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朝后,正信步闲走的安漼之被人唤住了。他回首,看见了躬身行礼的江渊然。
“安大人。”
安漼之颔首。他停了步,等江渊然快走两步赶了上来,再同他并肩一道往前。他比江渊然稍矮,但气度从容,步履稳健,进贤冠下的发虽已斑白,却梳得一丝不乱。他是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老臣,沧桑阅历都写在那双异常明亮的眼眸里,即便是再锐气方刚的小辈,也不敢长久地与他对视。
若拿他与杜慎相比,杜慎固然严厉,不苟言笑,但站在他身边,便如站在一株覆雪的苍松下,至多只会感到冷,同时却也会在那冷意里嗅到一丝柔软的、若有若无的松香,令人胸怀舒畅。而安漼之虽常笑容满面,其人却如深渊,一旦靠近,立时便会有压迫感扑面而来,性格稍弱些,便会觉冷汗遍体,难以呼吸。
“周筠青年才俊,性格稳重,由他补工部的缺,我放心。”安漼之说得不急不缓,“只是眼看快到年底了,一堆旧账要结,锡何撂了挑子说走就走,着实让我有些惊讶。”
锡何是江予的字。江渊然顺从地点头称是:“周大人心思缜密,办事也妥当,虽与爹爹曾有些口角纷争,但皆是小事,论才学,工部没有能超过他的。此次爹爹是走得急了,但他早有致仕之意,数月前就已禀明圣上,兼之家中姑母去世,他们兄妹情深,总要去送一送。”他又叹道,“安大人或许不知,姑母一生未嫁,父亲只有她这一个妹妹,因而格外爱惜。”
安漼之抬手轻拍他的背:“你们江家人皆重情,我明白。只叹我与锡何同朝共事一场,却见他先我一步退了下去,有些感慨罢了。”
江渊然似觉惶恐,摇头道:“不敢比肩大人。您荣华未尽,在朝中尚大有可为。待来日功成身退之时,晚辈再来送您。”
安漼之只是笑。他又同江渊然走了两步,忽然问道:“近来崔少卿外调,诸多事务都落于你一人身上,可还忙得过来?”
江渊然听他言语间颇有关怀之意,便再度躬身行礼:“劳大人费心。这于晚辈正是历练的好机会,并不觉疲累。”
“崔家子虽还挂着左少卿的职衔,但他这次北上办差办得不错,待回来了,未必会继续留在大理寺。”安漼之抬手将他虚扶起来,“恪回怎么看?”
崔含章岂止是办得不错,青州因他而大出血,安漼之早对他深恶痛疾,这一点,朝中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崔少卿在大理寺已待满三年,是该升了。”江渊然若有所思,“他原本就是六部出身,在礼部、户部皆曾任过职。如今陈侍郎尚未回京,爹爹又已卸任,六部的人事变动不小,依晚辈之见,崔少卿很可能会被调入六部,尤其是,”他顿了一下,“大人所在的户部。”
“你心思细,知道我部中缺人。”安漼之拿余光瞥了他一眼,见他不动声色,只做恭谨状,“但崔家子并非我最属意的人选。恪回在大理寺也有年头了,不知可想过入部?”
江渊然脚下稍缓,有些怔愣:“安大人……”
“你办事利落,断案果决,这些年我皆看在眼中。”安漼之叹了一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你有勇魄。数月前你以一人之力状告殷氏,我入朝至今,未见如你一般果敢的后生。你立身持正,不惧炎势,恪回,你是我大梁的好儿郎。”
江渊然眸中莹然,似有动容。他垂首道:“承蒙大人抬爱,晚辈定不负大人所望。”
“不必如此生疏,”安漼之笑容满面,“我与承平同年,亦是旧友,你既有心拜在我门下,不妨唤我一句老师。”
江渊然的身子僵了一下。他掩饰得很快,只将头垂得更低,惶然开口:“晚辈以戴罪之身入朝堂,不敢肖想为安门弟子,能如今日一般,时时得听大人金口教诲,已是大幸。”
安漼之沉默片刻,笑意淡了下去:“是我唐突,拜师乃大事,岂有这样突兀决定的道理。你尚年轻,日后前途不可限量,我却已老朽,莫让我耽误了你。”
“大人千万莫要这样想,”江渊然仓促道,“这样说,叫晚辈万死难赎。”
“紧张什么,”安漼之又轻拍了下他的背,“下月十二是五殿下的生辰,宫中是要操办的,我亦设了私宴在秋瞑楼。殿下的意思是不邀外人,只同我和学生们喝茶谈天。你近来劳累,那一日如有空,也来散散心罢。”
江渊然拱手:“晚辈求之不得。”
直到安漼之走远了,周筠才转出街角,不紧不慢地踱步上来,对着江渊然摇了摇头:“便唤他一声又何妨。”
江渊然已直起了身,背脊笔挺,语气平平道:“老师只有一个。”
“京中都传江郎改了性子,宴也赴了,高门也结了,见着人也不再那么冷冰冰的不好相与了。”周筠慢慢嚼着字,不知是赞是嘲,“但我看你分明还是个榆木脑袋,京中座主和弟子的关系纷乱,多少人只要见过一面,就上赶着喊他老师呢。他未必真心收你,你更不是诚心拜他,一个称呼而已,当不得真。”
江渊然只道:“不一样。”
“也罢,我还不知道你?”周筠身材矮胖,敦实得像只石柱,说起话来亦是老气横秋,“演成这样已算难得。待到晏眆生辰,你准备挑什么礼给他?京中几家古玩铺子我都熟,近来有些好货,你若想要,同我说一声便是。”
“何须我再送礼,”江渊然偏头看他,“你不是已经给他备上了吗?”
周筠愣了片刻,终于收起那种轻浮的神色,紧蹙了眉:“你这要就办?未免有些心急。”
“爹爹已离京返乡,我无后顾之忧,这件事又棘手,不便再拖,当然是愈早愈好。”江渊然说得简短,“免得夜长梦多。”
“你还是心向北地的那位殿下,”周筠恨铁不成钢道,“千方百计要早日迎她回来。我可是听说了,北地的知州张无为突发急病,由陈桉代理蔚州州事,可今日安漼之与你闲谈,却半个字没提蔚州,你就不觉得其中古怪?”
江渊然身侧的手攥紧了又松开,他有些怅然。
“那就更要抓紧了。北地形势不明,殿下孤身待在那里,终不是长久之计。”
“江恪回,”周筠提醒他,“等我一纸诉状呈上去,京中可要变天了。”
“怎么,”江渊然淡声道,“竹溪怕了吗?”
周筠忍不住磨牙:“原来你也知我会被波及,看你那洒脱样,还以为是要我去邀功请赏呢。”
“抱歉,”江渊然顿了顿,“我没想连累你。”
“此事本就与我无涉,只是当了出头鸟,至多被陛下迁怒一番,”周筠留神看他的脸色,“但你不一样。事情一出,江家就会被推上风口浪尖,你有几条命敢这么耗?何况这就是个陈年旧案,太子死了,陛下即便伤过心,也都是过去的事了,他早就不欲提起。你要当着天下人的面把它翻过来,无论如何,都会惹怒陛下的。”
江渊然不再说话了。他大步往前走,显然无意继续这一话题。周筠腿短,追不上他,索性站在原地看他单薄的背影。“伤敌八百自损一千。你啊,”周筠抬手挡住被寒风吹得生痛的额头,苦笑道,“是真狠得下心。”
*
夜深人静,蔚州的牢狱里响起了脚步声。来者显然对这里相当熟悉,走得轻巧迅速。两个蒙面人跟在他身后,一路都不发一言。
“这里。”来者停了步,对身后的两人道,“开门。”
沉重的铁锁像被撕破的烂纸,轻飘飘地掉了下来。那两人不待指示,已快步进了牢房,一人一边架起了瘫在地上的张无为。
来者走至他们身前,撑开张无为的眼皮看了看,冷笑一声:“真是命硬。”
“大人,”张无为低声道,“是安大人吗?”
话音未落,来者已一口啐了出来:“你为一己私情坏了大人好事,还有脸寻求大人庇佑?你且看看,离开了安家,你能活上几天!”
“我不曾,”张无为勉强摇头,嘴唇冻得哆嗦,“大人明鉴,我什么都没说。”
“什么都没说?”来者似觉好笑,“那你倒是说说,刺伤你的人是谁?”
张无为舔了下干裂的唇:“我不知那人是谁……大人,大人!你且听我说完……但我知是谁将我囚在此处。是白家的人,是白松言那个失踪多年的妹妹!她武艺极高,大人若要成事,需得先除掉她。”
“一个小丫头,值得你这样大惊小怪?”来者面色沉冷,“她既是白松言的妹妹,想来定然对你恨之入骨。只要将你留给她,让她复了仇,出掉一口恶气,不就行了?”
张无为牙齿打颤,几乎要咬掉舌头。他忽然阴恻恻地笑了两声,那厉鬼般的笑音回荡在牢房里,瘆人得厉害。来者后退半步,皱起了眉:“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小丫头?”张无为嗓音干哑,“你不要忘了,她姓白,白氏与谢氏互为姻亲,谢氏又与崔氏有结拜之谊,这三家休戚与共,同荣辱、共进退。你当她真的只想要我的命?那她早该杀我,何必把我关在这里?”
来者没应声,似在掂量这些话的分量。张无为脸上仍挂着笑,语气却越发狠毒:“安大人不是视崔氏为眼中钉吗?我有法子,叫崔氏自取灭亡。”
来者看他半晌:“什么法子?”
“你道白氏女在查什么?”张无为强睁开浑浊的眼,逼视着面前的人,“她在查承观初年的那件事。她一介孤女,若无谢氏和崔氏在背后撑腰,怎么敢碰那样大的案子?”
张无为双目已半瞎,面容狰狞,语似疯癫:“他们都要阿洵死……我一个也不会放过。”
“安大人。”
安漼之颔首。他停了步,等江渊然快走两步赶了上来,再同他并肩一道往前。他比江渊然稍矮,但气度从容,步履稳健,进贤冠下的发虽已斑白,却梳得一丝不乱。他是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老臣,沧桑阅历都写在那双异常明亮的眼眸里,即便是再锐气方刚的小辈,也不敢长久地与他对视。
若拿他与杜慎相比,杜慎固然严厉,不苟言笑,但站在他身边,便如站在一株覆雪的苍松下,至多只会感到冷,同时却也会在那冷意里嗅到一丝柔软的、若有若无的松香,令人胸怀舒畅。而安漼之虽常笑容满面,其人却如深渊,一旦靠近,立时便会有压迫感扑面而来,性格稍弱些,便会觉冷汗遍体,难以呼吸。
“周筠青年才俊,性格稳重,由他补工部的缺,我放心。”安漼之说得不急不缓,“只是眼看快到年底了,一堆旧账要结,锡何撂了挑子说走就走,着实让我有些惊讶。”
锡何是江予的字。江渊然顺从地点头称是:“周大人心思缜密,办事也妥当,虽与爹爹曾有些口角纷争,但皆是小事,论才学,工部没有能超过他的。此次爹爹是走得急了,但他早有致仕之意,数月前就已禀明圣上,兼之家中姑母去世,他们兄妹情深,总要去送一送。”他又叹道,“安大人或许不知,姑母一生未嫁,父亲只有她这一个妹妹,因而格外爱惜。”
安漼之抬手轻拍他的背:“你们江家人皆重情,我明白。只叹我与锡何同朝共事一场,却见他先我一步退了下去,有些感慨罢了。”
江渊然似觉惶恐,摇头道:“不敢比肩大人。您荣华未尽,在朝中尚大有可为。待来日功成身退之时,晚辈再来送您。”
安漼之只是笑。他又同江渊然走了两步,忽然问道:“近来崔少卿外调,诸多事务都落于你一人身上,可还忙得过来?”
江渊然听他言语间颇有关怀之意,便再度躬身行礼:“劳大人费心。这于晚辈正是历练的好机会,并不觉疲累。”
“崔家子虽还挂着左少卿的职衔,但他这次北上办差办得不错,待回来了,未必会继续留在大理寺。”安漼之抬手将他虚扶起来,“恪回怎么看?”
崔含章岂止是办得不错,青州因他而大出血,安漼之早对他深恶痛疾,这一点,朝中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崔少卿在大理寺已待满三年,是该升了。”江渊然若有所思,“他原本就是六部出身,在礼部、户部皆曾任过职。如今陈侍郎尚未回京,爹爹又已卸任,六部的人事变动不小,依晚辈之见,崔少卿很可能会被调入六部,尤其是,”他顿了一下,“大人所在的户部。”
“你心思细,知道我部中缺人。”安漼之拿余光瞥了他一眼,见他不动声色,只做恭谨状,“但崔家子并非我最属意的人选。恪回在大理寺也有年头了,不知可想过入部?”
江渊然脚下稍缓,有些怔愣:“安大人……”
“你办事利落,断案果决,这些年我皆看在眼中。”安漼之叹了一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你有勇魄。数月前你以一人之力状告殷氏,我入朝至今,未见如你一般果敢的后生。你立身持正,不惧炎势,恪回,你是我大梁的好儿郎。”
江渊然眸中莹然,似有动容。他垂首道:“承蒙大人抬爱,晚辈定不负大人所望。”
“不必如此生疏,”安漼之笑容满面,“我与承平同年,亦是旧友,你既有心拜在我门下,不妨唤我一句老师。”
江渊然的身子僵了一下。他掩饰得很快,只将头垂得更低,惶然开口:“晚辈以戴罪之身入朝堂,不敢肖想为安门弟子,能如今日一般,时时得听大人金口教诲,已是大幸。”
安漼之沉默片刻,笑意淡了下去:“是我唐突,拜师乃大事,岂有这样突兀决定的道理。你尚年轻,日后前途不可限量,我却已老朽,莫让我耽误了你。”
“大人千万莫要这样想,”江渊然仓促道,“这样说,叫晚辈万死难赎。”
“紧张什么,”安漼之又轻拍了下他的背,“下月十二是五殿下的生辰,宫中是要操办的,我亦设了私宴在秋瞑楼。殿下的意思是不邀外人,只同我和学生们喝茶谈天。你近来劳累,那一日如有空,也来散散心罢。”
江渊然拱手:“晚辈求之不得。”
直到安漼之走远了,周筠才转出街角,不紧不慢地踱步上来,对着江渊然摇了摇头:“便唤他一声又何妨。”
江渊然已直起了身,背脊笔挺,语气平平道:“老师只有一个。”
“京中都传江郎改了性子,宴也赴了,高门也结了,见着人也不再那么冷冰冰的不好相与了。”周筠慢慢嚼着字,不知是赞是嘲,“但我看你分明还是个榆木脑袋,京中座主和弟子的关系纷乱,多少人只要见过一面,就上赶着喊他老师呢。他未必真心收你,你更不是诚心拜他,一个称呼而已,当不得真。”
江渊然只道:“不一样。”
“也罢,我还不知道你?”周筠身材矮胖,敦实得像只石柱,说起话来亦是老气横秋,“演成这样已算难得。待到晏眆生辰,你准备挑什么礼给他?京中几家古玩铺子我都熟,近来有些好货,你若想要,同我说一声便是。”
“何须我再送礼,”江渊然偏头看他,“你不是已经给他备上了吗?”
周筠愣了片刻,终于收起那种轻浮的神色,紧蹙了眉:“你这要就办?未免有些心急。”
“爹爹已离京返乡,我无后顾之忧,这件事又棘手,不便再拖,当然是愈早愈好。”江渊然说得简短,“免得夜长梦多。”
“你还是心向北地的那位殿下,”周筠恨铁不成钢道,“千方百计要早日迎她回来。我可是听说了,北地的知州张无为突发急病,由陈桉代理蔚州州事,可今日安漼之与你闲谈,却半个字没提蔚州,你就不觉得其中古怪?”
江渊然身侧的手攥紧了又松开,他有些怅然。
“那就更要抓紧了。北地形势不明,殿下孤身待在那里,终不是长久之计。”
“江恪回,”周筠提醒他,“等我一纸诉状呈上去,京中可要变天了。”
“怎么,”江渊然淡声道,“竹溪怕了吗?”
周筠忍不住磨牙:“原来你也知我会被波及,看你那洒脱样,还以为是要我去邀功请赏呢。”
“抱歉,”江渊然顿了顿,“我没想连累你。”
“此事本就与我无涉,只是当了出头鸟,至多被陛下迁怒一番,”周筠留神看他的脸色,“但你不一样。事情一出,江家就会被推上风口浪尖,你有几条命敢这么耗?何况这就是个陈年旧案,太子死了,陛下即便伤过心,也都是过去的事了,他早就不欲提起。你要当着天下人的面把它翻过来,无论如何,都会惹怒陛下的。”
江渊然不再说话了。他大步往前走,显然无意继续这一话题。周筠腿短,追不上他,索性站在原地看他单薄的背影。“伤敌八百自损一千。你啊,”周筠抬手挡住被寒风吹得生痛的额头,苦笑道,“是真狠得下心。”
*
夜深人静,蔚州的牢狱里响起了脚步声。来者显然对这里相当熟悉,走得轻巧迅速。两个蒙面人跟在他身后,一路都不发一言。
“这里。”来者停了步,对身后的两人道,“开门。”
沉重的铁锁像被撕破的烂纸,轻飘飘地掉了下来。那两人不待指示,已快步进了牢房,一人一边架起了瘫在地上的张无为。
来者走至他们身前,撑开张无为的眼皮看了看,冷笑一声:“真是命硬。”
“大人,”张无为低声道,“是安大人吗?”
话音未落,来者已一口啐了出来:“你为一己私情坏了大人好事,还有脸寻求大人庇佑?你且看看,离开了安家,你能活上几天!”
“我不曾,”张无为勉强摇头,嘴唇冻得哆嗦,“大人明鉴,我什么都没说。”
“什么都没说?”来者似觉好笑,“那你倒是说说,刺伤你的人是谁?”
张无为舔了下干裂的唇:“我不知那人是谁……大人,大人!你且听我说完……但我知是谁将我囚在此处。是白家的人,是白松言那个失踪多年的妹妹!她武艺极高,大人若要成事,需得先除掉她。”
“一个小丫头,值得你这样大惊小怪?”来者面色沉冷,“她既是白松言的妹妹,想来定然对你恨之入骨。只要将你留给她,让她复了仇,出掉一口恶气,不就行了?”
张无为牙齿打颤,几乎要咬掉舌头。他忽然阴恻恻地笑了两声,那厉鬼般的笑音回荡在牢房里,瘆人得厉害。来者后退半步,皱起了眉:“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小丫头?”张无为嗓音干哑,“你不要忘了,她姓白,白氏与谢氏互为姻亲,谢氏又与崔氏有结拜之谊,这三家休戚与共,同荣辱、共进退。你当她真的只想要我的命?那她早该杀我,何必把我关在这里?”
来者没应声,似在掂量这些话的分量。张无为脸上仍挂着笑,语气却越发狠毒:“安大人不是视崔氏为眼中钉吗?我有法子,叫崔氏自取灭亡。”
来者看他半晌:“什么法子?”
“你道白氏女在查什么?”张无为强睁开浑浊的眼,逼视着面前的人,“她在查承观初年的那件事。她一介孤女,若无谢氏和崔氏在背后撑腰,怎么敢碰那样大的案子?”
张无为双目已半瞎,面容狰狞,语似疯癫:“他们都要阿洵死……我一个也不会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