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4 章
姜禾想要租铺子继续做生意的想法,孩子们也没什么意见。
反正这钱都是姜禾赚的,要怎么花也是她说了算。
这几个月相处下来,青杨和雨桑都已经明白了一件事情。
姜禾不会亏待他们,只要不理所应当的觉得她应该做什么,是可以相处得很愉快的。
青杨本就没打算要姜禾出那笔束修钱,他卯足了劲想要考进国子监,是可以免束修的。
雨桑还在从文和习武之间摇摆呢。
至于小榆,他只隐约听到了姜禾说手头钱不够,当即就去取了摄政王那日给他的银锞子,说要补贴家用。
整得姜禾哭笑不得,忙叫他自己收好。
家里现在是紧张了点,但也还没到要动用小榆的“私房钱”的时候。
……
本想着先歇上几日,但青杨坚持要去卖饭团。
姜禾再三劝说,表示还没有缺钱到这么紧张的地步。
每天的肉松和酱香饼,加在一起还是能赚不少的。
但是青杨表示自己可以过了人最多的时间点,就去书铺看一会书。
饭团嘛,提前包好放在桌上就好,只是需要张小花帮着照看一眼就行。
姜禾拗不过他,只好同意了。
客栈离着国子监不远,没有牛车,但是可以借客栈掌柜的手推木板车用。
客栈掌柜是个飒爽的女人,她抱着手臂看姜禾忙活着煎蛋蒸饭,然后递了一个包好的饭团给她。
本就说好免费给姜禾用厨房和手推车,但姜禾性子好,又上道。
短暂相处下来,她还挺喜欢姜禾的。
饭团也好吃,掌柜不带歇地吃了半个,答应会帮忙照看还在睡梦中的小榆,目送着他们母子二人出门了。
姜禾推着车到国子监门口的时候,刚好张小花也到了。
梁生的牛车一会送梁燕儿去码头后,就会去接雨桑,将她送到柳长歌那。
到时候天色晚些,再跑一趟京城,把雨桑送回来,接张小花和梁燕儿回来。
这样算算,比之前跑的趟数还多了一回。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晴天,只有清晨时分,晨光氤氲的时候,是最舒适的。
姜禾舒展了一下身子,决定留下来再看一会摊子,多包上几个。
反正小榆一时半会也不会醒,也叫青杨可以慢慢吃了早饭再忙活。
相熟的食客瞧见姜禾在包饭团,乐得上前和她聊两句。
阳光逐渐驱散水汽,周围来往的人也多起来了。
眼看着时间差不多了,姜禾便准备将摊子交给青杨,再准备买两个包子带回去给小榆做早饭。
就在姜禾拿着帕子擦手的时候,来往的人中,有人喊了一声“姜姑娘”。
定眼看去,杨瑞棠正从马车上下来,远远的朝着饭团摊子快步走过来。
“姜姑娘!”
姜禾笑着和他打招呼:“杨公子,今天来这么早啊。”
“那不是找你说点事情呢。”杨瑞棠抚着两下胸口,平复着呼吸。
这就叫姜禾有些奇怪了,杨瑞棠能有什么事情找她啊。
难道是上回的酱香饼酱和肉松有问题?
“上回不是说,等院试结束之后,叫我府上小董从老家过来,带着孩子们看看书写写字嘛!”
青杨正在包饭团,闻言,隔着竹帘和油纸捏饭团的手指猛地僵住。
还有这事,姜禾居然还打算给他们请先生来授课?
“嗯。”
姜禾还记得这事,既然提前和人家约好了,哪怕是家中出事,这笔钱她也是提前准备好了的。
院试刚结束,他们一家刚搬到京城,还需要稍微适应几天。
而小董从老家过来,也需要一点时间。
所以姜禾也没急着去催,反正小董到京城里,也自会找过来的。
“我也是才得到信儿,前几日那飓风,受灾最严重的就是余杭一带了,小董家就在那一代。房子泡在水里好几日了,他又赶着去院试,这才有功夫喘口气。”
杨瑞棠惋惜地叹了口气:“他家这一折腾,是什么都不剩下了。不过朝廷派了人过去统一安置,就是他现在是来不了京城的了。”
这倒是完全意料之外的事情。
听这描述,似乎他们家情况虽然惨,但好像也只是被村中其他户人家衬托的。
也不知道余杭那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这答应下来的事情,现在办不成了,杨瑞棠也是有些不好意。
所以他特意起了个大早,就为和姜禾说这事。
“这书院考试也快了,我再多打听打听,争取这两日再寻一个这会儿有空的书生吧。”
“也行……”
“不用!”
姜禾话还没说完,青杨便抢先开口,打断了她。
他有些急切道:“不需要的!”
这就叫姜禾有些纳闷了,青杨之前是总和她唱反调。
但读书这件事,青杨是很在乎的。
这是姜禾第一次见他这样拒绝和排斥和读书相关的事情。
见杨瑞棠和姜禾都疑惑地看着他,青杨深吸一口气,坚决地摇摇头。
“可是你之前不是常常翻来覆去的看同一页吗,真的不需要有人给你答疑解惑吗?”
青杨自认为自己看书都已经避着姜禾了,他也没有想到姜禾都能注意这个细节。
从前是很需要的,只是在偷偷溜进国子监后,便不再那么困惑了。
即使还有不理解的地方,举一反三,往往也能理解一二。
尤其是在碰到那位大人后。
国子监上下,不管是司业还是助教,都很愿意给他答疑解惑。
他们甚至会主动和青杨搭话,问他可有不懂的地方。
也会拿走他写的功课,青杨猜,应该是拿给那位大人看了。
他都已经向那位大人开过口,想来那位大人应该也就要给他安排上先生了。
没必要叫姜禾再为他花上一笔钱。
只是这事不方便说,那位大人明确提过,不可以叫国子监里的监生知道他能进来旁听的事情。
青杨试探地看了一眼杨瑞棠,很快又佯装无事,挪回目光,开口解释道:“我在书铺有碰到一位大人,他说见我有缘,便对我提点了一二。”
这话半真半假,因此青杨也并不心虚。
“这样啊。”
虽然这有缘分,听着怪玄乎的。但青杨这段时间确实是跑书铺跑得很勤。
于是,姜禾又问了一遍:“真不需要?”
“不需要。”
见他确实是笃定,不像是心疼或者不愿意花钱的样子。
姜禾也不再强求,只是有些抱歉地看向杨瑞棠。
“害杨公子白忙活一趟了。”
“哎!”杨瑞棠忙摆手:“这就见外了,我还没谢谢你的肉松呢,你是不知道,温梨可喜欢了,你就等着她把从我这里抢走的吃完,再来找你买吧。”
姜禾笑着,忙说要再送他一罐。
客气几句后,杨瑞棠提着酱香饼进国子监。
姜禾也把摊子交给了青杨,奔着包子摊去了。
……
早课的时间点一过,国子监门口的人逐渐变少。
青杨将包好的饭团摆得整齐,和张小花打了一声招呼后,脚步匆匆朝着国子监侧门而去
这段时间的青杨,像是一下子从即将干涸的水坑,进入到一片辽阔浩瀚的水域。
有一种极快的速度吸收着知识,并且融会贯通着。
这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偶尔也会叫他感觉到有一瞬的心惊。
青杨自认为也是天赋不凡的,可如今回过头去看,只觉得自己像个井底之蛙一般的自负愚蠢。
也因此,即使只见过几面,他对那位大人的敬仰,是与日俱增的。
这是机会,他必须抓住了。
在平常听课的老位置站定后,青杨深吸一口气,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准备听课。
头发花白的博士翻开书页。
青杨身后的小径,有个年轻的助教朝他走了过来。
“欸。”
他走到青杨身边,压低声音道:“大人叫你明日早课的点,去一趟瀚海书铺,会有人告诉你要做什么的。”
……
姜禾提着包子回去的时候,小榆正迷迷糊糊从床上爬起来。
“洗把脸,来吃包子。”
姜禾撕开油纸袋子,直接摆在了桌上,省得找盘子了。
小榆抓起一个,咬了一口后,发现正是他喜欢的蔬菜香菇馅的,于是满心欢喜地又咬了一大口。
“娘。我们今日去干什么啊。”
今日的行程,姜禾已经计划好了。
“先去茶叶铺子看看吧。”
“茶叶铺子?买绿茶吗,娘又要做水晶粽子了吗?”
在小榆的印象里,姜禾只用过一次绿茶,就是做水晶粽子。
但是这份配方,姜禾已经高价卖给华阳长公主了,再拿出来卖就不厚道了。
“不是的。”
姜禾摇摇头,笑着道;“等把茶叶买回来,你就知道了。”
买茶叶也是颇有门道的。
这茶叶的价格,往往也附加了一些所谓茶叶名声的额外费用。
若是要炒,是可以把价格抬得很高的。
姜禾买不起太好的茶叶,但上次做水晶粽子的龙井,也实在是太劣质了一点,实在是拿不出手。
本着货比三家的原则,姜禾已经准备好要打持久作战,定是要在京城的茶叶铺子里找出最合适的那一款茶叶。
一个上午,姜禾拽着小榆,从西市走到东市。
只要是看见茶叶铺子,都进去问一问,看看茶的情况。
“娘,小榆饿了。”
眼看着到了午饭的点,小榆说什么都不愿意再走了。
恰好他们走到了岔路口,周围人来人往,各式各样食肆小摊,叫卖声此起彼伏,叫人挑花了眼。
姜禾环顾一圈四周,还没有想好要吃什么,却眼见瞥见了一家茶叶铺子。
她弯下身询问小榆:“我们再去这家茶叶店看一看,就去吃饭好吗?”
“好!”
反正这钱都是姜禾赚的,要怎么花也是她说了算。
这几个月相处下来,青杨和雨桑都已经明白了一件事情。
姜禾不会亏待他们,只要不理所应当的觉得她应该做什么,是可以相处得很愉快的。
青杨本就没打算要姜禾出那笔束修钱,他卯足了劲想要考进国子监,是可以免束修的。
雨桑还在从文和习武之间摇摆呢。
至于小榆,他只隐约听到了姜禾说手头钱不够,当即就去取了摄政王那日给他的银锞子,说要补贴家用。
整得姜禾哭笑不得,忙叫他自己收好。
家里现在是紧张了点,但也还没到要动用小榆的“私房钱”的时候。
……
本想着先歇上几日,但青杨坚持要去卖饭团。
姜禾再三劝说,表示还没有缺钱到这么紧张的地步。
每天的肉松和酱香饼,加在一起还是能赚不少的。
但是青杨表示自己可以过了人最多的时间点,就去书铺看一会书。
饭团嘛,提前包好放在桌上就好,只是需要张小花帮着照看一眼就行。
姜禾拗不过他,只好同意了。
客栈离着国子监不远,没有牛车,但是可以借客栈掌柜的手推木板车用。
客栈掌柜是个飒爽的女人,她抱着手臂看姜禾忙活着煎蛋蒸饭,然后递了一个包好的饭团给她。
本就说好免费给姜禾用厨房和手推车,但姜禾性子好,又上道。
短暂相处下来,她还挺喜欢姜禾的。
饭团也好吃,掌柜不带歇地吃了半个,答应会帮忙照看还在睡梦中的小榆,目送着他们母子二人出门了。
姜禾推着车到国子监门口的时候,刚好张小花也到了。
梁生的牛车一会送梁燕儿去码头后,就会去接雨桑,将她送到柳长歌那。
到时候天色晚些,再跑一趟京城,把雨桑送回来,接张小花和梁燕儿回来。
这样算算,比之前跑的趟数还多了一回。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晴天,只有清晨时分,晨光氤氲的时候,是最舒适的。
姜禾舒展了一下身子,决定留下来再看一会摊子,多包上几个。
反正小榆一时半会也不会醒,也叫青杨可以慢慢吃了早饭再忙活。
相熟的食客瞧见姜禾在包饭团,乐得上前和她聊两句。
阳光逐渐驱散水汽,周围来往的人也多起来了。
眼看着时间差不多了,姜禾便准备将摊子交给青杨,再准备买两个包子带回去给小榆做早饭。
就在姜禾拿着帕子擦手的时候,来往的人中,有人喊了一声“姜姑娘”。
定眼看去,杨瑞棠正从马车上下来,远远的朝着饭团摊子快步走过来。
“姜姑娘!”
姜禾笑着和他打招呼:“杨公子,今天来这么早啊。”
“那不是找你说点事情呢。”杨瑞棠抚着两下胸口,平复着呼吸。
这就叫姜禾有些奇怪了,杨瑞棠能有什么事情找她啊。
难道是上回的酱香饼酱和肉松有问题?
“上回不是说,等院试结束之后,叫我府上小董从老家过来,带着孩子们看看书写写字嘛!”
青杨正在包饭团,闻言,隔着竹帘和油纸捏饭团的手指猛地僵住。
还有这事,姜禾居然还打算给他们请先生来授课?
“嗯。”
姜禾还记得这事,既然提前和人家约好了,哪怕是家中出事,这笔钱她也是提前准备好了的。
院试刚结束,他们一家刚搬到京城,还需要稍微适应几天。
而小董从老家过来,也需要一点时间。
所以姜禾也没急着去催,反正小董到京城里,也自会找过来的。
“我也是才得到信儿,前几日那飓风,受灾最严重的就是余杭一带了,小董家就在那一代。房子泡在水里好几日了,他又赶着去院试,这才有功夫喘口气。”
杨瑞棠惋惜地叹了口气:“他家这一折腾,是什么都不剩下了。不过朝廷派了人过去统一安置,就是他现在是来不了京城的了。”
这倒是完全意料之外的事情。
听这描述,似乎他们家情况虽然惨,但好像也只是被村中其他户人家衬托的。
也不知道余杭那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这答应下来的事情,现在办不成了,杨瑞棠也是有些不好意。
所以他特意起了个大早,就为和姜禾说这事。
“这书院考试也快了,我再多打听打听,争取这两日再寻一个这会儿有空的书生吧。”
“也行……”
“不用!”
姜禾话还没说完,青杨便抢先开口,打断了她。
他有些急切道:“不需要的!”
这就叫姜禾有些纳闷了,青杨之前是总和她唱反调。
但读书这件事,青杨是很在乎的。
这是姜禾第一次见他这样拒绝和排斥和读书相关的事情。
见杨瑞棠和姜禾都疑惑地看着他,青杨深吸一口气,坚决地摇摇头。
“可是你之前不是常常翻来覆去的看同一页吗,真的不需要有人给你答疑解惑吗?”
青杨自认为自己看书都已经避着姜禾了,他也没有想到姜禾都能注意这个细节。
从前是很需要的,只是在偷偷溜进国子监后,便不再那么困惑了。
即使还有不理解的地方,举一反三,往往也能理解一二。
尤其是在碰到那位大人后。
国子监上下,不管是司业还是助教,都很愿意给他答疑解惑。
他们甚至会主动和青杨搭话,问他可有不懂的地方。
也会拿走他写的功课,青杨猜,应该是拿给那位大人看了。
他都已经向那位大人开过口,想来那位大人应该也就要给他安排上先生了。
没必要叫姜禾再为他花上一笔钱。
只是这事不方便说,那位大人明确提过,不可以叫国子监里的监生知道他能进来旁听的事情。
青杨试探地看了一眼杨瑞棠,很快又佯装无事,挪回目光,开口解释道:“我在书铺有碰到一位大人,他说见我有缘,便对我提点了一二。”
这话半真半假,因此青杨也并不心虚。
“这样啊。”
虽然这有缘分,听着怪玄乎的。但青杨这段时间确实是跑书铺跑得很勤。
于是,姜禾又问了一遍:“真不需要?”
“不需要。”
见他确实是笃定,不像是心疼或者不愿意花钱的样子。
姜禾也不再强求,只是有些抱歉地看向杨瑞棠。
“害杨公子白忙活一趟了。”
“哎!”杨瑞棠忙摆手:“这就见外了,我还没谢谢你的肉松呢,你是不知道,温梨可喜欢了,你就等着她把从我这里抢走的吃完,再来找你买吧。”
姜禾笑着,忙说要再送他一罐。
客气几句后,杨瑞棠提着酱香饼进国子监。
姜禾也把摊子交给了青杨,奔着包子摊去了。
……
早课的时间点一过,国子监门口的人逐渐变少。
青杨将包好的饭团摆得整齐,和张小花打了一声招呼后,脚步匆匆朝着国子监侧门而去
这段时间的青杨,像是一下子从即将干涸的水坑,进入到一片辽阔浩瀚的水域。
有一种极快的速度吸收着知识,并且融会贯通着。
这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偶尔也会叫他感觉到有一瞬的心惊。
青杨自认为也是天赋不凡的,可如今回过头去看,只觉得自己像个井底之蛙一般的自负愚蠢。
也因此,即使只见过几面,他对那位大人的敬仰,是与日俱增的。
这是机会,他必须抓住了。
在平常听课的老位置站定后,青杨深吸一口气,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准备听课。
头发花白的博士翻开书页。
青杨身后的小径,有个年轻的助教朝他走了过来。
“欸。”
他走到青杨身边,压低声音道:“大人叫你明日早课的点,去一趟瀚海书铺,会有人告诉你要做什么的。”
……
姜禾提着包子回去的时候,小榆正迷迷糊糊从床上爬起来。
“洗把脸,来吃包子。”
姜禾撕开油纸袋子,直接摆在了桌上,省得找盘子了。
小榆抓起一个,咬了一口后,发现正是他喜欢的蔬菜香菇馅的,于是满心欢喜地又咬了一大口。
“娘。我们今日去干什么啊。”
今日的行程,姜禾已经计划好了。
“先去茶叶铺子看看吧。”
“茶叶铺子?买绿茶吗,娘又要做水晶粽子了吗?”
在小榆的印象里,姜禾只用过一次绿茶,就是做水晶粽子。
但是这份配方,姜禾已经高价卖给华阳长公主了,再拿出来卖就不厚道了。
“不是的。”
姜禾摇摇头,笑着道;“等把茶叶买回来,你就知道了。”
买茶叶也是颇有门道的。
这茶叶的价格,往往也附加了一些所谓茶叶名声的额外费用。
若是要炒,是可以把价格抬得很高的。
姜禾买不起太好的茶叶,但上次做水晶粽子的龙井,也实在是太劣质了一点,实在是拿不出手。
本着货比三家的原则,姜禾已经准备好要打持久作战,定是要在京城的茶叶铺子里找出最合适的那一款茶叶。
一个上午,姜禾拽着小榆,从西市走到东市。
只要是看见茶叶铺子,都进去问一问,看看茶的情况。
“娘,小榆饿了。”
眼看着到了午饭的点,小榆说什么都不愿意再走了。
恰好他们走到了岔路口,周围人来人往,各式各样食肆小摊,叫卖声此起彼伏,叫人挑花了眼。
姜禾环顾一圈四周,还没有想好要吃什么,却眼见瞥见了一家茶叶铺子。
她弯下身询问小榆:“我们再去这家茶叶店看一看,就去吃饭好吗?”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