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不了,不好治……我不治!”胡青史一甩袍子,赖在洗剑池边的大石上。说白了,他就是不愿意治。
楚荣立时拔出刀来威胁他,被凌云拦下。
凌云上前道:“青史兄,我的朋友是战场上的人。天下人敬仰的抗摩尔大英雄,他此生若是不能再站起来,将摩尔人驱除出境,定会抱憾终身,也是你顾虑的天下人会生出的遗憾。”
胡青史轻哼一声,取腰间葫芦来一口,睨在笑得极丑的楚甲子……的双足。
“凌云,我已经看过这断筋双足,治疗嘛……当初治你的手,那是治疗及时,尚能续接。如今,他的腿疾已过大半年,期间舟车劳顿乱用力,经脉早已收缩。
若想要治好,切肤割肉,受拔筋针缝之痛。哼,即使身经百战的将军,也未必能忍下此种苦痛。”
“我可以。”楚甲子肃容道,为能站起来,任何辛苦都能忍下。
胡青史再笑,目光滑过一侧报废的战车以及试验成功的风弩。
此武器,一箭下海,炸得海面全是鱼。以它对付敌人,何愁天下不握于掌心。
思罢,他转脸对洗剑池,一副你愿意我也不治的态度。
凌云听他已经有方案,只是不肯应下,硬来道:“胡青史,你偷拿我的东西下山,闹得江南生乱,此事怎么算?”
胡青史一歪身,毫无愧疚道:“你藏个假国玺在身上,不就是等机会放出去,好钓大鱼。我帮你忙,不谢我就罢,还来算账?凌云啊凌云,出息了。”
凌云见他终于发怒,心下微哂。
与金簪在一块,倒是从她那学会走曲线达目的的方法,也明白义父曾经教育的“知雄守雌,卑弱自持”以达成目的的道理。
他一改强硬的面色,歉疚道:“青史兄,您为我好,我一直知道,凌云对兄长感激不尽。此前是我不对、不听您言。您海人有海量,原谅弟弟得不是。”
他长身作揖,向胡青史郑重道歉。
“呵,”胡青史被他这以退为进的方法将了军,假装硬起脸色,“你现在知道卖乖?一棒一枣,少玩这一套。”他摆下手,转眼又道,“别得不多说,若你想我帮他治足,答应我一事即可。”
君臣之道就是我退你进,我进你退,在一退一进中达成各自目的。
“何事?”凌云已经猜到他的要求,便是他不提,也会下山。
但是,胡青史的做法确实出人意料。
“建坛拜天,奉我为军师。此外,你东暹王的军队……”在凌云肃沉的面容下,胡青史跳下大石,长身玉立,言道,“打出口号:天下为公,无生来为帝者。轩辕已死,东暹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凌云张口结舌,震惊道:“你疯了。”
一个口号牵连数人。若将这口号打出去,不说自己会与金簪正面为敌,连楚甲子都被定为叛徒。
楚甲子已经气得要强行站起来,又摔回椅子,反应过来道:“我不治了。楚荣,下山。”
胡青史哼笑:“走,大可一走了之。你的抱负、家国责任、往事功业,全部沦为后人笑谈:废了腿的楚甲子,潦草后生空悲叹。”
楚甲子气得转身,利眸厉色道:“天下为公不假,怎会无生来为帝者?
古时兵儒联盟夺得天下,轩辕祖帝、儒师在圣都论道,儒师言:天生万民,必授其职。轩辕祖帝授天意为帝,自此开启大周千余年伟业。
如今,天下久病,需我等义士贤人护帝救治,这才是承天授意。
何来东暹当立,岁在甲子说?”
“哈哈哈哈……迂腐。”
胡青史绕楚甲子走半圈,又跳回洗剑池边的大石,遥望远方的海天一色,高声道,“你看到那片大海吗?
海之西面,百信言: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说得就是千年来屡有乱世的轩辕氏。
海之东面,有儒门仁智岛,上有学海无涯阁,书中言: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轩辕氏既拿天下人给的权柄杀天下人,天下人为何不能讨偿?
或许,你们一味蒙着眼睛,认为所携兵甲就能重建皇朝?
我且告诉你们,天下人心,不喜轩辕氏。若她强行立国,败得也是以命搏来的寸功威望。”
楚甲子辩不过这个胡青史,看向一言不发的凌云:“凌云,你怎么说?难道由他胡作非为?他师承海上儒门学海无涯阁,乃是天下儒士信仰之地,若他这般胡搅蛮缠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凌云现在明白胡青史盗假国玺去做什么。
既得我意,也在促成他要做的事。胡青史用他的身份掀起天下儒生乃至万民的反周之心。
百姓、儒生,乃至天下人恨轩辕氏。胡青史得这把火下山,已是一点一个着。
祖父教过,孙法有言: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借胡青史这把火,将反周之心彻底燃起,此后才能绝境逢生。
“我答应你的要求。”凌云肃容道,耳闻楚甲子高声质问,没有立时理会。
“嗯?”胡青史跳下大石,有点意外道,“怎么,你想开了?”
“或者,你可以说我悟了。既然你说我命中注定有此大才,我且按命意走一遭。”
凌云展颜,见楚甲子已经怒得示意楚荣离开,上前拦他,“你不治双足了?”
“若是以背信弃忠义为代价,我不治。至于你,我也不再认你做老大,好自为之。”楚甲子示意楚荣下山。
凌云看着主仆两人下山,对得意洋洋的胡青史道:“我答应你的条件是务必治好他。他的双足不好,我不会建坛拜天。”
“你这人……我真是求着你为帝。”胡青史气得瞪圆眼睛,随即笑道,“罢。古书有‘醉遣重耳’,今日有‘以友足登凌云’,结果一样是开启新朝盛世……哈哈哈……”
“胡青史是真想青史留名。”凌云掩心意轻笑,顺带嘲句。
胡青史怎会听不出他的话意,自得地轻哼了声,一甩袖子,跳跑着去追下山的楚甲子。
神色淡然的凌云立在熄灭的水火炉前,将竹席盖上炉口,再背起石桌上的箭匣。他走到山道口,山儒先生正背手而立。
两人见过礼,山儒先生道:“既已悟得,为何不上山再画张纸符?”
凌云摇头:“纸符之所以难制,便是此术不是人间术。若非万不得已,绝不可使用。”
山儒先生轻轻一笑:“本为天上人,岂料一心入红尘。不后悔吗?”
凌云莞尔,缓缓道:“若我留下,孙老要提拐打上来。”
“哈哈哈……借口。红尘有所恋,下凡历一劫。不历,心不寂。切记,莫忘道心。”山儒见他躬身长拜,扶起凌云,又道:“青史有相命,堪用、当用。然,他一心想要有功于天下。此道之上,人心诡谲。一旦失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若是他不得当,还请手下留情,放他归学海。”
“是。”凌云明白山儒护弟子的心思。
山儒再观凌云的面目,与初次上山时已经截然不同。凌云初来时眼有忧虑、心有茫然,如今他已眼清心明,赤子纯然。
人世红尘醉痴狂,深陷迷津不解渡。如今的凌云在这年纪悟道“舍得”,已然很了不起。
他微笑道:“去吧。观海山上的洗剑池,永远为你保留。”
“多谢先生。”凌云拜辞,背上箭匣,快步下山。
【金簪,初入红尘,为得是弄清楚祖父被杀的真相,也为杀你。
此遭,承天授意,我只为助你。我来寻你了,簪儿。】
**
卧秋山里的山间小路比南蜀窄道好走。
但是,南蜀气候干湿更为分明,雨时磅礴、晴时炽热,不像卧秋山里即使晴天,总觉得脚下湿漉漉地打滑,难以稳当。
金簪一行人踩在滑溜溜的青石道下山。
至卧秋山脚,其她人去探路,而她站在一块立岩上观字。
石上刻书:“苦茶道,起于夏夔一十六年,无道帝王强令道府寒节前上贡茶。云山县府以十人负茶入卧秋山道,每人身负五百余斤,沿此道翻山。一人失足,众皆丧命。此后数年,为此茶道,先后殒人命数十万,皆因帝王苛政,启乱世年月。
立此书,予后世人知:帝王无道百姓苦,何不揭竿求生路。李云起,刻留。”
“主上,前面就是山道出口。”袁珠立在金簪身后道,顺她目光仰望红漆石刻,抿唇道,“这是李云起的石刻,当年的起义军之首?传闻他勇猛异常,行军能力强,打进东都。”
金簪抚摸李云起三字,想起幼时听凌飞谈起此人时露出的感慨。
“确实打进东都,也止步于东都。
有时候我在想,若是我没有刺杀风子鸾,那些人是不是就不会死。
若我甘心做一名傀儡,身边的南叶、杜鹃等人就都还好好活着……”
袁珠沉吟了下,反问道:“主上能在位不谋事?”
“呵……”金簪被她拿住性子,颔首道,“那时,我还是太女,听沈少傅提过茶金税的事,后来这事不了了之。
凌少保来后,与我分析过此事,我才知道原来错得不止父皇,而是所有尸位素餐的官吏,甚至包括我。”
“当时主上年幼,前朝由逆贼风子鸾把持,根本有心无力,不必自责。”清儒上来道。
金簪听两人的安慰,稍许舒心。
她想起一个人:“我记得那张讥诮入目的脸,叫……宜醉,乃是当年风瑶骑兵屠戮儒门义士的人证,也是李云起的谋士。
凌少保以木鸟为饵,引我入局,见到司寇寮有司风宜游。
他们想要救宜醉等人,最终还是被赶回的风子鸾制止。许多人为此事丢官丢命。风宜游就是因此事辞官,归于山野。”
“主上,如今世上已没有风瑶骑兵,作恶多端的风子鸾也已经被诛,此案已经……平反。”清儒安慰道。
“光是这样不够,得立诏告知天下,为天下儒士平反正名。天下儒士的心才会重归轩辕氏,东都立国就不会空有其表。
这首要的事,我们得拿到雕刻‘兵儒天下’的国玺。此玺乃是儒门入世的信仰,可以号令儒门圣贤和我轩辕兵道重归一体。
这是我们被季氏截杀后分兵的目的之一。
事不迟疑,没时间在此感怀,走吧。”金簪穿过两人下山,望见不远处的银花在玩蛇,喊道,“银花,走了。”
“哎。姐姐。”银花奔来,走在金簪的前面,“我替姐姐开道。”
清儒和袁珠相视,护在后方。
金簪瞧着没心没肺的银花,奇道:“祁庚随在日冕身后,你不往他的方向走,怎么偏往我这危险处来?”
“祁庚打仗上头,哪里还顾得上我。我就不明白,一个劲在那砍杀有什么意思,面对得还是龇牙咧嘴的狼。现在打得还是一个血统的周人,我不懂不明白,也不喜欢。”
银花噘嘴,扯路边的草茎碾碎,“反正我不喜欢他一身血糊糊的样子,还有阿姆给得那些人,一个个好像吃过缠情蛊,杀人时兴奋得不要命。”
“缠情蛊,那是什么?”袁珠问道。
“中原人有媚药,我们南蜀人有缠情蛊。这种蛊入体会让人兴奋不已,有次小婶两日不出门,我去问了才知小叔用了。嘻嘻……而且这种蛊是一次性,并且……它不育。”银花小小声说,惹来金簪瞪眼,嬉笑着跳下山。
袁珠挠在鬓角,无奈道:“这南蜀的蛊真是千奇百怪。”
清儒笑道:“南蜀人避世隐居千年,又不喜外出,不捣鼓这些东西,还有什么其它兴趣?”
金簪不插话,仰头看向盘旋的南雁,示意袁珠接收消息。
“主上,行如先生的商号传回国玺的消息:南旋道府、绿风郡、辛无疚。”袁珠念道。
“辛无疚,前虎贲军首领,父皇身边的亲信。他……不是应该护在轩辕金香身边吗?”金簪思量道,“下山,我们寻马前往南旋道府。”
楚荣立时拔出刀来威胁他,被凌云拦下。
凌云上前道:“青史兄,我的朋友是战场上的人。天下人敬仰的抗摩尔大英雄,他此生若是不能再站起来,将摩尔人驱除出境,定会抱憾终身,也是你顾虑的天下人会生出的遗憾。”
胡青史轻哼一声,取腰间葫芦来一口,睨在笑得极丑的楚甲子……的双足。
“凌云,我已经看过这断筋双足,治疗嘛……当初治你的手,那是治疗及时,尚能续接。如今,他的腿疾已过大半年,期间舟车劳顿乱用力,经脉早已收缩。
若想要治好,切肤割肉,受拔筋针缝之痛。哼,即使身经百战的将军,也未必能忍下此种苦痛。”
“我可以。”楚甲子肃容道,为能站起来,任何辛苦都能忍下。
胡青史再笑,目光滑过一侧报废的战车以及试验成功的风弩。
此武器,一箭下海,炸得海面全是鱼。以它对付敌人,何愁天下不握于掌心。
思罢,他转脸对洗剑池,一副你愿意我也不治的态度。
凌云听他已经有方案,只是不肯应下,硬来道:“胡青史,你偷拿我的东西下山,闹得江南生乱,此事怎么算?”
胡青史一歪身,毫无愧疚道:“你藏个假国玺在身上,不就是等机会放出去,好钓大鱼。我帮你忙,不谢我就罢,还来算账?凌云啊凌云,出息了。”
凌云见他终于发怒,心下微哂。
与金簪在一块,倒是从她那学会走曲线达目的的方法,也明白义父曾经教育的“知雄守雌,卑弱自持”以达成目的的道理。
他一改强硬的面色,歉疚道:“青史兄,您为我好,我一直知道,凌云对兄长感激不尽。此前是我不对、不听您言。您海人有海量,原谅弟弟得不是。”
他长身作揖,向胡青史郑重道歉。
“呵,”胡青史被他这以退为进的方法将了军,假装硬起脸色,“你现在知道卖乖?一棒一枣,少玩这一套。”他摆下手,转眼又道,“别得不多说,若你想我帮他治足,答应我一事即可。”
君臣之道就是我退你进,我进你退,在一退一进中达成各自目的。
“何事?”凌云已经猜到他的要求,便是他不提,也会下山。
但是,胡青史的做法确实出人意料。
“建坛拜天,奉我为军师。此外,你东暹王的军队……”在凌云肃沉的面容下,胡青史跳下大石,长身玉立,言道,“打出口号:天下为公,无生来为帝者。轩辕已死,东暹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凌云张口结舌,震惊道:“你疯了。”
一个口号牵连数人。若将这口号打出去,不说自己会与金簪正面为敌,连楚甲子都被定为叛徒。
楚甲子已经气得要强行站起来,又摔回椅子,反应过来道:“我不治了。楚荣,下山。”
胡青史哼笑:“走,大可一走了之。你的抱负、家国责任、往事功业,全部沦为后人笑谈:废了腿的楚甲子,潦草后生空悲叹。”
楚甲子气得转身,利眸厉色道:“天下为公不假,怎会无生来为帝者?
古时兵儒联盟夺得天下,轩辕祖帝、儒师在圣都论道,儒师言:天生万民,必授其职。轩辕祖帝授天意为帝,自此开启大周千余年伟业。
如今,天下久病,需我等义士贤人护帝救治,这才是承天授意。
何来东暹当立,岁在甲子说?”
“哈哈哈哈……迂腐。”
胡青史绕楚甲子走半圈,又跳回洗剑池边的大石,遥望远方的海天一色,高声道,“你看到那片大海吗?
海之西面,百信言: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说得就是千年来屡有乱世的轩辕氏。
海之东面,有儒门仁智岛,上有学海无涯阁,书中言: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轩辕氏既拿天下人给的权柄杀天下人,天下人为何不能讨偿?
或许,你们一味蒙着眼睛,认为所携兵甲就能重建皇朝?
我且告诉你们,天下人心,不喜轩辕氏。若她强行立国,败得也是以命搏来的寸功威望。”
楚甲子辩不过这个胡青史,看向一言不发的凌云:“凌云,你怎么说?难道由他胡作非为?他师承海上儒门学海无涯阁,乃是天下儒士信仰之地,若他这般胡搅蛮缠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凌云现在明白胡青史盗假国玺去做什么。
既得我意,也在促成他要做的事。胡青史用他的身份掀起天下儒生乃至万民的反周之心。
百姓、儒生,乃至天下人恨轩辕氏。胡青史得这把火下山,已是一点一个着。
祖父教过,孙法有言: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借胡青史这把火,将反周之心彻底燃起,此后才能绝境逢生。
“我答应你的要求。”凌云肃容道,耳闻楚甲子高声质问,没有立时理会。
“嗯?”胡青史跳下大石,有点意外道,“怎么,你想开了?”
“或者,你可以说我悟了。既然你说我命中注定有此大才,我且按命意走一遭。”
凌云展颜,见楚甲子已经怒得示意楚荣离开,上前拦他,“你不治双足了?”
“若是以背信弃忠义为代价,我不治。至于你,我也不再认你做老大,好自为之。”楚甲子示意楚荣下山。
凌云看着主仆两人下山,对得意洋洋的胡青史道:“我答应你的条件是务必治好他。他的双足不好,我不会建坛拜天。”
“你这人……我真是求着你为帝。”胡青史气得瞪圆眼睛,随即笑道,“罢。古书有‘醉遣重耳’,今日有‘以友足登凌云’,结果一样是开启新朝盛世……哈哈哈……”
“胡青史是真想青史留名。”凌云掩心意轻笑,顺带嘲句。
胡青史怎会听不出他的话意,自得地轻哼了声,一甩袖子,跳跑着去追下山的楚甲子。
神色淡然的凌云立在熄灭的水火炉前,将竹席盖上炉口,再背起石桌上的箭匣。他走到山道口,山儒先生正背手而立。
两人见过礼,山儒先生道:“既已悟得,为何不上山再画张纸符?”
凌云摇头:“纸符之所以难制,便是此术不是人间术。若非万不得已,绝不可使用。”
山儒先生轻轻一笑:“本为天上人,岂料一心入红尘。不后悔吗?”
凌云莞尔,缓缓道:“若我留下,孙老要提拐打上来。”
“哈哈哈……借口。红尘有所恋,下凡历一劫。不历,心不寂。切记,莫忘道心。”山儒见他躬身长拜,扶起凌云,又道:“青史有相命,堪用、当用。然,他一心想要有功于天下。此道之上,人心诡谲。一旦失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若是他不得当,还请手下留情,放他归学海。”
“是。”凌云明白山儒护弟子的心思。
山儒再观凌云的面目,与初次上山时已经截然不同。凌云初来时眼有忧虑、心有茫然,如今他已眼清心明,赤子纯然。
人世红尘醉痴狂,深陷迷津不解渡。如今的凌云在这年纪悟道“舍得”,已然很了不起。
他微笑道:“去吧。观海山上的洗剑池,永远为你保留。”
“多谢先生。”凌云拜辞,背上箭匣,快步下山。
【金簪,初入红尘,为得是弄清楚祖父被杀的真相,也为杀你。
此遭,承天授意,我只为助你。我来寻你了,簪儿。】
**
卧秋山里的山间小路比南蜀窄道好走。
但是,南蜀气候干湿更为分明,雨时磅礴、晴时炽热,不像卧秋山里即使晴天,总觉得脚下湿漉漉地打滑,难以稳当。
金簪一行人踩在滑溜溜的青石道下山。
至卧秋山脚,其她人去探路,而她站在一块立岩上观字。
石上刻书:“苦茶道,起于夏夔一十六年,无道帝王强令道府寒节前上贡茶。云山县府以十人负茶入卧秋山道,每人身负五百余斤,沿此道翻山。一人失足,众皆丧命。此后数年,为此茶道,先后殒人命数十万,皆因帝王苛政,启乱世年月。
立此书,予后世人知:帝王无道百姓苦,何不揭竿求生路。李云起,刻留。”
“主上,前面就是山道出口。”袁珠立在金簪身后道,顺她目光仰望红漆石刻,抿唇道,“这是李云起的石刻,当年的起义军之首?传闻他勇猛异常,行军能力强,打进东都。”
金簪抚摸李云起三字,想起幼时听凌飞谈起此人时露出的感慨。
“确实打进东都,也止步于东都。
有时候我在想,若是我没有刺杀风子鸾,那些人是不是就不会死。
若我甘心做一名傀儡,身边的南叶、杜鹃等人就都还好好活着……”
袁珠沉吟了下,反问道:“主上能在位不谋事?”
“呵……”金簪被她拿住性子,颔首道,“那时,我还是太女,听沈少傅提过茶金税的事,后来这事不了了之。
凌少保来后,与我分析过此事,我才知道原来错得不止父皇,而是所有尸位素餐的官吏,甚至包括我。”
“当时主上年幼,前朝由逆贼风子鸾把持,根本有心无力,不必自责。”清儒上来道。
金簪听两人的安慰,稍许舒心。
她想起一个人:“我记得那张讥诮入目的脸,叫……宜醉,乃是当年风瑶骑兵屠戮儒门义士的人证,也是李云起的谋士。
凌少保以木鸟为饵,引我入局,见到司寇寮有司风宜游。
他们想要救宜醉等人,最终还是被赶回的风子鸾制止。许多人为此事丢官丢命。风宜游就是因此事辞官,归于山野。”
“主上,如今世上已没有风瑶骑兵,作恶多端的风子鸾也已经被诛,此案已经……平反。”清儒安慰道。
“光是这样不够,得立诏告知天下,为天下儒士平反正名。天下儒士的心才会重归轩辕氏,东都立国就不会空有其表。
这首要的事,我们得拿到雕刻‘兵儒天下’的国玺。此玺乃是儒门入世的信仰,可以号令儒门圣贤和我轩辕兵道重归一体。
这是我们被季氏截杀后分兵的目的之一。
事不迟疑,没时间在此感怀,走吧。”金簪穿过两人下山,望见不远处的银花在玩蛇,喊道,“银花,走了。”
“哎。姐姐。”银花奔来,走在金簪的前面,“我替姐姐开道。”
清儒和袁珠相视,护在后方。
金簪瞧着没心没肺的银花,奇道:“祁庚随在日冕身后,你不往他的方向走,怎么偏往我这危险处来?”
“祁庚打仗上头,哪里还顾得上我。我就不明白,一个劲在那砍杀有什么意思,面对得还是龇牙咧嘴的狼。现在打得还是一个血统的周人,我不懂不明白,也不喜欢。”
银花噘嘴,扯路边的草茎碾碎,“反正我不喜欢他一身血糊糊的样子,还有阿姆给得那些人,一个个好像吃过缠情蛊,杀人时兴奋得不要命。”
“缠情蛊,那是什么?”袁珠问道。
“中原人有媚药,我们南蜀人有缠情蛊。这种蛊入体会让人兴奋不已,有次小婶两日不出门,我去问了才知小叔用了。嘻嘻……而且这种蛊是一次性,并且……它不育。”银花小小声说,惹来金簪瞪眼,嬉笑着跳下山。
袁珠挠在鬓角,无奈道:“这南蜀的蛊真是千奇百怪。”
清儒笑道:“南蜀人避世隐居千年,又不喜外出,不捣鼓这些东西,还有什么其它兴趣?”
金簪不插话,仰头看向盘旋的南雁,示意袁珠接收消息。
“主上,行如先生的商号传回国玺的消息:南旋道府、绿风郡、辛无疚。”袁珠念道。
“辛无疚,前虎贲军首领,父皇身边的亲信。他……不是应该护在轩辕金香身边吗?”金簪思量道,“下山,我们寻马前往南旋道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