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燕归一出来,麦冬就赶紧迎上去,偷偷抬眼瞧了瞧她的脸色,确认她家小姐没在里面受气,才放下心来。
自打那天关伊婕在外面对陶燕归发火,麦冬就警醒起来,总觉得这童府的夫人们也不是好相与。
“做什么,大夫人还能吃了我不成?”陶燕归好笑道。
麦冬咧着嘴摇头:“这不是怕大夫人跟二姨娘一个脾性嘛,一语不合就对人发火。”
陶燕归忍着笑,假装忧愁的模样,叹了口气,说:“因着那天的事,二姨娘心里一直不痛快,大夫人方才叫我进去就是为了说这件事呢,让我去给姨娘低头认错。”
麦冬皱巴着脸小声嘟囔:“那还不如叫大夫人吃了你呢。”二姨娘在麦冬心里的形象已经与秦满秋差不多了,一个两个都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主,就仗着辈分大冤枉她家小姐。
“嗯?你说什么?”陶燕归一个不留神,再加上麦冬声音小,她没听清说的什么话。
麦冬略心虚地打了个哈哈,换了另一个问题,“小姐,你真要去给二姨娘赔不是吗?那天明明是姨娘她冤枉了你,她都不相信我说的话。”
正好身边有丫鬟路过,好奇地偷偷看了她们一眼,等人走远后,陶燕归停下脚步,用手点了点麦冬的脑袋,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味:“你啊你,还说二姨娘不是呢,一会儿没人提点你,你又小姐小姐乱叫,私下里这样叫也就算了,这要是被别人听去,还不知道要在背后怎么说道呢。”
麦冬护着脑袋一脸懊恼,虚虚在自己嘴巴上打了两下,这破嘴,就不大听使唤,小姐都嫁人了,再叫小姐肯定是不合适的,她还不忘二姨娘那茬,梗着脖子说:“那也改变不了二姨娘冤枉人的事。”
陶燕归继续走着,过了好几秒才道:“先入为主的人就是不大能听取别的意见,就比方说你,你心里头认定了二姨娘是个不好的,脾性差,还会冤枉人,我就算再为二姨娘说好话,你也听不进去。那日原就是我买东西,乍一见到那绢花,姨娘自然以为是我的,你再解释,她也只当你是在为我开脱罢了。”
麦冬沉默着,苦着脸想小姐说的话。
“大夫人说,那日一大早二姨娘就叫人去账上支了银子,是为了给我置办首饰,但是后来咱们自己付了钱,二姨娘的好心没人领,可不就要生气了。”陶燕归语气很平静。
她们出了大夫人的院子,就往二姨娘的玉清院去,眼瞅着就快到了,陶燕归忽然又停下来,左右看了看麦冬的头,催促她:“快,咱们先回去,你把绢花戴上,咱们再去给二姨娘赔不是。”这样两手空空去,像是不太有说服力的样子。
麦冬站着不动,陶燕归又拉了她一把,“愣着做什么,咱们先回去拿绢花。”
麦冬扭了扭身子,扒开陶燕归的手,小声说:“小姐你别拽我,我都不好拿出来了。”
拿出来什么?陶燕归愣了一下,看到麦冬动作小心地从怀里掏什么,眉心一跳,不会是她想的那样吧?
果然,麦冬绷着脸小心翼翼地掏出两小团粉红色的物件,可不就那日买给她的绢花。
“……我见你没戴着,以为你放屋里了。”
麦冬盯着手中的绢花,眼睛亮亮的,绢花在怀里挤得有些皱巴了,她一脸小心地试图将它们理整齐,听到陶燕归的话,咧着嘴冲她傻笑道:“这不是怕弄丢了嘛,我就贴身揣着,想戴的时候就戴了。”
什么想戴的时候就戴了,这也就是哄陶燕归的话。她才舍不得带呢,除了每日早晚试戴一会儿,其余时间都好生揣在怀里,晚上睡觉前再拿出来放在枕边,摸两下,才嘴角带笑进入梦乡。
麦冬五岁时跟她娘逃难来到浔阳城,在街头做了一段时间乞丐,那时候别说温饱了,没饿死就算运气好。没过多长时间,麦冬的娘就病了,身体虚得不行,强撑着爬起来把麦冬卖给了伢婆子,她起码不用担心她走后麦冬会饿死了,而她,拿着半两银子,买了些猪头肉和肉包子,狼吞虎咽几乎吃到了嗓子眼,才拖着残破的身体回到乞丐窝,脸上挂着心满意足的笑,人当夜就没了。
而麦冬运气好,在伢婆子手里呆了几天,就被陶家买了去,做了陶燕归的丫鬟。
从前她最大的期望就是能吃饱饭,没什么别的奢望,后来慢慢长大后,陶家给她发月钱,她也能吃饱饭了,她开始注意到别的东西,开始羡慕别的小姑娘头上漂亮的绢花,每次见到都要眼巴巴偷偷看上许久,但她也没想过自己买。
一来,陶家自打给她发了月钱,就再也不管她的衣服,衣服鞋子都要她自己去买便宜的布,回来自己做,二来,她和陶燕归二人还时常打打牙祭,吃些外面小摊的东西,每月那点月钱真的不剩什么了。
她眼馋归眼馋,却从不开口问陶燕归要,因为她知道自家小姐的日子也不大好过,虽看着是陶家小姐,身边还配着丫鬟,瞧着怪体面的,只有麦冬知道,每每到月底,小姐和她都捉襟见肘,甚至有些时候,小姐还需要她来接济嘞。
陶燕归鼻头有些泛酸,她耷拉着眉头,似是轻快道:“丢了怕什么,你家小姐我现在这样有钱,别说绢花了,就是金花我也能给你买得起。”
麦冬把花递给陶燕归,叫她帮忙戴上,咧嘴笑道:“我就知道小姐手里存不住钱,亏得要匀一半钱让我收着,还金花呢,那是我麦冬能戴的东西吗?要是那样,还不如给我多买几份糕点,省得我整日担惊受怕,怕连带着自个儿的脑袋也叫人偷去。”
陶燕归被她逗笑了,“就你嘴贫。”
“哎呀,小姐,看我,我麦冬戴上了绢花,是不是也像朵花儿一样?”戴好后,麦冬后退几步,臭美地原地转了个圈,兴冲冲地问陶燕归。
“是是是,像朵花儿,快些走吧,别叫蜜蜂闻着味儿跑来寻你。”陶燕归笑着拉着她的胳膊走。
离玉清院还有一段距离,二人就默契地不嬉闹了,也不说话了。
方才劝麦冬的时候,陶燕归说的好听,实际她心里也别扭着呢。
她习惯了继母那样的态度,也惯会冷处理,若是那日姨娘发脾气全然没有道理,也没想着什么给她买首饰,若是大夫人没跟她说那些话,她应该是不会主动去向姨娘低头的。就像是之前在陶家,她没有打弟弟就是没有打,哪怕父亲一脸失望地叫她道歉认错,她也绝不。
但是,这次不大一样。
姨娘她,似乎是真的处于好心。
其实那天回来之后,她躺在床上想了想,她自己也不对,没有解释什么,任由二姨娘误会,还自己付了钱,无意间拂了姨娘的好意。
越是靠近玉清院,陶燕归心里越是发慌,她甚至有种荒谬的想法,要是二姨娘不肯接受她的道歉,一怒之下将她赶出来就好了,这样,她就有了和她保持距离的借口。
不!她怎么能这样想?真的好生奇怪。
“二少奶奶。”
刚进了玉清院的大门,里面的丫鬟就注意到了她,像她行礼问好,陶燕归被打断了思路,勉强勾起嘴角冲她们点头笑笑。
在童家别处的丫鬟见到陶燕归可以不主动行礼问好,那没什么要紧的,但是玉清院的丫鬟不行,她们是二姨娘的人,陶燕归是谁?陶燕归是二姨娘的儿媳妇,哪敢忽视这位,怕不是嫌日子太好过了。
罢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先进去再说。
麦冬瞧了一眼玉清院丫鬟的头,见她们都没有戴像她头上那样的绢花,下意识摸了摸头上的绢花,心中暗自得意。她出息了,连二姨娘院里的丫头都没戴这样好看的绢花。
……其实,二姨娘院里的丫鬟大多还有一两件金银首饰呢。从前童明轩醒着,没少给他姨娘孝敬,二姨娘又不是个小气的,哪个丫鬟看着顺眼,随手就赏个小物件了,就算是现在,二姨娘手里也不紧张,那不还有大老爷在呢。
门敞着,关伊婕正趴在贵妃椅上,一旁的丫鬟在给她敲背。
眼瞅着二姨娘眯着眼睛快睡着了,哪怕见到二少奶奶来了,丫鬟也没敢惊动她。
陶燕归犹豫了一下,屏息踏入,缓缓靠近,给那丫鬟打了个手势叫她下去,而自己则接过了这活计。
关伊婕丝毫没察觉到换人了,只是觉得力道小了些,“稍微大点力气。”
陶燕归抿了抿唇,依言照做,问道:“姨娘觉得这力道如何?”
唰!关伊婕惊得立即挣开双眼,还以为自己听错了,扭头一看,哟,还真是她那好儿媳。
关伊婕伸手挡了一下,示意她不要再捶了,翻身坐起身,支着一只胳膊斜倚在塌上,另一只手慵懒地摸了摸发鬓,漫不经心又有些不耐烦道:“你怎么来了。”
自打那天关伊婕在外面对陶燕归发火,麦冬就警醒起来,总觉得这童府的夫人们也不是好相与。
“做什么,大夫人还能吃了我不成?”陶燕归好笑道。
麦冬咧着嘴摇头:“这不是怕大夫人跟二姨娘一个脾性嘛,一语不合就对人发火。”
陶燕归忍着笑,假装忧愁的模样,叹了口气,说:“因着那天的事,二姨娘心里一直不痛快,大夫人方才叫我进去就是为了说这件事呢,让我去给姨娘低头认错。”
麦冬皱巴着脸小声嘟囔:“那还不如叫大夫人吃了你呢。”二姨娘在麦冬心里的形象已经与秦满秋差不多了,一个两个都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主,就仗着辈分大冤枉她家小姐。
“嗯?你说什么?”陶燕归一个不留神,再加上麦冬声音小,她没听清说的什么话。
麦冬略心虚地打了个哈哈,换了另一个问题,“小姐,你真要去给二姨娘赔不是吗?那天明明是姨娘她冤枉了你,她都不相信我说的话。”
正好身边有丫鬟路过,好奇地偷偷看了她们一眼,等人走远后,陶燕归停下脚步,用手点了点麦冬的脑袋,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味:“你啊你,还说二姨娘不是呢,一会儿没人提点你,你又小姐小姐乱叫,私下里这样叫也就算了,这要是被别人听去,还不知道要在背后怎么说道呢。”
麦冬护着脑袋一脸懊恼,虚虚在自己嘴巴上打了两下,这破嘴,就不大听使唤,小姐都嫁人了,再叫小姐肯定是不合适的,她还不忘二姨娘那茬,梗着脖子说:“那也改变不了二姨娘冤枉人的事。”
陶燕归继续走着,过了好几秒才道:“先入为主的人就是不大能听取别的意见,就比方说你,你心里头认定了二姨娘是个不好的,脾性差,还会冤枉人,我就算再为二姨娘说好话,你也听不进去。那日原就是我买东西,乍一见到那绢花,姨娘自然以为是我的,你再解释,她也只当你是在为我开脱罢了。”
麦冬沉默着,苦着脸想小姐说的话。
“大夫人说,那日一大早二姨娘就叫人去账上支了银子,是为了给我置办首饰,但是后来咱们自己付了钱,二姨娘的好心没人领,可不就要生气了。”陶燕归语气很平静。
她们出了大夫人的院子,就往二姨娘的玉清院去,眼瞅着就快到了,陶燕归忽然又停下来,左右看了看麦冬的头,催促她:“快,咱们先回去,你把绢花戴上,咱们再去给二姨娘赔不是。”这样两手空空去,像是不太有说服力的样子。
麦冬站着不动,陶燕归又拉了她一把,“愣着做什么,咱们先回去拿绢花。”
麦冬扭了扭身子,扒开陶燕归的手,小声说:“小姐你别拽我,我都不好拿出来了。”
拿出来什么?陶燕归愣了一下,看到麦冬动作小心地从怀里掏什么,眉心一跳,不会是她想的那样吧?
果然,麦冬绷着脸小心翼翼地掏出两小团粉红色的物件,可不就那日买给她的绢花。
“……我见你没戴着,以为你放屋里了。”
麦冬盯着手中的绢花,眼睛亮亮的,绢花在怀里挤得有些皱巴了,她一脸小心地试图将它们理整齐,听到陶燕归的话,咧着嘴冲她傻笑道:“这不是怕弄丢了嘛,我就贴身揣着,想戴的时候就戴了。”
什么想戴的时候就戴了,这也就是哄陶燕归的话。她才舍不得带呢,除了每日早晚试戴一会儿,其余时间都好生揣在怀里,晚上睡觉前再拿出来放在枕边,摸两下,才嘴角带笑进入梦乡。
麦冬五岁时跟她娘逃难来到浔阳城,在街头做了一段时间乞丐,那时候别说温饱了,没饿死就算运气好。没过多长时间,麦冬的娘就病了,身体虚得不行,强撑着爬起来把麦冬卖给了伢婆子,她起码不用担心她走后麦冬会饿死了,而她,拿着半两银子,买了些猪头肉和肉包子,狼吞虎咽几乎吃到了嗓子眼,才拖着残破的身体回到乞丐窝,脸上挂着心满意足的笑,人当夜就没了。
而麦冬运气好,在伢婆子手里呆了几天,就被陶家买了去,做了陶燕归的丫鬟。
从前她最大的期望就是能吃饱饭,没什么别的奢望,后来慢慢长大后,陶家给她发月钱,她也能吃饱饭了,她开始注意到别的东西,开始羡慕别的小姑娘头上漂亮的绢花,每次见到都要眼巴巴偷偷看上许久,但她也没想过自己买。
一来,陶家自打给她发了月钱,就再也不管她的衣服,衣服鞋子都要她自己去买便宜的布,回来自己做,二来,她和陶燕归二人还时常打打牙祭,吃些外面小摊的东西,每月那点月钱真的不剩什么了。
她眼馋归眼馋,却从不开口问陶燕归要,因为她知道自家小姐的日子也不大好过,虽看着是陶家小姐,身边还配着丫鬟,瞧着怪体面的,只有麦冬知道,每每到月底,小姐和她都捉襟见肘,甚至有些时候,小姐还需要她来接济嘞。
陶燕归鼻头有些泛酸,她耷拉着眉头,似是轻快道:“丢了怕什么,你家小姐我现在这样有钱,别说绢花了,就是金花我也能给你买得起。”
麦冬把花递给陶燕归,叫她帮忙戴上,咧嘴笑道:“我就知道小姐手里存不住钱,亏得要匀一半钱让我收着,还金花呢,那是我麦冬能戴的东西吗?要是那样,还不如给我多买几份糕点,省得我整日担惊受怕,怕连带着自个儿的脑袋也叫人偷去。”
陶燕归被她逗笑了,“就你嘴贫。”
“哎呀,小姐,看我,我麦冬戴上了绢花,是不是也像朵花儿一样?”戴好后,麦冬后退几步,臭美地原地转了个圈,兴冲冲地问陶燕归。
“是是是,像朵花儿,快些走吧,别叫蜜蜂闻着味儿跑来寻你。”陶燕归笑着拉着她的胳膊走。
离玉清院还有一段距离,二人就默契地不嬉闹了,也不说话了。
方才劝麦冬的时候,陶燕归说的好听,实际她心里也别扭着呢。
她习惯了继母那样的态度,也惯会冷处理,若是那日姨娘发脾气全然没有道理,也没想着什么给她买首饰,若是大夫人没跟她说那些话,她应该是不会主动去向姨娘低头的。就像是之前在陶家,她没有打弟弟就是没有打,哪怕父亲一脸失望地叫她道歉认错,她也绝不。
但是,这次不大一样。
姨娘她,似乎是真的处于好心。
其实那天回来之后,她躺在床上想了想,她自己也不对,没有解释什么,任由二姨娘误会,还自己付了钱,无意间拂了姨娘的好意。
越是靠近玉清院,陶燕归心里越是发慌,她甚至有种荒谬的想法,要是二姨娘不肯接受她的道歉,一怒之下将她赶出来就好了,这样,她就有了和她保持距离的借口。
不!她怎么能这样想?真的好生奇怪。
“二少奶奶。”
刚进了玉清院的大门,里面的丫鬟就注意到了她,像她行礼问好,陶燕归被打断了思路,勉强勾起嘴角冲她们点头笑笑。
在童家别处的丫鬟见到陶燕归可以不主动行礼问好,那没什么要紧的,但是玉清院的丫鬟不行,她们是二姨娘的人,陶燕归是谁?陶燕归是二姨娘的儿媳妇,哪敢忽视这位,怕不是嫌日子太好过了。
罢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先进去再说。
麦冬瞧了一眼玉清院丫鬟的头,见她们都没有戴像她头上那样的绢花,下意识摸了摸头上的绢花,心中暗自得意。她出息了,连二姨娘院里的丫头都没戴这样好看的绢花。
……其实,二姨娘院里的丫鬟大多还有一两件金银首饰呢。从前童明轩醒着,没少给他姨娘孝敬,二姨娘又不是个小气的,哪个丫鬟看着顺眼,随手就赏个小物件了,就算是现在,二姨娘手里也不紧张,那不还有大老爷在呢。
门敞着,关伊婕正趴在贵妃椅上,一旁的丫鬟在给她敲背。
眼瞅着二姨娘眯着眼睛快睡着了,哪怕见到二少奶奶来了,丫鬟也没敢惊动她。
陶燕归犹豫了一下,屏息踏入,缓缓靠近,给那丫鬟打了个手势叫她下去,而自己则接过了这活计。
关伊婕丝毫没察觉到换人了,只是觉得力道小了些,“稍微大点力气。”
陶燕归抿了抿唇,依言照做,问道:“姨娘觉得这力道如何?”
唰!关伊婕惊得立即挣开双眼,还以为自己听错了,扭头一看,哟,还真是她那好儿媳。
关伊婕伸手挡了一下,示意她不要再捶了,翻身坐起身,支着一只胳膊斜倚在塌上,另一只手慵懒地摸了摸发鬓,漫不经心又有些不耐烦道:“你怎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