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章
迎着夕阳,两人回到萧宅,只见大门虚掩着,坐在院子里跟成大娘择菜的年糕听到动静,欢喜地迎过来,“小姐,姑爷,你们回来啦!”
端着铜盆路过的青枣见了,跟两人问好后将她唤到无人的角落处,低声道:“年糕,以后可不好再称呼小姐、姑爷了。当唤小姐娘子,姑爷老爷才是。”
年糕恍然,轻拍自己一下,“多些姐姐提点,我竟还当在将军府的时候呢。”
屋内的王氏见两人相携归来,闲适自在,心情也跟着好起来,问成大娘,“成嫂子,今晚吃什么?”
成大娘起身,手在围裙上蹭了蹭,扬声道:“回太太的话,锅里蒸了白米饭,炖了鸡汤,还有虾仁豆腐、烧肉块两道菜。”
不多时,饭菜被送到了堂屋的圆桌上,王氏坐在上首,萧子文苏嫣然两人坐在两侧,成大娘特地把那碗烧肉块放在苏嫣然跟前,陪着笑脸,“烧肉块是我的拿手菜,举人娘子尝尝看喜不喜欢。”
她丈夫早逝,膝下只有一女,女儿出嫁后一个人难免有些寂寞,再是想攒点养老钱,就寻了中人,找了个管吃的活计。
萧家是她出来做活的第三个主家,本以为与前两个主家没什么不同,却在今儿开了眼了。
青枣下晌请她帮忙搬嫁妆,上好的家具就够让她咂舌了,还有一身身的绸缎衣服,料子流光溢彩,刺绣精美逼真,她是见都没见过。
最让她震撼的是足有人高的铜镜,不知道怎么打磨的,人站在跟前,纤毫毕现。
之前就听人说新娘子出身将军府,是官家千金,昨日只觉得新娘子貌美,嫁妆多,嫁衣贵重,现下才觉出这几个字的分量来。
苏嫣然看她一眼,含笑点头,起身舀出一碗鸡汤,放萧母跟前,“母亲请用。”
王氏笑呵呵地用公筷夹了一筷子鸡蛋放苏嫣然碗里,“你们也吃。”
没人给盛汤夹菜的萧子文默默地夹了口米饭吃下去。
灶间置了个小桌,上面摆着一样的菜,供青枣、年糕和成大娘三人吃。
成大娘本想等苏嫣然夸她菜做得好,却见年糕站灶房前眼巴巴看她,只能先去了。
成嫂子做的菜不能说差,但也说不上好。鸡汤没撇浮油,喝着有些发苦,虾仁鸡蛋炒老了,吃着不够嫩滑,肉块没处理好,腥臊味很重,且块头太大,汤汁很咸,内里却没炖入味。
他们中午吃了顿好的,这会不饿,就夹了鸡蛋,就米饭慢吞吞吃着。
萧母也觉得成大娘做的菜不好吃,之前萧子文在书院,她一个人在家,凑合着也就吃了,这会见儿子用米饭填了肚子,儿媳数着米粒吃的比猫都少,便放下筷子,道:“改明去牙行寻一位厨艺好的厨娘来家吧。”
萧子文没意见,苏嫣然笑着点头,“都听娘的。”
灶房,成大娘大口吃肉,见俩丫鬟不吃肉,一边赶忙往嘴里塞,一边劝道:“两位姑娘别拘束,这道烧肉用了好些酱料,味道好得紧,你们也多吃些。”
青枣笑笑,应了声。
晚间,成大娘归家。洗漱后,苏嫣然和萧子文坐在床上小声说着话,“我当孙嬷嬷是养母,以后要给她养老的。”
刚听了她小时候的故事的萧子文满眼怜惜,点头道:“孙嬷嬷是你的奶娘,又照顾你那些年,我们是该给她养老。”他自小在父母爱意的包围下长大,虽然父亲去世后经历坎坷了些,却没想过有不爱孩子的母亲,甚至动辄打骂的。
一想到,小小的嫣然,路都走不稳,扶着门框眼巴巴看着娘亲,却被恨急她不是男娃的娘亲掐脸咒骂,他心都揪起来了。
心里难过,他圈在妻子腰间的手微微用力,将人搂进怀里,“她,她怎么舍得这么对你!”
苏嫣然叹气,“她也难。她与养父本是门当户对,但在养父追随当今后,双方地位差距越来越大。我曾听府上的老人说,当年养父官途得意,若不是当今一直看重原配,上行下效,下面的人不敢太过分,怕是连停妻再娶这种事都做得出来。”
“养母第一胎生的女孩,因此伤了身体,府上还有柔姨娘这位宠妾,她压力极大。”也因此变得行事极端,爱掌控人,也能理解。
但,理解,不代表可以接受她对孙嬷嬷的所作所为。
也是那时候起,苏嫣然明白了自己穿越到了什么时代,懂了什么叫人命如草芥。
不欲再说这么沉重的话题,苏嫣然转而问起明日要带上的回门礼。
这个萧母早就准备好了,萧子文又给添了几本书,“都是我读书时用过的,上面写有大家注解,妻弟应当用得上。”
文哥儿是苏夫人的心头宝,被保护的密不透风,苏嫣然与他接触不多,但也知他有意考科举,走仕途,闻言抬头看向萧子文的眼睛,“你用心了。”
萧子文顺势低头亲了下她的唇,“他是你的弟弟,我才放在心上。”
苏嫣然忍不住笑了,回亲了他一下,又觉得他嘴唇软软的,好奇地咬了一口。
这下,一发不可收拾。
外间桌案上的红烛被熄灭,萧子文回床上连被子抱过侧躺着的人儿,轻声哄道:“我知错了,嫣然不要不理我。”
嘴唇被吮疼的苏嫣然不想理他,哼了一声,将头埋进被子里。
萧子文怕她把自己闷到,伸手往下拽被子,她却以为他还要做坏事,猛地掀开被子,红着眼角瞪他。
她刚被欺负的落了泪,眼睛红的像兔子,萧子文又喜欢又心疼,伸手摸着她眼角,“我不闹你了。”
苏嫣然见他态度真诚,提着的心才放下,只觉得当初自己真是看走眼了,再清冷的男子在床榻上也冷不起来了。
.
翌日,阳光晴好,两人带上青枣,雇了辆马车,乘车前往将军府。
苏嫣然撩开车帘望外面的风景,半响,奇怪道:“今儿街上的摊贩少了很多。”
青枣凑过来看了一眼,跟着点头,“往常清晨沿街都是挑着扁担的卖货的,今儿竟只有三四人,也是稀奇。”
端着铜盆路过的青枣见了,跟两人问好后将她唤到无人的角落处,低声道:“年糕,以后可不好再称呼小姐、姑爷了。当唤小姐娘子,姑爷老爷才是。”
年糕恍然,轻拍自己一下,“多些姐姐提点,我竟还当在将军府的时候呢。”
屋内的王氏见两人相携归来,闲适自在,心情也跟着好起来,问成大娘,“成嫂子,今晚吃什么?”
成大娘起身,手在围裙上蹭了蹭,扬声道:“回太太的话,锅里蒸了白米饭,炖了鸡汤,还有虾仁豆腐、烧肉块两道菜。”
不多时,饭菜被送到了堂屋的圆桌上,王氏坐在上首,萧子文苏嫣然两人坐在两侧,成大娘特地把那碗烧肉块放在苏嫣然跟前,陪着笑脸,“烧肉块是我的拿手菜,举人娘子尝尝看喜不喜欢。”
她丈夫早逝,膝下只有一女,女儿出嫁后一个人难免有些寂寞,再是想攒点养老钱,就寻了中人,找了个管吃的活计。
萧家是她出来做活的第三个主家,本以为与前两个主家没什么不同,却在今儿开了眼了。
青枣下晌请她帮忙搬嫁妆,上好的家具就够让她咂舌了,还有一身身的绸缎衣服,料子流光溢彩,刺绣精美逼真,她是见都没见过。
最让她震撼的是足有人高的铜镜,不知道怎么打磨的,人站在跟前,纤毫毕现。
之前就听人说新娘子出身将军府,是官家千金,昨日只觉得新娘子貌美,嫁妆多,嫁衣贵重,现下才觉出这几个字的分量来。
苏嫣然看她一眼,含笑点头,起身舀出一碗鸡汤,放萧母跟前,“母亲请用。”
王氏笑呵呵地用公筷夹了一筷子鸡蛋放苏嫣然碗里,“你们也吃。”
没人给盛汤夹菜的萧子文默默地夹了口米饭吃下去。
灶间置了个小桌,上面摆着一样的菜,供青枣、年糕和成大娘三人吃。
成大娘本想等苏嫣然夸她菜做得好,却见年糕站灶房前眼巴巴看她,只能先去了。
成嫂子做的菜不能说差,但也说不上好。鸡汤没撇浮油,喝着有些发苦,虾仁鸡蛋炒老了,吃着不够嫩滑,肉块没处理好,腥臊味很重,且块头太大,汤汁很咸,内里却没炖入味。
他们中午吃了顿好的,这会不饿,就夹了鸡蛋,就米饭慢吞吞吃着。
萧母也觉得成大娘做的菜不好吃,之前萧子文在书院,她一个人在家,凑合着也就吃了,这会见儿子用米饭填了肚子,儿媳数着米粒吃的比猫都少,便放下筷子,道:“改明去牙行寻一位厨艺好的厨娘来家吧。”
萧子文没意见,苏嫣然笑着点头,“都听娘的。”
灶房,成大娘大口吃肉,见俩丫鬟不吃肉,一边赶忙往嘴里塞,一边劝道:“两位姑娘别拘束,这道烧肉用了好些酱料,味道好得紧,你们也多吃些。”
青枣笑笑,应了声。
晚间,成大娘归家。洗漱后,苏嫣然和萧子文坐在床上小声说着话,“我当孙嬷嬷是养母,以后要给她养老的。”
刚听了她小时候的故事的萧子文满眼怜惜,点头道:“孙嬷嬷是你的奶娘,又照顾你那些年,我们是该给她养老。”他自小在父母爱意的包围下长大,虽然父亲去世后经历坎坷了些,却没想过有不爱孩子的母亲,甚至动辄打骂的。
一想到,小小的嫣然,路都走不稳,扶着门框眼巴巴看着娘亲,却被恨急她不是男娃的娘亲掐脸咒骂,他心都揪起来了。
心里难过,他圈在妻子腰间的手微微用力,将人搂进怀里,“她,她怎么舍得这么对你!”
苏嫣然叹气,“她也难。她与养父本是门当户对,但在养父追随当今后,双方地位差距越来越大。我曾听府上的老人说,当年养父官途得意,若不是当今一直看重原配,上行下效,下面的人不敢太过分,怕是连停妻再娶这种事都做得出来。”
“养母第一胎生的女孩,因此伤了身体,府上还有柔姨娘这位宠妾,她压力极大。”也因此变得行事极端,爱掌控人,也能理解。
但,理解,不代表可以接受她对孙嬷嬷的所作所为。
也是那时候起,苏嫣然明白了自己穿越到了什么时代,懂了什么叫人命如草芥。
不欲再说这么沉重的话题,苏嫣然转而问起明日要带上的回门礼。
这个萧母早就准备好了,萧子文又给添了几本书,“都是我读书时用过的,上面写有大家注解,妻弟应当用得上。”
文哥儿是苏夫人的心头宝,被保护的密不透风,苏嫣然与他接触不多,但也知他有意考科举,走仕途,闻言抬头看向萧子文的眼睛,“你用心了。”
萧子文顺势低头亲了下她的唇,“他是你的弟弟,我才放在心上。”
苏嫣然忍不住笑了,回亲了他一下,又觉得他嘴唇软软的,好奇地咬了一口。
这下,一发不可收拾。
外间桌案上的红烛被熄灭,萧子文回床上连被子抱过侧躺着的人儿,轻声哄道:“我知错了,嫣然不要不理我。”
嘴唇被吮疼的苏嫣然不想理他,哼了一声,将头埋进被子里。
萧子文怕她把自己闷到,伸手往下拽被子,她却以为他还要做坏事,猛地掀开被子,红着眼角瞪他。
她刚被欺负的落了泪,眼睛红的像兔子,萧子文又喜欢又心疼,伸手摸着她眼角,“我不闹你了。”
苏嫣然见他态度真诚,提着的心才放下,只觉得当初自己真是看走眼了,再清冷的男子在床榻上也冷不起来了。
.
翌日,阳光晴好,两人带上青枣,雇了辆马车,乘车前往将军府。
苏嫣然撩开车帘望外面的风景,半响,奇怪道:“今儿街上的摊贩少了很多。”
青枣凑过来看了一眼,跟着点头,“往常清晨沿街都是挑着扁担的卖货的,今儿竟只有三四人,也是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