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夫子大喜,声音都因为情绪激动有些破音:“快快答应她!不过十节课而已,老夫二十节都行!”
对上吕山长那不善的眼神,他才有些讪讪低下头,不敢和吕山长对视。
然而下一刻,他就抬起头开始向吕山长表忠心,一脸的正气和庄重,“山长放心,黄某就算去到济慈书院,那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课讲到十节就立刻回来,绝不多留一秒,我黄某对县学忠心耿耿,绝不会被叶秋那小丫头蛊惑。”
吕山长听完他这一番正气凛然的话,嘴角抽了抽。
他不禁怀疑,若是叶秋真想挖墙脚,这老货估计不会犹豫一秒。
“叶秋不会留下你们,但她说了,你们要是喜欢那里,可以有空去讲讲课多赚笔银子。”
黄夫子一听,还有这好事,不过他现在可不能歪了立场,于是道:“区区银子岂能诱惑我!”
黄夫子在吕山长这儿得了情报,回去后告知了同僚。
这些人知道了他们明日可以去听岑老的课,一扫情绪低落开始翘首以盼。
岑老开讲那日,济慈书院挤满了人,因为济慈书院的贫穷,如今也只有陈信文等二十三名学生,没有多的桌椅,县学的夫子还自备凳子过来蹭课。
一个个为了抢好位置,也不要脸皮了,和同僚们差点大打出手。
叶秋看到他们人几乎来全了,暗暗点头,这么多人光是每人十节课都要讲好久。
在做的可都是她要薅来长期外聘的名誉讲师。
这是岑老来到三河县这么久以来,第一次开讲,他活动一番筋骨很满意。
也是县学的夫子百般祈求要听的课,他们也很满意。
更是叶秋充盈讲学老师所搭建的舞台,她也满意。
岑老讲学告一段落后,时间转眼来到月末,今年的二月初就是会试,林津浩要赶往京城参加科考,岑老也要一同前去见见老友。
走了那一天,叶秋前去送别,约定来日京中相见。
送走了进京赶考的林津浩师生二人,济慈书院的学生也要参加今年的县试,叶秋又开始忙着盯紧他们温书备考,做考前模拟。
叶秋发挥了一向贯彻的不打无准备之仗,县试放榜,济慈书院取得的成绩喜人。
陈信文力压一众考生,取得了县案首。
其他人有十八人在榜,也就是说济慈书院二十三人,只有四人落榜。
放榜日那天,济慈书院又在三河县里大出风头,仅仅不到五个月,济慈书院就让曾经目不识丁的人变成县试榜上有名的人,这成绩,县里哪家学堂能赶上?
陈信文得了县案首后,叶秋让他专心备考,等着府试,她有些期待,或许陈信文真的有些考运,没准能拿个府试头名?
时间过的飞快,眨眼已到了三月,积雪融化,嫩绿的新芽悄悄探出了头,张望这个万物更新的季节,旧冬已去,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
叶秋这里又有了好消息,陈启他们回来了。
从去年的寒冬出发,到今年的春日归来。
他们离开了大约有四个多月,顶着风霜一路北上到朔风,将棉衣、茶叶送到边关,又将那边的金银玉器、马匹、香料带回中原。
一行人走的时候阵仗壮观,回来的时候一个个胡子拉碴,风尘仆仆。
叶秋见到他们很高兴,问了一路的大致情况后,就让大家都回家休息去,只留了陈启一个人跟她汇报情况。
陈启带回了叶秋最想知道的家人近况。
叶白薇的人给他们带路,陈启带上两个心腹跟上,找到关押顾家人的农庄。
之后一直留着那两人在农庄外远远守着。
陈启带回来的消息和叶白薇说的一字不差,她的家人确实都还活着,除了每日干农活之外,没有受到身体上的折磨。
叶秋这才放下心来。
随后又说到伤亡情况,陈启的语气低落,“我们在小渝关遇到了山贼,死了两个兄弟,还有五个兄弟伤的比较重。”
“节哀,死者为大,给死者家人发一百两抚恤金,先把名字登记在册,以后我会想办法给其家眷安排一个工作。重伤的人该治的去治伤,医药费我们包,另外每人额外补发五十两银子。”
“东家......”陈启感动的看着叶秋,声音发颤。
叶秋拍拍他的肩膀,安慰道:“你们都是在拿命赚银子,我一开始就说过高风险高回报,你们豁得出姓名,我也要拿得出手银子,这是他们该得的,去吧。”
等陈启抹了一把眼角的湿痕,转身要走时,又被叶秋叫住。
“回来,你们原来那个大当家高长贵,这一趟表现怎么样?”
陈启没有隐瞒,一五一十的说了,“高大哥一路辅助我,给我提意见,很多事情都是他帮我分析出主意的。”
叶秋点点头,陈启耿直忠心,高长贵则是脑子灵活。
其实高长贵更适合作商队的首领,但是她对高长贵了解的不多,陈启的忠心由陈信文保证,高长贵又没儿子,也没妻子,她拿什么保证。
又是曾经让多任三河县县令都束手难策的马贼头子,把商队交给他,那不是羊入虎口,放虎归山吗?
所以就算陈启可能没那么好用,但他也是叶秋的第一选择。
不过人才还是要利用起来,慢慢调教嘛。
“你去给那些牺牲的兄弟送银子的时候,带上高长贵,话说软和些,姿态放低一些。”
“是!”
“去吧!”
陈启的商队满载而归,叶秋的腰包又丰厚了一层。
她没有急着让他们继续北上,而是让他们在三河县休整一个月。
等到四月,她想带上商队去江南开辟销路,不是都夸江南富庶,遍地黄金吗?
她要去看看到底是怎样的繁华,是否有京城的锦绣繁荣?
更重要的是,江南赈灾贪墨案,他父亲就是因此案被人陷害,导致顾家全族流放北地。
想到那苦寒之地,虽然叶白薇的人和陈启都给她带了消息,说他们没有吃多少苦头,但是那种地方,曾经出身金尊玉贵的顾家人,沦落到被人圈禁起来做苦力,母亲那柔软如绸缎般的手,一定已经满是茧子......
叶秋止住思绪,不能再继续想下去。
要想给父亲翻案,她必须亲自到江南摸清势力的盘根错节,她相信父亲是绝对不会贪墨灾银,那么两百万的银子最终落到了何人手中,陷害父亲的人是一朝发难,稳准狠地紧咬住不放,将太子和皇后一起拉下马来。
可以肯定的是对方在朝中一定很有权势,有众多党羽追随,此案又牵涉太子,这并不难猜,无外乎是某一个皇子觊觎太子之位,所以逮住了身为国舅的父亲发难,牵连着把太子也一网打尽。
当今皇帝有五位皇子,太子表哥是正宫皇后所出,既嫡又长,没有骄奢淫逸的毛病,相反素有贤名,常常被大臣称赞太子德行有佳,勤奋刻苦,他们实在难以找到错处下手,于是就从父亲经手的赈灾一事下手,估计从一开始就设好了圈套。
五位皇子中,那么是哪一位这么有心机和魄力,以雷霆之势将储君的势力一网打尽?让对方毫无招架之力。
叶秋不在京中也不得而知,但她想,太子失宠被皇帝圈禁,那么剩下的皇子中谁最得圣眷,谁是幕后之人的可能性就越大。
等她将势力发展到京城的那一天,答案自然揭晓。
而当前,她想再多也没用,什么都没有的她连去京中面见老朋友的资格都没有。
她能做的是在江南经营自己的势力,查清楚京中那位得势皇子在江南的爪牙是谁,京城和江南一个偏北一个在南,隔着千山万水,那位皇子总不会是有千里眼,顺风耳,还能探知千里之外发生的事。
赈灾银子不会自己长脚不翼而飞,父亲亲自护送,路上也没有遇到盗贼,更是亲眼看着银子入库,但是案发却是灾情过后第二年的春天,这银子只可能是江南的官员搞得鬼,同京里串通好,一个告状,一个转移,配合的天衣无缝。
叶秋的大脑在飞速运转,夜晚明黄色的烛火映照在她眼中,黑色的瞳仁跟着一起明明灭灭。
她告诉自己不要急,要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才不容易出错。
她背后是在朔风做苦力的家人,她若是出错,没有人能救她,所以,她不能出错。
叶秋已经打定主意四月份带着陈启和商队下江南,开辟新路子,最好能达成北货南销,南货北运,如此循环,生意何愁不兴。
陈启从边民手中带回来的三十匹宝马,她打算卖到沐川府,齐国尚武,骑马射箭对北方的贵族来说就如同吃饭喝水一样,所以这三十匹良驹并不愁卖。
其实要想卖得高价,到京城里是最好,京城里的少爷小姐喜好马术,这些良驹都是一等一等的好马,绝对会受欢迎。但是叶秋根基薄弱,尚待发育,父亲的旧案不过才去了一年,她担心被有心人注意到露了破绽,到时候顺着蛛丝马迹查到她头上。
她实在没必要为了贪那点银子冒这么大风险,得不偿失。
而且她所在的沐川县离京城并不远,和顺天府毗邻,她在沐川府把价格抬得高一些马贩子也会收,边关的战马不愁卖,识货的都知道是买家占便宜。
珠宝玉石她准备留着带到江南,结交江南的权贵富商用来送礼正合适。
而真正让她产生浓厚兴趣的是香料,这对她来说才是真正的好宝贝。
对上吕山长那不善的眼神,他才有些讪讪低下头,不敢和吕山长对视。
然而下一刻,他就抬起头开始向吕山长表忠心,一脸的正气和庄重,“山长放心,黄某就算去到济慈书院,那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课讲到十节就立刻回来,绝不多留一秒,我黄某对县学忠心耿耿,绝不会被叶秋那小丫头蛊惑。”
吕山长听完他这一番正气凛然的话,嘴角抽了抽。
他不禁怀疑,若是叶秋真想挖墙脚,这老货估计不会犹豫一秒。
“叶秋不会留下你们,但她说了,你们要是喜欢那里,可以有空去讲讲课多赚笔银子。”
黄夫子一听,还有这好事,不过他现在可不能歪了立场,于是道:“区区银子岂能诱惑我!”
黄夫子在吕山长这儿得了情报,回去后告知了同僚。
这些人知道了他们明日可以去听岑老的课,一扫情绪低落开始翘首以盼。
岑老开讲那日,济慈书院挤满了人,因为济慈书院的贫穷,如今也只有陈信文等二十三名学生,没有多的桌椅,县学的夫子还自备凳子过来蹭课。
一个个为了抢好位置,也不要脸皮了,和同僚们差点大打出手。
叶秋看到他们人几乎来全了,暗暗点头,这么多人光是每人十节课都要讲好久。
在做的可都是她要薅来长期外聘的名誉讲师。
这是岑老来到三河县这么久以来,第一次开讲,他活动一番筋骨很满意。
也是县学的夫子百般祈求要听的课,他们也很满意。
更是叶秋充盈讲学老师所搭建的舞台,她也满意。
岑老讲学告一段落后,时间转眼来到月末,今年的二月初就是会试,林津浩要赶往京城参加科考,岑老也要一同前去见见老友。
走了那一天,叶秋前去送别,约定来日京中相见。
送走了进京赶考的林津浩师生二人,济慈书院的学生也要参加今年的县试,叶秋又开始忙着盯紧他们温书备考,做考前模拟。
叶秋发挥了一向贯彻的不打无准备之仗,县试放榜,济慈书院取得的成绩喜人。
陈信文力压一众考生,取得了县案首。
其他人有十八人在榜,也就是说济慈书院二十三人,只有四人落榜。
放榜日那天,济慈书院又在三河县里大出风头,仅仅不到五个月,济慈书院就让曾经目不识丁的人变成县试榜上有名的人,这成绩,县里哪家学堂能赶上?
陈信文得了县案首后,叶秋让他专心备考,等着府试,她有些期待,或许陈信文真的有些考运,没准能拿个府试头名?
时间过的飞快,眨眼已到了三月,积雪融化,嫩绿的新芽悄悄探出了头,张望这个万物更新的季节,旧冬已去,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
叶秋这里又有了好消息,陈启他们回来了。
从去年的寒冬出发,到今年的春日归来。
他们离开了大约有四个多月,顶着风霜一路北上到朔风,将棉衣、茶叶送到边关,又将那边的金银玉器、马匹、香料带回中原。
一行人走的时候阵仗壮观,回来的时候一个个胡子拉碴,风尘仆仆。
叶秋见到他们很高兴,问了一路的大致情况后,就让大家都回家休息去,只留了陈启一个人跟她汇报情况。
陈启带回了叶秋最想知道的家人近况。
叶白薇的人给他们带路,陈启带上两个心腹跟上,找到关押顾家人的农庄。
之后一直留着那两人在农庄外远远守着。
陈启带回来的消息和叶白薇说的一字不差,她的家人确实都还活着,除了每日干农活之外,没有受到身体上的折磨。
叶秋这才放下心来。
随后又说到伤亡情况,陈启的语气低落,“我们在小渝关遇到了山贼,死了两个兄弟,还有五个兄弟伤的比较重。”
“节哀,死者为大,给死者家人发一百两抚恤金,先把名字登记在册,以后我会想办法给其家眷安排一个工作。重伤的人该治的去治伤,医药费我们包,另外每人额外补发五十两银子。”
“东家......”陈启感动的看着叶秋,声音发颤。
叶秋拍拍他的肩膀,安慰道:“你们都是在拿命赚银子,我一开始就说过高风险高回报,你们豁得出姓名,我也要拿得出手银子,这是他们该得的,去吧。”
等陈启抹了一把眼角的湿痕,转身要走时,又被叶秋叫住。
“回来,你们原来那个大当家高长贵,这一趟表现怎么样?”
陈启没有隐瞒,一五一十的说了,“高大哥一路辅助我,给我提意见,很多事情都是他帮我分析出主意的。”
叶秋点点头,陈启耿直忠心,高长贵则是脑子灵活。
其实高长贵更适合作商队的首领,但是她对高长贵了解的不多,陈启的忠心由陈信文保证,高长贵又没儿子,也没妻子,她拿什么保证。
又是曾经让多任三河县县令都束手难策的马贼头子,把商队交给他,那不是羊入虎口,放虎归山吗?
所以就算陈启可能没那么好用,但他也是叶秋的第一选择。
不过人才还是要利用起来,慢慢调教嘛。
“你去给那些牺牲的兄弟送银子的时候,带上高长贵,话说软和些,姿态放低一些。”
“是!”
“去吧!”
陈启的商队满载而归,叶秋的腰包又丰厚了一层。
她没有急着让他们继续北上,而是让他们在三河县休整一个月。
等到四月,她想带上商队去江南开辟销路,不是都夸江南富庶,遍地黄金吗?
她要去看看到底是怎样的繁华,是否有京城的锦绣繁荣?
更重要的是,江南赈灾贪墨案,他父亲就是因此案被人陷害,导致顾家全族流放北地。
想到那苦寒之地,虽然叶白薇的人和陈启都给她带了消息,说他们没有吃多少苦头,但是那种地方,曾经出身金尊玉贵的顾家人,沦落到被人圈禁起来做苦力,母亲那柔软如绸缎般的手,一定已经满是茧子......
叶秋止住思绪,不能再继续想下去。
要想给父亲翻案,她必须亲自到江南摸清势力的盘根错节,她相信父亲是绝对不会贪墨灾银,那么两百万的银子最终落到了何人手中,陷害父亲的人是一朝发难,稳准狠地紧咬住不放,将太子和皇后一起拉下马来。
可以肯定的是对方在朝中一定很有权势,有众多党羽追随,此案又牵涉太子,这并不难猜,无外乎是某一个皇子觊觎太子之位,所以逮住了身为国舅的父亲发难,牵连着把太子也一网打尽。
当今皇帝有五位皇子,太子表哥是正宫皇后所出,既嫡又长,没有骄奢淫逸的毛病,相反素有贤名,常常被大臣称赞太子德行有佳,勤奋刻苦,他们实在难以找到错处下手,于是就从父亲经手的赈灾一事下手,估计从一开始就设好了圈套。
五位皇子中,那么是哪一位这么有心机和魄力,以雷霆之势将储君的势力一网打尽?让对方毫无招架之力。
叶秋不在京中也不得而知,但她想,太子失宠被皇帝圈禁,那么剩下的皇子中谁最得圣眷,谁是幕后之人的可能性就越大。
等她将势力发展到京城的那一天,答案自然揭晓。
而当前,她想再多也没用,什么都没有的她连去京中面见老朋友的资格都没有。
她能做的是在江南经营自己的势力,查清楚京中那位得势皇子在江南的爪牙是谁,京城和江南一个偏北一个在南,隔着千山万水,那位皇子总不会是有千里眼,顺风耳,还能探知千里之外发生的事。
赈灾银子不会自己长脚不翼而飞,父亲亲自护送,路上也没有遇到盗贼,更是亲眼看着银子入库,但是案发却是灾情过后第二年的春天,这银子只可能是江南的官员搞得鬼,同京里串通好,一个告状,一个转移,配合的天衣无缝。
叶秋的大脑在飞速运转,夜晚明黄色的烛火映照在她眼中,黑色的瞳仁跟着一起明明灭灭。
她告诉自己不要急,要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才不容易出错。
她背后是在朔风做苦力的家人,她若是出错,没有人能救她,所以,她不能出错。
叶秋已经打定主意四月份带着陈启和商队下江南,开辟新路子,最好能达成北货南销,南货北运,如此循环,生意何愁不兴。
陈启从边民手中带回来的三十匹宝马,她打算卖到沐川府,齐国尚武,骑马射箭对北方的贵族来说就如同吃饭喝水一样,所以这三十匹良驹并不愁卖。
其实要想卖得高价,到京城里是最好,京城里的少爷小姐喜好马术,这些良驹都是一等一等的好马,绝对会受欢迎。但是叶秋根基薄弱,尚待发育,父亲的旧案不过才去了一年,她担心被有心人注意到露了破绽,到时候顺着蛛丝马迹查到她头上。
她实在没必要为了贪那点银子冒这么大风险,得不偿失。
而且她所在的沐川县离京城并不远,和顺天府毗邻,她在沐川府把价格抬得高一些马贩子也会收,边关的战马不愁卖,识货的都知道是买家占便宜。
珠宝玉石她准备留着带到江南,结交江南的权贵富商用来送礼正合适。
而真正让她产生浓厚兴趣的是香料,这对她来说才是真正的好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