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澳洲?炎洲!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铜字模终于打造好,覆盖主要城市的运输线路也初步铺设完成。
大明第一份报纸在千呼万唤中走下了印刷台。
朱雄英和陈景恪两人,一起出席了这重要的时刻。
拿起一份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报纸,陈景恪心中感慨万千。
又一样前世常见的东西,被弄出来了。
朱雄英就没有那么多悲春伤秋了,他也拿起一份翻看起来。
因为是周报,所以量是非常足的,共计有十大张纸的内容。
第一篇文章是介绍周报的性质的,末尾是一份征稿通知。
所有人都可以给周报投稿,会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审稿,被选中就可以免费在报纸上刊登。
还特意强调,是免费刊登,不要投稿人一文钱。
投稿人只需要自付邮费,把文章寄过来就可以了。
这要是放在前世,绝对会被唾沫喷死。
咋,刊登我们的文章,不给我们稿费,还想让我们出钱?
然而,在这个时代,这就是妥妥的良心。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出书,基本都是自费。
赚不赚钱反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作品能发表,能被更多人看到,能扬名天下。
当然,也有人为了赚钱写书,为数还不少。
只是这种人要么是名士大儒,写出来的文章水平很高,大家争相传阅。
要么就是一些文人,匿名写一些上不得台面的玩意。
比如某瓶梅。
不论多少人吹捧这本书,都无法掩盖一个现实,它的作者不敢署真正的名字。
现在有一個面向全国的平台,愿意刊载你的文章,不收你的钱就已经是大善人了,你还好意思要润笔费?
陈景恪自然知道前世的规矩,可前世是前世,现在是现在。
他并没有生搬硬套前世的规矩。
不收投稿人的钱,已经是他有良心了。
话说回来,如果真发稿费,反而不方便投稿。
在没有银行转账的年代,如何给外地投稿人付款就成了问题。
通过信封邮寄?
别闹了,那是嫌信丢的不够多。
所以,不收费方便你我他。
第二篇文章是摘录老朱对吏治的看法,突出一个杀气腾腾。
第三篇是朱标写的,对新政的态度。说白了就是表决心,坚持新政一百年不变。
第四篇是朱雄英的,回顾了过往的历史,然后展望未来,构建一个大一统的大华夏政权。
第五篇就是陈景恪的,标题为大同世界。
详细阐述了大同世界的构想,并公布了一个标准。
物资充沛、精神富足、人人平等、法治文明等等。
在大同思想这本书里,他对大同世界的描述是人人如龙。
但这个改变太宽泛了,单拎出来还是需要具体一点才更容易让人理解。
然后他还逐条讲解了这些标准,物资充沛包括衣食住行、医疗等方面。
人人有住房、有衣穿、有工作、能吃饱喝好,生病了能得到及时医治等等。
精神富足,往小了说是人人能享受音乐、舞蹈、书籍,往大了说都能获得尊重。
他重点解释的是人人平等这个概念。
重点依据是道德经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在天地眼中,万物都是刍狗。
既然都是刍狗那大家都是一样的,是平等的。
还有佛家的众生平等,同样蕴含着人人平等的思想。
将人划分成三六九等,那是某些人的自私自利之举,是违背天理的。
所以,一个真正的大同世界,是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平等的世界。
如此才符合天道伦常。
关于法治文明,他将前世的刑罚基本原则,也就是:
罪刑法定、刑罚面前人人平等、罪责刑相适应等拿了过来。
并延伸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等观点。
论证也很简单,自古以来就在追求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还将历史上有名的那些强项令给列举出来,作为证据。
以此来说明,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一点了,也一直在追求法治文明。
只不过阻力太大,一直未能成功。
……
后面他笔锋一转,承认大同世界很难达成。
但不能因为做不到就不去做。
正如那些先贤一样,他们的道德之高,正常人几乎无法达到。
难道就因为无法达到,我们就不歌颂不追求了吗?
这些孤独的道德标准,在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大同世界也是一样的。
虽然它很难达成,但有一个正确的目标,我们才能知道该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引领华夏走向繁荣富强。
这篇文章,陈景恪已经很收着写了。没有抨击任何思想,连影射都没有。
只是单纯的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完美世界,并用诸子百家,以及古之先贤的事迹做为论证。
告诉世人自己不是胡诌的,而是根据先贤思想事迹推导出来的。
并且还承认无法达成,只是希望能给为政者提供一个参考。
确保不会引起世人的反感和抨击,更是为了避免过早刺激到理学。
他希望能借助这一篇文章,引导世人来思考,大家需要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如果接下来有相关的投稿,他会利用自己的特权,挑选几篇刊登出来。
如果没有相关投稿,他就化名写几篇刊登。
以此来引导更多人参与进来。
等到参与的人多了,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多了。
他再推出大同思想。
到那个时候,即便对大同思想不认可的人,也会忍不住来翻阅。
只要他们愿意翻阅,就足够了。
理论成熟、论据完善的大同思想,会给他们深深的上一堂课。
这就是陈景恪的计划,堪称四两拨千斤。
方孝孺与人肉搏完全不同。
当然,陈景恪也没忘记方孝孺。
这份报纸上面,刊登了好几篇唯物论的文章。
这是朝廷举办的期刊,此举可以说将朝廷对唯物学的态度,明明白白的摆在大家的面前。
而朝廷的态度,最能左右读书人的选择。
毕竟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自然是学习朝廷支持的学问,才能更好的做官。
当年汉武帝并没有禁绝百家,他只是给儒家开了后门,允许儒生优先出仕。
然后诸子百家就纷纷消亡了。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文章,满满当当的写满了十大张纸。
大致翻看了一下内容,陈景恪就问出了一个核心问题:
“成本如何?”
解缙回道:“第一期总共刊印了五千份,成本在四十五文左右。”
陈景恪眉头微皱:“贵,太贵了。”
解缙反驳道:“已经很便宜了,同等内容的书籍,要好几百文钱。”
陈景恪说道:“但书籍只需要买一本就可以了,周报要经常买。”
“四十五文看起来比书便宜,但一年算下来价格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起的。”
解缙无奈的道:“已经将成本压缩到最低了,再便宜就赔钱了。”
陈景恪摸了摸手中的报纸,说道:“这个纸质量太好了,换成草纸。”() ()
解缙惊讶的道:“啊?这……草纸质量太差了,怎么能用来印书呢。”
陈景恪解释道:“报纸的特点就是向读者传递最新消息,并不是让他们拿回家当经典进行研究的。”
“看完就扔,才是常态。”
“所以完全没必要用这么好的纸张,质量稍微好一点的草纸足以。”
其实前世的报刊杂志,都是这种思路。
用的都是低品质的纸,就为了降低成本。
当然,一些珍藏版的特殊期刊除外。
还有些主打所谓高端的期刊,也会弄各种噱头炒作,维持高价割韭菜。
但这些都不是正常报刊了,不具有借鉴性。
正常的报刊,都会用低质纸压缩成本。
这时朱雄英也认同的道:“我认为陈伴读所言甚是……”
“报纸的目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向读者传递最新消息……”
“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别的不需要考虑。”
“况且,报纸刊载的内容如此广泛,读者不可能每一篇都喜欢,大多其实都是看完就扔了。”
“如果他们特别喜欢哪一篇,可以剪下来夹在书页里保存,或者干脆抄录下来。”
见太子都开了口,而且说的确实有道理,解缙也只能答应下来。
然后重新计算成本,价格直接压低了一半还多,只需要二十文就能买一份。
陈景恪依然不满意。
各个方面压缩成本,并将第一期的印刷量提高到了六万份,终于将售价压低到了十文钱。
这个价格不算便宜,相当于一名普通劳工大半天的工资。
但基本已经是极限,没有什么压缩的空间了,陈景恪也没有再强求。
这个年头读书人大多都不缺钱,对他们来说这个价格完全可以说很便宜了。
全年买下来,也才五百多文而已。
解缙又提出了另外一个担忧,六万份是不是太多了?
陈景恪告诉他,完全是多虑了。
大明识字的人超过五百万,六万份报纸轻松就能消化掉。
而且这个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很慢,渠道也很狭窄。
一年前发生的事情,在某些偏僻的地方,可能还是新闻。
所以不用担心报纸过期什么的。
除了那几个大城市,压根就没有过期这一说,早晚都能卖出去。
——
俩人刚把报纸的事情处理完,还没走出大门,就见一内侍急匆匆跑来。
太上皇和太后回来了,请太子和陈伴读即刻去乾清宫见驾。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都意识到情况不对。
老朱和马娘娘这次出巡,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是微服私访,可一直在向洛阳通报行踪。
更何况是回京这么大的事情,正常来说就算不是大张旗鼓,也应该事先告知。
这边才好做迎接的准备之类的。
可现在他们竟然没有任何通知,突兀的就回来了。
而且一回来就紧急召见二人,很显然是出了什么事情。
可是,又能出什么事情?难道是马娘娘旧疾复发?
两人也不敢多耽搁,立即赶往乾清宫。
到了大殿,发现朱元璋、马娘娘都好好的坐在那里,正和朱标有说有笑的谈话。
两人心中都松了口气,这才上前行礼。
老头老太太许久没见孙子,那自然是少不了一番嘘寒问暖。
过了好一会儿才谈起正事。
“有商人在南洋东南发现了一座岛屿,非常的大。”
“他们沿着海岸线行走了五六天,都没有看到尽头……”
“咱已经派人去哪里打探情况,这次回来是商量一个章程出来……”
听着老朱的介绍,朱标和朱雄英表情越来越凝重。
这一切要是真的,那这座岛屿可就不一般了。
就算不是全新的大陆,也是一座巨型岛屿,值得朝廷慎重对待。
陈景恪则是心中一动,莫非是澳洲?
马娘娘一直在留意他的表情,见此露出果然如此的样子:
“景恪,你是不是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朱元璋三人都向他看来。
陈景恪心下无奈,马娘娘实在太聪明了,在她面前真是一点异常都不能露出来。
大脑急速转动,很快就有了说辞:
“陛下可还记得,我曾经看过一本游记。”
朱元璋点点头,这事儿他自然记得。
陈景恪刚入宫的时候,曾经说他看过一本游记,上面记录了从高丽到日本,再到南洋的航线。
大明初步探索海洋,就是从这本传说中的游记开始的。
“那本游记里,提到过那个大岛?”
陈景恪用不确定的语气说道:“那本书里说崖州去东南万里,有一大洲名为炎洲。”
“他们曾经去寻找过,只是因为船小物资有限未能到达,还对此表示了深深的遗憾。”
“等等……”老朱疑惑的道:“炎洲?十洲三岛里的炎洲?”
十洲三岛是华夏神话传说里的东西,三岛就是方丈、蓬莱、昆仑。
十洲就是十个大洲,炎洲是传说里位于南海的一座大洲。
澳洲是西方人取的名字,都穿越了陈景恪自然不会再用。
那块大陆气候确实偏炎热,又多荒漠,叫炎洲名副其实。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不知道,书中说有商人遭遇风暴偏离航线,到达过那里。”
“最开始那些商人也以为是一座岛屿,经过仔细勘察才发现,这是一座大陆。”
“其大小应该与北宋的疆域差不多。”
“只是那座岛屿无比的炎热,缺水多荒漠,只有西南和东南两个角上有草原森林。”
“于是那些商人就为这里命名炎洲。”
“对了,据书上所说,炎洲之上有很多奇特的动物,不为他处所有。”
“比如,有嘴巴和鸭子嘴巴一样的小兽,卵生却以母乳哺育幼兽。”
“还有很多动物,肚子上长有口袋,它们会把幼兽放在口袋里哺育长大。”
朱元璋、马娘娘四人越听越觉得玄乎,什么长着鸭子嘴的小兽,卵生还吃奶?
还什么肚子上长口袋的野兽……
这不是扯淡吗?
但越是如此,他们反而更加相信了陈景恪的话。
传闻吗,懂的都懂,自然是越传越玄乎。
朱雄英追问道:“后来呢,那些商人回来之后没有上报朝廷吗?为何后来再无声息了?”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不知道,那本游记里没有写。只说他们也是道听途说的,不知真假。”
朱标却若有所思的道:“我猜,他们回来说了,应当是没有人相信。”
“且岛上蛮夷贫困没有贸易价值,那些商人也就没有再去,此事也就成了传说。”
陈景恪补充了一句:“游记的主人也认为,应当是商人胡说,我当时也没放在心上。”
“方才陛下提起有人在东南发现了大岛,我才陡然想起此事。”
这个解释就合情合理了,至少朱元璋四人没有再追问,而是选择了相信。
老朱表情既兴奋又凝重,说道:“如果传言为真,那里真的是一块不亚于大明的大陆……”
朱雄英亢奋的接话道:“那真是天佑我大明啊。”
大明第一份报纸在千呼万唤中走下了印刷台。
朱雄英和陈景恪两人,一起出席了这重要的时刻。
拿起一份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报纸,陈景恪心中感慨万千。
又一样前世常见的东西,被弄出来了。
朱雄英就没有那么多悲春伤秋了,他也拿起一份翻看起来。
因为是周报,所以量是非常足的,共计有十大张纸的内容。
第一篇文章是介绍周报的性质的,末尾是一份征稿通知。
所有人都可以给周报投稿,会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审稿,被选中就可以免费在报纸上刊登。
还特意强调,是免费刊登,不要投稿人一文钱。
投稿人只需要自付邮费,把文章寄过来就可以了。
这要是放在前世,绝对会被唾沫喷死。
咋,刊登我们的文章,不给我们稿费,还想让我们出钱?
然而,在这个时代,这就是妥妥的良心。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出书,基本都是自费。
赚不赚钱反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作品能发表,能被更多人看到,能扬名天下。
当然,也有人为了赚钱写书,为数还不少。
只是这种人要么是名士大儒,写出来的文章水平很高,大家争相传阅。
要么就是一些文人,匿名写一些上不得台面的玩意。
比如某瓶梅。
不论多少人吹捧这本书,都无法掩盖一个现实,它的作者不敢署真正的名字。
现在有一個面向全国的平台,愿意刊载你的文章,不收你的钱就已经是大善人了,你还好意思要润笔费?
陈景恪自然知道前世的规矩,可前世是前世,现在是现在。
他并没有生搬硬套前世的规矩。
不收投稿人的钱,已经是他有良心了。
话说回来,如果真发稿费,反而不方便投稿。
在没有银行转账的年代,如何给外地投稿人付款就成了问题。
通过信封邮寄?
别闹了,那是嫌信丢的不够多。
所以,不收费方便你我他。
第二篇文章是摘录老朱对吏治的看法,突出一个杀气腾腾。
第三篇是朱标写的,对新政的态度。说白了就是表决心,坚持新政一百年不变。
第四篇是朱雄英的,回顾了过往的历史,然后展望未来,构建一个大一统的大华夏政权。
第五篇就是陈景恪的,标题为大同世界。
详细阐述了大同世界的构想,并公布了一个标准。
物资充沛、精神富足、人人平等、法治文明等等。
在大同思想这本书里,他对大同世界的描述是人人如龙。
但这个改变太宽泛了,单拎出来还是需要具体一点才更容易让人理解。
然后他还逐条讲解了这些标准,物资充沛包括衣食住行、医疗等方面。
人人有住房、有衣穿、有工作、能吃饱喝好,生病了能得到及时医治等等。
精神富足,往小了说是人人能享受音乐、舞蹈、书籍,往大了说都能获得尊重。
他重点解释的是人人平等这个概念。
重点依据是道德经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在天地眼中,万物都是刍狗。
既然都是刍狗那大家都是一样的,是平等的。
还有佛家的众生平等,同样蕴含着人人平等的思想。
将人划分成三六九等,那是某些人的自私自利之举,是违背天理的。
所以,一个真正的大同世界,是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平等的世界。
如此才符合天道伦常。
关于法治文明,他将前世的刑罚基本原则,也就是:
罪刑法定、刑罚面前人人平等、罪责刑相适应等拿了过来。
并延伸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等观点。
论证也很简单,自古以来就在追求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还将历史上有名的那些强项令给列举出来,作为证据。
以此来说明,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一点了,也一直在追求法治文明。
只不过阻力太大,一直未能成功。
……
后面他笔锋一转,承认大同世界很难达成。
但不能因为做不到就不去做。
正如那些先贤一样,他们的道德之高,正常人几乎无法达到。
难道就因为无法达到,我们就不歌颂不追求了吗?
这些孤独的道德标准,在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大同世界也是一样的。
虽然它很难达成,但有一个正确的目标,我们才能知道该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引领华夏走向繁荣富强。
这篇文章,陈景恪已经很收着写了。没有抨击任何思想,连影射都没有。
只是单纯的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完美世界,并用诸子百家,以及古之先贤的事迹做为论证。
告诉世人自己不是胡诌的,而是根据先贤思想事迹推导出来的。
并且还承认无法达成,只是希望能给为政者提供一个参考。
确保不会引起世人的反感和抨击,更是为了避免过早刺激到理学。
他希望能借助这一篇文章,引导世人来思考,大家需要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如果接下来有相关的投稿,他会利用自己的特权,挑选几篇刊登出来。
如果没有相关投稿,他就化名写几篇刊登。
以此来引导更多人参与进来。
等到参与的人多了,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多了。
他再推出大同思想。
到那个时候,即便对大同思想不认可的人,也会忍不住来翻阅。
只要他们愿意翻阅,就足够了。
理论成熟、论据完善的大同思想,会给他们深深的上一堂课。
这就是陈景恪的计划,堪称四两拨千斤。
方孝孺与人肉搏完全不同。
当然,陈景恪也没忘记方孝孺。
这份报纸上面,刊登了好几篇唯物论的文章。
这是朝廷举办的期刊,此举可以说将朝廷对唯物学的态度,明明白白的摆在大家的面前。
而朝廷的态度,最能左右读书人的选择。
毕竟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自然是学习朝廷支持的学问,才能更好的做官。
当年汉武帝并没有禁绝百家,他只是给儒家开了后门,允许儒生优先出仕。
然后诸子百家就纷纷消亡了。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文章,满满当当的写满了十大张纸。
大致翻看了一下内容,陈景恪就问出了一个核心问题:
“成本如何?”
解缙回道:“第一期总共刊印了五千份,成本在四十五文左右。”
陈景恪眉头微皱:“贵,太贵了。”
解缙反驳道:“已经很便宜了,同等内容的书籍,要好几百文钱。”
陈景恪说道:“但书籍只需要买一本就可以了,周报要经常买。”
“四十五文看起来比书便宜,但一年算下来价格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起的。”
解缙无奈的道:“已经将成本压缩到最低了,再便宜就赔钱了。”
陈景恪摸了摸手中的报纸,说道:“这个纸质量太好了,换成草纸。”() ()
解缙惊讶的道:“啊?这……草纸质量太差了,怎么能用来印书呢。”
陈景恪解释道:“报纸的特点就是向读者传递最新消息,并不是让他们拿回家当经典进行研究的。”
“看完就扔,才是常态。”
“所以完全没必要用这么好的纸张,质量稍微好一点的草纸足以。”
其实前世的报刊杂志,都是这种思路。
用的都是低品质的纸,就为了降低成本。
当然,一些珍藏版的特殊期刊除外。
还有些主打所谓高端的期刊,也会弄各种噱头炒作,维持高价割韭菜。
但这些都不是正常报刊了,不具有借鉴性。
正常的报刊,都会用低质纸压缩成本。
这时朱雄英也认同的道:“我认为陈伴读所言甚是……”
“报纸的目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向读者传递最新消息……”
“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别的不需要考虑。”
“况且,报纸刊载的内容如此广泛,读者不可能每一篇都喜欢,大多其实都是看完就扔了。”
“如果他们特别喜欢哪一篇,可以剪下来夹在书页里保存,或者干脆抄录下来。”
见太子都开了口,而且说的确实有道理,解缙也只能答应下来。
然后重新计算成本,价格直接压低了一半还多,只需要二十文就能买一份。
陈景恪依然不满意。
各个方面压缩成本,并将第一期的印刷量提高到了六万份,终于将售价压低到了十文钱。
这个价格不算便宜,相当于一名普通劳工大半天的工资。
但基本已经是极限,没有什么压缩的空间了,陈景恪也没有再强求。
这个年头读书人大多都不缺钱,对他们来说这个价格完全可以说很便宜了。
全年买下来,也才五百多文而已。
解缙又提出了另外一个担忧,六万份是不是太多了?
陈景恪告诉他,完全是多虑了。
大明识字的人超过五百万,六万份报纸轻松就能消化掉。
而且这个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很慢,渠道也很狭窄。
一年前发生的事情,在某些偏僻的地方,可能还是新闻。
所以不用担心报纸过期什么的。
除了那几个大城市,压根就没有过期这一说,早晚都能卖出去。
——
俩人刚把报纸的事情处理完,还没走出大门,就见一内侍急匆匆跑来。
太上皇和太后回来了,请太子和陈伴读即刻去乾清宫见驾。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都意识到情况不对。
老朱和马娘娘这次出巡,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是微服私访,可一直在向洛阳通报行踪。
更何况是回京这么大的事情,正常来说就算不是大张旗鼓,也应该事先告知。
这边才好做迎接的准备之类的。
可现在他们竟然没有任何通知,突兀的就回来了。
而且一回来就紧急召见二人,很显然是出了什么事情。
可是,又能出什么事情?难道是马娘娘旧疾复发?
两人也不敢多耽搁,立即赶往乾清宫。
到了大殿,发现朱元璋、马娘娘都好好的坐在那里,正和朱标有说有笑的谈话。
两人心中都松了口气,这才上前行礼。
老头老太太许久没见孙子,那自然是少不了一番嘘寒问暖。
过了好一会儿才谈起正事。
“有商人在南洋东南发现了一座岛屿,非常的大。”
“他们沿着海岸线行走了五六天,都没有看到尽头……”
“咱已经派人去哪里打探情况,这次回来是商量一个章程出来……”
听着老朱的介绍,朱标和朱雄英表情越来越凝重。
这一切要是真的,那这座岛屿可就不一般了。
就算不是全新的大陆,也是一座巨型岛屿,值得朝廷慎重对待。
陈景恪则是心中一动,莫非是澳洲?
马娘娘一直在留意他的表情,见此露出果然如此的样子:
“景恪,你是不是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朱元璋三人都向他看来。
陈景恪心下无奈,马娘娘实在太聪明了,在她面前真是一点异常都不能露出来。
大脑急速转动,很快就有了说辞:
“陛下可还记得,我曾经看过一本游记。”
朱元璋点点头,这事儿他自然记得。
陈景恪刚入宫的时候,曾经说他看过一本游记,上面记录了从高丽到日本,再到南洋的航线。
大明初步探索海洋,就是从这本传说中的游记开始的。
“那本游记里,提到过那个大岛?”
陈景恪用不确定的语气说道:“那本书里说崖州去东南万里,有一大洲名为炎洲。”
“他们曾经去寻找过,只是因为船小物资有限未能到达,还对此表示了深深的遗憾。”
“等等……”老朱疑惑的道:“炎洲?十洲三岛里的炎洲?”
十洲三岛是华夏神话传说里的东西,三岛就是方丈、蓬莱、昆仑。
十洲就是十个大洲,炎洲是传说里位于南海的一座大洲。
澳洲是西方人取的名字,都穿越了陈景恪自然不会再用。
那块大陆气候确实偏炎热,又多荒漠,叫炎洲名副其实。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不知道,书中说有商人遭遇风暴偏离航线,到达过那里。”
“最开始那些商人也以为是一座岛屿,经过仔细勘察才发现,这是一座大陆。”
“其大小应该与北宋的疆域差不多。”
“只是那座岛屿无比的炎热,缺水多荒漠,只有西南和东南两个角上有草原森林。”
“于是那些商人就为这里命名炎洲。”
“对了,据书上所说,炎洲之上有很多奇特的动物,不为他处所有。”
“比如,有嘴巴和鸭子嘴巴一样的小兽,卵生却以母乳哺育幼兽。”
“还有很多动物,肚子上长有口袋,它们会把幼兽放在口袋里哺育长大。”
朱元璋、马娘娘四人越听越觉得玄乎,什么长着鸭子嘴的小兽,卵生还吃奶?
还什么肚子上长口袋的野兽……
这不是扯淡吗?
但越是如此,他们反而更加相信了陈景恪的话。
传闻吗,懂的都懂,自然是越传越玄乎。
朱雄英追问道:“后来呢,那些商人回来之后没有上报朝廷吗?为何后来再无声息了?”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不知道,那本游记里没有写。只说他们也是道听途说的,不知真假。”
朱标却若有所思的道:“我猜,他们回来说了,应当是没有人相信。”
“且岛上蛮夷贫困没有贸易价值,那些商人也就没有再去,此事也就成了传说。”
陈景恪补充了一句:“游记的主人也认为,应当是商人胡说,我当时也没放在心上。”
“方才陛下提起有人在东南发现了大岛,我才陡然想起此事。”
这个解释就合情合理了,至少朱元璋四人没有再追问,而是选择了相信。
老朱表情既兴奋又凝重,说道:“如果传言为真,那里真的是一块不亚于大明的大陆……”
朱雄英亢奋的接话道:“那真是天佑我大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