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篇到这里就要暂告一段落了,我想我会把英国篇也好好写的,无论要花多久,或是要花多少“做正事”的精力。
写完尾声的时候,我已经在学校了,原本想着只要开学就绝对不写了,但人生哪有那样坚决的事呢,我们总是许下承诺,总是因为“要负起一个大人的责任啊”这样的话憋住自己胸中闷闷的咆哮,我不是一个超脱的人,我也总为毕业和升学焦虑,想着怎么能这样呢怎么能不务正业呢你马上就要面对千军万马的荒芜了啊你还有很多很多的人不能辜负你还有那么响亮的牛逼需要实现啊。
但我还是想到夜晚荒漠的营帐。
篝火已经熄灭,只留下余热或是点点火星,风一吹就明亮一阵。我想着对岸寂静无声的危机四伏,抬头仰望星星的闪烁与夜空的辽阔,辽阔到对岸是不是也会有人也在看着同一片星空,想着与我相似的孤独,举步艰难,我想,每一个普通的小孩都有这样想要从现实世界里逃避一下的时刻。
我想,书就是写给举步艰难之人的,包括写书者,包括读书人,透过视频或文字,或者我们统一称为媒介,我们想着远方的人远方的事都与我有关都让我流泪,虽然伸出手仍触摸不到,但我仍为自己与世界间存在某种纤细到没有的联结而感动。
二十年前的人们合上书页,发誓要将心中所有的愤懑与激动都付诸行动,想着自己终有一天也能成为让世界侧目的少年,这时下课铃响了,才睡了一半的舍友问自己去不去打球或去网吧,你抬头看到第一排漂亮女孩的侧脸,突然想到自己还没有女朋友,她要去哪里,门口是不是站着她帅气还拿国奖的男朋友,你突然发现自己是再普通不过的芸芸众生,这个世界上除了你同样苦逼的舍友,没人关心你的去向,于是你站起身,收起最新一期的某小说杂志,抓抓头发,趿拉着脚跟在舍友身后,说自己随便,他去哪你就去哪儿。
以上都是来自一个千禧年之后才出生的小孩的幻想,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我只是看着许多70后80后作者的青春幻想文学与散文作品长大,然后企图一窥那个世纪之交人们的欣欣向荣与无限可能,在懒散与不羁之间,他们充斥着理想主义的瞳孔在闪闪发光。
在那时的大学,没有“time-wasting”的定义,睡觉不是罪恶,发不出论文不被指责更不是愚蠢,我只管看书,在每一个深夜从图书馆回寝室的路上暗暗对自己说“我也要成为像拿破仑一样的人,就算最后成为于连”,正如罗素说“The time you enjoy wasting is not wasted”,在我上大学前,我也曾幻想过这样轰轰烈烈的青春,这样浪费也绝不可耻的日子,直到我真的进入某个社会评价还不错的大学,所谓青春却只停留在上个世纪的人写的书里,在某个夕阳间,某棵银杏树下,某种热爱生命又积极生命的泪水中,我久久停滞,幻想着自己如果早生二十年,就算最后也成为爸妈的样子。
纯粹,如果要我从浩如烟海的汉语宇宙里挑一个我最喜欢的词汇,我想就是它了。
但我不知道现在这样被AI裹挟的世界将会走到哪里,如果AI即将代表至高的理性,那人类存在于社会的合法性将怎么保证,如果AI即将囊括世间所有的经验并能够完美归纳,那人类的理性又将何去何从?在“人与AI和谐共生”的未来世界里,我担心人们在见面时都需要捅伤对方一刀才知道是不是真实,或者虚拟世界也将取得其真实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直到肉.体飞升,机械降神,那时才是真正虚无之主降临的世界,死亡可以“复活”,感官可以“重现”,精神可以“模拟”,人甚至能走出时间之神的律令往返于记忆与“未来”之间,直到那时海德格尔才真正过时,所有关于死亡的箴言都被推翻重来,我们站在神的肩膀上,看得到彼此,却仍孤单注视世间的潮起潮落、潮涨潮歇。
我现在仍然说不清文学与影视于人而言最为本质的区别(当然关联也同样重要,所谓对立统一正在此处),但我想,只要继续在这里,在这里举步维艰,在这里做一个过时且落后的人,去探寻某种文字的边界与超越,这个真正经受住历史几千万年考验的人造物将会为我揭开它最为艰深而伟大的一角。文学真的有关载体与否么,网络与期刊的边界真的如此鲜明么,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仍是可悲可笑的不切实际者,我还是会想如果我始终保持敬畏,保持谦卑,保持警惕与反讽,我将能够走入历史,走入人心,触摸到古今中外所有忧郁者痛苦者共同的内心,在弱小之处发现宏大叙事,在宏大之处窥见幽暗裂缝。在瞬间处有永恒,而永恒的身后只有虚无。
我就是因此而写作的,在某个突如其来的夜晚,一个高考刚结束的家伙和另一个高考刚结束的家伙,我们通了电话,分享了一个我刚做的梦,我兴奋地说不如我们就这样写一个属于我们的小说吧,没有大纲,没有野心,没有经济考量,只是因为友谊与热爱,只是因为真的想写点不知从何说起的莫名情感。
高中给两个沉默的大多数没有留下很多除了看不到头的作业和试卷以外的回忆,但人总想着夕阳能再停留一会儿,世界别走那么快,晚自习的补觉能再长一些,草稿本上的五子棋和吐糟再多一些。
我总是缝缝补补,想一出是一出,同时也是一个不彻底的完美主义者,在繁重的学业生活中,我几次想过就这样算了吧,高考已经离我们太远太远,两个不怎么联系的小伙伴之间的承诺还有必要坚持么,但我无法欺骗自己,是我自己无法放下那一夜的悸动,那在后来成为我每次打开文稿的动力,那种纯粹的想要写点什么的东西留下来的冲动,或者我称之为情结。
曾经有一次我去土耳其旅游,车上有个杭州来的教文学的教授,他的女儿听到了我说如果去留学的话会选择英国因为我对那里有些“情结”,更小的一个上海小妹妹问我什么是“情结”,我一时嗫嚅答不上来,教授的女儿推推老教授说老爸这到你的领域了,老教授思考了一会儿,他的回答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他说:情结啊,就像一个绳结,你看绳子打了结就像这样被扣住了,扣住就解不开了。
他用手演示了一下,我突然觉得自己虚荣的小心思被看光了,我从没去过英国,又怎么会对英国产生那种解不开的绳结呢,后来我才知道,这不是我的虚荣,而是我的借喻,我只是一生都喜欢那种更为牺牲与更为高贵的在文学作品中被反复赞誉的瞬间,那些永恒的片段,那些跨越世纪仍被铭记的感动与激情,我想,有一个瞬间我的悸动真实的与他们的悸动合二为一,他们的一生由于一个瞬间而被铭记。
我想,这个世界只有两种心态,一种创造,一种旁观。作者是the third party,他们既旁观又创造,在二维的平面中他们才是最伟大的魔术师,他们站在原地,目光尖锐而僭越地摹写整个世间的造物,从内心到世界,从过去到未来。
或许我只是为了听到我的朋友在很久以后对我说,没想到你真的做到了,写完一本书,或仅仅只说我写了一篇东西,这篇东西虽然不完善,但仍是我当时当刻情绪的结晶。我其实不擅长写东西,我自己也知道,太矛盾的人其实不能传达出清晰且明朗的东西,但这也是我的态度与价值,不是么。
但终究想要留下点什么,所以我会继续尝试把这本小说的下半部好好写完的,然后可能再回头来改改前面不堪卒读的东西,只不过我向来是一个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人罢了。所以。所以。
写完尾声的时候,我已经在学校了,原本想着只要开学就绝对不写了,但人生哪有那样坚决的事呢,我们总是许下承诺,总是因为“要负起一个大人的责任啊”这样的话憋住自己胸中闷闷的咆哮,我不是一个超脱的人,我也总为毕业和升学焦虑,想着怎么能这样呢怎么能不务正业呢你马上就要面对千军万马的荒芜了啊你还有很多很多的人不能辜负你还有那么响亮的牛逼需要实现啊。
但我还是想到夜晚荒漠的营帐。
篝火已经熄灭,只留下余热或是点点火星,风一吹就明亮一阵。我想着对岸寂静无声的危机四伏,抬头仰望星星的闪烁与夜空的辽阔,辽阔到对岸是不是也会有人也在看着同一片星空,想着与我相似的孤独,举步艰难,我想,每一个普通的小孩都有这样想要从现实世界里逃避一下的时刻。
我想,书就是写给举步艰难之人的,包括写书者,包括读书人,透过视频或文字,或者我们统一称为媒介,我们想着远方的人远方的事都与我有关都让我流泪,虽然伸出手仍触摸不到,但我仍为自己与世界间存在某种纤细到没有的联结而感动。
二十年前的人们合上书页,发誓要将心中所有的愤懑与激动都付诸行动,想着自己终有一天也能成为让世界侧目的少年,这时下课铃响了,才睡了一半的舍友问自己去不去打球或去网吧,你抬头看到第一排漂亮女孩的侧脸,突然想到自己还没有女朋友,她要去哪里,门口是不是站着她帅气还拿国奖的男朋友,你突然发现自己是再普通不过的芸芸众生,这个世界上除了你同样苦逼的舍友,没人关心你的去向,于是你站起身,收起最新一期的某小说杂志,抓抓头发,趿拉着脚跟在舍友身后,说自己随便,他去哪你就去哪儿。
以上都是来自一个千禧年之后才出生的小孩的幻想,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我只是看着许多70后80后作者的青春幻想文学与散文作品长大,然后企图一窥那个世纪之交人们的欣欣向荣与无限可能,在懒散与不羁之间,他们充斥着理想主义的瞳孔在闪闪发光。
在那时的大学,没有“time-wasting”的定义,睡觉不是罪恶,发不出论文不被指责更不是愚蠢,我只管看书,在每一个深夜从图书馆回寝室的路上暗暗对自己说“我也要成为像拿破仑一样的人,就算最后成为于连”,正如罗素说“The time you enjoy wasting is not wasted”,在我上大学前,我也曾幻想过这样轰轰烈烈的青春,这样浪费也绝不可耻的日子,直到我真的进入某个社会评价还不错的大学,所谓青春却只停留在上个世纪的人写的书里,在某个夕阳间,某棵银杏树下,某种热爱生命又积极生命的泪水中,我久久停滞,幻想着自己如果早生二十年,就算最后也成为爸妈的样子。
纯粹,如果要我从浩如烟海的汉语宇宙里挑一个我最喜欢的词汇,我想就是它了。
但我不知道现在这样被AI裹挟的世界将会走到哪里,如果AI即将代表至高的理性,那人类存在于社会的合法性将怎么保证,如果AI即将囊括世间所有的经验并能够完美归纳,那人类的理性又将何去何从?在“人与AI和谐共生”的未来世界里,我担心人们在见面时都需要捅伤对方一刀才知道是不是真实,或者虚拟世界也将取得其真实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直到肉.体飞升,机械降神,那时才是真正虚无之主降临的世界,死亡可以“复活”,感官可以“重现”,精神可以“模拟”,人甚至能走出时间之神的律令往返于记忆与“未来”之间,直到那时海德格尔才真正过时,所有关于死亡的箴言都被推翻重来,我们站在神的肩膀上,看得到彼此,却仍孤单注视世间的潮起潮落、潮涨潮歇。
我现在仍然说不清文学与影视于人而言最为本质的区别(当然关联也同样重要,所谓对立统一正在此处),但我想,只要继续在这里,在这里举步维艰,在这里做一个过时且落后的人,去探寻某种文字的边界与超越,这个真正经受住历史几千万年考验的人造物将会为我揭开它最为艰深而伟大的一角。文学真的有关载体与否么,网络与期刊的边界真的如此鲜明么,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仍是可悲可笑的不切实际者,我还是会想如果我始终保持敬畏,保持谦卑,保持警惕与反讽,我将能够走入历史,走入人心,触摸到古今中外所有忧郁者痛苦者共同的内心,在弱小之处发现宏大叙事,在宏大之处窥见幽暗裂缝。在瞬间处有永恒,而永恒的身后只有虚无。
我就是因此而写作的,在某个突如其来的夜晚,一个高考刚结束的家伙和另一个高考刚结束的家伙,我们通了电话,分享了一个我刚做的梦,我兴奋地说不如我们就这样写一个属于我们的小说吧,没有大纲,没有野心,没有经济考量,只是因为友谊与热爱,只是因为真的想写点不知从何说起的莫名情感。
高中给两个沉默的大多数没有留下很多除了看不到头的作业和试卷以外的回忆,但人总想着夕阳能再停留一会儿,世界别走那么快,晚自习的补觉能再长一些,草稿本上的五子棋和吐糟再多一些。
我总是缝缝补补,想一出是一出,同时也是一个不彻底的完美主义者,在繁重的学业生活中,我几次想过就这样算了吧,高考已经离我们太远太远,两个不怎么联系的小伙伴之间的承诺还有必要坚持么,但我无法欺骗自己,是我自己无法放下那一夜的悸动,那在后来成为我每次打开文稿的动力,那种纯粹的想要写点什么的东西留下来的冲动,或者我称之为情结。
曾经有一次我去土耳其旅游,车上有个杭州来的教文学的教授,他的女儿听到了我说如果去留学的话会选择英国因为我对那里有些“情结”,更小的一个上海小妹妹问我什么是“情结”,我一时嗫嚅答不上来,教授的女儿推推老教授说老爸这到你的领域了,老教授思考了一会儿,他的回答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他说:情结啊,就像一个绳结,你看绳子打了结就像这样被扣住了,扣住就解不开了。
他用手演示了一下,我突然觉得自己虚荣的小心思被看光了,我从没去过英国,又怎么会对英国产生那种解不开的绳结呢,后来我才知道,这不是我的虚荣,而是我的借喻,我只是一生都喜欢那种更为牺牲与更为高贵的在文学作品中被反复赞誉的瞬间,那些永恒的片段,那些跨越世纪仍被铭记的感动与激情,我想,有一个瞬间我的悸动真实的与他们的悸动合二为一,他们的一生由于一个瞬间而被铭记。
我想,这个世界只有两种心态,一种创造,一种旁观。作者是the third party,他们既旁观又创造,在二维的平面中他们才是最伟大的魔术师,他们站在原地,目光尖锐而僭越地摹写整个世间的造物,从内心到世界,从过去到未来。
或许我只是为了听到我的朋友在很久以后对我说,没想到你真的做到了,写完一本书,或仅仅只说我写了一篇东西,这篇东西虽然不完善,但仍是我当时当刻情绪的结晶。我其实不擅长写东西,我自己也知道,太矛盾的人其实不能传达出清晰且明朗的东西,但这也是我的态度与价值,不是么。
但终究想要留下点什么,所以我会继续尝试把这本小说的下半部好好写完的,然后可能再回头来改改前面不堪卒读的东西,只不过我向来是一个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人罢了。所以。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