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外孙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熙宁四年(1071年),一面均输法、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推行的如火如荼,一面王安石又开始着手议更贡举法。
安石曰:“今人材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此盖不能一道德故也。欲一道德,则必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以不变。”
安石曰:“若谓此科常多得人,自缘仁进别无它路,其间不容无贤,以为科法已善则未也。今以少壮时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材,致不如古。”帝以为然。
闭门造车死读书不可以哦。
“古之取士皆本学校,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今欲追复古制,则患于无渐,宜先除去声病、对偶之文,使学者得专意经术,以俟朝廷兴建学校,然后讲求三代所以教育、选举之法,施之天下。”
押韵、对偶什么的都往后站站。
废除死记硬背的旧明经诸科,将旧有的诗赋、帖经、墨义等进士科考试项目加以废止,正式罢诗赋而代之以经义,明确规定不再录用只会吟诗作赋之人。
参加进士考试的考生,任选《诗》《书》《易》《周礼》《礼记》中的一种参加考试,谓之“本经”或“大经”,并要考“兼经”,《论语》《孟子》为“兼经”。
策论考试分四场进行:第一场考本经中的一经,第二场考兼经,第三场考试论一首,第四场考时务策三道。
打破了常规录取进士的传统,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要求阐释经义与议论时事相结合。注1.
贡举法后,募役法的改革也提上了日程。
宋代的差役大致分为四类:注2.
第一类叫“衙前”,主管运输官方物资,可以理解为古代邮政系统;
第二类叫“里正”、 “户长”、“乡书手”,主要工作为督促百姓上缴赋税;
第三类叫“蓄长”、“写手”、“壮丁” 主要工作为捉捕盗贼,维护地方秩序;
第四类叫“承符”、“人力” 、“手力”“散从官”,这些人要根据政府的需要,承担名目繁多的各种杂役。比如修建宫殿、开垦废田、清理淤泥、疏浚运河等等。
这些都是百姓的“差事”,是没有工资的。
老百姓就是天子的子民,为天子无偿劳动,天经地义。
而无偿劳动本质上是统治者对老百姓的一种劳力剥削,没有“赏”只有“罚”,工作态度会消极,工作效率也会低下。
工作效率低下,就需要增加更多的劳力,更多的劳力就被迫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这又会大大降低国家整体的农业产出。
但类似于水利工程治理黄河水患等“公共服务”有时必须集群体之力共同建造的,所建工程也是为了造福一方百姓,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刀也是要磨的。
“州县生民之苦,无重于里正衙前。自兵兴以来,残剥尤甚。至有孀母改嫁,
亲族分居。或弃田与人以免上等,或非分求死以就单丁,规图百端,以苟脱沟壑之患。”---司马光
“ 向闻京东民有父子三丁将为衙前役者,其父告其子云: ‘吾当求死。使汝曹免冻馁也。
遂自经死。又闻江南有嫁其祖母,及老母析居以避役者,此大逆人理,所不忍闻。又鬻田产于官户者,田归不役之家,而役并增于本等户。”-------韩绛
从唐代杜甫的“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到如今的大宋,百姓受久受差役之苦,为了逃役,各种方法无所不用其极。
而有权有势的人既可以免疫,又可以转嫁差役让自家下户客户下人代服差役的。
王安石的领导的免疫法则规定:
“畿内乡户,计产业若家资之贫富,上下分为五等。岁以夏秋随等输钱,乡户自四等、坊郭自六等以下勿输。两县有产业者,上等各随县,中等并一县输。析居者随所析而定、降其等。若官户、女户、寺观、未成丁,减半输。皆用其钱募三等以上税户代役,随役重轻制禄。开封县户二万二千六百有奇,岁输钱万二千九百缗。以万二百为禄,赢其二千七百,以备凶荒欠阁,他县仿此。”
如“官户、形势户、僧道、女户、单丁户、城市上等户以及商人”等,律按其田产数量出钱称为“助役钱”。
原先规定的四等以上(一、二、三等)的民户,则不再服役,都要依据土地数量,随同夏秋两税交纳“免役钱”。
谁田产多,谁出钱多。
“凡敷钱,先视州若县应用雇直多少,随户等均取;雇直既已用足,又率其数增取二分,
以备水旱欠阁,虽增毋得过二分,谓之免役宽剩钱。”
丰年时还会加收20%的“免役宽剩钱”,用这些钱作为“激励机制”,变之前的“无偿劳动”为“有偿劳动”,调动民众积极性,解决之前“磨洋工”没效率的问题,以及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变“差役”为“募役”。
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章惊言:“且如熙宁元年役人数目甚多,後来屡经裁减,三分去一,今来岂可悉依旧数定差?”注4.
解决了效率的问题,所招募的人比原来少去了近三分之一。
剩余的钱再用来买民田作公田,这样政府在饥荒年月用远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买田,再雇回农民耕种。农民等来年缓过来,还可以再从政府手里把田产买回来。
“助役钱”和“免役钱”最大的区别为,“助役钱”为“免役钱”的一半。
皇帝也曾疑惑过为什么不统一,
安石因是白上日:“官户、坊郭户取役钱诚不多,然度时之宜,止可如此,故纷纷
者少。不然,则在官者须作意坏法,造为论议。坊郭等第户须纠合众人,打鼓截驾,遮执政,恐陛下不能不为之动心。”
也不是王安石不想一视同仁的收,只是现在为了新法的顺利推行,先只能妥协如此。
这项新法,“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
但此法令的颁布仍使得原本拥有免役特权的大官僚大地主阶级也不得不交钱才能免除差役。
为此一大波口诛笔伐又朝王安石汹涌而来。
苏辙在《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说到:
“役人之不可不用乡户,犹官吏之不可不用士人也。
有田以为生,故无逃亡之忧,朴鲁而少诈,故无欺谩之患。
今乃舍此不用,窃恐掌财者必有盗用之奸,捕盗者必有窜逸之弊。”注1.
乡下人老实肯干又好用,受田地所限也跑不了。就该用乡下人服徭役,怎么能招募呢。
农村人就是干苦力的,高贵的士大夫阶层怎么能干这种粗活呢?
王安石这么搞不是破坏了秩序了么?
“城郭人户虽号兼并,然而缓急之际。
郡县所赖:饥馑之岁,将劝之分以助民;盗贼之岁,将借其力以捍敌。”
到了饥荒年岁政府还要依仗封建地主(“兼并之家”)救济灾民,镇压匪寇呢。
“方今虽天下无事,而三路刍粟之费多取京师银绢之馀配卖之。民皆在城郭,苟复充役,将何以济。故不如稍加宽假,使得休息。此诚国家之利,非民之利也。”
“品官之家复役已久,议者不究本末,徒闻汉世宰相之子不免戍边,遂欲使衣冠之人与编户齐役。夫一岁之更不过三日,三日之雇不过三百。今世三大户之役,自公卿以下无得免者。以三大户之役而较之三日之更,则今世既已重矣,安可复加哉。”
苏辙同学的等级观念真的已经根深蒂固了呢。
时任枢密使的文彦博也曾说“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圣上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
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虽说朝堂上日日唇枪舌剑,家中却有了件喜事。
王安石的嫁给吴安持的长女王旉,诞下了一个小子。
这是王安石的第一个孙辈,长子王雱和萧氏虽说感情甚笃,但成婚多年未有所出,王安石和吴琼虽然面上未说什么,心中还是想要孙儿承欢膝下的。
女儿王旉出嫁多年,如今也二十好几了,虽说王安石这几年官运亨通,夫家也不敢欺负了去,可若是一直无所出,夫家若是提了纳妾之事,王安石就算是宰相也难开口替女儿拒了。
王安石看着孙儿甚是喜爱,当场提了一首《赠外孙》,
“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
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熙宁四年(1071年),一面均输法、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推行的如火如荼,一面王安石又开始着手议更贡举法。
安石曰:“今人材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此盖不能一道德故也。欲一道德,则必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以不变。”
安石曰:“若谓此科常多得人,自缘仁进别无它路,其间不容无贤,以为科法已善则未也。今以少壮时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材,致不如古。”帝以为然。
闭门造车死读书不可以哦。
“古之取士皆本学校,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今欲追复古制,则患于无渐,宜先除去声病、对偶之文,使学者得专意经术,以俟朝廷兴建学校,然后讲求三代所以教育、选举之法,施之天下。”
押韵、对偶什么的都往后站站。
废除死记硬背的旧明经诸科,将旧有的诗赋、帖经、墨义等进士科考试项目加以废止,正式罢诗赋而代之以经义,明确规定不再录用只会吟诗作赋之人。
参加进士考试的考生,任选《诗》《书》《易》《周礼》《礼记》中的一种参加考试,谓之“本经”或“大经”,并要考“兼经”,《论语》《孟子》为“兼经”。
策论考试分四场进行:第一场考本经中的一经,第二场考兼经,第三场考试论一首,第四场考时务策三道。
打破了常规录取进士的传统,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要求阐释经义与议论时事相结合。注1.
贡举法后,募役法的改革也提上了日程。
宋代的差役大致分为四类:注2.
第一类叫“衙前”,主管运输官方物资,可以理解为古代邮政系统;
第二类叫“里正”、 “户长”、“乡书手”,主要工作为督促百姓上缴赋税;
第三类叫“蓄长”、“写手”、“壮丁” 主要工作为捉捕盗贼,维护地方秩序;
第四类叫“承符”、“人力” 、“手力”“散从官”,这些人要根据政府的需要,承担名目繁多的各种杂役。比如修建宫殿、开垦废田、清理淤泥、疏浚运河等等。
这些都是百姓的“差事”,是没有工资的。
老百姓就是天子的子民,为天子无偿劳动,天经地义。
而无偿劳动本质上是统治者对老百姓的一种劳力剥削,没有“赏”只有“罚”,工作态度会消极,工作效率也会低下。
工作效率低下,就需要增加更多的劳力,更多的劳力就被迫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这又会大大降低国家整体的农业产出。
但类似于水利工程治理黄河水患等“公共服务”有时必须集群体之力共同建造的,所建工程也是为了造福一方百姓,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刀也是要磨的。
“州县生民之苦,无重于里正衙前。自兵兴以来,残剥尤甚。至有孀母改嫁,
亲族分居。或弃田与人以免上等,或非分求死以就单丁,规图百端,以苟脱沟壑之患。”---司马光
“ 向闻京东民有父子三丁将为衙前役者,其父告其子云: ‘吾当求死。使汝曹免冻馁也。
遂自经死。又闻江南有嫁其祖母,及老母析居以避役者,此大逆人理,所不忍闻。又鬻田产于官户者,田归不役之家,而役并增于本等户。”-------韩绛
从唐代杜甫的“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到如今的大宋,百姓受久受差役之苦,为了逃役,各种方法无所不用其极。
而有权有势的人既可以免疫,又可以转嫁差役让自家下户客户下人代服差役的。
王安石的领导的免疫法则规定:
“畿内乡户,计产业若家资之贫富,上下分为五等。岁以夏秋随等输钱,乡户自四等、坊郭自六等以下勿输。两县有产业者,上等各随县,中等并一县输。析居者随所析而定、降其等。若官户、女户、寺观、未成丁,减半输。皆用其钱募三等以上税户代役,随役重轻制禄。开封县户二万二千六百有奇,岁输钱万二千九百缗。以万二百为禄,赢其二千七百,以备凶荒欠阁,他县仿此。”
如“官户、形势户、僧道、女户、单丁户、城市上等户以及商人”等,律按其田产数量出钱称为“助役钱”。
原先规定的四等以上(一、二、三等)的民户,则不再服役,都要依据土地数量,随同夏秋两税交纳“免役钱”。
谁田产多,谁出钱多。
“凡敷钱,先视州若县应用雇直多少,随户等均取;雇直既已用足,又率其数增取二分,
以备水旱欠阁,虽增毋得过二分,谓之免役宽剩钱。”
丰年时还会加收20%的“免役宽剩钱”,用这些钱作为“激励机制”,变之前的“无偿劳动”为“有偿劳动”,调动民众积极性,解决之前“磨洋工”没效率的问题,以及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变“差役”为“募役”。
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章惊言:“且如熙宁元年役人数目甚多,後来屡经裁减,三分去一,今来岂可悉依旧数定差?”注4.
解决了效率的问题,所招募的人比原来少去了近三分之一。
剩余的钱再用来买民田作公田,这样政府在饥荒年月用远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买田,再雇回农民耕种。农民等来年缓过来,还可以再从政府手里把田产买回来。
“助役钱”和“免役钱”最大的区别为,“助役钱”为“免役钱”的一半。
皇帝也曾疑惑过为什么不统一,
安石因是白上日:“官户、坊郭户取役钱诚不多,然度时之宜,止可如此,故纷纷
者少。不然,则在官者须作意坏法,造为论议。坊郭等第户须纠合众人,打鼓截驾,遮执政,恐陛下不能不为之动心。”
也不是王安石不想一视同仁的收,只是现在为了新法的顺利推行,先只能妥协如此。
这项新法,“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
但此法令的颁布仍使得原本拥有免役特权的大官僚大地主阶级也不得不交钱才能免除差役。
为此一大波口诛笔伐又朝王安石汹涌而来。
苏辙在《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说到:
“役人之不可不用乡户,犹官吏之不可不用士人也。
有田以为生,故无逃亡之忧,朴鲁而少诈,故无欺谩之患。
今乃舍此不用,窃恐掌财者必有盗用之奸,捕盗者必有窜逸之弊。”注1.
乡下人老实肯干又好用,受田地所限也跑不了。就该用乡下人服徭役,怎么能招募呢。
农村人就是干苦力的,高贵的士大夫阶层怎么能干这种粗活呢?
王安石这么搞不是破坏了秩序了么?
“城郭人户虽号兼并,然而缓急之际。
郡县所赖:饥馑之岁,将劝之分以助民;盗贼之岁,将借其力以捍敌。”
到了饥荒年岁政府还要依仗封建地主(“兼并之家”)救济灾民,镇压匪寇呢。
“方今虽天下无事,而三路刍粟之费多取京师银绢之馀配卖之。民皆在城郭,苟复充役,将何以济。故不如稍加宽假,使得休息。此诚国家之利,非民之利也。”
“品官之家复役已久,议者不究本末,徒闻汉世宰相之子不免戍边,遂欲使衣冠之人与编户齐役。夫一岁之更不过三日,三日之雇不过三百。今世三大户之役,自公卿以下无得免者。以三大户之役而较之三日之更,则今世既已重矣,安可复加哉。”
苏辙同学的等级观念真的已经根深蒂固了呢。
时任枢密使的文彦博也曾说“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圣上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
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虽说朝堂上日日唇枪舌剑,家中却有了件喜事。
王安石的嫁给吴安持的长女王旉,诞下了一个小子。
这是王安石的第一个孙辈,长子王雱和萧氏虽说感情甚笃,但成婚多年未有所出,王安石和吴琼虽然面上未说什么,心中还是想要孙儿承欢膝下的。
女儿王旉出嫁多年,如今也二十好几了,虽说王安石这几年官运亨通,夫家也不敢欺负了去,可若是一直无所出,夫家若是提了纳妾之事,王安石就算是宰相也难开口替女儿拒了。
王安石看着孙儿甚是喜爱,当场提了一首《赠外孙》,
“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
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