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坊门关闭前杜匀植才归宅,照例先去了主院,而后才回东院。
奚骊珠观他面色,就知鲁夫人没少向他哭诉自己的“罪行”。
夫妻二人静默相对,各自无言。
因为该说的都已说尽。
鲁夫人是半步不会退的,总不能要求一个长辈向小辈低头。除非奚骊珠继续退让,否则说得再多也于事无补,只会这样因循往复下去。
可对奚骊珠来说,她已经退至边界,退无可退了。
除非彻底放弃自己的坚守和向往,从今后当家理纪、仰侍巾栉,打落牙齿和血吞……
他们都感到累了,因而谁也没开口。
长久的沉默凭添了一抹不自在,奚骊珠索性略过此事,谈起了别的: “郎君又饮酒了?”
杜匀植面上看不出,身上确有一股淡淡的酒气。
“今日散值得早,就和一位较为投契的同僚相约,小酌了几杯。”
事实上,他这阵子放值得都早,不独这一日。
奚骊珠卸职后不久,杜匀植那边也发生了些变动,从经任人师掌教胄子的太学博士,被调去了太学的藏书阁,职司翰墨,管书籍、备顾问。
职事虽变,职品未变,还多了个备顾问的头衔,按理可以奉使议政、试贤举能。
可惜空有其名,他整日里做得尽是整理书阁图籍、补足阙文的事,明眼人一看便知,这分明是坐了冷胡床。
于是就有人私下议论:妻子前脚卸职,他后脚调任,明摆着他这个太常博士当初就是靠内眷才得到的。
杜匀植挟才自诩,一心想着参预朝纲。奈何满腹经纶无从施展,还要面对如此非议,未免心下怏怏。
此外还发生了一件事,虽与杜匀植无关,却让他备感打击。
半月前,天子于览政之暇曾幸太学,亲临讲肄、策试学子,有一人得到了魏主的特别赏识。
那人并非太学生,是被迁徙的万余降附民中的一员,名叫李晁,原是县衙中一刀笔小吏,因识文断字被分派到了太学,成了一名录事。
天子与其闲谈之下,发现他不仅明解律令,且于理财积谷一道甚是精熟,一时引为奇才,直接擢其为中书舍人,正五品上。
李晁和杜匀植一样也是金洛人,两人既是同乡,又一道入魏,难免有些惺惺相惜之情。
可骤然之间,区区一个录事员就跃居于自己这个太学博士之上,不仅能够入朝参政,还能时常出入宫阙陈言献策。听闻天子对其叹赏无已,还欲加其宠禄……
杜匀植求而不得的,全都降临在了李晁头上。
天子重法令甚于经术并不算密事,只不曾想,他竟随随便便将一俗吏视为命世大才,博学鸿儒反倒见弃于草泽,这让他心里怎能不失衡?
先前的担忧都成了真,天子果然高文吏而贱儒生。那个文吏偏又是他相熟的人,一个他从未生起过与之一较高下之心的人。
杜匀植益觉不平,近日常常称病不往太学去。
奚骊珠不忍见他自暴自弃,每每软语开解:“郎君何不换个角度看待。朝为刀笔吏,暮登天子堂,愈证明了魏国门第观念淡薄——”
武卒小吏厮役之流,都能凭自身才干一朝扶摇而起。这说明人人皆有机会,不必非士族名流不可。
魏人对门第并没有燕人惯有的那种高山仰止之感,按他们的理念,大家都是人,谁能沙场平敌、建功立业,谁就可居高位、享尊荣。
这不正是儒家所提倡的“人皆可为尧舜”吗?亦是全部有志之士的佳音。自然也包括杜郎。
博士的迁升虽则有限,但遍观大魏历朝,以博士入官最终位至公卿的并非没有。他们于教授弟子外,或出使、或议政,担当的往往都是国之重任。
纯以文章才俊任居枢要的虽不多,也还是有的。
等到天下再承平一些,届时学业大盛,儒风复振亦可期。
“只要郎君耐得住。”
然而对于这些劝他静待良时的话,杜匀植表面应下,实则并未往心里去。终日颓唐不振,还常有宝玉蒙尘之叹。
这些牢骚话在家里说说尚可,近来却不知与什么同僚友人频频相约,若酒醉后泄出只言片语去,不过徒遗把柄,徒招祸端。
奚骊珠几次三番提醒他谨慎着些,不想今晚仍是如此。
见他满脸疲惫,一身落寞,奚骊珠自己满腹的疑问只能暂且压下。
从前,恐伤了他男子的尊严,她在措辞上从来都是一再婉转。但今天,她决定推心置腹与他谈一谈。
“郎君,我有两问。”
杜匀植抬眼看她,眼神有着酒后的混沌,缓而慢地点了下头:“你问。”
“郎君之志,是讲学授徒、授业传道?还是潜心学术、做专经之才?若然如此,做个甘守清贫不营势力的太学博士未必不好。”
见她严肃起来,杜匀植搓了把脸,沉沉吐出一口浊气:“我只是不甘心,萤窗雪案,勤学苦读十数载,就这般……后半生寂寂于空室,我不甘心。”
志向也好抱负也罢,归根结底还是不甘心于陋巷啊。
无论如何,他总算说出了实话。既如此,奚骊珠索性也坦诚相对。
“魏主并非专任法令,只是先法令而后经术。既然进必吏能、升非学艺是魏朝现状,若想得到重用,只做专经之才显然是不够的。郎君既已入仕居官,何不及早调整心态,于世情时务上多多用心?修习实务、勤习吏事,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①——”
“你让我放弃经术转习文法?”
“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经义和治事本不相斥,双修并重说不定更能融会贯通。不知夫君是否注意到,劝学里有一家私学,经师就是以《春秋》、律令为教,门徒足有数百。
“将来或有外任之机,纵为一县之令,倘能小庇生灵,也算不负所学,更无愧己心。若然连兵刑钱谷、徕民垦田这些都一无所知,就算端坐庙堂高处,又对得起谁呢?”
杜匀植皱起眉:“使刀笔小用,计日而期荣,我不屑为也。”②
“……我阿娘常说,人总要适应环境,而不能等到环境来适应自己。我认为这话很有道理,适应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妥协,内方何妨外圆?郎君之前不也是这般劝我的么。还是说——”奚骊珠垂眼,“咱们虽已脱离了燕国,清浊之分仍旧存在于郎君心里?”
杜匀植蓦然变了脸色,仿佛被人踩了痛脚。
奚骊珠见他如此,到底有些不忍,描补道:“我只是觉得,既然居政为官,无论是怀着上报君王下恤百姓的志向,还是只求仕途通达,在其位总要谋其政。与其无所事事、虚谈妨务,倒不如做一个俗吏。”
杜匀植迟迟没有说话。他才发现,自己的妻子在不知不觉中似乎成长了很多。只是这成长与他无关,也说不上是好是坏。
“你也觉得我自视清高,觉得我是个笑话,是吗?”
奚骊珠只是想让他正视己心。若然这山望着那山高,那么可能终其一生都要困在这种想追求而不能、想放弃而不甘的心境中,饱受折磨。
权衡取舍,做出抉择,而后为之付出努力——在她看来这才是能助郎君走出心魔与困境的唯一出路。
她能做的不多,无非是凭着对魏主不多的了解,为他分析一下前路。如何抉择全在于他。
可惜忠言并不中听,这番话到底还是刺痛了他的心。
“郎君大才盘盘,从来也不是……”
“那么令璎,你觉得我应当如何选?”杜匀植打断她的话,直直盯着她,“若我上表陈疾,把官也给辞了,你难道不会觉得自己的夫君太过无用吗?”
奚骊珠摇头:“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书之乐。”
追名逐利的路上往往会让人忽略掉很多的美好与乐趣,很难再细细体味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
郎君真要是息了仕宦之心,自此远离官场,说不定他们还能回到从前琴瑟和鸣赌书泼茶的简单快乐。
而不似现在,两人面对面坐着,咫尺之隔,却越来越觉陌生,甚至会下意识回避对方的眼睛,就连寻常的谈心都无以为继。
“我……”杜匀植缓缓站起,“我方才说得都是醉话,饮多了酒,头有些晕……”
奚骊珠起身绕案要去扶他。
他撑着门框,摆了摆手:“你歇着吧,我回书房去。我想一个人静静。”
奚骊珠停步,看着他逐渐远去的背影,只觉疲累又添了一重。
-
“陛下。”冯度脚步匆匆进了东堂,将一叠纸呈上,低声禀道,“……从招福寺出来遇了点意外,好在有惊无险,人也安然。”
“尉炿是该管管了。”
“炿公子可没讨到好,断手断脚的,没几个月下不了榻。只是奚娘子身边那个侍女竟然会武,从前竟是不知,要不要重新查查?”
冯度心下有些忐忑。这事严格来说算是他的失职,那侍婢一身武艺,若然怀着歹心,岂不危险?
“嗯,查查也好。”
密报上记录着奚骊珠一整日的言行活动,巨细靡遗。
穆崇渊逐张翻阅,神色算不上好。
直到扫过“二人闭门交谈有顷,不欢而散”句时,眉心这才舒展开。
奚骊珠观他面色,就知鲁夫人没少向他哭诉自己的“罪行”。
夫妻二人静默相对,各自无言。
因为该说的都已说尽。
鲁夫人是半步不会退的,总不能要求一个长辈向小辈低头。除非奚骊珠继续退让,否则说得再多也于事无补,只会这样因循往复下去。
可对奚骊珠来说,她已经退至边界,退无可退了。
除非彻底放弃自己的坚守和向往,从今后当家理纪、仰侍巾栉,打落牙齿和血吞……
他们都感到累了,因而谁也没开口。
长久的沉默凭添了一抹不自在,奚骊珠索性略过此事,谈起了别的: “郎君又饮酒了?”
杜匀植面上看不出,身上确有一股淡淡的酒气。
“今日散值得早,就和一位较为投契的同僚相约,小酌了几杯。”
事实上,他这阵子放值得都早,不独这一日。
奚骊珠卸职后不久,杜匀植那边也发生了些变动,从经任人师掌教胄子的太学博士,被调去了太学的藏书阁,职司翰墨,管书籍、备顾问。
职事虽变,职品未变,还多了个备顾问的头衔,按理可以奉使议政、试贤举能。
可惜空有其名,他整日里做得尽是整理书阁图籍、补足阙文的事,明眼人一看便知,这分明是坐了冷胡床。
于是就有人私下议论:妻子前脚卸职,他后脚调任,明摆着他这个太常博士当初就是靠内眷才得到的。
杜匀植挟才自诩,一心想着参预朝纲。奈何满腹经纶无从施展,还要面对如此非议,未免心下怏怏。
此外还发生了一件事,虽与杜匀植无关,却让他备感打击。
半月前,天子于览政之暇曾幸太学,亲临讲肄、策试学子,有一人得到了魏主的特别赏识。
那人并非太学生,是被迁徙的万余降附民中的一员,名叫李晁,原是县衙中一刀笔小吏,因识文断字被分派到了太学,成了一名录事。
天子与其闲谈之下,发现他不仅明解律令,且于理财积谷一道甚是精熟,一时引为奇才,直接擢其为中书舍人,正五品上。
李晁和杜匀植一样也是金洛人,两人既是同乡,又一道入魏,难免有些惺惺相惜之情。
可骤然之间,区区一个录事员就跃居于自己这个太学博士之上,不仅能够入朝参政,还能时常出入宫阙陈言献策。听闻天子对其叹赏无已,还欲加其宠禄……
杜匀植求而不得的,全都降临在了李晁头上。
天子重法令甚于经术并不算密事,只不曾想,他竟随随便便将一俗吏视为命世大才,博学鸿儒反倒见弃于草泽,这让他心里怎能不失衡?
先前的担忧都成了真,天子果然高文吏而贱儒生。那个文吏偏又是他相熟的人,一个他从未生起过与之一较高下之心的人。
杜匀植益觉不平,近日常常称病不往太学去。
奚骊珠不忍见他自暴自弃,每每软语开解:“郎君何不换个角度看待。朝为刀笔吏,暮登天子堂,愈证明了魏国门第观念淡薄——”
武卒小吏厮役之流,都能凭自身才干一朝扶摇而起。这说明人人皆有机会,不必非士族名流不可。
魏人对门第并没有燕人惯有的那种高山仰止之感,按他们的理念,大家都是人,谁能沙场平敌、建功立业,谁就可居高位、享尊荣。
这不正是儒家所提倡的“人皆可为尧舜”吗?亦是全部有志之士的佳音。自然也包括杜郎。
博士的迁升虽则有限,但遍观大魏历朝,以博士入官最终位至公卿的并非没有。他们于教授弟子外,或出使、或议政,担当的往往都是国之重任。
纯以文章才俊任居枢要的虽不多,也还是有的。
等到天下再承平一些,届时学业大盛,儒风复振亦可期。
“只要郎君耐得住。”
然而对于这些劝他静待良时的话,杜匀植表面应下,实则并未往心里去。终日颓唐不振,还常有宝玉蒙尘之叹。
这些牢骚话在家里说说尚可,近来却不知与什么同僚友人频频相约,若酒醉后泄出只言片语去,不过徒遗把柄,徒招祸端。
奚骊珠几次三番提醒他谨慎着些,不想今晚仍是如此。
见他满脸疲惫,一身落寞,奚骊珠自己满腹的疑问只能暂且压下。
从前,恐伤了他男子的尊严,她在措辞上从来都是一再婉转。但今天,她决定推心置腹与他谈一谈。
“郎君,我有两问。”
杜匀植抬眼看她,眼神有着酒后的混沌,缓而慢地点了下头:“你问。”
“郎君之志,是讲学授徒、授业传道?还是潜心学术、做专经之才?若然如此,做个甘守清贫不营势力的太学博士未必不好。”
见她严肃起来,杜匀植搓了把脸,沉沉吐出一口浊气:“我只是不甘心,萤窗雪案,勤学苦读十数载,就这般……后半生寂寂于空室,我不甘心。”
志向也好抱负也罢,归根结底还是不甘心于陋巷啊。
无论如何,他总算说出了实话。既如此,奚骊珠索性也坦诚相对。
“魏主并非专任法令,只是先法令而后经术。既然进必吏能、升非学艺是魏朝现状,若想得到重用,只做专经之才显然是不够的。郎君既已入仕居官,何不及早调整心态,于世情时务上多多用心?修习实务、勤习吏事,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①——”
“你让我放弃经术转习文法?”
“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经义和治事本不相斥,双修并重说不定更能融会贯通。不知夫君是否注意到,劝学里有一家私学,经师就是以《春秋》、律令为教,门徒足有数百。
“将来或有外任之机,纵为一县之令,倘能小庇生灵,也算不负所学,更无愧己心。若然连兵刑钱谷、徕民垦田这些都一无所知,就算端坐庙堂高处,又对得起谁呢?”
杜匀植皱起眉:“使刀笔小用,计日而期荣,我不屑为也。”②
“……我阿娘常说,人总要适应环境,而不能等到环境来适应自己。我认为这话很有道理,适应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妥协,内方何妨外圆?郎君之前不也是这般劝我的么。还是说——”奚骊珠垂眼,“咱们虽已脱离了燕国,清浊之分仍旧存在于郎君心里?”
杜匀植蓦然变了脸色,仿佛被人踩了痛脚。
奚骊珠见他如此,到底有些不忍,描补道:“我只是觉得,既然居政为官,无论是怀着上报君王下恤百姓的志向,还是只求仕途通达,在其位总要谋其政。与其无所事事、虚谈妨务,倒不如做一个俗吏。”
杜匀植迟迟没有说话。他才发现,自己的妻子在不知不觉中似乎成长了很多。只是这成长与他无关,也说不上是好是坏。
“你也觉得我自视清高,觉得我是个笑话,是吗?”
奚骊珠只是想让他正视己心。若然这山望着那山高,那么可能终其一生都要困在这种想追求而不能、想放弃而不甘的心境中,饱受折磨。
权衡取舍,做出抉择,而后为之付出努力——在她看来这才是能助郎君走出心魔与困境的唯一出路。
她能做的不多,无非是凭着对魏主不多的了解,为他分析一下前路。如何抉择全在于他。
可惜忠言并不中听,这番话到底还是刺痛了他的心。
“郎君大才盘盘,从来也不是……”
“那么令璎,你觉得我应当如何选?”杜匀植打断她的话,直直盯着她,“若我上表陈疾,把官也给辞了,你难道不会觉得自己的夫君太过无用吗?”
奚骊珠摇头:“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书之乐。”
追名逐利的路上往往会让人忽略掉很多的美好与乐趣,很难再细细体味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
郎君真要是息了仕宦之心,自此远离官场,说不定他们还能回到从前琴瑟和鸣赌书泼茶的简单快乐。
而不似现在,两人面对面坐着,咫尺之隔,却越来越觉陌生,甚至会下意识回避对方的眼睛,就连寻常的谈心都无以为继。
“我……”杜匀植缓缓站起,“我方才说得都是醉话,饮多了酒,头有些晕……”
奚骊珠起身绕案要去扶他。
他撑着门框,摆了摆手:“你歇着吧,我回书房去。我想一个人静静。”
奚骊珠停步,看着他逐渐远去的背影,只觉疲累又添了一重。
-
“陛下。”冯度脚步匆匆进了东堂,将一叠纸呈上,低声禀道,“……从招福寺出来遇了点意外,好在有惊无险,人也安然。”
“尉炿是该管管了。”
“炿公子可没讨到好,断手断脚的,没几个月下不了榻。只是奚娘子身边那个侍女竟然会武,从前竟是不知,要不要重新查查?”
冯度心下有些忐忑。这事严格来说算是他的失职,那侍婢一身武艺,若然怀着歹心,岂不危险?
“嗯,查查也好。”
密报上记录着奚骊珠一整日的言行活动,巨细靡遗。
穆崇渊逐张翻阅,神色算不上好。
直到扫过“二人闭门交谈有顷,不欢而散”句时,眉心这才舒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