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明轩揽着陶燕归走在前面,麦冬跟在后面,不时被人流挤兑得落后一截。

    像这样人多的大街上,两人并排走就已经不容易了。若是三人并排,无异于横着木棍招摇于市,招人埋怨,自己也不方便。

    有个小摊子周围人不多,卖的是竹条编织品,陶燕归逗留的时间长一些。

    她拿过一只小竹篓,在手里翻看一会儿。只有巴掌大小,圆小口,宽扁肚子,精致小巧,通身光滑,没有呲出来的竹刺。

    童明轩不明白她为什么会感兴趣,也不知道这样小的竹篓能装什么,但他说:“喜欢就买。”

    一件小东西而已,看上眼就买了,哪还需要什么理由。

    陶燕归确实是喜欢的,她点点头,转头看向麦冬。

    “麦冬。”

    麦冬哎了一声,刚把手塞怀里掏钱,童明轩就把碎银子递给小商贩了。

    他顺手将腰封抹平整。

    早上出门前,他放了两个碎银子在腰封。

    “够吗?”

    小商贩连忙道:“富余着呢,这位公子,您稍等,我给您找钱。”

    “不必了。还有什么想要的吗?”后一句话是在问陶燕归。

    陶燕归又在摊位上扫视一眼,看到竹蜻蜓时,眸光一顿,很快移开。她摇头,“没有了。”

    童明轩捏着竹蜻蜓的一只翅膀,低头问她:“拿一只?”

    他一直注意着陶燕归的神情,自然察觉到了那明显的停顿,以为是她不好意思拿。通常,只见小孩子玩这种东西。

    陶燕归默了两刻,还是摇头,“算了吧。”没什么意义。

    以前她见陶父给两个弟弟买过竹蜻蜓,后来也给妹妹买。可是她,什么都没得到过。起初她还会觉得心里难过,不明白大家同样是父亲的孩子,为何差别如此之大。

    时间久了,她慢慢放下。只是今日乍一看到竹蜻蜓,突然回想起来了。

    童明轩略一思索,捡了两只小竹蜻蜓,放在陶燕归刚买的小竹篓里,温声说:“来年夏天,我给你捉萤火虫。”

    衔接不上前面的话,很突兀的一句。

    他把腰封里另一枚碎银子递给商贩,却被推回来。

    “公子您快把钱收起来,刚才给的银子足够了,这些都是自家做的小玩意,没啥成本,不值几个钱。”

    他往年没出来卖东西,只是今年儿子上学堂,要交束修,家里钱财实在紧张,他才编了东西出来碰运气。

    这个小商贩倒是个实在人。

    童明轩向来不是那种大手缝的作风,小商贩不要,他就收了回来。只剩下一枚碎银子了,待会儿兴许还用得上。

    他怀里有几张百两银票,在这种街边小摊上该是用不上。

    麦冬看了看小竹篓,说:“该找根绳子串起来挂脖子上,就不用一直拿在手里了。”

    陶燕归犹豫,“现在哪里能找绳子。”

    她又瞥看麦冬,有些别扭地小声说::“要挂也是挂你身上。”她不想在脖子上挂个竹篓。

    童明轩忍不住笑了,他还是第一次见小娘子这样别扭可爱的模样。

    然后童明轩带陶燕归随便进了一家布店,买了一条杏色的长布条。在竹篓小口边上裹了两圈,多余的布条系起来,正好可以让陶燕归挂在脖子上。

    好看是好看,可是陶燕归仍然不大愿意,攥着布条,不许童明轩往她头上套。

    童明轩笑:“很好看,娘子挂什么都好看。”

    麦冬在一旁连连点头。

    “小孩子玩的东西。”她脸上微微发热。

    “娘子年纪也不大。”童明轩在笑,可语气认真。

    他把布条从她脖子上的披风系带穿过去,套过头,半掀着披风把她的胳膊掏出来,让小竹篓斜挎在身侧。披风一遮,几乎看不出什么。

    像伺候孩子一样。

    她不提小孩子,童明轩还没意识到,哄媳妇可不就是跟哄孩子似的。

    陶燕归也不知道现下心里是个什么滋味儿,暖乎乎麻酥酥,让人贪恋却下意识想逃避,生怕是水中花镜中月,又或是雨后很快消逝的虹光。

    就这样,童明轩揽着陶燕归,陶燕归斜挎着小竹篓,身后跟着不时被人群挤来挤去的麦冬。

    今日真是巧了,杂耍班子在这条街上。锣声鼓声喝彩声,围了一圈人,热闹得不行。

    他们挤进去都困难。

    就连临近的茶楼,窗口开向这边的包厢也被人捷足先登了。

    陶燕归见状先开口:“人太多了,咱们还是走吧。”

    “也好。饿不饿?去吃饭?”

    “这个时辰就吃饭会不会太早了?”她还不觉得饿。

    童明轩跟她讲了等会儿的安排,“去隆华寺来回需用将近三个时辰,哪怕即刻出发,天黑前也回不来。家里有个庄子离那边比较近,我们今晚就在那儿过一夜,明天再回府。现在去吃饭,大概再用半个时辰就能出发,时间就能相对宽裕些。不至于抹黑进庄子。”

    这是他昨晚就想好了的。

    这样一听,陶燕归便明白了,不再有什么疑问。

    “小姐。”麦冬压着声音叫她。

    童明轩和陶燕归都停下来看向她。

    麦冬顿时觉得不好意思,她叫的是小姐,姑爷回什么头。她挠挠头顺势改了称呼,“少奶奶,我能不能......”

    见她边偷瞟童明轩,边一脸为难地跟她说话,再听到不远处锣鼓喧天的动静。陶燕归顿时明白了她的意思,便说:“那你别忘了时辰。”

    麦冬喜欢看人家舞狮子,每次看到有人在街上玩杂耍,她都要问一下有没有舞狮子。要是说有,麦冬就走不动路了,一定要看完舞狮子,才能离开。

    在陶燕归眼里,麦冬就是她的家人,一般不会拘着她什么。

    看个舞狮子而已,她自己不怕挤,陶燕归就任由她去。

    “福宝楼。”童明轩说了一句。

    麦冬稍微一顿,很快反应过来,高兴地应了一声,转身就往人堆里挤。

    福宝楼的八宝鸭最为有名。

    除此之外,童明轩还点了一荤一素一汤,和平时的三菜一汤保持一致。

    陶燕归不熟悉这家酒楼的菜单,也没有特别想吃的,自然就由童明轩全权负责菜品。

    “把茶水撤下去,换成热水。”

    童明轩想给陶燕归倒杯水,却发现壶里装的是茶水,当即就叫来小二让他换掉。

    酒楼是吃饭的地方,喝的东西只有汤水讲究。至于茶水,茶叶一般,火候更是马虎,还不如麦冬直接拿开水冲的大红袍。这样的茶水喝了也没什么意思,倒不如一起喝热水。

    小二很快就把热水送上来。

    童明轩涮了两只杯子,先倒了大半杯水放在陶燕归面前,然后才倒给自己。

    “娘子若是想看杂耍,改日派人提前预定楼上的位置,我再陪你出来。要是不赶巧没看成,回头我就跟母亲说,把杂耍班子请回府里。”

    陶燕归忙摇头,“不必这样大费周章,要是哪天真想看了,我和麦冬出门看就好。”

    一个杂耍班子,不是一个两人,要是真为了她请回去一整个杂耍班子,太过于大张旗鼓。到时候她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府里众人。

    童明轩有些心塞,他分明说的是自己陪着娘子,娘子心里却只惦记丫鬟。

    他还不如个丫鬟?

    实际上,在陶燕归心里,他还真比不上麦冬。

    “谈不上大费周章,使些银子的事。府里经常请戏班子,请个杂耍班子罢了,娘子不用觉得心里负担。”她的顾虑容易猜到。

    像童府这样的富户,时不时请人去府里弹曲唱戏是常态,就连吃斋念佛的老太太,她都爱听咿咿呀呀的戏曲。

    “不过,随你心意。娘子想在府里看,就跟母亲说一声,让石安来安排。要是想出门观看,我就陪着娘子出来。近日街上人多,娘子最好不要单独和麦冬出门。”

    这下陶燕归没再说什么拒绝的话了,她乖顺地点点头。

    他们快要吃好饭时,麦冬终于找过来了。

    陶燕归这才想起他们只顾着自己吃,把麦冬忘记了。

    她看了下桌上的菜盘,除了八宝鸭没了,几乎都剩下一半。

    她问麦冬:“还没吃饭吧,去问小二要一份米饭,趁着菜没凉掉赶紧坐下吃一些。”

    麦冬笑着摇了摇头,“在外面吃过了才来得这么晚。”

    原本吃玩完馄饨她就想过来了,可没走两步就闻到肉包子,实在香得不行,就又买了两个,边吃边走。

    一大碗馄饨,外加两个肉包子,麦冬的肚子现在满足得很。

    搁以前还在陶家的时候,她能吃碗馄饨就算破费了,哪里还能再买两个肉包子。

    陶燕归只觉得有些可惜,饶是她不吃太油腻的,也觉得刚才那盘八宝鸭吃着不错,该给麦冬留一些尝尝,她指定喜欢。

    临走前,童明轩想起陶燕归的汤婆子,叫来小二,给了赏银,让他拿去后厨帮忙重新灌热水。

    他还使唤麦冬去买了一包糕点,留着给陶燕归饿的时候吃。

    寺庙的斋饭寡油少盐,没滋没味,童明轩不愿意委屈娘子吃斋饭。再者,他们也吃不上斋饭。

    这个时辰出发,等他们到达隆化寺时,错过了午饭,赶不上晚饭。

章节目录

媳妇在上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爱吃酸橘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爱吃酸橘子并收藏媳妇在上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