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旁的一家酒楼,里面坐满了前来参加科举的士子。

    一般情况下,参加科举都会提前几个月动身,然后提前一两个月甚至更久到达洛阳。

    一来是为了应对意外情况,比如路上耽搁了,比如水土不服生病。

    二来也是想和其他士子交流一番,既能增长学问,也能多结识一些人脉。

    读书人嘛,最喜欢发表意见,尤其是喜欢扎堆讨论国家大事。

    所以,各酒楼就成了他们经常出没的地方。

    最近热门话题有两个,一个是大华夏概念,一个是南洋分封。

    “今年的策论考题,我以为十有八九和华夏有关……”

    “英雄所见略同,我也以为至少有一两道题和华夏有关。”

    “我以为可以更大胆一点,题目应该有华夷之辩。”

    “我也以为当有此题,破题的方向都想好了。”

    “如果没有更好的破题方向,就抓住‘出则夷狄、入则华夏’来答,至少不会偏题。”

    “我觉得,配合南洋来答题,更容易得高分。”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赞同。

    蹭热门话题来答题,这是自古以来的考试习惯。

    而且但凡有一点政治敏锐度,都能意识到南洋分封不只是分封那么简单。

    很可能是一次政策大调整,甚至是某些历史性大事件的转折点。

    这种热度要是不蹭,拿不到高分也怪不得别人。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大家畅所欲言,发表着自己对政治的看法。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熟悉的声音:

    “卖报卖报……南洋分封波澜再起……”

    “卖报卖报……方唯物最新文章,论南洋分封与周礼复兴……”

    方唯物就是方孝孺的雅号,因唯物学而得。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辩论,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唯物学。

    不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者,都认可了他的能力和唯物学。

    确实是一家之言,有可取之处。

    理学大儒视其为大敌,但在地位上却将双方放在了同等位置。

    说白了,他们已经认可了方孝孺大儒的身份。

    普通读书人反而不那么敌视他了。

    毕竟学问不到一定层次,是无法理解两者深层次差异的。

    至于什么道统之争,和他们关系也不大。

    学习谁的道统都没关系,重点是学到了。

    目前,对于普通读书人来说,学习唯物学唯一的障碍,就是科举。

    毕竟现在科举依然掌握在理学派手里。

    而唯物学,在朝堂也缺少代言人。

    用唯物学答题,那纯属作死。

    如果科举允许以唯物学思想答题,读书人马上就会去学习研究。

    正因为大家不再敌视他,所以听到他又写文章了,还是关于南洋分封与周礼的,就忍不住想要买来看看。

    万一提供了新的答题思路呢。

    更何况南洋分封又出了问题,大家也很好奇到底出了什么事儿。

    所以,听到报童的叫卖声,马上就有几个士子出去买了几份回来。

    然后大家就围坐在一起,翻看上面的文章。

    前面没什么好看的,都是一些政策方面的讲解。

    唯一让大家心中不适的,是太上皇在蜀地又杀了好多人。

    六百多人被杀,一万多人被流放。

    而且标题是用红色的大号字体印刷,特别的刺眼。

    虽然不至于感同身受,但依然让大家心中沉甸甸的。

    换成别人这么干,肯定被大家喷残暴之类的。

    即便杀的都是贪官污吏,那也不行。

    可干这事儿的是朱元璋,所有人都选择了沉默,然后牢牢的将这些事情记在心里。

    以后自己当官了,一定要管住自己的手。

    就算贪,有些钱也不能动,而且最好干一些政绩出来。

    有政绩护身,只要不是天怒民怨的大罪,有很大概率能得到减刑。

    这是大家根据朱元璋处理贪官的实际案例,总结出来的规律。

    只能说,在利益相关的时候,永远不要小瞧人的主观能动性。

    摸索上位者的喜好,根据实际发生的事情,推测上位者做事的规律,在官场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能力了。

    不具备这个能力的,很难晋升高位。

    很快众人就翻到了想要看的那篇文章。

    一个很陌生的作者写的,前面的分析吹捧就略过不提,在文章末尾该作者提出了一个质疑:

    现在的南洋可不是当初的莽荒之地,从开海的角度来考虑,这里就是大明的大门。

    如果这里出现实力强大的国家,就会从海上堵住大明的出海口。

    所以,从战略角度考虑,南洋不宜出现特别强的封国。

    这也就意味着,要分封至少十个亲王过去。

    可是大明的成年亲王不够用,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

    看完这篇文章,众士子不禁为这个作者的胆量感到敬佩。

    这番分析,直接对亲王的忠诚发起了质疑。

    当年朱元璋为了推行分封,可是杀了很多人的。

    殷鉴不远啊。

    所以即便是支持分封,大家也不会在公开场合质疑亲王的忠诚。

    而是鼓吹,亲王能力出众,封到外面能开疆拓土,为大明屏障。

    现在不但有人质疑了,还敢发表在报纸上。

    实在是胆大包天。

    不过大家马上又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能刊登在大明周报上,就说明得到了上面的允许。

    也就是说……

    众人都露出了然之色。

    太上皇不会怀疑自己的儿子,可当今皇上却会怀疑自己的兄弟啊。

    这大概率是皇帝故意让人放出的风声。

    这才对吗,皇权面前无父子,更何况是兄弟。

    众人越想就越觉得这个猜测是正确的。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皇帝可以吹风敲打自家兄弟,并不意味着别人就能借风生事。

    太上皇可还活着呢,头版就是他杀人的报道。

    他不会拿皇帝怎么样,却可以拿下面的人泄愤。

    谁都不想触碰老朱的逆鳞。

    所以,看完这篇文章,众人语焉不详的讨论了几句,就赶紧转向了下一篇。

    也就是方孝孺的分封和周礼。

    文章内容正如标题所示,就是讲周礼和分封的。

    其它内容可以略过不提,最核心的论点是:

    他认为,虽然大明只分封亲王,而周礼分封的是诸侯王,但大明的分封依然是符合周礼的。

    然后他又论证了,为何是符合周礼的。

    最终的落脚点,是在尊王攘夷四个字上。

    他认为,夏商周时期的分封,其核心思想就是‘尊王攘夷’。

    靠着将诸侯王分封在四方边境,拱卫王室抵御外敌。() ()

    而且这些诸侯国深入蛮夷之地,可以就近管理教化蛮夷。

    经过他们数百年的教化,原本的四夷之地,全都变成了华夏国土。

    四方蛮夷都融入了华夏。

    如此方才有了华夏广袤的疆域以及众多的人口。

    秦朝之后,虽然也有朝代采取过分封,但那些分封都已经变了质。

    不再是‘尊王攘夷’,而是分饼子,或者直接说是利益集团分赃。

    关键是,他们分的饼子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创造的。

    他们做的,是把饼子从别人手里抢过来,然后当成自己的去瓜分。

    最终的结果是,或因分赃不均,或因有人贪心,最终都酿成了祸端。

    其中以晋朝的八王之乱为最。

    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忘记了‘尊王攘夷’这个核心。

    而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曲解,才让‘分封’污名化了。

    让大家误以为分封会掣肘中央朝廷,是取祸之道。

    大明将亲王分封在四夷之地,抵御蛮夷拱卫大明。

    是溯本归源,是正统的分封,是标准的‘尊王攘夷’。

    所以才说,大明的分封是符合周礼的。

    可以预见的是,华夏疆域将在百年后,迎来新一轮的大扩张。

    华夏文化,也必将因此更加璀璨。

    先贤教化天下的理想,也将会在大明的手里,再上一个台阶。

    看到这里,一众士子犹如醍醐灌顶。

    “尊王攘夷,原来夏商周的分封竟有如此深的用意。”

    “难怪夏商周用分封国祚绵长,后世朝代采用分封,反而导致国家大乱。”

    “后世之分封,只得其形未得其意,实乃东施效颦也。”

    “方唯物果然不愧是一代宗师,难怪当初他力主复兴周礼。”

    “是啊,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方先生学问之精深,我被难望其项背也。”

    众人越讨论,就越觉得方孝孺的观点非常精妙。

    兴奋的众人,忽略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尊王攘夷最早是齐桓公提出来的。

    其目的是为自己称霸提供思想依据。

    这句话的本意,是号召诸侯国尊奉周王室,不要打内战,共同抵抗蛮夷侵扰。

    靠着这杆大旗,他将自己摆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成为了春秋第一任霸主。

    现在方孝孺将尊王攘夷和分封联系在一起,堪称神来之笔。

    将两者的内涵,拉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也为大明的分封,提供了一个更加符合‘礼’的思想依据。

    毕竟,为了解决宗室内斗才搞分封,这个理由太功利了,也不方便拿到台面上来说。

    ‘尊王攘夷’,就非常的高大上了。

    至少读书人更加喜欢这个理由。

    所以,他们马上就接受了这个理论。

    对方孝孺的吹捧,自然是在所难免的。

    就算是最虔诚的理学教徒,在这篇文章面前,也不得不称赞一声方孝孺大才也。

    眼看着讨论就要变成对方孝孺的吹捧,有人忍不住催促道:

    “后面呢,快将后面的内容读出来啊。”

    众人这才安静下来,听他们读后续内容。

    后面的内容多是畅想,如果大明的分封政策能落实,将会带来哪些具体好处。

    说白了就是给大家画大饼。

    不过有了尊王攘夷思想,这个大饼大家吃的很香。

    在文章的末尾,方孝孺用遗憾的语气说道:

    夏商周的分封,除了尊王攘夷,还顺便解决了勋贵势大掣肘王权的隐患。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只是时代变了,大明没办法分封勋贵,只能封皇室宗亲。

    听说海外领土广袤无边,分封几千个诸侯国都没问题。

    只可惜,皇室成年男丁还是太少了啊,根本就封不过来。

    并且他还大胆的预测,将来大明的分封如果有不完美的地方,那肯定是皇室男丁不够用导致的。

    至于解决的办法,其实非常简单。

    但……

    写到这里,文章戛然而止。

    然而,只要不傻都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意思。

    依照周礼分封勋贵为诸侯王。

    可是……这个提议实在太大胆了啊,说是造反都不为过。

    不过想想说这话的是方孝孺,众人又觉得正常了。

    毕竟当年他就主张全面恢复周礼。

    现在提议分封诸侯王,也符合他的人设。

    而且以他今时今日在学术界的地位,皇上就算不喜欢这种论调,也不会说什么。

    况且,他也没有直接说出来,只是暗示了一下而已。

    听完最后的暗示,众人下意识的思考了一下分封勋贵的可行性。

    最终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如果依照周礼分封诸侯王,确实能解决很多问题。

    蛮夷之地有了诸侯王管理,就不会对大明产生威胁,而且还解决了勋贵集团尾大不掉的隐患。

    至于这些诸侯王会不会坐大,然后学习秦朝反过来吞并大明……

    理智的人都知道,王朝覆灭在所难免。

    可诸侯国想造反,就要先兼并其他诸侯国壮大自己。

    这个过程需要几百年。

    一个朝代享数百年国祚,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有人心中一动,想到了什么,就提醒道:

    “大家想想前一篇,说成年亲王数量不够……”

    得到提醒,众人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前一篇文章说成年亲王数量不够用,问大家该怎么办,后一篇文章就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如果说两者没有关联,谁都不信。

    第一篇文章,很有可能就是方孝孺用笔名写的。

    莫非他真的支持大分封?

    胆子实在太大了啊,完全就是不怕死。

    不过……倒也符合方孝孺的行为。

    紧接着,又有一个人提醒道:“大明周报是朝廷口舌,这两篇文章能出现在这上面……”

    众人再次震惊。

    莫非,朝廷真的有意大分封?

    还是说,这篇文章是某些野心家的一种试探行为?

    这时,一名三十多岁的儒生咽了口吐沫,压低声音说道:

    “我是洛阳人,早在数年前就听说过一个传闻。”

    众人的目光都向他看来,什么传闻?和这件事情有什么关系?

    那个儒生似乎有些紧张,深吸口气才说道:

    “有勋贵醉酒之后口放厥词,说太上皇许诺他们……分封诸侯国……”

    “嘶……”众人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竟然有这样的事情?

    有性子急的开始催促:“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

章节目录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见月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见月明并收藏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