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练场上兵阵幻动,战鼓声依旧迭起,只是督责的人改为了沈寒时。
流光随着元暻走回军帐主营。
玄倾没有跟上去,也顺道拦了要更过去的其余人。
他眼看着两位殿下一前一后走了,却彼此无言,也不知这冰冻了将近七年的关系该如何缓解。
现在也只能盼望着,彼此都能将过往放下了。
时过晌午,草原上天光明朗,不见秋意萧条。
流州军营沉在一片金黄的日光里,如披了一身泛着麟光的铠甲。
自有三军始,便有流州军营。
因草原多潮湿,营帐的周围便铺满了竹板。
那竹板经年累月,风吹雨打的,掩不去的斑驳之痕。
人从上面走过,还发出吱呀吱呀的怪响。
快至军营前,元暻却蓦然顿住脚步。
流光跟的不紧,见他停了,也不紧不慢停了下来。
“此番北上,你到底所为何事?”他尚未转身,却突然开了口。
这竟然是七年来他们之间的第一句交谈。
流光垂着长睫,闻言一笑,声音极淡:“一为查案,二为巡视。”
“三呢?”
空气中没回音。
元暻回身,偏头看去,对上她抬起的目光,清黑而明亮。
他顿了顿,眸光错开,哂笑。
“我果然没有料错。恐怕还不止有三吧?小魏氏封后,朝中立储在即,金陵朝局如今已如一锅乱粥,你置之不顾而一味北上,这回是有意动了国政吗?”
流光淡笑着,没回他的话,却道:“看来王兄这些年身在北方,心思却从未离开金陵朝局啊。”
“比不得摄政殿下,居庙堂之高揽尽朝政,为国祚尽心尽力,以致天下人只知摄政王而不闻当今圣上了。”
气氛便有些凝滞。
果然话不投机半句多啊。
七年了,时光这么漫长,却没能磨平他们的棱角。
彼此锋利的针芒,张扬的玫瑰刺,明明已刻意收敛。
如今不过区区一面,来往的机锋间,竟全然功亏一篑了。
她北上是带着目的来的。
如果只为了这一时口角而逞一时所能,那又何必呢。
许久。
“我有一事想问询王兄。”她淡淡道,神色恢复了以往的清冷。
元暻冷着脸,这次却没再反唇相讥。
只静静地侧对着她站着,也没进军帐的打算,显然是等她开口了。
流光低眉片刻,淡声道:“我北上查案一事王兄应该有所耳闻吧。”
“三年前暴毙于安阳的巡抚宋元之?”
“不错。此案蹊跷,为此我和玄倾亲自到访过宋元之暴毙时所居的安阳驿馆,数年过去,那里早已荒废,毫无蛛丝马迹可言。本已灰心,却被驿丞告知,案发后时任景州军务府都尉的沈寒时沈将军年前赴安阳救灾时曾过问此案,可我前日问询沈将军,他似乎对此事毫不知情。”
说着,她眉目微抬,眸光似不经意地瞥过来,蕴含不动声色的试探。
元暻自然察觉了她的窥探,语气极冷。
“你想问什么直言便是。”
轻笑一声,流光也就不再客气了。
“沈寒时是王兄的人吧。”
“不错。”
他承认地毫不掩饰。
果然。
元徽冷笑。
她的那位远在金陵的天子皇兄,还打着夺权北境的如意算盘,殊不知已是折了夫人又折兵了。
“那当年亲赴安阳驿馆的‘沈寒时’想必也是王兄吧?”她问。
暻王没有答话,神色毫无起伏,似已默认。
看来当日她对沈寒时的有意试探,沈寒时已悉数告知于他了。
流光眼神便有些凉。
“军帅无故不得离开边戍之地,王兄却公然违逆,如此不顾大局,所图为何?”
元暻此时终于有了反应,看她一眼,冷然道:“你想知道什么?”
“你的目的,这个案子上你所知悉的全部内情。这对我很重要。”
她步步紧逼。
元暻一时沉默,没有吱声。
流光撇开视线,看向远处的草原,嘴角扯了扯,她道:“王兄既然愿意承认自己就是当年安阳驿馆的‘沈寒时’,相信此事上也没有瞒我的必要,对否?”
她不紧不慢,却更近一步。
多年未见,这份拿捏人心的能力倒更显炉火纯青了。
元暻也的确没有瞒她的打算。
“本王与宋元之是旧识。”
旧识?
流光心中微动。
宋元之为官清正不阿,朝中多有清名,记忆里也没听过他与暻王有何来往。
如今暻王却这般不遮不掩地说了出来,是不是意味着宋元之一案他知晓更深的内情。
想到此,她合袖施以重礼,神色端正,淡淡道:“流光愿闻其详,劳王兄告知。”
冷眼看她行云流水的一套礼节,元暻不避不让。
沉默片刻,他方才开了口,说起的却是另一桩往事。
“三年前,流州城内曾出现几个来路不明的人。这几人终日无所事事,一直围着军务府打转,下面的人来报说,他们自称外域而来的商人,因进城住了黑店弄丢了身份路引,便想要通过流州的官府衙门临时弄一张去景州的通关文牒。”
流光来了兴致。
“既是官府衙门的事,怎么反而缠上了军务府?”
元暻淡道:“流州是边塞要地,官府衙门向来办事谨慎。且景州近流州,是朝廷的军机重地,而这几人看着不太像是做普通生意的商贾,流州府尹心中生疑,便有意告知通关文牒须由军务府操办,同时上报于我,我当时便着人拘来审问,这一审的确审出了不妥来。”
“他们不是商贾?”
“是。”
“那想必做得是人命买卖?”
“不是。”
元暻道:“初时问话,这几人什么也不肯说。后来搜身,倒是搜出了名堂。”
“搜出了什么?”
“金陵独有的梧桐笺。”
流光倏然回眸,神色震惊。
“梧桐笺?”
“不错。”
金陵千金难求的梧桐笺,因着满城梧桐木而名扬京师的梧桐笺,用得起的人非富即贵。
“笺上有什么?”
“北境二字。”
右手腕又隐隐抽痛起来。
流光右手攥紧,指尖处微微发白。
许久。
久到她克制了所有薄怒,隐而不发。
她松了袖口,只听自己再沉稳不过的声音在空气中蔓延开,如水清寡,波澜无起伏。
“王兄从他们口中审出什么?”
“连夜刑讯,用尽酷刑,几个人半个字也不肯吐露。在被拘的当夜,全部咬毒自尽,无一活口。”
竟是口中□□的死士。
流光闭上眼睛。
果然。
大燕,燕皇,燕晏至。
此事大魏绝不善罢甘休。
“所以当年王兄便察觉朝廷有人和大燕勾结?”
元暻没否认。
“这只是猜测,并无凭证。恰巧那一年宋元之任职北上巡抚,此事在他权责之内,我便捎了书信让他留意此事,不想竟令他葬送了性命。”
流光回想起秦翩翩当日的话。
她说宋元之暴毙安阳之前曾乔装去访阜阳满楼春,起因是宋元之收到朝中有官员在满楼春勾结外敌意图谋犯北境的消息。
想来这个消息便是暻王透露的,如此前因后果便也说得通了。
只是她心中有疑问,便也不遮不掩地问了出来。
“此事当年王兄为何没有上报朝廷?”
元暻神色倒也平静,没做隐瞒。
“一来没有凭证,二来此事牵扯深厚,而当年金陵朝局难得风平浪静,暂时禁不起任何风浪。”
当年金陵朝堂各方势力经过多次换血,方才彼此牵制,天下的安稳来之不易,若陡然捅出此事,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太不合时宜。
“那后来为何没有提过?”流光追问。
“因为宋元之之死说明已打草惊蛇,那此事便不能明察,只能暗访。”
“那王兄这些年又暗访出多少隐情?可查出那人是谁?”
“宋元之暴毙之后,我查到他曾到访过阜阳满楼春,便着人留意满楼春的动向。可那之后,满楼春静如一潭死水,便是北境也再无异动,直到数月前——”
他侧身过来,英俊的侧脸轮廓深邃,犹如刀刻。
神色却冷然。
“一对人马自满楼春离开鬼鬼祟祟出了景州城,不等我的人探访仔细,你在安阳驿馆遇刺的消息便传了出来。我当时正督管上官运送至流州军营的粮草,且三军操练在即,正无暇他顾,而等我抽出空来,你却已经现身在了满楼春。”
流光了然。
“所以,王兄为了避嫌便没有查下去。”
元暻没表态,只道:“你在景州查到多少,我便知情多少,没有比你更多一分也没有少一毫。”
他说得已足够仔细。
流光便也大致清楚了事情的始末。
“关于那人,王兄心中可有猜测?”
元暻转头看了她一眼,
“无论有没有猜测,没有凭据都是猜忌。”
说着,他眉目忽而端凝,声音更低,神色更冷。
“元徽”
他沉声唤她一句,语气极凉。
“我不管你到底有什么打算,没有证据,妄动朝纲便是大忌。还有,若有起战之心,攘外必先安内,不然一切都是事与愿违。”
他暗含警告,说话时的神情也不再是年少时意气风发的模样。
北境七年的历练,到底让昔日的惨绿少年沉稳了许多。
流光沉默片刻,轻声道:“王兄之言,流光谨记。”
“那便好。”
元暻移开视线。
“听闻大燕发来国书相邀,你是否已应允北上?”
“不错。”
他沉默了一会儿,漠然开口道:“你是一国摄政,轻易不能犯险,此次却一意孤行,委实不是明智之举。”
谁知流光却轻笑:“别人可以不明白,王兄难道不明白我此行之意?”
元暻哂笑一声。
“既然你已下了决心,便没有我置喙的余地了。但摄政殿下且记着,金陵天子座上如今坐着的人,我元暻从未承认过。要想日后朝局稳固,我元暻安分地守在流州,你要活命回来。”
这话已算大不敬。
然而他就是这般无所戒惧地说了出来,语气和神情皆十分坦然。
流光被他激怒,神色自然比这冷秋还要凉上三分。
“劳王兄记挂。就为了王兄一番诚心,元徽也会留着一条命回来。”
“最好是这样。”
气氛便又沉滞。
两人一时又无言。
守在远处的玄倾等人见他们立在军营外许久不曾进帐,正疑惑间,眼前晃过一道身影,如疾风般刮向军营前站着的两位殿下。
玄倾戒备着,刚要动手,被平仓拦下。
“是三皇子。”平仓道。
玄倾闻声看去,便见那身影急色匆匆,还未近前便骤然停下,随后小跑几步,到了二位殿下面前哐当一声跪倒,少年郎灿烂若朝阳的朗笑便随之传来。
“元奇见过姑姑。”
的确是三皇子元奇。
流光亦是一愣。
看了一眼无甚惊奇的暻王,她转眸看向地上跪着的少年。
少年不过十六七岁的年纪,一身白袍银甲,端的是风流俊俏,此时正眉眼亮晶晶地瞧着她,神色雀跃地唤着姑姑。
“起来吧。”
许久,她方说了一句。
流光随着元暻走回军帐主营。
玄倾没有跟上去,也顺道拦了要更过去的其余人。
他眼看着两位殿下一前一后走了,却彼此无言,也不知这冰冻了将近七年的关系该如何缓解。
现在也只能盼望着,彼此都能将过往放下了。
时过晌午,草原上天光明朗,不见秋意萧条。
流州军营沉在一片金黄的日光里,如披了一身泛着麟光的铠甲。
自有三军始,便有流州军营。
因草原多潮湿,营帐的周围便铺满了竹板。
那竹板经年累月,风吹雨打的,掩不去的斑驳之痕。
人从上面走过,还发出吱呀吱呀的怪响。
快至军营前,元暻却蓦然顿住脚步。
流光跟的不紧,见他停了,也不紧不慢停了下来。
“此番北上,你到底所为何事?”他尚未转身,却突然开了口。
这竟然是七年来他们之间的第一句交谈。
流光垂着长睫,闻言一笑,声音极淡:“一为查案,二为巡视。”
“三呢?”
空气中没回音。
元暻回身,偏头看去,对上她抬起的目光,清黑而明亮。
他顿了顿,眸光错开,哂笑。
“我果然没有料错。恐怕还不止有三吧?小魏氏封后,朝中立储在即,金陵朝局如今已如一锅乱粥,你置之不顾而一味北上,这回是有意动了国政吗?”
流光淡笑着,没回他的话,却道:“看来王兄这些年身在北方,心思却从未离开金陵朝局啊。”
“比不得摄政殿下,居庙堂之高揽尽朝政,为国祚尽心尽力,以致天下人只知摄政王而不闻当今圣上了。”
气氛便有些凝滞。
果然话不投机半句多啊。
七年了,时光这么漫长,却没能磨平他们的棱角。
彼此锋利的针芒,张扬的玫瑰刺,明明已刻意收敛。
如今不过区区一面,来往的机锋间,竟全然功亏一篑了。
她北上是带着目的来的。
如果只为了这一时口角而逞一时所能,那又何必呢。
许久。
“我有一事想问询王兄。”她淡淡道,神色恢复了以往的清冷。
元暻冷着脸,这次却没再反唇相讥。
只静静地侧对着她站着,也没进军帐的打算,显然是等她开口了。
流光低眉片刻,淡声道:“我北上查案一事王兄应该有所耳闻吧。”
“三年前暴毙于安阳的巡抚宋元之?”
“不错。此案蹊跷,为此我和玄倾亲自到访过宋元之暴毙时所居的安阳驿馆,数年过去,那里早已荒废,毫无蛛丝马迹可言。本已灰心,却被驿丞告知,案发后时任景州军务府都尉的沈寒时沈将军年前赴安阳救灾时曾过问此案,可我前日问询沈将军,他似乎对此事毫不知情。”
说着,她眉目微抬,眸光似不经意地瞥过来,蕴含不动声色的试探。
元暻自然察觉了她的窥探,语气极冷。
“你想问什么直言便是。”
轻笑一声,流光也就不再客气了。
“沈寒时是王兄的人吧。”
“不错。”
他承认地毫不掩饰。
果然。
元徽冷笑。
她的那位远在金陵的天子皇兄,还打着夺权北境的如意算盘,殊不知已是折了夫人又折兵了。
“那当年亲赴安阳驿馆的‘沈寒时’想必也是王兄吧?”她问。
暻王没有答话,神色毫无起伏,似已默认。
看来当日她对沈寒时的有意试探,沈寒时已悉数告知于他了。
流光眼神便有些凉。
“军帅无故不得离开边戍之地,王兄却公然违逆,如此不顾大局,所图为何?”
元暻此时终于有了反应,看她一眼,冷然道:“你想知道什么?”
“你的目的,这个案子上你所知悉的全部内情。这对我很重要。”
她步步紧逼。
元暻一时沉默,没有吱声。
流光撇开视线,看向远处的草原,嘴角扯了扯,她道:“王兄既然愿意承认自己就是当年安阳驿馆的‘沈寒时’,相信此事上也没有瞒我的必要,对否?”
她不紧不慢,却更近一步。
多年未见,这份拿捏人心的能力倒更显炉火纯青了。
元暻也的确没有瞒她的打算。
“本王与宋元之是旧识。”
旧识?
流光心中微动。
宋元之为官清正不阿,朝中多有清名,记忆里也没听过他与暻王有何来往。
如今暻王却这般不遮不掩地说了出来,是不是意味着宋元之一案他知晓更深的内情。
想到此,她合袖施以重礼,神色端正,淡淡道:“流光愿闻其详,劳王兄告知。”
冷眼看她行云流水的一套礼节,元暻不避不让。
沉默片刻,他方才开了口,说起的却是另一桩往事。
“三年前,流州城内曾出现几个来路不明的人。这几人终日无所事事,一直围着军务府打转,下面的人来报说,他们自称外域而来的商人,因进城住了黑店弄丢了身份路引,便想要通过流州的官府衙门临时弄一张去景州的通关文牒。”
流光来了兴致。
“既是官府衙门的事,怎么反而缠上了军务府?”
元暻淡道:“流州是边塞要地,官府衙门向来办事谨慎。且景州近流州,是朝廷的军机重地,而这几人看着不太像是做普通生意的商贾,流州府尹心中生疑,便有意告知通关文牒须由军务府操办,同时上报于我,我当时便着人拘来审问,这一审的确审出了不妥来。”
“他们不是商贾?”
“是。”
“那想必做得是人命买卖?”
“不是。”
元暻道:“初时问话,这几人什么也不肯说。后来搜身,倒是搜出了名堂。”
“搜出了什么?”
“金陵独有的梧桐笺。”
流光倏然回眸,神色震惊。
“梧桐笺?”
“不错。”
金陵千金难求的梧桐笺,因着满城梧桐木而名扬京师的梧桐笺,用得起的人非富即贵。
“笺上有什么?”
“北境二字。”
右手腕又隐隐抽痛起来。
流光右手攥紧,指尖处微微发白。
许久。
久到她克制了所有薄怒,隐而不发。
她松了袖口,只听自己再沉稳不过的声音在空气中蔓延开,如水清寡,波澜无起伏。
“王兄从他们口中审出什么?”
“连夜刑讯,用尽酷刑,几个人半个字也不肯吐露。在被拘的当夜,全部咬毒自尽,无一活口。”
竟是口中□□的死士。
流光闭上眼睛。
果然。
大燕,燕皇,燕晏至。
此事大魏绝不善罢甘休。
“所以当年王兄便察觉朝廷有人和大燕勾结?”
元暻没否认。
“这只是猜测,并无凭证。恰巧那一年宋元之任职北上巡抚,此事在他权责之内,我便捎了书信让他留意此事,不想竟令他葬送了性命。”
流光回想起秦翩翩当日的话。
她说宋元之暴毙安阳之前曾乔装去访阜阳满楼春,起因是宋元之收到朝中有官员在满楼春勾结外敌意图谋犯北境的消息。
想来这个消息便是暻王透露的,如此前因后果便也说得通了。
只是她心中有疑问,便也不遮不掩地问了出来。
“此事当年王兄为何没有上报朝廷?”
元暻神色倒也平静,没做隐瞒。
“一来没有凭证,二来此事牵扯深厚,而当年金陵朝局难得风平浪静,暂时禁不起任何风浪。”
当年金陵朝堂各方势力经过多次换血,方才彼此牵制,天下的安稳来之不易,若陡然捅出此事,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太不合时宜。
“那后来为何没有提过?”流光追问。
“因为宋元之之死说明已打草惊蛇,那此事便不能明察,只能暗访。”
“那王兄这些年又暗访出多少隐情?可查出那人是谁?”
“宋元之暴毙之后,我查到他曾到访过阜阳满楼春,便着人留意满楼春的动向。可那之后,满楼春静如一潭死水,便是北境也再无异动,直到数月前——”
他侧身过来,英俊的侧脸轮廓深邃,犹如刀刻。
神色却冷然。
“一对人马自满楼春离开鬼鬼祟祟出了景州城,不等我的人探访仔细,你在安阳驿馆遇刺的消息便传了出来。我当时正督管上官运送至流州军营的粮草,且三军操练在即,正无暇他顾,而等我抽出空来,你却已经现身在了满楼春。”
流光了然。
“所以,王兄为了避嫌便没有查下去。”
元暻没表态,只道:“你在景州查到多少,我便知情多少,没有比你更多一分也没有少一毫。”
他说得已足够仔细。
流光便也大致清楚了事情的始末。
“关于那人,王兄心中可有猜测?”
元暻转头看了她一眼,
“无论有没有猜测,没有凭据都是猜忌。”
说着,他眉目忽而端凝,声音更低,神色更冷。
“元徽”
他沉声唤她一句,语气极凉。
“我不管你到底有什么打算,没有证据,妄动朝纲便是大忌。还有,若有起战之心,攘外必先安内,不然一切都是事与愿违。”
他暗含警告,说话时的神情也不再是年少时意气风发的模样。
北境七年的历练,到底让昔日的惨绿少年沉稳了许多。
流光沉默片刻,轻声道:“王兄之言,流光谨记。”
“那便好。”
元暻移开视线。
“听闻大燕发来国书相邀,你是否已应允北上?”
“不错。”
他沉默了一会儿,漠然开口道:“你是一国摄政,轻易不能犯险,此次却一意孤行,委实不是明智之举。”
谁知流光却轻笑:“别人可以不明白,王兄难道不明白我此行之意?”
元暻哂笑一声。
“既然你已下了决心,便没有我置喙的余地了。但摄政殿下且记着,金陵天子座上如今坐着的人,我元暻从未承认过。要想日后朝局稳固,我元暻安分地守在流州,你要活命回来。”
这话已算大不敬。
然而他就是这般无所戒惧地说了出来,语气和神情皆十分坦然。
流光被他激怒,神色自然比这冷秋还要凉上三分。
“劳王兄记挂。就为了王兄一番诚心,元徽也会留着一条命回来。”
“最好是这样。”
气氛便又沉滞。
两人一时又无言。
守在远处的玄倾等人见他们立在军营外许久不曾进帐,正疑惑间,眼前晃过一道身影,如疾风般刮向军营前站着的两位殿下。
玄倾戒备着,刚要动手,被平仓拦下。
“是三皇子。”平仓道。
玄倾闻声看去,便见那身影急色匆匆,还未近前便骤然停下,随后小跑几步,到了二位殿下面前哐当一声跪倒,少年郎灿烂若朝阳的朗笑便随之传来。
“元奇见过姑姑。”
的确是三皇子元奇。
流光亦是一愣。
看了一眼无甚惊奇的暻王,她转眸看向地上跪着的少年。
少年不过十六七岁的年纪,一身白袍银甲,端的是风流俊俏,此时正眉眼亮晶晶地瞧着她,神色雀跃地唤着姑姑。
“起来吧。”
许久,她方说了一句。