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周雪光

    1.集权与放权的交替往复,整顿治理的运动型机制,绵延不断但收效甚微的政治教化活动 ,举步维艰的科层政府理性化和法制建设发展,政策执行中的变通和共谋行为

    上述现象以及问题来源于中国政体内部的一个深刻矛盾,即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在中央管辖权与地方治理权间的紧张和不兼容:前者趋于权力、资源向上集中,从而削弱了地方政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这一体制的有效治理能力;而后者又常常表现为各行其是,偏离失控,对权威体制的中央核心产生威胁。

    2.权威体制的两个维系机制——科层制度和一通观念制度

    应对机制:决策一统性与执行灵活性以及逐级代理制的动态平衡,政治教化的礼仪化以及运动型“纠偏”机制

    逐级代理制度导致中央与地方的松散关联,基层政府在执行过程中的灵活变通和共谋缓解了这一矛盾;自上而下的运动型治理机制成为中央政府规范基层灵活性的边界、强化中央与地方纽带的重要手段

    3.讨论从三个层次展开:首先分析阐述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深刻矛盾。然后讨论中国政治运行过程中演化出的三个应对机制,即决策一统性与执行灵活性之间动态关系,政治教化的礼仪化,运动型治理机制。最后,讨论这些应对机制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以及由此所生的诸种现实困境。

    4.文章展开:从组织学角度,不穷尽所有影响因素,采取自上而下的国家视角,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层次来认识理解矛盾

    5.国家治理模式有两个主要线索:中央权威与地方权力间的关系,国家与民众间的关系

    6.如何维系权威体制:严密有序的科层制组织制度(权力关系明确,等级层次有序),以认同中央权力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制度(儒家观念,马列主义,君臣父子)

    实际运行效果: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7.权威体制弱→地方各自为政,中央权威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受质疑,国将不国

    权威体制强→政策制定与各地实际不符

    8.“有效治理”需要基层政府官员在一统的国家政策实施过程中采取因地制宜的灵活性。这里的悖论是:一统决策的集中程度越强,执行过程中的灵活性就越大

    9.政治教化的礼仪化:教化努力不得不越来越依靠组织的刚性束缚。这些硬性规定的活动随着领导层不断更换、不同任务角色的转变而愈发频繁,但这些活动与人们的实际工作和行为却关系甚微,成为人们不得不参与的种种仪式。

    这些仪式化活动的另一来源是基层政府迎合自上而下压力的需要。

    10.有待回答的问题是:这种以“仪式”活动操练建立的维系纽带与组织制度是什么关系?与实质性的资源分配是什么关系?这一维系纽带是否可以经得起未来社会风云的震荡和冲击?

    11.运动型治理机制的特点:暂时叫停原科层制常规过程,以政治动员过程替代之,以便超越科层制度的组织失败,达到纠偏、规范边界的意图。运动型治理常常采用大张旗鼓、全面动员、政治动员的形式,能在短期内将中央的意图和信号传递到各个领域、部门。对个别案例严厉处罚,以儆效尤;惩处有随意性。

章节目录

暑假倒计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踩棉花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踩棉花并收藏暑假倒计时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