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同知,这段时间可有什么进展?”
林寂撩袍跪地回禀:“此事牵扯甚广,恐怕……”
他的欲言又止恰到好处勾起众人心中那颗怀疑的种子,而百官这反应正是宣明帝想要的。
看来这王福是将自己心思揣度的明白,林寂也是可塑之才。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个都达不到今日这般效果。
况且只有积云越厚,站在底下的人才会意识到一场暴雨将临。
这是宣明帝想要的,也是林寂想要的。
“直言就是,何须遮遮掩掩。”
宣明帝意思到位,林寂自然也就顺着他的意思将整件事推向高潮。
“此事恐与二十年前胜王谋逆案有所牵连,因事关重大,故而先前一直按住未表。还请陛下赎罪。”
此话一出,整个大殿中先是鸦雀无声,连呼吸都变得格外明显,接着便是一阵轩然大波,皆左右互相讨论,全然失了体统。
宣明帝皱眉不语,王福立刻心领神会。
“静!”
朝堂上王福替开口,那便是代表了圣意,随即四下皆静。
其实不怪这些人乌烟瘴气地讨论。
一些老人多少知道些原委,知道这件事也算得上半个皇家家事,感叹刚平静没多久的日子怕是要结束了。
而这些年刚入职的,则只是在前辈们闲聊时偶尔听了一下,只当是当朝一件不可宣之于口的丑事。
怀疑也好,担心也罢,哪怕只是打算揣着手看戏的。都被林寂这番话着实给惊到了。
“你所言可有依据?”
“回陛下,先前据池远之交代曾接受胜州一神秘人贿赂,故而犯下此事。可据臣调查,信件乃池远之自己伪造,并不存在神秘人。”
说着便呈上拿出那日离别时,池宜溪交给自己的信件。
“此信有何不妥?”
林寂跪地上将原委一一告知,包括去胜州调查出来的那八十罪人的细节也都在殿上事无巨细。
宣明帝沉默听着林寂的回报,面上表情不显。
聪明的官员低着头,瞧瞧打量上位者的神色,若说宣明帝最信任之人,除了现在的王福,还有一位便是同他一起长大的胜王。
当初先帝失去最有可能继承王位的顺阳王后,子嗣就只剩下如今的陛下还有胜王了。
据宫里透露出的消息,先帝宾天前,其实一直都打算让胜王即位。可不知怎的最后遗诏上却是今上的名字。
就在大家都猜测上京会迎来一场腥风血雨时,胜王却自请出京,前往胜州。
彼时太后执政,当即应允他的请求。胜王也没有跟支持他的大臣多做解释,匆匆离京。
至死都没回上京。
陛下如今已尽数将朝政把握在自己手里,而胜王自二十年前便成了人尽可诛的罪人,名誉扫地,不入宗祠,至今尸骨还在胜州荒山之上。
许是旧时好友的背叛,“胜王”这个名字就成了今上最不愿提及之词。大家都揣度着上位者的心思,也想着跪在地上的林寂今日能否活着走出这大殿。
“你的意思是池远之认为当年之事有蹊跷,所以利用职权之便想替那八十罪人开脱?”
“回陛下,正是如此。”
“那他这样做是否有依据?”
“据臣所知,当年接下京中旨意的官员,正是池远之。他身处现场,必然会比旁人知晓的更多。”
太后一派已经得到授意,此事要止于池远之,不能牵连其他。
是以在林寂说完这些后,当即就有人跳出来质疑。
“这话听起来不过皆是你一面之词罢了,早就听闻察事司手段狠辣,就算是有犯人供词在堂,说不定也是你屈打成招!”
距池宜溪去见她父亲已经过了五日,太后也从汪生那里知道了池宜溪与其父的谈话。
眼下官员正是要想办法将池远之从察事司捞出来,交给大理寺少卿,太后的侄子。
众所周知察事司捂嘴这一块可谓是炉火纯青,虽然各处都大差不差,不过这一次他们可是站在了至高点,反而是林寂在胡搅蛮缠。
“陛下,臣同康御史一样,认为林同知是在刻意歪曲事实。臣恳请陛下将此案交于大理寺查办,相信不日便能结案。”
“臣附议!”
“臣附议!”
……
太后一党与看不惯察事司的官员纷纷站出来附和,大有今日若不将这案子给大理寺,就长跪请命之意。
冯仑站在最后,观察着这一切。这种场面对于他们这些将将能进来上朝的官员来说,只有安安静静站在最后装鹌鹑才是最保险的。
强出头之辈,要么运气够好,赌成功了,要么就是替上位者背黑锅。
虽和林寂这种有人罩着的不能比,他在同辈中也算有些小聪明,年纪不大就有了上朝资格。
不过在审时度势上有些自己的见解。
今天这场面,冯仑觉得还是躲远点为妙。
其实不止冯仑,内阁首辅楼瑞山为首的中立派也是按兵不动,静看林寂与太后党斡旋。
不过在楼瑞山看来,此局面怕是林寂一早设计好的。但看太后党言之凿凿,估计也有后招,不好对付。
“林爱卿,你可认?”宣明帝没理在地上跪了一水儿的老臣,反而将目光投向林寂。
“朝廷之上各有所长,诸位都是读圣贤书,论古今事之人。对审案子这种事自然不熟悉,故而不相信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刻意歪曲事实这么重的罪名林寂实在不敢应下。”
眼下双方各执一词,究竟如何还得看宣明帝如何选择。
“好了,都起来吧,天冷一直跪着也不想回事。”
众人谢恩起身。
“既然各有各的道理,那这样吧。”宣明帝稍钝,“两日后公开审理这个案子,大理寺卿裴广青,察事司同知林寂一道审理。”
裴广青突然被点到名,忙出列行礼应下。
他代表大理寺审理这案子,也正中那些人下怀。
“此事既然你们说已闹的京中百姓人心惶惶。”
宣明帝想了想道:“今日就张贴告示广而告之,邀上京百姓共同监督,就在…宣德门审理吧。”
宣德门是今朝天子进出之门,若天子要亲迎凯旋将士,或者是以皇家名义开设善堂,都会在宣德门举行。
此话一出,足以证明陛下对此事的看法。
不过眼下双方都有把握能赢回这一局,是以都没有异议,静待那日到来。
林寂撩袍跪地回禀:“此事牵扯甚广,恐怕……”
他的欲言又止恰到好处勾起众人心中那颗怀疑的种子,而百官这反应正是宣明帝想要的。
看来这王福是将自己心思揣度的明白,林寂也是可塑之才。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个都达不到今日这般效果。
况且只有积云越厚,站在底下的人才会意识到一场暴雨将临。
这是宣明帝想要的,也是林寂想要的。
“直言就是,何须遮遮掩掩。”
宣明帝意思到位,林寂自然也就顺着他的意思将整件事推向高潮。
“此事恐与二十年前胜王谋逆案有所牵连,因事关重大,故而先前一直按住未表。还请陛下赎罪。”
此话一出,整个大殿中先是鸦雀无声,连呼吸都变得格外明显,接着便是一阵轩然大波,皆左右互相讨论,全然失了体统。
宣明帝皱眉不语,王福立刻心领神会。
“静!”
朝堂上王福替开口,那便是代表了圣意,随即四下皆静。
其实不怪这些人乌烟瘴气地讨论。
一些老人多少知道些原委,知道这件事也算得上半个皇家家事,感叹刚平静没多久的日子怕是要结束了。
而这些年刚入职的,则只是在前辈们闲聊时偶尔听了一下,只当是当朝一件不可宣之于口的丑事。
怀疑也好,担心也罢,哪怕只是打算揣着手看戏的。都被林寂这番话着实给惊到了。
“你所言可有依据?”
“回陛下,先前据池远之交代曾接受胜州一神秘人贿赂,故而犯下此事。可据臣调查,信件乃池远之自己伪造,并不存在神秘人。”
说着便呈上拿出那日离别时,池宜溪交给自己的信件。
“此信有何不妥?”
林寂跪地上将原委一一告知,包括去胜州调查出来的那八十罪人的细节也都在殿上事无巨细。
宣明帝沉默听着林寂的回报,面上表情不显。
聪明的官员低着头,瞧瞧打量上位者的神色,若说宣明帝最信任之人,除了现在的王福,还有一位便是同他一起长大的胜王。
当初先帝失去最有可能继承王位的顺阳王后,子嗣就只剩下如今的陛下还有胜王了。
据宫里透露出的消息,先帝宾天前,其实一直都打算让胜王即位。可不知怎的最后遗诏上却是今上的名字。
就在大家都猜测上京会迎来一场腥风血雨时,胜王却自请出京,前往胜州。
彼时太后执政,当即应允他的请求。胜王也没有跟支持他的大臣多做解释,匆匆离京。
至死都没回上京。
陛下如今已尽数将朝政把握在自己手里,而胜王自二十年前便成了人尽可诛的罪人,名誉扫地,不入宗祠,至今尸骨还在胜州荒山之上。
许是旧时好友的背叛,“胜王”这个名字就成了今上最不愿提及之词。大家都揣度着上位者的心思,也想着跪在地上的林寂今日能否活着走出这大殿。
“你的意思是池远之认为当年之事有蹊跷,所以利用职权之便想替那八十罪人开脱?”
“回陛下,正是如此。”
“那他这样做是否有依据?”
“据臣所知,当年接下京中旨意的官员,正是池远之。他身处现场,必然会比旁人知晓的更多。”
太后一派已经得到授意,此事要止于池远之,不能牵连其他。
是以在林寂说完这些后,当即就有人跳出来质疑。
“这话听起来不过皆是你一面之词罢了,早就听闻察事司手段狠辣,就算是有犯人供词在堂,说不定也是你屈打成招!”
距池宜溪去见她父亲已经过了五日,太后也从汪生那里知道了池宜溪与其父的谈话。
眼下官员正是要想办法将池远之从察事司捞出来,交给大理寺少卿,太后的侄子。
众所周知察事司捂嘴这一块可谓是炉火纯青,虽然各处都大差不差,不过这一次他们可是站在了至高点,反而是林寂在胡搅蛮缠。
“陛下,臣同康御史一样,认为林同知是在刻意歪曲事实。臣恳请陛下将此案交于大理寺查办,相信不日便能结案。”
“臣附议!”
“臣附议!”
……
太后一党与看不惯察事司的官员纷纷站出来附和,大有今日若不将这案子给大理寺,就长跪请命之意。
冯仑站在最后,观察着这一切。这种场面对于他们这些将将能进来上朝的官员来说,只有安安静静站在最后装鹌鹑才是最保险的。
强出头之辈,要么运气够好,赌成功了,要么就是替上位者背黑锅。
虽和林寂这种有人罩着的不能比,他在同辈中也算有些小聪明,年纪不大就有了上朝资格。
不过在审时度势上有些自己的见解。
今天这场面,冯仑觉得还是躲远点为妙。
其实不止冯仑,内阁首辅楼瑞山为首的中立派也是按兵不动,静看林寂与太后党斡旋。
不过在楼瑞山看来,此局面怕是林寂一早设计好的。但看太后党言之凿凿,估计也有后招,不好对付。
“林爱卿,你可认?”宣明帝没理在地上跪了一水儿的老臣,反而将目光投向林寂。
“朝廷之上各有所长,诸位都是读圣贤书,论古今事之人。对审案子这种事自然不熟悉,故而不相信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刻意歪曲事实这么重的罪名林寂实在不敢应下。”
眼下双方各执一词,究竟如何还得看宣明帝如何选择。
“好了,都起来吧,天冷一直跪着也不想回事。”
众人谢恩起身。
“既然各有各的道理,那这样吧。”宣明帝稍钝,“两日后公开审理这个案子,大理寺卿裴广青,察事司同知林寂一道审理。”
裴广青突然被点到名,忙出列行礼应下。
他代表大理寺审理这案子,也正中那些人下怀。
“此事既然你们说已闹的京中百姓人心惶惶。”
宣明帝想了想道:“今日就张贴告示广而告之,邀上京百姓共同监督,就在…宣德门审理吧。”
宣德门是今朝天子进出之门,若天子要亲迎凯旋将士,或者是以皇家名义开设善堂,都会在宣德门举行。
此话一出,足以证明陛下对此事的看法。
不过眼下双方都有把握能赢回这一局,是以都没有异议,静待那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