘴脸,对于孙策的提及自然也是不多。
因此,周瑜还当真不清楚其中内情,只是知道孙策曾随李基前往瀛洲,却不知是孙策亲自攻破的邪马台国国都,将卑弥呼等一众贵族擒到了李基的马前。
当即,周瑜跟着起身,既是为了为孙策找补转移注意力,也是出于公心地开口道。
“刘皇叔,依瑜之拙见,林邑国有这等粮种,却也不必大动干戈,只需派遣几艘船只前往林邑国,想来便能轻易以贸易换回所需粮种。”
说到最后,周瑜的目光忍不住向李基投了过去。
在周瑜看来,李基理应是支持自己的看法,趁此劝诫住一众好战的将领才对。
站在绝对理智的角度,如今的大汉需要这等高产粮种不假,但与派兵攻伐取回粮种的方式相比,派遣几艘船只以贸易的方式换回粮种,无疑是更加简单且省事。() ()
即便林邑国乃是从大汉分裂出去的,但大汉海船抵达林邑国之后,于威于利而言,林邑国料想都不敢也不会拒绝贸易。
只是,周瑜此言一出,无疑是率先得罪了甘宁这一位好战分子,冷声反驳道。
“哼,商船所能抵达之处,战船更是能够抵达!且林邑立国不正,若是与之贸易,岂非等同于承认了林邑国的地位,汝周瑜便不怕遭到后世的千古骂名乎?”
这一句,无疑是正戳周瑜所言提案之中的要害。
于纯粹的利益与效率而言,无疑是贸易的方式更快。
可刘备身为安南将军扬州牧兼大汉皇叔,倘若派人与叛贼自立之国贸易,这无异于在某种意义上承认了林邑国的独立地位。
尽管周瑜想表达的意思是暗中派遣船只前往,只要不将此事贸易登记在册,无人知晓,又有何人会追究其中细节?
只是周瑜的个中意思显然是不适合拿到台面探讨的,甚至一下子就被甘宁给问得进退两难了,只能是继续向着李基投去目光,希望李基亲自下场安抚住那些好战分子。
只可惜,周瑜显然不知道在他眼中作为刘备麾下文臣之首且尽显儒雅温和的李基,才是真正的激进派。
李基能不清楚贸易是最为效率且节省人力物力的方式吗?
只是,李基大力发展民生,为的可不是在这个时候节省钱粮。
甘宁适才所言的一句,可谓是甚得李基之心。
商船能抵达的位置,战船同样能够抵达。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本质是利益不假,但却不能仅仅看着眼前的利益。
林邑国独立已有五十四年之久,如此漫长的时间继续拖延下去,等老一辈的林邑人彻底寿终正寝后,林邑内部对于大汉的认同度无疑还会急剧下降。
时间一长,林邑国可就真的要完全脱离大汉而走向彻底独立的道路了。
因此,在李基看来,此次出兵征讨林邑,取回高产粮种是主要目的之一,趁此良机将林邑重新纳回大汉疆土,同样也是一个极好的时机。
且借着征讨林邑的威势,对于接下来派遣二张前去治理交州,同样也有着莫大的好处。
在其位谋其政。
如今算是白身的周瑜仅仅只是从钱粮、士卒等等方面去考量,以贸易的方式取回粮种,或是最优解。
可在李基看来,这一战却是必须打。
这一代若是不趁此良机将林邑重新纳回大汉,说不准便要将这一战留给后世子孙去打了。
至于征讨林邑所需要消耗的钱粮问题,在确认了征讨林邑的必要性前提下,根本就不在李基的考量范围内。
并非是说如今的扬州已经到了完全不缺钱粮的地步,而是李基多年来勤勉治政,可正是为了今后可以不用为了些许利益而被迫在大义上让步。
再者,秋冬之际,中原地区不适应用兵,但反倒是征讨气候闷热的林邑国良机所在。
‘天时、地利、人和、大义、士气、钱粮俱都不缺,为何不战?’
李基的决心,恐怕也只有刘备略知一二。
因此面对着周瑜的注视,李基一点点地将手中的折扇收了回来,开口为此事做出着最终的定论,道。
“此事,恐非是周瑜所想的这般简单。”
“林邑,曾是我大汉疆土,此粮种降于林邑,无疑天赐于大汉。”
“然,区连者,知有此粮种而不献于朝廷,反而举兵叛乱,裂土而自立。如此作为,定然是有意祸国殃民,意欲害我大汉!”
这一刻,李基站了起来,沉声而开口道。
“倘若区连早早将此粮种献于朝廷且推广天下,扬州又岂止今日之贫苦,万民又何须这般忍饥挨饿,甚至就连那太平道教都没有机会蛊惑百姓作乱。”
“今日之天下又岂会是这般模样?”
“如此深究,可见区连用心之歹毒,对大汉之害更甚于董贼也!”
此言一出,莫说是下方正在请战的将领们,便是刘备的神色都阴郁了三分,流露出愤怒之色。
尽管这是一种诡辩以及阴谋论,但无疑是稳稳地让自立为“林邑王”的区连稳稳地接住了这个锅。
“如此对大汉用心歹毒之人,于情于理,岂会接受贸易?且大汉又岂能再与之贸易,唯有……”
“杀!”
“方能正大汉之威,解万民之恨也!”
有了字,也就代表着是真正成年,且有资格独立主事了,外人也不该再将孙策视作少年郎一般看待了。
尤其是孙坚身亡之后,如今偌大的孙府全是孤儿寡母的,急需孙策及冠后站出来主事。
因此,即便孙策恨不得当场不管不顾地跳出去请战,但又被理智强行地摁在席间不知该如何是好。
下意识的,对于周瑜的大脑已经相当认可的孙策,急声地对着身旁的周瑜开口道。
“瑜弟,瑜弟,我也好想出战,可有良策?!”
与其他不同,周瑜迄今都还没有反应过来。
高产粮种的意义自是不用多说,周瑜所震撼的是刘备麾下的海船居然拥有远征林邑的能力。
这让周瑜大为震惊,且几乎是转瞬之间就明白了这代表着什么。
今日刘备可以远征林邑国,那么只要刘备有这个想法,随时都能在冀州、青州、徐州等沿海地域神兵天降般出现。
这在战略、战术上的意义,是尤为恐怖的!
以至于,周瑜脑子都还有些晕乎乎的。
明明周瑜记得曾经随父亲离开庐江前往洛阳之前,扬州可未曾有过如此的海船技术。
尽管扬州世家不乏掌握着一定造船技术的,但主要都是用于河运、江运等扬州内部水网的。
怎么似乎在短短的几年间,吴郡居然不知不觉就将海船技术发展到了这种程度?
看着周瑜似乎还没有什么反应,孙策的声音忍不住拔高了些许。
“瑜弟?!”
这一下,陪坐于末座的周瑜反应了过来,却也是吸引了其余人的注意。
李基见状,顺势也给了孙策一个机会,开口道。
“策儿、周瑜,莫非也有什么高论?”
在李基看来,这一次攻伐林邑,大义在我不说,所能捞取的功劳与名声都是极大。
所以,李基同样也想给孙策一个机会。
孙策闻言,顾不得周瑜是如何想的,连忙就站了起来,高声道。
“老师,我也请战……”
至于理由……
孙策的脑子飞快转了一下,脱口而出道。“灭国,我有经验!”
啊?!
最为怔住的是周瑜,侧目看着身旁年龄相仿的孙策,满脑子的不解。
灭国……有经验?
好冷的笑话。
自家兄长为了请战,都已经口不择言了吗?
为了尽可能封锁瀛洲之事,一众知晓内情的将士都被勒令不许泄露,而绝大多数随李基远征瀛洲的士卒,只知道跟邪马台国干了一仗,然后就是扶持倭国重新入主瀛洲。
惟有类似孙策这等亲信,才真真切切地知晓了邪马台国是完全覆灭在李基的手中,倭国也不过是李基手中的提线傀儡罢了。
至于瀛洲的矿脉信息,持续不断地大量产出金银且输送往吴郡,同样不是普通士卒所能知晓的。
唯有留在了瀛洲监督矿脉以及控制倭国的士卒,或许知晓得多上不少,但消息也完全没机会传回大汉。
因此,在外人眼中,李基此前率军远征瀛洲,所为的便是如李基不久前所出的书籍《以德服人》中所说,是协助了大汉附属国倭国复国而去的。
灭邪马台国,那也是协助倭国所为。
且在其中显得李基之所以协助灭国,也是被辱后为维护大汉所为之,完全就是迫于无奈的受害者嘴脸,对于孙策的提及自然也是不多。
因此,周瑜还当真不清楚其中内情,只是知道孙策曾随李基前往瀛洲,却不知是孙策亲自攻破的邪马台国国都,将卑弥呼等一众贵族擒到了李基的马前。
当即,周瑜跟着起身,既是为了为孙策找补转移注意力,也是出于公心地开口道。
“刘皇叔,依瑜之拙见,林邑国有这等粮种,却也不必大动干戈,只需派遣几艘船只前往林邑国,想来便能轻易以贸易换回所需粮种。”
说到最后,周瑜的目光忍不住向李基投了过去。
在周瑜看来,李基理应是支持自己的看法,趁此劝诫住一众好战的将领才对。
站在绝对理智的角度,如今的大汉需要这等高产粮种不假,但与派兵攻伐取回粮种的方式相比,派遣几艘船只以贸易的方式换回粮种,无疑是更加简单且省事。() ()
即便林邑国乃是从大汉分裂出去的,但大汉海船抵达林邑国之后,于威于利而言,林邑国料想都不敢也不会拒绝贸易。
只是,周瑜此言一出,无疑是率先得罪了甘宁这一位好战分子,冷声反驳道。
“哼,商船所能抵达之处,战船更是能够抵达!且林邑立国不正,若是与之贸易,岂非等同于承认了林邑国的地位,汝周瑜便不怕遭到后世的千古骂名乎?”
这一句,无疑是正戳周瑜所言提案之中的要害。
于纯粹的利益与效率而言,无疑是贸易的方式更快。
可刘备身为安南将军扬州牧兼大汉皇叔,倘若派人与叛贼自立之国贸易,这无异于在某种意义上承认了林邑国的独立地位。
尽管周瑜想表达的意思是暗中派遣船只前往,只要不将此事贸易登记在册,无人知晓,又有何人会追究其中细节?
只是周瑜的个中意思显然是不适合拿到台面探讨的,甚至一下子就被甘宁给问得进退两难了,只能是继续向着李基投去目光,希望李基亲自下场安抚住那些好战分子。
只可惜,周瑜显然不知道在他眼中作为刘备麾下文臣之首且尽显儒雅温和的李基,才是真正的激进派。
李基能不清楚贸易是最为效率且节省人力物力的方式吗?
只是,李基大力发展民生,为的可不是在这个时候节省钱粮。
甘宁适才所言的一句,可谓是甚得李基之心。
商船能抵达的位置,战船同样能够抵达。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本质是利益不假,但却不能仅仅看着眼前的利益。
林邑国独立已有五十四年之久,如此漫长的时间继续拖延下去,等老一辈的林邑人彻底寿终正寝后,林邑内部对于大汉的认同度无疑还会急剧下降。
时间一长,林邑国可就真的要完全脱离大汉而走向彻底独立的道路了。
因此,在李基看来,此次出兵征讨林邑,取回高产粮种是主要目的之一,趁此良机将林邑重新纳回大汉疆土,同样也是一个极好的时机。
且借着征讨林邑的威势,对于接下来派遣二张前去治理交州,同样也有着莫大的好处。
在其位谋其政。
如今算是白身的周瑜仅仅只是从钱粮、士卒等等方面去考量,以贸易的方式取回粮种,或是最优解。
可在李基看来,这一战却是必须打。
这一代若是不趁此良机将林邑重新纳回大汉,说不准便要将这一战留给后世子孙去打了。
至于征讨林邑所需要消耗的钱粮问题,在确认了征讨林邑的必要性前提下,根本就不在李基的考量范围内。
并非是说如今的扬州已经到了完全不缺钱粮的地步,而是李基多年来勤勉治政,可正是为了今后可以不用为了些许利益而被迫在大义上让步。
再者,秋冬之际,中原地区不适应用兵,但反倒是征讨气候闷热的林邑国良机所在。
‘天时、地利、人和、大义、士气、钱粮俱都不缺,为何不战?’
李基的决心,恐怕也只有刘备略知一二。
因此面对着周瑜的注视,李基一点点地将手中的折扇收了回来,开口为此事做出着最终的定论,道。
“此事,恐非是周瑜所想的这般简单。”
“林邑,曾是我大汉疆土,此粮种降于林邑,无疑天赐于大汉。”
“然,区连者,知有此粮种而不献于朝廷,反而举兵叛乱,裂土而自立。如此作为,定然是有意祸国殃民,意欲害我大汉!”
这一刻,李基站了起来,沉声而开口道。
“倘若区连早早将此粮种献于朝廷且推广天下,扬州又岂止今日之贫苦,万民又何须这般忍饥挨饿,甚至就连那太平道教都没有机会蛊惑百姓作乱。”
“今日之天下又岂会是这般模样?”
“如此深究,可见区连用心之歹毒,对大汉之害更甚于董贼也!”
此言一出,莫说是下方正在请战的将领们,便是刘备的神色都阴郁了三分,流露出愤怒之色。
尽管这是一种诡辩以及阴谋论,但无疑是稳稳地让自立为“林邑王”的区连稳稳地接住了这个锅。
“如此对大汉用心歹毒之人,于情于理,岂会接受贸易?且大汉又岂能再与之贸易,唯有……”
“杀!”
“方能正大汉之威,解万民之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