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俭出身于世家大族,属河东裴氏中眷房。

    其祖先出自嬴姓,是皇帝后裔伯翳的后代。

    其父裴仁基,曾任隋朝左光禄大夫,隋末乱世与长子裴行俨于洛阳被王世充所杀。

    唐朝追赠其为原州都督,谥号为忠。

    裴行俭年幼之时,凭借门荫得以进入弘文馆成为生员。

    贞观中期,参与科举考试,以明经中选进入仕途,初仕为左屯卫仓曹参军,获得大将军苏定方重视,得以传授其兵法。

    后转任雍州司士,累迁为金部员外郎与户部员外郎。

    “显庆二年,晋升为长安县令。”

    “高宗李治废黜王皇后、册立武昭仪时,裴行俭与太尉长孙无忌和尚书左仆射褚遂良私下议论此事,认为国家忧患必然会从这里开始。”

    “大理寺卿袁公瑜将此事密报于武昭仪之母杨氏,裴行俭因之贬黜为西州都督府长史。”

    “后改任为金山副都护,麟德二年,累迁为安西大都护,与西域从政七八年时间,注重教化,注重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西域诸国慕义选择归顺唐朝。”

    “因政绩突出,裴行俭被高宗李治召回京城,升任同文少卿,不久后提升为司列少常伯。”

    “咸亨初年,恢复旧官名为吏部侍郎,与李敬玄和马载一同担任官员选拔的工作,以能吏著称,被人们称为裴李、裴马。”

    “唐初,新旧制度并存,官场较为混乱,裴行俭大胆创新,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创造长名榜、铨注等方法。”

    “规定州县官员升迁、资历高低的标准,以此进行官员选拔,该办法被后世沿用下来,影响深远。”

    “上元三年,吐蕃进攻唐朝边疆,裴行俭被任命为洮州道左二军总管。”

    “不久,改任为秦州右军总管,接受元帅周王的统一调度。”

    “仪凤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以及李遮匐,联合周边少数民族部落,进攻安西,并与吐蕃结为联盟。”

    “朝廷准备派兵征讨,裴行俭上书建议高宗李治利用护送波斯王子泥涅师回国之际,途中趁机偷袭,可不劳而功。”

    “于是高宗李治命令裴行俭护送波斯王子泥涅师回国继承王位,并担任安抚大使。”

    “途径莫贺延碛沙漠时,飞石遮天,向导迷路,将士们饥饿困乏。”

    “裴行俭命令护送队伍安营并虔诚拜祭,告诉将士们水源在不远处。”

    “不久,云散风停,前行数百步便是水草丰美之地。”

    “裴行俭途径曾任职的西州时,官吏百姓夹道欢迎,裴行俭召集一千多豪杰子弟相随。”

    “并扬言天气炎热,要等天凉后再西行,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知晓后便没有设防。”

    “于是裴行俭召集龟兹四镇酋长,想要一起前往狩猎,共有近万子弟愿意相随。”

    “裴行俭假装狩猎,整编队伍,几日后加速前行。”

    “距离阿史那都支营地十多里时,派人亲近阿史那都支之人前去问好,摆出一副很悠闲,并非前来讨伐的样子,再次派人召唤阿史那都支前来相见。”

    “阿史那都支曾与李遮匐约定,八月一同对抗唐朝使者,如今唐朝使者已至,无计可施,便亲率首领等五百骑兵前来拜见,裴行俭将之全部擒获。”

    “然后利用阿史那都支的令箭召集各部酋长前来,全部捉住后一起押往碎叶城。”

    “挑选精锐骑兵轻装简从昼夜行军,偷袭李遮匐部落。”

    “途中擒获阿史那都支与李遮匐的使者,裴行俭释放李遮匐的使者,让其返回告知李遮匐,阿史那都支已被擒获,李遮匐知晓后也选择了投降。”

    “将士们在碎叶城为裴行俭立碑纪功,裴行俭擒获阿史那都支与李遮匐返回京师。”

    “高宗李治高度赞扬裴行俭,称其文武兼备,因功授与其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苏轼:裴行俭字守约,生于唐代绛州闻喜县。

    出生高贵,家族乃河东裴氏,父为隋朝左光禄大夫裴仁基,兄长裴行俨,以英勇善战闻名。

    唐太宗贞观年间,他参加明经考试高中状元,被任命为左屯卫仓曹参军。

    才华横溢,思维灵活,展示出其非凡军事天赋,获得战神苏定方的青睐。

    经历过一番激烈竞争后,苏定方认为他有才能传承自己的军事智慧,于是收他为徒,传授毕生绝学。

    裴行俭的家世加之个人天赋,使得他深受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赏识,并迅速得到提携。

    然而不久后,武则天当上皇后,得罪她的朝中重臣均遭受打击,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辞官远走,行俭亦未能幸免,流放到西域。

    但他在西域仅停留一年,就使众多不服从大唐统治的国家开始臣服。

    裴行俭因平息西域之乱,获晋升为安西都护。

    面对当时复杂多样的入仕途径,裴行俭大胆创新,引入人事管理制度。

    裴行俭对当时文人墨客的评价颇具洞见,他将唐初四杰视为才情出众之人。

    但同时预见到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因为才情过盛,难免会有些许傲慢急躁之气。

    他明确指出,除非杨炯能胜任县令,其他三人才算有幸得以安度余生。

    果真,如期而至,王勃因海难殒命,卢照邻病逝,唯一善终者仅杨炯而已,不幸的事实印证了裴行俭的预言。

    西突厥部族发起骚动,吸引了其他附属部落的响应。

    裴行俭临危受命,率领强大队伍奔赴前线。

    尽管途中遭遇沙尘暴,向导迷路,部下忍饥挨饿,但他凭借果断决策,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成功找到水源,使军队重焕活力。

    他还利用计谋,赢得了和吐蕃联军决战的胜利。

    驻守在今青海湖附近的吐谷浑部落首领被部下杀害,顿时引发连锁反应,西突厥部族趁机策划叛乱,并企图联合吐蕃对抗唐朝。

    面对复杂的局面,裴行俭再度登场,带领三十万大军直扑叛军,战局直转直下。

    随后,他采用擒贼先擒王的策略,仅用不到两年时间,就彻底荡平了这次叛乱,使得叛军首领阿史那都支无路可逃。

    除了英勇善战之外,裴行俭还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技巧。

    有一天,他领兵抵达了深不可测的大黑山,看见那里有一座高岗。

    面对疲惫不堪的士卒的质疑,裴行俭坚持要求继续迁移,并对叛军发动突然袭击,取得重大胜利。

    然而,成就斐然的裴行俭在荣耀加身之时却遭到了不应有的打击。

    他曾经向皇帝申请任命一些贤能之人,以帮助治理国家,却遭到了主管人事的大臣裴炎的忌妒。

    裴炎说服唐高宗杀掉整个投降的突厥首领群体,尽管这些建议最终没有得到执行,但是这个事件对裴行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从此开始拒绝参加朝廷的会议,选择在家中静养。

    “调露元年,突厥首领阿史德温傅与阿史那奉职起兵,扶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单于都护府辖区内二十四州响应。”

    “单于都护府都护萧嗣业率军征讨战败,高宗李治任命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统帅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等部十八万唐军。”

    “同时节制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暕等部,共统帅三十万唐军征讨突厥。”

    “裴行俭率军行至朔州时,知晓此前突厥抢走单于都护萧嗣业运送的军粮,唐军才会大败。”

    “于是伪装300辆运粮车,每辆车内隐藏5名壮士,手持陌刀与劲弩,派遣几百羸弱的唐军押送,于险要之地埋伏精兵等待突厥人前来。”

    “等到突厥人前来抢运粮车,唐军弃车而逃;”

    “突厥人将车拉到泉水边,解下马鞍牧马,准备搬运粮食时,车中隐藏的唐军杀出,埋伏的唐军一拥而上,几乎杀尽突厥人;”

    “此后唐军运粮车,突厥人再也不敢靠近。”

    “唐军行至单于府北面,天色将晚于此安营扎寨,四周壕沟全部挖好,裴行俭却下令移驻崇冈。”

    “唐军将士认为军队已安营,不应该惊扰,裴行俭却催促唐军赶快转移。”

    “当夜暴雨降临,原本营地积水一丈多深,唐军将士们无不叹服。”

    “唐军与突厥军于黑山交战,裴行俭统帅唐军连战连捷,杀伤敌军不计其数;”

    “突厥部将杀死可汗阿史那泥熟匐,带其首级前来投降;”

    “接着唐军擒获突厥首领阿史那奉职,突厥余部败走依狼山。”

    “裴行俭班师回朝后,突厥首领阿史那伏念自称可汗,与阿史德温傅联合再次起兵,召集突厥余部。”

    “次年,裴行俭再次统兵出征突厥,统兵驻扎于代州的陉口,巧施反间计使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互相猜忌。”

    “阿史那伏念将妻儿与辎重留在金牙山,统帅轻骑兵偷袭右武卫将军曹怀舜;”

    “裴行俭派遣部将何迦密从通漠道进军,部将程务挺从石地道偷袭金牙山。”

    “阿史那伏念与右武卫将军曹怀舜签订合约后返回金牙山,发现妻儿与辎重全部被擒,军中将士也沾染疾病,于是统兵向北逃去。”

    “裴行俭派遣副总管刘敬同与程务挺统兵追杀,阿史那伏念请求捉拿阿史德温傅以自救,但仍旧犹豫不决,认为唐军距离遥远,便疏于防范;”

    “唐军将领刘敬同率军偷袭,阿史那伏念狼狈逃走,然后抓获阿史德温傅,派人向裴行俭请降。”

    “裴行俭没有泄露此事,派人给阿史那伏念送去密信,数日后,唐军营寨外烟尘滚滚,裴行俭派遣使者前去慰劳,阿史那伏念擒获阿史德温傅前来投降,由此彻底荡平东突厥余部。”

    “高宗李治派遣户部尚书崔知悌慰劳唐军,侍中裴炎嫉妒裴行俭的战功,对其战功没有上报高宗李治,并斩杀投降的阿史那伏念;”

    “裴行俭不认可杀降的做法,因此称病退休,高宗李治册封其为闻喜县公。”

    “永淳元年,突厥十姓可汗车薄起兵,高宗李治任命裴行俭为金牙道大总管,再次统兵出征突厥。”

    “但大军未出发,裴行俭便于四月病逝于长安延寿里的家中,终年六十四岁。”

    “高宗李治追赠其为幽州都督,谥号为献;”

    “并下令皇太子李显派遣六品京官负责处理其家事,待其子孙能够自立为止。”

    “十月,裴行俭葬于闻喜县的东良原。””

    “唐中宗李显继位后,再次追赠其为扬州大都督;”

    “唐玄宗李隆基时,因其幼子裴光庭升任侍中,故以恩例追赠其为太尉。”

    辛弃疾:裴行俭,出身河东闻喜裴家,是世家大族,自然不缺少良好的教育。

    父亲裴仁基是隋朝大臣,后来在王世充麾下效力;

    兄长裴行俨更是号称万夫不当之勇,武力非凡。

    年少时凭借父亲的恩荫为弘文生,后参加明经考试中第,担任左屯卫仓曹参军。

    他的上司苏定方很看好他,认为可以传授他的本领,于是把自己的本领很多都教授给了裴行俭。

    苏定方用兵喜欢出奇制胜,这也是后来裴行俭在西域屡立奇功的一个原因,受老师影响。

    后来调任长安县令,因为和长孙无忌等人政治诉求一致,都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

    因此遭受武则天的嫉恨,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开始经略西域。

    因为善于调节纠纷又仁义之名远传,因此得西域诸多国家信任,很多小国都愿意归顺唐朝,再加上知人善任,培养了黑齿常之封等将领,后曾短暂的调回长安任职,直到西突厥的叛乱。

    那时候西突厥的贵族联合吐蕃想要重建西突厥,情报传回长安后,朝臣纷纷建议出兵讨伐。

    但是又被一些大臣以刚打完一仗,不可劳民伤财为由拒绝。

    因此裴行俭提出的智取被采纳,高宗同意后,裴行俭带着王方翼以护送波斯王子回国的名义从长安出发,途径西突厥那位贵族驻地时将其生擒,兵不血刃平息了一场叛乱,可见裴行俭之智慧。

章节目录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酷酷的橙子并收藏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