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明知不可为而为,一是莽撞之人所为,这类人可能属于无知;一是勇敢坚定之人,这类人是有百折不挠之毅力。
汉王朱高煦属于前一种。可是汉王自己不知道。一个无知的人是可怜的,一个不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更可怜。
汉王是下定了决心要把太子和皇太孙拉下马来,但他并没有看清楚自己有没有那个实力。
这满朝文武大都是墙头草,在汉王封国到乐安后便已经依附太子了,如今见与皇太孙有往来的马云也做了东厂的厂公,那些大臣自是不敢再与汉王有过多接触了。
而自己封国到乐安之后,不仅原来的天策卫被朱棣收了回去,而且自己的护卫也被削减了。这在力量上与太子相比是有太多的悬殊,如果还要去做,无异于以卵击石。
可是尽管如此,汉王还是要做,而且他还想到了一个计策,这个计策就是借刀杀人。
借蒙古人的刀除掉太子。
原来元朝灭亡后,大批蒙古人退往关外。,在蒙古草原及东北地区活动,朱棣时期,蒙古族已分裂为三大部,即鞑靼、瓦剌和兀良哈。
鞑靼部在鄂嫩河、克鲁伦河和贝加尔湖一带活动;瓦剌部在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及以南的准噶尔盆地活动;兀良合部在辽河、西辽河、老哈河流域一带活动。
这三部相互混战,尤以鞑靼部最为强盛。而且鞑靼以元朝正统自居,念念不忘复国,经常骚扰明朝边境,朱棣很是头疼。
既然朱棣头疼鞑靼的侵扰,那如果朱棣知道了鞑靼与太子联合岂不是更是头疼,大怒之下,这太子的位置还能保住吗?汉王很为自己的这一计策得意,他想到了该如何去做。
太子府邸。
杨溥正与太子朱高炽讲学。杨溥本就是东宫官员,主要负责的就是太子的日常教导,杨溥虽说名气不如杨荣、杨士奇、解缙大,但他是最早跟随太子的,可以说是太子党的元老。太子见杨溥忠厚又有学问,凡事必向其请教。杨溥此时时任东宫洗马一职。
杨溥说道:“殿下他日若成明君,要想使帝业兴旺,国家昌盛,必须要做到用人得当。皇上之所以能成就千秋功业,就是善于使用人才,无论是和尚还是平民百姓,皇上都能人尽其才,殿下,这一点必须认真学习。”
太子朱高炽频频点头:“你说的很好,父皇懂得如何使用人才,才使得我大明有今日之国势。”
杨溥又接着说道:“皇上治国多是严刑峻法,太子当以仁义治国,刚柔并济,天下臣民才能归心。”
朱高炽又是频频点头。
这时值日太监进来道:“殿下,宫外有人送来一封密信。”
朱高炽接过密信,看那信封上写的却是蒙古阿鲁台呈上。于是对杨溥说:“蒙古的阿鲁台不知为何写了封信给我。”说着就要把信封撕开。
“殿下,且慢。”杨溥慌忙拦阻。
“怎么?有问题吗?”朱高炽问道。
“殿下,此事可疑,那阿鲁台与我大明势若水火,要是有事情也应先呈与皇上,为何却要交与殿下呢?”
杨溥又问那个值日太监:“那个递信的人在哪里?”
值日太监回道:“那人是在宫外把信交给奴才的,奴才拦他不住,见他匆匆忙忙走了。”
杨溥便对朱高炽说道:“殿下,事不宜迟,应进宫把信呈与皇上,这信万万看不得。”
朱高炽更是惊讶:“为什么?”
杨溥说道:“殿下,那阿鲁台是蒙古鞑靼国师,与殿下并无相识,而鞑靼经常扰我边境,掠夺财物,皇上正要征讨鞑靼,在这个时候,阿鲁台写信与殿下,恐有诈。那阿鲁台并不识殿下怎能写信?只有一个可能,这信绝非阿鲁台所写,恐是他人的离间之计,要害殿下,殿下不能不谨慎。”
朱高炽听杨溥说了这一席话后又惊又是后怕,也来不及多想,便匆匆进宫。
朱棣在这个时候也接到了一封信,这封信是汉王朱高煦所写。汉王在信中说捉到一蒙古奸细,严刑拷打之下,那奸细供出蒙古鞑靼与太子有往来密信。
朱棣看了那信之后勃然大怒,正要吩咐锦衣卫去捉拿太子,这时马云来报:“皇上,太子殿下觐见。”
朱棣一听,好呀,朕还没找你,你却先来了,于是说道:“让他进来。”
朱高炽进来之后见朱棣脸色不好,也不知何事,正惴惴不安。
朱棣问道:“你来有何事?”
朱高炽忙回道:“父皇,儿臣刚刚接到一封密信。”
朱棣心头一惊怎么又是密信:“什么密信?”
朱高炽回道:“儿臣见那信封上写的是蒙古阿鲁台字样,儿臣心下起疑,与那阿鲁台并不相识,不知为何写信给儿臣。儿臣把信交与父皇一看。”
朱棣接过那信,看了未曾启封,朱棣把信打开却见信上并无一字,猛然醒悟这是蒙古鞑靼的离间之计。当下便不禁叹道:“太子很是忠心,这样的信看了无益。”说着就把那封信撕碎。
朱棣又道:“太子聪明,能识破这是敌人奸计,是要离间我们父子呀。”
朱高炽忙回道:“多谢父皇。”
这朱棣虽是识破这封信乃是敌人离间之计,但朱棣以为的敌人是蒙古鞑靼,而实际上这出离间之计的策划者却是汉王朱高煦。只是汉王的这一计策幸被杨溥识破,才使得太子又躲过一劫。
朱棣本就想征讨蒙古鞑靼,如今见鞑靼再次犯上,这征讨鞑靼的念头就更加强烈了。
蒙古自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之后,这三部相互混战,其中鞑靼部势力最为强大,而且鞑靼以元正统自居,鞑靼可汗此时是本雅失里,正是忽必烈后代,阿鲁台是鞑靼国师。
这鞑靼经常骚扰明朝边境,进行抢劫掠夺,朱棣初时刚登基不久,重心是肃清大明朝内部的反叛力量,一时便也容忍了鞑靼的一些骚扰。如今朱棣权势巩固,大明朝国力蒸蒸日上,此时对鞑靼用兵,应是最合宜时机。
朱棣其实早已做好准备要收拾鞑靼,缺少的不过是一个借口和机会而已,而如今正好可以利用鞑靼离间之计对鞑靼实施打击。
所以,朱棣便要征讨鞑靼。只是,蒙古草原除了鞑靼还有瓦剌和兀良哈两部,若是他们联合起来,那征讨就有些困难,所以朱棣便命人修书与瓦剌和兀良哈两部可汗,提出相与和好,这两部本来就与鞑靼有冲突,如今见明军要征讨鞑靼,何乐而不为呢,也便同意了明朝的修好一事。
朱棣见万事俱备,便要御驾亲征。这朱棣一生就喜欢打仗,对手越强他越兴奋。
兵部尚书金忠劝阻道:“皇上,区区一鞑靼,何须皇上亲征,我大明兵多将广,愿为皇上分忧。”
朱棣一想也是便问道:“哪位大臣愿领兵前往?”
淇国公邱福出列朗声说道:“皇上,微臣愿往。”
朱棣看看是邱福也觉颇为顺心,这邱福虽说智谋不如别人,但打仗勇猛,朱棣当下便说道:“淇国公愿领兵征讨,朕颇欣慰,好,朕就派你前去。”
邱福道:“谢皇上,微臣誓死也要砍了阿鲁台的头献与皇上。”
朱棣听他说个死字觉得不详,不欲让他去吧,但已说出口了不好再收回,便叮嘱道:“淇国公切勿轻敌,兵事需慎重。”
邱福道:“是,皇上,微臣谨记。”
于是朱棣便任命邱福为征虏大将军领精兵十万征讨鞑靼,同时随邱福出征的还有左副将军武城侯王聪、右副将军同安侯火真、左参将靖安侯王忠、右参将安平侯李远,这四人也绝非等闲之辈,参加此次远征之前都已经被封为侯爵,战场经验极为丰富。
朱棣亲自为大军送行,他相信如此强的兵力,加上有经验的将领,足可以狠狠地教训一下鞑靼。
只是这五个将军都已年老体衰了,尤其是邱福已经六十七岁,按理说这个年龄应是老谋深算的,偏偏邱福不是,有勇无谋,头脑极易发热,而且自恃功高,极易轻敌。
朱棣在邱福走后,突然想到这一点,便命马云急速传旨邱福:“兵事须慎重。逢开平以北,即不见寇。宜时时如对敌,相机进止,不可执一,一举未捷,俟再举。”
邱福见朱棣如此叮嘱便觉得朱棣过于看轻自己了,便与其他四将说道:“皇上必是以为我们几个老骨头打仗不行了,才时刻叮嘱。”
安平侯李远说道:“将军此言差亦,皇上嘱托是需谨记的。”
邱福哈哈大笑,不发一语,表情自是不屑。
鞑靼阿鲁台闻得明军十万征讨,便知与明军正面交锋自不是对手,便想着要诱敌深入。
邱福率千余人先锋军先至胪朐河南,遇一支鞑靼游骑,邱福命军队出战,鞑靼游兵被打败,并抓获一名尚书。
邱福大喜,因为蒙古草原辽阔,蒙古兵大都是骑兵,来无影去无踪,很难找到他们。现在抓获了一名尚书,邱福便想要这尚书做向导寻找阿鲁台驻扎地。于是邱福亲自为这尚书松绑,并与他饮酒。
酒过三巡,邱福问道:“你们可汗本雅失里在哪里,你可知道?”
尚书恭恭敬敬的回道:“回大将军,大汉听闻□□大兵到来,心中惶恐已经逃走了。”
邱福道:“那逃到哪里了?”
向导说道:“大概距此三十里。”
邱福大喜道:“当疾驰擒之。”于是便要命令军队出发。
这时李远起身说道:“将军不可,我先锋部队刚刚征战不久,应原地休息整顿,等各路大军聚集,侦查虚实再出兵。”
邱福道:“李参将言之差亦,兵贵神速,我们应该打他个措手不及,你不要多说,且听本将军安排。”李远见邱福不停,也是无可奈何。
这邱福以尚书为乡导,率领先锋部队出击鞑靼军营。果不其然,在三十里处有一鞑靼军营,邱福大喜,命军队全力出击,谁知那大营并无多少士兵,而且这些鞑靼兵并不与明军交战,见明军冲来,便即后退。
邱福怒声问向导:“你说你们大汗在这里扎营,可这只是散兵游勇,你们大汗到底在哪里,如实说来。”
向导慌忙跪倒:“大将军,小人真的说了实话的,可能大汗在前面不远处。”
邱福将信将疑,但立功心切,便让先锋部队再次出击。就这样,邱福率军追了两天,依然如此,总是那么几百个鞑靼士兵,而且一触即溃。
部下将士们有的开始担忧了,他们认为那个向导不怀好意,是在诱使明军深入,是要把明军引向他们的包围圈。于是这些将领坐不住了。
李远向邱福说道:“将军不要轻信向导之言,这可能是鞑靼诱使之计,敌人故意示弱引我军深入,可能会深陷鞑靼包围圈。我们应立刻后退,等大军齐聚时,一举击之,必可大胜。请将军明断。”
左副将军王聪也说道:“邱将军,李参将言之有理,我军不可冒进,恐陷入敌人包围之中。”
邱福自是不听说道:“我们已经追了两天了,一定与阿鲁台的大军是越来越近了,见到他们就痛打,这敌人还未见到,就要撤退,未战先退自取其辱。”
李远急得跺脚,也顾不得上下级关系,大声喊道:“皇上临行和将军说过的话,将军忘记了吗!?”
这下可惹恼了邱福,他厉声说道:“不要多说了,谁不听我的指挥,就杀了谁!”
这邱福撂下此话即率大军出发,众将无奈只得跟随。
阿鲁台的大军果真被邱福找到了,只是这时的明军已是疲惫不堪,而鞑靼军早已养精蓄锐多时,阿鲁台见明军到来,便命部队从四面包围袭击。
邱福等人见四面都是鞑靼军队大惊,,料知已陷入敌人包围了,只得奋力抗击,但已无济于事。
朱棣原以为十万大军征讨鞑靼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没想到听得的战报竟是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五大战将皆战死。朱棣暴跳如雷,便欲御驾亲征。
汉王朱高煦属于前一种。可是汉王自己不知道。一个无知的人是可怜的,一个不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更可怜。
汉王是下定了决心要把太子和皇太孙拉下马来,但他并没有看清楚自己有没有那个实力。
这满朝文武大都是墙头草,在汉王封国到乐安后便已经依附太子了,如今见与皇太孙有往来的马云也做了东厂的厂公,那些大臣自是不敢再与汉王有过多接触了。
而自己封国到乐安之后,不仅原来的天策卫被朱棣收了回去,而且自己的护卫也被削减了。这在力量上与太子相比是有太多的悬殊,如果还要去做,无异于以卵击石。
可是尽管如此,汉王还是要做,而且他还想到了一个计策,这个计策就是借刀杀人。
借蒙古人的刀除掉太子。
原来元朝灭亡后,大批蒙古人退往关外。,在蒙古草原及东北地区活动,朱棣时期,蒙古族已分裂为三大部,即鞑靼、瓦剌和兀良哈。
鞑靼部在鄂嫩河、克鲁伦河和贝加尔湖一带活动;瓦剌部在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及以南的准噶尔盆地活动;兀良合部在辽河、西辽河、老哈河流域一带活动。
这三部相互混战,尤以鞑靼部最为强盛。而且鞑靼以元朝正统自居,念念不忘复国,经常骚扰明朝边境,朱棣很是头疼。
既然朱棣头疼鞑靼的侵扰,那如果朱棣知道了鞑靼与太子联合岂不是更是头疼,大怒之下,这太子的位置还能保住吗?汉王很为自己的这一计策得意,他想到了该如何去做。
太子府邸。
杨溥正与太子朱高炽讲学。杨溥本就是东宫官员,主要负责的就是太子的日常教导,杨溥虽说名气不如杨荣、杨士奇、解缙大,但他是最早跟随太子的,可以说是太子党的元老。太子见杨溥忠厚又有学问,凡事必向其请教。杨溥此时时任东宫洗马一职。
杨溥说道:“殿下他日若成明君,要想使帝业兴旺,国家昌盛,必须要做到用人得当。皇上之所以能成就千秋功业,就是善于使用人才,无论是和尚还是平民百姓,皇上都能人尽其才,殿下,这一点必须认真学习。”
太子朱高炽频频点头:“你说的很好,父皇懂得如何使用人才,才使得我大明有今日之国势。”
杨溥又接着说道:“皇上治国多是严刑峻法,太子当以仁义治国,刚柔并济,天下臣民才能归心。”
朱高炽又是频频点头。
这时值日太监进来道:“殿下,宫外有人送来一封密信。”
朱高炽接过密信,看那信封上写的却是蒙古阿鲁台呈上。于是对杨溥说:“蒙古的阿鲁台不知为何写了封信给我。”说着就要把信封撕开。
“殿下,且慢。”杨溥慌忙拦阻。
“怎么?有问题吗?”朱高炽问道。
“殿下,此事可疑,那阿鲁台与我大明势若水火,要是有事情也应先呈与皇上,为何却要交与殿下呢?”
杨溥又问那个值日太监:“那个递信的人在哪里?”
值日太监回道:“那人是在宫外把信交给奴才的,奴才拦他不住,见他匆匆忙忙走了。”
杨溥便对朱高炽说道:“殿下,事不宜迟,应进宫把信呈与皇上,这信万万看不得。”
朱高炽更是惊讶:“为什么?”
杨溥说道:“殿下,那阿鲁台是蒙古鞑靼国师,与殿下并无相识,而鞑靼经常扰我边境,掠夺财物,皇上正要征讨鞑靼,在这个时候,阿鲁台写信与殿下,恐有诈。那阿鲁台并不识殿下怎能写信?只有一个可能,这信绝非阿鲁台所写,恐是他人的离间之计,要害殿下,殿下不能不谨慎。”
朱高炽听杨溥说了这一席话后又惊又是后怕,也来不及多想,便匆匆进宫。
朱棣在这个时候也接到了一封信,这封信是汉王朱高煦所写。汉王在信中说捉到一蒙古奸细,严刑拷打之下,那奸细供出蒙古鞑靼与太子有往来密信。
朱棣看了那信之后勃然大怒,正要吩咐锦衣卫去捉拿太子,这时马云来报:“皇上,太子殿下觐见。”
朱棣一听,好呀,朕还没找你,你却先来了,于是说道:“让他进来。”
朱高炽进来之后见朱棣脸色不好,也不知何事,正惴惴不安。
朱棣问道:“你来有何事?”
朱高炽忙回道:“父皇,儿臣刚刚接到一封密信。”
朱棣心头一惊怎么又是密信:“什么密信?”
朱高炽回道:“儿臣见那信封上写的是蒙古阿鲁台字样,儿臣心下起疑,与那阿鲁台并不相识,不知为何写信给儿臣。儿臣把信交与父皇一看。”
朱棣接过那信,看了未曾启封,朱棣把信打开却见信上并无一字,猛然醒悟这是蒙古鞑靼的离间之计。当下便不禁叹道:“太子很是忠心,这样的信看了无益。”说着就把那封信撕碎。
朱棣又道:“太子聪明,能识破这是敌人奸计,是要离间我们父子呀。”
朱高炽忙回道:“多谢父皇。”
这朱棣虽是识破这封信乃是敌人离间之计,但朱棣以为的敌人是蒙古鞑靼,而实际上这出离间之计的策划者却是汉王朱高煦。只是汉王的这一计策幸被杨溥识破,才使得太子又躲过一劫。
朱棣本就想征讨蒙古鞑靼,如今见鞑靼再次犯上,这征讨鞑靼的念头就更加强烈了。
蒙古自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之后,这三部相互混战,其中鞑靼部势力最为强大,而且鞑靼以元正统自居,鞑靼可汗此时是本雅失里,正是忽必烈后代,阿鲁台是鞑靼国师。
这鞑靼经常骚扰明朝边境,进行抢劫掠夺,朱棣初时刚登基不久,重心是肃清大明朝内部的反叛力量,一时便也容忍了鞑靼的一些骚扰。如今朱棣权势巩固,大明朝国力蒸蒸日上,此时对鞑靼用兵,应是最合宜时机。
朱棣其实早已做好准备要收拾鞑靼,缺少的不过是一个借口和机会而已,而如今正好可以利用鞑靼离间之计对鞑靼实施打击。
所以,朱棣便要征讨鞑靼。只是,蒙古草原除了鞑靼还有瓦剌和兀良哈两部,若是他们联合起来,那征讨就有些困难,所以朱棣便命人修书与瓦剌和兀良哈两部可汗,提出相与和好,这两部本来就与鞑靼有冲突,如今见明军要征讨鞑靼,何乐而不为呢,也便同意了明朝的修好一事。
朱棣见万事俱备,便要御驾亲征。这朱棣一生就喜欢打仗,对手越强他越兴奋。
兵部尚书金忠劝阻道:“皇上,区区一鞑靼,何须皇上亲征,我大明兵多将广,愿为皇上分忧。”
朱棣一想也是便问道:“哪位大臣愿领兵前往?”
淇国公邱福出列朗声说道:“皇上,微臣愿往。”
朱棣看看是邱福也觉颇为顺心,这邱福虽说智谋不如别人,但打仗勇猛,朱棣当下便说道:“淇国公愿领兵征讨,朕颇欣慰,好,朕就派你前去。”
邱福道:“谢皇上,微臣誓死也要砍了阿鲁台的头献与皇上。”
朱棣听他说个死字觉得不详,不欲让他去吧,但已说出口了不好再收回,便叮嘱道:“淇国公切勿轻敌,兵事需慎重。”
邱福道:“是,皇上,微臣谨记。”
于是朱棣便任命邱福为征虏大将军领精兵十万征讨鞑靼,同时随邱福出征的还有左副将军武城侯王聪、右副将军同安侯火真、左参将靖安侯王忠、右参将安平侯李远,这四人也绝非等闲之辈,参加此次远征之前都已经被封为侯爵,战场经验极为丰富。
朱棣亲自为大军送行,他相信如此强的兵力,加上有经验的将领,足可以狠狠地教训一下鞑靼。
只是这五个将军都已年老体衰了,尤其是邱福已经六十七岁,按理说这个年龄应是老谋深算的,偏偏邱福不是,有勇无谋,头脑极易发热,而且自恃功高,极易轻敌。
朱棣在邱福走后,突然想到这一点,便命马云急速传旨邱福:“兵事须慎重。逢开平以北,即不见寇。宜时时如对敌,相机进止,不可执一,一举未捷,俟再举。”
邱福见朱棣如此叮嘱便觉得朱棣过于看轻自己了,便与其他四将说道:“皇上必是以为我们几个老骨头打仗不行了,才时刻叮嘱。”
安平侯李远说道:“将军此言差亦,皇上嘱托是需谨记的。”
邱福哈哈大笑,不发一语,表情自是不屑。
鞑靼阿鲁台闻得明军十万征讨,便知与明军正面交锋自不是对手,便想着要诱敌深入。
邱福率千余人先锋军先至胪朐河南,遇一支鞑靼游骑,邱福命军队出战,鞑靼游兵被打败,并抓获一名尚书。
邱福大喜,因为蒙古草原辽阔,蒙古兵大都是骑兵,来无影去无踪,很难找到他们。现在抓获了一名尚书,邱福便想要这尚书做向导寻找阿鲁台驻扎地。于是邱福亲自为这尚书松绑,并与他饮酒。
酒过三巡,邱福问道:“你们可汗本雅失里在哪里,你可知道?”
尚书恭恭敬敬的回道:“回大将军,大汉听闻□□大兵到来,心中惶恐已经逃走了。”
邱福道:“那逃到哪里了?”
向导说道:“大概距此三十里。”
邱福大喜道:“当疾驰擒之。”于是便要命令军队出发。
这时李远起身说道:“将军不可,我先锋部队刚刚征战不久,应原地休息整顿,等各路大军聚集,侦查虚实再出兵。”
邱福道:“李参将言之差亦,兵贵神速,我们应该打他个措手不及,你不要多说,且听本将军安排。”李远见邱福不停,也是无可奈何。
这邱福以尚书为乡导,率领先锋部队出击鞑靼军营。果不其然,在三十里处有一鞑靼军营,邱福大喜,命军队全力出击,谁知那大营并无多少士兵,而且这些鞑靼兵并不与明军交战,见明军冲来,便即后退。
邱福怒声问向导:“你说你们大汗在这里扎营,可这只是散兵游勇,你们大汗到底在哪里,如实说来。”
向导慌忙跪倒:“大将军,小人真的说了实话的,可能大汗在前面不远处。”
邱福将信将疑,但立功心切,便让先锋部队再次出击。就这样,邱福率军追了两天,依然如此,总是那么几百个鞑靼士兵,而且一触即溃。
部下将士们有的开始担忧了,他们认为那个向导不怀好意,是在诱使明军深入,是要把明军引向他们的包围圈。于是这些将领坐不住了。
李远向邱福说道:“将军不要轻信向导之言,这可能是鞑靼诱使之计,敌人故意示弱引我军深入,可能会深陷鞑靼包围圈。我们应立刻后退,等大军齐聚时,一举击之,必可大胜。请将军明断。”
左副将军王聪也说道:“邱将军,李参将言之有理,我军不可冒进,恐陷入敌人包围之中。”
邱福自是不听说道:“我们已经追了两天了,一定与阿鲁台的大军是越来越近了,见到他们就痛打,这敌人还未见到,就要撤退,未战先退自取其辱。”
李远急得跺脚,也顾不得上下级关系,大声喊道:“皇上临行和将军说过的话,将军忘记了吗!?”
这下可惹恼了邱福,他厉声说道:“不要多说了,谁不听我的指挥,就杀了谁!”
这邱福撂下此话即率大军出发,众将无奈只得跟随。
阿鲁台的大军果真被邱福找到了,只是这时的明军已是疲惫不堪,而鞑靼军早已养精蓄锐多时,阿鲁台见明军到来,便命部队从四面包围袭击。
邱福等人见四面都是鞑靼军队大惊,,料知已陷入敌人包围了,只得奋力抗击,但已无济于事。
朱棣原以为十万大军征讨鞑靼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没想到听得的战报竟是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五大战将皆战死。朱棣暴跳如雷,便欲御驾亲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