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笛街是沂州城贯通南北、最中央的一条大街,知州府衙便座落在这条街上。
知州府衙的格局是前衙后宅,王焕采是京官外调,原本也没打算在沂州久居,是以来了几年,哪怕有夫人同住,亦未单独整治宅第,只住在窄小的后衙小院里。
甄氏马车先是停在后宅院门外,可是通报时,老仆却躲躲闪闪地,不给开门。还囫囵递了句话。
他是王氏的家仆,说着王焕采家乡的南地方言,又说得极快,俞夫人只听见了“快回去”几个字。
她心里微微一凉。
王夫人这里她来过多次,每次都受到盛情款待,似这样,还是头一次。
“只怕王大人也是受人所迫才改了政令,”玉京分析。俞夫人也点点头。
在这座沂州城里,唯一能让知州低头的,自然是致仕的老太师。
母女二人不约而同地朝着街对面那座高大宏伟的望楼看去。
杨太师曾是当今天子少年时代的授业恩师,一直为皇帝倚重。老太师从七十岁请辞致仕,却到八十岁,才被皇帝依依不舍地下诏准去。
而且十年前,甄氏的当家,大方士甄士则任职钦天监监正时,因借星占进言,与老太师在朝上舌战激辩,把老太师气得当场晕厥。
人人都说,老太师去年致仕,放着帝都的大宅子不住,非要回沂州小城,就是冲着甄士则来的。
“阿娘,方才王老伯应是冒着风险给咱们递话,”她低头想了想,对俞夫人说:“咱们先回去吧。”
“可人都到这儿了,”俞夫人有些犹豫,“这件事只有咱们一家坚持,涉足已深,现在退步也来不及了。”她说着深深叹了口气。
“那些流民,一旦被驱逐出城,只怕性命难保。当争时,还是要争的。”
俞夫人整了整衣衫,再次下车,正要拾级叩门,却见一个身穿青衣道袍、头发花白的谒者自前门方向走过来。
俞夫人认得此人,心里顿时狠狠一沉。
玉京也看见了,她叫橙叶给她戴好帷帽,也整衣下车。
“你,”俞夫人讶了讶,可心中也知玉京心意,只吐了一个字,便将后面的话咽了回去。
已经刮了一夜的北风,不仅没有停息,反而越来越猛,哨声尖利,像什么人的咆哮。
身上被寒风一吹,反倒越发镇定下来。
玉京站前一步,将母亲挡在身后。
也本该如此,她与母亲不同。她虽年纪小,却是皇太后钦定的皇家祭典上的大礼官,有正式的官封,秩正四品,月俸1600贯。
在如今的甄氏,她是官位最高的人。
玉京整顿好衣帽,慢慢转身正对着来人方向。她故意站在阶上,两手叠在身前,姿态甚至有些傲慢地望着来人。
“甄大人。”来的正是杨太师的近侍老仆,毕竟是跟着主人宦海沉浮一辈子的老人儿了,老谒者一点也看不出不满,仍是恭恭敬敬地垂首道:
“我家主人正在前厅等贵家主事的,因大老爷早早仙去,只好请甄大人前去叙话。”
他口中所说的“大老爷”,便是玉京之父,甄氏本代袭爵国师甄士则。
十年前,他任钦天监监正时,借星占之名进谏,面刺皇帝不修德政,不仅把老太师气得晕厥,也惹得天子震怒,一口气将他流贬三千里。
后来是太后求情,天子才准他回乡隐居。
可甄士则经了此事,心灰意冷,回到家乡没多久,竟一病而去。甄氏失了长房嫡子,虽仍有三个子弟,可长房毕竟还有甄玉京,她虽年纪尚小,可官位最高,族内仍以她为尊。
“既是国老见召,自当从命。”玉京不卑不亢,引手做了个请先行的手势。
她今日穿着粉白圈白狐狸毛的短袄,下身白色绫面绣银丝飞蝠的长裙。北风呼号,长裙与帷帽上的素白长纱翻卷,尤如仙子下凡一般。
老仆不敢直视,只道了声“得罪”,转身前头引路。
玉京回身握了握母亲的手似在安慰,俞夫人知她不想让自己去,反手握住女儿的手道:“我要同去。”
玉京固执不肯:“阿娘就在此等我。我们没有做错事,方才老谒者也没有传阿娘过去。我有官位在身,知州大人不会把我怎样的。”
俞夫人也知道自己此时只是个普通民妇,去了或许真的只会拖累女儿。可身为母亲,怎会在此时抛下女儿。
“我……”
“阿娘心疼女儿,”玉京没有让她说下去,“可女儿已经快及笈了。哪咤三岁闹海,甘罗十二拜相,我比他们还大不少呢。”玉京微微一笑,紧紧一握母亲的手:
“阿娘宽心上车,女儿去去就来。”
州衙正堂外,已经围了不少来“看热闹”的百姓。天上已开始飘起小雪,这些人收了袁氏的钱,哪怕冻得哈气跺脚,也只得冒雪来造势。
“听说是老太师要为咱们撑腰啦!”
“那甄氏真以为自己世袭国师就不得了呢!什么事都要出风头,也不顾别人死活!”
“这位妈妈,此话怎讲?”突然,一个满脸大胡子的商贩好奇地问。
周围的人一看竟还有个生人,急忙七嘴八舌地宣讲:
“听口音您是外乡人吧?前日咱们这儿有马匪冲城,流民仗着人多也跟着一起冲,冲进来好些人,整日啥事不干,衣服穿得破破烂烂的,在街上到处乱窜,好不怕人!”
“就是,就算是厚脸皮要挤进来过冬,也该知道,穿得体面些再上街吧?那副尊容,就乖乖挤在墙洞里不要出来呀!”
“这还不算,我听说啊,昨儿夜里有好几家都让贼偷了呢!”
“流民能有什么好东西?若是安抚不好,还冲击衙门呢!可不是什么善茬!”
卫熠听得皱起眉。
忽然,他闻到一缕极细远的香气,不由回过头。
朦胧风雪之中,玉京出现在街头,素纱白衣,宛如蓬莱仙子,飘然而至。
刚刚还在骂人的这伙“百姓”都看得眼直口张。连背好的骂辞都说不出了。
“可恶!该咬人的时候全哑了吗!白喂的一群狗!”
不远处停在街角的马车上,袁映柳没看到想看的一幕,当即气得横眉立目,恨不得自己冲出去破口大骂。
她家本住城外,今晨得知父亲要进城闹甄氏的事,她央着父亲将她带来,专门费钱请了一堆姑姨婶娘,在外面添油加醋让甄玉京难堪。
她与甄玉京的梁子结了好些年,只要自己能力所及,她是一天也不想让甄玉京好过。
可,谁曾想!明明都是一群女人,竟也这等没出息,见到甄玉京就嘴拙心软了!
就不能争点气?!
袁映柳气得坐在车上撕手绢,而那头,老谒者已将甄玉京带到了堂上。
知州看见这个被人从自己家后门口逮来的人,想死的心都有。
半截入土的老太师分明是要在他的地盘上,借他这把刀,狠狠地扎甄氏一刀解恨。
王焕采一点也不想管甄氏能不能扛住,他只担心,老太师一个杀红眼,会不会把他这把刀也一块儿敲碎了。
要知道,老太师为官六十载,别说皇帝偏袒,他自有门下桃李千人,多的是他寒门出身的王焕采惹不起的人!
玉京不慌不忙地上堂,先看见设座上的杨太师,老太师黑着脸,又干又瘦活像一条晒干了硬梆梆地倚在椅子上的牛肉干,与堂上又白又胖、腹大如饺的王大人形成鲜明对比。
玉京没说话,先后以女官之礼与二人见了礼。
因她官居四品,又是太后跟前的红人,虽然朝野皆知,皇帝与太后面和心不和,早就在暗中较劲,可她毕竟有皇封官位在身,品秩又高,正五品的王焕采和已无官位的致仕老太师,都不得不起身同她还礼。
外头“看热闹”的人面面相觑。
沂州百姓只知甄家大姑娘美若天仙,却不知道她竟有如此身份,连老太师都要给她还礼!想起刚刚自己还收了黑钱造她家的谣,顿时后背有些发寒。
“咳咳!”因才还了一礼,老太师有些气短,神情也没那么高傲了:
“老夫今日托大,请贤侄女过府一叙,实在是太多百姓前来哭诉,请老夫带头来求知州大人做主。
“老夫也明白,你们甄氏身为国师,将天下苍生一视同仁,因此才向知州大人请命,求他准许收纳流民。
“可你们甄氏不曾治理州府,并不知道流民之害,有时甚于盗匪。且这些流民,多是燕赵之人,民风彪悍,难于管理。前头县治都怕施恩不成反受其祸,都不敢接纳。你们甄氏,可不能为搏一姓之虚名,害了本城数万百姓啊。”
玉京一直垂目仔细地听着。
听到这句,倒想笑了——为搏虚名,残害百姓。
好大的一口黑祸。
“国老教训得极是。”玉京柔声道:“前日我等一心为王大人着想,竟没有虑到这一层。”
——什么?!
王焕采目瞪口呆。今儿甄暇来求见,老王为了避嫌压根儿没敢见,自然不知还有“为您着想”这种说辞。
王焕采额头滚下豆大的汗来。
他正怕与甄氏撇不清!这下子可好,绑得倒越来越紧了!
甄玉京自然不知他心里已把自己骂了八百遍,仍是模样恭顺,一本正经地把王大人往泥坑里拖:
“城内流民若安置不当,自然危险,可若此时将他们尽数逐出,万一为匪帮所挟,以免其流血失命为条件强迫沂州打开城门,到那时,王大人必陷两难之境。
“开门则城破,不开而致流民尽死,必将为人唾骂,遗臭万年。”
这话说得忒重,却也并非绝无可能。
老太师面上变色,他为官五十载,自然知道,万一遇到此类情况,那对一城之守的王大人来说,简直就是提前给他抹脖子。
“为今之计,坚壁清野,寻求外援,怕是当务之急。”玉京话未说完,却听见堂外一人尖利地高叫:
“你胡说!!”
袁映柳从人丛后面挤进来,怒气冲冲地嚷:“老太师千万别信她胡扯!那些流民中混有马匪的奸细,甄氏通匪我有人证!”
“什么!甄氏竟然通匪?!”
“难怪又是出钱又是出人呢!”
“可他甄家是国师,为何要通匪?”
“让马匪攻城,再出面退敌,不又可以建功了嘛!”
“我的天,这甄氏的算盘也打得太美了吧!”
“将我们老百姓的性命玩弄在股掌之间,还能算国师吗?!”
收了钱的“百姓”又开始兢兢业业地造势,话多嗓门大,把甄氏的阴谋剖析得明明白白,比自己过的日子还清楚。
老太师拼命掩盖着内心的兴奋。
他恨了甄氏十年,只恨没有机会将其铲除。虽然他也不太相信甄氏会为了立功做这等通匪的蠢事,也猜得到这都是袁氏搞的小动作,但官场上讲究的是借刀杀人。
此刻借袁氏这把刀,杀甄氏这头羊,自己雪了暗恨不说,危难之时为民请命,必能再为子孙挣一块御匾。
一石三鸟。何不快哉!
“啪!!”王焕采看着闹腾腾的公堂,习惯性地捞起惊堂木又是一拍。
袁氏瞧不起他,搞事也不知会他,陷他于如此被动的境地。
虽然甄氏和老太师他都惹不起,但区区一个袁氏,竟也敢如此蔑视他这个五品官,王焕采的心里涌起一股怒气。
“何人未经传唤擅闯公堂!”王焕采怒喝一声,“来人!给我枷起来!”
袁映柳吃一吓,她家是方士,虽靠着攀附丹阳王氏,也常出入一些富贵高门,可家族世代不曾做过官,哪里知道官场诸样规矩。
再说,她可是个千金小姐,这人怎么就敢——她瞄一眼老太师,太师威严,她不敢贸然扑上去求救,眼看两个皂吏拎着大夹板就要上来,她急得大叫:“爹爹救我!爹爹!”
一直藏身在堂外的袁无涯气得两眼发黑。
他明明跟这个蠢货交待,等他信号再掀牌,再说,“老太师”是能当面喊的么!
甭管他现在看起来多像个糟老头,当着面只能尊一声“国老”!
果真是竖子不可与谋!
一个膀大腰圆的衙役已大步流星走到袁映柳跟前,她尖叫着手足捶踢,衙役一恼,揪起她头发便将她拖上了堂。
袁映柳尖叫一路,又骂又挠,衙役更恼了,一把按住她就要给她枷上。
“慢着。”杨太师先出声喝住。
虽然他很看不上袁氏,但今日,袁氏是他最重要的凶器,他可不想出师未捷刀先死。
“通匪事大,此人方才说有‘人证’,让她将人证先呈上来,若是诬告,两罪并罚,再枷不迟。”
王焕采不想跟老太师硬扛,便就坡下驴:“就依国老。”他昂头扬声:“兀那刁民,叫你的‘人证’上堂!”
袁映柳怨毒地死死盯着斜前方的甄玉京。自己如此狼狈,可仇人却依旧白衣胜雪!
“你的死期到了!”她咬着牙,口唇刚才被衙役拖在地上蹭伤,厚厚的灰土中渗出丝缕鲜血,狼狈之外,更添几分可怖。
甄玉京一直没有说话。
三叔和大哥他们一向为人正派,她不信能让袁氏拿住什么把柄。
但当她看到进来的人时,立刻明白了,这通匪的罪名原来在她的身上。
进来的是当时跟她一起出门的老油子兵杜大嘴。
没人知道他姓名,都只叫他浑名。
甄玉京垂下眼帘,仔细地听着他的呈告。
这两天她为了找到小乞丐,不仅央母亲重金悬赏,还叫小厮在外头宣扬他护城退敌的英勇,想先叫响他的名头,后面好替他寻个出身。
没想到这件事被袁氏利用,竟污小乞丐是马匪的细作,与她伙通闯赚城门。
“王大人,本官也有话要说。”待杜大嘴说完,玉京不等王焕采下定论,便扬声请求申辩。
这才是尊重他这个主官的规矩做派。
王焕采满意地点了个头。
玉京转向杜大嘴,老兵不敢与她直视,畏畏缩缩地低下头去。
“这位人证方才的呈述中,掐头去尾,有多处不实之处。”玉京清音如玉:
“最可疑的是,他故意说小乞丐在城上望天放箭,是在给外头马匪报信。可我亲眼所见,他一箭射去,马匪中已有人应弦而倒。那天被他一人射落的马匪,不止十人。
“后来城上守军也都如此射箭。若这样射法是在向马匪报信,那我想问,城上守军,皆是马匪的细作么?”
她转身又朝王焕采施了一礼:
“王大人曾做过沃城府尹,在边塞生活数年。大人当知,守城弓劲,向下射来敌之时,本就需要箭头上抬。若是臂劲弓弱,便得越发抬高些,方能射中远处来敌。
“这位杜大叔也是守城兵士,竟连这一点都不知,可见平日不务正业,疏于训练。
“当日我在城上,并不曾见这位老兵在场,马匪攻城,他身为守城之人,却弃城而逃,反污有功同僚通敌,满怀恶毒,其心可诛!”
杜大嘴听见这些话,吓得膝都酸软了。
他本就是收了钱才来做证,那个衣着讲究的老头把钱给他时说,在堂上只要照他说的说一遍就好,其他的事他不用管!
堂上王焕采也已经打定了主意。
他跟甄氏绑一块的事,只怕是摘也摘不干净了。毕竟自家夫人受了甄家大夫人的恩,与她来往密切,这事全城皆知。
现在再想撇清,谈何容易?
再加上刚才甄玉京所说之事,他想一想,真惊出一身冷汗。
还好尚未驱逐流民,若真闹到那一步,他就算敢背遗臭万年的黑锅,御史台那些嘴炮也饶不了他。
“啪!!”王焕彩惊堂木一拍,可还没等他出声,先听老太师冷冷叫了一声:
“王大人!”
王焕彩被打了一脸手指印,却只能起身拱手:“国老请讲。”
杨太师这才将侧坐的身躯朝他那边斜了斜。
“如今甄大人与这老兵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依老夫看,只怕还得将城门尉请来,才能问个明白。”
玉京心里微微一沉。
此时搬出城门尉,只怕谢贞吉也已经被收买了。
她彻底明白,今日之事恐非偶然。
杜大嘴不过是个兵油子,要买通容易。可谢贞吉祖上有荫封,家境殷实平日与自家也熟悉,只怕单靠袁氏的面子,是别想轻易拉拢他。
一日之内,既要买通杜大嘴,还须邀买谢校尉,一个在城外,一个在城上,同时见证她与细作见面,以为通匪证见。
而这个通匪还须有人配合……所以,连那个小乞丐也是袁氏的人?!
不知为何,心中莫名一片寒凉。
公堂外,忽然一阵喧哗。
甄氏三郎甄士诚带着甄暇得到消息匆匆赶来,后面跟着气势汹汹的甄氏家丁,原本正在堂外造势辱骂甄玉京的那伙人,赶紧闭上了嘴。
但甄氏毕竟世代为官,知道公堂不是擅闯之地,虽然来到堂外,但也只是遥遥向堂上大人们致礼,眼巴巴地望着甄玉京,未敢擅动。
可即使如此,也已给老太师递了把柄。
“呵!好个甄氏,好大的气派啊!”杨太师从椅子里蹦起来,干瘦的脸上一双眼睛瞪得目眦尽裂,竟拿出了朝堂上吵架的气势:
“知道的以为你们来壮胆,不知道的,还以为你们要威胁州官,抢劫疑犯呢!”
甄士诚一听也恼了,他平素就有“拼命三郎”之称,脾气火爆,别说杨太师已然致传仕,就算仍是太师,他也没惧过。
“国老此言差矣。”甄士诚素有修炼,中气十足,一出口,洪亮的声音震得公堂内都嗡嗡作响:
“他人诬告小人侄女通匪,还不许草民申冤么?我甄氏素来清清白白,施粥支棚,助民越冬,是我甄氏每年都会做的事,何来通匪!这分明是有恶人诬告!”
他说着,一双炬目环视四周,早就远远躲进墙角的袁无涯莫名打个激灵。
“大胆!你是说老夫在诬告你不成!”杨太师暴跳如雷。
甄三郎都是一楞。十年前他长兄跟这老头在朝堂吵过一架,虽然后来因为得罪皇帝被流放,但长兄对这位太师的评价极低,说他空有满腹学问,朝堂抗辩,竟是个市井之人。
“老夫堂堂帝师!一品致仕!你们甄氏算什么东西!送到老夫眼前,老夫连眼角都懒得看!这要不是有百姓来投告,老夫才不会趟这一趟浑水!”
杨太师自顾自在堂上跳脚大骂,甄三郎都看呆了:
甄氏好歹是太祖御封的世袭国师,他一个后世小小太师,竟敢说“甄氏算什么东西”。何况还有太后给甄氏撑腰,这老头,说话都不过脑子的么?
再一想,皇帝竟然是这么个人教出来的……难怪那么差劲啊。
他看向甄玉京,她再次对他轻轻摇头。
看来侄女已有应对之策,甄士诚高悬起的心才略微放了放。
老太师骂得嘴角堆沫,满公堂的人都颇觉尴尬,只有袁映柳吵架水平与他参差仿佛,听了大感解气,斜起眼角咬牙瞪甄玉京,不时插一句:“你死定了!”
甄玉京只当没听见,等老太师骂完,才徐徐开口:
“国老息怒。玉京前日确实与一个流民交谈,他年纪不大,尚且是个少年。但玉京愿以甄氏名誉担保,他绝非马匪。”
刚才看到甄暇,她突然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来。
甄瑕曾说过,他怀疑那个救了她的小乞丐是北疆军中的遗孤。因为他射完箭后,曾坠城杀贼。当时甄瑕正逆着人流冲向城外去寻甄玉京,所以亲眼见了那一幕。
“他使的是魏家枪法。”
魏氏军中枪,只在北境流传。
马匪多为本地落草百姓,距离北境数千里之遥。
一个北境孤军,虽然也不是绝不可能加入匪帮,或与袁氏勾结加害甄氏。
可她,相信自己亲眼所看见的东西。
“那日若非那名少年应对得当,反应机敏,最后坠城挑杀敌首,凭一人之力击退马匪,只怕沂州早就陷落,诸位今日,连安坐堂上的机会也没有。
“他救了全城的人,不仅不被感激,还反被诬为匪帮细作?只为一己私怨,便可以颠倒是非,泯灭良善吗!
“人心邪暗至此,再有危难,可还有人挺身而出,救你们于水火?!”
公堂之上,一时寂静。
只听见外面簌簌的落雪声。
卫熠震愕地直直瞪着她。
满心惊憾。
这一瞬,那个已经被他下定决心,埋葬在前世的那个甄玉京,突然鲜明深刻地又活了过来。
前世种种,锥心之痛。
那时的雪,此时的雪,都让他无处可避。
-
死一般的寂静,被“呼哧呼哧”的喘气声打断。
谢贞吉上场的正是时机。衙役去唤他时他刚到家换下一身湿衣。
其实他知道今天要上堂做证,杨太师许了他京中的职位,他没有犹豫太久便答应了。
能进京为官是他最大的心愿。
他爹谢振远本是神武军偏将,后来因受“仪行案”的牵连才被贬到沂州。临死前,爹抓着他的手,再三叮嘱要他光耀门楣,或许是看儿子实在不是那块材料,最后竟死不瞑目。
“见、见过大人,见过国老。”谢贞吉跑得快要断气,他确实不是学武的材料,所以光耀门楣什么的……突然,他看见一个大胡子商贩,从人群中间挤到了最前面。大摇大摆地抱臂睨视他。
所以,光耀门楣什么的……还是下辈子吧呜呜。
早上这个来历可疑的家伙听说甄氏要被国老整治,竟顾不上再揍他,匆匆便走了。
走前又在他二弟上方耍了一回匕首,还威胁他说:“甄家的大姑娘曾与我有恩。我就是来报恩的。谢大人若知道谁要欺负她,可以来告诉我。”
他说完,刷地收起匕首,闪电似地把它又掷在自己身前,“噗哧”没入地面。距离饱受惊吓的老二只有一寸之远。
“啪!!”王焕采又一拍惊堂木,开始审案。
谢贞吉全面推翻答应过老太师的供词,坚决反对甄玉京有通匪嫌疑,还列举她从小到大种种善举,力证“甄大人绝不可能通敌!”
杨太师知道大势已去,跌坐在太师椅上。只有袁映柳眼看到手的鸭子付之东流,气得扑上去揭发谢贞吉,说“你这狗贼!收了钱不办事你不要脸!!”
甄瑕早就恨透了袁映柳,一听这话怎肯放过?大声请求王知州严查袁映柳与谢贞吉串通诬告朝廷四品礼官……一时之间,大堂上各吵各的,乱成一团。
都没人注意到,甄玉京一个人提裙下堂,朝外面风雪中追去。
知州府衙的格局是前衙后宅,王焕采是京官外调,原本也没打算在沂州久居,是以来了几年,哪怕有夫人同住,亦未单独整治宅第,只住在窄小的后衙小院里。
甄氏马车先是停在后宅院门外,可是通报时,老仆却躲躲闪闪地,不给开门。还囫囵递了句话。
他是王氏的家仆,说着王焕采家乡的南地方言,又说得极快,俞夫人只听见了“快回去”几个字。
她心里微微一凉。
王夫人这里她来过多次,每次都受到盛情款待,似这样,还是头一次。
“只怕王大人也是受人所迫才改了政令,”玉京分析。俞夫人也点点头。
在这座沂州城里,唯一能让知州低头的,自然是致仕的老太师。
母女二人不约而同地朝着街对面那座高大宏伟的望楼看去。
杨太师曾是当今天子少年时代的授业恩师,一直为皇帝倚重。老太师从七十岁请辞致仕,却到八十岁,才被皇帝依依不舍地下诏准去。
而且十年前,甄氏的当家,大方士甄士则任职钦天监监正时,因借星占进言,与老太师在朝上舌战激辩,把老太师气得当场晕厥。
人人都说,老太师去年致仕,放着帝都的大宅子不住,非要回沂州小城,就是冲着甄士则来的。
“阿娘,方才王老伯应是冒着风险给咱们递话,”她低头想了想,对俞夫人说:“咱们先回去吧。”
“可人都到这儿了,”俞夫人有些犹豫,“这件事只有咱们一家坚持,涉足已深,现在退步也来不及了。”她说着深深叹了口气。
“那些流民,一旦被驱逐出城,只怕性命难保。当争时,还是要争的。”
俞夫人整了整衣衫,再次下车,正要拾级叩门,却见一个身穿青衣道袍、头发花白的谒者自前门方向走过来。
俞夫人认得此人,心里顿时狠狠一沉。
玉京也看见了,她叫橙叶给她戴好帷帽,也整衣下车。
“你,”俞夫人讶了讶,可心中也知玉京心意,只吐了一个字,便将后面的话咽了回去。
已经刮了一夜的北风,不仅没有停息,反而越来越猛,哨声尖利,像什么人的咆哮。
身上被寒风一吹,反倒越发镇定下来。
玉京站前一步,将母亲挡在身后。
也本该如此,她与母亲不同。她虽年纪小,却是皇太后钦定的皇家祭典上的大礼官,有正式的官封,秩正四品,月俸1600贯。
在如今的甄氏,她是官位最高的人。
玉京整顿好衣帽,慢慢转身正对着来人方向。她故意站在阶上,两手叠在身前,姿态甚至有些傲慢地望着来人。
“甄大人。”来的正是杨太师的近侍老仆,毕竟是跟着主人宦海沉浮一辈子的老人儿了,老谒者一点也看不出不满,仍是恭恭敬敬地垂首道:
“我家主人正在前厅等贵家主事的,因大老爷早早仙去,只好请甄大人前去叙话。”
他口中所说的“大老爷”,便是玉京之父,甄氏本代袭爵国师甄士则。
十年前,他任钦天监监正时,借星占之名进谏,面刺皇帝不修德政,不仅把老太师气得晕厥,也惹得天子震怒,一口气将他流贬三千里。
后来是太后求情,天子才准他回乡隐居。
可甄士则经了此事,心灰意冷,回到家乡没多久,竟一病而去。甄氏失了长房嫡子,虽仍有三个子弟,可长房毕竟还有甄玉京,她虽年纪尚小,可官位最高,族内仍以她为尊。
“既是国老见召,自当从命。”玉京不卑不亢,引手做了个请先行的手势。
她今日穿着粉白圈白狐狸毛的短袄,下身白色绫面绣银丝飞蝠的长裙。北风呼号,长裙与帷帽上的素白长纱翻卷,尤如仙子下凡一般。
老仆不敢直视,只道了声“得罪”,转身前头引路。
玉京回身握了握母亲的手似在安慰,俞夫人知她不想让自己去,反手握住女儿的手道:“我要同去。”
玉京固执不肯:“阿娘就在此等我。我们没有做错事,方才老谒者也没有传阿娘过去。我有官位在身,知州大人不会把我怎样的。”
俞夫人也知道自己此时只是个普通民妇,去了或许真的只会拖累女儿。可身为母亲,怎会在此时抛下女儿。
“我……”
“阿娘心疼女儿,”玉京没有让她说下去,“可女儿已经快及笈了。哪咤三岁闹海,甘罗十二拜相,我比他们还大不少呢。”玉京微微一笑,紧紧一握母亲的手:
“阿娘宽心上车,女儿去去就来。”
州衙正堂外,已经围了不少来“看热闹”的百姓。天上已开始飘起小雪,这些人收了袁氏的钱,哪怕冻得哈气跺脚,也只得冒雪来造势。
“听说是老太师要为咱们撑腰啦!”
“那甄氏真以为自己世袭国师就不得了呢!什么事都要出风头,也不顾别人死活!”
“这位妈妈,此话怎讲?”突然,一个满脸大胡子的商贩好奇地问。
周围的人一看竟还有个生人,急忙七嘴八舌地宣讲:
“听口音您是外乡人吧?前日咱们这儿有马匪冲城,流民仗着人多也跟着一起冲,冲进来好些人,整日啥事不干,衣服穿得破破烂烂的,在街上到处乱窜,好不怕人!”
“就是,就算是厚脸皮要挤进来过冬,也该知道,穿得体面些再上街吧?那副尊容,就乖乖挤在墙洞里不要出来呀!”
“这还不算,我听说啊,昨儿夜里有好几家都让贼偷了呢!”
“流民能有什么好东西?若是安抚不好,还冲击衙门呢!可不是什么善茬!”
卫熠听得皱起眉。
忽然,他闻到一缕极细远的香气,不由回过头。
朦胧风雪之中,玉京出现在街头,素纱白衣,宛如蓬莱仙子,飘然而至。
刚刚还在骂人的这伙“百姓”都看得眼直口张。连背好的骂辞都说不出了。
“可恶!该咬人的时候全哑了吗!白喂的一群狗!”
不远处停在街角的马车上,袁映柳没看到想看的一幕,当即气得横眉立目,恨不得自己冲出去破口大骂。
她家本住城外,今晨得知父亲要进城闹甄氏的事,她央着父亲将她带来,专门费钱请了一堆姑姨婶娘,在外面添油加醋让甄玉京难堪。
她与甄玉京的梁子结了好些年,只要自己能力所及,她是一天也不想让甄玉京好过。
可,谁曾想!明明都是一群女人,竟也这等没出息,见到甄玉京就嘴拙心软了!
就不能争点气?!
袁映柳气得坐在车上撕手绢,而那头,老谒者已将甄玉京带到了堂上。
知州看见这个被人从自己家后门口逮来的人,想死的心都有。
半截入土的老太师分明是要在他的地盘上,借他这把刀,狠狠地扎甄氏一刀解恨。
王焕采一点也不想管甄氏能不能扛住,他只担心,老太师一个杀红眼,会不会把他这把刀也一块儿敲碎了。
要知道,老太师为官六十载,别说皇帝偏袒,他自有门下桃李千人,多的是他寒门出身的王焕采惹不起的人!
玉京不慌不忙地上堂,先看见设座上的杨太师,老太师黑着脸,又干又瘦活像一条晒干了硬梆梆地倚在椅子上的牛肉干,与堂上又白又胖、腹大如饺的王大人形成鲜明对比。
玉京没说话,先后以女官之礼与二人见了礼。
因她官居四品,又是太后跟前的红人,虽然朝野皆知,皇帝与太后面和心不和,早就在暗中较劲,可她毕竟有皇封官位在身,品秩又高,正五品的王焕采和已无官位的致仕老太师,都不得不起身同她还礼。
外头“看热闹”的人面面相觑。
沂州百姓只知甄家大姑娘美若天仙,却不知道她竟有如此身份,连老太师都要给她还礼!想起刚刚自己还收了黑钱造她家的谣,顿时后背有些发寒。
“咳咳!”因才还了一礼,老太师有些气短,神情也没那么高傲了:
“老夫今日托大,请贤侄女过府一叙,实在是太多百姓前来哭诉,请老夫带头来求知州大人做主。
“老夫也明白,你们甄氏身为国师,将天下苍生一视同仁,因此才向知州大人请命,求他准许收纳流民。
“可你们甄氏不曾治理州府,并不知道流民之害,有时甚于盗匪。且这些流民,多是燕赵之人,民风彪悍,难于管理。前头县治都怕施恩不成反受其祸,都不敢接纳。你们甄氏,可不能为搏一姓之虚名,害了本城数万百姓啊。”
玉京一直垂目仔细地听着。
听到这句,倒想笑了——为搏虚名,残害百姓。
好大的一口黑祸。
“国老教训得极是。”玉京柔声道:“前日我等一心为王大人着想,竟没有虑到这一层。”
——什么?!
王焕采目瞪口呆。今儿甄暇来求见,老王为了避嫌压根儿没敢见,自然不知还有“为您着想”这种说辞。
王焕采额头滚下豆大的汗来。
他正怕与甄氏撇不清!这下子可好,绑得倒越来越紧了!
甄玉京自然不知他心里已把自己骂了八百遍,仍是模样恭顺,一本正经地把王大人往泥坑里拖:
“城内流民若安置不当,自然危险,可若此时将他们尽数逐出,万一为匪帮所挟,以免其流血失命为条件强迫沂州打开城门,到那时,王大人必陷两难之境。
“开门则城破,不开而致流民尽死,必将为人唾骂,遗臭万年。”
这话说得忒重,却也并非绝无可能。
老太师面上变色,他为官五十载,自然知道,万一遇到此类情况,那对一城之守的王大人来说,简直就是提前给他抹脖子。
“为今之计,坚壁清野,寻求外援,怕是当务之急。”玉京话未说完,却听见堂外一人尖利地高叫:
“你胡说!!”
袁映柳从人丛后面挤进来,怒气冲冲地嚷:“老太师千万别信她胡扯!那些流民中混有马匪的奸细,甄氏通匪我有人证!”
“什么!甄氏竟然通匪?!”
“难怪又是出钱又是出人呢!”
“可他甄家是国师,为何要通匪?”
“让马匪攻城,再出面退敌,不又可以建功了嘛!”
“我的天,这甄氏的算盘也打得太美了吧!”
“将我们老百姓的性命玩弄在股掌之间,还能算国师吗?!”
收了钱的“百姓”又开始兢兢业业地造势,话多嗓门大,把甄氏的阴谋剖析得明明白白,比自己过的日子还清楚。
老太师拼命掩盖着内心的兴奋。
他恨了甄氏十年,只恨没有机会将其铲除。虽然他也不太相信甄氏会为了立功做这等通匪的蠢事,也猜得到这都是袁氏搞的小动作,但官场上讲究的是借刀杀人。
此刻借袁氏这把刀,杀甄氏这头羊,自己雪了暗恨不说,危难之时为民请命,必能再为子孙挣一块御匾。
一石三鸟。何不快哉!
“啪!!”王焕采看着闹腾腾的公堂,习惯性地捞起惊堂木又是一拍。
袁氏瞧不起他,搞事也不知会他,陷他于如此被动的境地。
虽然甄氏和老太师他都惹不起,但区区一个袁氏,竟也敢如此蔑视他这个五品官,王焕采的心里涌起一股怒气。
“何人未经传唤擅闯公堂!”王焕采怒喝一声,“来人!给我枷起来!”
袁映柳吃一吓,她家是方士,虽靠着攀附丹阳王氏,也常出入一些富贵高门,可家族世代不曾做过官,哪里知道官场诸样规矩。
再说,她可是个千金小姐,这人怎么就敢——她瞄一眼老太师,太师威严,她不敢贸然扑上去求救,眼看两个皂吏拎着大夹板就要上来,她急得大叫:“爹爹救我!爹爹!”
一直藏身在堂外的袁无涯气得两眼发黑。
他明明跟这个蠢货交待,等他信号再掀牌,再说,“老太师”是能当面喊的么!
甭管他现在看起来多像个糟老头,当着面只能尊一声“国老”!
果真是竖子不可与谋!
一个膀大腰圆的衙役已大步流星走到袁映柳跟前,她尖叫着手足捶踢,衙役一恼,揪起她头发便将她拖上了堂。
袁映柳尖叫一路,又骂又挠,衙役更恼了,一把按住她就要给她枷上。
“慢着。”杨太师先出声喝住。
虽然他很看不上袁氏,但今日,袁氏是他最重要的凶器,他可不想出师未捷刀先死。
“通匪事大,此人方才说有‘人证’,让她将人证先呈上来,若是诬告,两罪并罚,再枷不迟。”
王焕采不想跟老太师硬扛,便就坡下驴:“就依国老。”他昂头扬声:“兀那刁民,叫你的‘人证’上堂!”
袁映柳怨毒地死死盯着斜前方的甄玉京。自己如此狼狈,可仇人却依旧白衣胜雪!
“你的死期到了!”她咬着牙,口唇刚才被衙役拖在地上蹭伤,厚厚的灰土中渗出丝缕鲜血,狼狈之外,更添几分可怖。
甄玉京一直没有说话。
三叔和大哥他们一向为人正派,她不信能让袁氏拿住什么把柄。
但当她看到进来的人时,立刻明白了,这通匪的罪名原来在她的身上。
进来的是当时跟她一起出门的老油子兵杜大嘴。
没人知道他姓名,都只叫他浑名。
甄玉京垂下眼帘,仔细地听着他的呈告。
这两天她为了找到小乞丐,不仅央母亲重金悬赏,还叫小厮在外头宣扬他护城退敌的英勇,想先叫响他的名头,后面好替他寻个出身。
没想到这件事被袁氏利用,竟污小乞丐是马匪的细作,与她伙通闯赚城门。
“王大人,本官也有话要说。”待杜大嘴说完,玉京不等王焕采下定论,便扬声请求申辩。
这才是尊重他这个主官的规矩做派。
王焕采满意地点了个头。
玉京转向杜大嘴,老兵不敢与她直视,畏畏缩缩地低下头去。
“这位人证方才的呈述中,掐头去尾,有多处不实之处。”玉京清音如玉:
“最可疑的是,他故意说小乞丐在城上望天放箭,是在给外头马匪报信。可我亲眼所见,他一箭射去,马匪中已有人应弦而倒。那天被他一人射落的马匪,不止十人。
“后来城上守军也都如此射箭。若这样射法是在向马匪报信,那我想问,城上守军,皆是马匪的细作么?”
她转身又朝王焕采施了一礼:
“王大人曾做过沃城府尹,在边塞生活数年。大人当知,守城弓劲,向下射来敌之时,本就需要箭头上抬。若是臂劲弓弱,便得越发抬高些,方能射中远处来敌。
“这位杜大叔也是守城兵士,竟连这一点都不知,可见平日不务正业,疏于训练。
“当日我在城上,并不曾见这位老兵在场,马匪攻城,他身为守城之人,却弃城而逃,反污有功同僚通敌,满怀恶毒,其心可诛!”
杜大嘴听见这些话,吓得膝都酸软了。
他本就是收了钱才来做证,那个衣着讲究的老头把钱给他时说,在堂上只要照他说的说一遍就好,其他的事他不用管!
堂上王焕采也已经打定了主意。
他跟甄氏绑一块的事,只怕是摘也摘不干净了。毕竟自家夫人受了甄家大夫人的恩,与她来往密切,这事全城皆知。
现在再想撇清,谈何容易?
再加上刚才甄玉京所说之事,他想一想,真惊出一身冷汗。
还好尚未驱逐流民,若真闹到那一步,他就算敢背遗臭万年的黑锅,御史台那些嘴炮也饶不了他。
“啪!!”王焕彩惊堂木一拍,可还没等他出声,先听老太师冷冷叫了一声:
“王大人!”
王焕彩被打了一脸手指印,却只能起身拱手:“国老请讲。”
杨太师这才将侧坐的身躯朝他那边斜了斜。
“如今甄大人与这老兵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依老夫看,只怕还得将城门尉请来,才能问个明白。”
玉京心里微微一沉。
此时搬出城门尉,只怕谢贞吉也已经被收买了。
她彻底明白,今日之事恐非偶然。
杜大嘴不过是个兵油子,要买通容易。可谢贞吉祖上有荫封,家境殷实平日与自家也熟悉,只怕单靠袁氏的面子,是别想轻易拉拢他。
一日之内,既要买通杜大嘴,还须邀买谢校尉,一个在城外,一个在城上,同时见证她与细作见面,以为通匪证见。
而这个通匪还须有人配合……所以,连那个小乞丐也是袁氏的人?!
不知为何,心中莫名一片寒凉。
公堂外,忽然一阵喧哗。
甄氏三郎甄士诚带着甄暇得到消息匆匆赶来,后面跟着气势汹汹的甄氏家丁,原本正在堂外造势辱骂甄玉京的那伙人,赶紧闭上了嘴。
但甄氏毕竟世代为官,知道公堂不是擅闯之地,虽然来到堂外,但也只是遥遥向堂上大人们致礼,眼巴巴地望着甄玉京,未敢擅动。
可即使如此,也已给老太师递了把柄。
“呵!好个甄氏,好大的气派啊!”杨太师从椅子里蹦起来,干瘦的脸上一双眼睛瞪得目眦尽裂,竟拿出了朝堂上吵架的气势:
“知道的以为你们来壮胆,不知道的,还以为你们要威胁州官,抢劫疑犯呢!”
甄士诚一听也恼了,他平素就有“拼命三郎”之称,脾气火爆,别说杨太师已然致传仕,就算仍是太师,他也没惧过。
“国老此言差矣。”甄士诚素有修炼,中气十足,一出口,洪亮的声音震得公堂内都嗡嗡作响:
“他人诬告小人侄女通匪,还不许草民申冤么?我甄氏素来清清白白,施粥支棚,助民越冬,是我甄氏每年都会做的事,何来通匪!这分明是有恶人诬告!”
他说着,一双炬目环视四周,早就远远躲进墙角的袁无涯莫名打个激灵。
“大胆!你是说老夫在诬告你不成!”杨太师暴跳如雷。
甄三郎都是一楞。十年前他长兄跟这老头在朝堂吵过一架,虽然后来因为得罪皇帝被流放,但长兄对这位太师的评价极低,说他空有满腹学问,朝堂抗辩,竟是个市井之人。
“老夫堂堂帝师!一品致仕!你们甄氏算什么东西!送到老夫眼前,老夫连眼角都懒得看!这要不是有百姓来投告,老夫才不会趟这一趟浑水!”
杨太师自顾自在堂上跳脚大骂,甄三郎都看呆了:
甄氏好歹是太祖御封的世袭国师,他一个后世小小太师,竟敢说“甄氏算什么东西”。何况还有太后给甄氏撑腰,这老头,说话都不过脑子的么?
再一想,皇帝竟然是这么个人教出来的……难怪那么差劲啊。
他看向甄玉京,她再次对他轻轻摇头。
看来侄女已有应对之策,甄士诚高悬起的心才略微放了放。
老太师骂得嘴角堆沫,满公堂的人都颇觉尴尬,只有袁映柳吵架水平与他参差仿佛,听了大感解气,斜起眼角咬牙瞪甄玉京,不时插一句:“你死定了!”
甄玉京只当没听见,等老太师骂完,才徐徐开口:
“国老息怒。玉京前日确实与一个流民交谈,他年纪不大,尚且是个少年。但玉京愿以甄氏名誉担保,他绝非马匪。”
刚才看到甄暇,她突然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来。
甄瑕曾说过,他怀疑那个救了她的小乞丐是北疆军中的遗孤。因为他射完箭后,曾坠城杀贼。当时甄瑕正逆着人流冲向城外去寻甄玉京,所以亲眼见了那一幕。
“他使的是魏家枪法。”
魏氏军中枪,只在北境流传。
马匪多为本地落草百姓,距离北境数千里之遥。
一个北境孤军,虽然也不是绝不可能加入匪帮,或与袁氏勾结加害甄氏。
可她,相信自己亲眼所看见的东西。
“那日若非那名少年应对得当,反应机敏,最后坠城挑杀敌首,凭一人之力击退马匪,只怕沂州早就陷落,诸位今日,连安坐堂上的机会也没有。
“他救了全城的人,不仅不被感激,还反被诬为匪帮细作?只为一己私怨,便可以颠倒是非,泯灭良善吗!
“人心邪暗至此,再有危难,可还有人挺身而出,救你们于水火?!”
公堂之上,一时寂静。
只听见外面簌簌的落雪声。
卫熠震愕地直直瞪着她。
满心惊憾。
这一瞬,那个已经被他下定决心,埋葬在前世的那个甄玉京,突然鲜明深刻地又活了过来。
前世种种,锥心之痛。
那时的雪,此时的雪,都让他无处可避。
-
死一般的寂静,被“呼哧呼哧”的喘气声打断。
谢贞吉上场的正是时机。衙役去唤他时他刚到家换下一身湿衣。
其实他知道今天要上堂做证,杨太师许了他京中的职位,他没有犹豫太久便答应了。
能进京为官是他最大的心愿。
他爹谢振远本是神武军偏将,后来因受“仪行案”的牵连才被贬到沂州。临死前,爹抓着他的手,再三叮嘱要他光耀门楣,或许是看儿子实在不是那块材料,最后竟死不瞑目。
“见、见过大人,见过国老。”谢贞吉跑得快要断气,他确实不是学武的材料,所以光耀门楣什么的……突然,他看见一个大胡子商贩,从人群中间挤到了最前面。大摇大摆地抱臂睨视他。
所以,光耀门楣什么的……还是下辈子吧呜呜。
早上这个来历可疑的家伙听说甄氏要被国老整治,竟顾不上再揍他,匆匆便走了。
走前又在他二弟上方耍了一回匕首,还威胁他说:“甄家的大姑娘曾与我有恩。我就是来报恩的。谢大人若知道谁要欺负她,可以来告诉我。”
他说完,刷地收起匕首,闪电似地把它又掷在自己身前,“噗哧”没入地面。距离饱受惊吓的老二只有一寸之远。
“啪!!”王焕采又一拍惊堂木,开始审案。
谢贞吉全面推翻答应过老太师的供词,坚决反对甄玉京有通匪嫌疑,还列举她从小到大种种善举,力证“甄大人绝不可能通敌!”
杨太师知道大势已去,跌坐在太师椅上。只有袁映柳眼看到手的鸭子付之东流,气得扑上去揭发谢贞吉,说“你这狗贼!收了钱不办事你不要脸!!”
甄瑕早就恨透了袁映柳,一听这话怎肯放过?大声请求王知州严查袁映柳与谢贞吉串通诬告朝廷四品礼官……一时之间,大堂上各吵各的,乱成一团。
都没人注意到,甄玉京一个人提裙下堂,朝外面风雪中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