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伶》原本是古风歌手HITA发行的一首古风歌曲。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昆曲的独特念白和戏腔唱法演绎出的铿锵之音、“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诚之词便深深地震撼和触动了我。直觉告诉我这首歌背后一定有一个深沉而悲壮的故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查到了HITA创作这首歌的背景故事: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夜,随着日军枪声响起,全国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
不久,战火便绵延到此,日本人包围住县城,并来到戏院要求给他们单独演一场,以慰问所有日本士兵。
是夜,小县城内一片寂静,映衬着戏院里灯火通明,日本人都坐在戏台下,喝着酒吃着肉,放肆谈笑。
锣鼓敲响,戏幕拉开,好戏开场。
台上唱的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台下坐的是豺狼虎豹,恶鬼当道。
随着鼓声急切,唱腔愈发悲愤,台下那些豺狼竟似也怔住了,就在此刻,台上“李香君”大喝一声“点火!”
直到敌人发觉,火势早已蔓延,想逃出去却发现门早已被堵得严严实实,整座戏楼都在他们不知不觉间被泼洒了油。
台上的戏还在唱着,正唱道: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楼塌了,戏却未终。
位卑未敢忘忧国,都道戏子无情,怎知戏子也有心。
至此,我了解到了《赤伶》故事的核心,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民族血泪抗争史,我的心却愈发不能释怀了。
在小说创作初期,开始构思故事梗概和人物设置时感到尤为吃力。我对自己能否写好这个寄予重望的故事产生了质疑,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终还是硬着头皮开始了故事设计。
开题报告撰写期间,我重新看了一遍有关戏曲的影视剧,如《霸王别姬》等。同时,我也从故事发展和人物形象设计这两个问题作为出发点询问了许多人,尤其是学广播电视编导的几位同学,给了我很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在此,我表示真诚的感谢。
在开题完成之后,写作思路虽然已经有迹可循,但正式落笔之时才发现自己对于戏曲知识几乎一窍不通,而《赤伶》是发生在一个民国昆曲戏班的故事,对于各类戏曲表演的描写是必不可少的。这时候我才知道平常积累各类知识、开拓视野的重要性!针对于此,我开始恶补有关戏曲的知识,先后阅读了《桃花扇》、《戏曲写作教程》、《昆曲史话》、《牡丹亭》、《长生殿》等书籍;除此之外,由于故事背景建立在民国二十六年及七七事变前后,当时抗日的主战场是由国民党军队引导,于是我又阅读了《正面战场——七七事变》这一类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书籍。故事中的各类戏曲唱词和演出场景描写就出自我所阅读的戏曲类相关书籍,“□□怀仁堂之宴”的原型故事则出自抗日史实类书籍。
事实证明,写作是需要阅读积累的。如果我没有阅读这些书籍,那《赤伶》的创作将成为天方夜谭。由衷觉得,如果将一部文学作品比喻作一堵墙的话,那写作者自身的阅读量就是一片片砌墙的砖。而这堵墙的的高度、厚度取决于砖的多少,墙的结实程度则取决于砖的质量!所以要写好一部文学作品就需要作者尽可能的去阅读更多更好的其他作品,否则文学创作就只是一方窄池里的无根之萍,早晚会腐败枯死。
在《赤伶》写作中期,我遇到了第一个难关。由于想法越来越多,行文也就越来越跳脱,甚至有种不受自己控制的感觉。还好我每写完一个章节,就会将作品发给众多朋友阅读,恳求他们斧正给出修改意见,再加上我重新阅读开始写好的故事提纲和开题,这才不至于让作品变成脱缰野马,最终沦为虎头蛇尾的遗憾之作。
在写作过程中,我不断补充各类知识和锤炼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我忽然发现,原来写作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写作时会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要接着写下去就只能先改正已有的毛病,不然最终将导致各种“疑难杂症”纠缠在一部作品之中,导致这部作品已经“病入膏肓”了,届时再来处理就为之晚矣!在修正和完善自身不足的同时,自身的写作能力也缓缓得到提升,这是一种十分令人愉悦的感觉。
初稿完成后,我一度认为《赤伶》并无太多太大的问题,这种自大让我变得盲目起来。直至初稿完成后,我平复心情从头开始阅读,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天真可笑,这盆冷水将我彻底泼醒!静下心后,我逐字逐句地开始阅读和修改,修改过程中我也总结出了自身写作存在的问题:一是对大环境的描写较少,导致张力不足;二是戏剧冲突进展太慢,给人的冲击力不够强烈;三是主人公情绪表现不够,人物形象比较单薄。
症结找出后,我又投入到第二遍修改过程中,这次我不再盲目自大,而是端正心态仔细打磨。
终于,五万字的《赤伶》终于问世了!《赤伶》就像是我的孩子一般,倾注了我诸多的心血。尽管它不是十分优秀,但此次创作历程无疑给我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经验,是一次不可多得的体验!通过此次创作,我能更加熟练使用各类写作技巧,积累了更多的文史知识,提升了自身的文案写作能力。经过这次写作经历,坚定了我继续创作的信心,也希望日后自己能写出更优秀的作品!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昆曲的独特念白和戏腔唱法演绎出的铿锵之音、“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诚之词便深深地震撼和触动了我。直觉告诉我这首歌背后一定有一个深沉而悲壮的故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查到了HITA创作这首歌的背景故事: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夜,随着日军枪声响起,全国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
不久,战火便绵延到此,日本人包围住县城,并来到戏院要求给他们单独演一场,以慰问所有日本士兵。
是夜,小县城内一片寂静,映衬着戏院里灯火通明,日本人都坐在戏台下,喝着酒吃着肉,放肆谈笑。
锣鼓敲响,戏幕拉开,好戏开场。
台上唱的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台下坐的是豺狼虎豹,恶鬼当道。
随着鼓声急切,唱腔愈发悲愤,台下那些豺狼竟似也怔住了,就在此刻,台上“李香君”大喝一声“点火!”
直到敌人发觉,火势早已蔓延,想逃出去却发现门早已被堵得严严实实,整座戏楼都在他们不知不觉间被泼洒了油。
台上的戏还在唱着,正唱道: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楼塌了,戏却未终。
位卑未敢忘忧国,都道戏子无情,怎知戏子也有心。
至此,我了解到了《赤伶》故事的核心,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民族血泪抗争史,我的心却愈发不能释怀了。
在小说创作初期,开始构思故事梗概和人物设置时感到尤为吃力。我对自己能否写好这个寄予重望的故事产生了质疑,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终还是硬着头皮开始了故事设计。
开题报告撰写期间,我重新看了一遍有关戏曲的影视剧,如《霸王别姬》等。同时,我也从故事发展和人物形象设计这两个问题作为出发点询问了许多人,尤其是学广播电视编导的几位同学,给了我很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在此,我表示真诚的感谢。
在开题完成之后,写作思路虽然已经有迹可循,但正式落笔之时才发现自己对于戏曲知识几乎一窍不通,而《赤伶》是发生在一个民国昆曲戏班的故事,对于各类戏曲表演的描写是必不可少的。这时候我才知道平常积累各类知识、开拓视野的重要性!针对于此,我开始恶补有关戏曲的知识,先后阅读了《桃花扇》、《戏曲写作教程》、《昆曲史话》、《牡丹亭》、《长生殿》等书籍;除此之外,由于故事背景建立在民国二十六年及七七事变前后,当时抗日的主战场是由国民党军队引导,于是我又阅读了《正面战场——七七事变》这一类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书籍。故事中的各类戏曲唱词和演出场景描写就出自我所阅读的戏曲类相关书籍,“□□怀仁堂之宴”的原型故事则出自抗日史实类书籍。
事实证明,写作是需要阅读积累的。如果我没有阅读这些书籍,那《赤伶》的创作将成为天方夜谭。由衷觉得,如果将一部文学作品比喻作一堵墙的话,那写作者自身的阅读量就是一片片砌墙的砖。而这堵墙的的高度、厚度取决于砖的多少,墙的结实程度则取决于砖的质量!所以要写好一部文学作品就需要作者尽可能的去阅读更多更好的其他作品,否则文学创作就只是一方窄池里的无根之萍,早晚会腐败枯死。
在《赤伶》写作中期,我遇到了第一个难关。由于想法越来越多,行文也就越来越跳脱,甚至有种不受自己控制的感觉。还好我每写完一个章节,就会将作品发给众多朋友阅读,恳求他们斧正给出修改意见,再加上我重新阅读开始写好的故事提纲和开题,这才不至于让作品变成脱缰野马,最终沦为虎头蛇尾的遗憾之作。
在写作过程中,我不断补充各类知识和锤炼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我忽然发现,原来写作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写作时会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要接着写下去就只能先改正已有的毛病,不然最终将导致各种“疑难杂症”纠缠在一部作品之中,导致这部作品已经“病入膏肓”了,届时再来处理就为之晚矣!在修正和完善自身不足的同时,自身的写作能力也缓缓得到提升,这是一种十分令人愉悦的感觉。
初稿完成后,我一度认为《赤伶》并无太多太大的问题,这种自大让我变得盲目起来。直至初稿完成后,我平复心情从头开始阅读,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天真可笑,这盆冷水将我彻底泼醒!静下心后,我逐字逐句地开始阅读和修改,修改过程中我也总结出了自身写作存在的问题:一是对大环境的描写较少,导致张力不足;二是戏剧冲突进展太慢,给人的冲击力不够强烈;三是主人公情绪表现不够,人物形象比较单薄。
症结找出后,我又投入到第二遍修改过程中,这次我不再盲目自大,而是端正心态仔细打磨。
终于,五万字的《赤伶》终于问世了!《赤伶》就像是我的孩子一般,倾注了我诸多的心血。尽管它不是十分优秀,但此次创作历程无疑给我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经验,是一次不可多得的体验!通过此次创作,我能更加熟练使用各类写作技巧,积累了更多的文史知识,提升了自身的文案写作能力。经过这次写作经历,坚定了我继续创作的信心,也希望日后自己能写出更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