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她这么一提醒,宣明帝这才想起来。自打他动了替胜王翻案,扳倒太后党的心思,下的第一步棋就是池远之。
他以池远之一双儿女为交易,让他为胜王翻案起了个头。
可帝王繁忙,当初允诺之事早就抛诸脑后。
“当初朕允诺待此间事了,朕便赐她小女县主之位。”宣明帝颇有些惆怅。
“都是儿臣不好,但儿臣试探过,她似乎并不知当初内情,且对太后并未给她县主位,颇有微词。”
文嘉恭顺立在殿前,垂眸看着墨玉铺就的地面。
勤政殿居于高台,汉白玉台阶步步升高,是皇权的象征。被台阶所隔开,勤政殿下方,才是太监宫女暂时歇脚,等待主子传唤的耳房。
此时耳房中王福坐在太师椅上,面前正是方才文嘉公主提到的林寂。
林寂今日进宫便是来跟王福回禀楼玉跟自己提及之事。
“这件事可跟其他人提说过?”王福将拂尘搁在一旁案上,银白色垂下桌角,在光线不明的室内显得颇为格格不入。
“未曾,至于楼玉是否跟人提说过,儿子就不知道了。”
耳房修的矮小,采光不好,都是为时刻提醒这些太监宫女,就算进了富贵地,跟这些个皇亲贵胄也有云泥之别,切不可越了线。
这些太监净了身,背就越发佝偻,在耳房里也不显局促。
但林寂身量修长,在其中就占去不少光亮。王福老了,倒也不觉得昏暗,索性由林寂站着回话。
“今儿个文嘉公主来了,还提了你一嘴,我还以为你有什么把柄落在她手里,这趟寻我给你收拾烂摊子来了。”
王福哼了一声,也不知是对林寂,还是眼下正在勤政殿的文嘉。
“义父放心,近来虽一直在捉拿太后党,但儿子小心谨慎,手下人也并未惹祸事给义父添麻烦。”
“那就好,你方才所说之事,我会跟皇上禀明,灵州就你去吧,京中那些人暂时翻不了天的。”
王福并不只做宣明帝近侍,内阁之事,朝内外密报在宣明帝准许下也有涉及。
王福聪明,知道皇帝心思是有意利用他,对抗太后党,所以在允许范围内,肆意扩张自己权利范围而不被发现。
“是。”
“老祖宗,陛下唤您去。”小太监在门外传话。
“好了,你回去吧。”
林寂搀扶起王福,又躬身将他略皱的衣服抚平。
“那儿子就先走了,春夏相交,容易染病,义父保重身体。”
林寂站在耳房外,见王福一步步踱上台阶,身形逐渐被汉白玉掩住才离开。
今天他来,不仅只为了向王福回报楼玉之事,太后如今究竟是何情形,还是得探究一番,若他们有后招也好提早应对。
自从上次郑十四想自己表明衷心后,林寂对他也颇为上心,命人调查一番后,知他并无亲眷在世,先前对他的顾虑便少了些。
后宫他不便去,是以林寂便在太监休息所见了他,此刻多数人在外轮值或在哪位娘娘宫中伺候,也不怕王福会发现。
“见过林大人。”郑十四遥见林寂走来,隔很远便行礼相拜。
太监所挨着城墙根,宫城三处都有,就是为了往来各宫行走方便。
这个季节天气渐暖,不少太监都会把洗好的衣裤晾在外边,左右来往这里的多数都是太监,净了身的人便没了什么忌讳。
只是郑十四有些不好意思,一直低着头。
林寂不在意这些,反而随意坐在墙根底下的矮凳上,还让郑十四也坐下说,自己在王福那边站了半天累的很。
“近日太后情况如何?”林寂直入主题。
郑十四细声回着话:“这段时间太后寝殿一直闭着门,只有几个掌事姑姑能进去伺候,平时那些宫女都进去不得。”
“太后的意思?”
知道是谁封的寝殿,便知太后这场突如其来的病出自谁的手。
究竟是太后想借机迎回顺阳王,还是陛下想借此机会软禁太后,剔除太后党羽?
太后身体一向康健,这场病绝对是人为。林寂猜想。
“嗯……”郑十四垂眼回忆着,“最开始太后娘娘病了是素芝姑姑说要静养,人多嘈杂不利于养病,打发人出去伺候。后来陛下来过一次,就说除了几位姑姑外,旁人不得入内打扰。连妃子探视也不行。”
林寂皱眉,这唱的哪出?
先前是太后自己将人清走,之后陛下下令不让人探视。
“那这段时间你可还在太后宫中当差?”
“在的,每日除了养花,还得剪些新鲜的花交给素芝姑姑,她说太后娘娘病了,就得有些新鲜气儿在身边才好得快。”
林寂颔首,瞧着地上数量不少的蚂蚁,正搬着体型比较大的百足虫。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管他背后有什么阴谋,他自去应对便是。
想到这儿,林寂倒将自己说服了。与其猜想背后目的,不如先去做了再说。
“对了!”郑十四又想起了些,“有时我躲在殿外面的檐下偷懒,不时能听到太后娘娘咳嗽的声音,听那声音……应该身体并无大碍。”
“我知道了,过段时间我要离京,宫中……就拜托你帮我盯着点,若有事可以去我府上找门房,我已经交代过了。”
郑十四笑着连连点头:“好!多谢林大人照拂!”
翌日朝堂上,争来争去的,还是那几件事。
“启禀皇上,灵州倭寇频发,灵州知府已接连上书请求朝廷派兵镇压。还请圣上试下。”通政使江枕上前奏道。
“兵部……”苗坚因贪污以被流放,新上任的尚书宣明帝一时叫不上来名字,“你怎么看?”
新上任的兵部尚书曾芳成忙出列回话:“回陛下,这……调不出兵来……”
“调不出兵是什么意思?”宣明帝似乎被这话给弄得不知所云。
“回陛下,臣初上任查阅档案,发现如今实际能调动的将士已是不多,基本都在要塞镇守。且因粮草不足,各地屯兵比朝中原定下的数额少了近半数,所以……”
曾芳成越说头越低,恨不得直接把头埋进大殿底下去。
他初上任看到各地黄册时,就觉得一个头两个大,原想着现在粮草军饷都发下去,近年边关也太平,过个一两年便能将这窟窿给填上。
谁成想陛下居然在朝上直接问他要兵!
他刚从外地调任,哪知道刚上朝就遇到这么丢人的事?现在站在百官之中,只觉得这份俸禄也太难拿了!
“荒唐!”宣明帝怒斥道。
倒不是对这新任的官员,而是朝中那些没拔干净的蛀虫。
虽之前已有了打算,但实打实听到无兵可用时,也是气不打一出来,恨不得立刻把那些人革职查办。
曾芳成哪知道其中弯弯绕,只以为是在呵斥自己,吓得双腿一软就跪到地上,头更是额头触地不敢抬起来。
“倭寇于我朝而言是藓疾,眼下谁能去?”
“回陛下,臣愿往。”林寂出列请战。
王福派人跟林寂传了话,今日朝上陛下会提及剿倭,如今朝上可用之人不多,届时他只需毛遂自荐,以此名头去调查起事一事真伪。
“不可!”太后党的人出来反驳,“林大人资历尚浅,怎可领兵打仗?”
一人反驳,便激起千言,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林大人在京所行之事,我等略有耳闻,林大人 ‘威名’如雷贯耳啊!”
……
窦知从站在最前并不做声,俨然一副全听圣裁之态。
宣明帝皱着眉看眼前这些人来回争吵,并不言语,侯在一旁的王福心领神会,拂尘一甩,呵道。
“静——!”
百官这才静下来,各自归位。
“为何要自荐?”宣明帝并未直接应下,反而问他为何要自荐。
“回陛下,缘由有三。”林寂朗声道。
“其一,察事司本为天子鹰犬,理应为天子分忧;其二,倭寇既是藓疾,那必不可以寻常来犯对待,不是以出兵镇压便可解决之事,故察事司虽无将军之名,却也能担其事;其三,臣初任指挥使,说句不敬之言,正是需历练考察之时,成了,便不负君恩,若未成,愿革职入狱!”
这三条说出来,真把各家想要提出的反对之言给堵上了。
林寂为功,也为君。
且察事司本就以刺探调查为主,针对倭寇侵扰这种事还真算是应当的。
前朝察事司除了在京中外,全国,乃至周边藩国皆有暗哨。只是今上觉得如今天下太平,削职之后才有现在的察事司。
“好!朕允了!”宣明帝手一挥,便敲定这事,“尽快出发,朕等你好消息。”
“臣定不负所托。”
此间事毕,礼部王勉紧接着上奏,所提正是太后过继血脉之事,借说太后思念故子而悲恸致病重,又牵扯上孝道、德行之言。
大有种要把宣明帝架在高台上之态。
“王卿所言正是最近朕深思之事。”宣明帝道。
“文嘉前几日也曾提起此事,说她皇祖母太过思念顺阳王,实在令人痛心。只是太后毕竟年迈,若真过继个娃娃,实在太闹腾。”
文嘉公主敬重太后举朝皆知,而她又是陛下爱子,既然皇帝这么说了,那此事便十拿九稳。
王勉接着道:“按礼制挑选个尚未行冠礼的宗室子也可,也算是对太后陈年丧子之痛聊表安慰,于史书中也算是后世一段佳话。”
他们早就猜出宣明帝不会同意过继幼子,已经挑选好合适人选,只要他点头,后面的一切便都水到渠成。
“说的也是……”
王勉以为此事就这么轻松成了,刚想开口,就被宣明帝截了胡。
“文嘉跟朕说民间有一法,既然宫中太医治不好,不如就试试民间偏方。”
宣明帝将转山祈福之事说了出来,末了还问群臣:“众爱卿怎么看?”
底下也不敢反驳,自然高呼此法不错,难得的两党之人同时对一个观点有如此和谐的看法。
“若过继,那便得找命格相符之人。朕当时便觉得此方法可试,已经找了司天监的人看了天象。”说着在百官中里找司天监的人,“爱卿可推算出来了?”
司天监监正苏长廷早就暗自打了腹稿,就等着宣明帝点名。
“老臣近日观天象,紫微垣闪烁渐暗,紫微垣指宫中贵人之所居,同时,毕月乌隐有被井宿逼近掩盖之像。井宿属南方七宿之一,宫中只有太后娘娘为东方毕月乌,正是南方事发,才是太后娘娘体弱害病之由。”
“南方……灵州就在南方,最近就是倭寇频发。”宣明帝道,“那可有解法?”
“文嘉公主所提之事并非毫无根据,民间长者重病便会由命格相近之人代为转山求神。臣遍观群星,翻查往年记录,发现去岁年末亦有此天象,当时木犴已被月乌反噬,有人逃过一死劫,且意外获得本不应享之位。”
“去岁年末?”宣明帝沉思。
王福在旁边提醒着:“去岁年末,池远之案,当时陛下慈悲,未降罪其家眷。”
“是啊,朕想起来了,池远之是不是有一女,今年开年,太后还让朕给了她新年头道圣旨,入朝为官?”
因为圣旨发下,还要经过内阁才转至礼部去宣旨。
宣明帝好像有些不确定,问着窦知从:“窦阁老可还记得是把她安在哪儿了?”
上朝后就一直不言的窦知从这才说了第一句话:“回陛下,今岁第一道任命是发往通政司,填了知事的空。”
“正是了。”苏长廷接话道。
“去岁毕月乌所指便是一女子,因极少出现月乌噬木犴之像,故而有记载。那案子臣略有耳闻,其父从胜州调任至京,胜州在南方,偏西按说更凶险,但此子命硬,竟能将其反噬,实在罕见。”
“那若是让她代替太后去祈福可行?”宣明帝问苏长廷。
“可行。”苏长廷回道,“最好能让她们关联更密,必能事半功倍,此局可解。”
王勉越听越不对,在苏长廷说完后忙开口,甚至没注意到宣明帝本打算接话。
“陛下不可!”
“为何不可?”宣明帝黑了脸反问。
王勉脑子转得快,登时便给出了回答:“此女父亲本是罪臣,且一介庶民,此举乃对太后大不敬!”
言语之甚,让人觉得王勉定是位刚直不阿的纯臣。
宣明帝又问:“那你觉得,谁合适?”
此话一出,王勉顿时愣住了,虽是轻飘飘的一句话,却如同泰山压在他肩上。
谁合适?
王勉若说个名字出来,那便是早有图谋,若说不出,那就是不满皇帝。
左右都是罪。
此时窦知从睨了眼明显慌张的王勉,说:“陛下,臣觉得此事甚好。”
王勉本得了窦知从的意,就是要将他们事先选好的宗室子过继给太后。
方才苏长廷的话分明就是要将那女子过继到太后名下,还要代替太后去灵州。这不违了他们本来意思吗?
“窦阁老也觉得此计可行?”
窦知从年过半百,官帽下的头发早已银白,在官场这么多年,早就练的副火眼金睛,今日之事断没有回转余地。
幸而皇帝还是给他们留了余地,那女子是太后看中的人,这点宣明帝知道,他也知道。
此事就这么雷声大雨点小的敲定了,册封事宜交给礼部去办。
到时择一吉日,派个礼部的人一同前去,刚好林寂也要去灵州,便由他护送,这样也不至于打草惊蛇,叫倭寇跑了去。
不过虽是过继,但池宜溪毕竟是平民,只封郡主名,不享其荣,此去灵州,按公主仪仗出行。
他以池远之一双儿女为交易,让他为胜王翻案起了个头。
可帝王繁忙,当初允诺之事早就抛诸脑后。
“当初朕允诺待此间事了,朕便赐她小女县主之位。”宣明帝颇有些惆怅。
“都是儿臣不好,但儿臣试探过,她似乎并不知当初内情,且对太后并未给她县主位,颇有微词。”
文嘉恭顺立在殿前,垂眸看着墨玉铺就的地面。
勤政殿居于高台,汉白玉台阶步步升高,是皇权的象征。被台阶所隔开,勤政殿下方,才是太监宫女暂时歇脚,等待主子传唤的耳房。
此时耳房中王福坐在太师椅上,面前正是方才文嘉公主提到的林寂。
林寂今日进宫便是来跟王福回禀楼玉跟自己提及之事。
“这件事可跟其他人提说过?”王福将拂尘搁在一旁案上,银白色垂下桌角,在光线不明的室内显得颇为格格不入。
“未曾,至于楼玉是否跟人提说过,儿子就不知道了。”
耳房修的矮小,采光不好,都是为时刻提醒这些太监宫女,就算进了富贵地,跟这些个皇亲贵胄也有云泥之别,切不可越了线。
这些太监净了身,背就越发佝偻,在耳房里也不显局促。
但林寂身量修长,在其中就占去不少光亮。王福老了,倒也不觉得昏暗,索性由林寂站着回话。
“今儿个文嘉公主来了,还提了你一嘴,我还以为你有什么把柄落在她手里,这趟寻我给你收拾烂摊子来了。”
王福哼了一声,也不知是对林寂,还是眼下正在勤政殿的文嘉。
“义父放心,近来虽一直在捉拿太后党,但儿子小心谨慎,手下人也并未惹祸事给义父添麻烦。”
“那就好,你方才所说之事,我会跟皇上禀明,灵州就你去吧,京中那些人暂时翻不了天的。”
王福并不只做宣明帝近侍,内阁之事,朝内外密报在宣明帝准许下也有涉及。
王福聪明,知道皇帝心思是有意利用他,对抗太后党,所以在允许范围内,肆意扩张自己权利范围而不被发现。
“是。”
“老祖宗,陛下唤您去。”小太监在门外传话。
“好了,你回去吧。”
林寂搀扶起王福,又躬身将他略皱的衣服抚平。
“那儿子就先走了,春夏相交,容易染病,义父保重身体。”
林寂站在耳房外,见王福一步步踱上台阶,身形逐渐被汉白玉掩住才离开。
今天他来,不仅只为了向王福回报楼玉之事,太后如今究竟是何情形,还是得探究一番,若他们有后招也好提早应对。
自从上次郑十四想自己表明衷心后,林寂对他也颇为上心,命人调查一番后,知他并无亲眷在世,先前对他的顾虑便少了些。
后宫他不便去,是以林寂便在太监休息所见了他,此刻多数人在外轮值或在哪位娘娘宫中伺候,也不怕王福会发现。
“见过林大人。”郑十四遥见林寂走来,隔很远便行礼相拜。
太监所挨着城墙根,宫城三处都有,就是为了往来各宫行走方便。
这个季节天气渐暖,不少太监都会把洗好的衣裤晾在外边,左右来往这里的多数都是太监,净了身的人便没了什么忌讳。
只是郑十四有些不好意思,一直低着头。
林寂不在意这些,反而随意坐在墙根底下的矮凳上,还让郑十四也坐下说,自己在王福那边站了半天累的很。
“近日太后情况如何?”林寂直入主题。
郑十四细声回着话:“这段时间太后寝殿一直闭着门,只有几个掌事姑姑能进去伺候,平时那些宫女都进去不得。”
“太后的意思?”
知道是谁封的寝殿,便知太后这场突如其来的病出自谁的手。
究竟是太后想借机迎回顺阳王,还是陛下想借此机会软禁太后,剔除太后党羽?
太后身体一向康健,这场病绝对是人为。林寂猜想。
“嗯……”郑十四垂眼回忆着,“最开始太后娘娘病了是素芝姑姑说要静养,人多嘈杂不利于养病,打发人出去伺候。后来陛下来过一次,就说除了几位姑姑外,旁人不得入内打扰。连妃子探视也不行。”
林寂皱眉,这唱的哪出?
先前是太后自己将人清走,之后陛下下令不让人探视。
“那这段时间你可还在太后宫中当差?”
“在的,每日除了养花,还得剪些新鲜的花交给素芝姑姑,她说太后娘娘病了,就得有些新鲜气儿在身边才好得快。”
林寂颔首,瞧着地上数量不少的蚂蚁,正搬着体型比较大的百足虫。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管他背后有什么阴谋,他自去应对便是。
想到这儿,林寂倒将自己说服了。与其猜想背后目的,不如先去做了再说。
“对了!”郑十四又想起了些,“有时我躲在殿外面的檐下偷懒,不时能听到太后娘娘咳嗽的声音,听那声音……应该身体并无大碍。”
“我知道了,过段时间我要离京,宫中……就拜托你帮我盯着点,若有事可以去我府上找门房,我已经交代过了。”
郑十四笑着连连点头:“好!多谢林大人照拂!”
翌日朝堂上,争来争去的,还是那几件事。
“启禀皇上,灵州倭寇频发,灵州知府已接连上书请求朝廷派兵镇压。还请圣上试下。”通政使江枕上前奏道。
“兵部……”苗坚因贪污以被流放,新上任的尚书宣明帝一时叫不上来名字,“你怎么看?”
新上任的兵部尚书曾芳成忙出列回话:“回陛下,这……调不出兵来……”
“调不出兵是什么意思?”宣明帝似乎被这话给弄得不知所云。
“回陛下,臣初上任查阅档案,发现如今实际能调动的将士已是不多,基本都在要塞镇守。且因粮草不足,各地屯兵比朝中原定下的数额少了近半数,所以……”
曾芳成越说头越低,恨不得直接把头埋进大殿底下去。
他初上任看到各地黄册时,就觉得一个头两个大,原想着现在粮草军饷都发下去,近年边关也太平,过个一两年便能将这窟窿给填上。
谁成想陛下居然在朝上直接问他要兵!
他刚从外地调任,哪知道刚上朝就遇到这么丢人的事?现在站在百官之中,只觉得这份俸禄也太难拿了!
“荒唐!”宣明帝怒斥道。
倒不是对这新任的官员,而是朝中那些没拔干净的蛀虫。
虽之前已有了打算,但实打实听到无兵可用时,也是气不打一出来,恨不得立刻把那些人革职查办。
曾芳成哪知道其中弯弯绕,只以为是在呵斥自己,吓得双腿一软就跪到地上,头更是额头触地不敢抬起来。
“倭寇于我朝而言是藓疾,眼下谁能去?”
“回陛下,臣愿往。”林寂出列请战。
王福派人跟林寂传了话,今日朝上陛下会提及剿倭,如今朝上可用之人不多,届时他只需毛遂自荐,以此名头去调查起事一事真伪。
“不可!”太后党的人出来反驳,“林大人资历尚浅,怎可领兵打仗?”
一人反驳,便激起千言,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林大人在京所行之事,我等略有耳闻,林大人 ‘威名’如雷贯耳啊!”
……
窦知从站在最前并不做声,俨然一副全听圣裁之态。
宣明帝皱着眉看眼前这些人来回争吵,并不言语,侯在一旁的王福心领神会,拂尘一甩,呵道。
“静——!”
百官这才静下来,各自归位。
“为何要自荐?”宣明帝并未直接应下,反而问他为何要自荐。
“回陛下,缘由有三。”林寂朗声道。
“其一,察事司本为天子鹰犬,理应为天子分忧;其二,倭寇既是藓疾,那必不可以寻常来犯对待,不是以出兵镇压便可解决之事,故察事司虽无将军之名,却也能担其事;其三,臣初任指挥使,说句不敬之言,正是需历练考察之时,成了,便不负君恩,若未成,愿革职入狱!”
这三条说出来,真把各家想要提出的反对之言给堵上了。
林寂为功,也为君。
且察事司本就以刺探调查为主,针对倭寇侵扰这种事还真算是应当的。
前朝察事司除了在京中外,全国,乃至周边藩国皆有暗哨。只是今上觉得如今天下太平,削职之后才有现在的察事司。
“好!朕允了!”宣明帝手一挥,便敲定这事,“尽快出发,朕等你好消息。”
“臣定不负所托。”
此间事毕,礼部王勉紧接着上奏,所提正是太后过继血脉之事,借说太后思念故子而悲恸致病重,又牵扯上孝道、德行之言。
大有种要把宣明帝架在高台上之态。
“王卿所言正是最近朕深思之事。”宣明帝道。
“文嘉前几日也曾提起此事,说她皇祖母太过思念顺阳王,实在令人痛心。只是太后毕竟年迈,若真过继个娃娃,实在太闹腾。”
文嘉公主敬重太后举朝皆知,而她又是陛下爱子,既然皇帝这么说了,那此事便十拿九稳。
王勉接着道:“按礼制挑选个尚未行冠礼的宗室子也可,也算是对太后陈年丧子之痛聊表安慰,于史书中也算是后世一段佳话。”
他们早就猜出宣明帝不会同意过继幼子,已经挑选好合适人选,只要他点头,后面的一切便都水到渠成。
“说的也是……”
王勉以为此事就这么轻松成了,刚想开口,就被宣明帝截了胡。
“文嘉跟朕说民间有一法,既然宫中太医治不好,不如就试试民间偏方。”
宣明帝将转山祈福之事说了出来,末了还问群臣:“众爱卿怎么看?”
底下也不敢反驳,自然高呼此法不错,难得的两党之人同时对一个观点有如此和谐的看法。
“若过继,那便得找命格相符之人。朕当时便觉得此方法可试,已经找了司天监的人看了天象。”说着在百官中里找司天监的人,“爱卿可推算出来了?”
司天监监正苏长廷早就暗自打了腹稿,就等着宣明帝点名。
“老臣近日观天象,紫微垣闪烁渐暗,紫微垣指宫中贵人之所居,同时,毕月乌隐有被井宿逼近掩盖之像。井宿属南方七宿之一,宫中只有太后娘娘为东方毕月乌,正是南方事发,才是太后娘娘体弱害病之由。”
“南方……灵州就在南方,最近就是倭寇频发。”宣明帝道,“那可有解法?”
“文嘉公主所提之事并非毫无根据,民间长者重病便会由命格相近之人代为转山求神。臣遍观群星,翻查往年记录,发现去岁年末亦有此天象,当时木犴已被月乌反噬,有人逃过一死劫,且意外获得本不应享之位。”
“去岁年末?”宣明帝沉思。
王福在旁边提醒着:“去岁年末,池远之案,当时陛下慈悲,未降罪其家眷。”
“是啊,朕想起来了,池远之是不是有一女,今年开年,太后还让朕给了她新年头道圣旨,入朝为官?”
因为圣旨发下,还要经过内阁才转至礼部去宣旨。
宣明帝好像有些不确定,问着窦知从:“窦阁老可还记得是把她安在哪儿了?”
上朝后就一直不言的窦知从这才说了第一句话:“回陛下,今岁第一道任命是发往通政司,填了知事的空。”
“正是了。”苏长廷接话道。
“去岁毕月乌所指便是一女子,因极少出现月乌噬木犴之像,故而有记载。那案子臣略有耳闻,其父从胜州调任至京,胜州在南方,偏西按说更凶险,但此子命硬,竟能将其反噬,实在罕见。”
“那若是让她代替太后去祈福可行?”宣明帝问苏长廷。
“可行。”苏长廷回道,“最好能让她们关联更密,必能事半功倍,此局可解。”
王勉越听越不对,在苏长廷说完后忙开口,甚至没注意到宣明帝本打算接话。
“陛下不可!”
“为何不可?”宣明帝黑了脸反问。
王勉脑子转得快,登时便给出了回答:“此女父亲本是罪臣,且一介庶民,此举乃对太后大不敬!”
言语之甚,让人觉得王勉定是位刚直不阿的纯臣。
宣明帝又问:“那你觉得,谁合适?”
此话一出,王勉顿时愣住了,虽是轻飘飘的一句话,却如同泰山压在他肩上。
谁合适?
王勉若说个名字出来,那便是早有图谋,若说不出,那就是不满皇帝。
左右都是罪。
此时窦知从睨了眼明显慌张的王勉,说:“陛下,臣觉得此事甚好。”
王勉本得了窦知从的意,就是要将他们事先选好的宗室子过继给太后。
方才苏长廷的话分明就是要将那女子过继到太后名下,还要代替太后去灵州。这不违了他们本来意思吗?
“窦阁老也觉得此计可行?”
窦知从年过半百,官帽下的头发早已银白,在官场这么多年,早就练的副火眼金睛,今日之事断没有回转余地。
幸而皇帝还是给他们留了余地,那女子是太后看中的人,这点宣明帝知道,他也知道。
此事就这么雷声大雨点小的敲定了,册封事宜交给礼部去办。
到时择一吉日,派个礼部的人一同前去,刚好林寂也要去灵州,便由他护送,这样也不至于打草惊蛇,叫倭寇跑了去。
不过虽是过继,但池宜溪毕竟是平民,只封郡主名,不享其荣,此去灵州,按公主仪仗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