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大晚上叫我们过来搬东西是做什么,还非要我们穿上甲胄……”
“有危险?有危险为何不让我们回家中躲着?”
“你们这样叫人干活,谁知道你们是要做什么……”
黎蔓和陆闻砚齐齐望去,原是阿武正被两个街道司的兵士质问着,吵着吵着,竟是有更多的人放下手中之事,像是定要问个清楚才肯继续。
阿武心生不耐,正要亮出腰间弯刀震慑,却是被一只抬起的手拦住。
“是我的过错,本该一开始就和大家讲清楚。”黎蔓上前半步,环视周遭的一张张面庞,“今日请街道司的各位前来芳林门前,事关京城百万人的生死,情形紧迫,故而未在最开始就言明。”
“百万人”三字一出,过于沉重的数目让大伙儿不约而同地吓了一跳。
陆闻砚眯起眼睛打量着众人,无声抬手,示意急匆匆赶来的从思拓和来福暂时噤声。
“你这女娘说什么呢!什么百万,吓煞人!”
“就是,什么都敢乱编排!”
但也有人认出了她。
“乐安郡主?”
“是……是郡主?那天登闻鼓前我也看到了,确实像……”
“这旁边这个……好像就是陆家那位大人吧?”
若是一陌生女子言之凿凿“事关京城百万民生”,众人多半会嗤之以鼻;可若这女子大有来头,附近站着她夫君——那位无论触没触龙颜都是少年及第的三品大官,而且这次叫来自己的,是东家的东家……
原先因着大晚上莫名其妙被拉来做了壮丁的人群沉寂下来。
有大汉迟疑地开了口:“若你真的是乐安郡主……那你说的和京城百姓有关的事……究竟是什么?!”
这话问得正中下怀。
“端王、冯廷等人与大宛勾结,意欲谋反。他们极有可能在天池山处藏了支胡人的军队,约莫寅时前后,便会挥师京城。一旦破城,必将生灵涂炭!”
听了这话,大部分人的脸上都显出茫然,嘴巴张大,不约而同地发出惊疑、慌乱之声。
京城和大宛相隔三个州,许多人一辈子也没见过什么胡人,街道司里倒有些见过——大宛使臣进京,他们惯常是要去帮忙开道的。
眼下却有人突然跟他们说,有胡人潜伏进了中原,还马上就要打进来了?
“端王已经入宫,陛下将谋而除之;驻守京郊的神机营,其提督为端王岳丈,也欲谋逆,另有军队牵制,”黎蔓知晓眼前的大部分人从未经历过真正的战争,言简意赅地解释,“我们要做的,便是在援军来之前守住城门。”
“援军什么时候来?”有人颤颤巍巍地问,“胡人又有多少?”
“最快我无法担保,最慢应是一夜,”黎蔓与之对视,知道自己这话一出大概会让大伙儿更加惶急,“胡人的队伍,少则近千,多则三千左右。”
后者是她托方守中的副手去召集街道司时捎来了地方志,知道天池山的那片山林占地几何后的预估——那块地原是端王妃母家的,有近百亩。黎蔓草草地算了算,若是要在里头跑马养兵,哪怕剩下的全是步兵,也超不过三千。
果不其然,她话音还没完全落地,人群就变得惊慌失措起来。
“什么?三千胡人?”
“凭什么要让我们守城?!”
“这种情形……为何还要愣在这里,不该直接跑吗?!”
一时群情激愤。
黎蔓抿了抿唇,正要沉声解释。
陆闻砚蹙起眉,抚上袖中的五爪龙令——见此令牌者如见天子。
他正要将其拿出,忽而听得有一壮汉粗声道:“跑是没用的!”
旁边人纷纷侧目,他们不敢冲撞郡主,但更不解为何会有人这样说——天大地大,何处去不得?
那壮汉半边脸上有着一道颇深的刀痕,面对他人指责毫不畏惧,反倒恶狠狠地瞪了回去:“跑?跑有什么用?!京城被破,你们觉得那些狼崽子会就此收手?他们的野心可大着呢!”
“叫搬这些东西,我就猜着是要打仗了,果然是他们胡人那群狼崽子!我呸!”
站在他旁边的一个独臂男人应是与他相熟,口吻都有些相似:“你今天不敢跟他们胡人打,难不成等他们还地给你?你跑得了,你爹娘妻儿都能跑得?守城难,你用两条腿跑人家四条腿的马就容易了?”
“一千对三千,又不是完全打不得。况且还有援军可等,脑袋落了碗大个疤!蔓丫……郡主怎么指挥,我就怎么做!”刀疤脸朝黎蔓抱拳行了个礼,转身继续去干活儿了。独臂没再多说,也跟着走。
你爹娘妻儿都跑得?
此言一出,人群里寂然片刻。大伙儿看着眼前的黎蔓,忽而想起几年前的事情——彼时燕北城破,蛮金又拿下宁州两县,消息传到京中,人们听说城中被屠,白骨累累;听说死伤近百万,鲜血淌成河。
若今朝京师城破,那近百万的人里……会有我……会有我的父母妻儿吗?
“我知道大家的意思,大家都想活着。”
蔓丫头……三姑娘……这般称呼,应是父兄的旧部。因着黎举飞膝下只有三个孩子,其中姑娘只有一个。所以在燕北,大伙儿便都是混在一起排行的。
说话的女子身形清瘦,用力地闭了闭眼:“但黎家世代镇守燕北,我听过太多胡人对咱们烧杀抢掠的事情,甚至我的至亲……我比任何都希望杜光严不要丧心病狂至此。”
军中令行禁止,但街道司和防隅军并非身经百战的军中将士,遂此刻有人异议。但这些势必会动摇人心,是为大忌。黎蔓心想,父兄旧部已经打了样儿,我得将这些声音尽快压下去,眼下情形实在耽搁不起。
哪怕是威胁,她想。
但她还没开口,却是有人再度出声。
“我不跑……”这次说话的是个十八九岁少年,他攥着刚刚领到的一柄长枪,因着胆怯咽了口唾沫,重复道,“我不会跑的!”
他自顾自地说:“我没见过胡人,但我阿爹阿娘见过,当时燕北城破,蛮金直逼宁州,若非康夫人和黎云将军拼死反击,就没有我。”
“镇国公家于我家有大恩,如果没有他们,我根本不能出生。我爹娘说过蛮人的恐怖,若是城破,大家都会死。” 少年直直地看向黎蔓,郑重地说,“而且您都愿意守在这儿,那我也不跑!”
“我爹说了,胡人破城,要想活下去只能当他们的狗,我才不当他们的狗!”他抱紧手中的武器,眼底通红,不知是鼓励自己还是劝说他人,“……就算死了,十八年后我还是一条好汉!”
死寂许久。
人群里忽然爆发出一阵新的响动。
“我不退!”
“不就是守城吗?只要办成了,老子今儿个也算领上军功了!”
“人乐安郡主一介女流尚且不怕,我也不跑!”
原来还是有人记得黎家……
原来哪怕不是燕北军旧部,也还是有人记得……
黎蔓忽觉哽咽。
人声鼎沸时,耳边忽闻犬吠,原是有住在附近的零星百姓提着灯,犹疑地走近。
方守中蹙眉,高声呵道:“今夜全城宵禁,没有命令不得出行!”
“方大人,适才我听人说是胡人要来了……要守城?”有妇人握着手中的菜刀,两手微微发颤,她大着胆子道,“算妾身一个吧!妾身的两把杀猪刀,昨儿个刚磨,可快了!”
越来越多的人走上街头。
“反正我已经七老八十,没多年活头了,”须发皆白的老人拄着拐,用力拍了拍自己胸膛,“但老夫年轻的时候,箭术在军中也是数一数二的!”他眼睛炯炯有神,“三姑娘若不嫌,老夫可以再扛一次弩!”
年轻的面庞下是两道细细的柳叶眉,女子看向黎蔓,“上次我背着布帛路过书坊,郡主不嫌我没钱买书,见天热还邀我进铺中歇息,”她顿了顿,“您是好人,我信您!”
不知是谁忽而高声道:“不过是胡人而已,我虽长住京城,却也听过……黎家从不打败仗!”
头顶是无边夜色,耳边是肃肃风声。天地何其广阔,众生皆若蜉蝣。
黎蔓深吸一口气,拱手俯身一礼,随即站直了,沉声道:“我会和大家一起守在此处,寸步不退!”
她看上去实在清瘦,却又站得这般笔直。
众人慨然应声。
人的心总是钟爱算计,世间最难算计的,也莫过人心。陆闻砚舒展开眉宇,掏出袖中的五爪龙令:“此乃陛下亲赐,见者如见天子!”
“今外敌当前,不容退让。以郡主为首,听郡主调令,”放弃原先的“退者格杀勿论”,高而清俊的青年一字一句地说,“守城之后,尽皆有赏!”
和黎蔓一样意识到这人群里有燕北旧部的阿武松开了按着弯刀的手,他环视过四下的一张张面孔,最后定格于人群中央的清丽女子。
他本是燕北城里的一个孤儿,听闻军中管饭,于是求到那黎府管事跟前,后者正犹豫着要不要通知将军。适逢那日关永任到黎家吃饭,见他年纪不大又可怜,索性把他安排到自己营帐里打下手,也算完成了他“入伍有饭吃”的愿望。
彼时黎志年少,最爱在军中找人切磋,又是个孩子王的性子,走到哪儿都呼朋引伴的,好不热闹。他当孤儿的时候惯常是孤零零的,看着眼热又不敢上前搭话,便问关永任能不能教自己习武。后者应下,索性收他做了自己的义子。
不过一般情况下,阿武还是依着军中规矩,只把自己当个亲卫。
事实证明,阿武确实是个习武的好苗子,又沉得下心,堪称进步飞速。
可是“好苗子”与“天才”之间,实在差了太远太远。无论他怎么苦练,都会在一次次的切磋中意识到自己着实追赶不上。
那时的关永任还没嫉恨后头的那般地步,听完义子的郁闷之语后只同他苦笑,言辞里满是钦羡:赶不上啊……太正常了。他们黎家人是这样的……天分奇高,生来为将。
阿武曾在一次切磋后问黎志:你们黎家人……是不是生来就是做将军的料?
啊?军中和自己切磋过的人太多太多,黎志哪里明白,抑或顾得上阿武的烦闷,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甚至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他说,这是什么话?
做将军的料?黎志想了想,回答说,别的我不清楚,但我爹讲了,想当将军就得有将军的样!决计不能落在部下的后头!
说话的少年人快要弱冠,眉眼间是挡不住的鲜亮意气。
果然啊,此时此刻,看着人群中的黎家女,阿武忽而心想,你们黎家人,就是生来为将。
永和十六年,时杜光严、冯廷勾结异邦,大宛乱京。黎蔓、陆闻砚、方守中等意欲率街道司、防隅军守城,民闻讯而出,皆言不退。
“有危险?有危险为何不让我们回家中躲着?”
“你们这样叫人干活,谁知道你们是要做什么……”
黎蔓和陆闻砚齐齐望去,原是阿武正被两个街道司的兵士质问着,吵着吵着,竟是有更多的人放下手中之事,像是定要问个清楚才肯继续。
阿武心生不耐,正要亮出腰间弯刀震慑,却是被一只抬起的手拦住。
“是我的过错,本该一开始就和大家讲清楚。”黎蔓上前半步,环视周遭的一张张面庞,“今日请街道司的各位前来芳林门前,事关京城百万人的生死,情形紧迫,故而未在最开始就言明。”
“百万人”三字一出,过于沉重的数目让大伙儿不约而同地吓了一跳。
陆闻砚眯起眼睛打量着众人,无声抬手,示意急匆匆赶来的从思拓和来福暂时噤声。
“你这女娘说什么呢!什么百万,吓煞人!”
“就是,什么都敢乱编排!”
但也有人认出了她。
“乐安郡主?”
“是……是郡主?那天登闻鼓前我也看到了,确实像……”
“这旁边这个……好像就是陆家那位大人吧?”
若是一陌生女子言之凿凿“事关京城百万民生”,众人多半会嗤之以鼻;可若这女子大有来头,附近站着她夫君——那位无论触没触龙颜都是少年及第的三品大官,而且这次叫来自己的,是东家的东家……
原先因着大晚上莫名其妙被拉来做了壮丁的人群沉寂下来。
有大汉迟疑地开了口:“若你真的是乐安郡主……那你说的和京城百姓有关的事……究竟是什么?!”
这话问得正中下怀。
“端王、冯廷等人与大宛勾结,意欲谋反。他们极有可能在天池山处藏了支胡人的军队,约莫寅时前后,便会挥师京城。一旦破城,必将生灵涂炭!”
听了这话,大部分人的脸上都显出茫然,嘴巴张大,不约而同地发出惊疑、慌乱之声。
京城和大宛相隔三个州,许多人一辈子也没见过什么胡人,街道司里倒有些见过——大宛使臣进京,他们惯常是要去帮忙开道的。
眼下却有人突然跟他们说,有胡人潜伏进了中原,还马上就要打进来了?
“端王已经入宫,陛下将谋而除之;驻守京郊的神机营,其提督为端王岳丈,也欲谋逆,另有军队牵制,”黎蔓知晓眼前的大部分人从未经历过真正的战争,言简意赅地解释,“我们要做的,便是在援军来之前守住城门。”
“援军什么时候来?”有人颤颤巍巍地问,“胡人又有多少?”
“最快我无法担保,最慢应是一夜,”黎蔓与之对视,知道自己这话一出大概会让大伙儿更加惶急,“胡人的队伍,少则近千,多则三千左右。”
后者是她托方守中的副手去召集街道司时捎来了地方志,知道天池山的那片山林占地几何后的预估——那块地原是端王妃母家的,有近百亩。黎蔓草草地算了算,若是要在里头跑马养兵,哪怕剩下的全是步兵,也超不过三千。
果不其然,她话音还没完全落地,人群就变得惊慌失措起来。
“什么?三千胡人?”
“凭什么要让我们守城?!”
“这种情形……为何还要愣在这里,不该直接跑吗?!”
一时群情激愤。
黎蔓抿了抿唇,正要沉声解释。
陆闻砚蹙起眉,抚上袖中的五爪龙令——见此令牌者如见天子。
他正要将其拿出,忽而听得有一壮汉粗声道:“跑是没用的!”
旁边人纷纷侧目,他们不敢冲撞郡主,但更不解为何会有人这样说——天大地大,何处去不得?
那壮汉半边脸上有着一道颇深的刀痕,面对他人指责毫不畏惧,反倒恶狠狠地瞪了回去:“跑?跑有什么用?!京城被破,你们觉得那些狼崽子会就此收手?他们的野心可大着呢!”
“叫搬这些东西,我就猜着是要打仗了,果然是他们胡人那群狼崽子!我呸!”
站在他旁边的一个独臂男人应是与他相熟,口吻都有些相似:“你今天不敢跟他们胡人打,难不成等他们还地给你?你跑得了,你爹娘妻儿都能跑得?守城难,你用两条腿跑人家四条腿的马就容易了?”
“一千对三千,又不是完全打不得。况且还有援军可等,脑袋落了碗大个疤!蔓丫……郡主怎么指挥,我就怎么做!”刀疤脸朝黎蔓抱拳行了个礼,转身继续去干活儿了。独臂没再多说,也跟着走。
你爹娘妻儿都跑得?
此言一出,人群里寂然片刻。大伙儿看着眼前的黎蔓,忽而想起几年前的事情——彼时燕北城破,蛮金又拿下宁州两县,消息传到京中,人们听说城中被屠,白骨累累;听说死伤近百万,鲜血淌成河。
若今朝京师城破,那近百万的人里……会有我……会有我的父母妻儿吗?
“我知道大家的意思,大家都想活着。”
蔓丫头……三姑娘……这般称呼,应是父兄的旧部。因着黎举飞膝下只有三个孩子,其中姑娘只有一个。所以在燕北,大伙儿便都是混在一起排行的。
说话的女子身形清瘦,用力地闭了闭眼:“但黎家世代镇守燕北,我听过太多胡人对咱们烧杀抢掠的事情,甚至我的至亲……我比任何都希望杜光严不要丧心病狂至此。”
军中令行禁止,但街道司和防隅军并非身经百战的军中将士,遂此刻有人异议。但这些势必会动摇人心,是为大忌。黎蔓心想,父兄旧部已经打了样儿,我得将这些声音尽快压下去,眼下情形实在耽搁不起。
哪怕是威胁,她想。
但她还没开口,却是有人再度出声。
“我不跑……”这次说话的是个十八九岁少年,他攥着刚刚领到的一柄长枪,因着胆怯咽了口唾沫,重复道,“我不会跑的!”
他自顾自地说:“我没见过胡人,但我阿爹阿娘见过,当时燕北城破,蛮金直逼宁州,若非康夫人和黎云将军拼死反击,就没有我。”
“镇国公家于我家有大恩,如果没有他们,我根本不能出生。我爹娘说过蛮人的恐怖,若是城破,大家都会死。” 少年直直地看向黎蔓,郑重地说,“而且您都愿意守在这儿,那我也不跑!”
“我爹说了,胡人破城,要想活下去只能当他们的狗,我才不当他们的狗!”他抱紧手中的武器,眼底通红,不知是鼓励自己还是劝说他人,“……就算死了,十八年后我还是一条好汉!”
死寂许久。
人群里忽然爆发出一阵新的响动。
“我不退!”
“不就是守城吗?只要办成了,老子今儿个也算领上军功了!”
“人乐安郡主一介女流尚且不怕,我也不跑!”
原来还是有人记得黎家……
原来哪怕不是燕北军旧部,也还是有人记得……
黎蔓忽觉哽咽。
人声鼎沸时,耳边忽闻犬吠,原是有住在附近的零星百姓提着灯,犹疑地走近。
方守中蹙眉,高声呵道:“今夜全城宵禁,没有命令不得出行!”
“方大人,适才我听人说是胡人要来了……要守城?”有妇人握着手中的菜刀,两手微微发颤,她大着胆子道,“算妾身一个吧!妾身的两把杀猪刀,昨儿个刚磨,可快了!”
越来越多的人走上街头。
“反正我已经七老八十,没多年活头了,”须发皆白的老人拄着拐,用力拍了拍自己胸膛,“但老夫年轻的时候,箭术在军中也是数一数二的!”他眼睛炯炯有神,“三姑娘若不嫌,老夫可以再扛一次弩!”
年轻的面庞下是两道细细的柳叶眉,女子看向黎蔓,“上次我背着布帛路过书坊,郡主不嫌我没钱买书,见天热还邀我进铺中歇息,”她顿了顿,“您是好人,我信您!”
不知是谁忽而高声道:“不过是胡人而已,我虽长住京城,却也听过……黎家从不打败仗!”
头顶是无边夜色,耳边是肃肃风声。天地何其广阔,众生皆若蜉蝣。
黎蔓深吸一口气,拱手俯身一礼,随即站直了,沉声道:“我会和大家一起守在此处,寸步不退!”
她看上去实在清瘦,却又站得这般笔直。
众人慨然应声。
人的心总是钟爱算计,世间最难算计的,也莫过人心。陆闻砚舒展开眉宇,掏出袖中的五爪龙令:“此乃陛下亲赐,见者如见天子!”
“今外敌当前,不容退让。以郡主为首,听郡主调令,”放弃原先的“退者格杀勿论”,高而清俊的青年一字一句地说,“守城之后,尽皆有赏!”
和黎蔓一样意识到这人群里有燕北旧部的阿武松开了按着弯刀的手,他环视过四下的一张张面孔,最后定格于人群中央的清丽女子。
他本是燕北城里的一个孤儿,听闻军中管饭,于是求到那黎府管事跟前,后者正犹豫着要不要通知将军。适逢那日关永任到黎家吃饭,见他年纪不大又可怜,索性把他安排到自己营帐里打下手,也算完成了他“入伍有饭吃”的愿望。
彼时黎志年少,最爱在军中找人切磋,又是个孩子王的性子,走到哪儿都呼朋引伴的,好不热闹。他当孤儿的时候惯常是孤零零的,看着眼热又不敢上前搭话,便问关永任能不能教自己习武。后者应下,索性收他做了自己的义子。
不过一般情况下,阿武还是依着军中规矩,只把自己当个亲卫。
事实证明,阿武确实是个习武的好苗子,又沉得下心,堪称进步飞速。
可是“好苗子”与“天才”之间,实在差了太远太远。无论他怎么苦练,都会在一次次的切磋中意识到自己着实追赶不上。
那时的关永任还没嫉恨后头的那般地步,听完义子的郁闷之语后只同他苦笑,言辞里满是钦羡:赶不上啊……太正常了。他们黎家人是这样的……天分奇高,生来为将。
阿武曾在一次切磋后问黎志:你们黎家人……是不是生来就是做将军的料?
啊?军中和自己切磋过的人太多太多,黎志哪里明白,抑或顾得上阿武的烦闷,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甚至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他说,这是什么话?
做将军的料?黎志想了想,回答说,别的我不清楚,但我爹讲了,想当将军就得有将军的样!决计不能落在部下的后头!
说话的少年人快要弱冠,眉眼间是挡不住的鲜亮意气。
果然啊,此时此刻,看着人群中的黎家女,阿武忽而心想,你们黎家人,就是生来为将。
永和十六年,时杜光严、冯廷勾结异邦,大宛乱京。黎蔓、陆闻砚、方守中等意欲率街道司、防隅军守城,民闻讯而出,皆言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