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灼灼火俱燃。
洛阳谢氏一支抵达京城,谢闻璟在御前太监的注视下,将浮雕楠木盒双手奉上。
队伍十余人,多身姿高大,面容冷峻,带着一脉相承的傲慢疏离,却在见到楠木盒时,露出一抹悲戚。
一人上前,约莫四十岁年纪,宽额浓眉,自称是谢容炳,如今洛阳一支的家主。
谢氏发迹是好几辈人的事了,祖先在洛阳攒了点家业,供后代走仕途之路,其中一脉赴京城为官,逐渐高居国公,光耀门楣,他们这些庸碌之辈便守着老宅,待其衣锦还乡,不想等来的却是此等噩耗。
谢容炳接过盒子,很轻,他瞬时明白,盒子里装的不过是一缕念想罢了,再瞧身前的青年,素淡至极的装束,似画师勾勒的眼珠墨黑湿润,他心底一颤。
队伍中又有一人上前,已是银丝白髯,此番前来便想带回这一支唯一的后代,“大人,这孩子得圣上宽宥,留下一命,可留在京城也无甚用处,可否陪他父亲一同回去。”他握住谢闻璟的手腕,向一旁的太监说道。
“当然不成了,”刘启挑着眼角上前,“老人家莫要乱说,你家的这个小孩子可是圣上刚封的淮南侯,圣上器重着呢。”
老人着急道:“若真器重……”话未说完,便被谢容炳打断,“二伯。”他摇了摇头,面色凝重。
刘启满意地点头,“东西拿到了,别耽搁太久,抓紧上路。”
谢闻璟看着那只苍老的手松开他的手腕,一点余温随风散尽。
谢闻璟病倒了。
商府传出的消息,说是把楠木盒送走的当晚,人便突然昏厥,继而高烧不退,这几天清醒的时刻不过两三个时辰。
皇帝狐疑,派了太医去瞧,回来也是这般说辞:“依微臣看,谢小侯爷脉象虚浮,当是多年未得调养,这回急火攻心,一下子把主心骨抽了,人可不就倒了。”
刘启乐呵呵地派人给老太医赐了座,老太医姓方名致,眉发皆白却精神矍铄,为太医院之首,也是皇上的御前太医之一。
金丝楠木长桌上放着一摞奏折,俞成帝手持朱笔,并未多言,冰鉴和香炉置于桌子两侧,整个殿内弥漫着森冷的暗香。
两刻钟不到,皇帝撂下笔,接过茶盏品了一口,方开口:“还是孩子心性,遭着这点事就撑不住,教人乏味。”
刘启笑着接过茶盏,拿帕子擦拭皇帝额间的汗珠。
方致道:“主近来身子如何,臣似是有些时日没给主把脉了,不如今日一块瞧了,不然这大暑天的,老头子来回路上就去了半条命。”
方致别号老顽童,年少时游历四方,对俗世不敢兴趣,无妻无子,几年前皇帝多番邀请,才入了太医院,因而敢和皇帝说点玩笑话。老头身材矮圆,笑起来腮上的肉把眼睛挤成两道缝,像个土地公公。
皇帝看着他心情就好,遂道:“那便一起瞧了,省得再去折腾你那把老骨头。”
老顽童笑着领赏,一旁伺候的小太监忙整理了奏折搬到一旁,再拿一方帕子垫在桌上,皇帝一抬袖子,把腕子搁上,方致微曲食中二指,轻按在脉上。
几息后,他移开手指道:“近来天干易燥,生了些虚火,无甚大碍,”他拿帕子擦着皇帝手心的汗,“已是用药的时候了,怎还没人来侍候?”
刘启一拍大腿,“哟亏着方大人提醒,把要事忘了,刘本怎么还不伺候药?”他问向一旁的小太监,后者答道:“方才去催了,刘公公说汤药熬好了,可今儿送的梨不好,公公担心主用了不好,这会子又重新熬着梨羹呢。”
成帝不禁笑道:“这奴才也是心细。”
方致捋着胡须,脑袋一歪,从袖口拿出一个荷包,从中捏了两块桂花糖递上,“皇上怕苦,不妨先含着糖块,用药的时辰可不能推。”
见他这样说,刘启再派人去催,不出半刻,刘本便端着端着药自偏殿走出,跪在案前,将白玉碗举过头顶,“奴才误了时辰,请主子责罚。”
刘启遂端药碗上前,却被方致拿了去,老顽童笑道:“公公今日歇着罢,让老头来侍候一回。”
他手拿汤匙,慢搅几周,苦涩的味道逸散而出,皇上含了会儿糖块才端来一饮而尽,末了又含一块,蹙眉道:“苦。”
方致道:“臣方才想,些许换两味药材,功效不减,味道能清淡不少。”得皇上首肯,他便看向堂下的刘本,“劳烦大人跟老头去太医院走一趟。”
*
自城门向北行数公里,有小山绵延,秀气的山头常年被雾气笼罩,湿寒阴冷,得名连雾山。
山上有一道观,前些年曾有人修行,不过如今只剩一个疯癫的老道士守着,周边村民鲜少上山。
入了伏,暑气蒸腾着雾气,烟雾如滔滔江水在山上流动。
“吧嗒。”
叶片一抖,一滴水珠砸向石板,濡湿了湖蓝色的袍角,石板上的人一动不动,任凭衣衫冷凉,整张脸湿漉漉的,即将融化在白雾里。
后面窸窸窣窣的,有人在低声交谈。
“呆了多久?”
“昨儿早些时辰来的,一直呆坐着,身上还病着呢,这哪受的住……”
张道士叹了口气,对洛七道:“你在这等着,我去看看。”
说罢上前,几个跃步跳上乱石堆,在木偶似的人旁盘腿坐下,解开腰上系的酒葫芦喝了口,辣得直咳嗽,见人给了他一个眼神,方道:“往常你一有心事就来这坐着,今儿又怎么了?”
谢闻璟垂下眼睑,并未言语。
“还想着你爹的事,还是洛阳那些人?”张道士瞧着他的脸色,“纵然绝情断义,可都在意料之内,不必这般。”
“都不是。”良久,谢闻璟才开了口,嗓音有些沉,“是道士所言,弟子不甚理解,托付之人,也不曾发觉其机缘。”
张道士怔了一会,才恍然大悟,“她啊——”
“蒙道士托付,多番照拂,可事事不遂心意,二人立场追求相去甚远,日后怕终成敌手。”
他说完这句,等了会儿不见回复,再偏头,只见张道士不知从哪掏出一只小杯,正悠哉地斟酒。
虽说被他照料了这么多年,谢闻璟早就摸清了这人的脾性,可看他这么恣,心里又是一梗,目光难免幽怨。
张道士完全不担心了,喝完第三小杯,忽然觉得有点冷,触及旁人的目光,一抖,又咧嘴大笑。“对了,正常人的眼光就是这样。”
眼见青年目光越来越正常了,他才清清嗓子,“这事无需烦心,我说的托付,也不只是你做的那些,你若觉得难办,就不用理会她。”
谢闻璟狐疑道:“当真?”
张道士又斟一杯,抬手朝天一敬,“你不信我?何谓命定,便是二人背道而行,机缘也早已定下,非人力左右。”
“命定?机缘?”谢闻璟不禁喃喃,参不透的深意,须臾便被弥漫的白雾掩盖。
*
太医院。
方致让刘本在堂上候着,自个开了方子便去药房抓药。这间屋子应当是专程给他的,别的太医不进来,两个侍药小童也被赶了出去。
苦涩的草木香阵阵袭来,并没让刘本舒缓多少,他眉毛轻拧,苍白的脸在屋里显出点青色。
不多时,方致端着银托盘出来,从桌上抽了黄纸和麻线装药。“明几天我让一个药童去你那煎药,你用心看着,先把这些吃了看看成效。”
刘本嗫嚅,“方大人知道……”他额上一片冷汗,后面的话已说不出来。
方致抬眼笑道,“大人该庆幸今日来给皇上把脉的是我,若是别的太医,大人的脑袋就要搬家了,”他眼中流露出一抹深意,“能想到改变药量,缩减煎药时间来控制药性,大人应当不是寻常百姓出身,但此等操之过急,但凡懂点医术的都能发觉,按我今日配的方子服用,敢说这太医院里无一人能诊出来。”
刘本收了药包,沉甸甸地勒着他的手指,又问:“方大人为何帮我,你难道不知这是弑君之罪?”
方致道:“既然大人有把柄在我手里,不妨听我讲个故事。我幼时被送往药斋做学徒,学成后游历世间,收录药方,顺道救助病人,慢慢有了名声,百姓问我何时收徒,还有官家带着孩子来找我,都被本人婉拒了,我只想过闲云野鹤的日子,了无牵挂。”
说起这些,他眼中流露出快活的神采,看起来年轻了十岁不止,“可惜,这么简单的念想都没能实现,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一个村染上了鼠疫,等我赶去,那场面说是荒冢都不为过,家家房门大开,屋里的蛆虫老鼠开始啮食尸首,那是一家都染病了,无人料理后事,我只能拿席子床单盖上,就这样走了几家,绝望之际,仿佛听到了哭声,我寻着声音找,破开一间上锁的房门,看到了一个女娃。”
“女娃躺在炕上,声音已经弱了,前面摆着五六个空碗碟,屋外一个妇人歪坐在凳上,已经绝了气,想必是她的母亲。”方致说得很慢,慢到刘本可以想象出那幅场景,残日下的一切都走向凋零。
“幸运的是,女娃是健康的,只是饿了太久,身子也很弱,我不能把她留在那,只能带上她走,养了两个月,看她恢复得不错,想找个寻常人家收养,可不知谁传出我在闹鼠疫的村子带出了一个孩子,周边村县无一人招待我,我无计,只能将她养在身边,这一养就是十二年。”
“她随我周游,学着我采药开方,我看她心性极佳,便将她视如几出,倾囊相授,在她十八岁那年,听闻京城繁华,便辞了我独身一人来到这,从她给我寄的信中,我知道她在药馆做郎中,还结实了不少官家子女,连皇宫都进过两回。”
方致两只手相互摩挲,目光沉静又温和,刘本隐约想到了什么,只见老顽童的目光开始落寞,“只是,我突然就收不到信了,又等了两个月,我来京城找她,去了她信中提到的药馆,那家老板歇业不接客,听了我的话就往外赶人,我四处碰壁,最终买信子打探,才知道发生了那件事。”
“这孩子在信里写,不想借我的名声沽名钓誉,就自己杜撰了一个名。”
“姜和阳。”
刘本僵硬的手指陡然一颤,勾住了险些掉在地上的药包。
方致微微颔首道:“感谢大人愿意听老家伙讲这样一个乏味的故事,耽误了不少时日,得去后面看看那些小家伙有没有偷懒,就不送大人了。”
他转身走进过道,后背佝偻,两边窗子投进的日光追他数米,最终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黑暗里。
洛阳谢氏一支抵达京城,谢闻璟在御前太监的注视下,将浮雕楠木盒双手奉上。
队伍十余人,多身姿高大,面容冷峻,带着一脉相承的傲慢疏离,却在见到楠木盒时,露出一抹悲戚。
一人上前,约莫四十岁年纪,宽额浓眉,自称是谢容炳,如今洛阳一支的家主。
谢氏发迹是好几辈人的事了,祖先在洛阳攒了点家业,供后代走仕途之路,其中一脉赴京城为官,逐渐高居国公,光耀门楣,他们这些庸碌之辈便守着老宅,待其衣锦还乡,不想等来的却是此等噩耗。
谢容炳接过盒子,很轻,他瞬时明白,盒子里装的不过是一缕念想罢了,再瞧身前的青年,素淡至极的装束,似画师勾勒的眼珠墨黑湿润,他心底一颤。
队伍中又有一人上前,已是银丝白髯,此番前来便想带回这一支唯一的后代,“大人,这孩子得圣上宽宥,留下一命,可留在京城也无甚用处,可否陪他父亲一同回去。”他握住谢闻璟的手腕,向一旁的太监说道。
“当然不成了,”刘启挑着眼角上前,“老人家莫要乱说,你家的这个小孩子可是圣上刚封的淮南侯,圣上器重着呢。”
老人着急道:“若真器重……”话未说完,便被谢容炳打断,“二伯。”他摇了摇头,面色凝重。
刘启满意地点头,“东西拿到了,别耽搁太久,抓紧上路。”
谢闻璟看着那只苍老的手松开他的手腕,一点余温随风散尽。
谢闻璟病倒了。
商府传出的消息,说是把楠木盒送走的当晚,人便突然昏厥,继而高烧不退,这几天清醒的时刻不过两三个时辰。
皇帝狐疑,派了太医去瞧,回来也是这般说辞:“依微臣看,谢小侯爷脉象虚浮,当是多年未得调养,这回急火攻心,一下子把主心骨抽了,人可不就倒了。”
刘启乐呵呵地派人给老太医赐了座,老太医姓方名致,眉发皆白却精神矍铄,为太医院之首,也是皇上的御前太医之一。
金丝楠木长桌上放着一摞奏折,俞成帝手持朱笔,并未多言,冰鉴和香炉置于桌子两侧,整个殿内弥漫着森冷的暗香。
两刻钟不到,皇帝撂下笔,接过茶盏品了一口,方开口:“还是孩子心性,遭着这点事就撑不住,教人乏味。”
刘启笑着接过茶盏,拿帕子擦拭皇帝额间的汗珠。
方致道:“主近来身子如何,臣似是有些时日没给主把脉了,不如今日一块瞧了,不然这大暑天的,老头子来回路上就去了半条命。”
方致别号老顽童,年少时游历四方,对俗世不敢兴趣,无妻无子,几年前皇帝多番邀请,才入了太医院,因而敢和皇帝说点玩笑话。老头身材矮圆,笑起来腮上的肉把眼睛挤成两道缝,像个土地公公。
皇帝看着他心情就好,遂道:“那便一起瞧了,省得再去折腾你那把老骨头。”
老顽童笑着领赏,一旁伺候的小太监忙整理了奏折搬到一旁,再拿一方帕子垫在桌上,皇帝一抬袖子,把腕子搁上,方致微曲食中二指,轻按在脉上。
几息后,他移开手指道:“近来天干易燥,生了些虚火,无甚大碍,”他拿帕子擦着皇帝手心的汗,“已是用药的时候了,怎还没人来侍候?”
刘启一拍大腿,“哟亏着方大人提醒,把要事忘了,刘本怎么还不伺候药?”他问向一旁的小太监,后者答道:“方才去催了,刘公公说汤药熬好了,可今儿送的梨不好,公公担心主用了不好,这会子又重新熬着梨羹呢。”
成帝不禁笑道:“这奴才也是心细。”
方致捋着胡须,脑袋一歪,从袖口拿出一个荷包,从中捏了两块桂花糖递上,“皇上怕苦,不妨先含着糖块,用药的时辰可不能推。”
见他这样说,刘启再派人去催,不出半刻,刘本便端着端着药自偏殿走出,跪在案前,将白玉碗举过头顶,“奴才误了时辰,请主子责罚。”
刘启遂端药碗上前,却被方致拿了去,老顽童笑道:“公公今日歇着罢,让老头来侍候一回。”
他手拿汤匙,慢搅几周,苦涩的味道逸散而出,皇上含了会儿糖块才端来一饮而尽,末了又含一块,蹙眉道:“苦。”
方致道:“臣方才想,些许换两味药材,功效不减,味道能清淡不少。”得皇上首肯,他便看向堂下的刘本,“劳烦大人跟老头去太医院走一趟。”
*
自城门向北行数公里,有小山绵延,秀气的山头常年被雾气笼罩,湿寒阴冷,得名连雾山。
山上有一道观,前些年曾有人修行,不过如今只剩一个疯癫的老道士守着,周边村民鲜少上山。
入了伏,暑气蒸腾着雾气,烟雾如滔滔江水在山上流动。
“吧嗒。”
叶片一抖,一滴水珠砸向石板,濡湿了湖蓝色的袍角,石板上的人一动不动,任凭衣衫冷凉,整张脸湿漉漉的,即将融化在白雾里。
后面窸窸窣窣的,有人在低声交谈。
“呆了多久?”
“昨儿早些时辰来的,一直呆坐着,身上还病着呢,这哪受的住……”
张道士叹了口气,对洛七道:“你在这等着,我去看看。”
说罢上前,几个跃步跳上乱石堆,在木偶似的人旁盘腿坐下,解开腰上系的酒葫芦喝了口,辣得直咳嗽,见人给了他一个眼神,方道:“往常你一有心事就来这坐着,今儿又怎么了?”
谢闻璟垂下眼睑,并未言语。
“还想着你爹的事,还是洛阳那些人?”张道士瞧着他的脸色,“纵然绝情断义,可都在意料之内,不必这般。”
“都不是。”良久,谢闻璟才开了口,嗓音有些沉,“是道士所言,弟子不甚理解,托付之人,也不曾发觉其机缘。”
张道士怔了一会,才恍然大悟,“她啊——”
“蒙道士托付,多番照拂,可事事不遂心意,二人立场追求相去甚远,日后怕终成敌手。”
他说完这句,等了会儿不见回复,再偏头,只见张道士不知从哪掏出一只小杯,正悠哉地斟酒。
虽说被他照料了这么多年,谢闻璟早就摸清了这人的脾性,可看他这么恣,心里又是一梗,目光难免幽怨。
张道士完全不担心了,喝完第三小杯,忽然觉得有点冷,触及旁人的目光,一抖,又咧嘴大笑。“对了,正常人的眼光就是这样。”
眼见青年目光越来越正常了,他才清清嗓子,“这事无需烦心,我说的托付,也不只是你做的那些,你若觉得难办,就不用理会她。”
谢闻璟狐疑道:“当真?”
张道士又斟一杯,抬手朝天一敬,“你不信我?何谓命定,便是二人背道而行,机缘也早已定下,非人力左右。”
“命定?机缘?”谢闻璟不禁喃喃,参不透的深意,须臾便被弥漫的白雾掩盖。
*
太医院。
方致让刘本在堂上候着,自个开了方子便去药房抓药。这间屋子应当是专程给他的,别的太医不进来,两个侍药小童也被赶了出去。
苦涩的草木香阵阵袭来,并没让刘本舒缓多少,他眉毛轻拧,苍白的脸在屋里显出点青色。
不多时,方致端着银托盘出来,从桌上抽了黄纸和麻线装药。“明几天我让一个药童去你那煎药,你用心看着,先把这些吃了看看成效。”
刘本嗫嚅,“方大人知道……”他额上一片冷汗,后面的话已说不出来。
方致抬眼笑道,“大人该庆幸今日来给皇上把脉的是我,若是别的太医,大人的脑袋就要搬家了,”他眼中流露出一抹深意,“能想到改变药量,缩减煎药时间来控制药性,大人应当不是寻常百姓出身,但此等操之过急,但凡懂点医术的都能发觉,按我今日配的方子服用,敢说这太医院里无一人能诊出来。”
刘本收了药包,沉甸甸地勒着他的手指,又问:“方大人为何帮我,你难道不知这是弑君之罪?”
方致道:“既然大人有把柄在我手里,不妨听我讲个故事。我幼时被送往药斋做学徒,学成后游历世间,收录药方,顺道救助病人,慢慢有了名声,百姓问我何时收徒,还有官家带着孩子来找我,都被本人婉拒了,我只想过闲云野鹤的日子,了无牵挂。”
说起这些,他眼中流露出快活的神采,看起来年轻了十岁不止,“可惜,这么简单的念想都没能实现,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一个村染上了鼠疫,等我赶去,那场面说是荒冢都不为过,家家房门大开,屋里的蛆虫老鼠开始啮食尸首,那是一家都染病了,无人料理后事,我只能拿席子床单盖上,就这样走了几家,绝望之际,仿佛听到了哭声,我寻着声音找,破开一间上锁的房门,看到了一个女娃。”
“女娃躺在炕上,声音已经弱了,前面摆着五六个空碗碟,屋外一个妇人歪坐在凳上,已经绝了气,想必是她的母亲。”方致说得很慢,慢到刘本可以想象出那幅场景,残日下的一切都走向凋零。
“幸运的是,女娃是健康的,只是饿了太久,身子也很弱,我不能把她留在那,只能带上她走,养了两个月,看她恢复得不错,想找个寻常人家收养,可不知谁传出我在闹鼠疫的村子带出了一个孩子,周边村县无一人招待我,我无计,只能将她养在身边,这一养就是十二年。”
“她随我周游,学着我采药开方,我看她心性极佳,便将她视如几出,倾囊相授,在她十八岁那年,听闻京城繁华,便辞了我独身一人来到这,从她给我寄的信中,我知道她在药馆做郎中,还结实了不少官家子女,连皇宫都进过两回。”
方致两只手相互摩挲,目光沉静又温和,刘本隐约想到了什么,只见老顽童的目光开始落寞,“只是,我突然就收不到信了,又等了两个月,我来京城找她,去了她信中提到的药馆,那家老板歇业不接客,听了我的话就往外赶人,我四处碰壁,最终买信子打探,才知道发生了那件事。”
“这孩子在信里写,不想借我的名声沽名钓誉,就自己杜撰了一个名。”
“姜和阳。”
刘本僵硬的手指陡然一颤,勾住了险些掉在地上的药包。
方致微微颔首道:“感谢大人愿意听老家伙讲这样一个乏味的故事,耽误了不少时日,得去后面看看那些小家伙有没有偷懒,就不送大人了。”
他转身走进过道,后背佝偻,两边窗子投进的日光追他数米,最终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黑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