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五月,某个风和日丽的一天,一个平平无奇的街心公园迎来了两对情侣。
西化的double dating,中式的聚会地点,这就叫做中西结合。
一只麻雀飞过,两对青年男女面面相觑,都感觉到了空气的凝滞。
明明大家平时私下相处还挺好的,不说久仰,至少各自也有耳闻,现在四人同时出现在一个场合,才发觉了磁场不合。
十分钟过去,大家几乎说完了所有的客套话和礼貌寒暄,然后,空气忽然安静,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及时找出下一个话题。
林梢决定结束这一切,她举起一只手,说:“那个,我忽然想起我借的书还没有还……”
话音未落,其余三人都松了口气,赵瑟说:“啊对,我也有一本书快要逾期了。”
赵瑟的男友小谢说:“事态有点紧急啊。”
林梢的男友小江说:“那么,下次再聊?”
两位男生都态度郑重地和对方握手,又下一刻坚定转头,扬长而去,看样子,应该是没有下次再聊的机会了。
林梢和江临予手牵着手飞奔离开,本来是挺浪漫的场景,竟然跑出了末日逃亡的惊险。
真是太尴尬了,林梢本以为如今不会再有什么场合会让自己手足无措,真没想到,不是在答辩现场,也不是在复试教室,竟然是在这样一个普通的社交活动上。
林梢发消息给赵瑟:“天哪,他好潮,我的潮人恐惧症都犯了。”
赵瑟的男友小谢,无疑是一位潮男,他的头发竟然做了银色的挑染。
赵瑟只好解释了一句,“其实是假发片,为了办社团活动……算了,那不重要——你那个谁为什么要穿正装啊!我的精英尴尬症也要犯了。”
这其实也是一个误会,江临予下午还要去见甲方,他本打算上午活动结束后就直接去加班的。
两位好友各自吐槽一番,都觉得郁闷且好笑,总之,带现任让朋友检阅这一流程顺利完成,其他细节就不要太在意了。
……
大四这最后一学期,林梢过得比较轻松,推免生名单在上学期公示完毕,林梢继续留在本校读研,至少未来三年的生活都不会有什么动荡。
相比起来,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考研的江临予就显得有点狼狈,他每天上班看法条,下班背法条,好像已经不会说正常人类的语言了。
两人每天见面都是在晚饭时,吃过晚饭又各走各的,简直和饭搭子没什么两样,除了总在临别之时依依不舍。
*
江临予曾经说过,他决定考研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能够和林梢做同学。
不过,这显然是一句玩笑。
且不说两个学院隔了十万八千里,就连基本制度都不一样。江临予是在职读研,非全日制,周末才上课,根本就没有和林梢一起上学的机会。
此外,林梢的研究生生活十分忙碌。
林梢依旧是拜入叶教授门下,开学前,叶教授询问她之后的学习计划,有没有考虑读博?
林梢说,当然。
某种意义上,林梢把叶教授视作了自己的人生典范、未来模板,这不是说她好高骛远,这时就想要和老师比肩。
只是,叶教授向她展示了一种人生的可能性,林梢从前那些模糊的设想,都在叶教授的身上一一映照,她想,或许我也可以做到。
既然有读博的打算,那就好办了,从现在起严肃对待,再怎么样,读研三年,至少也要发出两三篇像样的论文,才有资格谈将来吧。
学期刚过一个月,林梢又获得一项外出任务,叶教授派她去南方某所高校参加活动,叶教授太忙了,没时间和她一起去,只能是她一人代表本校出席。
江临予送她去机场,航班太早,他来得太急,后脑勺的头发又是翘起来的。
林梢办完值机,一回头看见江临予站在大厅柱子旁,单手插兜,闭着眼睛,看上去很是装模作样。
离得近了才发现,他快要睡着了。
林梢走过去,江临予忽然倒在她的肩膀上,说:“好想你啊。”
林梢伸手推他,“我还没走呢。”
江临予不说话了,只是伸手把她圈住,继续闭着眼睛睡觉。
林梢轻轻拍了拍他,也像对待一只抱枕。
*
临登机前,林梢又看了一眼手机信息,想看看老师那边有没有什么新的安排。
叶教授没说什么,只是让她注意休息,要饮食规律。
林梢又点进师门群,发现几个师兄师姐都发来了成功上岸的消息,这个专业确实不好就业,大部分人的最终归宿都是考公务员。
再有的就是像林梢这样,一路往上学习,最后争取留校工作,成为下一个叶教授一般的人。
但这就存在另一个问题,你作为一个研究社会学的专业人才,却离真正的社会那么远,从始至终,一直待在校园,这是不是也是一种纸上谈兵?
如果说学到最后只是空谈,那就太可怕了。林梢有时候也会产生一些怀疑,一些动摇。
不过,林梢还是打算尽力去探索,毕竟,她的学习或许没有结果,但过程中的体悟却是真实存在的。
经济舱的座位很窄,林梢视线稍微一偏就能看清邻座手上的书,邻座的外形是个大腹便便的中年人,看的书竟然是《加缪手记》。
察觉到她的视线,邻座把书脊高高地立起来,状似无意地展示书名。
在林梢的印象里,“加缪”算是文艺青年的专属装饰品。
《局外人》、《瓦尔登湖》、《变形记》还有《人间失格》,简直是文青经典标配,是那种在外捧着就能迅速营造人设的书,至于这人设是好是坏,就不一定了。
林梢及时打住思绪,不再往偏见之上又堆一层偏见,说到底,经典文学作品本身又有什么错呢,无论是被曲解,还是被神化,那都和作品本身无关。
林梢戴上耳罩耳塞,本打算睡一会儿,但思维有点活跃,怎么也睡不着。
飞机忽然颠簸一下,耳朵里有点耳鸣,林梢看着窗外的一缕云,忽然想起来加缪的一段随笔。
加缪在《夏天集》里写道:正处于隆冬的我,也终于明白,在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林梢心里一震,她想,除了那些美好但陈旧的夏天,残酷、迷茫的夏天,在我身上还有一个永远不可战胜的夏天。
此时的感受与回忆里的感受重叠,就像坐在从小镇往县城的大巴车,就像从家里出发,去到群山环绕的复读学校。
像醍醐灌顶,思维得到濯洗,视野也变得更清晰。
一切明悟都发生在行进中,许多当下难解的困惑会在将来得到答案,只要你继续往前走。
西化的double dating,中式的聚会地点,这就叫做中西结合。
一只麻雀飞过,两对青年男女面面相觑,都感觉到了空气的凝滞。
明明大家平时私下相处还挺好的,不说久仰,至少各自也有耳闻,现在四人同时出现在一个场合,才发觉了磁场不合。
十分钟过去,大家几乎说完了所有的客套话和礼貌寒暄,然后,空气忽然安静,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及时找出下一个话题。
林梢决定结束这一切,她举起一只手,说:“那个,我忽然想起我借的书还没有还……”
话音未落,其余三人都松了口气,赵瑟说:“啊对,我也有一本书快要逾期了。”
赵瑟的男友小谢说:“事态有点紧急啊。”
林梢的男友小江说:“那么,下次再聊?”
两位男生都态度郑重地和对方握手,又下一刻坚定转头,扬长而去,看样子,应该是没有下次再聊的机会了。
林梢和江临予手牵着手飞奔离开,本来是挺浪漫的场景,竟然跑出了末日逃亡的惊险。
真是太尴尬了,林梢本以为如今不会再有什么场合会让自己手足无措,真没想到,不是在答辩现场,也不是在复试教室,竟然是在这样一个普通的社交活动上。
林梢发消息给赵瑟:“天哪,他好潮,我的潮人恐惧症都犯了。”
赵瑟的男友小谢,无疑是一位潮男,他的头发竟然做了银色的挑染。
赵瑟只好解释了一句,“其实是假发片,为了办社团活动……算了,那不重要——你那个谁为什么要穿正装啊!我的精英尴尬症也要犯了。”
这其实也是一个误会,江临予下午还要去见甲方,他本打算上午活动结束后就直接去加班的。
两位好友各自吐槽一番,都觉得郁闷且好笑,总之,带现任让朋友检阅这一流程顺利完成,其他细节就不要太在意了。
……
大四这最后一学期,林梢过得比较轻松,推免生名单在上学期公示完毕,林梢继续留在本校读研,至少未来三年的生活都不会有什么动荡。
相比起来,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考研的江临予就显得有点狼狈,他每天上班看法条,下班背法条,好像已经不会说正常人类的语言了。
两人每天见面都是在晚饭时,吃过晚饭又各走各的,简直和饭搭子没什么两样,除了总在临别之时依依不舍。
*
江临予曾经说过,他决定考研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能够和林梢做同学。
不过,这显然是一句玩笑。
且不说两个学院隔了十万八千里,就连基本制度都不一样。江临予是在职读研,非全日制,周末才上课,根本就没有和林梢一起上学的机会。
此外,林梢的研究生生活十分忙碌。
林梢依旧是拜入叶教授门下,开学前,叶教授询问她之后的学习计划,有没有考虑读博?
林梢说,当然。
某种意义上,林梢把叶教授视作了自己的人生典范、未来模板,这不是说她好高骛远,这时就想要和老师比肩。
只是,叶教授向她展示了一种人生的可能性,林梢从前那些模糊的设想,都在叶教授的身上一一映照,她想,或许我也可以做到。
既然有读博的打算,那就好办了,从现在起严肃对待,再怎么样,读研三年,至少也要发出两三篇像样的论文,才有资格谈将来吧。
学期刚过一个月,林梢又获得一项外出任务,叶教授派她去南方某所高校参加活动,叶教授太忙了,没时间和她一起去,只能是她一人代表本校出席。
江临予送她去机场,航班太早,他来得太急,后脑勺的头发又是翘起来的。
林梢办完值机,一回头看见江临予站在大厅柱子旁,单手插兜,闭着眼睛,看上去很是装模作样。
离得近了才发现,他快要睡着了。
林梢走过去,江临予忽然倒在她的肩膀上,说:“好想你啊。”
林梢伸手推他,“我还没走呢。”
江临予不说话了,只是伸手把她圈住,继续闭着眼睛睡觉。
林梢轻轻拍了拍他,也像对待一只抱枕。
*
临登机前,林梢又看了一眼手机信息,想看看老师那边有没有什么新的安排。
叶教授没说什么,只是让她注意休息,要饮食规律。
林梢又点进师门群,发现几个师兄师姐都发来了成功上岸的消息,这个专业确实不好就业,大部分人的最终归宿都是考公务员。
再有的就是像林梢这样,一路往上学习,最后争取留校工作,成为下一个叶教授一般的人。
但这就存在另一个问题,你作为一个研究社会学的专业人才,却离真正的社会那么远,从始至终,一直待在校园,这是不是也是一种纸上谈兵?
如果说学到最后只是空谈,那就太可怕了。林梢有时候也会产生一些怀疑,一些动摇。
不过,林梢还是打算尽力去探索,毕竟,她的学习或许没有结果,但过程中的体悟却是真实存在的。
经济舱的座位很窄,林梢视线稍微一偏就能看清邻座手上的书,邻座的外形是个大腹便便的中年人,看的书竟然是《加缪手记》。
察觉到她的视线,邻座把书脊高高地立起来,状似无意地展示书名。
在林梢的印象里,“加缪”算是文艺青年的专属装饰品。
《局外人》、《瓦尔登湖》、《变形记》还有《人间失格》,简直是文青经典标配,是那种在外捧着就能迅速营造人设的书,至于这人设是好是坏,就不一定了。
林梢及时打住思绪,不再往偏见之上又堆一层偏见,说到底,经典文学作品本身又有什么错呢,无论是被曲解,还是被神化,那都和作品本身无关。
林梢戴上耳罩耳塞,本打算睡一会儿,但思维有点活跃,怎么也睡不着。
飞机忽然颠簸一下,耳朵里有点耳鸣,林梢看着窗外的一缕云,忽然想起来加缪的一段随笔。
加缪在《夏天集》里写道:正处于隆冬的我,也终于明白,在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林梢心里一震,她想,除了那些美好但陈旧的夏天,残酷、迷茫的夏天,在我身上还有一个永远不可战胜的夏天。
此时的感受与回忆里的感受重叠,就像坐在从小镇往县城的大巴车,就像从家里出发,去到群山环绕的复读学校。
像醍醐灌顶,思维得到濯洗,视野也变得更清晰。
一切明悟都发生在行进中,许多当下难解的困惑会在将来得到答案,只要你继续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