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的陟岵亭。
杜慎今日未着官袍,一袭广袖襕衫被风鼓动,猎猎有声。京郊风大,吹散了他耳边的碎发,露出了几点灰白。
晏泠音盯着那灰白看了许久。
“先生,”她终于忍不住开口,“谢小将军不知何时能到,您前两日劳心劳力,着实辛苦,不如先回去歇息,等明日他入城后再见也不迟。”
时至傍晚,天际已现出了瑰色的霞彩,远近的一切都被罩在柔和的辉光下。杜慎的肩头也被染上了暖色,他没有回头,只轻摆了下手,示意无事。
此情此境,让晏泠音看得心头发酸。
杜慎近来心绪欠佳,因为在朝堂上与他针锋相对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曾倾心相待、视为知己的旧友安漼之。他们为赈灾之事连吵了两日,直到连晏懿都听不下去,袖摆一拂喊了退朝。
她不知道杜慎为何执意在此等待谢朗,但她能隐约感觉到,他不想让这次会面被旁人知晓。
那个旁人里包括安漼之,甚至包括江渊然。
“殿下,对谢小将军了解多少?”
杜慎这句话问得突然,晏泠音怔了一下才答道:“小将军久居边地,甚少南下,学生只知他和崔家交好,也很得皇祖母欢心,每次来京都要入宫觐见。”
杜慎抬眼望着已褪成浅紫的天色,叹了一声:“崔家高门华胄,只怕小将军心不在此。”
晏泠音垂首恭聆。
杜慎不喜招摇,与朝官也素少往来,但这不代表他闭目塞听,不闻不看。他在吏部待得久,尤其善于识人用人,官员们的学养、家世、性情,但凡他能了解到的,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晏泠音。
“谢初原当上将领之前,是北域的一方游侠。他任性使气,仗义轻财,周济地方贫困,在当时便颇有声名。一次偶然,他救下了当地的大族白氏的公子,两人义结金兰,同游庸、乐等北地山川,彼此唱和的诗篇甚至传到了京师。世人皆知谢家和崔家交好,可谢初原结交崔少丹,已是在他领兵数年之后了,他和白氏的情谊之深,绝不在崔氏之下。”
那些酬唱之作晏泠音并未读过,早在她记事前,它们便因不知名的原因而被禁毁。可杜慎是读过的,他当时尚且年轻,深深震撼于诗中瑰奇的北地风光,也曾暗暗许下心愿,有生之年,定要去北地游览一番。
“白氏?”晏泠音惊讶道,“那位亡故的刺史白松言……”
杜慎微微点头:“小将军护送的,正是白公子的后人。”
日将西沉,他额上的皱纹映着日光,显得分外清晰:“谢初原娶了白家的小姐,自此便安定下来,不再四海为家。后来北地起了烽烟,他入了行伍,慢慢攒下了功名。陛下登极之后,将他拔擢为大将,但也是从那时起,白家开始衰落了。”
蔚州干燥的秋夜里,一把大火烧毁了白家的宅院,白公子和回家省亲的白小姐都葬身火海,只留他送去庄子里的一双儿女幸免于难。谢初原上书请求辞官,但被晏懿驳回了。当时边地纷扰不断,他日夜奔波于战场,和他酷肖亡妻的幼子聚少离多。
因此,谢朗是和白家兄妹一起长大的。他很少待在泾州空荡荡的家里,更喜欢跑去蔚州,和白松言挤一张狭小的床铺。白松言不愿寄人篱下,他当时的身量还不到谢初原腰际,却婉拒了谢初原让他搬到谢家居住的提议。他靠着白家残留的产业养大了妹妹,自己也勤苦读书,谋到了官职。
“可是先生,”晏泠音听到此处,不禁疑惑道,“照您说的,白刺史应当是个坚韧有骨气的男儿,那他为何会在署中畏罪自缢,罪名还是……”
通敌。
这两个字是一生都无法洗去的污点,不论真假,在沾上它的那一刻便注定了白家的败亡。白松言的死坐实了他的罪名,甚至不需再出动专案组彻查。白家被抄,白松言曾百般呵护的小妹不知所踪,他在蔚州的亲朋故旧无一敢前去吊唁,唯有谢朗替他殓了骸骨,照他的遗愿将他带回宛京。
宛京是白氏入籍蔚州前的发家地,亦是白家祖坟所在。白松言的父母尸骨无存,而他允诺过要代父母还乡。
杜慎的唇抿得很紧。他没有看晏泠音,绚烂的霞彩落到他眼中,化成了极幽深的一点。他是真的老了,老到在漫天彤云里看见了自己的桑榆晚景,在往事的叙说中咂摸出了难抑的悲凉。
但他的学生还年轻,她和那位远道而来的小将军一样,有着力挽狂澜的能力。他们会如云霞蔚起,描画出大梁中兴的将来。
天际驰来一匹通体浑黑的骏马,原本只是一个小点,逐渐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晰。夕阳将马背上的少年映成了剪影,他沿着蜿蜒的山道策马而下,像是水墨画卷遽然舒展,画中人破出画幅,转瞬便来到了眼前。
杜慎几步走下亭阶,立在道旁相迎。柩车走得慢,还落在夕阳的余辉里,谢朗已打马进了暗色的树影。他来至亭前,像只轻盈的墨蝶翻身下马,眸光扫过杜慎,又扫过他身后男装打扮的晏泠音。
“谢将军,”杜慎向他颔首致意,跟着报了姓名,“杜慎。”
他这样说,是要同谢朗平辈论交。不只是晏泠音,连谢朗都有些讶然。他后退半步,躬身向杜慎行礼:“原来是杜公。家父曾多次提到杜公的诗文,平素吟咏不绝,恨不能亲来与杜公相识。今日得见尊面,是晚辈之幸。”
谢朗的狂傲远超其父。谢初原在妻友死后变得寡言,而谢朗不仅学到了他早年的豪气,更完美地继承了母亲的傲骨。白家出的都是简傲绝俗的女儿,谢朗身上也流着白家的血。他此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自称晚辈,就是在杜慎面前,又正好被晏泠音听见。
杜慎双手将他扶起,侧过身向他介绍道:“这是我的学生,闻暄。”
谢朗的目光再度落到晏泠音身上,在她耳垂的那抹痕迹上短暂停留,不动声色道:“闻公子。”
再往下的谈话内容,晏泠音没有听到。她在日后回想时,总觉得谢朗应该是猜出了她的身份,心存戒备,有意和皇室保持距离。但那一日,她立在陟岵亭中,边赏夕阳边等两人谈完话时,还未想得那么远。
因为她的注意力被别的事分散了。她听到了琴声。
……琴声?
记忆是会骗人的,晏泠音很清楚这一点。经历过东云台的梦魇后,她的往昔记忆都成了浮光掠影的碎片。这是身体自我保护的方式,却给晏泠音带来了困扰。她无论如何都想不起一些事情,某些不重要的细节却总是栩栩如生。
但她为什么会听到琴声?
晏泠音的头痛了起来。那是不知从何而起,却又无可遏止的疼痛。她在剧痛里弯下了腰,抬手用力地摁上了额角。因疼痛而朦胧的视线里,皮质长靴停在了她的身前。
可谢朗没有进一步的动作,他只是冷漠地垂眼打量着她,似乎在评判她是否在演戏。
晏泠音急促地喘息着,冰凉的雾气让她想要呕吐。她眼前一阵阵发黑,用了极大的力气才稳住心神,勉强直起了身。
或许是受冻着凉,或许是忧思过度,或许是前几日的遇袭和奔波留下的后遗症,但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必须直面谢朗,把该讲的话都在今夜说完。
“谢都督遍游北地河山,对庸山更是熟稔于心。我前日去庸山探查过,见东侧山体斜度大,易落石滑坡,即便是情急之下的绕道,走西侧也比走东侧安全不少。都督比我更清楚这一点,却还是领兵从东侧绕路,对此我属实不解,谢将军,可否为我解惑?”
她虽然站直了身,但声音虚弱,气息也有些不稳,不像是伪装。她话音刚落,谢朗忽而上前一步,掀开了她的幕篱,在她愕然的目光里,望见了她额上的一层薄汗。
一方洁白的绢帕被扔进了她的怀里,谢朗转过眼去,平静道:“殿下亲自来质问臣,想必心中已有答案了。”
晏泠音攥住了那块绢帕,没有立刻用它擦拭,忍着头痛轻声道:“我视将军为友,才会和将军说这些话。否则,我大可将此事上报,治都督决策失误,以致损兵折将之罪。”
如果说得更严重些,这件事便不只是失误,等朝廷降罪下来,谢初原再当不了泾州的都督。到时候用陈桉来替他,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谢朗静了片刻,忽然笑了。他的手又搭上了剑柄,边摩挲边沉吟道:“有理,如此倒要多谢殿下。但臣也有些担心,殿下手里拿着臣的把柄,臣对殿下却一无所知啊。”
泾州被谢朗布置得有如铁桶,她无论去往何处都有暗卫跟着,到底是谁拿捏住了谁?晏泠音面上没流露出分毫,也冲他扬了下唇角:“将军过谦了。但还请将军信我,我不是泾州的敌人,我是真心实意想要帮助将军。若将军愿意,可以忘掉我姓晏,叫我闻暄。”
在谢朗开口前,她又补充道:“庸山的伏击,白水河的遇袭,这些事将军想查,我也想。庸山靠近乐山,就在泾、蔚二州的交界线上,白水河则是过蔚州前往泾州的必经之地。蔚州的嫌疑太大了,我想跟宣抚一起去蔚州,即便一时查不出真相,也多少能发现些什么,好过在此处干等。”
近来回想白水河那一夜,她已越发确定黑衣人是冲她来的。他们目标明确,上船后并未对舱内的陈桉多看一眼。若她的怀疑不错,那对方必然还有后招。泾州把她保护得很好,她得走出去,才能引诱那人暴露自己,对她再下一次杀手。
这是引蛇出洞最便捷的方法,谢朗也明白,可他微微皱起了眉。他正要说什么,长廊外忽然响起一阵脚步声,伴随着耳环叮铃的声响。很快,那个叫成均的男子奔至谢朗身前,小声说了句什么。
“查清楚了?”谢朗的答话倒是没压着声音,“他是蔚州人?”
男子点了点头,不知为何看了晏泠音一眼,又附在谢朗耳边说起了话。
魏收几乎是同时冒了出来。他站在晏泠音身侧,警惕地盯着交谈的两人,倏然变了脸色。
他的耳力比晏泠音好,碍着有外人在,一路都没提自己听见了什么。直到送晏泠音回了屋,他才低声道:“晏主,我听他们说,宫中出了事,安贵妃遭禁足,皓如殿的一个乐师被定了死罪,几日前在狱里自戕了。”
杜慎今日未着官袍,一袭广袖襕衫被风鼓动,猎猎有声。京郊风大,吹散了他耳边的碎发,露出了几点灰白。
晏泠音盯着那灰白看了许久。
“先生,”她终于忍不住开口,“谢小将军不知何时能到,您前两日劳心劳力,着实辛苦,不如先回去歇息,等明日他入城后再见也不迟。”
时至傍晚,天际已现出了瑰色的霞彩,远近的一切都被罩在柔和的辉光下。杜慎的肩头也被染上了暖色,他没有回头,只轻摆了下手,示意无事。
此情此境,让晏泠音看得心头发酸。
杜慎近来心绪欠佳,因为在朝堂上与他针锋相对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曾倾心相待、视为知己的旧友安漼之。他们为赈灾之事连吵了两日,直到连晏懿都听不下去,袖摆一拂喊了退朝。
她不知道杜慎为何执意在此等待谢朗,但她能隐约感觉到,他不想让这次会面被旁人知晓。
那个旁人里包括安漼之,甚至包括江渊然。
“殿下,对谢小将军了解多少?”
杜慎这句话问得突然,晏泠音怔了一下才答道:“小将军久居边地,甚少南下,学生只知他和崔家交好,也很得皇祖母欢心,每次来京都要入宫觐见。”
杜慎抬眼望着已褪成浅紫的天色,叹了一声:“崔家高门华胄,只怕小将军心不在此。”
晏泠音垂首恭聆。
杜慎不喜招摇,与朝官也素少往来,但这不代表他闭目塞听,不闻不看。他在吏部待得久,尤其善于识人用人,官员们的学养、家世、性情,但凡他能了解到的,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晏泠音。
“谢初原当上将领之前,是北域的一方游侠。他任性使气,仗义轻财,周济地方贫困,在当时便颇有声名。一次偶然,他救下了当地的大族白氏的公子,两人义结金兰,同游庸、乐等北地山川,彼此唱和的诗篇甚至传到了京师。世人皆知谢家和崔家交好,可谢初原结交崔少丹,已是在他领兵数年之后了,他和白氏的情谊之深,绝不在崔氏之下。”
那些酬唱之作晏泠音并未读过,早在她记事前,它们便因不知名的原因而被禁毁。可杜慎是读过的,他当时尚且年轻,深深震撼于诗中瑰奇的北地风光,也曾暗暗许下心愿,有生之年,定要去北地游览一番。
“白氏?”晏泠音惊讶道,“那位亡故的刺史白松言……”
杜慎微微点头:“小将军护送的,正是白公子的后人。”
日将西沉,他额上的皱纹映着日光,显得分外清晰:“谢初原娶了白家的小姐,自此便安定下来,不再四海为家。后来北地起了烽烟,他入了行伍,慢慢攒下了功名。陛下登极之后,将他拔擢为大将,但也是从那时起,白家开始衰落了。”
蔚州干燥的秋夜里,一把大火烧毁了白家的宅院,白公子和回家省亲的白小姐都葬身火海,只留他送去庄子里的一双儿女幸免于难。谢初原上书请求辞官,但被晏懿驳回了。当时边地纷扰不断,他日夜奔波于战场,和他酷肖亡妻的幼子聚少离多。
因此,谢朗是和白家兄妹一起长大的。他很少待在泾州空荡荡的家里,更喜欢跑去蔚州,和白松言挤一张狭小的床铺。白松言不愿寄人篱下,他当时的身量还不到谢初原腰际,却婉拒了谢初原让他搬到谢家居住的提议。他靠着白家残留的产业养大了妹妹,自己也勤苦读书,谋到了官职。
“可是先生,”晏泠音听到此处,不禁疑惑道,“照您说的,白刺史应当是个坚韧有骨气的男儿,那他为何会在署中畏罪自缢,罪名还是……”
通敌。
这两个字是一生都无法洗去的污点,不论真假,在沾上它的那一刻便注定了白家的败亡。白松言的死坐实了他的罪名,甚至不需再出动专案组彻查。白家被抄,白松言曾百般呵护的小妹不知所踪,他在蔚州的亲朋故旧无一敢前去吊唁,唯有谢朗替他殓了骸骨,照他的遗愿将他带回宛京。
宛京是白氏入籍蔚州前的发家地,亦是白家祖坟所在。白松言的父母尸骨无存,而他允诺过要代父母还乡。
杜慎的唇抿得很紧。他没有看晏泠音,绚烂的霞彩落到他眼中,化成了极幽深的一点。他是真的老了,老到在漫天彤云里看见了自己的桑榆晚景,在往事的叙说中咂摸出了难抑的悲凉。
但他的学生还年轻,她和那位远道而来的小将军一样,有着力挽狂澜的能力。他们会如云霞蔚起,描画出大梁中兴的将来。
天际驰来一匹通体浑黑的骏马,原本只是一个小点,逐渐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晰。夕阳将马背上的少年映成了剪影,他沿着蜿蜒的山道策马而下,像是水墨画卷遽然舒展,画中人破出画幅,转瞬便来到了眼前。
杜慎几步走下亭阶,立在道旁相迎。柩车走得慢,还落在夕阳的余辉里,谢朗已打马进了暗色的树影。他来至亭前,像只轻盈的墨蝶翻身下马,眸光扫过杜慎,又扫过他身后男装打扮的晏泠音。
“谢将军,”杜慎向他颔首致意,跟着报了姓名,“杜慎。”
他这样说,是要同谢朗平辈论交。不只是晏泠音,连谢朗都有些讶然。他后退半步,躬身向杜慎行礼:“原来是杜公。家父曾多次提到杜公的诗文,平素吟咏不绝,恨不能亲来与杜公相识。今日得见尊面,是晚辈之幸。”
谢朗的狂傲远超其父。谢初原在妻友死后变得寡言,而谢朗不仅学到了他早年的豪气,更完美地继承了母亲的傲骨。白家出的都是简傲绝俗的女儿,谢朗身上也流着白家的血。他此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自称晚辈,就是在杜慎面前,又正好被晏泠音听见。
杜慎双手将他扶起,侧过身向他介绍道:“这是我的学生,闻暄。”
谢朗的目光再度落到晏泠音身上,在她耳垂的那抹痕迹上短暂停留,不动声色道:“闻公子。”
再往下的谈话内容,晏泠音没有听到。她在日后回想时,总觉得谢朗应该是猜出了她的身份,心存戒备,有意和皇室保持距离。但那一日,她立在陟岵亭中,边赏夕阳边等两人谈完话时,还未想得那么远。
因为她的注意力被别的事分散了。她听到了琴声。
……琴声?
记忆是会骗人的,晏泠音很清楚这一点。经历过东云台的梦魇后,她的往昔记忆都成了浮光掠影的碎片。这是身体自我保护的方式,却给晏泠音带来了困扰。她无论如何都想不起一些事情,某些不重要的细节却总是栩栩如生。
但她为什么会听到琴声?
晏泠音的头痛了起来。那是不知从何而起,却又无可遏止的疼痛。她在剧痛里弯下了腰,抬手用力地摁上了额角。因疼痛而朦胧的视线里,皮质长靴停在了她的身前。
可谢朗没有进一步的动作,他只是冷漠地垂眼打量着她,似乎在评判她是否在演戏。
晏泠音急促地喘息着,冰凉的雾气让她想要呕吐。她眼前一阵阵发黑,用了极大的力气才稳住心神,勉强直起了身。
或许是受冻着凉,或许是忧思过度,或许是前几日的遇袭和奔波留下的后遗症,但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必须直面谢朗,把该讲的话都在今夜说完。
“谢都督遍游北地河山,对庸山更是熟稔于心。我前日去庸山探查过,见东侧山体斜度大,易落石滑坡,即便是情急之下的绕道,走西侧也比走东侧安全不少。都督比我更清楚这一点,却还是领兵从东侧绕路,对此我属实不解,谢将军,可否为我解惑?”
她虽然站直了身,但声音虚弱,气息也有些不稳,不像是伪装。她话音刚落,谢朗忽而上前一步,掀开了她的幕篱,在她愕然的目光里,望见了她额上的一层薄汗。
一方洁白的绢帕被扔进了她的怀里,谢朗转过眼去,平静道:“殿下亲自来质问臣,想必心中已有答案了。”
晏泠音攥住了那块绢帕,没有立刻用它擦拭,忍着头痛轻声道:“我视将军为友,才会和将军说这些话。否则,我大可将此事上报,治都督决策失误,以致损兵折将之罪。”
如果说得更严重些,这件事便不只是失误,等朝廷降罪下来,谢初原再当不了泾州的都督。到时候用陈桉来替他,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谢朗静了片刻,忽然笑了。他的手又搭上了剑柄,边摩挲边沉吟道:“有理,如此倒要多谢殿下。但臣也有些担心,殿下手里拿着臣的把柄,臣对殿下却一无所知啊。”
泾州被谢朗布置得有如铁桶,她无论去往何处都有暗卫跟着,到底是谁拿捏住了谁?晏泠音面上没流露出分毫,也冲他扬了下唇角:“将军过谦了。但还请将军信我,我不是泾州的敌人,我是真心实意想要帮助将军。若将军愿意,可以忘掉我姓晏,叫我闻暄。”
在谢朗开口前,她又补充道:“庸山的伏击,白水河的遇袭,这些事将军想查,我也想。庸山靠近乐山,就在泾、蔚二州的交界线上,白水河则是过蔚州前往泾州的必经之地。蔚州的嫌疑太大了,我想跟宣抚一起去蔚州,即便一时查不出真相,也多少能发现些什么,好过在此处干等。”
近来回想白水河那一夜,她已越发确定黑衣人是冲她来的。他们目标明确,上船后并未对舱内的陈桉多看一眼。若她的怀疑不错,那对方必然还有后招。泾州把她保护得很好,她得走出去,才能引诱那人暴露自己,对她再下一次杀手。
这是引蛇出洞最便捷的方法,谢朗也明白,可他微微皱起了眉。他正要说什么,长廊外忽然响起一阵脚步声,伴随着耳环叮铃的声响。很快,那个叫成均的男子奔至谢朗身前,小声说了句什么。
“查清楚了?”谢朗的答话倒是没压着声音,“他是蔚州人?”
男子点了点头,不知为何看了晏泠音一眼,又附在谢朗耳边说起了话。
魏收几乎是同时冒了出来。他站在晏泠音身侧,警惕地盯着交谈的两人,倏然变了脸色。
他的耳力比晏泠音好,碍着有外人在,一路都没提自己听见了什么。直到送晏泠音回了屋,他才低声道:“晏主,我听他们说,宫中出了事,安贵妃遭禁足,皓如殿的一个乐师被定了死罪,几日前在狱里自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