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说到这儿,八十多岁的赵老汉和刘老四竟在戏楼内放声哭了起来,像两个做错了事的孩子,赵林和刘柱等一干子孙轻声抚慰。
奇怪的是,两个老人如此哭泣,戏楼内的其他老人却丝毫不感奇怪,戏台上的伶人也毫不介意,仿佛理当如此。
哭了许久,赵老汉才哽咽开口:“对于我们这些从那段岁月中走过来的人来说,讲这个故事呀必须要有两个条件:一方愿说,一方愿听。因为这故事只有讲给能听懂的人才对得起这个故事。”
刘老四也难得真情流露:“我们一直相信,讲这个故事啊就像喝酒,小酌怡情,大饮伤身!我们却从心里希望着,这世上有那么几个人能陪我们大醉一场,不到酣处,不得痛快。”
两家的子孙坐在两个老人的身旁,聚精会神地听着这些峥嵘往事,全部黯然神伤。此时,他们才发觉,平日里自认为对老人们的心思了若指掌,但其实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
赵林帮两位老人抹干净脸上的泪痕,赵老汉继续道:“一直以来不跟你们说的原因,一是怕我和刘老四醉在这故事里出不来,二是怕讲得不好对不住故事中的人。就像这伶人穿着戏服来到这世上,要留神不能将戏里的人弄脏了。”
刘柱深有感触:“裴晏之在方寸戏台上出神入化,水袖柔婉,昆腔曼妙,在一众豺狼的叫好声中,生生演活了那敢爱敢恨、不惜血染桃花的李香君。只可惜生前竟被不明真相的人痛骂成了‘赝香君’。”
老宋在一旁不禁汗颜。
刘老四见刘柱所言戳到了老宋的痛处,给了刘柱一个响亮的脑瓜栗子:“臭小子,当时家国破碎,山河飘零,孰能幸免,所有人都是日本人所发动的侵略战争中的受害者呀!”
刘柱自知所言有失,揉头憨笑。
赵林握着赵老汉的手,感由心生:“其实最让我唏嘘不已的还是那贾班主,爸爸,其实正在台上唱着的这位,便是你们那天夜里从安远县带出了的贾司音对吧?”
“正是。那天夜里我和老刘将司音带出,可军旅之中带着当时年幼的小司音甚不方便,只能将其寄托在一位战友的家里。最难得的还是世道纷乱,司音却还是继承了师父的衣钵,将戏曲伶人一行发扬光大。可惜现如今,太平盛世,却少有人来听了!”赵老汉边说边叹,语气中尽是惋惜。
故事中的《桃花扇》已然唱罢,而现实中贾司音却还在唱着原文中的第四十出《入道》。
刘老四补充道:“其实我和老赵之所以对此事知道的如此详细,得亏了那一夜司音怀中紧抱的那本《丙子年赭墨录》,那是师父记录当年赭墨班各大事项的手札笔记。”
赵林闻言更是敬佩:“贾班主对戏曲一行真称得上是痴爱!虽一时糊涂将梅虹语送入狼口,但事后的悔恨和折磨却把他折腾得不成人样,甚至已经达到了癫狂的地步!你说他错吧,他也只是想保全戏班;你说他没错吧,确确实实是他将梅虹语推入火坑的。”
赵老汉不置可否:“孩子们呐,无论是爱恨果断的梅虹语、曲中求直的裴晏之,还是心智逐渐癫狂的贾班主,他们都在当时的历史洪流中边妥协边坚守、边沉沦边逆游。最终,他们都选择了玉石俱焚的方式,来完成自己不能两全的心愿,结束了这场鲜血与烈火染就的大戏呀!”
众人沉默,却又心潮起伏。
戏台上,侯李二人正在白云庵蘸坛之上手持桃花扇互诉衷肠,冷不防张道士下坛从他们手中夺下桃花扇并撕裂掷地:“唗!何物儿女,敢到此处调情?”
于是,侯方域和张道士辩论起时逢乱世,该不该谈情说爱,一番争论后,张道士说道:“当此地覆天翻,还恋情根欲种,岂不可笑!”
侯方域反驳:“此言差矣!从来男女室家,人之大伦,离合悲欢,情有所钟,先生如何管得?”
张道士啐了一口:“阿呸!两个痴虫,你看那皇城墙倒宫塌,蒿莱遍野。这秦淮长桥已无片板,旧院瓦砾满地,萧条村郭,只几个乞儿饿殍。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吗?”
一言惊醒梦中人,侯李二人震惊颤愕。
侯方域:“几句话,说得小生冷汗淋漓,如梦忽醒。”
张道士问侯方域道:“你可晓得了?”
侯方域:“弟子晓得了。”
张道士:“既然晓得,就此拜丁继为师罢。”
张道士又问李香君:“你可晓得了?”
李香君:“弟子也晓得了。”
张道士:“既然也晓得,就此拜卞玉京为师罢。”
随后,侯李二人双双出家……
看到这儿,赵林心中憋着一口吐不出来的气儿问赵老汉道:“爸,适逢乱世,这儿女情长真就不该吗?裴晏之和梅虹语本如此相爱,结局却如此凄惨壮烈。”
赵老汉轻抚赵林的头:“傻孩子,两情相悦、儿女情长并没有错,只是身处战火之中,情字难以落墨,大家都由不得自己啊。你们该知道的是,动荡年代,家国不复,人们身如浮萍,又怎忍心看那烽火燃山河呢?你们该学习的是,赭墨班众人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气神呐!”
赵林和刘柱齐声道:“我们知道了!”
赵青书觉得今晚的戏尤为动人:“裴晏之他们唱的《桃花扇》,是乱世桃花,最终只能‘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而如今,咱们听的是盛世桃花,这中国大地一定能‘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戏台上,《桃花扇》传来尾声余韵:“大道才知是,浓情悔认真。回头皆幻景,对面是何人?”
奇怪的是,两个老人如此哭泣,戏楼内的其他老人却丝毫不感奇怪,戏台上的伶人也毫不介意,仿佛理当如此。
哭了许久,赵老汉才哽咽开口:“对于我们这些从那段岁月中走过来的人来说,讲这个故事呀必须要有两个条件:一方愿说,一方愿听。因为这故事只有讲给能听懂的人才对得起这个故事。”
刘老四也难得真情流露:“我们一直相信,讲这个故事啊就像喝酒,小酌怡情,大饮伤身!我们却从心里希望着,这世上有那么几个人能陪我们大醉一场,不到酣处,不得痛快。”
两家的子孙坐在两个老人的身旁,聚精会神地听着这些峥嵘往事,全部黯然神伤。此时,他们才发觉,平日里自认为对老人们的心思了若指掌,但其实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
赵林帮两位老人抹干净脸上的泪痕,赵老汉继续道:“一直以来不跟你们说的原因,一是怕我和刘老四醉在这故事里出不来,二是怕讲得不好对不住故事中的人。就像这伶人穿着戏服来到这世上,要留神不能将戏里的人弄脏了。”
刘柱深有感触:“裴晏之在方寸戏台上出神入化,水袖柔婉,昆腔曼妙,在一众豺狼的叫好声中,生生演活了那敢爱敢恨、不惜血染桃花的李香君。只可惜生前竟被不明真相的人痛骂成了‘赝香君’。”
老宋在一旁不禁汗颜。
刘老四见刘柱所言戳到了老宋的痛处,给了刘柱一个响亮的脑瓜栗子:“臭小子,当时家国破碎,山河飘零,孰能幸免,所有人都是日本人所发动的侵略战争中的受害者呀!”
刘柱自知所言有失,揉头憨笑。
赵林握着赵老汉的手,感由心生:“其实最让我唏嘘不已的还是那贾班主,爸爸,其实正在台上唱着的这位,便是你们那天夜里从安远县带出了的贾司音对吧?”
“正是。那天夜里我和老刘将司音带出,可军旅之中带着当时年幼的小司音甚不方便,只能将其寄托在一位战友的家里。最难得的还是世道纷乱,司音却还是继承了师父的衣钵,将戏曲伶人一行发扬光大。可惜现如今,太平盛世,却少有人来听了!”赵老汉边说边叹,语气中尽是惋惜。
故事中的《桃花扇》已然唱罢,而现实中贾司音却还在唱着原文中的第四十出《入道》。
刘老四补充道:“其实我和老赵之所以对此事知道的如此详细,得亏了那一夜司音怀中紧抱的那本《丙子年赭墨录》,那是师父记录当年赭墨班各大事项的手札笔记。”
赵林闻言更是敬佩:“贾班主对戏曲一行真称得上是痴爱!虽一时糊涂将梅虹语送入狼口,但事后的悔恨和折磨却把他折腾得不成人样,甚至已经达到了癫狂的地步!你说他错吧,他也只是想保全戏班;你说他没错吧,确确实实是他将梅虹语推入火坑的。”
赵老汉不置可否:“孩子们呐,无论是爱恨果断的梅虹语、曲中求直的裴晏之,还是心智逐渐癫狂的贾班主,他们都在当时的历史洪流中边妥协边坚守、边沉沦边逆游。最终,他们都选择了玉石俱焚的方式,来完成自己不能两全的心愿,结束了这场鲜血与烈火染就的大戏呀!”
众人沉默,却又心潮起伏。
戏台上,侯李二人正在白云庵蘸坛之上手持桃花扇互诉衷肠,冷不防张道士下坛从他们手中夺下桃花扇并撕裂掷地:“唗!何物儿女,敢到此处调情?”
于是,侯方域和张道士辩论起时逢乱世,该不该谈情说爱,一番争论后,张道士说道:“当此地覆天翻,还恋情根欲种,岂不可笑!”
侯方域反驳:“此言差矣!从来男女室家,人之大伦,离合悲欢,情有所钟,先生如何管得?”
张道士啐了一口:“阿呸!两个痴虫,你看那皇城墙倒宫塌,蒿莱遍野。这秦淮长桥已无片板,旧院瓦砾满地,萧条村郭,只几个乞儿饿殍。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吗?”
一言惊醒梦中人,侯李二人震惊颤愕。
侯方域:“几句话,说得小生冷汗淋漓,如梦忽醒。”
张道士问侯方域道:“你可晓得了?”
侯方域:“弟子晓得了。”
张道士:“既然晓得,就此拜丁继为师罢。”
张道士又问李香君:“你可晓得了?”
李香君:“弟子也晓得了。”
张道士:“既然也晓得,就此拜卞玉京为师罢。”
随后,侯李二人双双出家……
看到这儿,赵林心中憋着一口吐不出来的气儿问赵老汉道:“爸,适逢乱世,这儿女情长真就不该吗?裴晏之和梅虹语本如此相爱,结局却如此凄惨壮烈。”
赵老汉轻抚赵林的头:“傻孩子,两情相悦、儿女情长并没有错,只是身处战火之中,情字难以落墨,大家都由不得自己啊。你们该知道的是,动荡年代,家国不复,人们身如浮萍,又怎忍心看那烽火燃山河呢?你们该学习的是,赭墨班众人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气神呐!”
赵林和刘柱齐声道:“我们知道了!”
赵青书觉得今晚的戏尤为动人:“裴晏之他们唱的《桃花扇》,是乱世桃花,最终只能‘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而如今,咱们听的是盛世桃花,这中国大地一定能‘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戏台上,《桃花扇》传来尾声余韵:“大道才知是,浓情悔认真。回头皆幻景,对面是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