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得跟你扯,祝贺啊池知事,有事找我就成。郑文宝就是个水货,办事不靠谱。”还没等郑文宝发难,他便逃也似的溜了。
池宜溪方才便在二人之间左看右看,最后得出个定论。
这二人关系估计不一般!
“莫跟小人见识。招人嫌!”
“二位大人都有趣得紧。”池宜溪打趣着,明明只是寻常话,郑文宝却被她这句挠得心里痒。
“不当差就不要叫我大人。”郑文宝道,“我字东阳,叫我东阳就成。你呢?”
“我无字。东阳唤我阿溪就好,家里人都这么叫我。”
方才出门,郑家马车便停在门口等着了:“住哪儿?我送你。”
池宜溪摆手谢绝她的好意:“不用,我有人来接。你快回吧,明日见。”
郑文宝也不多言,直接就上了马车,车辙印一路蜿蜒,也是池宜溪回家的方向。
天色尚早,池宜溪在门口待了一会儿,直到见不着郑家马车,才提步回家。
原先李伯说要来衙里接她,却被池宜溪拒绝了,这大好天色,她想安静感受下。
今日折子看多了,眼睛不乏疲劳,人也有些颓,只有感受着沿路小摊上带来的烟火气方才觉得轻松了些。
想来父亲平日下卯回家也是这么累的,池宜溪慢慢走着,脑子里理着今日得到的信息。
关于官场人情,关于交上去的折子。
“池小姐,我家主人邀您茶楼一叙。”一个小仆拦住池宜溪的路,虽不识得他,但池宜溪也不觉得如今的自己还值得谁惦记。
跟着小仆上包厢,推门而入便是绿茶清香,闻起来应该是去岁的筠山银针。
“为官感觉如何?”林寂动作舒展轻盈,出海、展茗。他耍的一手好茶艺。
池宜溪没回答他的话,径直坐到他对面,反问道:“这时候便喝筠山银针了?”
林寂没接话,反而将茶盏推到池宜溪面前:“今年楼瑞山请旨离京修典,陛下那边又少一人。”
“太后眼瞧着是大厦将颓,但过了这么久任能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确实是不可小觑。”
池宜溪端起茶饮了一口,继续道:“毕竟太后执政期间确实做出了不小功绩,有些地方甚至有胜于陛下。”
林寂点头表示认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不过有些只是皮屑之痒,有的却是剜骨之痛。”
不过这都不是他们二人能左右的,不过只能闲扯几句而已。
“那谁是太后身边的‘楼瑞山’?”
“内阁大臣窦知从。”
池宜溪点头:“日后我会留意是否有跟他相关的折子。”
“毕竟你和他算是‘同僚’,也该关注下的,日后可别误伤了人。”林寂说的揶揄。
池宜溪没好气的端着茶杯,遮了半张脸,只露出一双眸子,美则美矣,此时却恼得剜了对方一眼。
“你请我喝茶就为这?”池宜溪道。
林寂摇头:“我查到些东西,感觉同胜王案有关。”
听他这样讲,池宜溪也不禁坐直两分。毕竟他们眼前的头桩要紧事便是这个。
窗外呼的刮起一阵风,急急带来些雨,结实砸在地面上,路上行人纷纷躲入附近商铺避雨,楼下传来一阵哄闹。包厢木制门窗虽薄,却在这时将抱怨声、争吵声隔绝在外。
此刻这方天地里,只有氤氲缭绕的茶气和旁边漏刻规律的提醒时间。
还有两道极浅的呼吸声。
“当年胜王所在州府银钱短缺,百姓贫困,并不足以支撑驻军所需。是以朝廷一直都会拨相应军需税款去补贴。”
窗外雨下得越来越急,天色却不见暗。有些雨顺着窗棱飘进来,二人却都无心搭理。
“可自从太后执政,胜王驻扎在当地时,明面上数额未变,可实际上却是一年比一年少。”
“不曾有人提出质疑?”
林寂摇头:“当时近乎是太后的一言堂。虽有质疑,但太后的态度不是搪塞便是不理。”
“那少了的银子可有找到?”
“不曾。”
“你怎么发现的,事情已过了这么多年,可会有出入?”
“前些日子找到的旧人亲口告知,后来我又派人去了趟胜州案牍库,数额不曾有差。”
“那是如何发觉的?”
“有赖胜王当时留了个心眼。”林寂看着池宜溪双手捧着茶杯,起身就要关窗。
池宜溪急急开口:“留条缝,让风进来些。”
林寂依言将窗关上,只留了极小一条缝。不冷,也能感知到外面雨气:“朝廷拨的款会先下发到州府,胜王再去取。按惯例清点之后都会签字确认,可字迹也能伪造。”
说到这里,林寂语气一顿,不合时宜的想到了池宜溪的父亲。
“所以他并未让自己人带走拨款,找的是当地脚夫行会。名义上是为了能让他们有些收入。实则运送这些钱款雇佣了多少人,有几口箱子,这些在行会记录里也都有记载。”
“所以一直运送拨款的都是跟此事毫不沾边的人。”池宜溪道。
“阿溪真聪明。”林寂毫不吝啬夸着。
夸完池宜溪并不高兴,是以又瞪了眼他。
“每年一次,每次都记录在册。”林寂抬手给池宜溪添了杯新茶。
“拨款都是官银,从太祖皇帝起便定下了官银制式,所以一口箱子里能放多少都能推算出来。”
池宜溪道:“从上京到胜州,这笔银子会经过多少人的手啊。”
林寂不置可否,这件事调查到这里,范围就瞬间被扩大。从上头披下款项,到胜州知州同胜王签字确认。
这中间不仅路途遥远,银子几经转手也不知是谁昧下这钱。
“不过也不算全无头绪,胜州案牍库里伪造字迹,不就说明知州对此事知情,不过是主谋与否的关系罢了。”
“他死了,在胜王案第三年,不治而亡。”
这下可好,还真走进死胡同里了。池宜溪感受着凉风从窗底溜进来,精神了些,思绪也清明。
“胜王谋逆案想要翻案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既然尾巴断了,那不如从头查起。拨款的折子是谁下发的。”
“是啊,急不得。圣上也言此事次之。”
林寂叹了口气,此事确实需要从长计议,况且京中也无几日安稳了。楼瑞山离京修典,双方制约不均,窦知从等人定会借此机会弄些动静。
也不知为何楼阁老要在此时离京,其中是否有什么内情还尚不可知,加上前段时间宣德门的事,有些人趁机在京中频繁闹事。
连察事司这处令百姓闻之变色的衙门都被舆论裹挟。
“今日我看通政司里也是忙得很,向上递的折子也不少。”
林寂点头道:“确实,京中若有什么事,通政司基本上不会晚知道消息。”
“是啊,弹劾你的折子也不少,我今日可是连着检举贪污受贿的一起递了上去。”
“日后若有弹劾我的,还请池知事不用顾及往日情谊。”
他们默契相视一笑,窗外雨不歇,还有渐大的趋势,此事进茶楼的人越发多了。
二楼原还能清净两分,后来人也趁着雨天,上楼听雨品茗。
隔壁包厢被人毫不斯文的推开,动静大的连池宜溪这边也能知道来人脾气不小。
“这破天,害老子淋这么久雨!”声音自隔壁而来,似乎是跟同伴抱怨。
“方爷稍安,这几日天确实怪的很。”
这声音林寂倒是耳熟,正是前些日子才放出去的卢怀东,没想到他们竟如此有缘,这才过了多久又遇到了。
卢怀东口中的方爷他也不陌生,正是五城兵马司的方成器。
在这儿遇到这两人,也真真是巧合,一个是五城兵马司总指挥的跟班,一个是行人司小吏,两个八杆子打不着的衙门居然在雨天凑在了一起。
“不只天怪,上京这几日也怪。”方成器声音闷闷,想来很是淋了一阵。衬得这个人更加晦涩压抑。
“方爷何出此言?”卢怀东语气讨好。
“还不是楼瑞山那厮离京之事。”
方成器端起卢怀东端来的茶,囫囵吹了两口,抬头直接一饮而尽。
因着身上潮湿,一杯热茶下肚,反而让人舒爽,连说话声都没方才那么喑哑:“楼瑞山离京倒是合咱们心意,本是件好事。可窦阁老那边却说要小心有诈。”
卢怀东悉悉嗦嗦不知在作何。幸而林寂二人并未说话,窗外雨虽大,但若是用心倒也能听得几句。
“我听宫里人说是圣上与他之间起了龃龉,楼瑞山才自请出京。”
林寂眉头一蹙。自己怎不知陛下与他起了龃龉?
看来最近确实疏于关注京中各处了。
池宜溪方才便在二人之间左看右看,最后得出个定论。
这二人关系估计不一般!
“莫跟小人见识。招人嫌!”
“二位大人都有趣得紧。”池宜溪打趣着,明明只是寻常话,郑文宝却被她这句挠得心里痒。
“不当差就不要叫我大人。”郑文宝道,“我字东阳,叫我东阳就成。你呢?”
“我无字。东阳唤我阿溪就好,家里人都这么叫我。”
方才出门,郑家马车便停在门口等着了:“住哪儿?我送你。”
池宜溪摆手谢绝她的好意:“不用,我有人来接。你快回吧,明日见。”
郑文宝也不多言,直接就上了马车,车辙印一路蜿蜒,也是池宜溪回家的方向。
天色尚早,池宜溪在门口待了一会儿,直到见不着郑家马车,才提步回家。
原先李伯说要来衙里接她,却被池宜溪拒绝了,这大好天色,她想安静感受下。
今日折子看多了,眼睛不乏疲劳,人也有些颓,只有感受着沿路小摊上带来的烟火气方才觉得轻松了些。
想来父亲平日下卯回家也是这么累的,池宜溪慢慢走着,脑子里理着今日得到的信息。
关于官场人情,关于交上去的折子。
“池小姐,我家主人邀您茶楼一叙。”一个小仆拦住池宜溪的路,虽不识得他,但池宜溪也不觉得如今的自己还值得谁惦记。
跟着小仆上包厢,推门而入便是绿茶清香,闻起来应该是去岁的筠山银针。
“为官感觉如何?”林寂动作舒展轻盈,出海、展茗。他耍的一手好茶艺。
池宜溪没回答他的话,径直坐到他对面,反问道:“这时候便喝筠山银针了?”
林寂没接话,反而将茶盏推到池宜溪面前:“今年楼瑞山请旨离京修典,陛下那边又少一人。”
“太后眼瞧着是大厦将颓,但过了这么久任能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确实是不可小觑。”
池宜溪端起茶饮了一口,继续道:“毕竟太后执政期间确实做出了不小功绩,有些地方甚至有胜于陛下。”
林寂点头表示认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不过有些只是皮屑之痒,有的却是剜骨之痛。”
不过这都不是他们二人能左右的,不过只能闲扯几句而已。
“那谁是太后身边的‘楼瑞山’?”
“内阁大臣窦知从。”
池宜溪点头:“日后我会留意是否有跟他相关的折子。”
“毕竟你和他算是‘同僚’,也该关注下的,日后可别误伤了人。”林寂说的揶揄。
池宜溪没好气的端着茶杯,遮了半张脸,只露出一双眸子,美则美矣,此时却恼得剜了对方一眼。
“你请我喝茶就为这?”池宜溪道。
林寂摇头:“我查到些东西,感觉同胜王案有关。”
听他这样讲,池宜溪也不禁坐直两分。毕竟他们眼前的头桩要紧事便是这个。
窗外呼的刮起一阵风,急急带来些雨,结实砸在地面上,路上行人纷纷躲入附近商铺避雨,楼下传来一阵哄闹。包厢木制门窗虽薄,却在这时将抱怨声、争吵声隔绝在外。
此刻这方天地里,只有氤氲缭绕的茶气和旁边漏刻规律的提醒时间。
还有两道极浅的呼吸声。
“当年胜王所在州府银钱短缺,百姓贫困,并不足以支撑驻军所需。是以朝廷一直都会拨相应军需税款去补贴。”
窗外雨下得越来越急,天色却不见暗。有些雨顺着窗棱飘进来,二人却都无心搭理。
“可自从太后执政,胜王驻扎在当地时,明面上数额未变,可实际上却是一年比一年少。”
“不曾有人提出质疑?”
林寂摇头:“当时近乎是太后的一言堂。虽有质疑,但太后的态度不是搪塞便是不理。”
“那少了的银子可有找到?”
“不曾。”
“你怎么发现的,事情已过了这么多年,可会有出入?”
“前些日子找到的旧人亲口告知,后来我又派人去了趟胜州案牍库,数额不曾有差。”
“那是如何发觉的?”
“有赖胜王当时留了个心眼。”林寂看着池宜溪双手捧着茶杯,起身就要关窗。
池宜溪急急开口:“留条缝,让风进来些。”
林寂依言将窗关上,只留了极小一条缝。不冷,也能感知到外面雨气:“朝廷拨的款会先下发到州府,胜王再去取。按惯例清点之后都会签字确认,可字迹也能伪造。”
说到这里,林寂语气一顿,不合时宜的想到了池宜溪的父亲。
“所以他并未让自己人带走拨款,找的是当地脚夫行会。名义上是为了能让他们有些收入。实则运送这些钱款雇佣了多少人,有几口箱子,这些在行会记录里也都有记载。”
“所以一直运送拨款的都是跟此事毫不沾边的人。”池宜溪道。
“阿溪真聪明。”林寂毫不吝啬夸着。
夸完池宜溪并不高兴,是以又瞪了眼他。
“每年一次,每次都记录在册。”林寂抬手给池宜溪添了杯新茶。
“拨款都是官银,从太祖皇帝起便定下了官银制式,所以一口箱子里能放多少都能推算出来。”
池宜溪道:“从上京到胜州,这笔银子会经过多少人的手啊。”
林寂不置可否,这件事调查到这里,范围就瞬间被扩大。从上头披下款项,到胜州知州同胜王签字确认。
这中间不仅路途遥远,银子几经转手也不知是谁昧下这钱。
“不过也不算全无头绪,胜州案牍库里伪造字迹,不就说明知州对此事知情,不过是主谋与否的关系罢了。”
“他死了,在胜王案第三年,不治而亡。”
这下可好,还真走进死胡同里了。池宜溪感受着凉风从窗底溜进来,精神了些,思绪也清明。
“胜王谋逆案想要翻案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既然尾巴断了,那不如从头查起。拨款的折子是谁下发的。”
“是啊,急不得。圣上也言此事次之。”
林寂叹了口气,此事确实需要从长计议,况且京中也无几日安稳了。楼瑞山离京修典,双方制约不均,窦知从等人定会借此机会弄些动静。
也不知为何楼阁老要在此时离京,其中是否有什么内情还尚不可知,加上前段时间宣德门的事,有些人趁机在京中频繁闹事。
连察事司这处令百姓闻之变色的衙门都被舆论裹挟。
“今日我看通政司里也是忙得很,向上递的折子也不少。”
林寂点头道:“确实,京中若有什么事,通政司基本上不会晚知道消息。”
“是啊,弹劾你的折子也不少,我今日可是连着检举贪污受贿的一起递了上去。”
“日后若有弹劾我的,还请池知事不用顾及往日情谊。”
他们默契相视一笑,窗外雨不歇,还有渐大的趋势,此事进茶楼的人越发多了。
二楼原还能清净两分,后来人也趁着雨天,上楼听雨品茗。
隔壁包厢被人毫不斯文的推开,动静大的连池宜溪这边也能知道来人脾气不小。
“这破天,害老子淋这么久雨!”声音自隔壁而来,似乎是跟同伴抱怨。
“方爷稍安,这几日天确实怪的很。”
这声音林寂倒是耳熟,正是前些日子才放出去的卢怀东,没想到他们竟如此有缘,这才过了多久又遇到了。
卢怀东口中的方爷他也不陌生,正是五城兵马司的方成器。
在这儿遇到这两人,也真真是巧合,一个是五城兵马司总指挥的跟班,一个是行人司小吏,两个八杆子打不着的衙门居然在雨天凑在了一起。
“不只天怪,上京这几日也怪。”方成器声音闷闷,想来很是淋了一阵。衬得这个人更加晦涩压抑。
“方爷何出此言?”卢怀东语气讨好。
“还不是楼瑞山那厮离京之事。”
方成器端起卢怀东端来的茶,囫囵吹了两口,抬头直接一饮而尽。
因着身上潮湿,一杯热茶下肚,反而让人舒爽,连说话声都没方才那么喑哑:“楼瑞山离京倒是合咱们心意,本是件好事。可窦阁老那边却说要小心有诈。”
卢怀东悉悉嗦嗦不知在作何。幸而林寂二人并未说话,窗外雨虽大,但若是用心倒也能听得几句。
“我听宫里人说是圣上与他之间起了龃龉,楼瑞山才自请出京。”
林寂眉头一蹙。自己怎不知陛下与他起了龃龉?
看来最近确实疏于关注京中各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