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洛阳的朱元璋、朱标、陈景恪等人,并不知道朱正在进行一场生死攸关的大战。

    不过就算知道也没用,距离太远,大明有再多力气也发挥不出来。

    大明能做的,就是按照计划,源源不断的将各种物资运送到秦国。

    现在大明的海外贸易已经非常繁华,几乎每天都会有几支外贸船队离港。

    每天也都会有船队归来,带回大量的钱财以及远方的商品。

    前面说过,大明是单方面的商品输出国,外国连为大明提供原材料的资格都没有。

    一船船商品运出去,换回的是一船船的金银,和少量的稀奇事物。

    大量的贵金属流入,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

    即便大明早就施行统一的货币,原则上贵金属无法直接作为‘钱’使用。

    但事实上,有太多办法可以取巧。

    比如大宗贸易,我直接用金银以物易物可以吧?

    比如金银拿到所谓的珠宝店,兑换成钱也可以吧?

    总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可能真的完全禁绝金银贸易。

    朝廷的货币政策,也只是确保民间小额交易,无法使用金银而已。

    事实上,以金银为等价物的交易,依然普遍存在。

    以前大明的金银存量比较少还没什么,现在贵金属大量流入,如果朝廷无法及时解决这个问题。

    也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

    陈景恪说道:“至少,大额的宝钞会贬值。”

    “宝钞的信誉再高,也远不如金银能带给人安全感和信任感。”

    “所以,朝廷必须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朱元璋摸了摸胡须,说道:“用宝钞把金银都收回来不就好了。”

    朱标、朱雄英、陈景恪:“……”

    朱元璋有些疑惑的说道:“咱说错了?”

    三人同时点头。

    老朱神情如常,没有看出一点的不好意思:

    “,咱不懂这个,就是瞎说的。你们聊,你们聊。”

    朱雄英给他倒了杯茶,又端来一盘松子,说道:

    “皇爷爷,您喝茶,嗑松子。”

    老朱高兴的道:“还是乖孙孝顺……好好好,你们快商量正事吧,别管我了。”

    眼看着三人再次投入讨论中去,他眼中闪过一抹失落。

    他已经很努力的在了解新政,可随着变革的深入,他越来越看不懂了。

    现在一开口就是错。

    大孙子为啥要给他倒茶端松子?还不是想用这玩意儿堵他的嘴。

    哎,真的老了,眨眼就六十五了,不服老都不行啊。

    不过……

    看到朱标和朱雄英,他心中又充满了欣慰。

    后继有人啊。

    另外三人不知道他的想法,正在讨论如何利用多出来的金银。

    之前朝廷一直在想办法收购民间的贵金属,然后藏在府库里不往外花。

    可这并非长久之计。

    府库里的贵金属没办法往外花,否则会引起通货膨胀。

    钱再多,不能拿出去花,和石头没有任何区别。

    长此下去,早晚有一天会演变成,国库里堆满了金银,朝廷却穷的揭不开锅的局面。

    陈景恪如是说道:“我们必须要想办法,让这些钱流动起来。”

    “只有流动起来的钱才叫钱,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朱标有些头大的道:“可是,如何将这些钱花出去?”

    “我们已经在不压榨民力的情况下,拼命的花钱了。”

    “可是钱就像是会生孩子一样,一天比一天多。”

    “放在十年前,谁要是给我说,有一天我会因为钱多而头疼,我肯定会认为他疯了。”

    陈景恪说道:“如何花钱,对朝廷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果不懂得如何花,甚至有可能因为钱多而灭亡。”

    朱标看着他,问道:“你可有什么想法?”

    陈景恪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有三个国家,一个国家有了钱拼命购买奢侈品享受。”

    “第二个国家拿了钱发展商业,他们的商船遍布天下每一片海域,成为了海上马车夫。”

    “第三个国家拿了钱发展制造业,几十年如一日的投入,他们的制造业冠绝天下。”

    “陛下觉得,这三个国家谁才是最终的赢家?”

    朱雄英插话道:“那肯定是第三个国家赢。”

    陈景恪笑道:“太子英明,第三个国家甚至都不需要用什么高明的战术,打消耗战就行了。”

    “无限制消耗战,见到另外两个国家的船就击沉。”

    “他的船被击沉了也无所谓,因为他制造业更发达,损失一艘能造十艘。”

    “而第一个国家和第二个国家制造业不行,损失一艘船就少一艘。”

    “最终,所有的一切,都是第三个国家的。”

    朱标若有所思的道:“你的意思是,把钱投入到制造业?”

    陈景恪颔首道:“对,将钱投入到制造业。”

    “陛下还记得我之前说的,如何提高生产力吗?”

    朱标想了一下,说道:“要么靠民间自发的摸索,要么拿钱砸出来。”

    陈景恪点头说道:“对,现在朝廷有钱了,可以尝试拿钱来砸生产力了。”

    朱标问道:“那么,这个钱要如何砸?”

    陈景恪早就有了腹稿,当即说道:

    “两条路子,其一等洛下书院的理科开花结果。”

    “朝廷可以建立相应的工作室,进行专项研究。”

    为啥要等理科建立起来呢?

    因为只有成了体系,才可以真正攀科技树。

    否则,砸钱都不知道往哪里砸。

    理科现在只掌握在陈景恪手里,他将这门学问说的如此厉害,换成一般人肯定会认为他自吹自擂。

    在座的却都毫不怀疑。

    只是可惜,理科现在才刚刚进入打基础阶段,想出成果还需要时间。

    朱标问道:“第二条路呢?”

    陈景恪说道:“第二条路,扶持民间制造业。”

    “说的简单点,就是通过金钞局给作坊主提供低息甚至无息借款。”

    “让他们拿着钱去扩大规模,去研究新技术。”

    闻听此言,一旁的朱元璋眉头乱跳。

    借钱给那些开作坊的人,还低息甚至无息,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他下意识的就想反对。

    不过想到新政,他又给忍住了。

    算了,他这么说肯定有他的道理,且先看看再说吧。

    朱标皱眉道:“如果作坊倒闭,收不回钱怎么办?”

    陈景恪摊摊手,说道:“这不是朝廷考虑的问题。”“朝廷只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交给金钞局去执行就可以了。”() ()

    “比如,规定好什么样的标准才能申请贷款。”

    “还要定死利息是多少……并制定好相应的奖惩措施。”

    “然后就给金钞局一定数量的钱,让他们拿去扶持作坊。”

    “他们放款给谁,怎么收款都随他们,朝廷定期去检查。”

    “查他们有没有扶持作坊,扶持的都是谁,效果如何。”

    “同时还要查他们的帐,看是赔了还是赚了。”

    “做的不好的,就给予相应的处罚,做的好的就给予相应的奖励。”

    “一旦此事和升迁挂钩,他们自然会想办法将其做好。”

    说到这里,陈景恪话锋一转,说道:“就算作坊倒闭,出现了一笔坏账,那又能如何?”

    “更多的作坊因为得到了资金支持,扩大了规模,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创造更多的价值。”

    “对于整个大明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实力增长。”

    朱标眼睛越来越亮,最后忍不住叫好道:

    “好,此实乃良策也,我这就让户部和金钞局讨论此事,尽快拿出一个章程。”

    朱雄英自然就更没有意见了,还不无抱怨的道:

    “有此等良策,为何不早点拿出来,你这人就是不爽利。”

    陈景恪笑道:“就是怕你着急实施,我才不能提前说,现在时机成熟才敢拿出来。”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你真以为我只会莽啊?我那是经过仔细考虑的好吧。”

    陈景恪自然相信这话,他虽然有些激进,但并不是无脑莽夫。

    很多想法都是考虑过得失之后才提出的。

    只不过,激进就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动荡,会让一部分人遭受无妄之灾。

    这是陈景恪不愿意见到的,也是朱标不想看到的。

    区别是,朱标不想因为激进引起民变,那样会威胁到皇权统治。

    陈景恪则是为了尽可能避免无辜之人遭受人祸。

    大明已经领先世界,而他们又还年轻,最不缺的就是时间,没必要这么着急。

    至少在打基础的阶段,不能着急。

    等基础打好了,再考虑适当提速的事情也不迟。

    之后三人具体讨论了一下金钞局改制的事情,主要是陈景恪提出大致的方向和框架。

    朱标和朱雄英进行补充。

    很快就有了一个成熟的想法。

    更具体的,则要等户部和金钞局商量之后决定了。

    事实上,陈景恪对金钞局的规划远不止于此。

    这就是未来的央行,在管理宝钞发行的同时,还要兼顾存贷款等业务。

    只不过目前异地存取款非常麻烦,很容易被钻空子。

    关键是对这方面的需求还不是很大,陈景恪就没着急弄。

    先让他们学习给作坊放贷再说,等将来再一点点改革。

    解决了一件大事,朱标心情好了许多,半开玩笑的道:

    “国库里堆满了金银,只靠扶持作坊花不了多少,景恪可还有什么好主意?”

    朱雄英迫不及待的插话道:“开展大项目吧,大运河改道,各地基建都搞起来。”

    还是那句话,他早就对慢腾腾的变革进程感到不满了。

    时刻想加快进度。

    朱标却摇头道:“欲速则不达,无序的开展项目,会让良策变成害民之策。”

    朱雄英很是失望,又是这一套说辞,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

    但没办法,皇帝是他爹,他只能听着。

    哪知道,陈景恪摸了摸下巴,说道:“太子的话也有一定道理。”

    朱雄英没想到竟然支持自己,惊喜的道:“小子终于想通了。”

    朱标也投以询问的目光。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以前我们严格把关,一是为了杜绝有人借机贪腐。”

    “二是大家还都不熟悉五年计划,怕他们为了政绩乱作为。”

    “经过这么久的学习,大家至少知道了什么叫五年计划,也知道了朝廷想要做什么。”

    “是时候稍稍放宽一些审核标准,多批一些项目下去了。”

    “民间每多修一条路,多建一条渠,都是朝廷的固定资产。”

    “百姓靠着给项目做工,可以额外赚取一笔钱。”

    “有了钱就会去消费,带动商业的繁荣,刺激生产……”

    “如此,作坊生产出来的商品,才能卖的出去。”

    “作坊主才有动力去搞扩张……我们扶持制造业的计划才能落到实处。”

    “这就是一个循环,我称之为大内循环。”

    “如果再将外贸算进去,就是内外双循环。”

    对于这个内外双循环的概念,朱标和朱雄英都非常的感兴趣。

    一旦建成,大明的经济将实现真正的腾飞啊。

    看来,是时候放宽项目审核了。

    以前不愿意大动干戈还有个原因,怕耽搁了粮食生产。

    现在有了南洋粮仓,这方面的隐患解决了,完全可以抽调一些民力去做别建设。

    朱雄英自然是一万个支持,他对目前缓慢的变革,是极为不满的。

    但朱标却稳如泰山,做事往往谋而后动,从小处着手一点一点去改变。

    尽管心里已经同意此策,可还是问道:

    “贪腐的事情如何解决?这么一大笔钱发下去,不知道有多少能落到实处。”

    陈景恪说道:“陛下的担忧很正常,说句丧气的话,发下去一贯钱,能有五百文用到实处就已经不错了。”

    “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有这五百文落到实处,就足以让百姓的日子好过许多。”

    “经年累月下来,国家就会变得大不一样。”

    一旁的朱元璋听的直皱眉,终于忍不住说道:

    “怕什么,敢贪这个钱咱诛了他九族。”

    “将锦衣卫全都撒出去,监视所有项目的执行。”

    “过完年咱就和你娘微服私访,帮你盯着地方。”

    “咱倒要看看,是咱的刀利,还是他们的脖子硬。”

    朱雄英也激动的说道:“革新就应该大刀阔斧,不要怕遇到问题。”

    “革新遇到的问题,就用革新去解决。”

    “左右不过是逢山开山,遇河搭桥。”

    朱标终于点头,项目资金被贪这是必然的,但只要有一部分被用到实处就足够了。

    而且官员贪了钱,就相当于是有把柄掌握在朝廷手里。

    如此,他们就只能更加效忠朝廷,或者说效忠大明这个系统。

    否则这个系统随时能将他杀死。

    都不用另外找理由,直接查贪腐就可以了。

    想到这里,他终于点头说道:

    “好,那就通知内阁,放宽审核标准。”

    “还有,那个内外双循环,你详细解释一下。”

章节目录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见月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见月明并收藏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