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归听了这话,不由微微愣神。
潘忠是郗氏的部曲家将,伯父郗声则是高平郗氏如今的家主,可铁矿如此要紧的大事,潘忠竟然没有告知伯父,而是来问自己的意思。
若自己不让他说,他便一直瞒着伯父吗?
郗归相信,素来人如其名、憨厚忠直的潘忠,不是做不出这样的事情。
她从来没有哪一刻,像此时这般清醒地认识到,当初郗岑将潘忠拨给她时,说的那句“阿兄为你寻了个好人”的意思。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郗岑于她,犹父犹兄,万般照料犹嫌不足,她又怎能不思念他、不为他的离世而感到悲痛?
郗归微微扬头,逼退了眼底的泪水。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暂时从哀伤中离开。
毕竟,她还有要紧事要做。
“今日参与植树的人多不多?现场的消息能不能封锁住?”
潘忠早已考虑过这个问题,是以毫不犹豫地答道:“北固山前峰的铁瓮城乃是司空从前的治所,中峰、后峰也有不少将士们从前的操练之地。正因如此,卑职此次植树,选的都是咱们从建康带过来的部曲,还有刘坚那边指派的可信之人。疑似铁矿的石头一出现,卑职便下令封锁消息,在场之人也均未离开,保密应该不算太难。”
郗归点了点头,沉吟着说道:“这些人既已知晓了铁矿之事,不如索性便将另编一队,对外就说是派他们移防北固山,守卫北府军旧地。你回头找个机会,将西苑的人也移到此处,正好一并进行管理保护。你要仔细留意这些将士,若是发现其中有不服气的、不听从指挥的,立刻探明情况,细细报给我听,然后再商议如何安置。”
“是。”潘忠拱手答道,“女郎,这些人往后就一直驻扎在北固山中了吗?”
“不。”郗归轻轻摇头,呼出一口浊气,“再等等,等我们足够强大,可以万无一失地护住这铁矿时,它就不再是非得保守的秘密了。北秦派出的小股队伍越来越多,这些将士若是不想在山中久待,只管用心磨炼武艺。三年之内,他们一定能够渡江作战。”
她盘算着接下来的计划,胸有成竹地说道:“两三年的时间,淮北流民的补充、以战养战的滋养,足够帮我们建立起一支傲视江左的队伍了。”
潘忠听了这话,打心眼里觉得高兴,忍不住再次咧嘴而笑。
郗归看到他这副模样,也不由升起了几分笑意:“劳你再跑一趟,去府衙将此事禀告伯父,请他务必找个绝对可靠的、能够常驻山中的、于发掘采矿有经验的先生,指导将士们开采铁矿。”
“是。”
潘忠领命而去,郗归则深吸一口气,重新回到小屋之中,继续给伴姊讲解各色实验器具的用法和要领。
她虽尽力保持平静,可却实在压抑不住心中的欢喜,以至于连伴姊都忍不住问女郎是不是有什么好消息。
铁矿的发现似乎是一个极好的兆头,自从这天开始,江北连连传来捷报——北府军自渡江作战以来,一共换了三批人马,竟然都是连战连捷。
消息传到建康后,满朝文武无不为之振奋。
然而,朝臣们长舒一口气的同时,难免也对高平郗氏与陈郡谢氏升起了更深的忌惮。
郗归人在京口,并不在意那些风言风语。
身在建康的郗途和谢瑾,则无可避免地受到了不少人前人后的指点与讥讽。
不过,不仅向来喜怒不形于色的谢瑾不在意这些,就连一向循规蹈矩的郗途,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也激动得连连去祠堂上香。
他满心觉得高平郗氏终于恢复了几分祖父尚在时的风采和荣光,丝毫不在意那些风言风语。
琅琊王氏怎么都没想到,郗岑死后,高平郗氏竟然还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而那个昔日被他们无情休弃的可怜女子,据说竟是北府军实际上的主人。
郗珮正在咂摸着这则最新的传言,冷不丁被小孙女突然而高亢的啼哭声吓了一跳,顿时感到无比地心烦。
王贻之与庆阳公主一直吵闹不休,以至于公主早产,生下一个瘦弱的女儿。
孩子出生后,庆阳公主看都没看一眼,便让人送到了郗珮这里。
因为王贻之害得公主早产的缘故,郗珮心中理亏,便帮着照料了一段时间,想着过段时日再将孩子送回去。
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庆阳公主甫一出月子,便跑去了位于吴郡的庄园疗养身体,再没回过建康一趟。
这桩旷日持久的内宅纷扰,终于以庆阳公主的远走落下了帷幕。
即便如此,郗珮还是埋怨公主害自家丢了面子,觉得自己简直无颜再与建康城中的世家夫人们见面。
她无数次地后悔,觉得不该强迫王贻之与郗归离婚。
后悔的同时,又埋怨谢瑾随意插手,毁人姻缘以全私心。
她这样想着,全然忘记了桓阳死后,自己是多么地惶惶不安,生怕被郗岑连累,所以才连连催着王定之,借着王和之的旧情与王谢二家的姻亲关系,求谢瑾出个主意。
建康城中,不痛快的并非只有郗珮一人。
太原王氏一次又一次地听到北府军的捷报,每一次都比前一次更加不甘心。
他们觉得北秦并不像传闻中那样骁勇善战,江北战场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危险,他们无端退让,反倒平白让谢氏和郗氏捡了个战胜的便宜。
后父王蕴实在咽不下被高平郗氏挤出京口的那口气,索性趁着王平之病重不起之时,三番五次入宫与圣人商议,也想去江北战场上分一杯羹。
自从北府军第五次传来捷报,圣人便觉得哪里都不痛快,深恨自己当初没有忍着对郗氏女的厌恶,将之强行纳入宫中。
他满心觉得,若是郗归入宫为妃,那么如今连战连捷的北府军,也会成为他的私兵。
他沉浸在这样的不甘之中,却丝毫不记得,自己根本没有可以养兵的钱财,也压根没有可以与谢瑾“抢妻”的胆量和资本。
不甘和怨恨夺走了圣人的理智,他与王蕴合计了一番,很快便同意了王蕴出兵江北的请求。
就这样,太原王氏精挑细选,择了一千名部曲渡江,经淮南郡北上,与苻秦骑兵交手。
这批部曲虽然装备精良,但却并没有见过真正的胡虏。
渡江后的第一战,他们以多迎少,却仍然落了个两败俱伤、伤亡过半的下场。
以至于第二次交手时,士气大大受到影响,竟然几乎全军覆没。
经此二役,江左上下关于北府军侥幸取胜的议论少了很多,但仍有不少人忌惮郗谢联姻的局面之下,二氏一为中枢权臣,一掌江左半数兵权的事实。
对于建康城中的这些议论,郗归向来都选择置之不理,只将他们当作流云一般。
秋去冬来,云卷云舒,到了太元三年春天的时候,北府军虽有伤亡,却因有淮北流民自愿补充的缘故,人数不减反增,有三万两千人之众。
除此之外,那些先前并未留在徐州,而是在郗照死后散落于江左各地的北府旧部,其后人也纷纷前来投军。
甚至还有此前于江淮之间自行作战的宿将旧卒慕名而来,带着他们习战有素的流民军,想要加入北府军的队伍。
对于这些人,郗归统统来者不拒,只是要求所有人都要先在京口经过最少三月的纪律训练和军魂培训,等到真正能够融入北府、令行禁止之后,才能上阵杀敌。
北府军的战无不胜已然成为了江北的神话,就连胡人都不得不忌惮。
在这样的光环之下,这些北府后人与宿将旧卒自然不会明着反对郗归的提议,是以通通到京口完成了战前培训。
北府军的这些光辉事迹,甚至远远传到了三吴之地,成为当地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一年的春天很是寒冷,仲春之月,仍是霜风阵阵。
郗归倚在薰炉一侧,怀中抱着手炉,听着三吴来的使者,一桩一桩地讲述当地各类生意的情形。
在被抽查了几个问题之后,使者顺利过关,转而讲起了当地百姓对北府军的推崇。
郗归听着这些,心中难免生起了几分自豪。
她示意使者喝口茶润润嗓子,而后状似随意地问道:“对了,王定之在会稽如何了?”
这大半年来,谢蕴和郗如并非没有书信寄回,只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们毕竟是王定之的亲人,郗归怕他们心中有所偏私,以至于言辞之间,有掩饰、夸大之处。
所以三吴每次有使者过来时,她总要问问会稽的情况。
“回禀女郎,王家大郎常常与会稽世族饮宴,还与那些信奉天师道的世家子弟一同参拜,关系似乎很是不错。”
郗归蹙了蹙眉,继续问道:“会稽百姓如何?”
“去年冬天极为严寒,百姓们多有冻馁之困。咱们的商号按照您的嘱咐,每月逢五之时,都组织义诊送药,一次都不曾落下。女郎有所不知,咱们每次义诊之时,都有不少百姓拖着病体,走上几十上百里的路前来求药,实在是可怜得紧。”
郗归喝茶的动作顿了顿:“如此情状,官府竟没有动作吗?”
那使者不忍地摇了摇头:“我听当地的商户说,三吴之地年年如此,他们都习惯了如今这副景象。无论如何,官府是决计不会出资赈饥的。”
“如此艰难的生活,竟无人反抗吗?”
郗归不太相信。
物极必反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更何况江东子弟素来悍勇,江左往日叛乱,大多都与三吴有关,他们怎么可能平白忍受压迫,却不奋起反抗呢?
潘忠是郗氏的部曲家将,伯父郗声则是高平郗氏如今的家主,可铁矿如此要紧的大事,潘忠竟然没有告知伯父,而是来问自己的意思。
若自己不让他说,他便一直瞒着伯父吗?
郗归相信,素来人如其名、憨厚忠直的潘忠,不是做不出这样的事情。
她从来没有哪一刻,像此时这般清醒地认识到,当初郗岑将潘忠拨给她时,说的那句“阿兄为你寻了个好人”的意思。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郗岑于她,犹父犹兄,万般照料犹嫌不足,她又怎能不思念他、不为他的离世而感到悲痛?
郗归微微扬头,逼退了眼底的泪水。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暂时从哀伤中离开。
毕竟,她还有要紧事要做。
“今日参与植树的人多不多?现场的消息能不能封锁住?”
潘忠早已考虑过这个问题,是以毫不犹豫地答道:“北固山前峰的铁瓮城乃是司空从前的治所,中峰、后峰也有不少将士们从前的操练之地。正因如此,卑职此次植树,选的都是咱们从建康带过来的部曲,还有刘坚那边指派的可信之人。疑似铁矿的石头一出现,卑职便下令封锁消息,在场之人也均未离开,保密应该不算太难。”
郗归点了点头,沉吟着说道:“这些人既已知晓了铁矿之事,不如索性便将另编一队,对外就说是派他们移防北固山,守卫北府军旧地。你回头找个机会,将西苑的人也移到此处,正好一并进行管理保护。你要仔细留意这些将士,若是发现其中有不服气的、不听从指挥的,立刻探明情况,细细报给我听,然后再商议如何安置。”
“是。”潘忠拱手答道,“女郎,这些人往后就一直驻扎在北固山中了吗?”
“不。”郗归轻轻摇头,呼出一口浊气,“再等等,等我们足够强大,可以万无一失地护住这铁矿时,它就不再是非得保守的秘密了。北秦派出的小股队伍越来越多,这些将士若是不想在山中久待,只管用心磨炼武艺。三年之内,他们一定能够渡江作战。”
她盘算着接下来的计划,胸有成竹地说道:“两三年的时间,淮北流民的补充、以战养战的滋养,足够帮我们建立起一支傲视江左的队伍了。”
潘忠听了这话,打心眼里觉得高兴,忍不住再次咧嘴而笑。
郗归看到他这副模样,也不由升起了几分笑意:“劳你再跑一趟,去府衙将此事禀告伯父,请他务必找个绝对可靠的、能够常驻山中的、于发掘采矿有经验的先生,指导将士们开采铁矿。”
“是。”
潘忠领命而去,郗归则深吸一口气,重新回到小屋之中,继续给伴姊讲解各色实验器具的用法和要领。
她虽尽力保持平静,可却实在压抑不住心中的欢喜,以至于连伴姊都忍不住问女郎是不是有什么好消息。
铁矿的发现似乎是一个极好的兆头,自从这天开始,江北连连传来捷报——北府军自渡江作战以来,一共换了三批人马,竟然都是连战连捷。
消息传到建康后,满朝文武无不为之振奋。
然而,朝臣们长舒一口气的同时,难免也对高平郗氏与陈郡谢氏升起了更深的忌惮。
郗归人在京口,并不在意那些风言风语。
身在建康的郗途和谢瑾,则无可避免地受到了不少人前人后的指点与讥讽。
不过,不仅向来喜怒不形于色的谢瑾不在意这些,就连一向循规蹈矩的郗途,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也激动得连连去祠堂上香。
他满心觉得高平郗氏终于恢复了几分祖父尚在时的风采和荣光,丝毫不在意那些风言风语。
琅琊王氏怎么都没想到,郗岑死后,高平郗氏竟然还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而那个昔日被他们无情休弃的可怜女子,据说竟是北府军实际上的主人。
郗珮正在咂摸着这则最新的传言,冷不丁被小孙女突然而高亢的啼哭声吓了一跳,顿时感到无比地心烦。
王贻之与庆阳公主一直吵闹不休,以至于公主早产,生下一个瘦弱的女儿。
孩子出生后,庆阳公主看都没看一眼,便让人送到了郗珮这里。
因为王贻之害得公主早产的缘故,郗珮心中理亏,便帮着照料了一段时间,想着过段时日再将孩子送回去。
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庆阳公主甫一出月子,便跑去了位于吴郡的庄园疗养身体,再没回过建康一趟。
这桩旷日持久的内宅纷扰,终于以庆阳公主的远走落下了帷幕。
即便如此,郗珮还是埋怨公主害自家丢了面子,觉得自己简直无颜再与建康城中的世家夫人们见面。
她无数次地后悔,觉得不该强迫王贻之与郗归离婚。
后悔的同时,又埋怨谢瑾随意插手,毁人姻缘以全私心。
她这样想着,全然忘记了桓阳死后,自己是多么地惶惶不安,生怕被郗岑连累,所以才连连催着王定之,借着王和之的旧情与王谢二家的姻亲关系,求谢瑾出个主意。
建康城中,不痛快的并非只有郗珮一人。
太原王氏一次又一次地听到北府军的捷报,每一次都比前一次更加不甘心。
他们觉得北秦并不像传闻中那样骁勇善战,江北战场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危险,他们无端退让,反倒平白让谢氏和郗氏捡了个战胜的便宜。
后父王蕴实在咽不下被高平郗氏挤出京口的那口气,索性趁着王平之病重不起之时,三番五次入宫与圣人商议,也想去江北战场上分一杯羹。
自从北府军第五次传来捷报,圣人便觉得哪里都不痛快,深恨自己当初没有忍着对郗氏女的厌恶,将之强行纳入宫中。
他满心觉得,若是郗归入宫为妃,那么如今连战连捷的北府军,也会成为他的私兵。
他沉浸在这样的不甘之中,却丝毫不记得,自己根本没有可以养兵的钱财,也压根没有可以与谢瑾“抢妻”的胆量和资本。
不甘和怨恨夺走了圣人的理智,他与王蕴合计了一番,很快便同意了王蕴出兵江北的请求。
就这样,太原王氏精挑细选,择了一千名部曲渡江,经淮南郡北上,与苻秦骑兵交手。
这批部曲虽然装备精良,但却并没有见过真正的胡虏。
渡江后的第一战,他们以多迎少,却仍然落了个两败俱伤、伤亡过半的下场。
以至于第二次交手时,士气大大受到影响,竟然几乎全军覆没。
经此二役,江左上下关于北府军侥幸取胜的议论少了很多,但仍有不少人忌惮郗谢联姻的局面之下,二氏一为中枢权臣,一掌江左半数兵权的事实。
对于建康城中的这些议论,郗归向来都选择置之不理,只将他们当作流云一般。
秋去冬来,云卷云舒,到了太元三年春天的时候,北府军虽有伤亡,却因有淮北流民自愿补充的缘故,人数不减反增,有三万两千人之众。
除此之外,那些先前并未留在徐州,而是在郗照死后散落于江左各地的北府旧部,其后人也纷纷前来投军。
甚至还有此前于江淮之间自行作战的宿将旧卒慕名而来,带着他们习战有素的流民军,想要加入北府军的队伍。
对于这些人,郗归统统来者不拒,只是要求所有人都要先在京口经过最少三月的纪律训练和军魂培训,等到真正能够融入北府、令行禁止之后,才能上阵杀敌。
北府军的战无不胜已然成为了江北的神话,就连胡人都不得不忌惮。
在这样的光环之下,这些北府后人与宿将旧卒自然不会明着反对郗归的提议,是以通通到京口完成了战前培训。
北府军的这些光辉事迹,甚至远远传到了三吴之地,成为当地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一年的春天很是寒冷,仲春之月,仍是霜风阵阵。
郗归倚在薰炉一侧,怀中抱着手炉,听着三吴来的使者,一桩一桩地讲述当地各类生意的情形。
在被抽查了几个问题之后,使者顺利过关,转而讲起了当地百姓对北府军的推崇。
郗归听着这些,心中难免生起了几分自豪。
她示意使者喝口茶润润嗓子,而后状似随意地问道:“对了,王定之在会稽如何了?”
这大半年来,谢蕴和郗如并非没有书信寄回,只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们毕竟是王定之的亲人,郗归怕他们心中有所偏私,以至于言辞之间,有掩饰、夸大之处。
所以三吴每次有使者过来时,她总要问问会稽的情况。
“回禀女郎,王家大郎常常与会稽世族饮宴,还与那些信奉天师道的世家子弟一同参拜,关系似乎很是不错。”
郗归蹙了蹙眉,继续问道:“会稽百姓如何?”
“去年冬天极为严寒,百姓们多有冻馁之困。咱们的商号按照您的嘱咐,每月逢五之时,都组织义诊送药,一次都不曾落下。女郎有所不知,咱们每次义诊之时,都有不少百姓拖着病体,走上几十上百里的路前来求药,实在是可怜得紧。”
郗归喝茶的动作顿了顿:“如此情状,官府竟没有动作吗?”
那使者不忍地摇了摇头:“我听当地的商户说,三吴之地年年如此,他们都习惯了如今这副景象。无论如何,官府是决计不会出资赈饥的。”
“如此艰难的生活,竟无人反抗吗?”
郗归不太相信。
物极必反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更何况江东子弟素来悍勇,江左往日叛乱,大多都与三吴有关,他们怎么可能平白忍受压迫,却不奋起反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