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知予一直注视着那名女子,只盼望着她能快些、再快些地来到自己跟前,但可惜天不遂人愿,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还没走到队伍的一半,便如同一株被大雪折断的枝桠一般向着一旁歪倒,最后重重地栽了下去。
江知予想要去扶她,可眼下她是裴卿辞带过来的,明面上是宁王府的人,更何况在法华寺门口赈济是在为官家做事,由不得她自己乱来。
她向裴卿辞递过去一个眼色。
裴卿辞顺着她的目光注意到了那名女子,这种情况他在这几日见得太多了,像是浑身上下都已经被大雪冻木了,感受不到什么疼了,只有殷红的血在往外淌着。
他冲江知予摇了摇头。
江知予明白了他的意思,却也是非分明,知道这件事怪不得他。
这是天灾,是上天降下来的惩罚。
而他们都不过是肉体凡胎。
那女子眼见着是撑不过去了,就算他们出手将她救下了,还有第二个、第三个……
只要没有足够的棉衣、柴炭和米面,人就会不断地死去。
江知予僵硬地重复着手下的动作,明知那女子和她怀里的孩子最后的命运,她的眼睛还是一直注视着那名女子。
倒下去的那一刻她下意识地将冻裂的手护在孩子的脑袋后面。
雪下得太厚了,她砸在积雪中,像是失足掉进了猎人设置好的陷阱,旁处的雪不断向下凹陷着,纷纷落下来将她掩埋,远处看过去已望不见什么踪迹。
她在积雪里挣扎着,但四肢早已被冻僵了,又因为长期未能进食,她也没什么气力了。
就在江知予以为她不会再起来了,准备转移视线的时候,她突然又看到了那名女子小小的甚至有些瘦弱的身影。
她一次又一次地从雪里捞起她的孩子,抱着那看上去不到两岁的小孩儿试图站起来,但却一次又一次因为失去力气重新摔回去。
直到她再也站不起来。
江知予听到了一声哀嚎。
她的心也为之一震。
江知予知道,她的孩子没了。
那声音撕心裂肺,听得江知予也几欲落泪。
那是她拼尽全力向上天做出的最后一次反抗,可惜人太渺小,又岂能与天斗?
天太冷了,人心也冻得快要僵掉了。
排着队的人没人在乎是谁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她又经历了怎样的事情。他们只是端着碗,面无表情地站在那里,暗自期待着施粥的人一会儿能在他们的碗里多放些米。
女子和孩子的尸体被拖走了。只在雪里留下一行浅浅的痕迹,没一会儿,就被其他人的脚印覆盖了。
黑黑白白的一片又一片混着泥叠在一起,脏得实在太难看。
天色渐渐暗沉,江知予的手腕到这里已经不太听使唤,又是一只碗伸到她面前,她用勺子从锅里舀出来一勺米汤放到碗里。
勺子重新落回到锅里,她等待着下一只碗的到来。
“再给点儿吧。”
面前的老人颤抖着声音小心翼翼地看着她说道。
“再给点儿吧。”
见江知予没什么反应,他便又鼓足勇气,再次说道。
江知予的意识这才勉强回笼,木着一张脸抬头望向他。
老人饥瘦的脸上沟壑纵横,有泪光在他的眼尾闪烁,他端着碗的手已经生了好多疮,有的甚至裂了口子。
江知予没说话。
拒绝的话她实在是说不出口。
但是她知道,眼下她不能因为自己一时的恻隐之心而为这个老人破例。这么多双眼睛都在这儿盯着,这个口子一旦打开,势必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如今天灾横行,民心生怨,再要因此生出些事端,便如同火上浇油,届时再想妥善地解决处理,怕是难如登天。
江知予冷下脸来,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冲他摇了摇头。
老一直强忍着的泪终于还是落在了脸上。
他见恳求无望,也不再过多纠缠,便转身离去了。
江知予的目光追随着他的身影,那一刻她实在是觉得无能为力。
正巧裴卿辞在此刻赶来,看着后面排着的人数已经少了许多了,便对她说:“你去一旁歇歇吧,会有其他人来替你。”
江知予也不做推辞,将位置让给他人便退到了一边儿。
天已经黑得彻底,入了夜,便愈发的冷了。
法华寺门前为赈济临时搭起来的棚子旁燃着火炬,一些人凑到跟前借点儿光也借点儿暖,官兵也不做驱赶。
人心都是肉做的,谁家无父无母、无妻无子?本都是严冬里艰难求生的蝼蚁,又何必将事做尽、做绝。
江知予坐在一边儿感觉脑袋昏昏沉沉,眼前的事物也都渐渐变得朦胧了,裴卿辞过来轻轻地拍拍她的脸,唤她:“阿意,阿意。”
江知予看着面前模糊成一团的人影,想张口回应,自以为动了动双唇,实际却没发出一点儿声音。
裴卿辞见她的反应暗道不好,江知予现在这副模样他简直是不能再熟悉。
现在还有灾民在排着队等待着赈济,他一时半刻估摸着也走不开,再一个依照江知予现在的情况,她也未必能撑到那时候。
裴卿辞立刻起身,想着寻个人先将江知予带回府里去。
才迈出去几步便见一个身影从他的身侧一晃而过,他刚开始还未反应过来,直到余光瞥见江知予原先坐着的地方现在已经空无一人,他才一下子恍然——
那个人是江知予!
她怎么跑得那样快?
她要去做什么?
一时间,无数个念头在裴卿辞的脑海之中盘旋,他立刻四下环顾去寻江知予,想看她究竟是跑向了哪里,突然听见有人大声喊道:“要塌了!要塌了!”
他下意识地往那边看去,不承想却看到了江知予,且她还在不断地向那边靠近。
裴卿辞一下子慌了神,立马呵道:“阿意,回来!”此刻显然已是来不及。
只听得一声巨响,棚子便轰然倒塌,几根用以支撑的杆子沉沉地砸了下来,所幸方才棚子底下之人均有所察觉,早早地便撤了出来,并未有任何伤亡。
只有江知予——
江知予还在那里!
裴卿辞拔腿就向那边跑去,但雪实在太深了,每走一步,都阻碍着他继续向前。
他跑得太快了,险些被绊倒,好不容易才到了跟前,他忐忑地唤了一声“阿意”。
倒下来的杆子砸到了头上,血顺着额头流下来染红了眼睛,江知予努力地集中着已经快要涣散了的意识。
她急切地想要看清楚她面前的人到底是谁,因为她听到他用沙哑的嗓音,轻轻地唤了她一声——
“阿意。”
自从八岁那年随着裴卿辞来到京城,除了裴卿辞之外,认识她的人都唤她作“三娘”,再没有其他人唤过她“阿意”。
会是谁呢?
还会有谁能知道她的乳名。
江知予缓慢地眨了下眼睛。
血淌进眼睛里,刺得她发疼。她想要伸手抹干净,却发现双手双脚都动弹不得了。
她想到父亲母亲,想到两位兄长,想到肃北,想到白达山,想到关宁军……
你是谁呢?
她在心里发问。
有杆子压着她的胸腔,她连呼吸都有些困难了,更是说不出来一个字。
恍惚间她感觉到有什么东西滴在了她的脸上,和她的血混在一起,无声地在她脸颊上划过。
是泪吗?
江知予想。
你怎么也哭了呢?
是因为太想我了吗?
.
堆满了银炭的火盆烧得通红,和屋里亮着的烛光融在一起,暖成一片。
陈尚在屋外卸了斗篷,猫着腰无声地走了进来,随后跪在塌下,双手举过头顶,将奏疏呈上,道:“还请陛下过目。”
永安帝听见后却没什么动作,直到案边烛台上的烛光摇曳了一下,他才将手里的奏折扔在一旁的案几上,从陈尚手中将东西接过来,顺带着说道:“起来吧。”
陈尚躬着身子,低声说了句,“谢陛下。”之后又退了出去。
这份奏疏是巡按安庆监察御史胡宿呈递上来的。
其上奏曰:现江南一带大雪杀树、飞鸟坠地、牛马冻毙。苏、常等府积雪深厚,民冻饿死者甚多,东阳一县就至一千三百余人。江北泉、池等府亦然。有一家数十口全死者,有父死子不能葬、夫死妻不能葬者。其生者无食、身无完衣,不得已而四处逃窜,所在粮仓又各虚空,无以赈济。鬻儿卖女莫能尽赎,劫夺为非,望绝计穷。
永安帝阅后阖上眼睛,将那份奏疏紧紧攥在手里。
过了约有一刻,陈尚听见屋内的永安帝在唤他,他急忙进去,隔着珠帘唤了一声“陛下”。
永安帝缓慢道:“传姚朴之来。”
陈尚道:“是。”
是夜,天浓得像墨一般化不开,彼时乌云遮月,见不到一点月光透来。
“风帽还欹清露滴,凛凛微生寒粟。”
丰南知府林仲堪独立于屋外,拢了拢衣襟。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念罢,他转身进屋,站于案前。
“砚冰料峭笔呵频”,见如此效果甚微,林仲堪将笔尖放于口中,待墨融化后,开始在纸上落笔。
江知予想要去扶她,可眼下她是裴卿辞带过来的,明面上是宁王府的人,更何况在法华寺门口赈济是在为官家做事,由不得她自己乱来。
她向裴卿辞递过去一个眼色。
裴卿辞顺着她的目光注意到了那名女子,这种情况他在这几日见得太多了,像是浑身上下都已经被大雪冻木了,感受不到什么疼了,只有殷红的血在往外淌着。
他冲江知予摇了摇头。
江知予明白了他的意思,却也是非分明,知道这件事怪不得他。
这是天灾,是上天降下来的惩罚。
而他们都不过是肉体凡胎。
那女子眼见着是撑不过去了,就算他们出手将她救下了,还有第二个、第三个……
只要没有足够的棉衣、柴炭和米面,人就会不断地死去。
江知予僵硬地重复着手下的动作,明知那女子和她怀里的孩子最后的命运,她的眼睛还是一直注视着那名女子。
倒下去的那一刻她下意识地将冻裂的手护在孩子的脑袋后面。
雪下得太厚了,她砸在积雪中,像是失足掉进了猎人设置好的陷阱,旁处的雪不断向下凹陷着,纷纷落下来将她掩埋,远处看过去已望不见什么踪迹。
她在积雪里挣扎着,但四肢早已被冻僵了,又因为长期未能进食,她也没什么气力了。
就在江知予以为她不会再起来了,准备转移视线的时候,她突然又看到了那名女子小小的甚至有些瘦弱的身影。
她一次又一次地从雪里捞起她的孩子,抱着那看上去不到两岁的小孩儿试图站起来,但却一次又一次因为失去力气重新摔回去。
直到她再也站不起来。
江知予听到了一声哀嚎。
她的心也为之一震。
江知予知道,她的孩子没了。
那声音撕心裂肺,听得江知予也几欲落泪。
那是她拼尽全力向上天做出的最后一次反抗,可惜人太渺小,又岂能与天斗?
天太冷了,人心也冻得快要僵掉了。
排着队的人没人在乎是谁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她又经历了怎样的事情。他们只是端着碗,面无表情地站在那里,暗自期待着施粥的人一会儿能在他们的碗里多放些米。
女子和孩子的尸体被拖走了。只在雪里留下一行浅浅的痕迹,没一会儿,就被其他人的脚印覆盖了。
黑黑白白的一片又一片混着泥叠在一起,脏得实在太难看。
天色渐渐暗沉,江知予的手腕到这里已经不太听使唤,又是一只碗伸到她面前,她用勺子从锅里舀出来一勺米汤放到碗里。
勺子重新落回到锅里,她等待着下一只碗的到来。
“再给点儿吧。”
面前的老人颤抖着声音小心翼翼地看着她说道。
“再给点儿吧。”
见江知予没什么反应,他便又鼓足勇气,再次说道。
江知予的意识这才勉强回笼,木着一张脸抬头望向他。
老人饥瘦的脸上沟壑纵横,有泪光在他的眼尾闪烁,他端着碗的手已经生了好多疮,有的甚至裂了口子。
江知予没说话。
拒绝的话她实在是说不出口。
但是她知道,眼下她不能因为自己一时的恻隐之心而为这个老人破例。这么多双眼睛都在这儿盯着,这个口子一旦打开,势必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如今天灾横行,民心生怨,再要因此生出些事端,便如同火上浇油,届时再想妥善地解决处理,怕是难如登天。
江知予冷下脸来,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冲他摇了摇头。
老一直强忍着的泪终于还是落在了脸上。
他见恳求无望,也不再过多纠缠,便转身离去了。
江知予的目光追随着他的身影,那一刻她实在是觉得无能为力。
正巧裴卿辞在此刻赶来,看着后面排着的人数已经少了许多了,便对她说:“你去一旁歇歇吧,会有其他人来替你。”
江知予也不做推辞,将位置让给他人便退到了一边儿。
天已经黑得彻底,入了夜,便愈发的冷了。
法华寺门前为赈济临时搭起来的棚子旁燃着火炬,一些人凑到跟前借点儿光也借点儿暖,官兵也不做驱赶。
人心都是肉做的,谁家无父无母、无妻无子?本都是严冬里艰难求生的蝼蚁,又何必将事做尽、做绝。
江知予坐在一边儿感觉脑袋昏昏沉沉,眼前的事物也都渐渐变得朦胧了,裴卿辞过来轻轻地拍拍她的脸,唤她:“阿意,阿意。”
江知予看着面前模糊成一团的人影,想张口回应,自以为动了动双唇,实际却没发出一点儿声音。
裴卿辞见她的反应暗道不好,江知予现在这副模样他简直是不能再熟悉。
现在还有灾民在排着队等待着赈济,他一时半刻估摸着也走不开,再一个依照江知予现在的情况,她也未必能撑到那时候。
裴卿辞立刻起身,想着寻个人先将江知予带回府里去。
才迈出去几步便见一个身影从他的身侧一晃而过,他刚开始还未反应过来,直到余光瞥见江知予原先坐着的地方现在已经空无一人,他才一下子恍然——
那个人是江知予!
她怎么跑得那样快?
她要去做什么?
一时间,无数个念头在裴卿辞的脑海之中盘旋,他立刻四下环顾去寻江知予,想看她究竟是跑向了哪里,突然听见有人大声喊道:“要塌了!要塌了!”
他下意识地往那边看去,不承想却看到了江知予,且她还在不断地向那边靠近。
裴卿辞一下子慌了神,立马呵道:“阿意,回来!”此刻显然已是来不及。
只听得一声巨响,棚子便轰然倒塌,几根用以支撑的杆子沉沉地砸了下来,所幸方才棚子底下之人均有所察觉,早早地便撤了出来,并未有任何伤亡。
只有江知予——
江知予还在那里!
裴卿辞拔腿就向那边跑去,但雪实在太深了,每走一步,都阻碍着他继续向前。
他跑得太快了,险些被绊倒,好不容易才到了跟前,他忐忑地唤了一声“阿意”。
倒下来的杆子砸到了头上,血顺着额头流下来染红了眼睛,江知予努力地集中着已经快要涣散了的意识。
她急切地想要看清楚她面前的人到底是谁,因为她听到他用沙哑的嗓音,轻轻地唤了她一声——
“阿意。”
自从八岁那年随着裴卿辞来到京城,除了裴卿辞之外,认识她的人都唤她作“三娘”,再没有其他人唤过她“阿意”。
会是谁呢?
还会有谁能知道她的乳名。
江知予缓慢地眨了下眼睛。
血淌进眼睛里,刺得她发疼。她想要伸手抹干净,却发现双手双脚都动弹不得了。
她想到父亲母亲,想到两位兄长,想到肃北,想到白达山,想到关宁军……
你是谁呢?
她在心里发问。
有杆子压着她的胸腔,她连呼吸都有些困难了,更是说不出来一个字。
恍惚间她感觉到有什么东西滴在了她的脸上,和她的血混在一起,无声地在她脸颊上划过。
是泪吗?
江知予想。
你怎么也哭了呢?
是因为太想我了吗?
.
堆满了银炭的火盆烧得通红,和屋里亮着的烛光融在一起,暖成一片。
陈尚在屋外卸了斗篷,猫着腰无声地走了进来,随后跪在塌下,双手举过头顶,将奏疏呈上,道:“还请陛下过目。”
永安帝听见后却没什么动作,直到案边烛台上的烛光摇曳了一下,他才将手里的奏折扔在一旁的案几上,从陈尚手中将东西接过来,顺带着说道:“起来吧。”
陈尚躬着身子,低声说了句,“谢陛下。”之后又退了出去。
这份奏疏是巡按安庆监察御史胡宿呈递上来的。
其上奏曰:现江南一带大雪杀树、飞鸟坠地、牛马冻毙。苏、常等府积雪深厚,民冻饿死者甚多,东阳一县就至一千三百余人。江北泉、池等府亦然。有一家数十口全死者,有父死子不能葬、夫死妻不能葬者。其生者无食、身无完衣,不得已而四处逃窜,所在粮仓又各虚空,无以赈济。鬻儿卖女莫能尽赎,劫夺为非,望绝计穷。
永安帝阅后阖上眼睛,将那份奏疏紧紧攥在手里。
过了约有一刻,陈尚听见屋内的永安帝在唤他,他急忙进去,隔着珠帘唤了一声“陛下”。
永安帝缓慢道:“传姚朴之来。”
陈尚道:“是。”
是夜,天浓得像墨一般化不开,彼时乌云遮月,见不到一点月光透来。
“风帽还欹清露滴,凛凛微生寒粟。”
丰南知府林仲堪独立于屋外,拢了拢衣襟。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念罢,他转身进屋,站于案前。
“砚冰料峭笔呵频”,见如此效果甚微,林仲堪将笔尖放于口中,待墨融化后,开始在纸上落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