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的时间匆匆流逝,方卫国像往常一样,背着他那已经磨损的帆布包,踏上了前往团部邮局的路。
他心中满是对诗歌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走进邮局,他正准备将新写的诗稿寄往京城的杂志社,却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邮差。
“哎~这不是砖厂的方卫国同志吗,这里有你的加急信件。”方卫国隔三差五就到邮局寄送诗稿,这里的人自然都认识他。
邮差一看到方卫国,便在那个绿色的背包里翻找起来,很快就递给他一封沉甸甸的加急信件。
“还有别人的吗?我可以直接给带回去。”方卫国接过加急信件,边拆边漫不经心的问道。
方卫国接过了邮差递过来的信件,还没等拆开,就看见了信封上那扎眼的大红戳,他的心里不由得激动了起来。
他用颤抖的手拆开信封,里面赫然写着“返城通知”几个大字。
“一周之前好像有一封跟你这很像的,不过后来…”想起当时的情景,邮差的话戛然而止。
方卫国的心脏猛地跳动起来,难以置信的喜悦涌上心头。
他从未想过,自己竟然会有这样的机会,能够结束这段艰苦的乡村生活,重返那个充满诗意和梦想的城市。
“这是我的返城通知书!我终于可以回去了!”方卫国激动地大笑起来,他挥舞着手中的通知书,仿佛挥舞着胜利者的旗帜。
他迫不及待地跑出了邮局,他要尽快回去告诉大家,他的生活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到砖厂后,方卫国赶回了梁思成家中,赶巧李建军与张红旗也在,看到方卫国的返城通知书,大家都为他高兴。
“我跟你们说,今天也是巧,我刚进门就碰到邮差,也让我提前收到了这通知书,哎~对了,他好像还说…”方卫国挠了挠头使劲思索着。
“他还说什么了?你快说啊!”张红旗是个急性子,看到说了一半的方卫国,忍不住追问道。
“好像是,好像是一周之前有一封同样的信件。”方卫国一拍脑袋,斩钉截铁的说道。
“还有一封?砖厂这个点,除了咱们三个,好像也没谁属于下放人员了,难道?”李建军一向稳重,闻言看了看二人,欲言又止。
“这一周没听说谁要走,二哥的意思是…有人克扣咱们的信件?”张红旗仔细分析着李建军话中的意图,一副大明白的样子。
“谁能有这么大胆?早些年的文件就说过,克扣返城通知是大罪,尤其是这个严打的时候,这要是真的,那不是明摆着不想活了…”
方卫国的话语刚落,屋内的气氛顿时变得凝重起来。
三人相视一眼,都看出了彼此眼中的不安与疑惑。
梁思成的家,这个位于连队,靠近大路方向的最后一排,一向安静而和谐,但今天,却似乎有一股难以言说的阴影悄然笼罩。
“我觉得咱们不能就这么坐以待毙。”李建军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坚定而低沉,“如果真的有人敢做出这种事,那我们至少应该查个水落石出。”
张红旗点了点头,他的眉头紧锁,“我同意二哥的看法,这事关咱们的切身利益,要是真有人搞鬼,那性质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梁思成站起身,似乎在寻找答案,他的直觉告诉自己,也许就是那个令人讨厌的女人在捣鬼,但是却没有证据,也许此刻三位父亲心中也有所怀疑。
片刻后,他轻轻地说道:“那就这样吧,咱们先从砖厂开始查起。看看最近有没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或者有没有其他人也收到了类似的通知。”
“这事不会是办公室的人能做出来的,毕竟他们知道文件与政策,老三明天你再到团部问问那个邮差,我总感觉这里面有事。”李建军脑袋活泛,逻辑性很强,想了想后对着方卫国说。
方卫国点了点头,他知道李建军说的有道理,办公室里的人对于每一份文件、每一个政策都了如指掌,不太可能会做出这种事情。
“这要是让我知道是谁在里面捣鬼,我饶不了他…”想到这里张红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张红旗是个热血汉子,他对于任何不公正的事情都无法容忍。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怒火,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捣鬼的人站在他的面前。
“对了,三爹就要到京大报道了,不管安排什么职位,都是咱读书人最向往的地方,还是要庆祝一下的。”梁思成看着手里的返城通知书忍不住替三爹开心。
大家都纷纷点头,三爹能够进入京大是件值得庆祝的事情,这也代表洗刷了多年的冤屈,重换清白,过回以前属于自己的生活。
“是要庆祝的,再过两天就是春节了,看通知最快也要年后报到,现在返城的车是赶不上了,不如过了年再走?”姜秀芝的考虑不是没有道理,北大荒地面宽广,交通是最不方便的,从砖厂到团部没有车。
毕竟,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这肯定是几人在偏远的北大荒过的最后一个新年了。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交通方式与现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冬天的时候,大雪封路,道路变得异常难行。
人们的出行主要依靠的是最原始的方式——狗拉爬犁或是马拉雪橇。
这些动物是极地严寒中最为可靠的伙伴,它们坚韧不拔地拖拽着重重的爬犁,穿梭在风雪交加的大地上。
而到了夏季,虽然冰雪融化,但是道路依旧坎坷,人们大多数时候选择骑马,那种驰骋的感觉似乎能稍微缓解旅途的艰辛。
至于自行车,在当时那可真是难得一见的稀奇物品。
通常一个连队里,只有办公室才可能拥有那么一台,使之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至于55马力的拖拉机,那是专门用于耕种土地的,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要动用这样的大型机械去办私事,无异于异想天开。
出行对那时的人们而言,无疑是一项耗时巨大的挑战。
他心中满是对诗歌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走进邮局,他正准备将新写的诗稿寄往京城的杂志社,却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邮差。
“哎~这不是砖厂的方卫国同志吗,这里有你的加急信件。”方卫国隔三差五就到邮局寄送诗稿,这里的人自然都认识他。
邮差一看到方卫国,便在那个绿色的背包里翻找起来,很快就递给他一封沉甸甸的加急信件。
“还有别人的吗?我可以直接给带回去。”方卫国接过加急信件,边拆边漫不经心的问道。
方卫国接过了邮差递过来的信件,还没等拆开,就看见了信封上那扎眼的大红戳,他的心里不由得激动了起来。
他用颤抖的手拆开信封,里面赫然写着“返城通知”几个大字。
“一周之前好像有一封跟你这很像的,不过后来…”想起当时的情景,邮差的话戛然而止。
方卫国的心脏猛地跳动起来,难以置信的喜悦涌上心头。
他从未想过,自己竟然会有这样的机会,能够结束这段艰苦的乡村生活,重返那个充满诗意和梦想的城市。
“这是我的返城通知书!我终于可以回去了!”方卫国激动地大笑起来,他挥舞着手中的通知书,仿佛挥舞着胜利者的旗帜。
他迫不及待地跑出了邮局,他要尽快回去告诉大家,他的生活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到砖厂后,方卫国赶回了梁思成家中,赶巧李建军与张红旗也在,看到方卫国的返城通知书,大家都为他高兴。
“我跟你们说,今天也是巧,我刚进门就碰到邮差,也让我提前收到了这通知书,哎~对了,他好像还说…”方卫国挠了挠头使劲思索着。
“他还说什么了?你快说啊!”张红旗是个急性子,看到说了一半的方卫国,忍不住追问道。
“好像是,好像是一周之前有一封同样的信件。”方卫国一拍脑袋,斩钉截铁的说道。
“还有一封?砖厂这个点,除了咱们三个,好像也没谁属于下放人员了,难道?”李建军一向稳重,闻言看了看二人,欲言又止。
“这一周没听说谁要走,二哥的意思是…有人克扣咱们的信件?”张红旗仔细分析着李建军话中的意图,一副大明白的样子。
“谁能有这么大胆?早些年的文件就说过,克扣返城通知是大罪,尤其是这个严打的时候,这要是真的,那不是明摆着不想活了…”
方卫国的话语刚落,屋内的气氛顿时变得凝重起来。
三人相视一眼,都看出了彼此眼中的不安与疑惑。
梁思成的家,这个位于连队,靠近大路方向的最后一排,一向安静而和谐,但今天,却似乎有一股难以言说的阴影悄然笼罩。
“我觉得咱们不能就这么坐以待毙。”李建军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坚定而低沉,“如果真的有人敢做出这种事,那我们至少应该查个水落石出。”
张红旗点了点头,他的眉头紧锁,“我同意二哥的看法,这事关咱们的切身利益,要是真有人搞鬼,那性质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梁思成站起身,似乎在寻找答案,他的直觉告诉自己,也许就是那个令人讨厌的女人在捣鬼,但是却没有证据,也许此刻三位父亲心中也有所怀疑。
片刻后,他轻轻地说道:“那就这样吧,咱们先从砖厂开始查起。看看最近有没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或者有没有其他人也收到了类似的通知。”
“这事不会是办公室的人能做出来的,毕竟他们知道文件与政策,老三明天你再到团部问问那个邮差,我总感觉这里面有事。”李建军脑袋活泛,逻辑性很强,想了想后对着方卫国说。
方卫国点了点头,他知道李建军说的有道理,办公室里的人对于每一份文件、每一个政策都了如指掌,不太可能会做出这种事情。
“这要是让我知道是谁在里面捣鬼,我饶不了他…”想到这里张红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张红旗是个热血汉子,他对于任何不公正的事情都无法容忍。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怒火,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捣鬼的人站在他的面前。
“对了,三爹就要到京大报道了,不管安排什么职位,都是咱读书人最向往的地方,还是要庆祝一下的。”梁思成看着手里的返城通知书忍不住替三爹开心。
大家都纷纷点头,三爹能够进入京大是件值得庆祝的事情,这也代表洗刷了多年的冤屈,重换清白,过回以前属于自己的生活。
“是要庆祝的,再过两天就是春节了,看通知最快也要年后报到,现在返城的车是赶不上了,不如过了年再走?”姜秀芝的考虑不是没有道理,北大荒地面宽广,交通是最不方便的,从砖厂到团部没有车。
毕竟,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这肯定是几人在偏远的北大荒过的最后一个新年了。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交通方式与现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冬天的时候,大雪封路,道路变得异常难行。
人们的出行主要依靠的是最原始的方式——狗拉爬犁或是马拉雪橇。
这些动物是极地严寒中最为可靠的伙伴,它们坚韧不拔地拖拽着重重的爬犁,穿梭在风雪交加的大地上。
而到了夏季,虽然冰雪融化,但是道路依旧坎坷,人们大多数时候选择骑马,那种驰骋的感觉似乎能稍微缓解旅途的艰辛。
至于自行车,在当时那可真是难得一见的稀奇物品。
通常一个连队里,只有办公室才可能拥有那么一台,使之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至于55马力的拖拉机,那是专门用于耕种土地的,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要动用这样的大型机械去办私事,无异于异想天开。
出行对那时的人们而言,无疑是一项耗时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