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立功绝域王忠嗣
王忠嗣本名王训,太原郡祁县人,后来迁居到华州郑县居住。
他的父亲王海宾,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太谷男,以骁勇善战闻名于陇西地区。
王海宾在与吐蕃的战斗中战死,唐玄宗李隆基怜悯其忠勇,追赠为左金吾大将军。
当时王训只有九岁,入朝觐见唐玄宗,伏地哭泣,唐玄宗心下怜惜。
于是赐名忠嗣,封他为朝散大夫、尚辇奉御,养在宫中,并且让他与忠王李亨一起顽耍。
王忠嗣坚毅寡言,但有雄心壮志,擅长兵法武略,等到年纪稍微大一些,唐玄宗与其谈论兵法。
王忠嗣侃侃而谈,每次都能切中要害,唐玄宗很是器重,认为王忠嗣日后必成良将。
“开元十八年,朝廷追赠其父王海宾为安西大都护;”
“随后,王忠嗣跟随河西节度使兼兵部尚书萧嵩,被举荐为河西兵马司。”
“三年后,萧嵩要入朝觐见唐玄宗,王忠嗣表示,自己跟随萧嵩三年时间,没有建立功劳,无颜面见天子,于是请求率领精锐数百人袭击吐蕃;”
“恰逢吐蕃赞普大酋在郁标川训练军队,手下的人都打算返回。”
“王忠嗣不听,提刀冲入敌阵,这次战斗,唐军斩杀敌人数千,缴获羊马数以万计。”
“萧嵩奏报王忠嗣的战功,唐玄宗大喜。”
“王忠嗣被任命为左威卫将军,兼任检校代州都督,获封清源县男。”
“因为王忠嗣曾经轻视皇甫惟明的义弟王昱而遭到构陷,被贬为东阳府左果毅。”
“开元二十六年三月,河西节度使杜希望打算进攻吐蕃新城,有人向他推荐王忠嗣,并表示如果此战要取胜,非用此人在不可。”
“杜希望随即上表奏请此事,唐玄宗下诏让王忠嗣赶赴河西。”
“唐军攻克吐蕃新城,王忠嗣出力最多,因功被授予左威卫郎将,专知行军兵马。”
“同年秋天,吐蕃军队前来进攻,打算重新夺取新城,敌人兵力正盛,唐军不敌,将士恐惧。”
“王忠嗣于是率领所部冲入敌阵,杀敌数百人,扰乱了敌军的阵脚,杜希望再率军乘胜进攻,吐蕃军队大败。”
“战后,王忠嗣因功升任左金吾将军,不久兼领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使副使、大同军使。”
“开元二十八年,王忠嗣以本官兼任代州都督,摄御史大夫,又充任河东节度使,加授云麾将军。”
“第二年,王忠嗣担任朔方节度使;”
“不久,田仁琬充任河东节度使,王忠嗣仍担任朔方节度使。”
“天宝元年,王忠嗣兼任灵州都督,率军北伐,在桑乾河与奚族首领怒皆交战,三战三胜,俘虏其部众,凯旋而归。”
“突厥叶护部落内部发生内乱,王忠嗣在碛口部署重兵,以威慑对方。”
“突厥乌苏米施可汗恐惧,向大唐请降,但又拖延时间不来。”
“王忠嗣离间拔悉密与葛逻禄、回纥三个部落,让他们攻击乌苏米施可汗,王忠嗣乘机进攻突厥叶护部落的右翼,大胜而归。”
“之后,突厥西叶护部落向唐朝投降,王忠嗣因功被授予左武卫大将军。”
“天宝二年,王忠嗣又率兵大破怒皆及突厥部众,从此塞外安定,各部落民众不敢再进犯唐朝。”
“第二年,突厥九姓拔悉密叶护等斩杀乌苏米施可汗,并且把他的头颅送到京师。”
“天宝四年,王忠嗣被加授为摄御史大夫,充任河东节度采访使;同年五月,封爵为清源县公。”
“王忠嗣年少时以勇敢自负,但担任节度使之后,反而持重沉稳,以安定边疆为己任。”
“他认为身为大将,应该安抚好军队,不能为了建功立业而让士兵过于疲劳。”
“因此他平素只是训练士兵,饲养战马。”
“军中将士都想作战立功,他就常派人前往敌人军中刺探军情,再抓住战机以奇兵袭击,每战必胜。”
“每次出兵,他都要求士兵在弓箭、兵器上刻有名字,战后如有遗失则治罪。”
“因此士兵相互监督,全军武器军备充实,井井有条。”
“从朔方郡到云中郡长达数千里的边境线上,他的军队在要害处开拓旧城,或修筑新城,把疆土拓展数百里;”
苏轼:王忠嗣,初名王训,丰安军使王海宾的儿子。
父亲战死殉国后,成为唐玄宗抚养义子,赐名忠嗣。
长大后的王忠嗣雄毅寡言,有武略,喜爱谈论军事。
唐玄宗特别器重他,并预言后日尔必为良将。
27岁的王忠嗣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参加玉川战役,率300轻骑偷袭吐蕃,斩杀吐蕃上千人,导致吐蕃赞普仓皇逃走,因此一战成名。
河西节度使杜希望想攻取吐蕃新城,有人提议说王忠嗣富於才干,杜希望奏请朝廷,朝廷下诏追召他赶赴河西,进军攻取了吐蕃新城。
王忠嗣功多,授任左威卫郎将,专知兵马。
不久吐蕃大举出兵,准备报复新城之败,早晨逼近官军阵地,唐军寡不敌众,全军都很恐惧。
王忠嗣单骑挺进敌阵,左冲右突,一人杀死数百人,吐蕃军慌乱中相互践踏,唐军从侧翼袭击,吐蕃军大败。
由于战功显赫,唐玄宗下诏授予左金吾卫将军,不多久又兼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大同军使。
王忠嗣率十万骑兵北伐契丹,出雁门关,于桑干河三战三捷,将奚和契丹的二十万联军打得落花流水,奚、契三十六部全部向唐军投降,之后几十年不敢作乱。
此时突厥叶护刚刚发生内乱,王忠嗣率强盛军队以威震慑,乌苏米施可汗害怕请求投降,却变化拖延不到。
王忠嗣于是在拔悉密与葛逻禄、回纥三个部落之间使用反间计策,攻打米施可汗使之败逃。
王忠嗣于是出兵讨伐,夺取其右厢而归,其西叶护及毗伽可敦、男西杀死葛腊哆,率领其部落一千余帐进京朝拜。
从此塞外安定,突厥不敢来犯。
唐高宗初年在疾陵城设有波斯都督府,唐玄宗为制定在中亚抵制大食东扩的战略。
问道群臣西域诸国道里远近,做为鸿胪卿的王忠嗣对唐明皇讲述往大食去的里程甚详。
唐玄宗命王忠嗣兼任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节度使。
一人佩四镇之印,拥兵近三十余万人,掌控万里边疆,这在大唐帝国的历史上,绝无仅有。
这一年,王忠嗣发动了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并乘胜追击,在积石会战中全歼吐蕃残部,斩两吐蕃王子,俘虏了八千名依附吐蕃的吐谷浑军,迫使吐谷浑降唐。
吐蕃在青海地带对唐朝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其对河西地带的威胁已基本解除。
王忠嗣又千里奔驰,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吓得大食从此宵遁,不敢再来招惹唐军。
这一时期,大唐威震八方,四海畏服。
“自唐朝名将张仁亶之后四十多年,王忠嗣继承其遗志,安定唐朝北部边境,塞外蛮夷部族都不敢发动战争。”
“天宝五年正月,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兵败,朝廷任命王忠嗣持节充任西平郡太守,掌管武威郡的事务,同时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
“不久,王忠嗣又权知朔方、河东节度使的事务。”
“王忠嗣在朔方郡、河东郡时,每次边关互市,他都提高马匹的价格,胡人听说之后,争相将马匹卖给唐军,王忠嗣全都买下来。”
“因此胡人的马匹变少,唐军马匹雄壮、军备充实。”
“王忠嗣配佩戴四方将印,控制疆域万里,全国的精兵重镇,全在他的掌控之下。”
“自从唐朝开国以来,就没有过这样的先例。”
“后来,王忠嗣又升任鸿胪卿,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其他官职如故;他的儿子也被授予五品官职。”
“王忠嗣多次与青海、积石的敌人交战,都取得胜利,又率军在墨离讨伐吐谷浑,俘虏了吐谷浑的全部人马,凯旋归来。”
“之前,王忠嗣长期驻守在河东郡及朔方郡,对当地的边境都很熟悉,也深得兵士的军心;”
“然而到了河西郡及陇右郡,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比较陌生,又以功名富贵自处,他的威望不如往日。”
“同年四月,王忠嗣上奏朝廷,请求卸任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的职位,朝廷准许。”
“唐玄宗想进攻吐蕃石堡城,询问将士攻城的计策,王忠嗣上奏劝谏,认为石堡城坚固难攻,吐蕃人举国之力守卫。”
“如果唐军发动强攻,必然损伤数万士卒,得不偿失,不如厉兵秣马,等待时机。”
“唐玄宗听了,十分不悦。”
“而权臣李林甫嫉妒王忠嗣的功劳,时常在唐玄宗面前进谗陈说他的过错。”
“天宝六年,将军董延光请求率兵攻取石堡城,唐玄宗命令王忠嗣分兵协助,王忠嗣迫不得已出兵,没有赏赐将士,董延光很不满意。”
“河西兵马使李光弼担心董延光把责任推卸给王忠嗣,劝告他虽然爱惜士卒,但不能重赏将士。”
“如果出兵之后不能取胜,必然落人口实,招致谗言,引来祸患。”
“王忠嗣认为争夺石堡城对敌人没什么损失,唐军反而要牺牲数万将士,自己宁愿丢官弃爵,也不愿唐军无谓牺牲。”
“董延光率军进攻石堡城,逾期未能攻克,却上奏说是忠嗣延缓出兵,因此导致战事无功。”
“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诬告忠嗣,声称自己过去在担任朔州刺史。”
“王忠嗣任河东节度使时曾表示,自己早年与忠王李亨在宫中一起生活,愿意尊奉太子。”
“唐玄宗大怒,征召王忠嗣入朝,命令三司审讯,王忠嗣几乎被陷害致死。”
“适逢哥舒翰代替王忠嗣为陇右节度,哥舒翰得到唐玄宗宠信。”
“因而上奏替王忠嗣求情,辞语恳切,请求以自己的官职来替忠嗣赎罪。”
“唐玄宗这才怒气稍微消解。同年十一月,王忠嗣被贬为汉阳郡太守。”
“天宝七年,王忠嗣又转任为汉东郡太守。”
“第二年,王忠嗣突然暴毙,终年四十五岁。”
“宝应元年,朝廷追赠王忠嗣兵部尚书。”
辛弃疾:王忠嗣因为屡立战功,地位和威望不断提升,这也遭到了朝廷小人的嫉妒。
其中,李林甫就非常担心王忠嗣入朝当上宰相。
至于野心逐渐膨胀的安禄山,也担心王忠嗣会成为自己的劲敌。
于是,安禄山提出请王忠嗣派人协助修建雄武城,想趁机截留他手下的士兵。
王忠嗣早于约定的期限到达了雄武城,没有见到安禄山就率兵返回了。
对此,王忠嗣屡次向皇帝控诉安禄山将来肯定会反叛朝廷。
不过,李林甫多次为安禄山说好话,现在王忠嗣直接控诉安禄山,无疑彻底得罪了李林甫,这成为其结局凄凉的重要原因。
自从张仁亶守边四十多年之后,王忠嗣继承了他的功业,北塞的胡人又停止了战事。
皇甫惟明由于在河、陇战败,王忠嗣由此担任西平郡太守、判武威郡事,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
而这,足以说明王忠嗣手握重兵,并获得了养父李隆基的信任。
不过,王忠嗣长期在河东、朔方很长时间,对边疆的情况非常熟悉,很得士卒人心。
到了河、陇,对当地风俗人情非常不习惯,又以功名富贵自傲,威望比往日降低。
不久之后,王忠嗣坚持让位朔方、河东节度使职务,唐玄宗同意了。
董延光献计请求攻占石堡城,唐玄宗下诏命令王忠嗣分兵接应他。
结果,董延光逾期未攻下城堡,却上奏说是王忠嗣延缓出兵,因此导致战事无功。
与此同时,李林甫又命令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
正所谓三人成虎,在多人的诬陷下,唐玄宗也怀疑了这位养子,命令三司详细审讯,这导致王忠嗣几乎被陷害致死。
幸好在哥舒翰的求情下,唐玄宗怒气才稍稍消释,不过仍将王忠嗣被贬为汉阳太守。
他的父亲王海宾,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太谷男,以骁勇善战闻名于陇西地区。
王海宾在与吐蕃的战斗中战死,唐玄宗李隆基怜悯其忠勇,追赠为左金吾大将军。
当时王训只有九岁,入朝觐见唐玄宗,伏地哭泣,唐玄宗心下怜惜。
于是赐名忠嗣,封他为朝散大夫、尚辇奉御,养在宫中,并且让他与忠王李亨一起顽耍。
王忠嗣坚毅寡言,但有雄心壮志,擅长兵法武略,等到年纪稍微大一些,唐玄宗与其谈论兵法。
王忠嗣侃侃而谈,每次都能切中要害,唐玄宗很是器重,认为王忠嗣日后必成良将。
“开元十八年,朝廷追赠其父王海宾为安西大都护;”
“随后,王忠嗣跟随河西节度使兼兵部尚书萧嵩,被举荐为河西兵马司。”
“三年后,萧嵩要入朝觐见唐玄宗,王忠嗣表示,自己跟随萧嵩三年时间,没有建立功劳,无颜面见天子,于是请求率领精锐数百人袭击吐蕃;”
“恰逢吐蕃赞普大酋在郁标川训练军队,手下的人都打算返回。”
“王忠嗣不听,提刀冲入敌阵,这次战斗,唐军斩杀敌人数千,缴获羊马数以万计。”
“萧嵩奏报王忠嗣的战功,唐玄宗大喜。”
“王忠嗣被任命为左威卫将军,兼任检校代州都督,获封清源县男。”
“因为王忠嗣曾经轻视皇甫惟明的义弟王昱而遭到构陷,被贬为东阳府左果毅。”
“开元二十六年三月,河西节度使杜希望打算进攻吐蕃新城,有人向他推荐王忠嗣,并表示如果此战要取胜,非用此人在不可。”
“杜希望随即上表奏请此事,唐玄宗下诏让王忠嗣赶赴河西。”
“唐军攻克吐蕃新城,王忠嗣出力最多,因功被授予左威卫郎将,专知行军兵马。”
“同年秋天,吐蕃军队前来进攻,打算重新夺取新城,敌人兵力正盛,唐军不敌,将士恐惧。”
“王忠嗣于是率领所部冲入敌阵,杀敌数百人,扰乱了敌军的阵脚,杜希望再率军乘胜进攻,吐蕃军队大败。”
“战后,王忠嗣因功升任左金吾将军,不久兼领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使副使、大同军使。”
“开元二十八年,王忠嗣以本官兼任代州都督,摄御史大夫,又充任河东节度使,加授云麾将军。”
“第二年,王忠嗣担任朔方节度使;”
“不久,田仁琬充任河东节度使,王忠嗣仍担任朔方节度使。”
“天宝元年,王忠嗣兼任灵州都督,率军北伐,在桑乾河与奚族首领怒皆交战,三战三胜,俘虏其部众,凯旋而归。”
“突厥叶护部落内部发生内乱,王忠嗣在碛口部署重兵,以威慑对方。”
“突厥乌苏米施可汗恐惧,向大唐请降,但又拖延时间不来。”
“王忠嗣离间拔悉密与葛逻禄、回纥三个部落,让他们攻击乌苏米施可汗,王忠嗣乘机进攻突厥叶护部落的右翼,大胜而归。”
“之后,突厥西叶护部落向唐朝投降,王忠嗣因功被授予左武卫大将军。”
“天宝二年,王忠嗣又率兵大破怒皆及突厥部众,从此塞外安定,各部落民众不敢再进犯唐朝。”
“第二年,突厥九姓拔悉密叶护等斩杀乌苏米施可汗,并且把他的头颅送到京师。”
“天宝四年,王忠嗣被加授为摄御史大夫,充任河东节度采访使;同年五月,封爵为清源县公。”
“王忠嗣年少时以勇敢自负,但担任节度使之后,反而持重沉稳,以安定边疆为己任。”
“他认为身为大将,应该安抚好军队,不能为了建功立业而让士兵过于疲劳。”
“因此他平素只是训练士兵,饲养战马。”
“军中将士都想作战立功,他就常派人前往敌人军中刺探军情,再抓住战机以奇兵袭击,每战必胜。”
“每次出兵,他都要求士兵在弓箭、兵器上刻有名字,战后如有遗失则治罪。”
“因此士兵相互监督,全军武器军备充实,井井有条。”
“从朔方郡到云中郡长达数千里的边境线上,他的军队在要害处开拓旧城,或修筑新城,把疆土拓展数百里;”
苏轼:王忠嗣,初名王训,丰安军使王海宾的儿子。
父亲战死殉国后,成为唐玄宗抚养义子,赐名忠嗣。
长大后的王忠嗣雄毅寡言,有武略,喜爱谈论军事。
唐玄宗特别器重他,并预言后日尔必为良将。
27岁的王忠嗣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参加玉川战役,率300轻骑偷袭吐蕃,斩杀吐蕃上千人,导致吐蕃赞普仓皇逃走,因此一战成名。
河西节度使杜希望想攻取吐蕃新城,有人提议说王忠嗣富於才干,杜希望奏请朝廷,朝廷下诏追召他赶赴河西,进军攻取了吐蕃新城。
王忠嗣功多,授任左威卫郎将,专知兵马。
不久吐蕃大举出兵,准备报复新城之败,早晨逼近官军阵地,唐军寡不敌众,全军都很恐惧。
王忠嗣单骑挺进敌阵,左冲右突,一人杀死数百人,吐蕃军慌乱中相互践踏,唐军从侧翼袭击,吐蕃军大败。
由于战功显赫,唐玄宗下诏授予左金吾卫将军,不多久又兼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大同军使。
王忠嗣率十万骑兵北伐契丹,出雁门关,于桑干河三战三捷,将奚和契丹的二十万联军打得落花流水,奚、契三十六部全部向唐军投降,之后几十年不敢作乱。
此时突厥叶护刚刚发生内乱,王忠嗣率强盛军队以威震慑,乌苏米施可汗害怕请求投降,却变化拖延不到。
王忠嗣于是在拔悉密与葛逻禄、回纥三个部落之间使用反间计策,攻打米施可汗使之败逃。
王忠嗣于是出兵讨伐,夺取其右厢而归,其西叶护及毗伽可敦、男西杀死葛腊哆,率领其部落一千余帐进京朝拜。
从此塞外安定,突厥不敢来犯。
唐高宗初年在疾陵城设有波斯都督府,唐玄宗为制定在中亚抵制大食东扩的战略。
问道群臣西域诸国道里远近,做为鸿胪卿的王忠嗣对唐明皇讲述往大食去的里程甚详。
唐玄宗命王忠嗣兼任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节度使。
一人佩四镇之印,拥兵近三十余万人,掌控万里边疆,这在大唐帝国的历史上,绝无仅有。
这一年,王忠嗣发动了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并乘胜追击,在积石会战中全歼吐蕃残部,斩两吐蕃王子,俘虏了八千名依附吐蕃的吐谷浑军,迫使吐谷浑降唐。
吐蕃在青海地带对唐朝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其对河西地带的威胁已基本解除。
王忠嗣又千里奔驰,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吓得大食从此宵遁,不敢再来招惹唐军。
这一时期,大唐威震八方,四海畏服。
“自唐朝名将张仁亶之后四十多年,王忠嗣继承其遗志,安定唐朝北部边境,塞外蛮夷部族都不敢发动战争。”
“天宝五年正月,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兵败,朝廷任命王忠嗣持节充任西平郡太守,掌管武威郡的事务,同时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
“不久,王忠嗣又权知朔方、河东节度使的事务。”
“王忠嗣在朔方郡、河东郡时,每次边关互市,他都提高马匹的价格,胡人听说之后,争相将马匹卖给唐军,王忠嗣全都买下来。”
“因此胡人的马匹变少,唐军马匹雄壮、军备充实。”
“王忠嗣配佩戴四方将印,控制疆域万里,全国的精兵重镇,全在他的掌控之下。”
“自从唐朝开国以来,就没有过这样的先例。”
“后来,王忠嗣又升任鸿胪卿,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其他官职如故;他的儿子也被授予五品官职。”
“王忠嗣多次与青海、积石的敌人交战,都取得胜利,又率军在墨离讨伐吐谷浑,俘虏了吐谷浑的全部人马,凯旋归来。”
“之前,王忠嗣长期驻守在河东郡及朔方郡,对当地的边境都很熟悉,也深得兵士的军心;”
“然而到了河西郡及陇右郡,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比较陌生,又以功名富贵自处,他的威望不如往日。”
“同年四月,王忠嗣上奏朝廷,请求卸任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的职位,朝廷准许。”
“唐玄宗想进攻吐蕃石堡城,询问将士攻城的计策,王忠嗣上奏劝谏,认为石堡城坚固难攻,吐蕃人举国之力守卫。”
“如果唐军发动强攻,必然损伤数万士卒,得不偿失,不如厉兵秣马,等待时机。”
“唐玄宗听了,十分不悦。”
“而权臣李林甫嫉妒王忠嗣的功劳,时常在唐玄宗面前进谗陈说他的过错。”
“天宝六年,将军董延光请求率兵攻取石堡城,唐玄宗命令王忠嗣分兵协助,王忠嗣迫不得已出兵,没有赏赐将士,董延光很不满意。”
“河西兵马使李光弼担心董延光把责任推卸给王忠嗣,劝告他虽然爱惜士卒,但不能重赏将士。”
“如果出兵之后不能取胜,必然落人口实,招致谗言,引来祸患。”
“王忠嗣认为争夺石堡城对敌人没什么损失,唐军反而要牺牲数万将士,自己宁愿丢官弃爵,也不愿唐军无谓牺牲。”
“董延光率军进攻石堡城,逾期未能攻克,却上奏说是忠嗣延缓出兵,因此导致战事无功。”
“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诬告忠嗣,声称自己过去在担任朔州刺史。”
“王忠嗣任河东节度使时曾表示,自己早年与忠王李亨在宫中一起生活,愿意尊奉太子。”
“唐玄宗大怒,征召王忠嗣入朝,命令三司审讯,王忠嗣几乎被陷害致死。”
“适逢哥舒翰代替王忠嗣为陇右节度,哥舒翰得到唐玄宗宠信。”
“因而上奏替王忠嗣求情,辞语恳切,请求以自己的官职来替忠嗣赎罪。”
“唐玄宗这才怒气稍微消解。同年十一月,王忠嗣被贬为汉阳郡太守。”
“天宝七年,王忠嗣又转任为汉东郡太守。”
“第二年,王忠嗣突然暴毙,终年四十五岁。”
“宝应元年,朝廷追赠王忠嗣兵部尚书。”
辛弃疾:王忠嗣因为屡立战功,地位和威望不断提升,这也遭到了朝廷小人的嫉妒。
其中,李林甫就非常担心王忠嗣入朝当上宰相。
至于野心逐渐膨胀的安禄山,也担心王忠嗣会成为自己的劲敌。
于是,安禄山提出请王忠嗣派人协助修建雄武城,想趁机截留他手下的士兵。
王忠嗣早于约定的期限到达了雄武城,没有见到安禄山就率兵返回了。
对此,王忠嗣屡次向皇帝控诉安禄山将来肯定会反叛朝廷。
不过,李林甫多次为安禄山说好话,现在王忠嗣直接控诉安禄山,无疑彻底得罪了李林甫,这成为其结局凄凉的重要原因。
自从张仁亶守边四十多年之后,王忠嗣继承了他的功业,北塞的胡人又停止了战事。
皇甫惟明由于在河、陇战败,王忠嗣由此担任西平郡太守、判武威郡事,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
而这,足以说明王忠嗣手握重兵,并获得了养父李隆基的信任。
不过,王忠嗣长期在河东、朔方很长时间,对边疆的情况非常熟悉,很得士卒人心。
到了河、陇,对当地风俗人情非常不习惯,又以功名富贵自傲,威望比往日降低。
不久之后,王忠嗣坚持让位朔方、河东节度使职务,唐玄宗同意了。
董延光献计请求攻占石堡城,唐玄宗下诏命令王忠嗣分兵接应他。
结果,董延光逾期未攻下城堡,却上奏说是王忠嗣延缓出兵,因此导致战事无功。
与此同时,李林甫又命令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
正所谓三人成虎,在多人的诬陷下,唐玄宗也怀疑了这位养子,命令三司详细审讯,这导致王忠嗣几乎被陷害致死。
幸好在哥舒翰的求情下,唐玄宗怒气才稍稍消释,不过仍将王忠嗣被贬为汉阳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