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一陪朋友去中医馆的时候,十个月前在曼迪合众国执行国际医疗救助时受伤的疤还没淡。这条疤在她的腹部,横着划出了7公分,那时里面的脏器都要往外流,同事眼疾手快,争分夺秒地把通往天堂的电梯断了电,生猛地撬开门,拖她出来,给她的生命体验卡续了费,重启,好好受了受身体恢复期的罪,体验了一把身体疾苦,继续她的人生。
伤口愈合的过程够磨人,毕竟这是续命的“额外支出”。以前她和她的病人这么开过玩笑,现在如果有人这么和她说,她一定也会露出同款要死不活的表情。
那不是她第一次遇见针对医院的武.装空袭。在此之前遭遇的针对性袭击如果她想可以不停事地讲几个小时,讲得人耳朵磨出十几公分的茧子——似乎也不会,大家对生活环境外的故事总是很感兴趣,尤其如果故事是某个人的亲身经历,便更能增加事情的真实性。饭局到了一个阶段,大家饭菜下了一半,都抽着烟喝着酒,想看看大伙身上都能抖落出什么新奇的东西。人们年纪不小了,见识都多,如果想要效果显著,正常的流程可以是先轻描淡写几句在他们听来很难以置信的突发状况,然后自然而然地亮出证据(可以是疤),便可以尽情发挥去了。
饭桌是个展示故事的地方,场合难得,机会难得,有时候还会争相抢话头——这可能是比山芋更烫手的佳肴。如果是一定要去的饭局,她喜欢和爱说故事的人坐一个饭桌——她实在懒得讲,找一个最能说的人控场——可惜的是,除了他们组织成员的聚会,外面的朋友多半都会想要她说点故事,因为能在圣十字国际医疗呆这么久的人,故事都很丰富。
这次事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进了组织很多朋友同事们的耳朵,包括不限于组织紧急安排包括她在内的几名受伤的前线医生和七具成员尸体迅速地脱离战区,几个伤员的具体伤情以及预计多久恢复。当回到就近合作的医院治疗时,当地的同事专门过来问候——他们或坐或站在床旁边,对只有头能动的元一沉默良久,嘴不饶人地冒出了一句:
“终于撑不住啦元医生。”
那时元一整个脏器都还是痛的,痛的五花八门,听完这话从满是隐忍的脸上给了点苦笑的余地——这句话不是说她人要寄了,而是说她在组织九年了,终于断了不死不失踪不受伤的记录。
同事说她属于运气和应对能力都极好的那类人,这九年参加的援助项目基本都在形势极端的地区,很多政.权或者当地势力为了抵制国际组织的插手经常有意袭击医院和医护人员。她参加的都是长期项目,每次出发前还会组织写遗书封存。一同的同事多来自天南海北,会根据当地情况匹配医种。刚到当地他们都会拍一张合照,那会是人员最齐全的时候。随后,无论曾经受过什么训练,经过多好的思想建设,他们都会随机地,难以预测地遭遇各种恐.袭,绑架等各种人身危机,同时还要面对恶劣程度不等的医疗条件,以及庞大无边的挫败感和精神负担。
当元一在旁人眼里以惊人的定力和极其稳定的心理状态坚持参加这种极端项目第五年时,她就已经是个冉冉升起的新星了。从她的个人履历来看,除了本硕就读军校医科,她在做圣十字国际医生前实在没什么能磨练心性的人生经历——她骨子里似乎就魄力十足,人也聪明,工作学习的效率和执行力高的惊人。
关于这一点她只是说家那边的女的都这样。
她有着一副会让人把她往“贤良淑德”标签上连线的长相——面上骨肉匀称,五官落落大方。她冷静,平稳,再危急的工作也能从动作里感受到理智把控的条理;乌黑的头发多是盘起来,墨绿色的眼睛像早春里一潭冰凉但满是生机的湖水——这可能是供她发呆休息的地方。同事说她从里到外都是个适合做决策型领导的人,如果她真的不干了,对组织的人道主义事业是重大损失——这当然夸张了,只是她确实是一个可以每天运转16小时的外科手术“机器”,并且是同年龄层极端情况应对经验最丰富的外科医生之一。
了解她敬业精神和工作热情的前提下,组织趁她这次难得的死里逃生,并未通过她的健康证明。要求她修养一年,体检过审,再走流程跟全期项目。于是在自认为自己已经恢复的现在,元一正在被迫放假。
她朋友在市医院上班,生活的幸福稳定让她想要备孕,正用中药调理身体。
“你来事儿怎么样?”朋友路上问。
元一想了想。“应该是一年前。”
“啊!”朋友惊叫。“元,你才34岁!”
“我又不是绝经了。”她见怪不怪。
“你真是的。”朋友语调像是撒娇。“这也太久了,你也恢复的差不多了,既然这样让人家也给你把把脉看看吧。”
于是,在朋友复诊结束,她也把手放在了脉枕上。
“受的什么伤呐。”对面的白须老头声音颤巍巍,但中气很足。他手也非常稳,耳清又目明。
“肚子被划开了,上周复诊已经痊愈了。”元一说。
老人眯着眼睛,指头探了一会脉。“嗯,底子好。”
“十个月,真的痊愈了?”朋友侧来她身边。“你身体的恢复能力也好的惊人。”
“之前工作很忙?”
“忙。”
“思虑过多,夜长多梦。”
“…可能是想上班。”
“别逼自己那么紧,我都还不赶着投胎呢。”
“……”
“结婚了没。”
“没。”
“找个男朋友,月经就好了。”
“……”
“还有,少抽烟。”
“抽烟影响月经?”
“影响肺。”老头手拿开,哼哼鼻子:“你身体调理的不错,继续保持,出去旅游散散心,找个男朋友,就没啥事了。”
“……”元一半信半疑地打量他。你说他不准吧,老头确实把她这段时间的症状说出来了,说他准吧,她又觉得找男的约一下就能治好月经不调实在难顶。为了不误解老头的意思,她刚要张嘴,对面就“害”了一声嘟囔说:“年纪轻轻又漂亮,好好享受青春,没的话就处一个呗。”
“……”元一给了他一个不露尴尬的微笑,也没想多解释。说:“所以我就是内分泌失调?”
“别的没毛病了,不要老想些有的没的事,心情好身体好,有朋友了要是月经还不好,你就要调理心情了。”
“那我要不要吃点药?”
“有朋友了还没信儿再吃。”
元一心里不太滋味,考虑到老头的性别这说不定就是他的恶趣味。男的包治百病?男的要都那么管用,还要玩具干什么,跟开盲盒似的。区别可能就是自动化对决电动产品,有菌对决无菌。她如此想,面上还是带着只能在嘴角和眼角才能捕捉到的笑意虚心“接纳”了。
她很久没约会了,前几天还在琢磨以前感兴趣的很多男人现在在她心里泛不出半点波澜——伟大的医疗事业不仅让她停滞了一年宝贵的青春,还在转瞬即逝的九年里剥夺了很多本拥有又转瞬即逝的东西,太伤心的事不谈,现在可以再加一条——性.欲。
圣十字国际医生组织的总部在明波共和国境内,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提供各种医疗援助的非牟利组织。组织里聚集了众多具有国际医疗精神的医生,年年派往各地提供医疗援助。元一是萨黑尔塔合众国的极少数民族。她的民族全世界只有不到9000人口,基本都住在合众国山区。这里的女人普遍生性爽朗,热情好客。但她却是从小不爱说话的那茬。这里的人结婚很早,常常读完书十七八岁就结婚,生活和闲散。元一按部就班地在本地上学,到了十几岁岁,就在父母已经开始让她物色有本事的男孩时,他们忽然发现她的体检和成绩可以直接去首都读军.校里的医科。
父母非常支持她离开,并希望她越远越好。他们觉得孩子远走高飞谋生路是很有本事的事。只要她能给他们个信报平安,她想去哪里发展都可以,而且家里孩子这么多,他们不会孤单。
元一就这样挥别了带着三个妹妹两个弟弟一个姐姐的父母独自生活了。军.校对于她这个已经自由惯了的人来说有点严格,入学没几个月就把她平时不服管教的样子像是碾压级的掰手腕给硬生生掰了过来(只是看起来)。她认识了很多不错的朋友,也认识了她的前夫。那个时候的她没什么更高的人生规划,她的成绩毕了业足够去部队医院就职,她的导师三番五次劝她结婚这种事不用着急,她却还是顶着一张时刻都像在放空大脑还有点倔劲儿的脸,揣着在她导师眼里就是被骗婚的脑子去结婚了。
从结果来看确实像被占了便宜,不到两年就离了。但事后她说也有她的问题,人生规划没定好的时候就结婚确实儿戏,当栽跟头算了。
元一的第一场恋爱在十五岁,对比家乡,她觉得外面的男孩远没有家那边的质朴诚恳。如果问15到25岁在两性关系上总结到的最大经验是什么,那她可能会说——男本位思维下的男人没一个有本事的。
她带着这些透彻的经验在忙碌之余偶尔游戏于男男女女坦露的需求里。她不建议别人效仿她,人生这条弯曲的不归路像月影下枯黑的老树,树的枝干总是向着出乎意料的地方去,在不可能的地方展出枝芽。她已经走了小半,看淡的东西不少,不介意的东西也数不出个具体,别人如果无法释怀她能释怀的东西,不见得可以“云淡风轻”。
生死之外,尽是小事。
伤口愈合的过程够磨人,毕竟这是续命的“额外支出”。以前她和她的病人这么开过玩笑,现在如果有人这么和她说,她一定也会露出同款要死不活的表情。
那不是她第一次遇见针对医院的武.装空袭。在此之前遭遇的针对性袭击如果她想可以不停事地讲几个小时,讲得人耳朵磨出十几公分的茧子——似乎也不会,大家对生活环境外的故事总是很感兴趣,尤其如果故事是某个人的亲身经历,便更能增加事情的真实性。饭局到了一个阶段,大家饭菜下了一半,都抽着烟喝着酒,想看看大伙身上都能抖落出什么新奇的东西。人们年纪不小了,见识都多,如果想要效果显著,正常的流程可以是先轻描淡写几句在他们听来很难以置信的突发状况,然后自然而然地亮出证据(可以是疤),便可以尽情发挥去了。
饭桌是个展示故事的地方,场合难得,机会难得,有时候还会争相抢话头——这可能是比山芋更烫手的佳肴。如果是一定要去的饭局,她喜欢和爱说故事的人坐一个饭桌——她实在懒得讲,找一个最能说的人控场——可惜的是,除了他们组织成员的聚会,外面的朋友多半都会想要她说点故事,因为能在圣十字国际医疗呆这么久的人,故事都很丰富。
这次事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进了组织很多朋友同事们的耳朵,包括不限于组织紧急安排包括她在内的几名受伤的前线医生和七具成员尸体迅速地脱离战区,几个伤员的具体伤情以及预计多久恢复。当回到就近合作的医院治疗时,当地的同事专门过来问候——他们或坐或站在床旁边,对只有头能动的元一沉默良久,嘴不饶人地冒出了一句:
“终于撑不住啦元医生。”
那时元一整个脏器都还是痛的,痛的五花八门,听完这话从满是隐忍的脸上给了点苦笑的余地——这句话不是说她人要寄了,而是说她在组织九年了,终于断了不死不失踪不受伤的记录。
同事说她属于运气和应对能力都极好的那类人,这九年参加的援助项目基本都在形势极端的地区,很多政.权或者当地势力为了抵制国际组织的插手经常有意袭击医院和医护人员。她参加的都是长期项目,每次出发前还会组织写遗书封存。一同的同事多来自天南海北,会根据当地情况匹配医种。刚到当地他们都会拍一张合照,那会是人员最齐全的时候。随后,无论曾经受过什么训练,经过多好的思想建设,他们都会随机地,难以预测地遭遇各种恐.袭,绑架等各种人身危机,同时还要面对恶劣程度不等的医疗条件,以及庞大无边的挫败感和精神负担。
当元一在旁人眼里以惊人的定力和极其稳定的心理状态坚持参加这种极端项目第五年时,她就已经是个冉冉升起的新星了。从她的个人履历来看,除了本硕就读军校医科,她在做圣十字国际医生前实在没什么能磨练心性的人生经历——她骨子里似乎就魄力十足,人也聪明,工作学习的效率和执行力高的惊人。
关于这一点她只是说家那边的女的都这样。
她有着一副会让人把她往“贤良淑德”标签上连线的长相——面上骨肉匀称,五官落落大方。她冷静,平稳,再危急的工作也能从动作里感受到理智把控的条理;乌黑的头发多是盘起来,墨绿色的眼睛像早春里一潭冰凉但满是生机的湖水——这可能是供她发呆休息的地方。同事说她从里到外都是个适合做决策型领导的人,如果她真的不干了,对组织的人道主义事业是重大损失——这当然夸张了,只是她确实是一个可以每天运转16小时的外科手术“机器”,并且是同年龄层极端情况应对经验最丰富的外科医生之一。
了解她敬业精神和工作热情的前提下,组织趁她这次难得的死里逃生,并未通过她的健康证明。要求她修养一年,体检过审,再走流程跟全期项目。于是在自认为自己已经恢复的现在,元一正在被迫放假。
她朋友在市医院上班,生活的幸福稳定让她想要备孕,正用中药调理身体。
“你来事儿怎么样?”朋友路上问。
元一想了想。“应该是一年前。”
“啊!”朋友惊叫。“元,你才34岁!”
“我又不是绝经了。”她见怪不怪。
“你真是的。”朋友语调像是撒娇。“这也太久了,你也恢复的差不多了,既然这样让人家也给你把把脉看看吧。”
于是,在朋友复诊结束,她也把手放在了脉枕上。
“受的什么伤呐。”对面的白须老头声音颤巍巍,但中气很足。他手也非常稳,耳清又目明。
“肚子被划开了,上周复诊已经痊愈了。”元一说。
老人眯着眼睛,指头探了一会脉。“嗯,底子好。”
“十个月,真的痊愈了?”朋友侧来她身边。“你身体的恢复能力也好的惊人。”
“之前工作很忙?”
“忙。”
“思虑过多,夜长多梦。”
“…可能是想上班。”
“别逼自己那么紧,我都还不赶着投胎呢。”
“……”
“结婚了没。”
“没。”
“找个男朋友,月经就好了。”
“……”
“还有,少抽烟。”
“抽烟影响月经?”
“影响肺。”老头手拿开,哼哼鼻子:“你身体调理的不错,继续保持,出去旅游散散心,找个男朋友,就没啥事了。”
“……”元一半信半疑地打量他。你说他不准吧,老头确实把她这段时间的症状说出来了,说他准吧,她又觉得找男的约一下就能治好月经不调实在难顶。为了不误解老头的意思,她刚要张嘴,对面就“害”了一声嘟囔说:“年纪轻轻又漂亮,好好享受青春,没的话就处一个呗。”
“……”元一给了他一个不露尴尬的微笑,也没想多解释。说:“所以我就是内分泌失调?”
“别的没毛病了,不要老想些有的没的事,心情好身体好,有朋友了要是月经还不好,你就要调理心情了。”
“那我要不要吃点药?”
“有朋友了还没信儿再吃。”
元一心里不太滋味,考虑到老头的性别这说不定就是他的恶趣味。男的包治百病?男的要都那么管用,还要玩具干什么,跟开盲盒似的。区别可能就是自动化对决电动产品,有菌对决无菌。她如此想,面上还是带着只能在嘴角和眼角才能捕捉到的笑意虚心“接纳”了。
她很久没约会了,前几天还在琢磨以前感兴趣的很多男人现在在她心里泛不出半点波澜——伟大的医疗事业不仅让她停滞了一年宝贵的青春,还在转瞬即逝的九年里剥夺了很多本拥有又转瞬即逝的东西,太伤心的事不谈,现在可以再加一条——性.欲。
圣十字国际医生组织的总部在明波共和国境内,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提供各种医疗援助的非牟利组织。组织里聚集了众多具有国际医疗精神的医生,年年派往各地提供医疗援助。元一是萨黑尔塔合众国的极少数民族。她的民族全世界只有不到9000人口,基本都住在合众国山区。这里的女人普遍生性爽朗,热情好客。但她却是从小不爱说话的那茬。这里的人结婚很早,常常读完书十七八岁就结婚,生活和闲散。元一按部就班地在本地上学,到了十几岁岁,就在父母已经开始让她物色有本事的男孩时,他们忽然发现她的体检和成绩可以直接去首都读军.校里的医科。
父母非常支持她离开,并希望她越远越好。他们觉得孩子远走高飞谋生路是很有本事的事。只要她能给他们个信报平安,她想去哪里发展都可以,而且家里孩子这么多,他们不会孤单。
元一就这样挥别了带着三个妹妹两个弟弟一个姐姐的父母独自生活了。军.校对于她这个已经自由惯了的人来说有点严格,入学没几个月就把她平时不服管教的样子像是碾压级的掰手腕给硬生生掰了过来(只是看起来)。她认识了很多不错的朋友,也认识了她的前夫。那个时候的她没什么更高的人生规划,她的成绩毕了业足够去部队医院就职,她的导师三番五次劝她结婚这种事不用着急,她却还是顶着一张时刻都像在放空大脑还有点倔劲儿的脸,揣着在她导师眼里就是被骗婚的脑子去结婚了。
从结果来看确实像被占了便宜,不到两年就离了。但事后她说也有她的问题,人生规划没定好的时候就结婚确实儿戏,当栽跟头算了。
元一的第一场恋爱在十五岁,对比家乡,她觉得外面的男孩远没有家那边的质朴诚恳。如果问15到25岁在两性关系上总结到的最大经验是什么,那她可能会说——男本位思维下的男人没一个有本事的。
她带着这些透彻的经验在忙碌之余偶尔游戏于男男女女坦露的需求里。她不建议别人效仿她,人生这条弯曲的不归路像月影下枯黑的老树,树的枝干总是向着出乎意料的地方去,在不可能的地方展出枝芽。她已经走了小半,看淡的东西不少,不介意的东西也数不出个具体,别人如果无法释怀她能释怀的东西,不见得可以“云淡风轻”。
生死之外,尽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