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
方沉语气低沉,渗着寒意,他未再言语,他们也未敢追问。
屋内只余宋玉琅研墨的沙沙声,过了片刻方沉回过神来,问道:“你说他是此次春闱的考生?”
“是。”
“写得出如此文章的人,照理我应当有些印象才对。”
明明已经恢复了如常平静的语气,却让人听出一股……讥讽?
“先生……此言何意?”
“弘文馆负责每一年的收库编录,经手的题纸虽多,但朝中出了名的佳作自然会多留意一些。”
他呷了一口茶,并不看眼前之人,却说着与他有关的话,“比如,你写辽北地动的那篇策论。”
朱灵伯和程风皆是一顿,这才反应过来,方沉太过严肃,一进门便直接入了内阁看字,他们还未及向长辈见礼。
“一时失礼,先生见谅。晚辈朱灵伯。”
程风跟着在一旁行礼,“晚辈程风见过方校书。”
方沉向后方宋玉琅处瞥了一眼,说:“跟着宋家小姐同一架马车来的,我猜也猜到了。不过,这位公子颇有游侠之风,不似京中世家子弟,确是拿不准。”
程风向前又行一礼:“景亲王府程风,近日刚从漠北回京,一时忘了家中教习,校书莫怪。”
“科举重开还有一月,程公子可要再下点功夫了。”
程风还抱着拳,不觉脸色微赧,“谢先生教诲。”
既然已经谈到了科举之事,朱灵伯趁此继续问道:“方校书,历代科举考生的题纸是否都会收录于文库之中?”
“不错。”
“不知校书可否记得李书达?”
“李书达……你是说圣上跟前的起居郎?”
“正是。”
“他与我同年中举,因写得一手好字,后被圣上调至御前。”话说到此处,方沉转而问道,“此问为何?”
家中不显,白衣居高位,果然如朱灵伯所料,也是科举出身。
“多闻李执笔书法一绝,但其人随侍御前难得一见,想着可否在此一睹风采。”
此话一出,程风才知道这人多大的胆子,竟想入文库!
方沉眯了眼睛,不知这年轻后辈是真不知还是装作不知,索性了断答了:“历年科考,所有题纸阅完即刻入库,放榜后唯有御令方可取出。”
御令……
“若是平日有人想入库察看……”
“不可。”
“倘若来人是大理寺……”
“不可。”
“刑部……”
“不可。”
“只认谕旨。”
……
那边正在运笔的宋玉琅,十几年习字,如今她腕力早已不输男子,一双葱白玉手写得了温婉的簪花小楷,也摹得出这雄浑连天的《木叶词》。
方沉起身去看,已成了两字。宋玉琅对书法文笔的揣摩钻研,其精深之度,两个字足见端倪。看着她握笔的侧影,方沉问:“方才你们所说的《满明赋》,你可见过原稿?”
宋玉琅思索片刻不知如何开口,如实答道:“郑还手稿上所记《满明赋》不是他手书,笔法要更沉稳些,但具体抄写者谁,以及原稿所在何处……玉琅不知。”
方沉微皱了眉头,自己也没察觉,低声问:“这学生现在何处?可容我一见?”
宋玉琅握着笔,支吾着说:“郑兄……郑兄几月前已经故去了。”
“哦?”方沉一惊。
朱灵伯上前一步,想要说话却又有些迟疑,犹豫半晌还是开口问道:“方校书,此次春闱舞弊大案,您可有听说?”
方沉回头看他,不知他此时提及有何用意:“略有耳闻。”
“郑兄便是受此祸牵连……”
“可与案有关的题纸我早已全部调出,移交刑部,不记得有郑还一人。”
程铮查案的能力不容置疑,身为掌管弘文馆文库之人未被缉拿,在科举大案中能够全身而退,分毫未伤,就足以相信舞弊案方沉并未参与。
但当时未参与作案,并不代表现在会参与破案。
朱灵伯未回应他的疑问,只是试探性地问道,“大人您觉得,此案可结?”
“……”方沉并未着急回答,只是抬起眼睛看着他,“你觉得,此案可结?”
朱灵伯沉思片刻,直接跪了下来。
没有证据无法立案查证,可不立案他们如何能拿到往年题纸?
破局之处在方沉这里,倘若他肯徇私一回……
方沉并不扶他,只是盯着朱灵伯的双眼,问:“你想查旧案?”
“是。”
“这种事情敢这样明晃晃说出来,也不知说你有魄力还是……年少无知。”
他信方沉,可方沉不信他。
“不知大人与母亲是何时认识的旧友?”
方沉只认事不认人:“母亲……你提薛小姐无非是想问,我,是哪一边的人?”
心思被戳穿,朱灵伯倒也不怯:“晚辈不敢。”
“我同你母亲没有过多交集,偶然相识,彼此有个印象罢了。”
这是实话,薛尚如与方沉并无深交,这次薛尚如遣人来府上求字,他也很意外。
如今薛尚如义子跪在自己面前说要查旧案,他更加意外。
朱灵伯支支吾吾未想到是如此情况,方沉继续问道:“你要告诉我你到底要做什么,我才能告诉你我是谁的人。”
一面之缘,诉之于口的已是全部能放心交付的了。
方沉看出了他的担忧,起身转向宋玉琅,说:“今日就到这里吧,想要临完此卷非一夕之功,宋小姐想必也累了,改日再继续吧。”
话毕,宋玉琅便搁了笔,微微点头示意便从书案后方绕身出来。
“多有叨扰,方校书见谅。”
“我前堂还有朝务,就不留你们了。”
朱灵伯已起身,和程风一起候在门旁,待三人转身欲走时,方沉突然又开口了:
“方便的话,下次可否将你们故友郑生的遗作带给我看看?”
还有下次,便还有余地。
回府路上朱灵伯面色凝重,宋玉琅想问却不知从何问起,程风安抚她不要急,车内寂寂无声。
真相几乎就摆在眼前,只要打开文库,把李书达的题纸拿出来对比一下他们就能知道他是否是真正代笔之人。
只要把郑还往年的题纸拿出来对比一下,就能知道题纸是否被调换过。
只要,只要把所有考生的题纸细细纠察一遍,那些十几年来蒙冤之人便都能昭雪……
可那道门以皇权之名紧紧闭着,他们缺少一把钥匙。
撬不开。
“李书达是谁?”
宋玉琅还是开口问了,朱灵伯晃过神来,睁开眼怔怔地看着面前人。
他也想问,李书达究竟是谁?
-
“没有官府公文,算擅闯。”
“知道了。”
“知道了还闯?”
“怎么,刑部尚书的公子这是要拦我?”
程风和朱灵伯还站在门前一来一回,“咚”的一声,面前门已经被踹开了。
“我擅闯,抓我吧。”
宋玉琅拍拍衣服,一脚已经迈进去了。
程风看着面前吱呀摇晃的木门,问朱灵伯:“她刚刚在方校书那儿可不这样啊……”
朱灵伯摇着头笑,“早给你说了,人前都是装的。”
程风看着半边松下来的门,把着门说:“我也就是玩笑,没拦着她进,也不用踹啊……”
“程风,你话好多。”宋玉琅甩着头发回头说。
李书达做官不及两年便新置了宅子,朝廷官员的府邸他们没法擅闯,但李家先前的茅屋小院却也没卖,始终闲置着。
当真是太久没住人了,一进屋浮尘便扑面而来,他们三人都忍不住伸出手在口鼻前扇动,还是被呛得连连咳嗽。李家旧宅实在简朴,家中空落落的,一眼便看得尽,唯一的大件是卧房内两张木床。
实在没有什么能藏物之处,程风在这方寸之地绕圈子,两步便能走完一个圈,他一边走一边不解地嘟囔:"李书达怎么也是个读书人,怎么家里连张书案都未置办?"
“谁说没置办?这墙上不是挂了两根毛笔的吗?”
宋玉琅伸手拿下一支来,放在手里把玩。
听了这话,程风上前摘了另一支。两只并无太大异处,深绿色的笔管都磨得有些发灰,倒是宋玉琅瞥了一眼,伸手要和他换。
宋玉琅捏了捏笔尖,略带疑惑地说:“这两支笔看似相同,但一个用的是羊毫,一个却是灌了浆的狼豪,不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而且”
“而且什么?”
程风拿在手里看来看去还是觉得相同,一时无趣便又挂了回去。
“而且按理说长年不住人笔毫应当早就干了,可这支狼毫虽干,内里却微微润湿,许是屋子潮湿。”
宋玉琅一边说着话,一边也把笔挂了回去。
这边话音刚落,却有别的声响轰隆隆响了起来。
两张并排陈放的木床中,靠墙那一张突然动了,床下有一暗格弹了出来。
一直无话的朱灵伯两三步上前,问道:“方才是如何动的机关?”
程风看着两支笔,也面有难色:“只是拿下来再挂上去了而已。”
如来时一样,两支笔挂在墙上,垂头向下。
“不对,”宋玉琅盯着那面墙,话却是对他们二人说的,“笔的位置换了。”
两支看起来一模一样的笔乍一看确实与先前别无二致,不留心根本无法发现其中玄妙。
朱灵伯蹲下身子把暗格推开,下方竟是一条暗道,不知暗道通向何处,只探头去看,看不清分毫。
他们三人不发一言,交换了一下眼神,朱灵伯正准备撩袍进去,被程风一把拦住了。
“我来。”
程风从怀里掏出一个火折子擦亮,手拿着便跳了下去。
暗道应该不深,不多时程风便回来了,“底下情况,你们还是下来看看吧。”
通道宽仅供两人并肩,长不过一米,暗道尽头有一内室,不过方寸之地,却是一片狼藉。
全是毛笔、砚台、书卷之类,大都散乱放着,桌椅倒的倒,歪的歪,像是被劫掠过一般。室内正中一个火盆,积了满满一盆的纸灰,有些飞了出去,就散在地上。
他们在这里步子走得急一些,便有飞灰被衣摆下方的风带起来打转,有一片未烧尽的碎片卷到宋玉琅脚下,她拾起来放在掌心,边缘尽被烧毁,页边泛着枯黄,依稀能辨认的不过五字,一列是“法正”,紧挨着另一列“君安臣”,后文皆失。
“二哥,这是你的字。”
朱灵伯和程风俱是一惊,急忙凑过来看。
程风捏着那张残片看了又看,问她:“这你怎么认出是长玦之笔?”
宋玉琅没答他,只是问朱灵伯:“这是你何时写的?”
头尾不相连的五个字旁人看不明白,但朱灵伯岂会不知。这是他二月春闱答的策论,被人换过的文章。
“今年二月,科举。”
“科举?”宋玉琅还未来得及说话,程风便先开口了,“当真是科举?”
朱灵伯扭头看程风,“怎么了?”
程风看着朱灵伯,在对面人的注视下,把自己拿着残纸的手抬起来,指尖轻轻一捻,
两张!
原先应该是叠在一起的两张纸,只不过被大火烧燎,页边卷在一起,轻易分不开。
叠在后面的那张纸上只有四字,写的是:
法正
君宁
“宁”字被划了道线,表示写错了,其后便是空白,那个“臣”字压根没有落笔。
看来,是抄写时,抄错字没有用的一张。
宋玉琅将两张残片接过去反复地看,对照字迹,朱灵伯和程风屏着气守着。
宋玉琅皱着眉说:“这两张,其上的字迹完全一样……”
“你是说……”朱灵伯一下子慌了起来,怎么可能?他抓起那两张纸试图找一些不一样的痕迹出来。
“这两张都是抄错了的废纸。”
他们遇上了这世上除了宋玉琅与蒋文毓外第三个善书之人。
此时环看周围东倒西歪的陈设,哪里是劫掠,分明是在销毁。
程风一头雾水,说:“可他们没有理由临摹你的题纸啊,按理说你是被抄的倒霉鬼,怎么着也是模仿那些花了钱的替他们抄一份,这样看上去或许还真一点。”
没人能回答他为什么,除了李书达本人。
“看来找对地方了。”
“怪不得李家已修了府邸,还要留着这间草屋。”
他们来时正在门口遇上了邻家的老妇,程风上前打听了几句才知道,李家虽然早在十几年前便搬走了,但年年春天李克还是要回来住上一月,说是舍不得自己亲手建起来的砖瓦。
这院子地处偏僻,城内无事谁会往这里跑?况且,密室设在屋下,要想做一点掩人耳目的事,实在是个好去处。
李克,李书达,李家……
有些事情慢慢浮出水面了。
方沉语气低沉,渗着寒意,他未再言语,他们也未敢追问。
屋内只余宋玉琅研墨的沙沙声,过了片刻方沉回过神来,问道:“你说他是此次春闱的考生?”
“是。”
“写得出如此文章的人,照理我应当有些印象才对。”
明明已经恢复了如常平静的语气,却让人听出一股……讥讽?
“先生……此言何意?”
“弘文馆负责每一年的收库编录,经手的题纸虽多,但朝中出了名的佳作自然会多留意一些。”
他呷了一口茶,并不看眼前之人,却说着与他有关的话,“比如,你写辽北地动的那篇策论。”
朱灵伯和程风皆是一顿,这才反应过来,方沉太过严肃,一进门便直接入了内阁看字,他们还未及向长辈见礼。
“一时失礼,先生见谅。晚辈朱灵伯。”
程风跟着在一旁行礼,“晚辈程风见过方校书。”
方沉向后方宋玉琅处瞥了一眼,说:“跟着宋家小姐同一架马车来的,我猜也猜到了。不过,这位公子颇有游侠之风,不似京中世家子弟,确是拿不准。”
程风向前又行一礼:“景亲王府程风,近日刚从漠北回京,一时忘了家中教习,校书莫怪。”
“科举重开还有一月,程公子可要再下点功夫了。”
程风还抱着拳,不觉脸色微赧,“谢先生教诲。”
既然已经谈到了科举之事,朱灵伯趁此继续问道:“方校书,历代科举考生的题纸是否都会收录于文库之中?”
“不错。”
“不知校书可否记得李书达?”
“李书达……你是说圣上跟前的起居郎?”
“正是。”
“他与我同年中举,因写得一手好字,后被圣上调至御前。”话说到此处,方沉转而问道,“此问为何?”
家中不显,白衣居高位,果然如朱灵伯所料,也是科举出身。
“多闻李执笔书法一绝,但其人随侍御前难得一见,想着可否在此一睹风采。”
此话一出,程风才知道这人多大的胆子,竟想入文库!
方沉眯了眼睛,不知这年轻后辈是真不知还是装作不知,索性了断答了:“历年科考,所有题纸阅完即刻入库,放榜后唯有御令方可取出。”
御令……
“若是平日有人想入库察看……”
“不可。”
“倘若来人是大理寺……”
“不可。”
“刑部……”
“不可。”
“只认谕旨。”
……
那边正在运笔的宋玉琅,十几年习字,如今她腕力早已不输男子,一双葱白玉手写得了温婉的簪花小楷,也摹得出这雄浑连天的《木叶词》。
方沉起身去看,已成了两字。宋玉琅对书法文笔的揣摩钻研,其精深之度,两个字足见端倪。看着她握笔的侧影,方沉问:“方才你们所说的《满明赋》,你可见过原稿?”
宋玉琅思索片刻不知如何开口,如实答道:“郑还手稿上所记《满明赋》不是他手书,笔法要更沉稳些,但具体抄写者谁,以及原稿所在何处……玉琅不知。”
方沉微皱了眉头,自己也没察觉,低声问:“这学生现在何处?可容我一见?”
宋玉琅握着笔,支吾着说:“郑兄……郑兄几月前已经故去了。”
“哦?”方沉一惊。
朱灵伯上前一步,想要说话却又有些迟疑,犹豫半晌还是开口问道:“方校书,此次春闱舞弊大案,您可有听说?”
方沉回头看他,不知他此时提及有何用意:“略有耳闻。”
“郑兄便是受此祸牵连……”
“可与案有关的题纸我早已全部调出,移交刑部,不记得有郑还一人。”
程铮查案的能力不容置疑,身为掌管弘文馆文库之人未被缉拿,在科举大案中能够全身而退,分毫未伤,就足以相信舞弊案方沉并未参与。
但当时未参与作案,并不代表现在会参与破案。
朱灵伯未回应他的疑问,只是试探性地问道,“大人您觉得,此案可结?”
“……”方沉并未着急回答,只是抬起眼睛看着他,“你觉得,此案可结?”
朱灵伯沉思片刻,直接跪了下来。
没有证据无法立案查证,可不立案他们如何能拿到往年题纸?
破局之处在方沉这里,倘若他肯徇私一回……
方沉并不扶他,只是盯着朱灵伯的双眼,问:“你想查旧案?”
“是。”
“这种事情敢这样明晃晃说出来,也不知说你有魄力还是……年少无知。”
他信方沉,可方沉不信他。
“不知大人与母亲是何时认识的旧友?”
方沉只认事不认人:“母亲……你提薛小姐无非是想问,我,是哪一边的人?”
心思被戳穿,朱灵伯倒也不怯:“晚辈不敢。”
“我同你母亲没有过多交集,偶然相识,彼此有个印象罢了。”
这是实话,薛尚如与方沉并无深交,这次薛尚如遣人来府上求字,他也很意外。
如今薛尚如义子跪在自己面前说要查旧案,他更加意外。
朱灵伯支支吾吾未想到是如此情况,方沉继续问道:“你要告诉我你到底要做什么,我才能告诉你我是谁的人。”
一面之缘,诉之于口的已是全部能放心交付的了。
方沉看出了他的担忧,起身转向宋玉琅,说:“今日就到这里吧,想要临完此卷非一夕之功,宋小姐想必也累了,改日再继续吧。”
话毕,宋玉琅便搁了笔,微微点头示意便从书案后方绕身出来。
“多有叨扰,方校书见谅。”
“我前堂还有朝务,就不留你们了。”
朱灵伯已起身,和程风一起候在门旁,待三人转身欲走时,方沉突然又开口了:
“方便的话,下次可否将你们故友郑生的遗作带给我看看?”
还有下次,便还有余地。
回府路上朱灵伯面色凝重,宋玉琅想问却不知从何问起,程风安抚她不要急,车内寂寂无声。
真相几乎就摆在眼前,只要打开文库,把李书达的题纸拿出来对比一下他们就能知道他是否是真正代笔之人。
只要把郑还往年的题纸拿出来对比一下,就能知道题纸是否被调换过。
只要,只要把所有考生的题纸细细纠察一遍,那些十几年来蒙冤之人便都能昭雪……
可那道门以皇权之名紧紧闭着,他们缺少一把钥匙。
撬不开。
“李书达是谁?”
宋玉琅还是开口问了,朱灵伯晃过神来,睁开眼怔怔地看着面前人。
他也想问,李书达究竟是谁?
-
“没有官府公文,算擅闯。”
“知道了。”
“知道了还闯?”
“怎么,刑部尚书的公子这是要拦我?”
程风和朱灵伯还站在门前一来一回,“咚”的一声,面前门已经被踹开了。
“我擅闯,抓我吧。”
宋玉琅拍拍衣服,一脚已经迈进去了。
程风看着面前吱呀摇晃的木门,问朱灵伯:“她刚刚在方校书那儿可不这样啊……”
朱灵伯摇着头笑,“早给你说了,人前都是装的。”
程风看着半边松下来的门,把着门说:“我也就是玩笑,没拦着她进,也不用踹啊……”
“程风,你话好多。”宋玉琅甩着头发回头说。
李书达做官不及两年便新置了宅子,朝廷官员的府邸他们没法擅闯,但李家先前的茅屋小院却也没卖,始终闲置着。
当真是太久没住人了,一进屋浮尘便扑面而来,他们三人都忍不住伸出手在口鼻前扇动,还是被呛得连连咳嗽。李家旧宅实在简朴,家中空落落的,一眼便看得尽,唯一的大件是卧房内两张木床。
实在没有什么能藏物之处,程风在这方寸之地绕圈子,两步便能走完一个圈,他一边走一边不解地嘟囔:"李书达怎么也是个读书人,怎么家里连张书案都未置办?"
“谁说没置办?这墙上不是挂了两根毛笔的吗?”
宋玉琅伸手拿下一支来,放在手里把玩。
听了这话,程风上前摘了另一支。两只并无太大异处,深绿色的笔管都磨得有些发灰,倒是宋玉琅瞥了一眼,伸手要和他换。
宋玉琅捏了捏笔尖,略带疑惑地说:“这两支笔看似相同,但一个用的是羊毫,一个却是灌了浆的狼豪,不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而且”
“而且什么?”
程风拿在手里看来看去还是觉得相同,一时无趣便又挂了回去。
“而且按理说长年不住人笔毫应当早就干了,可这支狼毫虽干,内里却微微润湿,许是屋子潮湿。”
宋玉琅一边说着话,一边也把笔挂了回去。
这边话音刚落,却有别的声响轰隆隆响了起来。
两张并排陈放的木床中,靠墙那一张突然动了,床下有一暗格弹了出来。
一直无话的朱灵伯两三步上前,问道:“方才是如何动的机关?”
程风看着两支笔,也面有难色:“只是拿下来再挂上去了而已。”
如来时一样,两支笔挂在墙上,垂头向下。
“不对,”宋玉琅盯着那面墙,话却是对他们二人说的,“笔的位置换了。”
两支看起来一模一样的笔乍一看确实与先前别无二致,不留心根本无法发现其中玄妙。
朱灵伯蹲下身子把暗格推开,下方竟是一条暗道,不知暗道通向何处,只探头去看,看不清分毫。
他们三人不发一言,交换了一下眼神,朱灵伯正准备撩袍进去,被程风一把拦住了。
“我来。”
程风从怀里掏出一个火折子擦亮,手拿着便跳了下去。
暗道应该不深,不多时程风便回来了,“底下情况,你们还是下来看看吧。”
通道宽仅供两人并肩,长不过一米,暗道尽头有一内室,不过方寸之地,却是一片狼藉。
全是毛笔、砚台、书卷之类,大都散乱放着,桌椅倒的倒,歪的歪,像是被劫掠过一般。室内正中一个火盆,积了满满一盆的纸灰,有些飞了出去,就散在地上。
他们在这里步子走得急一些,便有飞灰被衣摆下方的风带起来打转,有一片未烧尽的碎片卷到宋玉琅脚下,她拾起来放在掌心,边缘尽被烧毁,页边泛着枯黄,依稀能辨认的不过五字,一列是“法正”,紧挨着另一列“君安臣”,后文皆失。
“二哥,这是你的字。”
朱灵伯和程风俱是一惊,急忙凑过来看。
程风捏着那张残片看了又看,问她:“这你怎么认出是长玦之笔?”
宋玉琅没答他,只是问朱灵伯:“这是你何时写的?”
头尾不相连的五个字旁人看不明白,但朱灵伯岂会不知。这是他二月春闱答的策论,被人换过的文章。
“今年二月,科举。”
“科举?”宋玉琅还未来得及说话,程风便先开口了,“当真是科举?”
朱灵伯扭头看程风,“怎么了?”
程风看着朱灵伯,在对面人的注视下,把自己拿着残纸的手抬起来,指尖轻轻一捻,
两张!
原先应该是叠在一起的两张纸,只不过被大火烧燎,页边卷在一起,轻易分不开。
叠在后面的那张纸上只有四字,写的是:
法正
君宁
“宁”字被划了道线,表示写错了,其后便是空白,那个“臣”字压根没有落笔。
看来,是抄写时,抄错字没有用的一张。
宋玉琅将两张残片接过去反复地看,对照字迹,朱灵伯和程风屏着气守着。
宋玉琅皱着眉说:“这两张,其上的字迹完全一样……”
“你是说……”朱灵伯一下子慌了起来,怎么可能?他抓起那两张纸试图找一些不一样的痕迹出来。
“这两张都是抄错了的废纸。”
他们遇上了这世上除了宋玉琅与蒋文毓外第三个善书之人。
此时环看周围东倒西歪的陈设,哪里是劫掠,分明是在销毁。
程风一头雾水,说:“可他们没有理由临摹你的题纸啊,按理说你是被抄的倒霉鬼,怎么着也是模仿那些花了钱的替他们抄一份,这样看上去或许还真一点。”
没人能回答他为什么,除了李书达本人。
“看来找对地方了。”
“怪不得李家已修了府邸,还要留着这间草屋。”
他们来时正在门口遇上了邻家的老妇,程风上前打听了几句才知道,李家虽然早在十几年前便搬走了,但年年春天李克还是要回来住上一月,说是舍不得自己亲手建起来的砖瓦。
这院子地处偏僻,城内无事谁会往这里跑?况且,密室设在屋下,要想做一点掩人耳目的事,实在是个好去处。
李克,李书达,李家……
有些事情慢慢浮出水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