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崓被自加娘亲这么一问,忽然想到了那个刺客说的“天下该是你的”,略微沉了沉,才道:
“此事若泄露出去,定会引起惊天巨澜,娘亲就不要管了,儿子会找到那个搬弄是非的人,然后……斩草除根。”
于氏夫人看着自家儿子,忽然露出意味深长的笑意:“其实这么多年,为娘一直在犹豫,是图你安稳一世,还是教你去拿回本该属于你的东西,可此时你已经知道了此事,也长大成人了,你自己就不想有所决断吗?”
她的话令刘崓难以置信,愣了一瞬才道:“娘亲!切不可生出此念,且不说当今圣上贤明,太子亦是深孚众望,就是边关形势和朝野态势,也绝对容不得半点动荡,太宗朝旧事已经是旧事了,若生了什么非分之想,不但会让我刘家和于家陷入灭顶之灾,更会危及大梁社稷,娘亲可不能糊涂啊!”
于氏见自家儿子急的脸都红了,心中一叹,却是直直看着他的眼睛:“但你的父王曾是储君。”
刘崓闻言一窒,更不敢信自家娘亲竟然会生出此念,想了想压低声音道:“娘亲,您也说过,那是‘曾经’,当今圣人也是太宗钦定,陛下当年也曾带领群臣抵抗废瑞王,为宣怀太子澄清不白,于家的仇恨亦与当今无关……即便是为了……父王,他当年为了社稷安稳不顾自身安危,儿子怎么能违背他的遗愿,此事今后切莫再提,外间的事情交给我,娘亲就当儿子从未问过!”
于氏夫人微微一笑:“外间之事你确可了结,但对为娘呢,你也要‘斩草除根’吗?”
刘崓闻言大惊,抬头愣愣地盯着自家娘亲,仿佛在期待她告诉自己,她是逗自己的,她什么都听自己的,可于氏却只是含笑看着他,久久不语。
不过须臾,刘崓却像是忍了一个时辰那么难受,心中百转千回,到底是肃然开口:“对于娘亲来说,儿子才是那棵‘草根’,不是吗?”
于氏闻言,笑意瞬间隐没,就在刘崓暗责自己说话太直,伤害了娘亲的时候,她却又含泪而笑,抬手将他搂在怀里,刘崓自打成年就没被自家娘亲抱这么紧了,一时有点懵,耳畔又传来自家娘亲哽咽的声音:
“不愧是我儿……无论是你父王的血脉还是你父亲的教诲,你都没有辜负,你与他们一样,是忠义为国,也仁慈为民的好男儿,娘亲放心了……”
刘崓这才明白,娘亲是在试探自己,一时心中百感交集,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索性乖乖待着任由她揉搓。
母子二人唏嘘良久才平复下来,于氏夫人又道:“为娘如今只是一个后宅中的妇人,没办法给你什么助力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守着这里,不给你添麻烦,但你今日所言事关重大,必得告知你父亲,请他一起定夺,若你不敢……就由为娘去说。”
刘崓闻言思忖良久,点了点头:“儿子想,父亲一定也会赞同我的想法,但儿子不想自己去说,还是烦劳娘亲……”
于氏夫人闻言一笑:“是不敢吗?”
刘崓想了想,脸一红:“不是,是有些……无颜面对父亲。”
于氏微微一笑,似乎可以体会自家儿子此时复杂心绪:“其实你父亲一直很喜欢你,他曾多次对我说,很想把你完全当成自己的儿子看待,可又觉得对不起殿下,他对你诸多约束教诲的缘故,想来你现在也明白了,而对你显得生疏,与对我淡薄一样,只因并非自己本分,有不敢僭越的感觉,你是令他骄傲的儿子,但他却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和你相处……你说你不敢面对他,可巧的是,你父亲前次也跟我说过,他在雍宁关奋力一鞭,其实是想当着三法司和雍州官员,证明那证物是假,然后以此为据,上书朝廷给你伸冤,却不料居然打断了你的钢鞭,导致事态急转直下,他到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跟你说……你们父子俩在这方面的性情真的是……让人发愁。”
刘崓对此事早有猜测,可此时听自家娘亲说出来,心中更是既暖且愧,于氏夫人轻抚他脸颊笑道:“此事我会相机慢慢跟国公爷说,既然你已经定下了返回边关的时间,就先回去守好雍宁关,等下次回府再跟你父亲好好谈谈心。”
刘崓赶快点头应了,于氏夫人又道:“但无论如何,刘家永远是你的家,你以刘家为荣,也为刘家考虑,这都没错,娘亲也不知道你父亲之后是否会禀告老太君,是否会告知王姐姐,但你要永远记得,你是刘家的刘崓,养恩大过天,遑论他们还冒着……何等样的风险。”
刘崓闻言赶快起身,肃容行礼应承,想了想忽然又道:“娘亲,儿子还想到一件事……我义母长公主殿下,她是否……”
于氏夫人起身轻叹:“暄台之变时,长公主正随驸马戍守边关,她并不知道此事,但她与我们姊妹交好,对你父亲也很了解,娘亲觉得,她应该是猜出来了,才对你百般维护,又借你的战功将你收为义子,让你入了皇家玉牒。”
刘崓点了点头,母子二人都有一丝释然之感,刘崓小心翼翼地为自家娘亲擦干了泪痕:“娘亲,那您要多保重,不要太过忧虑此事,儿子能处置。”
于氏夫人欣慰颔首:“娘亲相信你,守好你的雍宁关,若发现任何端倪,记得报给你父亲知晓,也不要手软,此等宵小绝非东宫旧人,必定是乱党无疑,该斩就斩,该除就除。”
刘崓赶快再行礼认真应了,于氏夫人便含笑目送他一路出了院子,长叹一声看着天空,仿佛在对什么冥冥中的人诉说着。
盛时行的人行至雍阳城附近,令仪仗衙役先行入城,三人轻骑便服往定县而去,在定县为颜老和夫人送上了重阳节礼,陪着他们开开心心地过了个节,又得知颜幻的嫂嫂许氏又有了身孕,阖家其乐融融,翌日盛时行便与九娘打算动身前往雍阳城,与颜幻约定了五日后雍阳汇合,再往沙州关,颜幻突然一拍脑袋:“嗐,我还有个重要事情没跟你们讲!”
说着急慌慌往自己房间去,拿出几张纸递给盛时行:“这是当初那些袭击咱们的和瀚漠旧都里那些尸体绘的画影图形,你收好,或许有用。”
见盛时行有些奇怪,颜幻笑道:“我知道你奇怪什么,当时我们着急把证据送去京里,根本来不及做这个,但我想着将来你彻查此事会有用,就传书让我爹去雍阳城,赶着尸身未腐之时画了这些图形,至于城里那个看不出颜面的……我师父拿黄泥贴骨为他再造容貌,一会儿的功夫就得了,我爹照着画的时候也说是听都没听过的本事。”
盛时行闻言一笑:“你现在不也学会了?”
颜幻却是赧然:“什么啊,我才学了点皮毛,正好这些日子闲在家里好好练练。”
盛时行夸了她几声,又叮嘱她多陪陪爹娘,便妥善收起那摞画像,与孙九娘到了雍阳城,安顿在州府公廨后,她顾不得休憩,马上摊开那些画像一张张地细看——只见不但惟妙惟肖,还都有详细注解,盛时行看着颜老刚劲清晰的楷书,仿佛能看到老仵作在灯下细致入微的一笔一划……
“身长六尺,左臂纹绣不知名似鸦怪鸟,肩头有大刀伤,中箭穿胸而亡,面貌,似远人……”盛时行心中惊叹,方知颜老居然能从人容貌辨识国别郡望,赶快一个一个看下去:
“身长六尺三寸,为军多年,骑兵,冀州人……”
“身长六尺,江湖人……益州人,祖上似有雍州血统……”
“身长六尺五寸,江湖人,疑为盗匪,益州人……”
“身长六尺七寸,江湖人,武功高,右脚微跛……益州人……”
盛时行越看越疑惑,将那些画纸漫卷妥善收起,蹙眉磨了一大池墨,挥毫匆匆书就两封信笺,叫来了州府内负责公文的文吏:
“请问先生,我想送信往洛阳和益州,大概需要多久?”
“加紧公文的话,洛阳一昼夜便可到,益州至少也要一个月了,御史要送信,交给小人便是。”
盛时行想了想,妥善将两封信交给文吏:“那就有劳了,一封给雍州牧卫使君,一封给益州蜀城知府林逸。”
文吏赶快仔细记下,按她的吩咐去办了,正赶上孙九娘进屋,打了个招呼笑道:“嗣音你给谁送信?”
盛时行微微一笑:“给卫使君,告诉他咱们到了,报个平安。”
孙九娘点点头笑道:“哦,对了,我刚刚打听了一下,原来刘都统他们已经回雍宁关了,太守府一位衙役看到了,说是昨日从城里过,恰好跟咱们错过……”
盛时行看着她笑了笑:“无妨,反正过几日非真来了,咱也要先去雍宁关,到时候就见到了,咱们这几日就好好休息,收拾东西。”
孙九娘应了便一笑回房,盛时行却看着她的背影陷入了沉思,不多时有脚步声打乱她的思绪,一抬头正是刚刚那位文吏,盛时行赶快起身相迎:“先生去而复返,是信有什么问题吗?”
那文吏笑了笑:“御史不必担心,恰有驿使前来,信已经顺利送出了,是有京师来的信和物件,刺史府转送出来给御史你的。”
“给我的?”盛时行有点奇怪,赶快接过文吏手中的包裹,谢过送他离开,才回到书案前打开细看。
打开包裹,看到那熟悉的遒劲字迹盛时行便微笑了,信是她的老师吏部侍郎上官昭送来的,依然是关切叮嘱她为官之事,述说了一番京师形势,随信送来的正是她一直爱不释手的《百物志》,上官昭在信中提到自己终于将这套书编完,字里行间亦是满满欣悦,盛时行也为老师开心,还带着墨香的书卷到手,自然是忍不住翻开浏览,刚打开扉页,便落下三四片芸草,盛时行忍俊不禁:
“真是的,老书虫还怕小书虫。”
《百物志》的最后一套正是《舆图志》记载了大梁和周边几个国家的山川河流,政区划分,盛时行更是读得如饥似渴,待到雍州和云东七州相关的地方,更是将要点和不懂之处都细细记在了笔记上,打算有空时再找道简等人请教。
“此事若泄露出去,定会引起惊天巨澜,娘亲就不要管了,儿子会找到那个搬弄是非的人,然后……斩草除根。”
于氏夫人看着自家儿子,忽然露出意味深长的笑意:“其实这么多年,为娘一直在犹豫,是图你安稳一世,还是教你去拿回本该属于你的东西,可此时你已经知道了此事,也长大成人了,你自己就不想有所决断吗?”
她的话令刘崓难以置信,愣了一瞬才道:“娘亲!切不可生出此念,且不说当今圣上贤明,太子亦是深孚众望,就是边关形势和朝野态势,也绝对容不得半点动荡,太宗朝旧事已经是旧事了,若生了什么非分之想,不但会让我刘家和于家陷入灭顶之灾,更会危及大梁社稷,娘亲可不能糊涂啊!”
于氏见自家儿子急的脸都红了,心中一叹,却是直直看着他的眼睛:“但你的父王曾是储君。”
刘崓闻言一窒,更不敢信自家娘亲竟然会生出此念,想了想压低声音道:“娘亲,您也说过,那是‘曾经’,当今圣人也是太宗钦定,陛下当年也曾带领群臣抵抗废瑞王,为宣怀太子澄清不白,于家的仇恨亦与当今无关……即便是为了……父王,他当年为了社稷安稳不顾自身安危,儿子怎么能违背他的遗愿,此事今后切莫再提,外间的事情交给我,娘亲就当儿子从未问过!”
于氏夫人微微一笑:“外间之事你确可了结,但对为娘呢,你也要‘斩草除根’吗?”
刘崓闻言大惊,抬头愣愣地盯着自家娘亲,仿佛在期待她告诉自己,她是逗自己的,她什么都听自己的,可于氏却只是含笑看着他,久久不语。
不过须臾,刘崓却像是忍了一个时辰那么难受,心中百转千回,到底是肃然开口:“对于娘亲来说,儿子才是那棵‘草根’,不是吗?”
于氏闻言,笑意瞬间隐没,就在刘崓暗责自己说话太直,伤害了娘亲的时候,她却又含泪而笑,抬手将他搂在怀里,刘崓自打成年就没被自家娘亲抱这么紧了,一时有点懵,耳畔又传来自家娘亲哽咽的声音:
“不愧是我儿……无论是你父王的血脉还是你父亲的教诲,你都没有辜负,你与他们一样,是忠义为国,也仁慈为民的好男儿,娘亲放心了……”
刘崓这才明白,娘亲是在试探自己,一时心中百感交集,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索性乖乖待着任由她揉搓。
母子二人唏嘘良久才平复下来,于氏夫人又道:“为娘如今只是一个后宅中的妇人,没办法给你什么助力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守着这里,不给你添麻烦,但你今日所言事关重大,必得告知你父亲,请他一起定夺,若你不敢……就由为娘去说。”
刘崓闻言思忖良久,点了点头:“儿子想,父亲一定也会赞同我的想法,但儿子不想自己去说,还是烦劳娘亲……”
于氏夫人闻言一笑:“是不敢吗?”
刘崓想了想,脸一红:“不是,是有些……无颜面对父亲。”
于氏微微一笑,似乎可以体会自家儿子此时复杂心绪:“其实你父亲一直很喜欢你,他曾多次对我说,很想把你完全当成自己的儿子看待,可又觉得对不起殿下,他对你诸多约束教诲的缘故,想来你现在也明白了,而对你显得生疏,与对我淡薄一样,只因并非自己本分,有不敢僭越的感觉,你是令他骄傲的儿子,但他却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和你相处……你说你不敢面对他,可巧的是,你父亲前次也跟我说过,他在雍宁关奋力一鞭,其实是想当着三法司和雍州官员,证明那证物是假,然后以此为据,上书朝廷给你伸冤,却不料居然打断了你的钢鞭,导致事态急转直下,他到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跟你说……你们父子俩在这方面的性情真的是……让人发愁。”
刘崓对此事早有猜测,可此时听自家娘亲说出来,心中更是既暖且愧,于氏夫人轻抚他脸颊笑道:“此事我会相机慢慢跟国公爷说,既然你已经定下了返回边关的时间,就先回去守好雍宁关,等下次回府再跟你父亲好好谈谈心。”
刘崓赶快点头应了,于氏夫人又道:“但无论如何,刘家永远是你的家,你以刘家为荣,也为刘家考虑,这都没错,娘亲也不知道你父亲之后是否会禀告老太君,是否会告知王姐姐,但你要永远记得,你是刘家的刘崓,养恩大过天,遑论他们还冒着……何等样的风险。”
刘崓闻言赶快起身,肃容行礼应承,想了想忽然又道:“娘亲,儿子还想到一件事……我义母长公主殿下,她是否……”
于氏夫人起身轻叹:“暄台之变时,长公主正随驸马戍守边关,她并不知道此事,但她与我们姊妹交好,对你父亲也很了解,娘亲觉得,她应该是猜出来了,才对你百般维护,又借你的战功将你收为义子,让你入了皇家玉牒。”
刘崓点了点头,母子二人都有一丝释然之感,刘崓小心翼翼地为自家娘亲擦干了泪痕:“娘亲,那您要多保重,不要太过忧虑此事,儿子能处置。”
于氏夫人欣慰颔首:“娘亲相信你,守好你的雍宁关,若发现任何端倪,记得报给你父亲知晓,也不要手软,此等宵小绝非东宫旧人,必定是乱党无疑,该斩就斩,该除就除。”
刘崓赶快再行礼认真应了,于氏夫人便含笑目送他一路出了院子,长叹一声看着天空,仿佛在对什么冥冥中的人诉说着。
盛时行的人行至雍阳城附近,令仪仗衙役先行入城,三人轻骑便服往定县而去,在定县为颜老和夫人送上了重阳节礼,陪着他们开开心心地过了个节,又得知颜幻的嫂嫂许氏又有了身孕,阖家其乐融融,翌日盛时行便与九娘打算动身前往雍阳城,与颜幻约定了五日后雍阳汇合,再往沙州关,颜幻突然一拍脑袋:“嗐,我还有个重要事情没跟你们讲!”
说着急慌慌往自己房间去,拿出几张纸递给盛时行:“这是当初那些袭击咱们的和瀚漠旧都里那些尸体绘的画影图形,你收好,或许有用。”
见盛时行有些奇怪,颜幻笑道:“我知道你奇怪什么,当时我们着急把证据送去京里,根本来不及做这个,但我想着将来你彻查此事会有用,就传书让我爹去雍阳城,赶着尸身未腐之时画了这些图形,至于城里那个看不出颜面的……我师父拿黄泥贴骨为他再造容貌,一会儿的功夫就得了,我爹照着画的时候也说是听都没听过的本事。”
盛时行闻言一笑:“你现在不也学会了?”
颜幻却是赧然:“什么啊,我才学了点皮毛,正好这些日子闲在家里好好练练。”
盛时行夸了她几声,又叮嘱她多陪陪爹娘,便妥善收起那摞画像,与孙九娘到了雍阳城,安顿在州府公廨后,她顾不得休憩,马上摊开那些画像一张张地细看——只见不但惟妙惟肖,还都有详细注解,盛时行看着颜老刚劲清晰的楷书,仿佛能看到老仵作在灯下细致入微的一笔一划……
“身长六尺,左臂纹绣不知名似鸦怪鸟,肩头有大刀伤,中箭穿胸而亡,面貌,似远人……”盛时行心中惊叹,方知颜老居然能从人容貌辨识国别郡望,赶快一个一个看下去:
“身长六尺三寸,为军多年,骑兵,冀州人……”
“身长六尺,江湖人……益州人,祖上似有雍州血统……”
“身长六尺五寸,江湖人,疑为盗匪,益州人……”
“身长六尺七寸,江湖人,武功高,右脚微跛……益州人……”
盛时行越看越疑惑,将那些画纸漫卷妥善收起,蹙眉磨了一大池墨,挥毫匆匆书就两封信笺,叫来了州府内负责公文的文吏:
“请问先生,我想送信往洛阳和益州,大概需要多久?”
“加紧公文的话,洛阳一昼夜便可到,益州至少也要一个月了,御史要送信,交给小人便是。”
盛时行想了想,妥善将两封信交给文吏:“那就有劳了,一封给雍州牧卫使君,一封给益州蜀城知府林逸。”
文吏赶快仔细记下,按她的吩咐去办了,正赶上孙九娘进屋,打了个招呼笑道:“嗣音你给谁送信?”
盛时行微微一笑:“给卫使君,告诉他咱们到了,报个平安。”
孙九娘点点头笑道:“哦,对了,我刚刚打听了一下,原来刘都统他们已经回雍宁关了,太守府一位衙役看到了,说是昨日从城里过,恰好跟咱们错过……”
盛时行看着她笑了笑:“无妨,反正过几日非真来了,咱也要先去雍宁关,到时候就见到了,咱们这几日就好好休息,收拾东西。”
孙九娘应了便一笑回房,盛时行却看着她的背影陷入了沉思,不多时有脚步声打乱她的思绪,一抬头正是刚刚那位文吏,盛时行赶快起身相迎:“先生去而复返,是信有什么问题吗?”
那文吏笑了笑:“御史不必担心,恰有驿使前来,信已经顺利送出了,是有京师来的信和物件,刺史府转送出来给御史你的。”
“给我的?”盛时行有点奇怪,赶快接过文吏手中的包裹,谢过送他离开,才回到书案前打开细看。
打开包裹,看到那熟悉的遒劲字迹盛时行便微笑了,信是她的老师吏部侍郎上官昭送来的,依然是关切叮嘱她为官之事,述说了一番京师形势,随信送来的正是她一直爱不释手的《百物志》,上官昭在信中提到自己终于将这套书编完,字里行间亦是满满欣悦,盛时行也为老师开心,还带着墨香的书卷到手,自然是忍不住翻开浏览,刚打开扉页,便落下三四片芸草,盛时行忍俊不禁:
“真是的,老书虫还怕小书虫。”
《百物志》的最后一套正是《舆图志》记载了大梁和周边几个国家的山川河流,政区划分,盛时行更是读得如饥似渴,待到雍州和云东七州相关的地方,更是将要点和不懂之处都细细记在了笔记上,打算有空时再找道简等人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