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伯,晚辈朱灵伯,是此次春闱的举子,今日依大理寺之命将你带回城中。”
李克听他介绍自己是今朝举子心下一惊,眼神微动,却并不言语,只是竖耳听着。
“今春三月科举,你为傅桓等十二位贡生捉刀代笔,可还记得抄写的内容?”
李克并不看他们,依旧不言语。
“与您坦诚说,我们是想问你在前几次科举之中是否也为人代过笔?傅儒是今年找的你,还是,已有先例十几年了?”
李克睁大了双眼扭头盯着朱灵伯,他嘴唇微动,似是想要争辩,刚说出口“没有十几年……”,后面的话却还是咽了回去。
“您最好现在就能告诉我们实情,不然明天移交大理寺,那里的审讯法子你受不住的,况且您年事已高……”
朱灵伯极其耐心地分析利害,听到此处宋玉琅转头去看他,才明白他方才担心的是这个。
也是,只有真正受过在刑房里走过一遭的人,才能体会到皮鞭打在身上究竟有多疼。
一旁程风急了,他插话道:“你不是说你还有个儿子,万一你出个什么事,他如何自处?”
话至此处,李克向后一躺,闭上了眼睛。他摆了摆手,说:“我什么都不会说的,该说的我之前已经交代完了,明天进大理寺我也是原来的话,再多的我也不知道。”
言尽于此,无计可施。
可第二天大理寺却没进去。
一行人被张敞拦在了门外,他示意衙役先暂将其余人等带进去稍坐,独独留下了朱灵伯。
“张大人这是何意?”
“我这儿收不了他,你把人带到刑部去。”
“为何?可我是用大理寺之名将人带回来的。”
张敞往府衙内回看一眼,说:“有程家公子在。记住,自始至终是刑部的决定。”
朱灵伯不解,明明张敞已经默许把人带回来重审,现在为何又要全部推出去?
“大人,您……是在避祸吗?”
“是。”
张敞这一句“是”,不温不火,不带一丝感情,近乎法理一般的冷漠。
朱灵伯将腰牌拿出来,垂着头行了一礼,欲起身时却被张敞按住了交握的双手,将腰牌推回了他怀里。
“我会将所有卷宗移交刑部辅助调查,若有案情明了之日,那时你再来找我。”
刑部并未比大理寺好多少,审讯手段只重不轻,李克人虽年迈体弱,却坚决不开口。
固然李克突然的逃跑有疑点,可这桩大案是刑部上上下下点灯熬油两个多月才勉强结案,傅清安斩首、各高官下马……忙得连轴转,一些细枝末节自然没有太在意,现今底下的人也不想再多生事端。既然审无可审,不如维持原判,可就在画押这最后一步,生了岔子。
程风气喘吁吁地跑到宋府时,朱灵伯正在房中习字。
这是蒋文毓教他的,成大事者需沉得住气,越是紧要关头越不能慌乱。而练字就是在修心。
程风顾不得什么礼节,推门而入直奔他来,两只手按在书案上,喘着气说:“字……字……”
“什么字?”朱灵伯直起身子,握着笔问他。
“李克,压根不会写字。”
笔尖的一滴墨“啪”落在了纸上,晕开了一大片。
“什么?”
“本来查不出什么要准备收监,择日重新流放,可画押的时候发现,李克根本不会握笔,遑论代抄一事。”
朱灵伯按下笔,示意程风继续说。
跑得太急,一下子又说了这么多话,程风先绕过书案去拿桌子上的茶杯,满满喝了一大口,缓了口气才继续说道:“画押之时李克拿起笔停了一会又放下,只按了印泥。此次监理的刑捕觉得不对,又认死理,坚持要他签名,李克见状直接拿起手边的烛台往右手上扎了下去。现在已经找了大夫,但这手应该是废了。”
“他是想坐实自己才是代抄之人。”
他究竟在维护谁?
朱灵伯凝了神思索,继续问道:“那他之前是如何画押的?”
程风接过话,“我去查过了,之前确实落了他的名字。当时审他的衙役,春闱大案结了之后便辞官还乡,听现役的刑捕说,没多久便置办了新的房产并两亩田地。刑部抚恤再多,也没法一下子足够他买两亩田产,给他钱的人你猜是谁?”
“你查到了?这么快?”
“当然,也不看看我是谁。带了两个人到他家,不等回刑部府署便全招了。”
程风几句话说得轻松,慢悠悠地看起书案上朱灵伯新写的字来。
审讯房里拿鞭子的人,怎么会不知道里面的手段,知道轻重,才更害怕。
而贪财之人,必然惜命。
朱灵伯顺着他走到案前,问:“所以是谁?”
程风抬眼看他:“陛下的随行起居郎,李书达。”
“李书达?他为何要为在这里插上一脚?李,书,达……李……”
正说着,朱灵伯眸色一亮,不等开口,程风便笑着答道:“不错,李克是他父亲。”
“所以,李克是替子顶罪。”
“正是。那日我从松树林将他带回路上,他几乎无话,只是在知晓我身份时,提了一句他有一个很有出息的孝顺儿子,说什么他们李家也算是书香清流了,光耀门楣全凭的这个儿子。”
“但仅凭这些,不能定罪吧。”
“收买刑捕一事他大可以说是救父心切,一片孝心,只要李克咬死,这便是桩无头案子。”
“既然李克可以是顶罪,那李书达也未必就是真正代笔之人。”
程风顺着朱灵伯的思路继续分析,“他们在有意护下这个人,李书达可能是真正的捉刀客,也可能只是出面处理的人。”
“李家……李家……”朱灵伯皱着眉低头踱步,“李克说他们家光耀门楣全凭的这个儿子,那说明他家本是白衣,与京中世家各族原无牵扯,又怎么会卷进科举大案中来……”
“代抄舞弊其中的利益网都理清楚了,从礼部的主考官,到翰林院各级,乃至协同配合的门卫衙役,凡是参案的都审过、判过了,没有一个供出李书达的。此人要么是真无辜,要么……”
“就是有人在保他。”
谁在保他?为何要保他?
程风虽为行伍之人,却并非只会靠拳脚功夫处理事情,到底是那样的身家,程铮幼时对他的教养自不必说,漠北八年程徽难道会只教他武功,而不亲授一些行军作战之法吗?
若真是再细细读两年书,将心思往笔墨章法上挪一两分,经世治国、策论谋略之才程风未必在朱灵伯之下。
这一点,程风可能不知,但朱灵伯一双眼睛却看得清楚。
“程二,我们去查查这位随行官究竟是何来头。”
他们说这话便出了院门往外走,快到府门处,朱灵伯一顿,程风问他怎么了,他答道:“应该带上玉琅,她自幼精研书法,对字迹学颇有研究,说不定能看出些不一样的东西来。”
正欲转身之时,被程风拉住了衣袖,程风往外一指,“喏!”
府外,宋玉琅正站在马车边上装点东西。
“宋小玉,你这是要去何处?”
先开口问的是程风。
“二哥!程风!”
“你怎么只喊他哥哥,不喊我哥哥?”走近后程风故作生气地问道。
宋玉琅冲着他皱鼻子,并不答话。
朱灵伯问她:“你现在装这么多纸笔是要去哪?”
宋玉琅扭头看了一眼车上的东西,说:“母亲叫我去弘文馆,说是方校书那有一副前朝槐紫衫人的真迹,让我摹回来给她看看。”
“方校书?”朱灵伯听名字觉得耳熟,继续问道:“可是主管文库编录的方沉方校书郎?”
“正是。”
“玉琅,我们和你一同去。”
程风莫名其妙就被拉上了车,他和宋玉琅还云里雾里不知所谓,朱灵伯已经开始盘算了。
-
“方校书,”宋玉琅上前见礼,“今日冒昧前来,叨扰了。”
“薛小姐所托之事不过举手之劳,几位随我来。”
方沉也是只称薛尚如为“薛小姐”,他与薛尚如年纪相仿,但常年与书卷经文打交道,也是本身的性子,为人要古板得多,显得年岁就大了些。
内里书房陈设简朴,案几上笔墨纸砚早预备下了,方沉并不招呼他们,兀自从柜阁中拿出一个锦盒。
“这是槐紫衫人被贬房州失意落寞之时所做的《木叶词》,其后人不堪家贫,无奈拿出来典当糊口,历经两朝、几经辗转流落我手,实属不易。”
他盥手之后方小心将卷轴展开,其下特意另设一案,供宋玉琅临摹之用。
宋玉琅刚走至案前,便被方沉拦住,“宋小姐千万小心。”
宋玉琅只得点头应道:“是。”
她跟着盥了手才凑近,细细看去不觉感叹出声,大家笔法,果然不同。
“运笔如风,木叶虽飘摇,连起来看字间却是乔木凌云之势。”
“哦?”方沉听了这话一下来了兴趣,“你如何解?”
宋玉琅并未抬头,依旧俯着身子细细地看:“槐紫衫人虽身世飘摇,如秋风落叶被卷入寒苦境地,但他始终不曾真正放弃过自己,木叶脱,树木生,笔锋中立意还是齐天的力道。”
方沉起初对这位小姑娘并未多上心,虽是故交之女,与他却无半点情分,而今宋玉琅这番话才真正让方沉另眼相看。
还未及开言,凑近来观的朱灵伯接道:“《木叶词》以抑写扬,表面为抑,实则为扬,其中抱负倒让我想起《满明赋》来。”
宋玉琅歪头看他,莞尔一笑:“是的,二者确实有共通之处,不过《满明赋》全篇气势浩荡,不见丝毫飘零之态,就是下笔气势少了些,倒显得有些字不符文,估计是后来抄写时力度不够……”
听了这几句,方沉先前本欲言说之语已想不起来,他急促地问:“《满明赋》?你们说的是谁的《满明赋》?”
朱灵伯躬身见礼,答道:“回方校书,是在下一位故友的闲笔,不知先生所言是哪一名篇?”
“故友……赋中如何落笔,你可还记得?”
“全篇恐有差错,但偶有几句还可成诵。”
这篇《满明赋》私下里朱灵伯不知默过多少遍,早已烂熟于心,所言不过谦虚而已。
“还请先生赐教。”
一字不差,方沉扶住椅背才稳住身躯慢慢坐下,像被抽干了力气般,目光涣散。
“方校书,您没事吧?”
三人见状不对,忙要上前,方沉抬手止住,问:“你说的故友是谁?”
“郑还,是此次春闱的贡生。”
“郑还?”
听语气方沉似乎并不认识,也是,无名贡生一名。朱灵伯便出声解释道:“他本族便是兰都人,家住城外护城河边上。”
方沉暗下思忖,半晌才开口,问道:“他父亲可是郑秉齐?”
朱灵伯与程风相视无言,二人均不知,只得如实答他:“不知郑父名讳。”
“应该错不了,也是位故人。”
李克听他介绍自己是今朝举子心下一惊,眼神微动,却并不言语,只是竖耳听着。
“今春三月科举,你为傅桓等十二位贡生捉刀代笔,可还记得抄写的内容?”
李克并不看他们,依旧不言语。
“与您坦诚说,我们是想问你在前几次科举之中是否也为人代过笔?傅儒是今年找的你,还是,已有先例十几年了?”
李克睁大了双眼扭头盯着朱灵伯,他嘴唇微动,似是想要争辩,刚说出口“没有十几年……”,后面的话却还是咽了回去。
“您最好现在就能告诉我们实情,不然明天移交大理寺,那里的审讯法子你受不住的,况且您年事已高……”
朱灵伯极其耐心地分析利害,听到此处宋玉琅转头去看他,才明白他方才担心的是这个。
也是,只有真正受过在刑房里走过一遭的人,才能体会到皮鞭打在身上究竟有多疼。
一旁程风急了,他插话道:“你不是说你还有个儿子,万一你出个什么事,他如何自处?”
话至此处,李克向后一躺,闭上了眼睛。他摆了摆手,说:“我什么都不会说的,该说的我之前已经交代完了,明天进大理寺我也是原来的话,再多的我也不知道。”
言尽于此,无计可施。
可第二天大理寺却没进去。
一行人被张敞拦在了门外,他示意衙役先暂将其余人等带进去稍坐,独独留下了朱灵伯。
“张大人这是何意?”
“我这儿收不了他,你把人带到刑部去。”
“为何?可我是用大理寺之名将人带回来的。”
张敞往府衙内回看一眼,说:“有程家公子在。记住,自始至终是刑部的决定。”
朱灵伯不解,明明张敞已经默许把人带回来重审,现在为何又要全部推出去?
“大人,您……是在避祸吗?”
“是。”
张敞这一句“是”,不温不火,不带一丝感情,近乎法理一般的冷漠。
朱灵伯将腰牌拿出来,垂着头行了一礼,欲起身时却被张敞按住了交握的双手,将腰牌推回了他怀里。
“我会将所有卷宗移交刑部辅助调查,若有案情明了之日,那时你再来找我。”
刑部并未比大理寺好多少,审讯手段只重不轻,李克人虽年迈体弱,却坚决不开口。
固然李克突然的逃跑有疑点,可这桩大案是刑部上上下下点灯熬油两个多月才勉强结案,傅清安斩首、各高官下马……忙得连轴转,一些细枝末节自然没有太在意,现今底下的人也不想再多生事端。既然审无可审,不如维持原判,可就在画押这最后一步,生了岔子。
程风气喘吁吁地跑到宋府时,朱灵伯正在房中习字。
这是蒋文毓教他的,成大事者需沉得住气,越是紧要关头越不能慌乱。而练字就是在修心。
程风顾不得什么礼节,推门而入直奔他来,两只手按在书案上,喘着气说:“字……字……”
“什么字?”朱灵伯直起身子,握着笔问他。
“李克,压根不会写字。”
笔尖的一滴墨“啪”落在了纸上,晕开了一大片。
“什么?”
“本来查不出什么要准备收监,择日重新流放,可画押的时候发现,李克根本不会握笔,遑论代抄一事。”
朱灵伯按下笔,示意程风继续说。
跑得太急,一下子又说了这么多话,程风先绕过书案去拿桌子上的茶杯,满满喝了一大口,缓了口气才继续说道:“画押之时李克拿起笔停了一会又放下,只按了印泥。此次监理的刑捕觉得不对,又认死理,坚持要他签名,李克见状直接拿起手边的烛台往右手上扎了下去。现在已经找了大夫,但这手应该是废了。”
“他是想坐实自己才是代抄之人。”
他究竟在维护谁?
朱灵伯凝了神思索,继续问道:“那他之前是如何画押的?”
程风接过话,“我去查过了,之前确实落了他的名字。当时审他的衙役,春闱大案结了之后便辞官还乡,听现役的刑捕说,没多久便置办了新的房产并两亩田地。刑部抚恤再多,也没法一下子足够他买两亩田产,给他钱的人你猜是谁?”
“你查到了?这么快?”
“当然,也不看看我是谁。带了两个人到他家,不等回刑部府署便全招了。”
程风几句话说得轻松,慢悠悠地看起书案上朱灵伯新写的字来。
审讯房里拿鞭子的人,怎么会不知道里面的手段,知道轻重,才更害怕。
而贪财之人,必然惜命。
朱灵伯顺着他走到案前,问:“所以是谁?”
程风抬眼看他:“陛下的随行起居郎,李书达。”
“李书达?他为何要为在这里插上一脚?李,书,达……李……”
正说着,朱灵伯眸色一亮,不等开口,程风便笑着答道:“不错,李克是他父亲。”
“所以,李克是替子顶罪。”
“正是。那日我从松树林将他带回路上,他几乎无话,只是在知晓我身份时,提了一句他有一个很有出息的孝顺儿子,说什么他们李家也算是书香清流了,光耀门楣全凭的这个儿子。”
“但仅凭这些,不能定罪吧。”
“收买刑捕一事他大可以说是救父心切,一片孝心,只要李克咬死,这便是桩无头案子。”
“既然李克可以是顶罪,那李书达也未必就是真正代笔之人。”
程风顺着朱灵伯的思路继续分析,“他们在有意护下这个人,李书达可能是真正的捉刀客,也可能只是出面处理的人。”
“李家……李家……”朱灵伯皱着眉低头踱步,“李克说他们家光耀门楣全凭的这个儿子,那说明他家本是白衣,与京中世家各族原无牵扯,又怎么会卷进科举大案中来……”
“代抄舞弊其中的利益网都理清楚了,从礼部的主考官,到翰林院各级,乃至协同配合的门卫衙役,凡是参案的都审过、判过了,没有一个供出李书达的。此人要么是真无辜,要么……”
“就是有人在保他。”
谁在保他?为何要保他?
程风虽为行伍之人,却并非只会靠拳脚功夫处理事情,到底是那样的身家,程铮幼时对他的教养自不必说,漠北八年程徽难道会只教他武功,而不亲授一些行军作战之法吗?
若真是再细细读两年书,将心思往笔墨章法上挪一两分,经世治国、策论谋略之才程风未必在朱灵伯之下。
这一点,程风可能不知,但朱灵伯一双眼睛却看得清楚。
“程二,我们去查查这位随行官究竟是何来头。”
他们说这话便出了院门往外走,快到府门处,朱灵伯一顿,程风问他怎么了,他答道:“应该带上玉琅,她自幼精研书法,对字迹学颇有研究,说不定能看出些不一样的东西来。”
正欲转身之时,被程风拉住了衣袖,程风往外一指,“喏!”
府外,宋玉琅正站在马车边上装点东西。
“宋小玉,你这是要去何处?”
先开口问的是程风。
“二哥!程风!”
“你怎么只喊他哥哥,不喊我哥哥?”走近后程风故作生气地问道。
宋玉琅冲着他皱鼻子,并不答话。
朱灵伯问她:“你现在装这么多纸笔是要去哪?”
宋玉琅扭头看了一眼车上的东西,说:“母亲叫我去弘文馆,说是方校书那有一副前朝槐紫衫人的真迹,让我摹回来给她看看。”
“方校书?”朱灵伯听名字觉得耳熟,继续问道:“可是主管文库编录的方沉方校书郎?”
“正是。”
“玉琅,我们和你一同去。”
程风莫名其妙就被拉上了车,他和宋玉琅还云里雾里不知所谓,朱灵伯已经开始盘算了。
-
“方校书,”宋玉琅上前见礼,“今日冒昧前来,叨扰了。”
“薛小姐所托之事不过举手之劳,几位随我来。”
方沉也是只称薛尚如为“薛小姐”,他与薛尚如年纪相仿,但常年与书卷经文打交道,也是本身的性子,为人要古板得多,显得年岁就大了些。
内里书房陈设简朴,案几上笔墨纸砚早预备下了,方沉并不招呼他们,兀自从柜阁中拿出一个锦盒。
“这是槐紫衫人被贬房州失意落寞之时所做的《木叶词》,其后人不堪家贫,无奈拿出来典当糊口,历经两朝、几经辗转流落我手,实属不易。”
他盥手之后方小心将卷轴展开,其下特意另设一案,供宋玉琅临摹之用。
宋玉琅刚走至案前,便被方沉拦住,“宋小姐千万小心。”
宋玉琅只得点头应道:“是。”
她跟着盥了手才凑近,细细看去不觉感叹出声,大家笔法,果然不同。
“运笔如风,木叶虽飘摇,连起来看字间却是乔木凌云之势。”
“哦?”方沉听了这话一下来了兴趣,“你如何解?”
宋玉琅并未抬头,依旧俯着身子细细地看:“槐紫衫人虽身世飘摇,如秋风落叶被卷入寒苦境地,但他始终不曾真正放弃过自己,木叶脱,树木生,笔锋中立意还是齐天的力道。”
方沉起初对这位小姑娘并未多上心,虽是故交之女,与他却无半点情分,而今宋玉琅这番话才真正让方沉另眼相看。
还未及开言,凑近来观的朱灵伯接道:“《木叶词》以抑写扬,表面为抑,实则为扬,其中抱负倒让我想起《满明赋》来。”
宋玉琅歪头看他,莞尔一笑:“是的,二者确实有共通之处,不过《满明赋》全篇气势浩荡,不见丝毫飘零之态,就是下笔气势少了些,倒显得有些字不符文,估计是后来抄写时力度不够……”
听了这几句,方沉先前本欲言说之语已想不起来,他急促地问:“《满明赋》?你们说的是谁的《满明赋》?”
朱灵伯躬身见礼,答道:“回方校书,是在下一位故友的闲笔,不知先生所言是哪一名篇?”
“故友……赋中如何落笔,你可还记得?”
“全篇恐有差错,但偶有几句还可成诵。”
这篇《满明赋》私下里朱灵伯不知默过多少遍,早已烂熟于心,所言不过谦虚而已。
“还请先生赐教。”
一字不差,方沉扶住椅背才稳住身躯慢慢坐下,像被抽干了力气般,目光涣散。
“方校书,您没事吧?”
三人见状不对,忙要上前,方沉抬手止住,问:“你说的故友是谁?”
“郑还,是此次春闱的贡生。”
“郑还?”
听语气方沉似乎并不认识,也是,无名贡生一名。朱灵伯便出声解释道:“他本族便是兰都人,家住城外护城河边上。”
方沉暗下思忖,半晌才开口,问道:“他父亲可是郑秉齐?”
朱灵伯与程风相视无言,二人均不知,只得如实答他:“不知郑父名讳。”
“应该错不了,也是位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