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时段,校门口被前来接孩子的电动车和私家车堵得水泄不通,车辆的鸣笛声,各种各样小贩的吆喝声,一同形成了一通混乱的繁华。
和顾容告别后,安忆年独自往远处的公交车站走去。
路过一个糖葫芦小摊时,无意地一抬眼,就和苏锦目光相接。
安忆年脚步一顿,往后退了两步:“呀,是你。”
苏锦笑了:“又见面了。”
安忆年的目光在苏锦旁边的糖葫芦小车上逡巡了一圈:“你要吃这个吗?”
苏锦摇摇头,指了一下近在咫尺的车站台:“我在等公交。”
安忆年看了看苏锦霁月清风的脸,发现确实很难将他和糖葫芦联系在一起,于是深信不疑地点了点头。
她主动站在苏锦旁边一臂多的距离,随意地问:“我要等7路车,你呢?”
苏锦看了一眼没有尽头的堵车路段,无奈道:“66路。”
安忆年认真地“哦”了一声,却没再开口。
一般来说,如果对方没有攀谈意向的话,那么话题就会在这点到为止,她再追问下去的话会显得有点烦人了。
反过来说,假如对方并不反感这样的交流,就会在话题终止后主动想办法把话题延续下去,或者另起话头。
两个人都安静下来,周围摊贩的地沟油飘香,安忆年思绪游神到天外,开始猜测王阿姨晚上会做什么菜。
这时,她听到苏锦在问她:“忆年……同学,之前学过音乐吗?”
他的声音既不浑厚也不低沉,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越干净,会让人想起早春的清涧,水上浮着细碎的冰。
而且他的普通话很标准。
在这个南方的沿海城市,无论会不会说方言,大部分人多少都有点口音。不是n和l不分,就是平翘舌不分,要不就是其实分得清但随意惯了平时根本就懒得纠正。
安忆年是个有点声控的人,她被苏锦前两个字的声音恍了一下,导致没有听到后面的内容。
“你说什么?”
苏锦迟疑地重复了一遍。
“哦哦,是啊!”安忆年笑了起来,知道苏锦应该也看到了她下午的表现,“直接叫我忆年就行——音乐的话,声乐、钢琴、吉他……多少都学过一点吧,但是杂而不精,跟顾容没法比。”
她不好意思地说:“你也别笑话我,我今天这是赶鸭子上架,要不是顾容帮我,场面估计会很尴尬吧。”
“不会的。”苏锦并没有像许多人一样听了之后夸张地恭维她多才多艺,或是酸溜溜地骂她凡尔赛,而是对她说:“我觉得就算是你一个人,也会做得很好。”
安忆年疑惑地看着他。
苏锦回望她,目光清澈,眼角的朱砂痣夺目,他说:“忆年,你是一个很有感染力的人。”
安忆年愣了一下。
苏锦:“有的人天生就可以带动别人的情绪,让周围的人都感到快乐,或者给予他人温暖,你有这个能力,所以,不用妄自菲薄。”
苏锦和安忆年只接触过短短几次,他能感觉到她很聪明,与人交往时知分寸,不过线,但同时也很真诚,无论是对旧朋友还是新同学。
赤忱而热情。
这是这类人身上必不可少的品质。
安忆年恍然大悟。
原来是在安慰她,叫她不用太自卑,要树立自信心。
安忆年很感动:“谢谢你苏锦,你真的特别会说话。”
苏锦温和地笑了一下,又突然想到什么:“对了,有一样东西忘了给你。”
安忆年:“嗯?”
苏锦在包里翻了翻,取出一本使用痕迹很重的课本。
安忆年猜测应该是二手的。
注意到安忆年的目光,苏锦解释了一句:“这是找毕业的高三要来的,拿来提前预习。”
“哦哦。”
安忆年没有调侃什么果然是个学霸啊之类的废话,而是安静地看着苏锦翻开到某一页,取出一枚精巧的书签。
书签上附了一朵干花,嫩黄的花蕊细碎,仿佛还带着淡香。书签的顶端用绿色的细绳穿了一个流苏,和下方的花瓣相互映衬。
安忆年接过来,她对花的品种不熟悉,仔细看了许久才辨认出来:“是桂花?”
“是。”苏锦点头,“前两天路过桂花树下,看到花瓣落了一地,就想到搜集一些做成干花。”
“是你自己做的!?”安忆年瞪圆了眼睛。
苏锦或许是觉得她的反应很有趣,笑出了声:“不难,桂花通“贵”,寓意也好,就当作……开学典礼那天的赔礼吧,希望你能收下。”
虽然只是赔礼,但这也算是第一次收到异性赠的花。
安忆年很喜欢:“谢谢你!”
苏锦看她的表情不似勉强,不动声色地松了一口气。
耳根有点红。
虽然只是赔礼,但给异性送花,他也是第一次。
安忆年没有注意到,她见标着7路的公交车晃晃悠悠地开过来,于是朝苏锦挥挥手:“我会好好珍惜的,下次见!”
苏锦笑着点点头:“下次见。”
上了公交,安忆年透过车窗玻璃看到男生还站在站台上,不禁有些好奇。
在她的印象中,这个年纪的男生大多都很活泼,不是喜欢在课堂上说些俏皮话逗乐,做一些出风头的事,就是像周东风那样有点桀骜不驯,说话气人。
但苏锦总是很稳重,并不是不善言辞不苟言笑,而是一种超出这个年龄的温和自持。
让人有种想探究的吸引力。
安忆年收回探向窗外的目光,心不在焉地看着公交前车上滚动的“开门请当心,下车请走好”的字幕。
下次见面的时候,加个联系方式好了。
历时三日的军训在一部分同学的咒骂和一部分同学对教官的不舍中平稳度过了。
安忆年在内的高一新生终于迎来了正式开学。
在进入九月的前一天,各班召开学前动员班会——其实就是竞选班干,介绍任课老师,总结一下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业重要性和展望一下一千多天之后的高考。
关于班干部,在军训前班主任李老师就已经给五班每人下发了一张调查问卷,上面罗列了关于每人的意向、自身的特长以及曾担任过班干部的经历。
安忆年自身没有担任过什么重要职务,但她以前有一堆身负“重任”的朋友。
什么搬作业、统计分数、班委大扫除……七七八八有的没的脏活累活,她基本上都被拉着干了个遍。
安忆年深讳这些职务有多么吃力不讨好,于是提起笔,毫不犹豫地唰唰写了三个无,一身轻松地上交了。
可她败就败在,军训时出了个风头。
安忆年不明白这位李老师不声不响的,也没怎么露面,怎么就暗中把她们的情况都摸了个透底。
讲台上的年轻班主任将她经过多天整理和观察选出的班干部人选一一公布,在宣布到文娱委员时,安忆年冥冥之中,突然和镜片后的目光对上了。
她心里咯噔一声。
李老师微笑而无情地念出她的名字:“安忆年。”
这是李老师第二次连名带姓地喊她了,第一次是她迟到那天被点名复述通知。
安忆年感觉至此之后,她噩梦里都会出现李老师喊她名字的情景。
在她们这个所有事情都要为高考让路的时期,学习是首要任务,学习之外的事情,统统靠边站。
而文娱委员的职责刚好就是组织各种学习之外的活动,容易浪费自己时间不说,还不一定能干得好。
安忆年很崩溃。
她站起身,在同学们的热烈注视之下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大家好,我是安忆年。”
同学们献上掌声。
她听到前方男生扑哧笑了。
坐下以后,安忆年愤怒地用笔戳了他一下:“笑什么,我请问呢。”
男生:“你刚刚笑得比哭还难看。”
江莱也转过头,赞同道:“确实。”
安忆年:“……”
江莱一脸幸灾乐祸:“安姐怎么不高兴啊,都当上文娱委员了。”
安忆年忍无可忍:“这福气给你你要不要啊!”
卫夏嘴角上扬了一下,又被她强行压回去。
安忆年面无表情:“某些人想笑是可以笑的。”
结果在她说完这句话以后,第五小组除她以外的5人都毫不客气地爆笑出声。
好在此时教室里的同学都在忙着和组内成员套近乎,乱哄哄地一片,没有将他们组显得太突兀。
安忆年:“……”
好想换组。
班干部宣布完以后,安忆年震惊地发现,她们这小小的第五组,居然十分的卧虎藏龙。
6个人一下落了4个职位。如果算上小组长的话,就是5个。
卫夏担任班长兼小组长,江莱是女生的体育委员,刚刚笑话她的男生叫洪越,据说理科很好,任化学课代表。还有一个很瘦的男生是团支书。
除此以外,分小组的目的也在班会上揭晓了。
在高一的这一年里,五班将采取小组竞争制。一月一次小评比,一学期一次大评比。
李老师亮出一张十分繁琐的表格,上面是各种加减分明细,包括但不限于迟到、扰乱课堂纪律、各科考试的前三和倒数……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李老师将此称为德育分。
反正安忆年完全没记住。不过这不重要,有专门的同学负责给各组同学计分。
李老师用她从始至终都匀速且清晰的语调将表格的使用、每一项德育分明细、最终如何计算详细地介绍了一遍,取什么加权平均之类的,安忆年完全没听懂。不过这也不重要,最后算分时李老师会自己出手。
但她明白了一点——这个外表看似小姑娘的班主任,绝对不是好惹的。
尤其是她已经能准确对号入座地喊出班里每一位同学的名字了。
安忆年毫不怀疑她甚至连每个人的座号都背下来了。
李老师简直像一台机器人,逻辑清晰地将五班整合成一个互相咬合的系统,其中每一个部分又都能严丝合缝地自我运转,精密而完美。
和顾容告别后,安忆年独自往远处的公交车站走去。
路过一个糖葫芦小摊时,无意地一抬眼,就和苏锦目光相接。
安忆年脚步一顿,往后退了两步:“呀,是你。”
苏锦笑了:“又见面了。”
安忆年的目光在苏锦旁边的糖葫芦小车上逡巡了一圈:“你要吃这个吗?”
苏锦摇摇头,指了一下近在咫尺的车站台:“我在等公交。”
安忆年看了看苏锦霁月清风的脸,发现确实很难将他和糖葫芦联系在一起,于是深信不疑地点了点头。
她主动站在苏锦旁边一臂多的距离,随意地问:“我要等7路车,你呢?”
苏锦看了一眼没有尽头的堵车路段,无奈道:“66路。”
安忆年认真地“哦”了一声,却没再开口。
一般来说,如果对方没有攀谈意向的话,那么话题就会在这点到为止,她再追问下去的话会显得有点烦人了。
反过来说,假如对方并不反感这样的交流,就会在话题终止后主动想办法把话题延续下去,或者另起话头。
两个人都安静下来,周围摊贩的地沟油飘香,安忆年思绪游神到天外,开始猜测王阿姨晚上会做什么菜。
这时,她听到苏锦在问她:“忆年……同学,之前学过音乐吗?”
他的声音既不浑厚也不低沉,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越干净,会让人想起早春的清涧,水上浮着细碎的冰。
而且他的普通话很标准。
在这个南方的沿海城市,无论会不会说方言,大部分人多少都有点口音。不是n和l不分,就是平翘舌不分,要不就是其实分得清但随意惯了平时根本就懒得纠正。
安忆年是个有点声控的人,她被苏锦前两个字的声音恍了一下,导致没有听到后面的内容。
“你说什么?”
苏锦迟疑地重复了一遍。
“哦哦,是啊!”安忆年笑了起来,知道苏锦应该也看到了她下午的表现,“直接叫我忆年就行——音乐的话,声乐、钢琴、吉他……多少都学过一点吧,但是杂而不精,跟顾容没法比。”
她不好意思地说:“你也别笑话我,我今天这是赶鸭子上架,要不是顾容帮我,场面估计会很尴尬吧。”
“不会的。”苏锦并没有像许多人一样听了之后夸张地恭维她多才多艺,或是酸溜溜地骂她凡尔赛,而是对她说:“我觉得就算是你一个人,也会做得很好。”
安忆年疑惑地看着他。
苏锦回望她,目光清澈,眼角的朱砂痣夺目,他说:“忆年,你是一个很有感染力的人。”
安忆年愣了一下。
苏锦:“有的人天生就可以带动别人的情绪,让周围的人都感到快乐,或者给予他人温暖,你有这个能力,所以,不用妄自菲薄。”
苏锦和安忆年只接触过短短几次,他能感觉到她很聪明,与人交往时知分寸,不过线,但同时也很真诚,无论是对旧朋友还是新同学。
赤忱而热情。
这是这类人身上必不可少的品质。
安忆年恍然大悟。
原来是在安慰她,叫她不用太自卑,要树立自信心。
安忆年很感动:“谢谢你苏锦,你真的特别会说话。”
苏锦温和地笑了一下,又突然想到什么:“对了,有一样东西忘了给你。”
安忆年:“嗯?”
苏锦在包里翻了翻,取出一本使用痕迹很重的课本。
安忆年猜测应该是二手的。
注意到安忆年的目光,苏锦解释了一句:“这是找毕业的高三要来的,拿来提前预习。”
“哦哦。”
安忆年没有调侃什么果然是个学霸啊之类的废话,而是安静地看着苏锦翻开到某一页,取出一枚精巧的书签。
书签上附了一朵干花,嫩黄的花蕊细碎,仿佛还带着淡香。书签的顶端用绿色的细绳穿了一个流苏,和下方的花瓣相互映衬。
安忆年接过来,她对花的品种不熟悉,仔细看了许久才辨认出来:“是桂花?”
“是。”苏锦点头,“前两天路过桂花树下,看到花瓣落了一地,就想到搜集一些做成干花。”
“是你自己做的!?”安忆年瞪圆了眼睛。
苏锦或许是觉得她的反应很有趣,笑出了声:“不难,桂花通“贵”,寓意也好,就当作……开学典礼那天的赔礼吧,希望你能收下。”
虽然只是赔礼,但这也算是第一次收到异性赠的花。
安忆年很喜欢:“谢谢你!”
苏锦看她的表情不似勉强,不动声色地松了一口气。
耳根有点红。
虽然只是赔礼,但给异性送花,他也是第一次。
安忆年没有注意到,她见标着7路的公交车晃晃悠悠地开过来,于是朝苏锦挥挥手:“我会好好珍惜的,下次见!”
苏锦笑着点点头:“下次见。”
上了公交,安忆年透过车窗玻璃看到男生还站在站台上,不禁有些好奇。
在她的印象中,这个年纪的男生大多都很活泼,不是喜欢在课堂上说些俏皮话逗乐,做一些出风头的事,就是像周东风那样有点桀骜不驯,说话气人。
但苏锦总是很稳重,并不是不善言辞不苟言笑,而是一种超出这个年龄的温和自持。
让人有种想探究的吸引力。
安忆年收回探向窗外的目光,心不在焉地看着公交前车上滚动的“开门请当心,下车请走好”的字幕。
下次见面的时候,加个联系方式好了。
历时三日的军训在一部分同学的咒骂和一部分同学对教官的不舍中平稳度过了。
安忆年在内的高一新生终于迎来了正式开学。
在进入九月的前一天,各班召开学前动员班会——其实就是竞选班干,介绍任课老师,总结一下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业重要性和展望一下一千多天之后的高考。
关于班干部,在军训前班主任李老师就已经给五班每人下发了一张调查问卷,上面罗列了关于每人的意向、自身的特长以及曾担任过班干部的经历。
安忆年自身没有担任过什么重要职务,但她以前有一堆身负“重任”的朋友。
什么搬作业、统计分数、班委大扫除……七七八八有的没的脏活累活,她基本上都被拉着干了个遍。
安忆年深讳这些职务有多么吃力不讨好,于是提起笔,毫不犹豫地唰唰写了三个无,一身轻松地上交了。
可她败就败在,军训时出了个风头。
安忆年不明白这位李老师不声不响的,也没怎么露面,怎么就暗中把她们的情况都摸了个透底。
讲台上的年轻班主任将她经过多天整理和观察选出的班干部人选一一公布,在宣布到文娱委员时,安忆年冥冥之中,突然和镜片后的目光对上了。
她心里咯噔一声。
李老师微笑而无情地念出她的名字:“安忆年。”
这是李老师第二次连名带姓地喊她了,第一次是她迟到那天被点名复述通知。
安忆年感觉至此之后,她噩梦里都会出现李老师喊她名字的情景。
在她们这个所有事情都要为高考让路的时期,学习是首要任务,学习之外的事情,统统靠边站。
而文娱委员的职责刚好就是组织各种学习之外的活动,容易浪费自己时间不说,还不一定能干得好。
安忆年很崩溃。
她站起身,在同学们的热烈注视之下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大家好,我是安忆年。”
同学们献上掌声。
她听到前方男生扑哧笑了。
坐下以后,安忆年愤怒地用笔戳了他一下:“笑什么,我请问呢。”
男生:“你刚刚笑得比哭还难看。”
江莱也转过头,赞同道:“确实。”
安忆年:“……”
江莱一脸幸灾乐祸:“安姐怎么不高兴啊,都当上文娱委员了。”
安忆年忍无可忍:“这福气给你你要不要啊!”
卫夏嘴角上扬了一下,又被她强行压回去。
安忆年面无表情:“某些人想笑是可以笑的。”
结果在她说完这句话以后,第五小组除她以外的5人都毫不客气地爆笑出声。
好在此时教室里的同学都在忙着和组内成员套近乎,乱哄哄地一片,没有将他们组显得太突兀。
安忆年:“……”
好想换组。
班干部宣布完以后,安忆年震惊地发现,她们这小小的第五组,居然十分的卧虎藏龙。
6个人一下落了4个职位。如果算上小组长的话,就是5个。
卫夏担任班长兼小组长,江莱是女生的体育委员,刚刚笑话她的男生叫洪越,据说理科很好,任化学课代表。还有一个很瘦的男生是团支书。
除此以外,分小组的目的也在班会上揭晓了。
在高一的这一年里,五班将采取小组竞争制。一月一次小评比,一学期一次大评比。
李老师亮出一张十分繁琐的表格,上面是各种加减分明细,包括但不限于迟到、扰乱课堂纪律、各科考试的前三和倒数……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李老师将此称为德育分。
反正安忆年完全没记住。不过这不重要,有专门的同学负责给各组同学计分。
李老师用她从始至终都匀速且清晰的语调将表格的使用、每一项德育分明细、最终如何计算详细地介绍了一遍,取什么加权平均之类的,安忆年完全没听懂。不过这也不重要,最后算分时李老师会自己出手。
但她明白了一点——这个外表看似小姑娘的班主任,绝对不是好惹的。
尤其是她已经能准确对号入座地喊出班里每一位同学的名字了。
安忆年毫不怀疑她甚至连每个人的座号都背下来了。
李老师简直像一台机器人,逻辑清晰地将五班整合成一个互相咬合的系统,其中每一个部分又都能严丝合缝地自我运转,精密而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