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天将破晓,宋砚书便从柴房的墙洞钻出,在书院外等候陈武。此时,书院的学子们都已醒来,经过昨日的那场风波,李琅不想再横生枝节,因此越发谨慎,并没有当面送别宋砚书。

    宋砚书觉得这样甚好,书院的暗中有双眼睛在时刻盯着李琅,此时确应处处小心。反正自己是去李琅的铺子里工作,将来还有很多见面的机会,因此宋砚书对于此次离别并没有不舍的感觉。想她在这个时代跌跌撞撞,如今才算走上正轨。

    昨日临别前,李琅拿出了一些银票给宋砚书,以备将来的不时之需,但她婉拒了。她觉得自己目前并没有需要银子的地方,所谓无功不受禄。

    虽知李琅是出于好心,并无他意,但宋砚书还是没有接受。对她来说,接下来的薪水足够生活,甚至还有剩余,她不需要那么多银两。即使将来有需要,想来那会她已赚到银两。

    最后,宋砚书只带上了那瓶金创药,因为她的左肩尚未好透,仍需敷药。本来她计划把伤彻底养好后再离开书院,不想自己藏在柴房一事竟被人发现,还生出了如此波澜,甚至差点累及李琅的名声,因此,宋砚书便当机立断,决定提前离去。

    宋砚书在墙边等了不到一刻,陈武便出现了,他客气道:“宋公子,在下奉公子之命送你前往锦川镇。”

    宋砚书作揖:“陈侍卫不必客气,叫我砚书便好。”

    陈武接着说:“砚书,公子在书院的出行都是靠府中马车接送,现下未到假期,不能使用府中马车,以免引起知府大人的怀疑。同时,在公子读书期间,身为公子的贴身侍卫,大人也不允许我用马,以防公子骑马逃跑。因此,我二人需从书院步行前往。”

    宋砚书很能理解,毕竟李琅的顽劣让李知府身心俱疲,这也是李知府让李琅好好读书的手段。

    其实陈武完全没必要向自己解释这么多,但他还是说了,这也说明李琅心中是真正拿自己当朋友的。既然陈武能从那么多侍卫中脱颖而出,当上李琅的贴身侍卫,那么他的武力和才智定然出众,而他的态度往往也反应了李琅的态度。

    “劳烦陈侍卫陪我走一趟,在下步行完全没问题,就是不知锦川镇离这可远?”宋砚书想在心里估算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陈武很是爽快:“从这过去大概需两个时辰。”

    两个时辰!那就是四个小时,宋砚书冷吸了一口气,但是想到陈武还需要再独自回来,心下更是觉得过意不去:“陈侍卫,不如你告诉我大致的方位,我自己前去。若是你和我同去,还需再步行回来。”

    “砚书不必担心,虽说我和你一起步行前去,但镇上有马车,公子让我雇一辆马车回书院。并且,公子还有一些话要与铺面掌柜交待,我也是在帮公子传递消息。”陈武回答。

    原是如此,宋砚书竟未想到此处,虽然雅正书院周围没有人烟,但扬州繁华,即使城外的周边镇上也热闹非凡,马车驴车更是应有尽有。

    于是,她便说道:“是我想岔了,还是李兄思虑周全。”

    说完,两人便踏上了前往锦川镇的路途。陈武在前面带路,沉默不语,宋砚书也埋头走路,无心聊天,两人相对无言。

    不一会儿,雅正书院便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宋砚书的视线。而他们脚下的路却越来越窄,四周更是枝木繁茂,不见人影,寂静得只有他们踩在草丛里的窸窣声。

    宋砚书心下纳罕:他们不是要去锦川镇吗?陈侍卫带的路为何在荒郊野岭?她明明记得大越的官道四通八达,以往她从万花楼逃走时,走的都是平坦宽阔的官道,而如今陈侍卫却弃官道不走,走此僻静之路?

    四周杂草丛生,野草甚至漫过膝盖,连小径都没有,一看便人迹罕至,陈武手持利剑一马当先,时不时地将挡路的草拨到一边。宋砚书只能跟在陈武身后,踩着他的脚印行走。

    “陈侍卫,我们为何不走官道?”宋砚书忍不住问出心中疑惑。

    “官道距离较远,若走官道去锦川镇,不止两个时辰。我们现下走的路虽无人烟,却是去往锦川镇最近之路。”陈武一边为宋砚书答疑,一边拨开前面的野草。

    宋砚书心下了然,陈侍卫原是在抄近道,就是不知他是如何发现这样的地方?

    “陈侍卫,你以前可曾来过这里?”

    “在下以前陪公子来过一回。”

    “李兄!他如何会知道这样一条路?”宋砚书很是惊诧。

    “公子平日交游广泛,在知府大人没来扬州之前,公子最喜约上三五好友游山玩水,每次我都跟随在侧,附近的山山水水早已被公子走遍,公子更是对周围的地貌一清二楚,所以他知道此路不足为奇。”陈武解释。

    李琅能发现这么偏的地方,想来平日没少游玩,只是他竟敢于踏足未知的山林,宋砚书觉得李琅的胆子很大,竟不怕蛇鼠虫蚁和贼人出没。

    宋砚书不再出声,既然李琅和陈武都来过此地,那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于是,她便保持缄默,埋头跟在陈武身后赶路。

    走了半个时辰后,陈武从身上掏出一块粗粮蒸的饼递给宋砚书,并说道:“这是公子准备的干粮。”

    宋砚书早起后一直空腹赶路,现下正好饿了。她一抹脸上渗出的汗珠,接过饼:“多谢。”说罢便狼吞虎咽起来。

    现下已是四月,还好晨间清凉,赶路时也不觉得热,待会太阳高照,定不如晨间舒爽,索性等到最热的中午时,二人都已赶到锦川镇。

    宋砚书吃完一块饼后,觉得自己劳累的身体又充满了能量,精神十足,刚刚的疲惫一扫而空。

    又走了半个时辰,宋砚书感觉口渴难忍,可眼前除了野草,便是树木,一路行来,并无水源。

    宋砚书望着前面的陈武,但见他步伐稳健,呼吸平稳,即使他走了那么久的路,依然面不红气不喘 ,丝毫没有劳累的迹象。想来陈武经常长途跋涉,侍卫果然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正这样想着,宋砚书却发现眼前的野草变少了,慢慢的,前面甚至出现了被人踩过的小径,难道快要到了?但她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可能,因为从天上的日头判断,根本没有两个时辰。

    不一会,宋砚书便站在了一个陡峭的斜坡上。陈武稳住身子,很快便下去了。而宋砚书却没有那么好的身手和平衡,她只能扶着周围的树干,小心翼翼的,缓慢地朝下挪动,因为她很担心自己一不小心便滑下去,摔个满嘴的泥。

    陈武似是没想到宋砚书这么弱,待他回过头来,看到此时的情景,不禁要上来伸手扶着宋砚书。宋砚书连忙阻止道:“陈侍卫,你不必再过来,我马上便好。”

    陈武点点头,也不再勉强,只在下面等着宋砚书。待她下来后,陈武说道:“前面路上有个茶棚,我们可去歇歇脚。”

    茶棚!深山老林里哪来的茶棚?似是看出宋砚书的疑惑,陈武解释道:“出了这个林子便是官道。”

    宋砚书和陈武又在野草中穿行了一阵,果然看到了简陋的茶棚,原来茶棚后面便是这个林子。此时,棚中已经坐了些衣着打扮不一的赶路人,他们皆在此纳凉解渴,间或闲聊几句。

    与那些人不同的是,宋砚书和陈武并不是从官道进入的茶棚,而是从林子里钻出的。因此,当小二转身看到他们时,还是吃了一惊。

    不过,小二见惯了路途上形形色色的赶路人,也算是见多识广,待仔细瞧了瞧陈武面无表情的脸庞以及一身练家子的气质,小二只惊讶了一瞬,便调整好表情,将他们二人请入了茶棚。

    宋砚书和陈武在茶棚中坐定,小二便挂着他那招牌式的笑容,上前热情说道:“客官需要点什么?”

    “一壶茶。”陈武询问宋砚书,“砚书,你还需要些什么?”

    “陈侍卫,茶就行。”宋砚书想到自己目前身无分文,心下尴尬,也不想让陈武太过破费。

    陈武犹豫一瞬,又说道:“再来两碗面。”

    宋砚书倒不觉得饿,但既然陈武这样点,想来他是饿了,宋砚书也就没有多言。

    “好嘞!客官稍等。”小二说完便去忙碌了。

    宋砚书现下累的不想说话,便坐在茶棚里休息。茶棚里众人虽穿着的布料不同,但无论是麻布还是丝绸,脸上皆是风尘仆仆。茶棚外拴着几匹高大的骏马,宋砚书知道马对普通人来说,甚是昂贵,想来它的主人颇有家资。

    这时,宋砚书的注意力被棚中的交谈声吸引。“今年天气太过反常,现下才四月,便已如此热。”说话之人大腹便便,肥硕的身上裹着丝绸,说完,他还不忘拿出手帕抹去脸上的汗珠。

    “是啊,昌平二十年大寒,冻死饿死者众,若不是陛下开国库放粮赈灾,还不知多少百姓死于那年冬日。可现下却又热得反常,想来定会影响今年的收成,苦的还是百姓啊!”另一穿着朴素的中年男子叹息道。

    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搭腔:“说起来,那年的冬日真难熬,老汉也是靠几碗稀薄的赈灾粥续的命,不过圣上一向爱民如子,怎会用生虫的陈年烂谷当赈灾粮,老汉虽吃了不少虫和石子,但还是感激圣上开仓放粮。”

    “老伯,慎言。”中年男子望了望四周,立刻阻止道。

章节目录

大司农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青枝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青枝雨并收藏大司农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