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江湖?
有人道是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白刃面前无名姓,恩怨皆系于三尺青锋。不堪俗累的狷介之士愿意逃世于此,因他只要有过硬的本事,便可不受拘束,来去自由。
有人道是雪月风花侠骨柔肠。侠者往往不拘小节,爱恨都来得热烈直接。至情至性的怨女痴儿为了情之一字,便敢前尘尽弃舍生忘死,抛掷光阴只求与一人同归。
但对青荷来说,江湖是什么?
江湖是青隐山下的那条小河。她的师父、师伯、师叔、师姐都曾不止一次地说过,等她下了山、跨过那条河,便算是入了江湖。
“那我何时才能下山?”年幼的女孩儿扑闪着眼,怯生生地问。她太乖巧,生就一副惹人怜爱的模样,让人忍不住要伸手去摸她的头。
“快啦。”师姐笑眯眯地说,“等过了冬,春花开遍,师姐就带你下山历练。江湖险恶,小荷叶,你可要跟紧了我。”
师父严厉,师叔师伯皆不苟言笑,青荷只与师姐最亲。师姐是全天下最温柔最好看的女子,青荷一直这样觉得。哪怕她后来在宫中见了美人无数,哪怕她早已不记得师姐的样子。
“师姐会陪着我走江湖吗?”
“会呀。”师姐逗弄地点了下她的鼻尖,“但你要听话。”
青荷很听话。整个门派里,她是最乖最懂事的姑娘。旁人无论说什么,要她做什么,她都会点头应下。师父重视青荷的资质,有意培养她,给她的任务往往比其他弟子的更加繁重,但青荷从不拒绝,甚至从不抱怨。
只要她听话,就能和师姐永远在一起了。
可师姐死在春花开遍之前。那一年的冬天冷得彻骨,本是四季如春的地方万里冰封。青隐山被官兵围住的时候,师姐替她最后扎了一次小辫。她怀里被塞了只布包,里面有干粮、盘缠、一封信和师姐从不离身的短刀。
“小荷叶,”师姐蹲身亲了下她的额头,嘴唇很凉,湿漉漉的,“你从后山下去,只管往前走,无论听到什么都不要回头。”
青荷觉得不安。她抓着师姐的手不肯放开,却被用力推开了。师姐低声但坚决地对她说:“你要听话。”
她后来才知道,在当年的那场清洗中,遭难的不止青隐山。巨轮碾压之下,她珍爱的师姐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她浑浑噩噩地逃,浑浑噩噩地躲,百般忍辱惜命,只为了师姐那一句“听话”。
师姐说,来生会来找她。
她还太小,不懂得恨,只是无端地伤心,时常梦魇缠身。她总觉这一生太长,来生太远,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故人。为了给自己找些事做,她尽心尽力地寻觅信中那个人。信是草草写下的,寄给一位“夫人”。
她遇到了魏收,随他避难入京,又依着信中的指示,将信交给了蒙面的黑衣人。黑衣人送她进宫,要她待在后宫谨言慎行,而毫不知情的魏收动用了魏家最后一点人脉,替她百般打点,安排到了正得圣宠的淑妃宫中。
她以为这样就是一世了。她喜欢怡和殿,喜欢温敏和比自己还小上几岁的晏泠音。皇妃和公主也喜欢她,出于某种她们自己未必意识到的原因——青荷能理解她们。
理解她们失去一切的痛苦和迷惘,也理解她们为了所爱之人活下来的决心。
直到她再次遇见了黑衣人。她已平静了十数年的生活,又一次掀起了骇浪惊涛。
“晏氏都不是什么好东西。”黑衣人提醒她,“你对他们心软,就是对死者的背叛。”
她还记得青隐山,记得那条远眺下波光粼粼的长河,它冻住了她一生的血泪与憾恨。青荷这才发觉,其实伤痛从未被抚平,魏收也好,温敏和晏泠音也罢,他们都出现得太晚了。她的生命腐烂在遇见他们之前,从她孤身逃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为此而愧疚余生。
晏泠音觉到痛。她抱住青荷,在她的瑟缩里痛到锥骨。时间流走得太仓促,没给她留弥补的机会。每次与真相结伴而来的,都是告别。
晏泠音低声说:“你走罢。”
青荷浑身一震。
“我让魏大哥送你。”晏泠音听到窗边的魏收呼吸陡然加重,“谢朗那边有我,不会与你为难。”
魏收哑着嗓子开口:“晏主……”
“对不起,”晏泠音清晰道,“不该把你卷进来。”
青荷不知道,魏收不知道,选中青荷进入怡和殿的是晏泠音自己。听说新来了一批宫女,她跑去偷瞧,一眼看见了立在队伍最后的青荷。
她悄悄绕到青荷身边:“你叫什么名字?”
青荷见这位小殿下生得粉雕玉琢,发间、颈上皆缀了光彩耀目的玉珠,虽还不认得对方的身份,却也知必然是位贵人。她顺从地答道:“青荷。”
“母妃殿后就是荷塘,”晏泠音拍手笑道,“岂不正合了你的名字?近来荷叶长得好,你随我回去,我和你一起赏玩。”
她看着青荷,青荷也看着她。幼年懵懂的友谊越来越深厚,也越来越沉重,把两个人都困缚其中。她再不会这样掏心掏肺地信任一个毫无血缘的人,一辈子有一次就够了。
泪水涌上了青荷漂亮的凤眼,她说:“殿下没有对不起谁。”
“我是晏氏的女儿,”晏泠音摇头,“应该替晏氏偿还一切。”
魏收已经转过身来,逆着光,整张脸都隐在暗影里。他的左手负于身后,正轻微地发着抖。自他用那只手击伤了青荷后,他再没用左手持过剑,因为握不稳。
“晏主,”他颤声道,“不必……”
晏泠音已经站起身来。她松开了青荷的手,像是怕自己反悔一般,迅速攥掌成拳。她用目光止住了魏收的话,只肃然道:“这几日不用跟着我。你是她兄长,应当知道她的喜好,寻个好去处罢。”她微偏过头,放柔了声音,又对青荷道,“日后他得空,还会来看你。他近来自责得很,你莫要怪他。”
青荷眼中蓄泪,沿着颊侧慢慢流了下来。她和魏收对望了一眼,又在转瞬同时移开了视线。晏泠音抿着唇往屋外走,行至一半时听到了青荷的声音。
“我知道……哥哥是谁。”
晏泠音和魏收同时望向了她,半是怔愣半是讶然。魏收上前一步,唤她道:“……青荷。”
“哥哥从不瞒我,他什么都不瞒我,可我却瞒了他。”青荷垂了眼,“我知道他的剑为什么叫飞鸿。”
晏泠音本就蜷着的手指攥得更紧了。她瞥见魏收脸上的愕然一点点褪去,似乎多年的困惑终于开解,整个人倏地被抽空了,卸力般靠在了墙上。
“师姐让我走之前,还同我说过一句话。”青荷面色苍白,像是终于下定了决心,“她说她有个名字,叫作‘逢山’,取的是‘送客逢春’的第三字。她还有两位久未相见的旧友,一曰‘送山’,一曰‘客山’,等他们三人重聚的那一日,便是盛世回春之时。”
“我当时还不明白师姐的意思,现在却懂了,”青荷跪坐起身,就在榻沿缓缓下拜,“师姐走了,我便成了‘逢山’,所以她才会将逢春刀留给我。殿下若是需要,山字第三卫魏青荷,愿意效忠殿下,此生此世,再无背叛。”
魏收像是再也控制不住,大步走了出去,只留她们两人。青荷不起身,晏泠音也不上前,她们静默相对,像两尊雕塑。
半晌,晏泠音终于迈步。她抬手拭去青荷眼角的泪,凉风从半开的门里吹进来,绕过了她高盘的发髻,又将青荷的衣吹得窸窣有声。她抚着青荷的背,像一位真正的姐姐那样。
青荷将脸埋进她的衣襟,很快濡湿了一片。
*
葛茵蹲在牢房外面,嘟着嘴,隔着铁栅打量睡在地上的人。詹士伦背对着她,任她怎么呼唤都毫不动弹,好像宋贤那一剑不是刺了他的肚子,而是削了他的耳朵。
“詹叔,詹叔。”葛茵唤了一遍又一遍,逐渐气恼起来,“詹士伦,你凭什么不理我!当初是你把我捡回去的,是你给我吃的教我武艺,才让我活到今天的!可你又一走了之,连半个字都没留给我。你想来便来,说走便走,究竟把我当什么!”
詹士伦一动不动,葛茵甚至还能听见他轻微的鼾声。她有些泄气,动了下已蹲麻的腿脚,索性一屁股坐上了地面。
“詹叔,”她放低了声音,“我一直在等你回来,等了好多好多年。”
无人看见的暗处,詹士伦的眼睛已经睁开了。他盯着斑驳潮湿的狱墙,仿佛要把它望穿。
“我守在你那座破庙里,你记得它吗?没有门,没有窗,连屋顶都塌了一半,冬天冷得要命。你走之后,我一个人住在那儿,差点被冻死了。”
詹士伦闭了下眼。
“后来阿姊找到了我。她问我叫什么,问我的爹娘在哪儿,我说我没有名字,也没有爹娘,只有一个詹叔,可是他也不要我了。”葛茵越说越伤心,已经哽咽起来,“我以为你死了——可能那样我心里还舒服些,我很恶毒罢?我日夜替你祈祷,求老天不要让你死,谁让你是个好人。可是你……你跑去教宋大宋二,甚至跑到幽国当上了将军,却不肯再来见我一面,我想不明白,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她哭得专心,偶尔停下来大声地擤鼻子,没注意到詹士伦身侧的手动了一下。他神色木然,像是戴着一层面具,眼眶却忽然红了。
她到底做错了什么?
直到背后传来新的脚步声,哭得喘不过气的葛茵被人哄走,詹士伦依旧保持着侧卧的姿势,僵硬地看着墙壁。脚步声远了,更远了,他突然猛地翻过身来,望向了葛茵。他盯着那个小小的背影,双目一眨不眨地看了许久,直至它消失在视野尽头。
他唇边泛出苦笑,颓然地靠坐在墙边,合目仰首。一滴泪从他紧闭的眼角滑落下来,流进了那些不易察觉的细小皱纹里。
葛茵什么也没有做错。错的是铁石心肠、软弱怯懦、不敢与她多待的自己。
再睁开眼时,他对上了宋氏兄弟的目光。他们陪着葛芜来到此处,又都默不作声地留了下来。
宋齐先开了口,他唤詹士伦:“师父。”
“账簿已交给你们了,”詹士伦的软弱消失无影,他拭去眼角的水渍,重新变回了那个憔悴却不失从容的阶下囚,“让殿下来和我谈。”
宋齐不吭声,宋贤看了眼弟弟,上前一步:“这么多年了,”他说得平静,语气却有些僵硬,“不给我们一个交待吗。”
詹士伦摊开双手,他掌中空空,只有污渍和血痕:“你们是我最看重的徒弟。”
宋贤道:“徒弟也是人。”
詹士伦笑了:“不把自己当人,能快意许多。”
“你刺他的那一剑,”宋贤语声发颤,他指着宋齐的左肩,“从来没有长好。有的伤口落在心里,你可明白。”
詹士伦的笑容淡去了。他定定地看着兄弟二人,面上逐渐流露出哀伤。可最终他只是道:“师父对不起你们。”
“不管你有什么苦衷,”宋齐忽然开口,“泾州因你而死了太多人。师父,”他深吸了一口气,背转过身,“这是我最后一次这样叫你。你自己保重。”
宋贤没跟他走,他知道这种时候应该让弟弟一个人待着。他又立了片刻:“我们不是来听你道歉的。”
“度字卫衰落于我这一辈,”詹士伦疲惫地闭上了眼,“两位师弟俱已死于战乱,你们如今手握的,是他们的剑。但我不会强求你们。”
宋贤微怔。
“良禽择木而栖。”詹士伦沉下嗓音,“你们效忠于谁,决定于你们自己。”
“你把我们安插在北地这么多年,一点风声都不漏,却说这决定于我们自己?”宋贤难以置信地反问他,“那你呢,你做了什么决定?”
“我已经说了,”詹士伦抬臂挡在眼前,又一次轻声重复,“让殿下来和我谈。”
有人道是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白刃面前无名姓,恩怨皆系于三尺青锋。不堪俗累的狷介之士愿意逃世于此,因他只要有过硬的本事,便可不受拘束,来去自由。
有人道是雪月风花侠骨柔肠。侠者往往不拘小节,爱恨都来得热烈直接。至情至性的怨女痴儿为了情之一字,便敢前尘尽弃舍生忘死,抛掷光阴只求与一人同归。
但对青荷来说,江湖是什么?
江湖是青隐山下的那条小河。她的师父、师伯、师叔、师姐都曾不止一次地说过,等她下了山、跨过那条河,便算是入了江湖。
“那我何时才能下山?”年幼的女孩儿扑闪着眼,怯生生地问。她太乖巧,生就一副惹人怜爱的模样,让人忍不住要伸手去摸她的头。
“快啦。”师姐笑眯眯地说,“等过了冬,春花开遍,师姐就带你下山历练。江湖险恶,小荷叶,你可要跟紧了我。”
师父严厉,师叔师伯皆不苟言笑,青荷只与师姐最亲。师姐是全天下最温柔最好看的女子,青荷一直这样觉得。哪怕她后来在宫中见了美人无数,哪怕她早已不记得师姐的样子。
“师姐会陪着我走江湖吗?”
“会呀。”师姐逗弄地点了下她的鼻尖,“但你要听话。”
青荷很听话。整个门派里,她是最乖最懂事的姑娘。旁人无论说什么,要她做什么,她都会点头应下。师父重视青荷的资质,有意培养她,给她的任务往往比其他弟子的更加繁重,但青荷从不拒绝,甚至从不抱怨。
只要她听话,就能和师姐永远在一起了。
可师姐死在春花开遍之前。那一年的冬天冷得彻骨,本是四季如春的地方万里冰封。青隐山被官兵围住的时候,师姐替她最后扎了一次小辫。她怀里被塞了只布包,里面有干粮、盘缠、一封信和师姐从不离身的短刀。
“小荷叶,”师姐蹲身亲了下她的额头,嘴唇很凉,湿漉漉的,“你从后山下去,只管往前走,无论听到什么都不要回头。”
青荷觉得不安。她抓着师姐的手不肯放开,却被用力推开了。师姐低声但坚决地对她说:“你要听话。”
她后来才知道,在当年的那场清洗中,遭难的不止青隐山。巨轮碾压之下,她珍爱的师姐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她浑浑噩噩地逃,浑浑噩噩地躲,百般忍辱惜命,只为了师姐那一句“听话”。
师姐说,来生会来找她。
她还太小,不懂得恨,只是无端地伤心,时常梦魇缠身。她总觉这一生太长,来生太远,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故人。为了给自己找些事做,她尽心尽力地寻觅信中那个人。信是草草写下的,寄给一位“夫人”。
她遇到了魏收,随他避难入京,又依着信中的指示,将信交给了蒙面的黑衣人。黑衣人送她进宫,要她待在后宫谨言慎行,而毫不知情的魏收动用了魏家最后一点人脉,替她百般打点,安排到了正得圣宠的淑妃宫中。
她以为这样就是一世了。她喜欢怡和殿,喜欢温敏和比自己还小上几岁的晏泠音。皇妃和公主也喜欢她,出于某种她们自己未必意识到的原因——青荷能理解她们。
理解她们失去一切的痛苦和迷惘,也理解她们为了所爱之人活下来的决心。
直到她再次遇见了黑衣人。她已平静了十数年的生活,又一次掀起了骇浪惊涛。
“晏氏都不是什么好东西。”黑衣人提醒她,“你对他们心软,就是对死者的背叛。”
她还记得青隐山,记得那条远眺下波光粼粼的长河,它冻住了她一生的血泪与憾恨。青荷这才发觉,其实伤痛从未被抚平,魏收也好,温敏和晏泠音也罢,他们都出现得太晚了。她的生命腐烂在遇见他们之前,从她孤身逃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为此而愧疚余生。
晏泠音觉到痛。她抱住青荷,在她的瑟缩里痛到锥骨。时间流走得太仓促,没给她留弥补的机会。每次与真相结伴而来的,都是告别。
晏泠音低声说:“你走罢。”
青荷浑身一震。
“我让魏大哥送你。”晏泠音听到窗边的魏收呼吸陡然加重,“谢朗那边有我,不会与你为难。”
魏收哑着嗓子开口:“晏主……”
“对不起,”晏泠音清晰道,“不该把你卷进来。”
青荷不知道,魏收不知道,选中青荷进入怡和殿的是晏泠音自己。听说新来了一批宫女,她跑去偷瞧,一眼看见了立在队伍最后的青荷。
她悄悄绕到青荷身边:“你叫什么名字?”
青荷见这位小殿下生得粉雕玉琢,发间、颈上皆缀了光彩耀目的玉珠,虽还不认得对方的身份,却也知必然是位贵人。她顺从地答道:“青荷。”
“母妃殿后就是荷塘,”晏泠音拍手笑道,“岂不正合了你的名字?近来荷叶长得好,你随我回去,我和你一起赏玩。”
她看着青荷,青荷也看着她。幼年懵懂的友谊越来越深厚,也越来越沉重,把两个人都困缚其中。她再不会这样掏心掏肺地信任一个毫无血缘的人,一辈子有一次就够了。
泪水涌上了青荷漂亮的凤眼,她说:“殿下没有对不起谁。”
“我是晏氏的女儿,”晏泠音摇头,“应该替晏氏偿还一切。”
魏收已经转过身来,逆着光,整张脸都隐在暗影里。他的左手负于身后,正轻微地发着抖。自他用那只手击伤了青荷后,他再没用左手持过剑,因为握不稳。
“晏主,”他颤声道,“不必……”
晏泠音已经站起身来。她松开了青荷的手,像是怕自己反悔一般,迅速攥掌成拳。她用目光止住了魏收的话,只肃然道:“这几日不用跟着我。你是她兄长,应当知道她的喜好,寻个好去处罢。”她微偏过头,放柔了声音,又对青荷道,“日后他得空,还会来看你。他近来自责得很,你莫要怪他。”
青荷眼中蓄泪,沿着颊侧慢慢流了下来。她和魏收对望了一眼,又在转瞬同时移开了视线。晏泠音抿着唇往屋外走,行至一半时听到了青荷的声音。
“我知道……哥哥是谁。”
晏泠音和魏收同时望向了她,半是怔愣半是讶然。魏收上前一步,唤她道:“……青荷。”
“哥哥从不瞒我,他什么都不瞒我,可我却瞒了他。”青荷垂了眼,“我知道他的剑为什么叫飞鸿。”
晏泠音本就蜷着的手指攥得更紧了。她瞥见魏收脸上的愕然一点点褪去,似乎多年的困惑终于开解,整个人倏地被抽空了,卸力般靠在了墙上。
“师姐让我走之前,还同我说过一句话。”青荷面色苍白,像是终于下定了决心,“她说她有个名字,叫作‘逢山’,取的是‘送客逢春’的第三字。她还有两位久未相见的旧友,一曰‘送山’,一曰‘客山’,等他们三人重聚的那一日,便是盛世回春之时。”
“我当时还不明白师姐的意思,现在却懂了,”青荷跪坐起身,就在榻沿缓缓下拜,“师姐走了,我便成了‘逢山’,所以她才会将逢春刀留给我。殿下若是需要,山字第三卫魏青荷,愿意效忠殿下,此生此世,再无背叛。”
魏收像是再也控制不住,大步走了出去,只留她们两人。青荷不起身,晏泠音也不上前,她们静默相对,像两尊雕塑。
半晌,晏泠音终于迈步。她抬手拭去青荷眼角的泪,凉风从半开的门里吹进来,绕过了她高盘的发髻,又将青荷的衣吹得窸窣有声。她抚着青荷的背,像一位真正的姐姐那样。
青荷将脸埋进她的衣襟,很快濡湿了一片。
*
葛茵蹲在牢房外面,嘟着嘴,隔着铁栅打量睡在地上的人。詹士伦背对着她,任她怎么呼唤都毫不动弹,好像宋贤那一剑不是刺了他的肚子,而是削了他的耳朵。
“詹叔,詹叔。”葛茵唤了一遍又一遍,逐渐气恼起来,“詹士伦,你凭什么不理我!当初是你把我捡回去的,是你给我吃的教我武艺,才让我活到今天的!可你又一走了之,连半个字都没留给我。你想来便来,说走便走,究竟把我当什么!”
詹士伦一动不动,葛茵甚至还能听见他轻微的鼾声。她有些泄气,动了下已蹲麻的腿脚,索性一屁股坐上了地面。
“詹叔,”她放低了声音,“我一直在等你回来,等了好多好多年。”
无人看见的暗处,詹士伦的眼睛已经睁开了。他盯着斑驳潮湿的狱墙,仿佛要把它望穿。
“我守在你那座破庙里,你记得它吗?没有门,没有窗,连屋顶都塌了一半,冬天冷得要命。你走之后,我一个人住在那儿,差点被冻死了。”
詹士伦闭了下眼。
“后来阿姊找到了我。她问我叫什么,问我的爹娘在哪儿,我说我没有名字,也没有爹娘,只有一个詹叔,可是他也不要我了。”葛茵越说越伤心,已经哽咽起来,“我以为你死了——可能那样我心里还舒服些,我很恶毒罢?我日夜替你祈祷,求老天不要让你死,谁让你是个好人。可是你……你跑去教宋大宋二,甚至跑到幽国当上了将军,却不肯再来见我一面,我想不明白,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她哭得专心,偶尔停下来大声地擤鼻子,没注意到詹士伦身侧的手动了一下。他神色木然,像是戴着一层面具,眼眶却忽然红了。
她到底做错了什么?
直到背后传来新的脚步声,哭得喘不过气的葛茵被人哄走,詹士伦依旧保持着侧卧的姿势,僵硬地看着墙壁。脚步声远了,更远了,他突然猛地翻过身来,望向了葛茵。他盯着那个小小的背影,双目一眨不眨地看了许久,直至它消失在视野尽头。
他唇边泛出苦笑,颓然地靠坐在墙边,合目仰首。一滴泪从他紧闭的眼角滑落下来,流进了那些不易察觉的细小皱纹里。
葛茵什么也没有做错。错的是铁石心肠、软弱怯懦、不敢与她多待的自己。
再睁开眼时,他对上了宋氏兄弟的目光。他们陪着葛芜来到此处,又都默不作声地留了下来。
宋齐先开了口,他唤詹士伦:“师父。”
“账簿已交给你们了,”詹士伦的软弱消失无影,他拭去眼角的水渍,重新变回了那个憔悴却不失从容的阶下囚,“让殿下来和我谈。”
宋齐不吭声,宋贤看了眼弟弟,上前一步:“这么多年了,”他说得平静,语气却有些僵硬,“不给我们一个交待吗。”
詹士伦摊开双手,他掌中空空,只有污渍和血痕:“你们是我最看重的徒弟。”
宋贤道:“徒弟也是人。”
詹士伦笑了:“不把自己当人,能快意许多。”
“你刺他的那一剑,”宋贤语声发颤,他指着宋齐的左肩,“从来没有长好。有的伤口落在心里,你可明白。”
詹士伦的笑容淡去了。他定定地看着兄弟二人,面上逐渐流露出哀伤。可最终他只是道:“师父对不起你们。”
“不管你有什么苦衷,”宋齐忽然开口,“泾州因你而死了太多人。师父,”他深吸了一口气,背转过身,“这是我最后一次这样叫你。你自己保重。”
宋贤没跟他走,他知道这种时候应该让弟弟一个人待着。他又立了片刻:“我们不是来听你道歉的。”
“度字卫衰落于我这一辈,”詹士伦疲惫地闭上了眼,“两位师弟俱已死于战乱,你们如今手握的,是他们的剑。但我不会强求你们。”
宋贤微怔。
“良禽择木而栖。”詹士伦沉下嗓音,“你们效忠于谁,决定于你们自己。”
“你把我们安插在北地这么多年,一点风声都不漏,却说这决定于我们自己?”宋贤难以置信地反问他,“那你呢,你做了什么决定?”
“我已经说了,”詹士伦抬臂挡在眼前,又一次轻声重复,“让殿下来和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