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晖对着两人感谢一番后,又忍不住解释道:
“此行我和周兄一起来府城,他不知怎么邪风入体竟然在考前贪念美色,我在客舍里实在放心不下,这才来规劝,哪只周兄......唉。”
说着还老气横秋地叹气。
韩晖看起来不过十二三岁,同林津洲差不多大,一张娃娃脸,眼神稚嫩清澈,估计又是哪家泡在蜜罐长大的小少爷。
他一张娃娃脸学着别人长吁短叹,五官挤在一起,又增添了几分可爱。
叶秋和秦月都被他逗笑,不禁多了几分兴致。
“听说你是尹川县的县案首?”秦月方才凝神细听时,可没有错过那个叫周卓的酒鬼说了一句县案首。
“没错!”韩晖骄傲地仰头,胸膛挺了挺,脸上的表情满是骄矜,像是在说快来夸一夸我。
秦月没忍住笑,觉得这少年实在好玩。
顺便夸赞:“真厉害!”
韩晖平日里对陌生人不会这么放松,他只觉得这两位姐姐长得就不像坏人,还帮了他,下意识就放松了防人的意识,把她们当成自家姐姐看待了。
他看到秦月笑他,才意识到自己方才的语气急切,好似等着被夸一样,瞬间白嫩的包子脸上蔓上红霞,有了羞意。
叶秋见他年纪小又单纯,忍不住不多问了一句,“你家中长辈心也忒大,就这么放心你同那等......下三滥的人来赶考?”
她头一次见这么不靠谱的大人,孩子这么小,就算取得了县案首那也只能说眼前这少年同林津浩一样是天才儿童,年龄小不代表有独立处理事物的能力。而且还把人托付给一个在考前逛花楼喝的烂醉的人接管,她都不知该说什么好。
韩晖下意识替姐姐辩解,“周卓之前不是这样的,他一直都很用功读书,姐姐才资助他,上次县试他也在榜,只是名次不太理想,可能是因此才性情大变。”
叶秋迅速抓住重点,“你姐姐?”
“嗯!姐姐也很厉害,只是她很忙,要去外地做生意,不能陪我赶考......”
原来这韩晖少时失钴,和姐姐相依为命,家中做丝绸生意,门楣全靠姐姐支持。
这是叶秋第一次遇到女子撑起门楣的,同自己类似,对韩晖那素未谋面的姐姐顿生好感。
出于好心,叶秋实在不放心眼前快把自己家底吐露的一干二净的韩晖,于是和秦月一起把韩晖送回去,临走前,还不忘叮嘱他记得以后出门一定要带着仆从。
两人护送完人后,秦月忍不住同叶秋感慨道:“这韩晖虽然年纪小,却已经是县案首,他和陈信文两人谁会是府案首?”
“这可不好说,府试是沐川府下属各地的考生云集,那么多县案首都聚集到一起哪里猜的过来?”
叶秋没有下定论,不过她对陈信文很有信心,经过林津浩学神的补课,陈信文今非昔比。
两人又在街上逛了逛,吃了晚饭才回客舍。
下午陈启他们也在马市里走了一圈,打听了价格,最终挑了一家价格给的公道的马商将马卖掉了二十匹。
还有十匹等明日在去看看。
叶秋想了想,他们以后如果能生产香料,生意扩大,少不得要来府城,于是让陈启和高长贵明日再去购置一处宅子。
地方可以偏僻一点,但面积一定要大。
以后济慈书院的考生来府试,可以有个地方住下,像今日那么多人挤在酒楼,总归是不方便的。
第二日府试开考。
第一场经帖,陈信文的读书多年,基础扎实,但也有比他更扎实的,拿了第三名。
第二场杂文,陈信文的辞藻不够优美出彩,也未能拿到头名。
三河县来府城赶考的人不仅有济慈书院的人,县学的人也来了。
陈信文除了元宵灯会那天晚上打了他们的脸,还能说是运气,后面县试大家可是憋足了一股劲,暗暗发誓要拿到县案首证明他们县学才是三河县的文昌正统。
但是县试放榜,他们又刷刷打脸,一个个自诩天之骄子,却被陈信文这个穷家小子压在榜下,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这到了府试,也不忘时刻关注着陈信文。
见到陈信文没有拿到头名,一个个暗自松了口气,心道:就说这碍事的小子不行,府试各县的高手云集,如果陈信文还能轻松拔得头筹,他们岂不是永无出头之日?
哼!拿到县案首又怎样,在府试中还不是泯然众人矣。
就连秦月对陈信文府试案首一事也不报希望了,头两场都没有在榜首,靠最后一场难道能逆风翻盘?
希望小的可以忽略不计,这是大部分人的心理。
毕竟读书这事讲究个均衡,大家自幼学习四书五经,积累深厚的文学底蕴,书读的好写文章自然不会差到哪里。
但是陈信文他不一样,他的书读的可能没有其他学霸那样的扎实,辞藻也没有他们那么华丽,经过林津浩的补课和叶秋的刻意引导,他的秘密武器政论见解已经能吊打同龄人。
而且是得到了林县令和黄山长的一致认可,陈信文的策论已经有预备举人的深度了。
所以,叶秋依旧面不改色,淡定地等着陈信文第三场的考试结果。
第三场策论,陈信文高居榜首!
由知府大人罗大人亲自看过卷子,点的头名。
也是府试的案首!
府试这些年轻考生,大多是半大少年,能指望他们说出什么独到的政治见解?所以大多数考生的卷子几乎都是和之前的县学里丁字班的头名赵申宇一样,大篇幅的辞藻堆彻,追求华美,而稍好一些的,对典故信手拈来,一气呵成。
但都没有自己的实际见解,过于悬浮。
所以当陈信文这篇朴实无华的文章到了阅卷官眼中,那就是眼前一亮。
条例清晰,言之有物,政见一新,甚至有的点可以直接拿来用,这是不可多得的好苗子啊!
几个阅卷官聚在一起传看,纷纷点头称赞一番。
这份卷子的确让人耳目一新,通篇朴素,却句句在理,字字珠玑,简练之中不失深意。
这几日批阅卷子看的他们头昏脑涨,辞藻繁复又无大用,策论就是要落地,这群考生都没有明白策论到底考什么。
几人将卷子最后呈给主考官罗知府,罗知府首先入眼的就是陈信文的卷子,本也不甚在意,随意地拿起看了眼,打算按照手下人的意见他批示一下走个过场。
但是卷子拿在手中却迟迟没有放下。
这考生有点意思啊,终于不再是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了,在罗知府眼中,策论这场考试就是失败的,以往考生交上来的卷子年年都在无病呻吟和歌功颂德。
罗知府甚至都觉得府试就不应该考策论,这群考生的水平根本没有达到写策论的要求,让一群只读了几年书的书生去纸上谈兵,这不是无稽之谈吗。
所以以往他都是麻木地随手在卷子上批红,手下的一群考官选上来的,他也没啥意见。
但是今年陈信文的卷子却勾起了他的兴致,他倒要见见能写出这篇策问的考生到底是谁?估计年纪也不小了,毕竟言辞老练,没有一句废话。
于是罗知府极为大方的在这张卷子上拿笔画了一个圈,“此卷点为头名!”
成了,这就是今年的府案首了!
知府大人亲点的案首,几位阅卷官也很高兴,知府大人没有驳回他们的请求,说明他们的眼光好啊。
......
放榜那日,一众考生早早占据了放榜对面的酒肆,这里正好处在贡院张榜的对面,视角极佳,对面若有动静,他们就能早早知道名单,每年都是众多考生聚集的地方。
叶秋他们也在酒肆找了一处座位,等着消息。
秦月要去榜下守着,叶秋没让,这外面人头攒动,她一个小娘子被人占便宜了怎么办。
最后是陈启自告奋勇要亲自去守,给儿子报喜这事他愿意干,叶秋拗不过他。
叶秋慢悠悠喝着茶水,和秦月在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
周围是各位考生聚堆闲谈,都在议论此次的府案首会花落谁家。
叶秋侧耳倾听,还听到了一个熟系的名字——韩晖。
那日遇到的娃娃脸少年,叶秋有印象。
“尹川县的韩晖第一场、第二场都是头名,我看第三场的头名也不例外,这府案首大概率是要落在尹川县了。”
叶秋诧异,韩晖竟然这么厉害,这不妥妥又一枚林津浩。
秦月也听见了,她不像叶秋明白科考中策论的意义,只听得她遇见到的小少年两场都是头名,只感慨对方读书是真厉害。
也有人提到三河县的陈信文,不过立马被同伴驳斥:“这陈信文虽然也是县案首,但府试前两场都不算特别好的名次,我不看好!”
“是啊是啊!想来差尹川县的韩晖甚远。”
不远处县学的人挺到他们议论陈信文,不由得也来了精神,跟着同他们解释:“我就是三河县的,陈信文我知道,他虽然拿了县案首,可不见得有多厉害。”
他这么一说,众人来了兴趣,纷纷都闭了嘴巴,竖起耳朵听。
这人一看大家这么给他面子,不由兴奋道:“陈信文他家境贫寒,读不起书,但是又卯足了劲一心想出头,于是就在外面的学堂求学,每日上半天课,另一半就各处打零工。后来去了我们县学,读了一个月就被赶走了,他虽然读了几年书,但愁于生计难免分心,所以他的学识不像诸位那样扎实深厚。”
“此行我和周兄一起来府城,他不知怎么邪风入体竟然在考前贪念美色,我在客舍里实在放心不下,这才来规劝,哪只周兄......唉。”
说着还老气横秋地叹气。
韩晖看起来不过十二三岁,同林津洲差不多大,一张娃娃脸,眼神稚嫩清澈,估计又是哪家泡在蜜罐长大的小少爷。
他一张娃娃脸学着别人长吁短叹,五官挤在一起,又增添了几分可爱。
叶秋和秦月都被他逗笑,不禁多了几分兴致。
“听说你是尹川县的县案首?”秦月方才凝神细听时,可没有错过那个叫周卓的酒鬼说了一句县案首。
“没错!”韩晖骄傲地仰头,胸膛挺了挺,脸上的表情满是骄矜,像是在说快来夸一夸我。
秦月没忍住笑,觉得这少年实在好玩。
顺便夸赞:“真厉害!”
韩晖平日里对陌生人不会这么放松,他只觉得这两位姐姐长得就不像坏人,还帮了他,下意识就放松了防人的意识,把她们当成自家姐姐看待了。
他看到秦月笑他,才意识到自己方才的语气急切,好似等着被夸一样,瞬间白嫩的包子脸上蔓上红霞,有了羞意。
叶秋见他年纪小又单纯,忍不住不多问了一句,“你家中长辈心也忒大,就这么放心你同那等......下三滥的人来赶考?”
她头一次见这么不靠谱的大人,孩子这么小,就算取得了县案首那也只能说眼前这少年同林津浩一样是天才儿童,年龄小不代表有独立处理事物的能力。而且还把人托付给一个在考前逛花楼喝的烂醉的人接管,她都不知该说什么好。
韩晖下意识替姐姐辩解,“周卓之前不是这样的,他一直都很用功读书,姐姐才资助他,上次县试他也在榜,只是名次不太理想,可能是因此才性情大变。”
叶秋迅速抓住重点,“你姐姐?”
“嗯!姐姐也很厉害,只是她很忙,要去外地做生意,不能陪我赶考......”
原来这韩晖少时失钴,和姐姐相依为命,家中做丝绸生意,门楣全靠姐姐支持。
这是叶秋第一次遇到女子撑起门楣的,同自己类似,对韩晖那素未谋面的姐姐顿生好感。
出于好心,叶秋实在不放心眼前快把自己家底吐露的一干二净的韩晖,于是和秦月一起把韩晖送回去,临走前,还不忘叮嘱他记得以后出门一定要带着仆从。
两人护送完人后,秦月忍不住同叶秋感慨道:“这韩晖虽然年纪小,却已经是县案首,他和陈信文两人谁会是府案首?”
“这可不好说,府试是沐川府下属各地的考生云集,那么多县案首都聚集到一起哪里猜的过来?”
叶秋没有下定论,不过她对陈信文很有信心,经过林津浩学神的补课,陈信文今非昔比。
两人又在街上逛了逛,吃了晚饭才回客舍。
下午陈启他们也在马市里走了一圈,打听了价格,最终挑了一家价格给的公道的马商将马卖掉了二十匹。
还有十匹等明日在去看看。
叶秋想了想,他们以后如果能生产香料,生意扩大,少不得要来府城,于是让陈启和高长贵明日再去购置一处宅子。
地方可以偏僻一点,但面积一定要大。
以后济慈书院的考生来府试,可以有个地方住下,像今日那么多人挤在酒楼,总归是不方便的。
第二日府试开考。
第一场经帖,陈信文的读书多年,基础扎实,但也有比他更扎实的,拿了第三名。
第二场杂文,陈信文的辞藻不够优美出彩,也未能拿到头名。
三河县来府城赶考的人不仅有济慈书院的人,县学的人也来了。
陈信文除了元宵灯会那天晚上打了他们的脸,还能说是运气,后面县试大家可是憋足了一股劲,暗暗发誓要拿到县案首证明他们县学才是三河县的文昌正统。
但是县试放榜,他们又刷刷打脸,一个个自诩天之骄子,却被陈信文这个穷家小子压在榜下,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这到了府试,也不忘时刻关注着陈信文。
见到陈信文没有拿到头名,一个个暗自松了口气,心道:就说这碍事的小子不行,府试各县的高手云集,如果陈信文还能轻松拔得头筹,他们岂不是永无出头之日?
哼!拿到县案首又怎样,在府试中还不是泯然众人矣。
就连秦月对陈信文府试案首一事也不报希望了,头两场都没有在榜首,靠最后一场难道能逆风翻盘?
希望小的可以忽略不计,这是大部分人的心理。
毕竟读书这事讲究个均衡,大家自幼学习四书五经,积累深厚的文学底蕴,书读的好写文章自然不会差到哪里。
但是陈信文他不一样,他的书读的可能没有其他学霸那样的扎实,辞藻也没有他们那么华丽,经过林津浩的补课和叶秋的刻意引导,他的秘密武器政论见解已经能吊打同龄人。
而且是得到了林县令和黄山长的一致认可,陈信文的策论已经有预备举人的深度了。
所以,叶秋依旧面不改色,淡定地等着陈信文第三场的考试结果。
第三场策论,陈信文高居榜首!
由知府大人罗大人亲自看过卷子,点的头名。
也是府试的案首!
府试这些年轻考生,大多是半大少年,能指望他们说出什么独到的政治见解?所以大多数考生的卷子几乎都是和之前的县学里丁字班的头名赵申宇一样,大篇幅的辞藻堆彻,追求华美,而稍好一些的,对典故信手拈来,一气呵成。
但都没有自己的实际见解,过于悬浮。
所以当陈信文这篇朴实无华的文章到了阅卷官眼中,那就是眼前一亮。
条例清晰,言之有物,政见一新,甚至有的点可以直接拿来用,这是不可多得的好苗子啊!
几个阅卷官聚在一起传看,纷纷点头称赞一番。
这份卷子的确让人耳目一新,通篇朴素,却句句在理,字字珠玑,简练之中不失深意。
这几日批阅卷子看的他们头昏脑涨,辞藻繁复又无大用,策论就是要落地,这群考生都没有明白策论到底考什么。
几人将卷子最后呈给主考官罗知府,罗知府首先入眼的就是陈信文的卷子,本也不甚在意,随意地拿起看了眼,打算按照手下人的意见他批示一下走个过场。
但是卷子拿在手中却迟迟没有放下。
这考生有点意思啊,终于不再是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了,在罗知府眼中,策论这场考试就是失败的,以往考生交上来的卷子年年都在无病呻吟和歌功颂德。
罗知府甚至都觉得府试就不应该考策论,这群考生的水平根本没有达到写策论的要求,让一群只读了几年书的书生去纸上谈兵,这不是无稽之谈吗。
所以以往他都是麻木地随手在卷子上批红,手下的一群考官选上来的,他也没啥意见。
但是今年陈信文的卷子却勾起了他的兴致,他倒要见见能写出这篇策问的考生到底是谁?估计年纪也不小了,毕竟言辞老练,没有一句废话。
于是罗知府极为大方的在这张卷子上拿笔画了一个圈,“此卷点为头名!”
成了,这就是今年的府案首了!
知府大人亲点的案首,几位阅卷官也很高兴,知府大人没有驳回他们的请求,说明他们的眼光好啊。
......
放榜那日,一众考生早早占据了放榜对面的酒肆,这里正好处在贡院张榜的对面,视角极佳,对面若有动静,他们就能早早知道名单,每年都是众多考生聚集的地方。
叶秋他们也在酒肆找了一处座位,等着消息。
秦月要去榜下守着,叶秋没让,这外面人头攒动,她一个小娘子被人占便宜了怎么办。
最后是陈启自告奋勇要亲自去守,给儿子报喜这事他愿意干,叶秋拗不过他。
叶秋慢悠悠喝着茶水,和秦月在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
周围是各位考生聚堆闲谈,都在议论此次的府案首会花落谁家。
叶秋侧耳倾听,还听到了一个熟系的名字——韩晖。
那日遇到的娃娃脸少年,叶秋有印象。
“尹川县的韩晖第一场、第二场都是头名,我看第三场的头名也不例外,这府案首大概率是要落在尹川县了。”
叶秋诧异,韩晖竟然这么厉害,这不妥妥又一枚林津浩。
秦月也听见了,她不像叶秋明白科考中策论的意义,只听得她遇见到的小少年两场都是头名,只感慨对方读书是真厉害。
也有人提到三河县的陈信文,不过立马被同伴驳斥:“这陈信文虽然也是县案首,但府试前两场都不算特别好的名次,我不看好!”
“是啊是啊!想来差尹川县的韩晖甚远。”
不远处县学的人挺到他们议论陈信文,不由得也来了精神,跟着同他们解释:“我就是三河县的,陈信文我知道,他虽然拿了县案首,可不见得有多厉害。”
他这么一说,众人来了兴趣,纷纷都闭了嘴巴,竖起耳朵听。
这人一看大家这么给他面子,不由兴奋道:“陈信文他家境贫寒,读不起书,但是又卯足了劲一心想出头,于是就在外面的学堂求学,每日上半天课,另一半就各处打零工。后来去了我们县学,读了一个月就被赶走了,他虽然读了几年书,但愁于生计难免分心,所以他的学识不像诸位那样扎实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