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烛曳曳,灯影幢幢。

    昏黄的光照在宣纸上,任知宜凝神执笔,一字一句,默下《弊宿经》。

    她下笔极慢,一笔一划运得极重,夜空中流动着静谧而沉郁的气息。

    幼年时,她天性散漫,不喜欢束缚的礼教大义,喜欢天高地阔,肆意昂扬。父亲为了约束她的性子,便教她习字。

    父亲教她的第一日便说过,书法一道,习的不是字,而是心,沉静于纯粹的字结之中,方能静心悟道。

    《弊宿经》说世人自有来生,因果业报循环,她却一直认为,这一世的债与仇就该在这一世了结。

    火苗在宣纸上窜起,她将默好的经文一张一张点燃,置于火盆之中,迸出的火花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

    ——

    郁气难舒,任知宜出来走走。

    出了宅门,远远望去,檐下立着一人,静静地望着前方的衙署发呆。

    借着月色辨认,似乎是云娘。

    “知宜!”

    任知宜闻声回头,一辆马车停在宅子东南处。

    夜风掀起憲幔一角,露出卫枢如玉的下颌。

    她矮身钻进马车。

    车厢内仅卫枢一人,软垫相接,两人不得不坐得很近。

    沉默的气息在静闭的空间里流动。

    卫枢递给她一方帕子,“你脸颊落了点灰。”

    白色的绢帕透着青松之香,任知宜轻轻擦掉灰迹,将绢帕叠好,收了起来,“待臣洗干净,再还给殿下。”

    “今日在长公主府,孤是有事要与驸马商议。”卫枢缓缓道。

    任知宜微怔。

    卫枢这语气……莫不是在向她解释?

    有些事情,她并非不懂。

    既然要做东宫幕僚,当事事以东宫为先,可是,她过不去窈娘这一关。

    除了夙夜默经,为窈娘祈福,她什么都不能做,这让她内心无法安定。

    任知宜垂眸道:“殿下做事,无须告知于臣。”

    此言一出,她突然感觉周遭的气息瞬间冷凝下来,犹如三尺冰冻,压抑得令人胆寒。

    她抬眼望向卫枢,眉眼疏淡,面容和煦,依旧是光风霁月的君子之貌。

    仿佛刚才车厢中的一瞬间,是她的错觉。

    “走吧!”卫枢轻声道。

    车外的暗卫闻声,驾起马车。

    疾行片刻,马车来到一处宅邸。

    宅院内不见灯火,荒草丛生,像是荒废了许久,行至内院,有四个黑衣男子守在门前。

    见到卫枢,四人抵剑单膝跪地:“殿下。”

    推门而入,一个满身伤痕的男子靠坐于墙角处,望见卫枢和任知宜进来,挣扎着坐了起来。

    这人竟然是年敬之。

    年敬之扶着伤腿,一瘸一拐地走过来,“施施呢?她怎么样了?”

    卫枢轻声道:“死了!”

    年敬之如遭雷击,面色惨白地跌在地上。

    “殿下不是答应我,会救她吗?”

    卫枢静静地看了他一眼,“你说得太晚了!”

    年敬之捂着脸痛苦地哭出来,单薄的肩膀一下下地抽动着。

    卫枢和任知宜离开,留他一人在房内冷静一下。

    “殿下将年敬之困在此处,为何不告诉臣?”

    卫枢淡淡地瞥了她一眼,“不是说,孤做事,无须告知于你?”

    任知宜一怔,面露窘态。

    太子一向待人疏离,竟没料到会为了这等小事与她斤斤较计。

    “臣刚才失礼僭越!请殿下恕罪。”

    卫枢摩挲着拇指上的玉环,和言道:“孤说过,你是孤最信任的幕僚,孤不希望你和孤之间,因为任何事情,而生出芥蒂。”

    “臣不敢。”

    二人沿内院的草径前行,路过一拱形小桥,桥下之水已干涸,俱是枯叶荒草。

    任知宜猜测这个院子之前应该也是个官宦之家的府邸,却不知怎地萧条至此。

    院中的石碑断了半截,留下的字迹依稀可辨,是个“苏”字。

    卫枢缓缓道:“这是驸马的旧宅。”

    长公主的驸马苏淇曾经是宰辅之子,全家在嘉以之乱中满门被灭,他看破尘俗,不再参与政事,一心只是礼佛。

    “是驸马藏起了年敬之?”

    “之前你在贡士院遇到的黑影,就是年敬之。林四当夜未追上他是怕打草惊蛇,第二日暗卫凭借地上的痕迹,查出是年敬之,此后便一直盯着他。前日他被人推下山谷,侥幸未死。”

    幕后之人不知他还活着,也不会想到卫枢会将他藏在一位闲散驸马的旧宅里。

    只不过,卫枢一早便知晓,高期之死内有玄机,却隐忍不发,故意陷东宫于风口浪尖,引朝堂各方势力涌动……

    任知宜按下纷繁杂乱的思绪,专注于案子本身,“年敬之那夜为何出现?”

    “伍主事突然让他搬离房间,他心怀鬼胎,怕你瞧出端倪,于是扮鬼吓你。”

    “什么端倪?”

    “年敬之想为施施赎身,需要一大笔银子。他察觉高期之死可能与许乐元有关,勒索三千两银子。”

    任知宜想了想,当时年敬之恐怕是担心她会查出什么,断了他的财路。

    “孤猜测,因他跌下山谷失踪了一日,施施心神不宁,便将年敬之的信拿给窈娘看了。”

    任知宜咬着贝齿,心中懊悔不已,“若是昨日我在家中,窈娘或许就不会死了。”

    “知宜!”卫枢的声音温柔和煦,“此事自责无益。”

    任知宜打起精神,“殿下要重启此案?”

    “陛下……”,卫枢顿了一下,声音清淡如昔:“陛下近来圣体微恙,孤还在等一个时机。”

    暗卫来报,“年敬之说有话要同殿下说。”

    年敬之伏跪于地,神情哀戚,“学生愿意作证。”

    这个案子若要重启,必要一击即中。

    有几个疑点任知宜始终没有想明白,于是她让年敬之将那夜发生的事重新讲一遍。

    “戌时刚过,我听很多人说高期在亭中饮酒,我当时便觉得有些奇怪,因为他刚刚与我说,已写了家信,言明会试重考志在必得,怎地又借酒消愁起来!后来约摸到了子时,他被人背了回来。那时许乐元说要问我一些事情,将我带出房间,待我回屋时,高期已不见了踪影。

    第二日,得知高期死讯,我想起那一夜许乐元面色慌张,像是特意借着无关紧要的琐事将我从房间支走。我笃定他与高期之死有关,一时糊涂,起了贪念,没想到反而害了施施。”

    任知宜沉吟半晌,突然问道:“那夜高期穿的什么衣服?”

    “是一件黑色侧襟窄袖球纹锦袍。”

    任知宜神色一顿,“记得这么清楚?”

    “那夜高期突然去亭中饮酒,我本就觉得有些蹊跷,更何况那件衣服是高期衣奁中最贵的一件,他平日里很是珍惜,我绝没有记错。”

    卫枢轻声道:“你腿伤未愈,先起来吧!”

    年敬之扶着伤处,又膝行几步,额头磕在地上,梆梆作响。

    “学生已然知错,若能给施施报仇,学生死不足惜。”

    卫枢与任知宜相视一眼,若有所思。

    ——

    朝阳淡淡,云霞尽染。

    回来的路上,路过石方街,她掀开帘子,朝夜里云娘站立的檐下望了一眼,那里空无一人。

    缓缓地落下帘子,任知宜眼神幽邃。

    马车没有将她送回宅子,而是直接入了宫。

    今夜,大胤皇宫将有一场盛会。

    这是一场为迎接应国使臣伊柘而准备的宫宴。届时,帝后、文武百官、勋贵宗亲以及后宫诸妃嫔皆在宴中。

    任知宜身为东宫女史,必须尽女官应尽之责。此次宫宴列席的名录,便在她的手中。

    申时二刻,参加宫宴者由西侧庆阳门进入,沿宫中内苑东行,穿过内宫清商门,经过水榭,是为甘露殿。

    任知宜今日之责,便是在清商门核查入宫女眷的身份。

    宫宴设在甘露殿外的高台上。甘露殿三面环湖,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可见花灯泛舟,火树银花之景。

    郑皇后提前着嬷嬷传来口谕,“既为东宫女史,当夙夜萦心,动静有法,克己复礼,谨记后宫之责,勿行差池。”

    “谨遵凤谕。”

    任知宜笑得温柔,“都怪我年幼不懂事,不但让皇后娘娘挂怀,还劳烦嬷嬷走这一趟,实在愧赧。”

    来传口谕的李嬷嬷听说过任知宜,本以为是个桀骜不驯的,没想到本人温婉清柔,行止还极为恭顺得体。

    她心下一松,含笑道:“女官言重了。”

    东宫地势较其他殿宇略高一些,殿外石阶多,且陡。

    任知宜送人出去,顺势扶着李嬷嬷的手臂,“嬷嬷小心脚下。”

    生平第一次被女官搀扶,李嬷嬷心里大为熨帖,眸中笑意更甚。

    她低声提点道:“殿下的婚事,女官多劝着点儿,娘娘定然欢喜。”

    “知宜明白,多谢嬷嬷。”

    人走后,任知宜于殿前静默了片刻。落日余晖照在长长的甬道上,与檐角下的暗影拉出一道泾渭分明的线。

    申时将至,任知宜一抬眼,瞧见宫道拐角处露出一截衣角,若隐若现。

    她走过去,是东宫宫女雀琴。

    雀琴神色焦灼,“宫外有人托了几层关系找到东宫,说有急事要找女史。”

    任知宜一怔,“谁?”

    “传信儿的内侍说,庆阳门外,唐橘!”

章节目录

乌烟碧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善建的咸鱼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善建的咸鱼并收藏乌烟碧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