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位于中原北部,立国也不过数百年,虽国祚短暂,然历经两代帝王铁血治国,兵强马壮,可谓诸国之最。
如今在位的燕帝,是开国皇帝燕惊鸿之孙辈。他少年及位,亲王时便军功赫赫,荣登大宝后政绩亦是出色,如今正当帝王盛年,国内又无战事,本该是他励精图治的最好年头,可是这位大燕陛下的心思显然并不止步于此。近些年,朝廷苛捐杂税,严明治军,有心人便也嗅出来,这位陛下志向远大,俨然有问鼎天下之意。
此刻的大燕皇廷,燕皇见到从大魏匆匆而归的秋海天,刚听他回禀两句,便龙颜大怒。
“谢青城竟在元徽的北上之列?”
秋海天跪在下方,恭敬回道:“属下亲眼所见,不会有假。”
燕帝一贯不动声色,此时也不由沉下脸色。
“这么大的消息却一点风声都没有,夙凌,你的暗探是死的吗?”
帝王生怒,大殿更加寂静,下面跪着的秋海天头埋的更低。
边上立着的夙凌已在帝王质问之时便跪到了殿中央。
“微臣疏忽,陛下降罪。”
他埋头请罪,并无任何辩解。
毕竟是自己的宠臣,又兼有帝父之谊,燕帝对这个自己一手带大的心腹总不愿太多苛责。
何况事情已经发生,不管如何论罪都已于事无补。
燕帝冷静下来,但脸色依旧阴沉,一想起苍梧山就心火旺盛。
“怪不得朕屡屡去信苍梧,苍梧却端着态度迟迟不肯回复,原来是谢青城已经择了大魏,那想必满楼春之行他定与元徽同列。”
也是他的疏忽,竟然并未觉察谢青城南下之意。
当初谢青城突然在满楼春现身,一夕之间,消息传遍天下武林。本来嘛,江南儿郎多风流,又恰逢花魁大选这样的红粉之事,燕帝和众人一样便以为他是冲着江湖热闹去的,不想竟是和元徽搅合在了一起。
想起自己的死敌元徽,燕帝不由冷笑。
“元徽果真好本事啊。一次北上之行,不足数月便斩去了我大燕布在大魏的全部江湖势力。此番断臂之痛,朕必将百倍还之。”
燕帝咬着牙吐出这一句,可谓目眦欲裂。
跪在殿中的夙凌和秋海天没有吱声,也没敢抬头去看帝王怒不可及的神情。
他们心中如何不清楚,大魏治国有法,海关把控极严,人员进出时身份文牒查验更是严厉,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国家培养一支异国势力有多么艰难。
可无论他们有多么不甘心,大魏帝王数十年心血,的确已经毁于一夕之间。
而其中,最大的变数还是苍梧山。
这几乎已经是帝王心头的一根刺了。
在这桩事里,与其怨恨元徽心思毒辣,手段雷厉,最让燕帝不得劲的还是苍梧山掺合了进来。
那是世外之天的苍梧啊,江湖人的朝圣地,各大皇廷的似友非敌,甚至与他们燕皇室有那么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渊源,所以怎么看大燕都是更合适的盟友,可为何谢家还是选择了大魏。
还是说当初金陵武林盛会,他的有意试探触怒了苍梧,所以此事是苍梧山给他的一个警示,
意在警告他不要妄想染指江湖武林?
燕帝想不通。
他沉声问:“谢青城缘何会同元徽北上?”
此消息之隐秘,无论他这边还是金陵那边,竟然事先没有听到半点风声!
夙凌想了想,道:“许是二人私下立了条件,双方有意隐瞒。”
“可有探到是什么条件?”燕帝问。
夙凌摇了摇头。
“如今满楼春被围,许多消息一时送不过来了。”
似又想到了断臂之痛,燕帝脸色又难看了几分。
满楼春被围剿,莫纤纤和褚不离接连下狱,事出突然,消息传回大燕打的他们措手不及。
现在也不知那人是否也听到风声。
“褚不离可有透露什么?”燕帝问秋海天。
秋海天回道:“景州军务府戒备森严,属下刚潜进去便被发觉,没有见到褚不离本人。”
“以你的本事都混不进去,那想必是元徽早做了防范。”
“陛下,即便褚不离开了口,他也吐不出什么。”秋海天道。
“哦?”燕帝抬目睨了他一眼。
触及到帝王视线,秋海天顿了顿,答道:“他是陛下的耳目,即便他否认,元徽也已料到。至于其它,褚不离什么也不知情。”
他话音落下,大殿寂静一片。
秋海天低着头,夙凌在旁亦并未出声。
燕帝垂眸片刻,眼皮微抬,问他:“你真的确定,他手上什么东西都没有?”
“即便有,也与大燕并无干系。”
“与大燕没有干系,那大魏皇廷呢?”武帝追问。
“那人做事谨慎,不会留有把柄。”
秋海天神情笃定。
武帝盯着他,忽而似笑非笑。
“可是你别忘了。莫纤纤也在元徽的手里,她知道的可不少。”
提起心尖尖上的那个名姓,秋海天心口一跳,顿时警铃大作,他回燕帝:“陛下明白的。她忠心耿耿,什么都不会说。”
上座的帝王看了他好一会儿。
帝威兜头压下,秋海天头埋得更深。
许久,也不知是否有一刻钟的时限,那如芒在背的感觉才渐渐消散,秋海天回过神来,惊觉自己后背微湿,已经冒了一身的冷汗。
他松了一口气,便听帝问夙凌。
“武林的盟主之选,可还有后续?”
夙凌:“金陵叶家再无动作,还不知如何打算。”
老盟主叶淮虽至高龄,但习武之人身体比常人健壮,他有退位让贤之意,但并不急于此时,何况退位的消息叶家从未明言放出。
帝双眸微沉。
叶淮无病无灾,在武林中极有名望,到底是不能逼着他退位了,但也拿不准他暗地里是否一直在甄别人选。
或者,武林盛会之上,群英荟萃之中,他心中有属意的人了?
夙凌是不可能了,天下间都知道他是他大燕京都的侯门子。
可是,那在盛会上胜出的关山月却是实实在在的燕国人。
帝沉吟片刻。
“关山月,此人可招揽否?”他问。
夙凌沉默一瞬,回道:
“两年前便下过功夫,此人心性潇洒,无意权势之名。”
帝眯了眯龙眸。
所以,这一届武林盛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诸事不顺,他隐隐觉得头痛了起来。
正当此时,原本退居殿外伺候的内监进来禀告。
“陛下,内阁首辅沈大人和礼部尚书徐大人殿外求见。”
帝浓密的眉宇细微一皱。
“沈琼楼?这个时辰他来做什么?罢了,请他们进来。”
话落后,他看了一眼下面跪着的秋海天。
“你避一避。”
“是。”
秋海天起身,垂首退了下去,避至偏殿。
夙凌也站了起来,不动声色地,站在了帝王皇阶的右下面。
不消片刻,内监领着两个身着藏青色官袍的人从外殿进来。
两人一前一后,后面的那个年过半百,头发花白,身体佝偻着,寻常高龄官员的模样,没什么出奇。倒是前头的那个青年人,身姿高挺,眉目如星,长得丰神俊朗,倒是应了人间一句人如美玉,君子端方。
此乃大燕沈氏子,时人称之,首辅美琼楼。
如果说出身大燕侯门的夙凌是帝王宠臣,那这位俊美的有些过分的首辅琼楼便是大燕的权臣。
大燕第一世家沈氏的嫡公子,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帝王重用他,同样忌惮他。
俩人一前一后进来,依着规矩觐见行礼。
帝免了他们其余礼数,便问了来意。
“琼楼,你和徐尚书这个时辰来见朕,可有要事?”
殿外日落夕沉,正值众官员散值回府的时辰,寻常官员没有要事不会过来叨扰圣驾。
沈琼楼负手立在殿中,闻声,淡淡道:“禀陛下。臣和尚书大人是为秋季点兵一事而来。”
“哦?朕记得此事交由内阁和六部主理,可有何不妥之处?”
“内阁和六部秉承圣意,于秋季点兵一事上,齐心协力,自诸事皆宜。只是礼部有一事僵持不下,臣和徐大人特来回禀,询问圣意。”
说着,沈琼楼的视线便落到了身侧的徐大人身上。
帝的目光便也随之移了过去。
“徐尚书,说来听听。”
“是。”
如今在位的燕帝,是开国皇帝燕惊鸿之孙辈。他少年及位,亲王时便军功赫赫,荣登大宝后政绩亦是出色,如今正当帝王盛年,国内又无战事,本该是他励精图治的最好年头,可是这位大燕陛下的心思显然并不止步于此。近些年,朝廷苛捐杂税,严明治军,有心人便也嗅出来,这位陛下志向远大,俨然有问鼎天下之意。
此刻的大燕皇廷,燕皇见到从大魏匆匆而归的秋海天,刚听他回禀两句,便龙颜大怒。
“谢青城竟在元徽的北上之列?”
秋海天跪在下方,恭敬回道:“属下亲眼所见,不会有假。”
燕帝一贯不动声色,此时也不由沉下脸色。
“这么大的消息却一点风声都没有,夙凌,你的暗探是死的吗?”
帝王生怒,大殿更加寂静,下面跪着的秋海天头埋的更低。
边上立着的夙凌已在帝王质问之时便跪到了殿中央。
“微臣疏忽,陛下降罪。”
他埋头请罪,并无任何辩解。
毕竟是自己的宠臣,又兼有帝父之谊,燕帝对这个自己一手带大的心腹总不愿太多苛责。
何况事情已经发生,不管如何论罪都已于事无补。
燕帝冷静下来,但脸色依旧阴沉,一想起苍梧山就心火旺盛。
“怪不得朕屡屡去信苍梧,苍梧却端着态度迟迟不肯回复,原来是谢青城已经择了大魏,那想必满楼春之行他定与元徽同列。”
也是他的疏忽,竟然并未觉察谢青城南下之意。
当初谢青城突然在满楼春现身,一夕之间,消息传遍天下武林。本来嘛,江南儿郎多风流,又恰逢花魁大选这样的红粉之事,燕帝和众人一样便以为他是冲着江湖热闹去的,不想竟是和元徽搅合在了一起。
想起自己的死敌元徽,燕帝不由冷笑。
“元徽果真好本事啊。一次北上之行,不足数月便斩去了我大燕布在大魏的全部江湖势力。此番断臂之痛,朕必将百倍还之。”
燕帝咬着牙吐出这一句,可谓目眦欲裂。
跪在殿中的夙凌和秋海天没有吱声,也没敢抬头去看帝王怒不可及的神情。
他们心中如何不清楚,大魏治国有法,海关把控极严,人员进出时身份文牒查验更是严厉,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国家培养一支异国势力有多么艰难。
可无论他们有多么不甘心,大魏帝王数十年心血,的确已经毁于一夕之间。
而其中,最大的变数还是苍梧山。
这几乎已经是帝王心头的一根刺了。
在这桩事里,与其怨恨元徽心思毒辣,手段雷厉,最让燕帝不得劲的还是苍梧山掺合了进来。
那是世外之天的苍梧啊,江湖人的朝圣地,各大皇廷的似友非敌,甚至与他们燕皇室有那么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渊源,所以怎么看大燕都是更合适的盟友,可为何谢家还是选择了大魏。
还是说当初金陵武林盛会,他的有意试探触怒了苍梧,所以此事是苍梧山给他的一个警示,
意在警告他不要妄想染指江湖武林?
燕帝想不通。
他沉声问:“谢青城缘何会同元徽北上?”
此消息之隐秘,无论他这边还是金陵那边,竟然事先没有听到半点风声!
夙凌想了想,道:“许是二人私下立了条件,双方有意隐瞒。”
“可有探到是什么条件?”燕帝问。
夙凌摇了摇头。
“如今满楼春被围,许多消息一时送不过来了。”
似又想到了断臂之痛,燕帝脸色又难看了几分。
满楼春被围剿,莫纤纤和褚不离接连下狱,事出突然,消息传回大燕打的他们措手不及。
现在也不知那人是否也听到风声。
“褚不离可有透露什么?”燕帝问秋海天。
秋海天回道:“景州军务府戒备森严,属下刚潜进去便被发觉,没有见到褚不离本人。”
“以你的本事都混不进去,那想必是元徽早做了防范。”
“陛下,即便褚不离开了口,他也吐不出什么。”秋海天道。
“哦?”燕帝抬目睨了他一眼。
触及到帝王视线,秋海天顿了顿,答道:“他是陛下的耳目,即便他否认,元徽也已料到。至于其它,褚不离什么也不知情。”
他话音落下,大殿寂静一片。
秋海天低着头,夙凌在旁亦并未出声。
燕帝垂眸片刻,眼皮微抬,问他:“你真的确定,他手上什么东西都没有?”
“即便有,也与大燕并无干系。”
“与大燕没有干系,那大魏皇廷呢?”武帝追问。
“那人做事谨慎,不会留有把柄。”
秋海天神情笃定。
武帝盯着他,忽而似笑非笑。
“可是你别忘了。莫纤纤也在元徽的手里,她知道的可不少。”
提起心尖尖上的那个名姓,秋海天心口一跳,顿时警铃大作,他回燕帝:“陛下明白的。她忠心耿耿,什么都不会说。”
上座的帝王看了他好一会儿。
帝威兜头压下,秋海天头埋得更深。
许久,也不知是否有一刻钟的时限,那如芒在背的感觉才渐渐消散,秋海天回过神来,惊觉自己后背微湿,已经冒了一身的冷汗。
他松了一口气,便听帝问夙凌。
“武林的盟主之选,可还有后续?”
夙凌:“金陵叶家再无动作,还不知如何打算。”
老盟主叶淮虽至高龄,但习武之人身体比常人健壮,他有退位让贤之意,但并不急于此时,何况退位的消息叶家从未明言放出。
帝双眸微沉。
叶淮无病无灾,在武林中极有名望,到底是不能逼着他退位了,但也拿不准他暗地里是否一直在甄别人选。
或者,武林盛会之上,群英荟萃之中,他心中有属意的人了?
夙凌是不可能了,天下间都知道他是他大燕京都的侯门子。
可是,那在盛会上胜出的关山月却是实实在在的燕国人。
帝沉吟片刻。
“关山月,此人可招揽否?”他问。
夙凌沉默一瞬,回道:
“两年前便下过功夫,此人心性潇洒,无意权势之名。”
帝眯了眯龙眸。
所以,这一届武林盛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诸事不顺,他隐隐觉得头痛了起来。
正当此时,原本退居殿外伺候的内监进来禀告。
“陛下,内阁首辅沈大人和礼部尚书徐大人殿外求见。”
帝浓密的眉宇细微一皱。
“沈琼楼?这个时辰他来做什么?罢了,请他们进来。”
话落后,他看了一眼下面跪着的秋海天。
“你避一避。”
“是。”
秋海天起身,垂首退了下去,避至偏殿。
夙凌也站了起来,不动声色地,站在了帝王皇阶的右下面。
不消片刻,内监领着两个身着藏青色官袍的人从外殿进来。
两人一前一后,后面的那个年过半百,头发花白,身体佝偻着,寻常高龄官员的模样,没什么出奇。倒是前头的那个青年人,身姿高挺,眉目如星,长得丰神俊朗,倒是应了人间一句人如美玉,君子端方。
此乃大燕沈氏子,时人称之,首辅美琼楼。
如果说出身大燕侯门的夙凌是帝王宠臣,那这位俊美的有些过分的首辅琼楼便是大燕的权臣。
大燕第一世家沈氏的嫡公子,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帝王重用他,同样忌惮他。
俩人一前一后进来,依着规矩觐见行礼。
帝免了他们其余礼数,便问了来意。
“琼楼,你和徐尚书这个时辰来见朕,可有要事?”
殿外日落夕沉,正值众官员散值回府的时辰,寻常官员没有要事不会过来叨扰圣驾。
沈琼楼负手立在殿中,闻声,淡淡道:“禀陛下。臣和尚书大人是为秋季点兵一事而来。”
“哦?朕记得此事交由内阁和六部主理,可有何不妥之处?”
“内阁和六部秉承圣意,于秋季点兵一事上,齐心协力,自诸事皆宜。只是礼部有一事僵持不下,臣和徐大人特来回禀,询问圣意。”
说着,沈琼楼的视线便落到了身侧的徐大人身上。
帝的目光便也随之移了过去。
“徐尚书,说来听听。”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