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如宋玉所料,自藏花阁一事后,又闹出了几件同楚人相关的事来,事儿倒是不大,只是一点儿一点儿地轻轻拨动着楚宋两边本就尚未完全建立起的关系,如温水慢慢加沸,稻草根根堆积,终在一刻爆发。
市井上大小纷争不断,朝上亲和主战两派各执一词,使得官府亦左右为难。
没人知道原本明明应是件好事,最后却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楚人觉得藏花阁之事是宋人仗着楚人好欺负,官府封了藏花阁却听信主事“不知内情”的一面之词,没个该有的处置,有包庇之嫌。争执之中又翻出了之前宋国灭楚害得他们流离失所的事情来说。
宋人觉得这些人实在不识好歹,官府既救了人也查抄了藏花楼,已然是很给楚人面子了,古来战败者便只有听从的份,如今得了陛下一份仁德恩赐,竟还得寸进尺起来。
吵架争执便是这样的,特别是这样人多口杂的时候。这边有理的对上那边没理的,说着说着便被逼得逐渐失去理智,那边有理的又对上来,到最后谁也说不清谁的错处,反倒将那些原本理智的声音搅得稀烂,彻底爆发成两方的争执。
更甚者,此事还牵扯着朝廷两派的关系,若说没人故意混在其中混淆视听,挑起动乱,自然是不可能的。
能任由此事如此发展,自然,不会少了上位者的纵容和手笔。
满是药香的宫室内,宋俨落下棋局的最后一子,而后向前推了推,示意宋玉来解。
宋玉抿着唇,微怒的眼扫过棋盘上棋子,明明颗颗莹润得能映照出窗外的微光,却偏偏叫人厌烦又恶心,“儿臣若不愿解呢?”
“不过几颗棋子,朕无所谓。”宋俨神色泰然地收回手上余下的棋子,而后缓缓看向他:“你呢?”
他呢?他能无所谓吗?
他当然不能。
宋玉捏着拳,忍着掀翻棋盘的冲动,冷着脸坐下,取出一枚棋来。
真恶心。
宋俨早轻笑了一下,不像是高兴,倒像是带着些不屑和不满的。
若宋玉真能掀桌不干,他倒还满意些。
心有挂碍,才会受制于人。
“这凡事呢,便不能想着既要又要,什么都想顾全,处处掣肘,就会满盘皆输。”宋俨落下一子,收了被围剿的几颗子,“解决两方争端的法子无非那么几个,要么偏向这个,要么偏向那个,要么折中而为,寻个两边都满意的法子。”
偏向楚人或是偏向宋人自然都不行的,纵宋玉当真不管不顾要替楚人出头背刺自己人,也抵不住两方人数的差异,民意沸腾之下,两个选择最后的结果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不同。
至于折中之法——
“此事是根源仍在于楚人原非我臣民,对官府所为亦不信任,若遇上有心人,便极易被挑拨煽动。”宋俨近来气色似乎确实好了些,连说话时也不如之前咳得那样厉害,他是布棋人,没有破局对弈的压力,连说话也是不紧不慢的,听起来便好似当真是在引导宋玉破局,“若要楚人听话,便得有个能让他们听话的人。”
宋玉捏着棋子的手微微一顿。
楚君凝。
宋俨的意思,是叫他让楚君凝出面,劝服安抚城中心生不满的楚人。
他并不在乎楚人,他只是要让楚君凝这个从前的楚国公主,劝她的民众,相信并听从毁了她家国的敌国。
这是真正的诛心之举。
他猛然抬起头来看向宋俨,其中的厌恶与怒意没有分毫遮掩。
宋俨并不以此为忤,倒也并非纵容,他并不奢求从宋玉身上得什么父子亲情,反倒有些喜欢他的怒意。
既要成为君王,怎么能没有一点雄心胆魄。
他乐意看见宋玉的怒意和手段,也很享受他可以凌驾众人之上,却偏偏斗不过自己的样子。
那种,再厉害也逃不过他掌心的掌控感,才是他毕生最痴迷之物。
他不耐地扯着嘴唇轻笑道:“您近来身子倒是好了些。”倒又有闲心来谋划这些。
宋俨也不生气,只是笑:“你从军中带回来的那个太医,倒还有些用。”
宋玉冷着脸嗤笑了声,继续去看棋盘,没再理他。
·
不同于章台宫中令人焦灼的气氛,太子妃殿内的气氛倒比平时还轻松些。
应锦与楚君凝同是楚国人,又有过一场主仆情谊,她是真正见过楚君凝最意气风发的时候的,明朗热烈,如九天华光,而不是后来人所见的那个安静阴郁的宋国太子妃。
自然便也比其他宫人更能让楚君凝高兴,愿与之亲近。
青蔻在一旁瞧着她伺候楚君凝用膳时笑着同楚君凝寒暄了几句,忍不住在心底轻轻哼了一声,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仗着会做些楚国的小食讨太子妃喜欢吗?她明日也去学,学个更难的,定将她比过去。
她不太喜欢应锦,便对江希明嘱咐她盯着应锦的事情更上心,除去楚君凝唤她的时候,余下的时候便恨不得时时盯着她。
但这么些日子下来,应锦每日除了在太子妃身边讨她欢心,便是在准备讨太子妃欢心,实在瞧不出哪里不对。
她瞧到后来,都觉得自己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面嫉妒又一面唾弃自己,但依旧没放弃盯梢这事。
她看着应锦伺候完太子妃用膳,收拾了剩下的餐食正要出去,连忙端了个空盘要跟过去。
“青蔻。”
楚君凝唤她。
她连忙应了声,尚未端起的盘子又匆匆放下。
应锦接过她手上的盘子,出去了。
她有些不甘心地往外看了两眼。
楚君凝看了她一眼,转身走向一旁的室内,“随我来。”
其他人躬身退下,独留青蔻一脸茫然地跟上她。
楚君凝从书架上随意取了本书来,翻了翻,室内一时无声,只有偶尔发出的书页翻动的声响,将青蔻的一颗心微微提起。
良久后,她才听见楚君凝出声。
楚君凝连头也未抬,“你这几日盯着应锦,可瞧出些什么来?”
市井上大小纷争不断,朝上亲和主战两派各执一词,使得官府亦左右为难。
没人知道原本明明应是件好事,最后却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楚人觉得藏花阁之事是宋人仗着楚人好欺负,官府封了藏花阁却听信主事“不知内情”的一面之词,没个该有的处置,有包庇之嫌。争执之中又翻出了之前宋国灭楚害得他们流离失所的事情来说。
宋人觉得这些人实在不识好歹,官府既救了人也查抄了藏花楼,已然是很给楚人面子了,古来战败者便只有听从的份,如今得了陛下一份仁德恩赐,竟还得寸进尺起来。
吵架争执便是这样的,特别是这样人多口杂的时候。这边有理的对上那边没理的,说着说着便被逼得逐渐失去理智,那边有理的又对上来,到最后谁也说不清谁的错处,反倒将那些原本理智的声音搅得稀烂,彻底爆发成两方的争执。
更甚者,此事还牵扯着朝廷两派的关系,若说没人故意混在其中混淆视听,挑起动乱,自然是不可能的。
能任由此事如此发展,自然,不会少了上位者的纵容和手笔。
满是药香的宫室内,宋俨落下棋局的最后一子,而后向前推了推,示意宋玉来解。
宋玉抿着唇,微怒的眼扫过棋盘上棋子,明明颗颗莹润得能映照出窗外的微光,却偏偏叫人厌烦又恶心,“儿臣若不愿解呢?”
“不过几颗棋子,朕无所谓。”宋俨神色泰然地收回手上余下的棋子,而后缓缓看向他:“你呢?”
他呢?他能无所谓吗?
他当然不能。
宋玉捏着拳,忍着掀翻棋盘的冲动,冷着脸坐下,取出一枚棋来。
真恶心。
宋俨早轻笑了一下,不像是高兴,倒像是带着些不屑和不满的。
若宋玉真能掀桌不干,他倒还满意些。
心有挂碍,才会受制于人。
“这凡事呢,便不能想着既要又要,什么都想顾全,处处掣肘,就会满盘皆输。”宋俨落下一子,收了被围剿的几颗子,“解决两方争端的法子无非那么几个,要么偏向这个,要么偏向那个,要么折中而为,寻个两边都满意的法子。”
偏向楚人或是偏向宋人自然都不行的,纵宋玉当真不管不顾要替楚人出头背刺自己人,也抵不住两方人数的差异,民意沸腾之下,两个选择最后的结果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不同。
至于折中之法——
“此事是根源仍在于楚人原非我臣民,对官府所为亦不信任,若遇上有心人,便极易被挑拨煽动。”宋俨近来气色似乎确实好了些,连说话时也不如之前咳得那样厉害,他是布棋人,没有破局对弈的压力,连说话也是不紧不慢的,听起来便好似当真是在引导宋玉破局,“若要楚人听话,便得有个能让他们听话的人。”
宋玉捏着棋子的手微微一顿。
楚君凝。
宋俨的意思,是叫他让楚君凝出面,劝服安抚城中心生不满的楚人。
他并不在乎楚人,他只是要让楚君凝这个从前的楚国公主,劝她的民众,相信并听从毁了她家国的敌国。
这是真正的诛心之举。
他猛然抬起头来看向宋俨,其中的厌恶与怒意没有分毫遮掩。
宋俨并不以此为忤,倒也并非纵容,他并不奢求从宋玉身上得什么父子亲情,反倒有些喜欢他的怒意。
既要成为君王,怎么能没有一点雄心胆魄。
他乐意看见宋玉的怒意和手段,也很享受他可以凌驾众人之上,却偏偏斗不过自己的样子。
那种,再厉害也逃不过他掌心的掌控感,才是他毕生最痴迷之物。
他不耐地扯着嘴唇轻笑道:“您近来身子倒是好了些。”倒又有闲心来谋划这些。
宋俨也不生气,只是笑:“你从军中带回来的那个太医,倒还有些用。”
宋玉冷着脸嗤笑了声,继续去看棋盘,没再理他。
·
不同于章台宫中令人焦灼的气氛,太子妃殿内的气氛倒比平时还轻松些。
应锦与楚君凝同是楚国人,又有过一场主仆情谊,她是真正见过楚君凝最意气风发的时候的,明朗热烈,如九天华光,而不是后来人所见的那个安静阴郁的宋国太子妃。
自然便也比其他宫人更能让楚君凝高兴,愿与之亲近。
青蔻在一旁瞧着她伺候楚君凝用膳时笑着同楚君凝寒暄了几句,忍不住在心底轻轻哼了一声,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仗着会做些楚国的小食讨太子妃喜欢吗?她明日也去学,学个更难的,定将她比过去。
她不太喜欢应锦,便对江希明嘱咐她盯着应锦的事情更上心,除去楚君凝唤她的时候,余下的时候便恨不得时时盯着她。
但这么些日子下来,应锦每日除了在太子妃身边讨她欢心,便是在准备讨太子妃欢心,实在瞧不出哪里不对。
她瞧到后来,都觉得自己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面嫉妒又一面唾弃自己,但依旧没放弃盯梢这事。
她看着应锦伺候完太子妃用膳,收拾了剩下的餐食正要出去,连忙端了个空盘要跟过去。
“青蔻。”
楚君凝唤她。
她连忙应了声,尚未端起的盘子又匆匆放下。
应锦接过她手上的盘子,出去了。
她有些不甘心地往外看了两眼。
楚君凝看了她一眼,转身走向一旁的室内,“随我来。”
其他人躬身退下,独留青蔻一脸茫然地跟上她。
楚君凝从书架上随意取了本书来,翻了翻,室内一时无声,只有偶尔发出的书页翻动的声响,将青蔻的一颗心微微提起。
良久后,她才听见楚君凝出声。
楚君凝连头也未抬,“你这几日盯着应锦,可瞧出些什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