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佳节,唐府。
虽然唐老爷如今在京为官,但是过节还是按照江南老家的习俗:要清扫房舍,吃汤圆,挂彩灯,过完这一天,这年,就算是完完整整过去了。
唐老爷本名唐明德,字怀信,任太医院院判,平时除了在宫中任职以外,还在太医局任教。
因救驾有功,加上医术实在让人信服,除了正二品的官职以外,另被赐封乐安郡开国郡公,所以唐府也叫开国郡公府。
一大早,大小姐唐夕瑶带着仆妇们打扫老爷的书房。
唐老爷是个和煦的性子,平日里即便仆妇小厮打烂了碗碟,或者办错了差使,很少有生气动怒或者打骂发卖的,一般教训两句,或者罚点月例,也就过去了。可书房是老爷的宝贝疙瘩,里面除了一些字画外,还存放着老爷多年从各处搜罗来的经方手稿和古籍医书。这些手稿,大多有了超过百年的年头,所用的麻纸、桑皮纸甚至竹卷已经酥松发脆,稍有不注意,手稿便损坏了。
去年有个小厮没注意,上茶的时候把茶盏打翻在老爷手边正在看的经方上。他一看闯祸,急急用汗巾去擦。那竹纸本就脆,有了年头以后脆得就和糖纸一样,这一遇水再一擦,几乎搅成了浆糊。等老爷反应过来扑过去抢救为时已晚。看着手里黏在一起,墨水洇开,字迹糊作一团的东西,唐老爷好几天都没吃下饭。后来,夫人心疼郎子,就主动接下了打扫书房的工作。
如今夫人身体不好,这差使便交给了大小姐唐夕瑶。
因为要打扫,夕瑶今早的衣着也简单,一身鹅蛋青的高腰襦裙,袖子用襻膊绑起来,头发绾起,只用一支青玉发簪点缀,发簪下面坠着同是青玉的三朵玉兰花,整个人看起来爽利而不失灵动。
“今日上元佳节,官家在禁中赐宴,爹爹下了宴席估计得过戌时了。宫中宴席,菜式精美归精美,总没有在家里吃得自在。樊妈妈,您去后灶上吩咐一下,让他们备些好克化的东西,等爹爹回来了,给垫垫。”
“后厨熬了高汤,回头让灶上的婆子给老爷煮个鸡丝面可好?”樊嬷嬷是夕瑶的乳母,从小照料她的生活起居,最是明白她的心意。
“好,再配点菜蔬吧。像是凉拌莴丝,或者烫个菜心都好。另外,面条让王婆子擀好,提前放在蒸屉中蒸熟,再用凉油拌开,等爹爹回来了,放到高汤里一烫就能吃。对了,晚上别给爹爹上茶饮了,回头又睡不好。上个陈皮熟水吧。”
“好好好,我都记下了,这就去灶上吩咐,小姐尽可放心” 樊嬷嬷边笑说着,“今日上元节,樊楼边上有灯会。听说今年出了好几款新式的灯,连官家也赐了宫灯要与民同乐,小姐好久没出门了,不如带上小小姐,一起去看看吧。”
夕瑶听了一顿,失神了一下,随后撑起嘴角说,“夜里人多,我怕惊着孩子,就不去了吧。”
“我们坐马车去,老奴陪着您,要是怕人多,我们就不下车,只掀起帘子远远看看可好?保管惊不着小小姐。”
樊嬷嬷不死心,还想再劝劝。
两年了,距离小姐和离已经快两年了。这两年里,小姐能不出门就不出门,一开始是簪花宴、金雀宴不去,后来亲友女眷也不怎么愿意来往。人家下帖子请她,十次里面都未必去一次,不是称病就是家中有事,日子久了,别家女眷也就不太来请了。
近半年,小姐更是半步都没走出过家门。
才二十出头的年岁,过得如同老妪一般,这可怎么是好?
夕瑶知道樊嬷嬷的心思,只是她实在是不耐烦见人,还是摇了摇头。
罢了,樊妈妈叹了口气,左右得小姐自己想通才好。樊妈妈虽有些失望,倒是不气馁,心里盘算着下次找什么机会再劝劝小姐才好。边想着,边往厨房去了。
安排好了老爷的饮食,夕瑶这头开始安排书房的打扫。
“今日禁中赐宴,老爷不会很早回来。所以我们打扫的时间尽够呢,大家仔细点,轻手轻脚的。这书房里头的都是老爷的心头好,万一弄坏了可没处找补。紫草,你带两个女使专门负责多宝阁。这上面都是有年头的医书,纸张易碎,只能用掸子轻轻拂去浮灰。银翘,左边架子上的是这两年的新书和脉案,纸张比较厚实,前几日下雨,今天都抱到院子里晒晒,去去潮。今日过节,后厨给大家也都加了菜,等忙活完了这里,…”正说着,厅外传来了孩童的声音。
“阿娘,灯灯……灯灯……”,小唐棠跌跌撞撞跑了进来,后面跟着乳母“小小姐,慢点儿跑,小心摔了…”
小唐棠今年两岁,虽说还是个奶娃娃,却已经从眉眼里,能看到母亲唐夕瑶秀气的模样。因还是年里,乳母给她头上扎了鬏鬏,用红珊瑚和偏粉色的珍珠缠了一圈,加上身上穿着一件粉底镶红边的缎面夹袄,一眼看过去,倒像是观音菩萨座下的小童女一般。
“阿娘,灯……要扎灯灯……”见了母亲,小唐棠更着急了,一把抓住夕瑶的裙摆,“阿娘…阿娘…”,头顶上的鬏鬏也随着她拉扯母亲裙摆而轻轻晃动。
见到女儿,夕瑶连眼角都是笑意,俯下身:“阿娘在呢,你慢点儿说,要做什么,说清楚些。”
平日里孩子身后有好几个仆妇照顾着,一伸手一张嘴甚至有时候一个眼神,后面的人就知道她要啥,所以养成了孩子说话不连贯,一个词一个词往外蹦的习惯。如今孩子慢慢大了,这个习惯可要不得,夕瑶正在慢慢纠正。
“来,告诉阿娘,你要做什么?说清楚了,娘就考虑答应你。”
“要看扎灯灯,兔儿灯。” 话虽不多,好歹意思是很清楚了。
“好,让嬷嬷带着你看石耳扎兔儿灯去。”
一岁半的小唐棠由婆子陪着,准备去后院看小厮们扎灯笼。
“要画花儿,画花儿”,走前,唐棠回头看着母亲,等着答复。虽然年纪不大,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意。
“好,姐儿别急,一会儿就让石耳给你画,一定给姐儿画个大大的花儿”,婆子在边上柔柔地哄着。
唐棠不肯走,直直地看着母亲,等夕瑶笑着点头了,才跟着乳母走了。
一切都是这么喜庆而美好。而刚刚还是艳阳的天空,突然被一片云遮了起来。
“梁国公府,千祥老爷求见……”
有女使在外面通报,夕瑶的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梁国公,是当今皇帝的老丈人,当今皇后的父亲。而千祥老爷呢,并不姓梁,而是梁国公府的赘婿,刘千祥。因为是入赘,家主是国公爷,所以大家便含糊称他千祥老爷。
嗯,他还有一个身份,唐棠的亲身父亲。
当年,刘千祥只是嘉兴平湖的一个穷孩子,年轻轻就没了父亲。母亲靠给人洗衣织补养活他,供他读书。
也是他自己争气,十二岁就考过了院试。十八岁又顺利过了乡试,成为举子。这个年纪就是举子,这在十里八乡都是不多见的。按理说,当了举子已经不错,在当地知县谋个书记,或者谋一份教席,都能有收入,奉养母亲娶妻生子,自己开个小门户过日子。可是刘家难得出一个读书人,就此不再读了,族亲们总觉得可惜。但要是再往上读,那就得拿出银子供着,日常的文房四宝,先生的束脩,赶考路上的盘缠,零零种种,加起来不是小数目。更不用说,日后想混官场还得各种打点,靠千祥母亲那点洗衣的辛苦钱,是远远不够的。
人呐,平日里嘴上说得千般好万般好,一说起银子,各家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了,谁也不愿意先出,生怕自己出多别人家出少了就吃亏了;可又觉得万一千祥以后出息了,这会儿要是没出钱,那就是错过了贵人,所以也不愿把话说死,就这么拖着。
每次族里商量,一个个嘴上都说着好听,什么把千祥当作亲儿子,什么砸锅卖铁也绝不含糊,可真的到了掏钱的时候,一个个都含糊着。各家说着各家的难处。四叔说他儿子就要娶媳妇了,聘礼得花一大笔银子;七叔的老母常年卧床,平日里看病吃药不能断了银子;二叔公倒是大方,说是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了,可打开荷包看,不过八十多文,倒是那只蜀锦的荷包,和二叔公一身缎子常服很是相配。
别人都拖得起,唯独刘千祥拖不起。三年一届的会试,不是这么容易考的。加上那时候时局并不安稳,西北的草原上的每年冬天都来犯,抢粮食抢布匹甚至抢女人孩子,朝廷连年出战,时赢时败,赢的时候能安稳上挺长一阵子,输了还得赔上一大笔。听说官家要御驾亲征,但也没个定数。错过了这一次,下一次考试又不知道是啥情况。前面族亲们议论来议论去,三四个月过去了也没个说法,而回头去京城赶考,还得算上耗在路上的日子,这一来一回,时间就更紧张了。
就在情况僵着的时候,族里的二爷出了个主意,建议他去投靠杭州府的唐家。
唐家是当地的医学大家,世代开药堂行医救人。到了这一辈,唐老爷是有大造化的,医术高明,很得巡抚大人的赏识,已经往上推举,在军中任职,如今在太医院也挂上了名,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入京去了。而刘家呢,和唐家七拐八拐也能粘得上亲,虽说已经出了五服,可万一唐老爷能够拉一把,刘千祥的读书不就有指望了么。更重要的是,唐家就算赞助了千祥,可毕竟是远亲,以后千祥发达了,唐老爷还能亲得过自家族里?
一听到能够不花自家的钱,又能让千祥记得自家的好,族亲们一个个把胸脯拍得响响的,争着说唐老爷和自家有多么亲厚,看在自己的面子上,肯定愿意资助千祥上学云云。最后大家凑了几贯铜钱,贷了一辆牛车,就打发千祥母子去杭州府了。
两人一车一头牛,走了两天一夜,终于到了杭州府。
到了唐府投了拜帖,小厮让他们在门口稍后,进去通传了。
在门口等候的近半柱香的时间让千祥觉得格外漫长。
族亲那些小算盘,他都看得明明白白,但是能怎么样呢?他甚至觉得自己就如同一块狗皮膏药一样,终于被他们丢了出去,而面子上不仅不能表现出怨怼,还得千恩万谢着,感谢对方给你指了一条明路。这个唐老爷,八竿子打不到的远亲,会帮他么?但是即便心里忐忑,他也明白,已经没有退路了。于是用手抚了抚半旧长衫上并不存在的褶皱,挺起腰杆静静候着。
后面的故事,就很老套了。
唐老爷同情他们母子的遭遇,也欣赏刘千祥的才华,不仅供他读书,之后还把唯一的独女许配给她。而刘千祥也没有辜负唐老爷的栽培,在会试中拿了二甲第九,朝考后留在翰林院当内侍。大登科后小登科,一时风光无二。
然而一时风光之后,刘千祥开始感受到了憋屈和不满足。原以为进入翰林院以后就是天子近臣,结果远远不是如此。
翰林院中内侍多入牛毛,大部分一辈子都没见过官家。要想能出头,除了自身学问过硬以外,背景关系也很重要。他刚进入翰林院,基本就是从最底层开始做起,每天誊抄清点书册,还要值夜。
因为书卷众多,怕火烛走水,所以翰林院的值夜是不允许使用明火的,值夜的内侍们夜里饿了只能用些饼子配冷茶。大家下了值基本都是腰酸背痛外加饥肠辘辘。和他一起工作的同僚,有些不懂钻研的,已经到了做祖父的年龄,还是做着一样的工作。不甘和恐惧犹如潮水一般,一阵一阵扑向刘千祥。
自己的一辈子,不会也这样过去吧?
不不,他不甘心。
多年的寒窗苦读,老母亲半夜里的咳嗽声和粗糙的双手,亲戚们势利的眼神和一张张皮笑肉不笑的脸。他要出头,他要功成名就,他要让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人都仰着头看他!
而彼时的唐老爷还只是兵部的一个医官使,虽然已经在太医院挂上名,却还没有入京供职,鞭长莫及。能为女儿女婿做的,只是给他们在京城贷一处小院子,日常接济些钱银,然后在翰林院找个熟人略关照些千祥。且唐老爷为人十分踏实,不喜欢官场上的那一套,甚至在刘千祥看来有点迂腐死板,就算有什么门路,也是不愿意为自己疏通的。他迫切想要一个往上爬的机会。
说机会,机会就来了。梁国公府的二小姐看上了他。
梁国公一共生有两女,均为嫡女,长女梁飞燕许配给宝亲王。后宝亲王登基,就自然成了当今皇后,当然这是后话。因家中无子,次女梁飞雪在及笄之后便放出消息是要招赘的。尽管如此,能和皇家攀上亲,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媒人简直要把门槛踩破。可能是因为姐姐嫁入亲王家的缘故,梁二小姐的眼光一直很高,求亲的人多如过江之鲫,竟没有一个入眼的。眼看着已经二十出头,依旧待字闺中,梁国公是愁白了头。如今女儿有了心仪之人,梁国公无论如何要成全。
一个想要赘婿,一个想要权势,一拍即合。
彼时夕瑶已经有孕,按照惯例,男女双方和离孩子是留给男方的。但是刘千祥后面是要做人赘婿的,自会和妻主生子继承女方香火。而唐家这边又坚决要把肚子里的孩子留下。于是双方立好了字据,夕瑶的孩子姓唐,留在唐家。
说完旧事,回到上元节。
女使匆匆从二门进来报说千祥老爷求见。
这厮来干什么?
虽然唐老爷如今在京为官,但是过节还是按照江南老家的习俗:要清扫房舍,吃汤圆,挂彩灯,过完这一天,这年,就算是完完整整过去了。
唐老爷本名唐明德,字怀信,任太医院院判,平时除了在宫中任职以外,还在太医局任教。
因救驾有功,加上医术实在让人信服,除了正二品的官职以外,另被赐封乐安郡开国郡公,所以唐府也叫开国郡公府。
一大早,大小姐唐夕瑶带着仆妇们打扫老爷的书房。
唐老爷是个和煦的性子,平日里即便仆妇小厮打烂了碗碟,或者办错了差使,很少有生气动怒或者打骂发卖的,一般教训两句,或者罚点月例,也就过去了。可书房是老爷的宝贝疙瘩,里面除了一些字画外,还存放着老爷多年从各处搜罗来的经方手稿和古籍医书。这些手稿,大多有了超过百年的年头,所用的麻纸、桑皮纸甚至竹卷已经酥松发脆,稍有不注意,手稿便损坏了。
去年有个小厮没注意,上茶的时候把茶盏打翻在老爷手边正在看的经方上。他一看闯祸,急急用汗巾去擦。那竹纸本就脆,有了年头以后脆得就和糖纸一样,这一遇水再一擦,几乎搅成了浆糊。等老爷反应过来扑过去抢救为时已晚。看着手里黏在一起,墨水洇开,字迹糊作一团的东西,唐老爷好几天都没吃下饭。后来,夫人心疼郎子,就主动接下了打扫书房的工作。
如今夫人身体不好,这差使便交给了大小姐唐夕瑶。
因为要打扫,夕瑶今早的衣着也简单,一身鹅蛋青的高腰襦裙,袖子用襻膊绑起来,头发绾起,只用一支青玉发簪点缀,发簪下面坠着同是青玉的三朵玉兰花,整个人看起来爽利而不失灵动。
“今日上元佳节,官家在禁中赐宴,爹爹下了宴席估计得过戌时了。宫中宴席,菜式精美归精美,总没有在家里吃得自在。樊妈妈,您去后灶上吩咐一下,让他们备些好克化的东西,等爹爹回来了,给垫垫。”
“后厨熬了高汤,回头让灶上的婆子给老爷煮个鸡丝面可好?”樊嬷嬷是夕瑶的乳母,从小照料她的生活起居,最是明白她的心意。
“好,再配点菜蔬吧。像是凉拌莴丝,或者烫个菜心都好。另外,面条让王婆子擀好,提前放在蒸屉中蒸熟,再用凉油拌开,等爹爹回来了,放到高汤里一烫就能吃。对了,晚上别给爹爹上茶饮了,回头又睡不好。上个陈皮熟水吧。”
“好好好,我都记下了,这就去灶上吩咐,小姐尽可放心” 樊嬷嬷边笑说着,“今日上元节,樊楼边上有灯会。听说今年出了好几款新式的灯,连官家也赐了宫灯要与民同乐,小姐好久没出门了,不如带上小小姐,一起去看看吧。”
夕瑶听了一顿,失神了一下,随后撑起嘴角说,“夜里人多,我怕惊着孩子,就不去了吧。”
“我们坐马车去,老奴陪着您,要是怕人多,我们就不下车,只掀起帘子远远看看可好?保管惊不着小小姐。”
樊嬷嬷不死心,还想再劝劝。
两年了,距离小姐和离已经快两年了。这两年里,小姐能不出门就不出门,一开始是簪花宴、金雀宴不去,后来亲友女眷也不怎么愿意来往。人家下帖子请她,十次里面都未必去一次,不是称病就是家中有事,日子久了,别家女眷也就不太来请了。
近半年,小姐更是半步都没走出过家门。
才二十出头的年岁,过得如同老妪一般,这可怎么是好?
夕瑶知道樊嬷嬷的心思,只是她实在是不耐烦见人,还是摇了摇头。
罢了,樊妈妈叹了口气,左右得小姐自己想通才好。樊妈妈虽有些失望,倒是不气馁,心里盘算着下次找什么机会再劝劝小姐才好。边想着,边往厨房去了。
安排好了老爷的饮食,夕瑶这头开始安排书房的打扫。
“今日禁中赐宴,老爷不会很早回来。所以我们打扫的时间尽够呢,大家仔细点,轻手轻脚的。这书房里头的都是老爷的心头好,万一弄坏了可没处找补。紫草,你带两个女使专门负责多宝阁。这上面都是有年头的医书,纸张易碎,只能用掸子轻轻拂去浮灰。银翘,左边架子上的是这两年的新书和脉案,纸张比较厚实,前几日下雨,今天都抱到院子里晒晒,去去潮。今日过节,后厨给大家也都加了菜,等忙活完了这里,…”正说着,厅外传来了孩童的声音。
“阿娘,灯灯……灯灯……”,小唐棠跌跌撞撞跑了进来,后面跟着乳母“小小姐,慢点儿跑,小心摔了…”
小唐棠今年两岁,虽说还是个奶娃娃,却已经从眉眼里,能看到母亲唐夕瑶秀气的模样。因还是年里,乳母给她头上扎了鬏鬏,用红珊瑚和偏粉色的珍珠缠了一圈,加上身上穿着一件粉底镶红边的缎面夹袄,一眼看过去,倒像是观音菩萨座下的小童女一般。
“阿娘,灯……要扎灯灯……”见了母亲,小唐棠更着急了,一把抓住夕瑶的裙摆,“阿娘…阿娘…”,头顶上的鬏鬏也随着她拉扯母亲裙摆而轻轻晃动。
见到女儿,夕瑶连眼角都是笑意,俯下身:“阿娘在呢,你慢点儿说,要做什么,说清楚些。”
平日里孩子身后有好几个仆妇照顾着,一伸手一张嘴甚至有时候一个眼神,后面的人就知道她要啥,所以养成了孩子说话不连贯,一个词一个词往外蹦的习惯。如今孩子慢慢大了,这个习惯可要不得,夕瑶正在慢慢纠正。
“来,告诉阿娘,你要做什么?说清楚了,娘就考虑答应你。”
“要看扎灯灯,兔儿灯。” 话虽不多,好歹意思是很清楚了。
“好,让嬷嬷带着你看石耳扎兔儿灯去。”
一岁半的小唐棠由婆子陪着,准备去后院看小厮们扎灯笼。
“要画花儿,画花儿”,走前,唐棠回头看着母亲,等着答复。虽然年纪不大,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意。
“好,姐儿别急,一会儿就让石耳给你画,一定给姐儿画个大大的花儿”,婆子在边上柔柔地哄着。
唐棠不肯走,直直地看着母亲,等夕瑶笑着点头了,才跟着乳母走了。
一切都是这么喜庆而美好。而刚刚还是艳阳的天空,突然被一片云遮了起来。
“梁国公府,千祥老爷求见……”
有女使在外面通报,夕瑶的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梁国公,是当今皇帝的老丈人,当今皇后的父亲。而千祥老爷呢,并不姓梁,而是梁国公府的赘婿,刘千祥。因为是入赘,家主是国公爷,所以大家便含糊称他千祥老爷。
嗯,他还有一个身份,唐棠的亲身父亲。
当年,刘千祥只是嘉兴平湖的一个穷孩子,年轻轻就没了父亲。母亲靠给人洗衣织补养活他,供他读书。
也是他自己争气,十二岁就考过了院试。十八岁又顺利过了乡试,成为举子。这个年纪就是举子,这在十里八乡都是不多见的。按理说,当了举子已经不错,在当地知县谋个书记,或者谋一份教席,都能有收入,奉养母亲娶妻生子,自己开个小门户过日子。可是刘家难得出一个读书人,就此不再读了,族亲们总觉得可惜。但要是再往上读,那就得拿出银子供着,日常的文房四宝,先生的束脩,赶考路上的盘缠,零零种种,加起来不是小数目。更不用说,日后想混官场还得各种打点,靠千祥母亲那点洗衣的辛苦钱,是远远不够的。
人呐,平日里嘴上说得千般好万般好,一说起银子,各家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了,谁也不愿意先出,生怕自己出多别人家出少了就吃亏了;可又觉得万一千祥以后出息了,这会儿要是没出钱,那就是错过了贵人,所以也不愿把话说死,就这么拖着。
每次族里商量,一个个嘴上都说着好听,什么把千祥当作亲儿子,什么砸锅卖铁也绝不含糊,可真的到了掏钱的时候,一个个都含糊着。各家说着各家的难处。四叔说他儿子就要娶媳妇了,聘礼得花一大笔银子;七叔的老母常年卧床,平日里看病吃药不能断了银子;二叔公倒是大方,说是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了,可打开荷包看,不过八十多文,倒是那只蜀锦的荷包,和二叔公一身缎子常服很是相配。
别人都拖得起,唯独刘千祥拖不起。三年一届的会试,不是这么容易考的。加上那时候时局并不安稳,西北的草原上的每年冬天都来犯,抢粮食抢布匹甚至抢女人孩子,朝廷连年出战,时赢时败,赢的时候能安稳上挺长一阵子,输了还得赔上一大笔。听说官家要御驾亲征,但也没个定数。错过了这一次,下一次考试又不知道是啥情况。前面族亲们议论来议论去,三四个月过去了也没个说法,而回头去京城赶考,还得算上耗在路上的日子,这一来一回,时间就更紧张了。
就在情况僵着的时候,族里的二爷出了个主意,建议他去投靠杭州府的唐家。
唐家是当地的医学大家,世代开药堂行医救人。到了这一辈,唐老爷是有大造化的,医术高明,很得巡抚大人的赏识,已经往上推举,在军中任职,如今在太医院也挂上了名,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入京去了。而刘家呢,和唐家七拐八拐也能粘得上亲,虽说已经出了五服,可万一唐老爷能够拉一把,刘千祥的读书不就有指望了么。更重要的是,唐家就算赞助了千祥,可毕竟是远亲,以后千祥发达了,唐老爷还能亲得过自家族里?
一听到能够不花自家的钱,又能让千祥记得自家的好,族亲们一个个把胸脯拍得响响的,争着说唐老爷和自家有多么亲厚,看在自己的面子上,肯定愿意资助千祥上学云云。最后大家凑了几贯铜钱,贷了一辆牛车,就打发千祥母子去杭州府了。
两人一车一头牛,走了两天一夜,终于到了杭州府。
到了唐府投了拜帖,小厮让他们在门口稍后,进去通传了。
在门口等候的近半柱香的时间让千祥觉得格外漫长。
族亲那些小算盘,他都看得明明白白,但是能怎么样呢?他甚至觉得自己就如同一块狗皮膏药一样,终于被他们丢了出去,而面子上不仅不能表现出怨怼,还得千恩万谢着,感谢对方给你指了一条明路。这个唐老爷,八竿子打不到的远亲,会帮他么?但是即便心里忐忑,他也明白,已经没有退路了。于是用手抚了抚半旧长衫上并不存在的褶皱,挺起腰杆静静候着。
后面的故事,就很老套了。
唐老爷同情他们母子的遭遇,也欣赏刘千祥的才华,不仅供他读书,之后还把唯一的独女许配给她。而刘千祥也没有辜负唐老爷的栽培,在会试中拿了二甲第九,朝考后留在翰林院当内侍。大登科后小登科,一时风光无二。
然而一时风光之后,刘千祥开始感受到了憋屈和不满足。原以为进入翰林院以后就是天子近臣,结果远远不是如此。
翰林院中内侍多入牛毛,大部分一辈子都没见过官家。要想能出头,除了自身学问过硬以外,背景关系也很重要。他刚进入翰林院,基本就是从最底层开始做起,每天誊抄清点书册,还要值夜。
因为书卷众多,怕火烛走水,所以翰林院的值夜是不允许使用明火的,值夜的内侍们夜里饿了只能用些饼子配冷茶。大家下了值基本都是腰酸背痛外加饥肠辘辘。和他一起工作的同僚,有些不懂钻研的,已经到了做祖父的年龄,还是做着一样的工作。不甘和恐惧犹如潮水一般,一阵一阵扑向刘千祥。
自己的一辈子,不会也这样过去吧?
不不,他不甘心。
多年的寒窗苦读,老母亲半夜里的咳嗽声和粗糙的双手,亲戚们势利的眼神和一张张皮笑肉不笑的脸。他要出头,他要功成名就,他要让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人都仰着头看他!
而彼时的唐老爷还只是兵部的一个医官使,虽然已经在太医院挂上名,却还没有入京供职,鞭长莫及。能为女儿女婿做的,只是给他们在京城贷一处小院子,日常接济些钱银,然后在翰林院找个熟人略关照些千祥。且唐老爷为人十分踏实,不喜欢官场上的那一套,甚至在刘千祥看来有点迂腐死板,就算有什么门路,也是不愿意为自己疏通的。他迫切想要一个往上爬的机会。
说机会,机会就来了。梁国公府的二小姐看上了他。
梁国公一共生有两女,均为嫡女,长女梁飞燕许配给宝亲王。后宝亲王登基,就自然成了当今皇后,当然这是后话。因家中无子,次女梁飞雪在及笄之后便放出消息是要招赘的。尽管如此,能和皇家攀上亲,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媒人简直要把门槛踩破。可能是因为姐姐嫁入亲王家的缘故,梁二小姐的眼光一直很高,求亲的人多如过江之鲫,竟没有一个入眼的。眼看着已经二十出头,依旧待字闺中,梁国公是愁白了头。如今女儿有了心仪之人,梁国公无论如何要成全。
一个想要赘婿,一个想要权势,一拍即合。
彼时夕瑶已经有孕,按照惯例,男女双方和离孩子是留给男方的。但是刘千祥后面是要做人赘婿的,自会和妻主生子继承女方香火。而唐家这边又坚决要把肚子里的孩子留下。于是双方立好了字据,夕瑶的孩子姓唐,留在唐家。
说完旧事,回到上元节。
女使匆匆从二门进来报说千祥老爷求见。
这厮来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