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泠音回身时,发现背后只站着谢朗一人,叫成均的青年并没跟着他过来。白雾潮湿而绵密,掩住了谢朗周身寒铁的冷光。他的面容在雾中半隐半现,少了些许凌厉,添了几分柔和。
魏收原本不想走,迟疑片刻,还是搁了灯盏,无声地退入了雾中。
“谢将军,”等魏收离开后,晏泠音轻声开口,“我正要找你。”
谢朗遣走了他的副将,不是因为对他不够信任,而是在向晏泠音表示诚意。她隐约猜到了谢朗想说什么,这场谈话若要深入进行下去,她必须拿出同等的诚意来。
在泾州虽只短短几日,但她已感受到了谢朗的行事风格。他不喜欢拐弯抹角,说服他的唯一方式就是坦诚。
灯盏在雾气里晕开暖色的光,晏泠音借着它打量谢朗。她的父亲对武将的态度一向分明,若不能收为己用,便伺而杀之。那是最稳妥的办法,但不是也不该是唯一的办法。谢朗的桀骜就藏在他的铁甲之下,要驯服他太难了,如果她做不了他的君主,起码可以选择做他的伙伴和同谋。
因利而聚的关系并不牢固,这也是为什么她和苏觅无法推心置腹。但是……
晏泠音望着谢朗那令人生畏的瞳孔,确证了自己的想法。
谢朗不一样。
那双眼睛里装着的东西,和五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任何改变。正如他顶着重重压力送亡友回京不是为了求名,他今日来寻她,也绝不是为了求利。
“好巧。”谢朗点了点头,语气里并无惊讶,“是殿下先说,还是臣先说?”
“将军请。”
“既如此,臣想问殿下,”谢朗的目光直直地落了下来,似要穿透幕篱和漂浮身周的雾气,望进她的内心,“殿下为何而来?”
“为了助都督和将军退敌。”
“这是殿下的意思,还是陛下的意思?”
晏泠音在雾气后笑了一下:“这是大梁百姓的共同愿望。正因为有都督和将军,北地才能平安至今。”
谢朗侧过身,抱臂靠在一旁的廊柱上,语气依旧平静:“臣惶恐。”
“我听过此前将军的战绩,”晏泠音垂了眼,看着烛光在风中忽明忽灭,“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孤军深入,擒拿敌首,又派人烧了敌军的半数粮草,逼其回撤,解了谢都督的困境。将军是奇袭的高手,这一点在现下的大梁将领中无人可及。若我是将军,也不会甘心将军队主力拱手让人。”
谢朗转过脸看她。
“一旦失去了绝对的调度权,军队的指挥就会拖沓甚至混乱,奇袭的优势也就不复存在。”晏泠音放慢了语速,“那会是泾州,也是大梁的损失。”
她这句话说得真诚。帝王颁赐布阵图遥距指挥,命令主将遵行,同时派遣贵臣前往前线督视,这是梁国长久以来的传统,早在陈桉都督泾州时便是如此。
但显然,它并不适合所有将领,尤其不适合谢朗。
“违诏的代价不小,”晏泠音发现谢朗仍在看着她,顿了顿,继续道,“将军不让都督出面,是想独自揽下日后的罪责。我敬佩将军的勇气,但那对将军来说,未免不够公平。”
她说完后,长廊上一片沉寂。谢朗许久都没有开口。他似乎在思索着什么,一手摩挲着腰侧的佩剑,目光投向了远处。
“所以,”他的声音低而清晰,“殿下劝说宣抚接手厢土二军,又将蔚州的异常透露给他,是为了帮臣。”
她已经表明了立场,谢朗也能听懂,只看他信与不信。
“是为了帮将军取胜。”晏泠音答得干脆,“宣抚有整治军队的经验,后方比前线更适合他。至于蔚州之事,即便我不说,宣抚也迟早会知道,张知州是他的……故人之子。蔚州的状况太过混乱,总让我觉得不安。若能说服宣抚出访蔚州,或许能打探到一些消息。”
“当年太子妃病逝之后,张无为改了名字,自请外放出京,从那时起就和故交都断了联系。”谢朗微眯了眼回忆,“臣也是偶然才得知他的真实身份,不想殿下竟也知道。”
他的语气里仍有疑问,显然还没有完全信任她。垂落的袖摆之下,晏泠音握紧了悬在腰际的玉佩。
“那时送张无为出京的,是户部尚书安漼之。他曾是先师最好的朋友。”
谢朗从她的声音里察觉不出异样,稠白的雾不仅掩住了晏泠音的神色,还模糊了她话语中的情绪。他对那对师生的印象还停留在五年前,再往后便是东云台案发时铺天盖地的流言。几日前那句“殿下变了”是他临时起意的试探,但晏泠音也答得相当从容,不留破绽。
他不知为何,心里忽然堵了一下。这种感觉有些陌生,他皱了皱眉,跟着便转开了话题。
“殿下方才说,蔚州令殿下不安?”
“这正是我要向将军请教的事。”夜风拂动晏泠音面前的白纱,但她在此刻还没有觉得冷,“我想知道,都督为何会受伤。”
话音刚落,廊上气氛陡变。谢朗保持着斜倚廊柱的姿势,在被风搅动的雾气里微侧过头。他的神色如常,眸光却暗了下去,瞳孔深处的那点光如磷磷的火,带着烫意烧到了晏泠音的身上。
那是她从未见过的眼神,好像谢朗此刻才真正看见了她。公主的名号也好,未婚妻的身份也罢,那些都不会让她对谢朗而言有半分特殊,因为他不在乎。他的漫不经心是猛兽休憩时的慵懒,他的礼貌则是待客时的教养使然。平日里他不会露出獠牙——那与其说是礼貌,不如说是傲慢。
可一旦有人越过了不该越的界限,猛兽便醒了。他像看着闯入领地的猎物,无声地、专注地凝视晏泠音。
谢初原的负伤在战报里写得语焉不详,朝廷唯一知道的是他运气欠佳。那一夜泾州忽落暴雨,急流灌入河谷,淹没了兵士回城时常走的路。他们绕道庸山时撞上了幽军,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湿冷寒夜里,被滚滚而落的巨石和装备精良的兵马打得措手不及。
暴雨阻断了消息的传递,谢朗察觉不对,领兵出城时,谢初原已带着残部退入了山后的沼泽。云收雨霁,谢朗的三千兵士在城外遇上了队列整齐的一万幽军,他能破阵而出,赶去沼泽地接应谢初原,几乎是个奇迹。
谢朗打得太漂亮了,不幸被生擒的那位将领是他荣誉的勋章,让他一战扬名。胜利的光辉会遮蔽掉一些东西,宛京城中很少有人提起,在这场仗里,泾州军付出了何等代价。
晏泠音在泾州的这几日了解了伤亡情况,仅仅在庸山下,便有三百一十九人战死,伤者难以计数。这还是在谢初原反应迅速、应战及时的情况下。他带的人多是泾州弓手里的精锐,恶劣的天气限制了他们善射的优势,滚落的巨石将他们压得血肉模糊。谢初原自己也在掩护众人退避时肋下中箭,千钧一发之际,他最为倚重的副将为了救他而丧命。
这是晏泠音能看到、能打听到的,也是谢朗愿意展示给旁人的,可她想和他聊的不只是这些。今日她主动出面说服陈桉,就是为了得到和谢朗私下交谈的机会。这个机会太过难得,她愿意冒一点险,去探一探谢朗的底线。
谢朗倚着廊柱悠悠开口:“前此一战的情形,臣在战报里都已禀明了。殿下没有看到吗?”
晏泠音松开了手心的玉佩,往谢朗的方向走了一步,声音很轻。
“将军,都已禀明了……吗?”
魏收原本不想走,迟疑片刻,还是搁了灯盏,无声地退入了雾中。
“谢将军,”等魏收离开后,晏泠音轻声开口,“我正要找你。”
谢朗遣走了他的副将,不是因为对他不够信任,而是在向晏泠音表示诚意。她隐约猜到了谢朗想说什么,这场谈话若要深入进行下去,她必须拿出同等的诚意来。
在泾州虽只短短几日,但她已感受到了谢朗的行事风格。他不喜欢拐弯抹角,说服他的唯一方式就是坦诚。
灯盏在雾气里晕开暖色的光,晏泠音借着它打量谢朗。她的父亲对武将的态度一向分明,若不能收为己用,便伺而杀之。那是最稳妥的办法,但不是也不该是唯一的办法。谢朗的桀骜就藏在他的铁甲之下,要驯服他太难了,如果她做不了他的君主,起码可以选择做他的伙伴和同谋。
因利而聚的关系并不牢固,这也是为什么她和苏觅无法推心置腹。但是……
晏泠音望着谢朗那令人生畏的瞳孔,确证了自己的想法。
谢朗不一样。
那双眼睛里装着的东西,和五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任何改变。正如他顶着重重压力送亡友回京不是为了求名,他今日来寻她,也绝不是为了求利。
“好巧。”谢朗点了点头,语气里并无惊讶,“是殿下先说,还是臣先说?”
“将军请。”
“既如此,臣想问殿下,”谢朗的目光直直地落了下来,似要穿透幕篱和漂浮身周的雾气,望进她的内心,“殿下为何而来?”
“为了助都督和将军退敌。”
“这是殿下的意思,还是陛下的意思?”
晏泠音在雾气后笑了一下:“这是大梁百姓的共同愿望。正因为有都督和将军,北地才能平安至今。”
谢朗侧过身,抱臂靠在一旁的廊柱上,语气依旧平静:“臣惶恐。”
“我听过此前将军的战绩,”晏泠音垂了眼,看着烛光在风中忽明忽灭,“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孤军深入,擒拿敌首,又派人烧了敌军的半数粮草,逼其回撤,解了谢都督的困境。将军是奇袭的高手,这一点在现下的大梁将领中无人可及。若我是将军,也不会甘心将军队主力拱手让人。”
谢朗转过脸看她。
“一旦失去了绝对的调度权,军队的指挥就会拖沓甚至混乱,奇袭的优势也就不复存在。”晏泠音放慢了语速,“那会是泾州,也是大梁的损失。”
她这句话说得真诚。帝王颁赐布阵图遥距指挥,命令主将遵行,同时派遣贵臣前往前线督视,这是梁国长久以来的传统,早在陈桉都督泾州时便是如此。
但显然,它并不适合所有将领,尤其不适合谢朗。
“违诏的代价不小,”晏泠音发现谢朗仍在看着她,顿了顿,继续道,“将军不让都督出面,是想独自揽下日后的罪责。我敬佩将军的勇气,但那对将军来说,未免不够公平。”
她说完后,长廊上一片沉寂。谢朗许久都没有开口。他似乎在思索着什么,一手摩挲着腰侧的佩剑,目光投向了远处。
“所以,”他的声音低而清晰,“殿下劝说宣抚接手厢土二军,又将蔚州的异常透露给他,是为了帮臣。”
她已经表明了立场,谢朗也能听懂,只看他信与不信。
“是为了帮将军取胜。”晏泠音答得干脆,“宣抚有整治军队的经验,后方比前线更适合他。至于蔚州之事,即便我不说,宣抚也迟早会知道,张知州是他的……故人之子。蔚州的状况太过混乱,总让我觉得不安。若能说服宣抚出访蔚州,或许能打探到一些消息。”
“当年太子妃病逝之后,张无为改了名字,自请外放出京,从那时起就和故交都断了联系。”谢朗微眯了眼回忆,“臣也是偶然才得知他的真实身份,不想殿下竟也知道。”
他的语气里仍有疑问,显然还没有完全信任她。垂落的袖摆之下,晏泠音握紧了悬在腰际的玉佩。
“那时送张无为出京的,是户部尚书安漼之。他曾是先师最好的朋友。”
谢朗从她的声音里察觉不出异样,稠白的雾不仅掩住了晏泠音的神色,还模糊了她话语中的情绪。他对那对师生的印象还停留在五年前,再往后便是东云台案发时铺天盖地的流言。几日前那句“殿下变了”是他临时起意的试探,但晏泠音也答得相当从容,不留破绽。
他不知为何,心里忽然堵了一下。这种感觉有些陌生,他皱了皱眉,跟着便转开了话题。
“殿下方才说,蔚州令殿下不安?”
“这正是我要向将军请教的事。”夜风拂动晏泠音面前的白纱,但她在此刻还没有觉得冷,“我想知道,都督为何会受伤。”
话音刚落,廊上气氛陡变。谢朗保持着斜倚廊柱的姿势,在被风搅动的雾气里微侧过头。他的神色如常,眸光却暗了下去,瞳孔深处的那点光如磷磷的火,带着烫意烧到了晏泠音的身上。
那是她从未见过的眼神,好像谢朗此刻才真正看见了她。公主的名号也好,未婚妻的身份也罢,那些都不会让她对谢朗而言有半分特殊,因为他不在乎。他的漫不经心是猛兽休憩时的慵懒,他的礼貌则是待客时的教养使然。平日里他不会露出獠牙——那与其说是礼貌,不如说是傲慢。
可一旦有人越过了不该越的界限,猛兽便醒了。他像看着闯入领地的猎物,无声地、专注地凝视晏泠音。
谢初原的负伤在战报里写得语焉不详,朝廷唯一知道的是他运气欠佳。那一夜泾州忽落暴雨,急流灌入河谷,淹没了兵士回城时常走的路。他们绕道庸山时撞上了幽军,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湿冷寒夜里,被滚滚而落的巨石和装备精良的兵马打得措手不及。
暴雨阻断了消息的传递,谢朗察觉不对,领兵出城时,谢初原已带着残部退入了山后的沼泽。云收雨霁,谢朗的三千兵士在城外遇上了队列整齐的一万幽军,他能破阵而出,赶去沼泽地接应谢初原,几乎是个奇迹。
谢朗打得太漂亮了,不幸被生擒的那位将领是他荣誉的勋章,让他一战扬名。胜利的光辉会遮蔽掉一些东西,宛京城中很少有人提起,在这场仗里,泾州军付出了何等代价。
晏泠音在泾州的这几日了解了伤亡情况,仅仅在庸山下,便有三百一十九人战死,伤者难以计数。这还是在谢初原反应迅速、应战及时的情况下。他带的人多是泾州弓手里的精锐,恶劣的天气限制了他们善射的优势,滚落的巨石将他们压得血肉模糊。谢初原自己也在掩护众人退避时肋下中箭,千钧一发之际,他最为倚重的副将为了救他而丧命。
这是晏泠音能看到、能打听到的,也是谢朗愿意展示给旁人的,可她想和他聊的不只是这些。今日她主动出面说服陈桉,就是为了得到和谢朗私下交谈的机会。这个机会太过难得,她愿意冒一点险,去探一探谢朗的底线。
谢朗倚着廊柱悠悠开口:“前此一战的情形,臣在战报里都已禀明了。殿下没有看到吗?”
晏泠音松开了手心的玉佩,往谢朗的方向走了一步,声音很轻。
“将军,都已禀明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