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故人
再度离京的时候,是已经过了惊蛰时节。
京城的雪化了。
一场暴雪寒冬,冬去春来,天气也逐渐回暖。
马车驶离京城,陶昭南掀起车帘回头看向愈发远去的城门,不禁回想起初次入京时的场景。
自然而然,脑中也浮现出那人的模样。
离京之前,她去卓府同卓泽兰辞行。
卓泽兰一如既往地为她煮茶,同她讨论药理。
奈何时间流逝不由人,眼瞧着院子里的天光逐渐暗了,陶昭南意欲起身与他告别。
就在她要动作的一瞬,卓泽兰这才问她:“这次离开是不准备回来了吗。”
她顿住动作,微愣看向卓泽兰。
从入府到现在,她只字未曾提过自己要离开京城。
卓泽兰看向面前她带来的一本医书,这本医书是陶昭南自己整理的一些病症及救治良方。从她在西海,到为西海军救治,她不断整合新的内容,整理出了这本医书。
医书并未命名,她将此书作为礼物赠予卓泽兰,是希望能帮上卓泽兰,未来救下更多人的性命。
医书是十分珍贵的东西,否则为何历朝历代的医学典著都珍藏于宫中,不曾流传出宫外。
而她将如此珍贵的东西送给了自己,便是要离开的意思了。
陶昭南顺着他的视线落在他们方才正在探讨的医书上,忽然笑了。
她嗯了一声,眼神流露出轻松且自在的情绪。
“也许吧。”她说。
“准备去哪儿。”
“我也不知道,走到哪儿算哪儿吧。”
卓泽兰轻笑了一声,再一次感叹她的特别。
即使骆朝男女大防不甚严苛,也并未限制女子的出行。然而,大多数女子终生也不会远行,离开家里,直至嫁人,又深居后院。
但她是陶昭南,她从来都不被世俗的规矩束缚。
“对了。”卓泽兰起身去书柜翻出一封书信递到她面前。
“给你的。”
陶昭南看着信件怔住,心里充满了疑惑。
谁会给她写信?还将信件让卓泽兰转交。
心里出现一个名字。
“是明济舟托我转交给你的,说是他妹妹写给你的。”
并不是她所想的那个人,一时说不上是失落还是反而安心,她拆开了信。
信里明露盈提及,明济舟年节时回扬州,告诉了明露盈在京中偶遇她的事情,并将陶昭南送明露盈的白玉耳坠交给了她。
明露盈说自己已经从钱塘的书塾归家,还在信里埋怨父母正在为她挑选夫婿,要为她定亲。信中内容东写一些、西记一点,明显是明露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的。
书信的最后,是明露盈请她到扬州去小住。
她微笑着看完明露盈的信,将信纸叠回起来装回信封。
注意到她收信的动作,卓泽兰方才开口说话。
“明大人算准了你会来见我,所以将信放在我这儿,让我见到你时交给你。”
明济舟并不知陶昭南的去处,只是断定陶昭南应当不会主动来寻自己。
要是书信一直放在他身边,只怕是送不到陶昭南手里的。
一想到他返京前,自家妹妹攥着他的手腕,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一定要将信交到她“陶姐姐”的手里,明济舟顿时感到颇有压力。
思来想去,便想到将信暂放在卓泽兰那里。
在他看来,陶昭南与卓泽兰交情匪浅。
若是陶昭南回京,必定是会去寻卓泽兰的。
事实是,也的确如此。
陶昭南收到了明露盈的书信,她在信里一再强调一定要去扬州寻她。
陶昭南在骆朝的朋友并不多,明露盈也算一个,不好令她失望,她便决定往扬州去一趟。
只是路上走走停停,等陶昭南到扬州的时候已经是五月了。
“陶姐姐!”
陶昭南到明府,明露盈得知她来,霎时忘了大家规矩,拎着裙摆就朝她匆匆跑来。
她抱住陶昭南,她个子比陶昭南矮些,陶昭南垂头看她,宠溺地摸了摸她的头。
“长高了些,也出落得更漂亮了。”
陶昭南想起她在信里抱怨定亲的事,同她玩笑。
“长成大姑娘了,不知有多少少年郎对你一见倾心呢。”
明露盈跟抽枝的柳条一般,不仅瘦了高了,脸颊上的婴儿肥消减,五官也跟着长得明媚了些。
但那双眼睛,还是那么明亮,望着她笑盈盈的。
“姐姐你笑话我。”明露盈还是小姑娘,嘟囔着嘴轻哼。
转眼,她又乐呵呵地挽上她的小臂,拉着她进府。
“姐姐,我爹娘听说你来了,在前厅等着见你呢。”
陶昭南脸上笑着,可面下却止不住地叹息。
倒不是应付不来这种场面,只是多少有些不喜欢。
这两个多月更是随意惯了,突然要规规矩矩地见明家家主和明家夫人。
陶昭南突然觉得有些头大。
“爹,娘,我带陶姐姐来了。”
明露盈在父亲和母亲面前显然收敛了许多,但到底是自幼在家中被娇惯长大的,唯一惧怕的兄长不在,她在家里更是随意。
“见过明大人,明夫人。”陶昭南稍稍屈膝见礼。
“好孩子,不必多礼。”明夫人上前扶住她。
陶昭南抬头对上明夫人的笑脸,发现明济舟生得更像母亲些。
明夫人是典型的江南女子,温婉大方,说话也是温温柔柔、轻声细语的。
“早就听说过陶姑娘生得花容月貌,今日一见,果然是我见犹怜的美人。”
“明夫人过誉了。”
明夫人见她谦逊有礼,又因着她对明露盈有过救命之恩,瞧她是愈看愈喜欢。
“路上奔波一路也辛苦了,先坐下喝口茶再说话吧。”
陶昭南对她微微颔首一笑,坐下,即刻便有下人送来茶水。
明济舟的模样生得像母亲,可性格却更像父亲。
明家家主性格温和但却寡言,显然,明济舟比他父亲更能言善辩些。
明家视陶昭南为座上宾,特意设了宴席迎她。
宴席后,明夫人拉着她的手嘱咐道:“姑娘在府中尽可随意,也多住些时日。露盈她平日也很少与其他家的小姐走动,你来,她是极开心的。”
陶昭南应下。
明夫人从自家儿子口中得知陶昭南喜静,特意为她安排在明露盈旁边的小院居住。
既方便了明露盈平日与她走动往来,也可有自己的空间。
明夫人实在是个心细的女人。
即便明家热情招待,可到底是寄住,陶昭南本不愿久留。
然而,事发突然,明家老夫人,明露盈的祖母突然病倒了。
那日,陶昭南陪明露盈去给她祖母请安。
明家老夫人已经是六十岁的高龄,平日的精神头便不大好,于是小辈们也都是十天半个月才来请安一回。
陶昭南心想自己也是小辈,又暂住在明府,不好不去打招呼,就跟着明露盈一起去了。
谁曾想,她同明露盈才一进屋,老夫人便晕了过去。
陶昭南立马冲上前为老夫人把脉,又询问了老夫人身边的侍女老夫人平日里的状况和今日一早吃了什么。
得知老夫人晕倒的消息,明家家主和明夫人也是急急忙忙地赶来。
当他们赶到的时候,陶昭南已经为老夫人扎完了针,老夫人也恢复了些许清醒。
松了口气的同时,明夫人握着她的手泪眼婆娑地字字恳切感谢。
“陶姑娘,你是我们明家的大恩人呐。”
“举手之劳而已,明夫人言重了。”
沉默少言的明家家主也上前,一边搂着夫人的肩膀,一边向她诚挚地表示谢意。
“多谢姑娘出手救我母亲,可否请问姑娘,我母亲是何病症。”
“明大人借一步说话。”
陶昭南见他们神色慌张,立刻解释:“明大人与明夫人放宽心,老夫人如今无性命之忧。”
二人听此话后方才松了口气。
她继续说明道:“老夫人上了年纪,本就身体虚弱。我询问老夫人身边的侍女得知,老夫人常年都在院中不常走动。身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卒中方才晕倒。”
“老夫人的情况还不算太严重,平日里饮食清淡是自然,时常也该出门稍微走动走动。不过现下,还是让老夫人多休养段时日,看看情况。”
明夫人点头:“姑娘竟还擅懂医术,真是聪慧。”
这段日子以来,陶昭南也稍微熟悉了些明夫人五句话中有三句是夸赞的风格。
“我也是略懂一二。夫人和大人若是不放心,也可再请郎中来瞧瞧。”
老夫人是明府中唯一的老人了,明家家主自然不放心老母身体,之后还是请了扬州知名的郎中来为老夫人看诊,诊断与陶昭南所说如出一辙。
“那位姑娘医术出众,及时为老夫人扎针,老夫人这才幸免于难啊。”
也是因着郎中的这句话,明夫人特意恳请陶昭南再多留一段时日。
明家也对她助益良多,为了老夫人的身体,陶昭南答应等老夫人身体好些再离开。
远在京中的明济舟收到家书,知道祖母晕厥,特意向朝中告假回家看望祖母。
明济舟归家的第一日,就在祖母院中瞧见了正与祖母说笑的陶昭南。
“济舟,你回来了。”
老夫人先看见了孙子,喊他。
坐在老夫人床榻边的陶昭南这才闻声回头,看向风尘仆仆归来的明济舟。
她起身:“明公子。”
明济舟亦对她弯腰抱手作揖:“陶姑娘。”
看着这一幕的明家老夫人不知想到了什么,忽然看着两人笑了笑。
京城的雪化了。
一场暴雪寒冬,冬去春来,天气也逐渐回暖。
马车驶离京城,陶昭南掀起车帘回头看向愈发远去的城门,不禁回想起初次入京时的场景。
自然而然,脑中也浮现出那人的模样。
离京之前,她去卓府同卓泽兰辞行。
卓泽兰一如既往地为她煮茶,同她讨论药理。
奈何时间流逝不由人,眼瞧着院子里的天光逐渐暗了,陶昭南意欲起身与他告别。
就在她要动作的一瞬,卓泽兰这才问她:“这次离开是不准备回来了吗。”
她顿住动作,微愣看向卓泽兰。
从入府到现在,她只字未曾提过自己要离开京城。
卓泽兰看向面前她带来的一本医书,这本医书是陶昭南自己整理的一些病症及救治良方。从她在西海,到为西海军救治,她不断整合新的内容,整理出了这本医书。
医书并未命名,她将此书作为礼物赠予卓泽兰,是希望能帮上卓泽兰,未来救下更多人的性命。
医书是十分珍贵的东西,否则为何历朝历代的医学典著都珍藏于宫中,不曾流传出宫外。
而她将如此珍贵的东西送给了自己,便是要离开的意思了。
陶昭南顺着他的视线落在他们方才正在探讨的医书上,忽然笑了。
她嗯了一声,眼神流露出轻松且自在的情绪。
“也许吧。”她说。
“准备去哪儿。”
“我也不知道,走到哪儿算哪儿吧。”
卓泽兰轻笑了一声,再一次感叹她的特别。
即使骆朝男女大防不甚严苛,也并未限制女子的出行。然而,大多数女子终生也不会远行,离开家里,直至嫁人,又深居后院。
但她是陶昭南,她从来都不被世俗的规矩束缚。
“对了。”卓泽兰起身去书柜翻出一封书信递到她面前。
“给你的。”
陶昭南看着信件怔住,心里充满了疑惑。
谁会给她写信?还将信件让卓泽兰转交。
心里出现一个名字。
“是明济舟托我转交给你的,说是他妹妹写给你的。”
并不是她所想的那个人,一时说不上是失落还是反而安心,她拆开了信。
信里明露盈提及,明济舟年节时回扬州,告诉了明露盈在京中偶遇她的事情,并将陶昭南送明露盈的白玉耳坠交给了她。
明露盈说自己已经从钱塘的书塾归家,还在信里埋怨父母正在为她挑选夫婿,要为她定亲。信中内容东写一些、西记一点,明显是明露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的。
书信的最后,是明露盈请她到扬州去小住。
她微笑着看完明露盈的信,将信纸叠回起来装回信封。
注意到她收信的动作,卓泽兰方才开口说话。
“明大人算准了你会来见我,所以将信放在我这儿,让我见到你时交给你。”
明济舟并不知陶昭南的去处,只是断定陶昭南应当不会主动来寻自己。
要是书信一直放在他身边,只怕是送不到陶昭南手里的。
一想到他返京前,自家妹妹攥着他的手腕,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一定要将信交到她“陶姐姐”的手里,明济舟顿时感到颇有压力。
思来想去,便想到将信暂放在卓泽兰那里。
在他看来,陶昭南与卓泽兰交情匪浅。
若是陶昭南回京,必定是会去寻卓泽兰的。
事实是,也的确如此。
陶昭南收到了明露盈的书信,她在信里一再强调一定要去扬州寻她。
陶昭南在骆朝的朋友并不多,明露盈也算一个,不好令她失望,她便决定往扬州去一趟。
只是路上走走停停,等陶昭南到扬州的时候已经是五月了。
“陶姐姐!”
陶昭南到明府,明露盈得知她来,霎时忘了大家规矩,拎着裙摆就朝她匆匆跑来。
她抱住陶昭南,她个子比陶昭南矮些,陶昭南垂头看她,宠溺地摸了摸她的头。
“长高了些,也出落得更漂亮了。”
陶昭南想起她在信里抱怨定亲的事,同她玩笑。
“长成大姑娘了,不知有多少少年郎对你一见倾心呢。”
明露盈跟抽枝的柳条一般,不仅瘦了高了,脸颊上的婴儿肥消减,五官也跟着长得明媚了些。
但那双眼睛,还是那么明亮,望着她笑盈盈的。
“姐姐你笑话我。”明露盈还是小姑娘,嘟囔着嘴轻哼。
转眼,她又乐呵呵地挽上她的小臂,拉着她进府。
“姐姐,我爹娘听说你来了,在前厅等着见你呢。”
陶昭南脸上笑着,可面下却止不住地叹息。
倒不是应付不来这种场面,只是多少有些不喜欢。
这两个多月更是随意惯了,突然要规规矩矩地见明家家主和明家夫人。
陶昭南突然觉得有些头大。
“爹,娘,我带陶姐姐来了。”
明露盈在父亲和母亲面前显然收敛了许多,但到底是自幼在家中被娇惯长大的,唯一惧怕的兄长不在,她在家里更是随意。
“见过明大人,明夫人。”陶昭南稍稍屈膝见礼。
“好孩子,不必多礼。”明夫人上前扶住她。
陶昭南抬头对上明夫人的笑脸,发现明济舟生得更像母亲些。
明夫人是典型的江南女子,温婉大方,说话也是温温柔柔、轻声细语的。
“早就听说过陶姑娘生得花容月貌,今日一见,果然是我见犹怜的美人。”
“明夫人过誉了。”
明夫人见她谦逊有礼,又因着她对明露盈有过救命之恩,瞧她是愈看愈喜欢。
“路上奔波一路也辛苦了,先坐下喝口茶再说话吧。”
陶昭南对她微微颔首一笑,坐下,即刻便有下人送来茶水。
明济舟的模样生得像母亲,可性格却更像父亲。
明家家主性格温和但却寡言,显然,明济舟比他父亲更能言善辩些。
明家视陶昭南为座上宾,特意设了宴席迎她。
宴席后,明夫人拉着她的手嘱咐道:“姑娘在府中尽可随意,也多住些时日。露盈她平日也很少与其他家的小姐走动,你来,她是极开心的。”
陶昭南应下。
明夫人从自家儿子口中得知陶昭南喜静,特意为她安排在明露盈旁边的小院居住。
既方便了明露盈平日与她走动往来,也可有自己的空间。
明夫人实在是个心细的女人。
即便明家热情招待,可到底是寄住,陶昭南本不愿久留。
然而,事发突然,明家老夫人,明露盈的祖母突然病倒了。
那日,陶昭南陪明露盈去给她祖母请安。
明家老夫人已经是六十岁的高龄,平日的精神头便不大好,于是小辈们也都是十天半个月才来请安一回。
陶昭南心想自己也是小辈,又暂住在明府,不好不去打招呼,就跟着明露盈一起去了。
谁曾想,她同明露盈才一进屋,老夫人便晕了过去。
陶昭南立马冲上前为老夫人把脉,又询问了老夫人身边的侍女老夫人平日里的状况和今日一早吃了什么。
得知老夫人晕倒的消息,明家家主和明夫人也是急急忙忙地赶来。
当他们赶到的时候,陶昭南已经为老夫人扎完了针,老夫人也恢复了些许清醒。
松了口气的同时,明夫人握着她的手泪眼婆娑地字字恳切感谢。
“陶姑娘,你是我们明家的大恩人呐。”
“举手之劳而已,明夫人言重了。”
沉默少言的明家家主也上前,一边搂着夫人的肩膀,一边向她诚挚地表示谢意。
“多谢姑娘出手救我母亲,可否请问姑娘,我母亲是何病症。”
“明大人借一步说话。”
陶昭南见他们神色慌张,立刻解释:“明大人与明夫人放宽心,老夫人如今无性命之忧。”
二人听此话后方才松了口气。
她继续说明道:“老夫人上了年纪,本就身体虚弱。我询问老夫人身边的侍女得知,老夫人常年都在院中不常走动。身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卒中方才晕倒。”
“老夫人的情况还不算太严重,平日里饮食清淡是自然,时常也该出门稍微走动走动。不过现下,还是让老夫人多休养段时日,看看情况。”
明夫人点头:“姑娘竟还擅懂医术,真是聪慧。”
这段日子以来,陶昭南也稍微熟悉了些明夫人五句话中有三句是夸赞的风格。
“我也是略懂一二。夫人和大人若是不放心,也可再请郎中来瞧瞧。”
老夫人是明府中唯一的老人了,明家家主自然不放心老母身体,之后还是请了扬州知名的郎中来为老夫人看诊,诊断与陶昭南所说如出一辙。
“那位姑娘医术出众,及时为老夫人扎针,老夫人这才幸免于难啊。”
也是因着郎中的这句话,明夫人特意恳请陶昭南再多留一段时日。
明家也对她助益良多,为了老夫人的身体,陶昭南答应等老夫人身体好些再离开。
远在京中的明济舟收到家书,知道祖母晕厥,特意向朝中告假回家看望祖母。
明济舟归家的第一日,就在祖母院中瞧见了正与祖母说笑的陶昭南。
“济舟,你回来了。”
老夫人先看见了孙子,喊他。
坐在老夫人床榻边的陶昭南这才闻声回头,看向风尘仆仆归来的明济舟。
她起身:“明公子。”
明济舟亦对她弯腰抱手作揖:“陶姑娘。”
看着这一幕的明家老夫人不知想到了什么,忽然看着两人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